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课测 2018-10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选择题(30分,每题3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脉脉(mo) 颤(zhan)动 乘( cheng)凉 独处(chu)的妙处(chu)) B.酣(han)睡 参差(cen) 袅娜(na) 蓊蓊郁郁(yu) C.点缀(zhu) 倩(qian)影 皱缬(xie) 揪(ju)着草 D.一绺(luo) 羞涩(se) 踱(duo)着步 明眸善睐(lai) 2.选出加粗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突然看去) D.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形容水波荡漾时那种忽离忽合的神奇的光) 3.“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句中“颜色” 的含义是 显示给人看的脸色B.色彩C.颜料或染料的色D.情态、样子 4.指出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同类的一项( A.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B.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 E.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下面一段话应依次填入一项标点最合适() 《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①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团乱麻 ④也可以说是一团火⑤见⑥朱自清给S君的⑦一封信⑧ A.①,②。③“④;⑤。”⑥《⑦无⑧》 B.①。②,③“④,⑤”(⑥无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无⑦《⑧》) 6.对《荷塘月色》所描写的景物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荷花的色、香、形的特点B.月色的和谐、柔和的美 C.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的美D.荷塘四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美 7.“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 人”一句中前后两个“什么”是指 任何事情 B.白天愿想的事;白天不愿想的事 C.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D.高兴的事:令人烦恼的事 8.上句中“自由的人”指的是( A.不受任何世事纠缠的人 B.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压迫的人
1 《荷塘月色》课测 2018-10 班级 座号 姓名 成绩 一、选择题(30 分,每题 3 分) 1.下列加粗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脉脉(mo) 颤(zhan)动 乘(cheng)凉 独处(chu)的妙处(chu)) B.酣(han)睡 参差(cen) 袅娜(na) 蓊蓊郁郁(yu)) C.点缀(zhui) 倩(qian)影 皱缬(xie) 揪(jiu)着草 D.一绺(luo) 羞涩(se) 踱(duo)着步 明眸善睐(lai) 2.选出加粗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大致的轮廓) 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指美好的姿态) 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突然看去) D.我们开始追捉她那离合的神光了。(形容水波荡漾时那种忽离忽合的神奇的光) 3.“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句中“颜色” 的含义是( ) A.显示给人看的脸色 B.色彩 C.颜料或染料的色 D.情态、样子 4.指出下列句子修辞运用不同类的一项( ) A.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B.这一天,我像在一支雄伟而瑰丽的交响乐中飞翔。 C.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D.一个强烈的闪电像利剑般劈开树干。 E.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5.下面一段话应依次填入一项标点最合适( ) 《荷塘月色》写于 1927 年 7 月①当时旧中国正处于一片黑暗之中②作者③心里是一团乱麻 ④也可以说是一团火⑤见⑥朱自清给 S 君的⑦一封信⑧ A.①,②。③“④;⑤。”⑥《⑦无⑧》 B.①。②,③“④,⑤”(⑥无⑦《⑧》)。 C.①, ②。 ③“④,⑤” ⑥(⑦《⑧》) D.①。②,③“④,⑤。”⑥无⑦《⑧》) 6.对《荷塘月色》所描写的景物特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荷花的色、香、形的特点 B.月色的和谐、柔和的美 C.荷塘月色的素淡朦胧的美 D.荷塘四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的意境美 7.“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 人”一句中前后两个“什么”是指( ) A.任何事情 B.白天愿想的事;白天不愿想的事 C.白天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 D.高兴的事;令人烦恼的事 8.上句中“自由的人”指的是( ) A.不受任何世事纠缠的人 B.摆脱了沉重的精神压迫的人
