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1 荷塘月色 朱自清 【教学目标】 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 3.结合语境,揣摩词语、句子的含义及其表达效果,进而学习运用比喻、通感、。 拟人和叠字表情达意的技巧 【教学重点】 1.在特定语境中揣摩词句的含义。 2.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课文情景交融,“景语”“情语”浑然一体。 2.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3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了解朱自清散文的意境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诗中“月”的意象及其含义。 1、 李白《月下独酌》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在这里,“月”成了诗人排遣内心深处的孤独寂寞的一种载体。 2、苏轼《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这里,“月”成了词人表达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载体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 散文《荷塘月色》 二、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 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 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 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 《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三、了解背景(论世) 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 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 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 为荷塘月色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作者在此 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在创作 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 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1925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 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请学生听朗诵带,注意字词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1、字词<略 2、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情) 第二部分(2-6):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景)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情) 附:感情线索: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游踪线索:(略) 五、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一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 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一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五、领会意境(入境)
2 那么,在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里,“月”又起到了怎样的作用呢?咱们今天就来学习一下 散文《荷塘月色》。 二、了解作者(知人)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炫,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为勉励自己在困境中不 丧志,保持清白,便取《楚辞》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字佩弦。生于江苏东海县, 祖籍浙江绍兴,自祖父以来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扬州人。1920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哲学系,在江 浙等地的中学任教,参加了文学研究会。1925 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是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 民主战士。 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伦敦杂记》,杂文集《论雅俗共赏》、 《标准与尺度》以及一些文艺论著,收在《朱自清文集》里。 朱自清,是诗人、散文家、学者,又是民主战士,是毛泽东称颂的“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 概”的著名作家、学者、民主战士。毛泽东曾热烈赞扬其“宁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高尚气节。 三、了解背景(论世) 1927 年 7 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和“七·一五两次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 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溃,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 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处于苦闷彷徨之中,看不清前进的方向。这种内心的痛苦与矛盾就外化 为荷塘月色的图景,素雅朦胧的景致和作者内心的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是一致的。作者在此 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在创作 本文之前,作者曾积极投身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员干将。五四新文化运动 热闹了一阵子之后,于 1925 年前后进入了低潮期。对此朱自清必然有所失落、有所彷徨。这一点 也曲折地在《荷塘月色》中反映了出来。 四、 请学生听朗诵带,注意字词并注意体会其中的语言、思考如何划分层次。 1、字词 2、全文分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1): 月夜漫步荷塘的缘由。(点明题旨)(情) 第二部分(2-6): 荷塘月色的恬静迷人。(主体)(景) 第三部分(7-8):荷塘月色的美景引动乡思。(偏重抒情)(情) 附:感情线索:淡淡的喜悦淡淡的哀愁。 游踪线索:(略) 五、理出心情(披情) 1.快速阅读课文,找出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2.请三至五位同学说说自己找到的能表现作者心情发展变化的语句。 3.教师归纳总结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郁闷)──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开朗)──但热闹是他 们的,我什么也没有(重新陷入郁闷)──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又引出新的郁闷) 五、领会意境(入境)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 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 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 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 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 “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 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5、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 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 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过程】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荷叶:动态美(叠词比喻) 荷花:娇美姿态、羞色神情(拟人排比博喻) 月色下的荷塘 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拟人) 荷韵: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所见与想象结合)
3 1、作者是如何表现失眠的郁闷心情的?(一是借助对“月亮”的描写表现夜已深。二是借助对“孩 子们”和“妻”的描写反衬出“我”的失眠) 2、作者是如何表现观月的开朗心情的?(一是借助对平时没有月光时路上的景象的描写反衬今晚 月光下景色的宜人,从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二是借助对自己在苍茫的月光下的独特感受的 描写来表现独处的妙处,侧面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三是借助对荷塘、月光及荷塘四周的景物 的描写来表现她们搭配得恰倒好处,进而烘托出自己开朗的心情) 3、作者是如何表现冷清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蝉声”和“蛙声”的热闹的描写反衬出自己的 “冷清”) 4、作者是如何表现思乡的郁闷心情的?(借助对《采莲赋》和《西洲曲》的有关内容的回忆来表 现江南生活的意兴盎然,从而引出自己的思乡之情) 5、小结:所谓“意境”,指的是外界的人事景物(客观)与人的思想感情(主观)相融合而形成 的一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的境界。这种天人合一、情景交融越是天衣无缝、水乳交融,散文就 越具有美感。《荷塘月色》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它具有一种意境美。 六、布置作业 找出文中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在熟读的基础上领会其场面描写的美感。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场面美。 【教学过程】 请三至五位同学朗读自己找到的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 二、初步理解 1、作者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2.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3.作者是怎样描写荷塘上的月色的? 荷叶:动态美(叠词 比喻) 荷花:娇美姿态、羞色神情(拟人 排比 博喻) 荷香:时断时续、若有若无、清淡飘渺、沁人心脾(通感) 荷波:幽雅和宁静(动静结合 拟人) 荷韵:言有尽而意无穷(把所见与想象结合) 月色下的荷塘
