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甘肃农业大学:《草地保护学》课程教学资源(课件讲稿,打印版)第二部分 草地昆虫学 2.7 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13,文件大小:1.82M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六章害虫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本章的重点: 害虫的防治方法,按所采用的技术措施归类,可分为(1)植物 检疫。(2)农业防治法。(3)机械及物理防治法。(4)生物防 治法。(5)化学防治法。 害虫防治原则: (1)调节生态系统是昆虫种类的组成相及其数量,以限制害虫传 播蔓延。 (2)改变害虫的营养、发育和繁殖条件,使之不能大发生 (3)利用昆虫的行为或对昆虫生命极为重要的物质,以干扰其正 常的发育、取食、交尾、产卵、聚集等活动 (4)提高植物的抗虫性和减少其被害的可能性: (5)直接消灭已出现的和大量繁殖的害虫

第一节植物检疫 植物检疫,就是根据国家法令设立专门机构,采用各 种检疫措施,禁止或限制危险性害虫(病、杂草)人为地 从外国或外地传入或传出。 一、植物检疫的范围 (一)对内检疫亦称国内检疫。由各省、市、自治工检疫机关会 同邮局、铁路、公路、民航等有关部门,根据各地政府公布的对内 检疫条例和检疫对象,执行检验。 (二)对外检疫又称国际检疫。国家在沿海地港口、国际机场、 以及国际交通要道等外设立检疫机关和商品检疫站,对出入口及过 境的农产品等进行检验和处理

二、植物检疫对象的确定 1.国内尚未发现或虽已发现而分布不广,仅限于局部地区 的: 2.在各国或传播地区,对农牧业生产确有严重威胁而防治又 很困难的: 3.必须是人为传播的,即容易随同种子、栽植材料、农牧 产品等运往各地的

第二节 农业防治法和植物抗虫品种的选育 农业防治法,就是利用经营管理技术措施,有目的的管理环 境,以抑制害虫种群或降低其增殖速率和可能造成的损失。 >选用健康无病的种子和繁殖材料 >创造良好的立地条件 >合理刈割或修剪 >合理排灌 >科学施肥 >及时清理枯草,搞好草地卫生 >抗虫品种的选育与利用

第三节 物理及机械防治方法 物理防治法就是利用物理因子,如光、热、声、电、原 子能等的作用防治害虫。 一、器械捕杀 二、诱集和诱杀 1、潜所诱杀 2、利用昆虫趋性进行诱杀 三、高、低温处理(种子害虫) 1、高温处理。 2、低温杀虫

第四节生物防治法 生物防治法就是利用各种有益的生物来控制害虫的种群 数量,以压低和消灭害虫。 1、利用天敌昆虫防治害虫 2、利用微生物防治害虫 3、利用其他有益生物防治害虫 4、昆虫不育原理及其应用

第六节化学防治法 化学防治法就是使用杀虫剂防治害虫的方法。 化学防治的突出优点是: > 杀虫速度快,效果显著; > 受地域和季节的限制较少: > 使用方便,便于大面积使用。 化学防治的缺点是 >长期大量的连续使用造成环境污染。 >在施药量和施用次数不断增加的情况下,害虫产生抗药性。 >大量使用农药杀伤了害虫天敌,使害虫出现再猖獗

一、农药的作用方式 (一)胃毒 药剂通过消化系统,进入昆虫体内而使之中毒或 死亡,如敌百虫。 (二)触杀 药剂与虫体接触,透过昆虫的体壁或气门,进入 体内使之中毒而死亡。 (三)内吸 具有内吸性的农药施到植物上或施入土壤中,被 茎叶或根部吸收,而输导至植株的各个部分,害虫吸食有毒的 植物汁液而引起中毒或死亡。 (四)熏蒸药剂由液体或固体化为气体,以气体状态通过害 虫呼吸系统进入虫体,使之中毒死亡

二、农药的使用方法 常用的施药方法有下列几种: 1.喷施粉 优点是工效高,适于缺水地区使用,缺点是药剂的粘 着力差,散布不均匀,易受气流的影响,风大时不能使用。 2.喷雾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常量喷雾法缺水地区应用较为困难。 (2)少量及极少量喷雾 (3)微量喷雾(超低容量喷雾)

3.拌种法 拌种是用一定量的农药拌在种子上,再进行播种,可防治地下 害虫和苗期害虫。 4,土壤处理 将药剂和害虫喜欢取食的饲料要混合拌匀,撒在播种沟里或撒 在地面上并翻入土壤中,用来防治地下害虫和苗期害虫。 5.毒饵法 将药剂与害虫喜欢取食的饲料混合拌匀,撒在田间,引诱害虫 取食,起到杀虫作用,主要用于地下害虫或活动性较强的害虫。 6.熏蒸法 利用在常温下能够产生毒气的药剂。主要用来防治仓库害虫和 贮粮害虫,也用来处理农副产品、苗木、种子上的检疫对象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