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方》课堂实录 奉化二中语文组卓巧 师:大家把课本打开到63页,看看文章之前的这副图片,请同学描述一下画面。 生1:一辆车里几十个人挤在一起,很拥挤。 师:看到了拥挤不堪的车厢。再请一位同学说一下。 生2:我看到了几双眼睛,几双在凝望着前方的眼睛,就像书上写的一样,他们 可能都没有离过家,所以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对前方的期待与希望。旁边那个男的 可能是在远方受到了伤害而归来的 师:看的很仔细,还有从其他角度来观察的吗? 生3:我看到一个男子托着下巴望着外面,眼神很迷茫。我觉得他们可能有的人 是在归家,有的人是在离家。离家的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同时又感到很害怕, 所以他们的眼神是迷茫的。归家的人也许是在外面受到了伤害,所以带着悲伤的 神情。 师:很好,读出照片丰富的内容。其实这是印度一位摄影师拍的名为《前方》的 照片,曹文轩看了这副照片以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 (PPT打出题目) 师: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作者的介绍。 曹文轩,1954年1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20年。1974年入北 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 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学生发出感叹) 代表作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红瓦》、《细米》等 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 论文集》等 (PPT演示) 师:此文与曾经所接触过的散文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文章和照片结合了起来,这种 由摄影和文 字构成的新兴文体称为摄影散文。 这种文章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 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PT演示) 师:作为一篇摄影散文,曹文轩是如何入手写的,是怎样把图文结合起来的? (学生轻声各有说法,老师点名回答) 生:用了两个设问把照片联系起来 师:对,由设问来引出对象,我们一起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两个设问就是对照片上的人进行猜想。文章开始没有对画面进行详细描述, 而是猜测,由画面展开联想,这也是成功的摄影散文的表现。它不被摄影作品束 缚,不成为代板的文字解说,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两者相互影响,相 互补充,成为有机的艺术整体。(PPT演示) 师:通过猜测,作者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生:归纳一个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前方》课堂实录 奉化二中 语文组 卓巧 师:大家把课本打开到 63 页,看看文章之前的这副图片,请同学描述一下画面。 生 1:一辆车里几十个人挤在一起,很拥挤。 师:看到了拥挤不堪的车厢。再请一位同学说一下。 生 2:我看到了几双眼睛,几双在凝望着前方的眼睛,就像书上写的一样,他们 可能都没有离过家,所以他们的眼神充满了对前方的期待与希望。旁边那个男的 可能是在远方受到了伤害而归来的。 师:看的很仔细,还有从其他角度来观察的吗? 生 3:我看到一个男子托着下巴望着外面,眼神很迷茫。我觉得他们可能有的人 是在归家,有的人是在离家。离家的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同时又感到很害怕, 所以他们的眼神是迷茫的。归家的人也许是在外面受到了伤害,所以带着悲伤的 神情。 师:很好,读出照片丰富的内容。其实这是印度一位摄影师拍的名为《前方》的 照片,曹文轩看了这副照片以后也想到了很多,于是他就写了《前方》这篇文章 (PPT 打出题目) 师:首先,我们一起看一下作者的介绍。 曹文轩,1954 年 1 月,生于江苏盐城农村,并在农村生活了 20 年。1974 年入北 京大学中文系读书,毕业留校任教。后来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在是北京大学教 授、现当代文学博士生导师。(学生发出感叹) 代表作长篇小说:《山羊不吃天堂草》、 《草房子》、《红瓦》、《细米》等 学术性著作:《中国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思维论》、《曹文轩儿童文学 论文集》等 (PPT 演示) 师:此文与曾经所接触过的散文一个不同之处在于文章和照片结合了起来,这种 由摄影和文 字构成的新兴文体称为摄影散文。 这种文章兼具了两种表达手段的审美特点,即摄影的视觉性、对瞬间画面逼真的 再现能力和散文运用语言来表达对象时的自由。(PPT 演示) 师:作为一篇摄影散文,曹文轩是如何入手写的,是怎样把图文结合起来的? (学生轻声各有说法,老师点名回答) 生:用了两个设问把照片联系起来。 