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感悟与思考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然而,对于世界来说 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 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 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 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归纳与运用 【知识归纳】 、中央政治制度 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地方政治制度: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 州最高长官 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道”改为“路” 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 深远 【知识运用】 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 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 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 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 的。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 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 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别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 效的治理 [例]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 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 [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 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题目中的项是其直接目的,项才是其根本目的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感悟与思考 在历史教科书里,汉、唐无疑是我们的历史学家所推崇的强大帝国, 然而,对于世界来说: 汉、唐帝国的光环在罗马与阿拉伯帝国的映衬下显得有些褪色,而元帝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 远远胜过足以引起我们自豪的汉、唐。这个由我国北方少数民族建立、在疆域上空前辽阔的 统一政权,不仅将中华博大精深的文化传入各地,也吸取了外来的先进的管理方式:仿效阿 拉伯及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首次在中国设立行省,对秦以来的郡县制作了一个大大地发展, 对中国行政管理制度进行了一次巨大革命,影响一直持续到今。 思考与判断: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的政治制度是怎样演变的? 归纳与运用 【知识归纳】 一、 中央政治制度 .汉朝:汉承秦制,有所变化。皇帝制度,行政三公(中朝、外朝、尚书台) . 魏晋南北朝:逐步形成三省制度。先是尚书省,继而中书省、门下省 .隋朝:以尚书省、内史省、门下省为最高行政机构 .唐朝: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重大创造历朝沿袭 .宋朝:二府、参知政事、三司 .元朝:中书省、枢密院、宣政院,综合汉蒙政治制度 二、地方政治制度: `。汉朝:汉初郡国并行;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十三州,设刺史;东汉州郡县三级制,州牧为 州最高长官 .隋朝:州县两级制,州设刺史,县设令 .唐朝:唐太宗分全国为十道,作为监察区;唐肃宗设观察使;唐中后期设节度使 .北宋:文臣作地方官;州县两级制; “道”改为“路” .元朝:行中书省;行省以下设路、府、州、县,边远地区设宣慰司。中国省制开端,影响 深远 【知识运用】 .从汉至元中央和地方政治制度演变的趋势是什么?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说明中央集权制 度内存在着哪些主要矛盾? 从汉至元,历朝的政治制度的变革不外乎两点:中央尽量分散相权,限制相权,以达到 加强皇权的目的;地方尽量削弱其权力,加强对其控制和管理,以达到加强中央权力,解除 地方威胁之目的。这两方面的措施恰好说明了,在中央集权制度下,有两对矛盾是无法解决 的。那就是君权与相权的矛盾和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因为这两对矛盾的存在,使得作为地主 阶级最高统治者的皇帝面临着两难的选择:相权过大或地方权力过大都会影响到其统治的安 定,而相权过小或地方权力过小别影响从中央到地方的工作效率,这样也难以对国家实施有 效的治理。 [例]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 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 密 [解析]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 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题目中的项是其直接目的,项才是其根本目的
答案] 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比较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有哪些?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 的地位? 