C.从“颇不宁静”的心绪中暂时解脱,偷得片刻逍遥的人 D.享受到月夜美景的人 9.“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体是( A.绝句B.古风C.乐府D.散曲 0.用不同的事物反复比喻同一对象的各个方面,这种修辞方法叫 A.博喻B.明喻C.暗喻D.排比 、阅读题(50分) (一)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1-13题。(9分,每题3分) ①虽然是满月,②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③所以不能朗照;④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 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 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11.文中加粗的“这”指代的是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B.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C.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12.作者之所以认为“这恰到了好处”,理由最恰当的一项是( A.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对美好的向往心情吻合 B.和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吻合 C.在这淡淡的月色下,能给人丰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世界”似的 D.朦胧的月色能赋于景物新奇甜美、温和的韵味,令人神往 13.选出对第⑤句分析正确的一项 描写月下灌木和柳树之美 B.描写灌木和柳树的影子美 C.正面描写月色朦胧美 D.用反衬法写月光轻盈荡漾 (二)阅读下段文字,完成14-19题。(20分,16题5分,其他题各3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 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4.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 A.弥留之际B.欲盖弥彰C.弥天大谎D.弥补过失 15.“田田”一词源出() A.律诗《江南曲》B.六朝乐府《西洲曲》C.古诗《西洲曲》D.古乐府《江南曲》 16.这一节依次写了荷 荷 荷 荷 (5分) 17.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A.翠绿欲滴B.轻盈飘逸C.舒然展放D.高高耸立 18.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 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2 C.从“颇不宁静”的心绪中暂时解脱,偷得片刻逍遥的人 D.享受到月夜美景的人 9.“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的诗体是( ) A.绝句 B.古风 C.乐府 D.散曲 10.用不同的事物反复比喻同一对象的各个方面,这种修辞方法叫( ) A.博喻 B.明喻 C.暗喻 D.排比 二、阅读题(50 分) (一)阅读下段文字,完成 11—13 题。(9 分,每题 3 分) ①虽然是满月,②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③所以不能朗照;④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 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着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 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 11.文中加粗的“这”指代的是( ) A.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 B.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不能朗照 C.不能朗照 D.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 12.作者之所以认为“这恰到了好处”,理由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朦朦胧胧的月色下一切都变得美好,正和他对美好的向往心情吻合 B.和他当时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的心情吻合 C.在这淡淡的月色下,能给人丰富的遐想,使作者感到“到了另一世界”似的 D.朦胧的月色能赋于景物新奇甜美、温和的韵味,令人神往 13.选出对第⑤句分析正确的一项( ) A.描写月下灌木和柳树之美 B.描写灌木和柳树的影子美 C.正面描写月色朦胧美 D.用反衬法写月光轻盈荡漾 (二)阅读下段文字,完成 14—19 题。(20 分,16 题 5 分,其他题各 3 分)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 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 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 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 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 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14.与“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中“弥”意义相同的一项( ) A.弥留之际 B.欲盖弥彰 C.弥天大谎 D.弥补过失 15.“田田”一词源出( ) A.律诗《江南曲》 B.六朝乐府《西洲曲》 C.古诗《西洲曲》 D.古乐府《江南曲》 16.这一节依次写了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荷________、 (5 分) 17.把荷叶比作舞女的裙,荷叶给人的感受是( ) A.翠绿欲滴 B.轻盈飘逸 C.舒然展放 D.高高耸立 18.这一段描写荷塘,精彩的一笔是作者敏锐地捕捉并生动地描绘了“微风过处”的景色。 下面对微风在这段景物描写中所起的作用进行分析,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A.开头写叶和花的静态,微风过后才写出它们的动态,使景色多样化。 B.因微风吹开密密地挨着的叶子,才见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 C.因微风吹动叶和花,才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D.因微风送来缕缕清香,才引出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这个精彩的比喻