师:对,由设问来引出对象,我们一起读一下第一自然段 (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这两个设问就是对照片上的人进行猜想。文章开始没有对画面进行详细描述, 而是猜测,由画面展开联想,这也是成功的摄影散文的表现。它不被摄影作品束 缚,不成为代板的文字解说,有新的发现,新的创造和生发。两者相互影响,相 互补充,成为有机的艺术整体。(PPT 演示) 师:通过猜测,作者得出一个怎样的结论? 生:归纳一个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师:这些正在路上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与“离家”有关,而对“离家”大 家有什么想法?你想离家吗? 生1:不想离家,离家就意味着自己要洗衣服,要安排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依靠, 遇到什么事情都得自己解决。 生2:想离家,因为外面的世界更广阔,能给我更多机会。 生3:家里有爸爸妈妈,让我感觉很温馨,离开家到外面的世界会遇到许多挫折, 所以不想离家。 师:家对同学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坐着各抒己见)温馨,有爸爸妈妈,给我依靠… 师:家,对大家来说更多的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能给你们温馨的感觉,所以 你们不想离家,而作者对于“离家”是什么态度呢?我们一起来读出作者的想 法 生:(齐答)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师: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沉默) 他用了一个词一一克制不住,可见“离家”欲望的强烈。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原 因让作者有这样的欲望呢?从文章3-7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说作者的理 由 生: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诱惑。还有“离家也许是出自于无奈。家容不得 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 师:原来作者认为“离家”是出于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生:“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人离家是出于前方的召唤。 师:对了,还有就是出于“前方”的召唤。这个“前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生:给人以憧憬,一个未知的、美好的地方 师:文中有句话说:“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 这样的“前方”有什么特征? 生:给人幻想,朦胧而不确定,吸引着人往前走。 师:人生中也有这样一个驱使你向前行驶的东西,那是什么? 生:梦想、理想 师:种种特征归结,“前方”就像是我们人生的“理想”。另一个原因就是“理 想的召唤”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大家再看看第三段作者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动物迁徙的宏大场面。 师:人类的祖先也是从那样的年代过来的,我们的潜意识中仍保留着这样的习性, 因此“离家”还有一个原因是迁徙的习性 (PPT演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离家的原因:迁徙的习性 外界的诱惑 出自于无奈 理想的召唤) 师:因前方的诱惑、召唤,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人们便离家,登上了征程。作者 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旅程? 生:(齐答)是一场苦旅。 师: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呢?(相互之间小声议论)
师:这些正在路上的人,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与“离家”有关,而对“离家”大 家有什么想法?你想离家吗? 生 1:不想离家,离家就意味着自己要洗衣服,要安排自己的生活,失去了依靠, 遇到什么事情都得自己解决。 生 2:想离家,因为外面的世界更广阔,能给我更多机会。 生 3:家里有爸爸妈妈,让我感觉很温馨,离开家到外面的世界会遇到许多挫折, 所以不想离家。 师:家对同学们来说意味着什么? 生:(坐着各抒己见)温馨,有爸爸妈妈,给我依靠…… 师:家,对大家来说更多的是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能给你们温馨的感觉,所以 你们不想离家,而作者对于“离家”是什么态度呢?我们一起来读出作者的想 法。 生:(齐答)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师:作者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观点?