和秦、隋两个朝代比较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有:结東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 创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 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 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 陕西 云南 河北 河南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元朝时,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 接管理,其它地方设行中书省 [答案]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 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 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 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 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一一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在一定时 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 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 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例]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刺史权力的扩大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尚书台权力的加强 [解析]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刺 史改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从此,地方行政区划由两级变为三级 [答案] 拓广与探究 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 僚以众,资费日多;吏 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一一《隋书·杨尚 希传》 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 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 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 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 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 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答案] .元朝和历史上的哪些朝代比较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有哪些?元朝在我国历史上有着怎样 的地位? 和秦、隋两个朝代比较相似。其相似之处主要有:结束分裂割据局面,重新实现统一;都开 创了重要的新制度,并被后世沿用。 元朝在秦朝郡县制的基础上,实行了行省制度。这一制度,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 了初步基础,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管辖,特别是台湾、西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行政区。 行省制度最突出的影响是各族人民友好相处和交流,促进了民族融合,使中华民族的向心力 和凝聚力加强,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例]元朝时,不属于行中书省管辖的地区是( ) .陕西 .云南 .河北 .河南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元朝时,河北、山西、山东由中书省直 接管理,其它地方设行中书省。 [答案] .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度的比较 相同点:都是中国古代社会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结果都 在一定时期内产生了积极影响;对后世各朝都产生重大影响。 不同点:①时代不同。分封制是奴隶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西周;郡县制和行 省制度是封建社会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几乎盛行于整个封建时代,行省制度确立并盛行 于元朝。②和中央政府的关系不同。被分封的诸侯国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并且权力和地位 可以世袭;郡县制则是中央政府属下的地方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行省 只是中央最高行政机关——中书省的派出机构,其行政长官直接对中书省负责。③在一定时 期内所产生的作用和影响不同。分封制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一些积极作用,但长期以来的 残余势力破坏了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郡县制和行省制度不仅在当时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 权,维护了国家统一,而且经过后世的调整和补充,其积极作用愈益明显。 [例]我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由郡县二级制转变为州、郡、县三级制,是由于( ) .郡国并行制的实行 .刺史权力的扩大 .三公九卿制的建立 .尚书台权力的加强 [解析]汉武帝后期,分全国为州。州作为监察区,设刺史代表中央监察诸侯和地方高官。 东汉时期,刺史逐步增添了地方行政权和军权。到东汉末年,州逐渐演变为地方行政区,刺 史改称州牧,成为州的最高长官。从此,地方行政区划由两级变为三级。 [答案] 拓广与探究 [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当今郡县,倍多于古。或地无百里,数县并置;或户不满千,二郡分领;具 僚以众,资费日多;吏 卒又倍,租调岁减;清干良才,百分无二……所谓民少官多,十羊九牧。——《隋书•杨尚 希传》 材料二:臣伏见,景德、祥符中,文武官总计九千七百八十五员,今内外官属总一万 七千三百余员,其未授 差遣京官、使臣及守候人不在数内,较之先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多矣。……以至隋 唐虽设官浸多,然未有如本朝繁冗甚也。今天下州郡三百二十,县一千二百五十,而一州一 县所任之职,素有定额,大率用吏不过五六员。今乃三倍其多,而又三岁一开贡举,每放近 千人,复有台寺之小吏,府监之杂工,萌序之官,进纳之辈,总而计之,不止于三倍