静静地泻 直接写了隔了树照 光与影和谐 塘上的月色 叶子和花:仿佛 像 青雾:浮 间接写〈云:淡淡的 灌木:落下……黑影 杨柳:弯弯的、稀疏的倩影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数量:远远近近、高高低低 杨柳树形态:重重围住、漏着……空隙 颜色:阴阴的 远山——形态:隐隐约约、只有大意 数量:一两点 荷塘的四周〈路灯光 亮度:没精打采的 蝉声 最热闹 娃声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 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描写的对象 文中的例句 出水很高的叶子 像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正如( 花 又如( 又如( ))) 比 颤动的叶和花 密密挨着的叶子 宛然(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仿佛( 又像( 灌木的黑影 ))) 杨柳的倩影 又像是(
4 4.集体诵读这一段文字。 5.作者写了荷塘四周的哪些景物?是怎样描写的? 三、深入理解 1.作者是借助什么手法把荷塘月色描写得这么成功的?请从课文中摘录有关语句,填出下面 表格中的有关内容。 手法 描写的对象 文中的例句 比 出水很高的叶子 像( ) 开放的和尚未开放的荷 花 正如( ) 又如( ) 又如( ) 颤动的叶和花 像( ) 密密挨着的叶子 宛然( ) 月光下的叶子和花 仿佛( ) 又像( ) 灌木的黑影 如( ) 杨柳的倩影 又像是( )
阴阴的树色 像(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是( 喻通感 微风中的荷香 仿佛( 塘中的月色 如( 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 叶子底下的流水 人 荷塘边的杨柳树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2.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 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作业检查 1.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5 喻 阴阴的树色 像( )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是( ) 通 感 微风中的荷香 仿佛( ) 塘中的月色 如( ) 拟 人 打着朵儿的荷花 田田的荷叶 叶子底下的流水 荷塘边的杨柳树 树缝中漏下的路灯光 2.小结:要写出场面的美,运用比喻、拟人和通感的手法是十分必要的。 3.集体诵读这三段文字。 四、布置作业 从你所接触的文学作品中,找到并摘录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三至五个。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 了解朱自清散文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作业检查 1.请几位同学说一说运用通感的表现手法的句子
2.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如“荷香” (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咀嚼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 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下面我们 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幽僻” 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 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 “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 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 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 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 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 相照应)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 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 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 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 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 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品味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 达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 家人) 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 人) 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 心情) 6
6 2.教师点拨:通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其与比喻的区别在于通感的比喻感觉互通的。如“荷香” (嗅觉)仿佛“歌声”(听觉),“月色”(视觉)如“名曲”(听觉)。 二、咀嚼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需要咀嚼。所谓“咀嚼”,就是反复地比较:同样一个意思,可以用哪些词句 来表达,作者为什么取此而舍彼,用彼词句有什么不妥,用此词句有什么妙处,等等。下面我们 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咀嚼”一下。 1.“这是一条幽僻的路”一句中“幽僻”如果换成“幽静”好不好?为什么?(不好。“幽僻” 既有“幽静”的意思,又有“偏僻”的意思,而“幽静”只能表达一个意思。“幽静”只有在心 情悠闲自在时才能体会得到,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而此刻作者的心情并不悠闲自在。 “幽僻”尤其是“僻”恰倒好处地衬托出了作者孤独郁闷的心情) 2.“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一句中的“踱”与“慢步”的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慢 步”而用“踱”?(“慢步”只能表现动作的速度,“踱”既能表现动作的速度,也能表现做动 作时的心情。“踱”与作者心情转为开朗相适应。“踱”又与下文“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相照应) 3.“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一句中的“且”与“就”意思相近,作者为什么不用“就” 而用“且”?(“且”除了“就”的意思之外,还有“暂且”的意思,表达的意思比“就”要丰 富。“且”说明荷香月色带给“我”的欢愉只是片刻之间的,这与下文作者的心情重新进入郁闷 相照应) 4.“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一句中的“泻”表达的其实就是“照”的 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照”而用“泻”呢?(因为作者已经把“月光”比作“流水”了,“流 水”是只能“泻”而不能“照”的) 5.“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一句中的“浮”表达的其实就是“升”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 “升”而用“浮”呢?(“浮”和“升”都能表现“青雾”的动作,但在高度上有区别:“升” 让人感觉“雾”很高;“浮”让人感觉“雾”很低,低得与荷叶的表面相平) 6.“(灌木的黑影与杨柳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一句中的“画”表达的其实就是“留” 的意思,作者为什么不用“留”而用“画”呢?(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三、品味语言 理解语言之美还需要品味。所谓“品味”,就是深入地思考:作者选用某一个词能起到怎样的表 达作用。下面我们结合具体的例子来“品味”一下。 1、“悄悄地披了大衫”一句中的“悄悄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小心,作者不愿惊动 家人) 2、“轻轻地推门进去”一句中的“轻轻地”有什么表达作用?(说明动作很轻,作者不愿惊动家 人) 3、“路上阴森森的”一句中的“森森”有什么表达作用?(用光亮的“暗”衬托出“我”郁闷的 心情)
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 的“淡淡”) 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 论) 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 (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散文
7 4、“虽然月光还是淡淡的”一句中的“淡淡”有什么表达作用?(用月光的“淡淡”来衬托喜悦 的“淡淡”) 5、“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一句中的“田田”有什么表达作用?(突出叶子长得茂密) 6、“(白花)正如一粒粒的明珠”一句中“粒粒”的重复有什么作用?(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 论) 7、“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一句中“远近”“高低”的重复有什么表达作用? (由同学们讨论后得出结论) 四、布置作业 写一篇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