(沉默) 他用了一个词——克制不住,可见“离家”欲望的强烈。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原 因让作者有这样的欲望呢?从文章 3—7 段中找出相关的语句,来说说作者的理 由。 生:外面的世界丰富多彩,充满诱惑。还有“离家也许是出自于无奈。家容不得 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 师:原来作者认为“离家”是出于外界的诱惑,出于无奈。还有没有其他原因? 生:“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人离家是出于前方的召唤。 师:对了,还有就是出于“前方”的召唤。这个“前方”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地方? 生:给人以憧憬,一个未知的、美好的地方。 师:文中有句话说:“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屑。” 这样的“前方”有什么特征? 生:给人幻想,朦胧而不确定,吸引着人往前走。 师:人生中也有这样一个驱使你向前行驶的东西,那是什么? 生:梦想、理想 师:种种特征归结,“前方”就像是我们人生的“理想”。另一个原因就是“理 想的召唤”。 除了这些原因之外,大家再看看第三段作者描写了一个怎样的场景? 生:动物迁徙的宏大场面。 师:人类的祖先也是从那样的年代过来的,我们的潜意识中仍保留着这样的习性, 因此“离家”还有一个原因是迁徙的习性。 (PPT 演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离家的原因:迁徙的习性 外界的诱惑 出自于无奈 理想的召唤) 师:因前方的诱惑、召唤,为了实现心中的理想人们便离家,登上了征程。作者 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旅程? 生:(齐答)是一场苦旅。 师: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为什么呢?(相互之间小声议论)
生1:我觉得人在家的时候会有一种孤独感,所以就要离家去寻找精神寄托,而 在寻找的过程中又始终会想家,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 生2:人的一生总是要去追逐理想,在追逐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会面 临选择,所以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师:你的意思就是追逐理想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奋斗是艰辛的,道路是坎 坷的,所以人生是一场苦旅。再请一位同学来谈谈。 生3:人在家的时候总是受到外界的诱惑想要离开家,而离家在外受到挫折时又 想回到家,所以我认为人生是一场苦旅。 师:其实你说的作者也看到了,在文章第十段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请同学找出这 些语句,说说作者的想法 生:“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 途。”“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 之苦。 师:你读的这些语句写出了作者的想法,但我们要学会概括他的意思,首先是因 车拥挤、路面坑洼不平而受皮肉之苦,所以是一场苦旅。另外还有吗? 生:“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还有“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 与茫然”,这些都让人觉得人生是一场苦旅 师:作为一篇摄影散文作者看到了照片上旅人“惶惑与茫然”的眼神,也借用了 钱中书、丰子恺描写的旅途场景,都表明了人生是场苦旅。 (PPT演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路途上的苦不堪言) 现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了,外界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作者也看到了“有许多人 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这种情况下作者 的看法是什么?也是“苦旅”吗? 生:是 师:为什么呢,这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生:是从抽象的人生旅程来说的,这时也是苦旅。 师:此时作者为什么认为“苦”呢?我们把目光伸向下一段,找出作者的思考。 生:我觉得是在第11段,他说因为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 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之中,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 (PPT演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 师:讲得很好。那么“目的地”是什么地方 生:前方 师:前方是什么?人离家去追寻的到底是什么? 