《包拯奏报》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万,官员人,官民之比为::而唐高 宗时,全国人口万,官员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 几,万,官员已增至万人,官民之比为::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万,官员万 人,官民之比已高达: 《江淮论坛》年第期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解析]此题反映了从隋朝到北宋,再到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而一再采取地方分权的措施,结果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弊端。这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不可避 免的现象 [答案]()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 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 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例]阅读下面这段材料: 朱熹在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杈。兵也收了,财 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朱子语类》 请你想一想:()北宋是怎样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尽夺藩镇之权的? ()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查一查有关资料,说说你的观点 [解析]第()问考查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问属开放式问题。不管什么观点, 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①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后来又增设 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②在地方,削 减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 ()同意说:宋初的各种措施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的目的,但是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 的后患。这些都是宋败亡的原因。 不同意说: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 巩固与测评 【基础练习】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 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尚书被中书取代 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 相属外朝 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欲使权不下移,政由上 出也。”他所指的光武帝“政归台阁”是指哪一项举措的出现?() 起用布衣为相 扩大尚书台的权力 阁 以丞相领政。 唐代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
——《包拯奏报》 材料三:据有关资料记载;我国西汉时期,全国人口万,官员人,官民之比为:;而唐高 宗时,全国人口万,官员人,官民之比已增加一倍,为:;元成宗时,全国人口与西汉相差无 几,万,官员已增至万人,官民之比为:;清康熙时(注:指康熙初年)全国人口万,官员万 人,官民之比已高达:。 ——《江淮论坛》年第期 请回答: ()根据以上材料,概括其所反映的社会历史现象。(不得照抄原文) ()扼要指出产生上述历史现象的根本原因。 ()分析上述历史现象的危害及其历史教训。 [解析]此题反映了从隋朝到北宋,再到清朝,封建统治者为了加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 而一再采取地方分权的措施,结果出现了一些严重的弊端。这是封建中央集权制度下不可避 免的现象。 [答案]()滥设郡县等官僚机构,官吏的委任越制超编,官员数量越来越多;官民之比畸形 发展,官多民少的现象日益严重。 ()封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和强化的必然产物。 ()危害,大大加重了人民负担;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影响收支平衡;官场人浮于事,不 仅影响办事效率,而且易于滋生腐败现象。教训:必须精简机构,裁撤冗员。 [例]阅读下面这段材料: 朱熹在总结北宋败亡的教训时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 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 ── 《朱子语类》 请你想一想:()北宋是怎样吸取五代藩镇的教训,尽夺藩镇之权的? ()朱熹关于北宋败亡原因的观点你同意吗?查一查有关资料,说说你的观点。 [解析]第()问考查的是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第()问属开放式问题。不管什么观点, 能够自圆其说即可。 [答案]()①在中央,增设枢密院为最高军政机构,与中书门下合称“二府”;后来又增设 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分割宰相的财权。②在地方,削 减节度使的权力,由中央派出文臣做地方官,以防武人割据局面的重现。 ()同意说:宋初的各种措施虽然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改变唐末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 的目的,但是这些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也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积贫积弱” 的后患。这些都是宋败亡的原因。 不同意说:宋亡的原因最主要的是封建政府的腐败以及严重的社会危机。 巩固与测评 【基础练习】 .“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这种情形以汉武帝为例的话,下列哪一 项的叙述是正确的?( ) .尚书被中书取代 . 重用近臣,攘夺相权,朝廷始分内外朝,丞 相属外朝 .以三公决策,辅政武帝 .将相权一分为三,互相制衡以分削相权 .有清代学者指出:“光武中兴,贤主也。其不任三公,政归台阁,欲使权不下移,政由上 出也。”他所指的光武帝“政归台阁”是指哪一项举措的出现?( ) . 起用布衣为相 . 扩 大 尚 书 台 的 权 力 . 设 内 阁 .以丞相领政。 .唐代负责政务的六个重要行政单位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合称“六