19.“不能见一些颜色”的“颜色”在句中的含义应是( A.颜料或染料B.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C.情态、样子D.色彩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2024题。(10分,每题2分)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 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②L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 层 的去,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醋眠固不可少,小睡也 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0.文中标有 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组是( 轻轻薄薄 淡淡 弯弯 B.静静淡淡 薄薄 柔柔 C.轻轻淡淡 薄薄 柔柔 D.静静薄薄 淡淡 弯弯 21.这段文字写景的顺序是( A.从上到下B.从光到影C.从动到静D.从荷到树 2.“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作者感到生活惬意,别有风味 B.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D.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23.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4.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主要是 A.月下的荷塘B.月的光和影C.荷塘的月色D.月下的荷塘及月色 (四)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2530题。(11分)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 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凊清风徐来,绿云自动ˆ的荷池。趁着晩晴 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 “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 溽暑己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 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 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 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 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 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 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
3 19.“不能见一些颜色”的“颜色”在句中的含义应是( ) A.颜料或染料 B.显示给人看的厉害的脸色 C.情态、样子 D.色彩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 20—24 题。(10 分,每题 2 分)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 地泻在这一片叶子与花上。 ② 的青雾浮起在 荷塘里。③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④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 一层 的去,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醋眠固不可少, 小睡也 别有风味的。⑤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⑥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却有着和谐 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20.文中标有 的地方都是叠音词,应依次填入的正确的一组是( ) A.轻轻 薄薄 淡淡 弯弯 B.静静 淡淡 薄薄 柔柔 C.轻轻 淡淡 薄薄 柔柔 D.静静 薄薄 淡淡 弯弯 21.这段文字写景的顺序是( ) A.从上到下 B.从光到影 C.从动到静 D.从荷到树 22.“虽然是满月”,却“不能朗照”,作者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是因为( ) A.作者感到生活惬意,别有风味。 B.它使作者摆脱了惆怅与烦恼。 C.它与作者孤寂冷落的感受相一致。 D.它与作者淡淡的哀愁和片刻的逍遥的喜悦感受相合拍。 23.这段文字的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 B.①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⑤⑥ D.①②/③/④⑤⑥ 24.这段文字描写的内容主要是( ) A.月下的荷塘 B.月的光和影 C.荷塘的月色 D.月下的荷塘及月色 (四) 阅读下面一篇短文,完成 25—30 题。(11 分) 看荷花,宜晨,宜夜。朝晖月色映照下,玉立婷婷,青盖田田,倍添丽色。不过黄昏夕 阳中,却也别有风情。 近来,炎天溽暑,始终徘徊不去。很想念那片“清风徐来,绿云自动”的荷池。趁着晚晴 时分,全家到了植物园。一路上尽念着姜白石(南宋词人)的句子“古城野水,乔木参天”、 “水佩风裳无数”、“冷香飞上诗句”、“高柳垂荫,老鱼吹浪,留我花间住”,似乎凉意顿生, 溽暑已消。 可是,真正面对满塘翠叶红花,却很想叹气!首先,荷叶太挤,挤得每片叶子都不易伸 展,很难有“田田”之感。其次,花不是已谢,就是未开,加上刚下过一场雨,一点荷香也闻 不到,自悔寻芳到已迟,“冷香嫣然”只是凭想象得之。再放眼一望,池中间居然一大块空白, 片叶俱无,真像人头上患上了癣癞之疾,成了不毛之地!据说是水污染的后遗症,真是大煞 风景。看荷的心情,到此已索然无味,正预备败兴而返。——偏偏一岁半的小女儿面对平生 初见的“奇景”,正感动得目眩神迷,不停地说“花花开啦”、“蜻蜓来啦!”两条小腿,绕池急 奔,兴奋得恨不能纵浪池水中,伴花叶蜻蜓共舞!怕她跌倒,我们也只有绕池一周。这才发