生:是理想 师:所以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生1:很无奈 生2:理想,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当我们实现一个理想的时候我们不会因此满 足,而是想到了另一个理想。所以人永远都无法达到目的地。 师:人生的理想不是永远不变的,人生总是在不断地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 因而永远到达不了理想的彼岸,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之中。 作者说人生是想达到目的地而达不到目的地,始终在往前走,想达到目的地而不 能完全达到目的地,苦就苦在这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始终都是在路上 而“在路上”、“流浪”也并非实指,是说人一直出于求索,漂泊之中
生 1:我觉得人在家的时候会有一种孤独感,所以就要离家去寻找精神寄托,而 在寻找的过程中又始终会想家,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 生 2:人的一生总是要去追逐理想,在追逐的过程中又会遇到很多的挫折,会面 临选择,所以作者说“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师:你的意思就是追逐理想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奋斗是艰辛的,道路是坎 坷的,所以人生是一场苦旅。再请一位同学来谈谈。 生 3:人在家的时候总是受到外界的诱惑想要离开家,而离家在外受到挫折时又 想回到家,所以我认为人生是一场苦旅。 师:其实你说的作者也看到了,在文章第十段中就有这样的描写,请同学找出这 些语句,说说作者的想法。 生:“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 途。”“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 之苦。” 师:你读的这些语句写出了作者的想法,但我们要学会概括他的意思,首先是因 车拥挤、路面坑洼不平而受皮肉之苦,所以是一场苦旅。另外还有吗? 生:“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还有“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 与茫然”,这些都让人觉得人生是一场苦旅。 师:作为一篇摄影散文作者看到了照片上旅人“惶惑与茫然”的眼神,也借用了 钱中书、丰子恺描写的旅途场景,都表明了人生是场苦旅。 (PPT 演示: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路途上的苦不堪言) 现在社会的经济发展了,外界的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变,作者也看到了“有许多人 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这种情况下作者 的看法是什么?也是“苦旅”吗? 生:是 师:为什么呢,这作者是从什么角度来说的? 生:是从抽象的人生旅程来说的,这时也是苦旅。 师:此时作者为什么认为“苦”呢?我们把目光伸向下一段,找出作者的思考。 生:我觉得是在第 11 段,他说因为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 永远在路上流浪,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之中,所以说人生是一场苦旅。 (PPT 演示: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达到目的地) 师:讲得很好。那么“目的地”是什么地方? 生:前方 师:前方是什么?人离家去追寻的到底是什么? 生:是理想 师:所以这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生 1:很无奈 生 2:理想,只有更好,没有最好。当我们实现一个理想的时候我们不会因此满 足,而是想到了另一个理想。所以人永远都无法达到目的地。 师:人生的理想不是永远不变的,人生总是在不断地探索,总是不能满足现状, 因而永远到达不了理想的彼岸,永远处于一种寻觅的过程之中。 作者说人生是想达到目的地而达不到目的地,始终在往前走,想达到目的地而不 能完全达到目的地,苦就苦在这儿。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人始终都是在路上。 而“在路上”、“流浪”也并非实指,是说人一直出于求索,漂泊之中
刚才我们一直不着眼点指向“苦旅”,换个角度看句子中的“实质上”起到什么 作用,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生1:“实质上”不能删掉。因为人生是一个很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用 句话来概括。 生2:我认为也不能删除。我们在一生中会碰到很多的事,其中有快乐也有悲伤 有成功也有失败,一切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欢乐的得来是建立在苦的基础上的, 所以人生实质上一场苦旅。 师:你的意思是从现象上来说人生是欢乐与痛苦交织的,是成功与失败兼具的, 所以不能去掉实质上。