部”,请问它们属于哪个机关?(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御史台 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尚书→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尚书 尚书→门下→中书 门下→中书→尚书 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澎湖和琉球 河北、山东 西藏 岭北 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优点?() 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①参知政事②三司使③通判④枢密使 ①②③ 2X4 ②③④ ①③④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 () 分工明确 相互配合 防止独裁 相互牵制 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刺史制度 郡国并行制 .察举制 公九卿制 从一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批遣唐使,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应当是( 吏部 户部 礼部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①郡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行省制度 ①②③ ②③ 【综合运用】 对“汉承秦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汉沿袭秦的三公九卿制,并有所发展 汉实行更严密的监察制度,发 展为刺史制度 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已构成较完整的体系 汉初否定了秦的郡县制,推行封国制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 是( 中书省和门下省 尚书省和中书省 尚书省和门下省 礼部 和吏部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 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部”,请问它们属于哪个机关?( ) .中书省 .门下省 .尚书省 .御史台 .贞观年间,唐中央政府三省的运转机制是( ) .尚书→中书→门下 .中书→门下→尚书 .尚书→门下→中书 .门下→中书→尚书 .元朝设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 .澎湖和琉球 .河北、山东 .西藏 .岭北 .下列哪一项不是隋唐三省制的优点?( ) . 三省职权划分明确,分工合作 . 不容易出现大权独揽的宰相 . 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 较秦汉丞相更能发挥“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权功能。 .为了改变宰相“事无不统”的局面,分割宰相的权力,以便于皇帝总揽大权,北宋设( ) ①参知政事 ②三司使 ③通判 ④枢密使 .①②③ .①②④ .②③④ .①③④ 三省六部制的特点不包括 …………………………………………………( ) .分工明确 .相互配合 .防止独裁 .相互牵制 .两汉实行的一系列政治经济制度中,具有监察职能的是( ) .刺史制度 .郡国并行制 .察举制 .三公九卿制 . 从—世纪末,日本先后派遣批遣唐使,接待这些人的唐朝政府机构应当是( ) .吏部 .户部 .礼部 .工部 . 地方完全由中央管理和控制的制度有( ) ①郡县制 ②三省六部制 ③行省制度 .①②③ .①③ . ①② .②③ 【综合运用】 .对“汉承秦制”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汉沿袭秦的三公九卿制,并有所发展 .汉实行更严密的监察制度,发 展为刺史制度 .汉继承秦的皇帝制度,已构成较完整的体系 .汉初否定了秦的郡县制,推行封国制 .隋唐时期在中央设立中书省,元朝时在中央也建立了中书省。他们之间最根本的不同在于 ( ) .前者下设六部管理全国政务;后者专管佛教和藏族地区事务 .前者是立法机构;后者是行政机构 .前者为削弱相权加强皇权而设;后者则为加强对各民族的控制而设 .前者标志着封建政治制度成熟;后者标志着专制主义达到顶峰 .唐太宗在谈到中央某机构的职权时说:“诏敕如有不稳便,皆须执论……。”这个机构应 是( ) .中书省和门下省 .尚书省和中书省 .尚书省和门下省 .礼部 和吏部 ‘有位学者指出:“中国传统政治中,君权和相权的关系,是一部不断磨擦,不断调整的历 史。”下列有关历代宰相制度演变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 汉武帝为削弱丞相的职权,任用亲信朝臣,在内廷处理国政形成所谓的“中朝” . 唐代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 宋代设置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财权
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开放创新】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汉代 唐朝 宋初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第课参考答案 思考与判断 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 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 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 使权力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及作用 巩固与测评
.元朝废除了尚书省和门下省,而将尚书省的六部移至中书省,并掌理一切政务 【开放创新】 .“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 通管盐铁、度支、户部……。”这段引文描述的是哪一朝代的财政官制?( ) .汉代 .唐朝 .宋初 .元朝 .下面四幅中国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第课参考答案 思考与判断: 中央政治制度:皇帝制度;汉朝时“中朝”与“外朝”的形成;三省六部制的逐步形成 和不断发展完善;宋朝“二府”、三司削弱相权;元朝加强皇权方面的新发展,中书省和枢 密院、宣政院。 地方政治制度:郡国并行制;州县两级制;州、道等观察区的设立;宋朝削减地方节度 使权力的措施;元朝行省制度及作用 巩固与测评: . . . . . . . . . 。 。。 。 。 。 。 。 学习是一件增长知识的工作,在茫茫的学海中,或许我们困苦过,在艰难的竞争中,或许我们疲劳过,在失败的阴影中,或许我们失望过。但我们发现自己的知识在慢慢的增长,从哑哑学语的婴 儿到无所不能的青年时,这种奇妙而巨大的变化怎能不让我们感到骄傲而自豪呢?当我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而艰难的战胜时,当我们在漫长的奋斗后成功时,那种无与伦比的感受又有谁能表达出 来呢?因此学习更是一件愉快的事情,只要我们用另一种心态去体会,就会发现有学习的日子真好! 如果你热爱读书,那你就会从书籍中得到灵魂的慰藉;从书中找到生活的榜样;从书中找到自 己生活的乐趣;并从中不断地发现自己,提升自己,从而超越自己。 明天会更好,相信自己没错的! 我们一定要说积极向上的话。只要持续使用非常积极的话语,就能积累起相关的重要信息, 于是在不经意之间,我们就已经行动起来,并且逐渐把说过的话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