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努力学习和大力发展科技必须从 总体上了解科技的性质和把握科技的规律,而科技史正是关于科技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 科 作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史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对科技本身及其相关因素有 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科技史课程有 助于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历史事实,领会科技史中所体现出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和科学精神,探求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扩大知识面,开阔 眼界,活跃思维,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复旦大学具有重视科技史教育的优秀传统,不少老前辈身体力行,积极推动科技史研 究与教学工作。比如著名物理学家王福山、倪光炯,著名生物学家张孟闻等等,在科技史方 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4年秋季,我们在全校较早地为本科生开设了通史性的《科技简史》课程,第一次 学生人数97人。至今(2016年秋季)共有12年,一共开设了26个班次(其中不包括暑期 课程7个班次)授课学生总人数达2465人。平均每学年学生选课人数200余人。 2005年春季,我们跨校区,同时在枫林校区开设了本课程。以后,又同时在张江校区开设 了本课程。2005年4月,在开设本课程的同时,本课程负责人发起组织了“复旦大学学生 科技史协会”,取名“三思( SCIENCE)社”,由本课程主讲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将本课 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生社团作为本课程的第二课堂,抓住科技史上 的一些重大事件纪念日等,举行一系列课堂延伸讲座、参观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将有限 的课堂教学扩展至课外。 2005年完成了由复旦大学社科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的“科技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 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研究 2007年,本课程获得学校“综合教育课程立项”。2007年,“加强科技史课程在通识 教育中的作用”获得复旦大学本科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为了方便同学选课,同时丰富学生 的假期生活,从2007年起至今,本课程开设了“暑期课程”,发挥小班化、集中时间授课 的特点,更注重课堂教学的研讨性 2008年,本课程获得学校“研讨型课程建设立项”。在教学中,始终以“研讨型教学” 作为重要环节,认真组织好课堂研讨,加强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 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硏讨型课程,首先要注重増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进行了考试方式的改革,探索尝试多元化的考试方法,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 点、兴趣和爱好,从以下几种考试方法:开卷笔试、闭卷笔试、课程论文、口试等任选一种 方法,并大胆初步探索了“免试”的方法 2013年本课程获得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立项,2014年评为复旦大学 精品课程,2015年评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本课程于2006和近期分别开设了网络课堂教 学和网站。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包括详细的教学大纲、全套的教学课件、习题试题、教 材及参考、文献、重点难点、课堂教学视频、经典教学影片、科技史图片、最新书目、推荐 网站、教学研究论文、第二课堂、学生园地、教学互动、翻转课堂等等。 近年来,本课程编写出版了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如《六朝科技》(合著,南京出 版社)、《颠覆:重塑人类常识的20大科学实验》(上海文化出版社。海外版:香港万里 机构出版)、《改变科技进程的20大智慧瞬间》(上海文化出版社)、《科学:思想史、 方法论和社会学》(第二作者,复旦大学出版社)、《诺贝尔奖百年鉴》(三卷,上海科学