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3:“实质上”不能去掉,因为它是限定,是从本质上说,而从生活现象上说, 各人在生活中的情况不一样,不一定都是“苦旅” 师:很好。在原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 的是舒适的火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 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所以“实质上”不 能去掉。 人苦苦追求理想而始终无法实现理想也是悲剧性实质的所在,除此之外人的“悲 剧性”具体内容还在于什么? 生:还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 家、家园和家乡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生:人出门在外又总是想着自己的家,家里的亲人和所有的一切。 师:大家还记得老舍《想北平》的最后一句吗? 生:(齐背)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深情,感慨) 师:人人都有永不磨灭的乡愁,离家时心中想家,这是一种悲剧。还有其他的吗 生: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 之中 师:很好,我们可以通过“在于”、“更在于”这样的词来体会 三个句子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第一节语文课上就已经说了中国的 汉字不仅有字面的实指意,还有结合语境的虚指意。比如这个“家”,实指那个 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但在这里是不是还是这个意思呢? 生1:不是,它是一种理想。 生2:是人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师:对,这里的家已经不是实实在在的遮风挡雨的地方了,而是虚指精神上的 种寄托与归宿。文中还有“路”、“流浪”等也都具有双关含义,既是实指,同 时兼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的意味。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人无法还家”就是 由于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始终找不到归宿,永在外流浪。作者为了表达这种思 想还引用了很多的诗句,比如崔颢的诗,我们齐读一下, (学生齐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通过诗句读出了崔颢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生:想家,能回家,但又不回家。 师:为什么会这样,想回、能回却又不回呢? 生1:因为他想回的是心中的那个家,不仅仅是温馨、安宁能让人遮风挡雨的实 在的家
刚才我们一直不着眼点指向“苦旅”,换个角度看句子中的“实质上”起到什么 作用,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生 1:“实质上”不能删掉。因为人生是一个很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不可能用一 句话来概括。 生 2:我认为也不能删除。我们在一生中会碰到很多的事,其中有快乐也有悲伤, 有成功也有失败,一切都是交织在一起的。但欢乐的得来是建立在苦的基础上的, 所以人生实质上一场苦旅。 师:你的意思是从现象上来说人生是欢乐与痛苦交织的,是成功与失败兼具的, 所以不能去掉实质上。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 3:“实质上”不能去掉,因为它是限定,是从本质上说,而从生活现象上说, 各人在生活中的情况不一样,不一定都是“苦旅”。 师:很好。在原文中说在路上也并非都是苦旅,有人坐的是豪华的游艇,有人坐 的是舒适的火车或飞机,但从本质上讲他们同样是想达到目的地而不能达到,想 实现理想而不能实现自己所有的理想,实质上还是一场苦旅。所以“实质上”不 能去掉。 人苦苦追求理想而始终无法实现理想也是悲剧性实质的所在,除此之外人的“悲 剧性”具体内容还在于什么? 生:还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 家、家园和家乡。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心境? 生:人出门在外又总是想着自己的家,家里的亲人和所有的一切。 师:大家还记得老舍《想北平》的最后一句吗? 生:(齐背)好,不再说了吧,要落泪了。真想念北平呀!(深情,感慨) 师:人人都有永不磨灭的乡愁,离家时心中想家,这是一种悲剧。还有其他的吗? 生: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 之中。 师:很好,我们可以通过“在于”、“更在于”这样的词来体会。 三个句子中的“家”到底是什么意思?我们第一节语文课上就已经说了中国的 汉字不仅有字面的实指意,还有结合语境的虚指意。比如这个“家”,实指那个 实实在在的遮风避雨的家,但在这里是不是还是这个意思呢? 生 1:不是,它是一种理想。 生 2:是人所追求的一种精神。 …… 师:对,这里的家已经不是实实在在的遮风挡雨的地方了,而是虚指精神上的一 种寄托与归宿。文中还有“路”、“流浪”等也都具有双关含义,既是实指,同 时兼有形而上的哲学思考的意味。是一种虚实结合的手法。“人无法还家”就是 由于自己的理想没有实现,始终找不到归宿,永在外流浪。作者为了表达这种思 想还引用了很多的诗句,比如崔颢的诗,我们齐读一下。 (学生齐读: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师:通过诗句读出了崔颢怎样的处境和心情? 生:想家,能回家,但又不回家。 师:为什么会这样,想回、能回却又不回呢? 生 1:因为他想回的是心中的那个家,不仅仅是温馨、安宁能让人遮风挡雨的实 在的家
