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灭鼠决策与规划
前一章内容回顾 鼠害防治的原理和方法: 1物理灭鼠法 2化学灭鼠法 3生物灭鼠法 4常用的灭鼠实验方法
第一节灭鼠决策 内容简介:1灭鼠目标选择(生物发展史、经验累积) 2灭鼠活动的经济分析(探讨最低危害密 度、经济损害水平和经济阈值) 3灭鼠时机的选择(害鼠生物学特点、最 大效益等条件选择)》 4灭鼠措施决策(据害情和实际条件定) 重 点:灭鼠活动的经济分析 难 点:经济损害水平、经济阈值概念和经济损害水平 测定方法
一、目标选择 目标: 彻底消灭害鼠 控制害鼠的种群数量 (一)彻底消灭害鼠 1.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为什么人类想消灭的物种难以消灭,而急于保护的物种却 在不知不觉中被消灭了,这的确是一个发人深省的问题
生态学解释: 想保护而没能保护住的物种在生物发展史中处于下降种 群,想消灭而消灭不掉的物种群在生物发展史中属于上升 种群;被消灭的物种多数属于稀有种,而对人类危害较大 的,大多是适应于人类活动的、数量众多的物种;被人类 无意识消灭的动物,多数是由于人类彻底破坏了它们的栖 息环境,而人类对于自己想要消灭的动物,所采取的防治 措施,一般是直接压低其种群数量
2.能不能彻底消灭害鼠呢? 必要性: ① 技术难度 ② 经济代价 ③ 科学代价 ④ 生态学代价 可能性: 对于一个按逻辑斯谛增长的种群,只要消灭的数量超不过 其最大持续产量(maximum sustainedyield,MSY),或 者去除率达不到其内禀增长率()时,该物种群就会稳定在 某一数量水平,永无消灭的可能。对于象啮齿动物这种在 生物发展史中上升着的类群,要每年都消灭掉超过MSY的 数量,或保持去除率等于或大于其内禀增长率几乎是不可 能的
位澳大利亚的生态学家认为要消灭种群是很困难的,费 钱又费力,消耗超过收益,并且,这种消耗不仅在行政上 和技术上是不负责任的,而且在经济学上也是愚蠢的。 例1: 假设有一个种群 环境容纳量(K)=1000 内禀增长率(r)=0.6 每年通过防治从种群中去除一个固定比例H(%),当 H=0.1时,头几年种群数量连续地减少,但到后来该种就 会持久地稳定在种群数量N=833.3的水平上
A K=1000 1000 Y=0.6 种群数量 800 0.1 0.2 600 0.3 H 400 0.4 200 0.5 0.8 0.7 0.6 0 2040 60 80100/年 按逻辑斯谛增长的种群,每年去除一定比例 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H=0.2时,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趋势与H=0.1一样,但种 群稳定的水平降得更低,相当于=666.7的水平。 H=0.3时,种群稳定的水平降为N=500,它相当于环境容 纳量K值的1/2。 K/2正是我们介绍过的能提供最大持续产量的种群水平; 去除率(H=0.3)正是r/2。这就是说如果每年的灭鼠率 为30%,那只不过是每年去除一个“最大持续产量”而已, 既不能将危害种群消灭掉,也不能把它的数量压低到K/ 2的水平以下。去除率H三r,是使种群走向灭亡的临界点, 只有当去除率等于或大于种群的内禀增长率时,种群才会 逐渐走向灭亡
例2 梁杰荣等曾采用0.2%氟乙酰胺喷雾灭鼠,当年 灭鼠效率达到96%。灭鼠前鼠密度为58.66只 hm2,灭鼠后降为1.88只hm2。由于害鼠具有很 高的出生率,其种群数量恢复很快,3年内已达到 最大数量,鼠密度达到165只hm2,比灭鼠前高1 倍多。在灭鼠后,其种群恢复过程大致呈S”型 曲线(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