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 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 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 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 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 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25.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 (1分) 26.“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 (1分) 27.“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 (可用文中词 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1分) 28.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 29.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3分) ③ 30.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一一叹气败兴一一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片段作文(20分) 31.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一段300字左右的片断,要求描绘具体,并能滲透某种明确 的思想感情
4 觉到池边树下,游人如织,观赏荷塘夕照的人并不少!面向一池翠碧,有人静坐,有人闲聊, 有人读书,有人漫步,俱是怡然自得。骤雨方晴,夕阳灿灿如金,荷风阵阵,拂面生凉,老 树浓荫,细草柔碧。再细看池中未开的花苞宛如木笔,亭亭擎立,嫣红如染,荷叶上圆珠的 闪烁,晶莹如玉。此情此景,确也可乐。忽觉心中阴霾顿消,也想着和女儿唱起歌来:“夕 阳斜,晚风飘,大家齐唱采莲谣……” 原来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一年好景,一岁繁华,本无须远求,只要以不沾不染之 心,巨细无遗的眼,真正去领略,就是福气。 25.文中与“玉立婷婷”同义的词语是________ (1 分) 26.“不毛之地”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1 分) 27.“黄昏夕阳中,却也别有风情”的“风情”是指________ (可用文中词 语稍加组织概括作答)(1 分) 28.第二节引姜白石词句,意在表达________ (1 分) 29.作者“预备败兴而返”的原因是什么?(概括作答,不要照抄原文)(3 分)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下列对本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4 分) A.本文的主旨用文中的话来说,就是“喜乐悲愁,全在一念之间。” B.作者对荷池感情的变化可以这样概括:向往荷池——叹气败兴——观赏得乐。 C.作者写如织游人怡然自得衬托了荷塘夕照之美和自己的心中之乐。 D.作者用华美的词藻和大致整齐的文句描写荷塘夕照,流露出愉悦之情。 E.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表现出对水污染的不满。 三、片段作文(20 分) 31.以《校园的早晨》为题,写一段 300 字左右的片断,要求描绘具体,并能渗透某种明确 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C(A“颤”读chan;B“娜”读nuo;D“绺”读i;“睐”读lai 2.C(“乍看”应释为刚一看去,初看)3.D4.D明喻(其 它为通感)5.B6.C(联系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7.B8.C 9.C10.A11.C12.D13.D(本节是写月色,是侧面 描写)14.C(A弥留:病重快要死了;B更加C满D填满)15.D 16.叶一花一香一波17.C18.B(从语段的最后一句看:“流 水”依旧“遮住了”)19.C20.D21.D22.D23.B 24.C 25.亭亭擎立26.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27.荷塘夕照,确 也可乐(当“依据此情此景”指代的内容和“确也可乐。”“也”照应 “别有”)。或:以不沾不染之心和巨细无遗之眼领略繁花好景就能得 乐 28.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引姜白 石词句之后有“似乎凉意顿生,溽署已消。”)29.①荷叶太挤。 难有“田田”之感②闻不到荷香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 景(文中有“首先”“其次”“再”。)30.AE(本文主旨倘用文 中语句说,应是“一年好景,一岁繁华”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对比手 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转换观赏、描写的角度)31.(略)
5 参考答案 1.C(A“颤”读 chan;B“娜”读 nuo;D“绺”读 li;“睐”读 lai 2.C(“乍看”应释为刚一看去,初看) 3.D 4.D 明喻(其 它为通感) 5.B 6.C(联系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7.B 8.C 9.C 10.A 11.C 12.D 13.D(本节是写月色,是侧面 描写) 14.C(A 弥留:病重快要死了;B 更加 C 满 D 填满) 15.D 16.叶—花—香—波 17.C 18.B(从语段的最后一句看:“流 水”依旧“遮住了”) 19.C 20.D 21.D 22.D 23.B 24.C 25.亭亭擎立 26.池中大块空白,片叶俱无。27.荷塘夕照,确 也可乐(当“依据此情此景”指代的内容和“确也可乐。”“也”照应 “别有”)。或:以不沾不染之心和巨细无遗之眼领略繁花好景就能得 乐。 28.去荷池路上的喜悦之情或对荷池的向往之情(引姜白 石词句之后有“似乎凉意顿生,溽署已消。”) 29.①荷叶太挤。 难有“田田”之感②闻不到荷香③因污染而致池中大块空白,大煞风 景(文中有“首先”、“其次”、“再”。) 30.AE(本文主旨倘用文 中语句说,应是“一年好景,一岁繁华”以下文句。文中未用对比手 法写荷塘的不同景色,只是转换观赏、描写的角度) 31.(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