生2:这个家和他的理想有差距,即使回到家中也无家的感觉,所以他不回去。 师:说的很好,崔颢想回的是他理想中的家,而那个生养的地方并不是他想归的 是一个精神的家园。悲剧的实质就在于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 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揭示了人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PPT演示) 师:作者从开始时提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写到现在的归家,这前后 之间是否发生了矛盾? 生1:我觉得就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一样,人在离开家的时候总是想回家,而回 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的感觉,所以就又想离家。 生2:我认为离家和归家都是人内心的一种愿望,离家是为了更好地追逐自己美 好的理想,而归家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两者表面看起来是有一定的 矛盾,但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有精彩。开始作者说人为何要离家?那是因为理想的召唤, 离家是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后来要归的又是怎样的家呢?是一个精神的家 园。所以不论是离家还是归家,作者一直追寻的就是那个精神的寄托。全文从反 面立意,最后说明的就是精神的回归,称这种手法为反弹琵琶的立意。 (PPT演示:离家 精神的寄托 归家 (反弹琵琶的立意) 师: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因前方召唤而离家, 于是人行在路上开始了人生之旅,最后依然要归家,而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 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 (PPT演示:前方召唤(离家)—一→行在路上(人生之旅)一一→精神家园(归 家)) 文章最后作者回到画面,发出了疑问,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师:到文章的结尾作者有没有找到精神的归宿? 生:没有,还是一个迷。 师:仍然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悲剧,前方还是一个未知数。这样的悲剧,作者提出 的悲剧性意义是悲惨吗?但人在离家,探求的过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为此付出 努力,获得了人生,所以 生1:我觉得不是,人为了这个理想努力过,付出过,收获的是人生 生2: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挺的追求过程,人生永远都不可能有一个最终的目标, 所以离家是为了归家,而归家也是回到理想的实现,这是不会有什么结局的。 师:说的很精彩。大家想想张洁《我的四季》中所写到的,她经过了春的播种, 夏的耕耘,为了秋的收获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可收获的却是“干瘪的谷粒”,但 她并不气馁,也不灰心,而是一种快乐,虽然是又酸又苦的快乐,因为她收获的 很多,是整个人生。所以作者提出的悲剧不是悲惨,这是为了理想而奋斗,是 种崇高。 同学们,离家是美丽的,人生之路是艰辛的,归家又是幸福的,无论中途怎样的 艰难坎坷,我们都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那是痛并快乐着的旅程,用歌声伴随着 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播放《快乐老家》) (歌声响起,同学们感受着美妙的旋律,两分钟后音乐停止,同学们仍意犹未尽。)
生 2:这个家和他的理想有差距,即使回到家中也无家的感觉,所以他不回去。 师:说的很好,崔颢想回的是他理想中的家,而那个生养的地方并不是他想归的 是一个精神的家园。悲剧的实质就在于人在外流浪,总在惦念家园,可回到家, 却发现这不是自己理想中的那个家。揭示了人精神无处寄托的悲剧。(PPT 演示) 师:作者从开始时提出“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写到现在的归家,这前后 之间是否发生了矛盾? 生 1:我觉得就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一样,人在离开家的时候总是想回家,而回 到家却又找不到真正想要的家的感觉,所以就又想离家。 生 2:我认为离家和归家都是人内心的一种愿望,离家是为了更好地追逐自己美 好的理想,而归家是为了寻求一种精神上的寄托,这两者表面看起来是有一定的 矛盾,但实质上是一样的,都是人的精神寄托。 