本课程校内发展的主要历史沿革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教兴国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努力学习和大力发展科技必须从 总体上了解科技的性质和把握科技的规律,而科技史正是关于科技发展过程及其规律的学 科。 作为人类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技史不仅能够促进人们对科技本身及其相关因素有 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而且人才培养中具有其他课程无法替代的教育功能。科技史课程有 助于掌握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及其历史事实,领会科技史中所体现出的科学思想、科学方法 和科学精神,探求科学技术发展进步的内在规律及其与社会的互动关系,扩大知识面,开阔 眼界,活跃思维,进一步提高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 复旦大学具有重视科技史教育的优秀传统,不少老前辈身体力行,积极推动科技史研 究与教学工作。比如著名物理学家王福山、倪光炯,著名生物学家张孟闻等等,在科技史方 面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2004 年秋季,我们在全校较早地为本科生开设了通史性的《科技简史》课程,第一次 学生人数 97 人。至今(2016 年秋季)共有 12 年,一共开设了 26 个班次(其中不包括暑期 课程 7 个班次),授课学生总人数达 2465 人。平均每学年学生选课人数 200 余人。 2005 年春季,我们跨校区,同时在枫林校区开设了本课程。以后,又同时在张江校区开设 了本课程。2005 年 4 月,在开设本课程的同时,本课程负责人发起组织了“复旦大学学生 科技史协会”,取名“三思(SCIENCE)社”,由本课程主讲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将本课 程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学生社团作为本课程的第二课堂,抓住科技史上 的一些重大事件纪念日等,举行一系列课堂延伸讲座、参观活动、知识竞赛等活动,将有限 的课堂教学扩展至课外。 2005 年完成了由复旦大学社科部教学改革研究项目资助的“科技史在大学生思想教育 中的地位和作用”课题研究。 2007 年,本课程获得学校“综合教育课程立项”。2007 年,“加强科技史课程在通识 教育中的作用”获得复旦大学本科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为了方便同学选课,同时丰富学生 的假期生活,从 2007 年起至今,本课程开设了“暑期课程”,发挥小班化、集中时间授课 的特点,更注重课堂教学的研讨性。 2008 年,本课程获得学校“研讨型课程建设立项”。在教学中,始终以“研讨型教学” 作为重要环节,认真组织好课堂研讨,加强师生之间互动,学生之间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 主动性和积极性作为研讨型课程,首先要注重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进行了考试方式的改革,探索尝试多元化的考试方法,同学们可以根据自身的特 点、兴趣和爱好,从以下几种考试方法:开卷笔试、闭卷笔试、课程论文、口试等任选一种 方法,并大胆初步探索了“免试”的方法。 2013 年本课程获得复旦大学本科教学研究及教改激励项目立项,2014 年评为复旦大学 精品课程,2015 年评为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本课程于 2006 和近期分别开设了网络课堂教 学和网站。提供了更加丰富的资料,包括详细的教学大纲、全套的教学课件、习题试题、教 材及参考、文献、重点难点、课堂教学视频、经典教学影片、科技史图片、最新书目、推荐 网站、教学研究论文、第二课堂、学生园地、教学互动、翻转课堂等等。 近年来,本课程编写出版了与本课程相关的参考资料,如《六朝科技》(合著,南京出 版社)、《颠覆:重塑人类常识的 20 大科学实验》(上海文化出版社。海外版:香港万里 机构出版)、《改变科技进程的 20 大智慧瞬间》(上海文化出版社)、《科学:思想史、 方法论和社会学》(第二作者,复旦大学出版社)、《诺贝尔奖百年鉴》(三卷,上海科学
技术教育出版社,海外版:台湾世潮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等,并发表了数十篇科技史方面的 文章。翻译出版了有关科技史的国外优秀教材,如《生命科学史》、《医学史》等 近年来,《科技简史》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后编印了《来自科技史的启示》 《科技史上的人和事》、《全方位解读李约瑟难题》、《我最喜欢的一句科学家名言》、《 从科技史角度谈谈通识教育》、《科技史给了我们什么》、《我心目中的科学家》、《与经 典对话·与大师对话·智慧对话》、《我身边的科技史》、《新中国科技60年》、《世博 与科技》等多本学生课程论文集和教学工作总结
技术教育出版社,海外版:台湾世潮出版有限公司出版)等,并发表了数十篇科技史方面的 文章。翻译出版了有关科技史的国外优秀教材,如《生命科学史》、《医学史》等。 近年来,《科技简史》课程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先后编印了《来自科技史的启示》、 《科技史上的人和事》、《全方位解读李约瑟难题》、《我最喜欢的一句科学家名言》、《 从科技史角度谈谈通识教育》、《科技史给了我们什么》、《我心目中的科学家》、《与经 典对话·与大师对话·智慧对话》、《我身边的科技史》、《新中国科技 60 年》、《世博 与科技》等多本学生课程论文集和教学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