师:大家的回答都很有精彩。开始作者说人为何要离家?那是因为理想的召唤, 离家是去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后来要归的又是怎样的家呢?是一个精神的家 园。所以不论是离家还是归家,作者一直追寻的就是那个精神的寄托。全文从反 面立意,最后说明的就是精神的回归,称这种手法为反弹琵琶的立意。 (PPT 演示:离家 ——→精神的寄托 归家 (反弹琵琶的立意) 师:纵览全文,曹文轩从人不可克制的离家欲望出发,指出人因前方召唤而离家, 于是人行在路上开始了人生之旅,最后依然要归家,而这个家不仅是他的生养之 地,更是他心目中理想的精神家园。 (PPT 演示:前方召唤(离家)——→行在路上(人生之旅)——→精神家园(归 家)) 文章最后作者回到画面,发出了疑问,我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师:到文章的结尾作者有没有找到精神的归宿? 生:没有,还是一个迷。 师:仍然是一个没有结局的悲剧,前方还是一个未知数。这样的悲剧,作者提出 的悲剧性意义是悲惨吗?但人在离家,探求的过程中有了精神追求,你为此付出 努力,获得了人生,所以 生 1:我觉得不是,人为了这个理想努力过,付出过,收获的是人生。 生 2:人生本来就是一个不挺的追求过程,人生永远都不可能有一个最终的目标, 所以离家是为了归家,而归家也是回到理想的实现,这是不会有什么结局的。 师:说的很精彩。大家想想张洁《我的四季》中所写到的,她经过了春的播种, 夏的耕耘,为了秋的收获付出了许多的努力,可收获的却是“干瘪的谷粒”,但 她并不气馁,也不灰心,而是一种快乐,虽然是又酸又苦的快乐,因为她收获的 很多,是整个人生。所以作者提出的悲剧不是悲惨,这是为了理想而奋斗,是一 种崇高。 同学们,离家是美丽的,人生之路是艰辛的,归家又是幸福的,无论中途怎样的 艰难坎坷,我们都不能停止前行的脚步,那是痛并快乐着的旅程,用歌声伴随着 我们一起向快乐出发。(播放《快乐老家》) (歌声响起,同学们感受着美妙的旋律,两分钟后音乐停止,同学们仍意犹未尽。)
师:歌声戛然而止,相信那熟悉的旋律将始终伴随大家前进,去开拓自己的前方 下课。 教后感 这是一篇充满现代人文气息的美文,选入到新的教材中,应给人美的享受,精神 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本研读来体味其中的深意。 教学中要明确这样三个目标: (1)、明确摄影散文及文体特征; (2)、体会文中“前方”、“家”、“路”等词的含义,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3)、弄懂文章中几个核心语句,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全文反弹琵琶的立意 特征。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我采用的办法是:大处着眼、细 部入手,也就是依据专题和板块的内涵,从文本的个性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和步 骤。具体地说,就是先从摄影散文的特点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依次抓住 三个核心观点,多层次多角度地来理解这些观点。其中第一个观点相对浅易,可 以一带而过;第二个观点学生都懂,但意思往往不大理解,可以从学生自身角度 出发引出同感,再依据上下文中的语句找出作者自己的回答;第三个观点是分条 概括,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阐释,丰富对原文观点的理解,并引出 “悲剧性实质”的内涵。 其中,文本“路”、“前方”、“家”都有多重含义,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它们 在不同语境中意义,从具象走向抽象,深入解读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些句子 理解的难度相当大,我则启发学生联系生生活,以形象的例子来理解作者包孕人 生哲理思考的话。 这样设计注重方法指导,涉及信息筛选、关键词理解、分条概括、文意阐发等, 具有丰富的阅读实践内容和较高的阅读思维含金量。最后再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 的评点互相展示、评出优劣,老师相机点拨,生成丰富的课程意义。 本文采用文本研习的教学方式,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所 以在教学中我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教者点拨、引导,用语力求精辟、优美、富于 启发性,我还引进评点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得出结论;我 还重视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与培养人文性的结合,既教会他们学习,也教会他们 思考人生,学会哲理思辨,这样,有知识的辐射又照亮学生的精神。 评课记录: 这篇课文是一篇美文,又是比较难读的文章。对于此次课堂教学做以下点评,指 出其教学上的特点与不足。 、作为一篇散文,关键是把握作者的主题思想,抓住文眼。课堂上通过重要段 落和语句的朗读体味文本语言,品味国语的博大精深,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引起 了学生共鸣。 而且把握了摄影散文的特征,多处指出文中照片与文字、情感的结合,帮助学生 理解文章。抓住了教学重点,在堂课上注重情感激发和意理阐述,能激发学生的 情感,让他们进入文本的境界,然后一起欣赏体悟,理解课文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堂有较强的文学意味和很浓的文化气息
师:歌声戛然而止,相信那熟悉的旋律将始终伴随大家前进,去开拓自己的前方。 下课。 教后感: 这是一篇充满现代人文气息的美文,选入到新的教材中,应给人美的享受,精神 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文本研读来体味其中的深意。 教学中要明确这样三个目标: (1)、明确摄影散文及文体特征; (2)、体会文中“前方”、“家”、“路”等词的含义,掌握虚实结合的手法 (3)、弄懂文章中几个核心语句,把握文章的主旨;了解全文反弹琵琶的立意 特征。 为了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解决这些问题,我采用的办法是:大处着眼、细 部入手,也就是依据专题和板块的内涵,从文本的个性出发,设计教学过程和步 骤。具体地说,就是先从摄影散文的特点入手,梳理文章的基本思路,依次抓住 三个核心观点,多层次多角度地来理解这些观点。其中第一个观点相对浅易,可 以一带而过;第二个观点学生都懂,但意思往往不大理解,可以从学生自身角度 出发引出同感,再依据上下文中的语句找出作者自己的回答;第三个观点是分条 概括,要求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阐释,丰富对原文观点的理解,并引出 “悲剧性实质”的内涵。 其中,文本“路”、“前方”、“家”都有多重含义,我着重引导学生理解它们 在不同语境中意义,从具象走向抽象,深入解读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有些句子 理解的难度相当大,我则启发学生联系生生活,以形象的例子来理解作者包孕人 生哲理思考的话。 这样设计注重方法指导,涉及信息筛选、关键词理解、分条概括、文意阐发等, 具有丰富的阅读实践内容和较高的阅读思维含金量。最后再让学生把课前准备好 的评点互相展示、评出优劣,老师相机点拨,生成丰富的课程意义。 本文采用文本研习的教学方式,但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运用新的教学理念,所 以在教学中我重视以学生为主体,教者点拨、引导,用语力求精辟、优美、富于 启发性,我还引进评点教学法,让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讨论、自主得出结论;我 还重视学生分析文本的能力与培养人文性的结合,既教会他们学习,也教会他们 思考人生,学会哲理思辨,这样,有知识的辐射又照亮学生的精神。 评课记录: 这篇课文是一篇美文,又是比较难读的文章。对于此次课堂教学做以下点评,指 出其教学上的特点与不足。 一、作为一篇散文,关键是把握作者的主题思想,抓住文眼。课堂上通过重要段 落和语句的朗读体味文本语言,品味国语的博大精深,体会了作者的感情,引起 了学生共鸣。 而且把握了摄影散文的特征,多处指出文中照片与文字、情感的结合,帮助学生 理解文章。抓住了教学重点,在堂课上注重情感激发和意理阐述,能激发学生的 情感,让他们进入文本的境界,然后一起欣赏体悟,理解课文阐述的人生哲理, 课堂有较强的文学意味和很浓的文化气息
二、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材,语文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的影响,审美的熏 陶。这堂课根据文本引导学生思索人生,体会人生晢理,寻找精神家园,起到了 很好的思想熏陶的作用。 三、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在教法上,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倡导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作为教者,引导启发学生,她是作为引导者和启发者 的角色来定位的。而学生活动较多,朗读、体悟、讨论,引进评点,课堂气氛活 跃,学生思维有密度,课堂的节奏把握好,教学效率较高 四、不足在于,最后关于“悲”的理解上还留于表面,可以做进一步的深入体悟
二、从新课程标准来看,新的教材,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我们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材,语文课主要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也要注重对学生的思想的影响,审美的熏 陶。这堂课根据文本引导学生思索人生,体会人生哲理,寻找精神家园,起到了 很好的思想熏陶的作用。 三、新课程标准还要求我们在教法上,要以学生为主体组织教学,倡导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老师作为教者,引导启发学生,她是作为引导者和启发者 的角色来定位的。而学生活动较多,朗读、体悟、讨论,引进评点,课堂气氛活 跃,学生思维有密度,课堂的节奏把握好,教学效率较高。 四、不足在于,最后关于“悲”的理解上还留于表面,可以做进一步的深入体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