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 罗马帝国衰亡史 上册 英]爱流华·吉本着
零 作者画像
中译本序言 英国历史家爱德华·吉本著《罗马帝国衰亡史》全书出 版至今已逾二百年。我国出版界传出它的一卷节编本中译本 问世的信息,依然令人鼓舞。 爱德华·吉本出身于一个拥有大地产的资产阶级家族 据他追记,其家族在14世纪时开始拥有土地。到16世纪后 期,其远祖已获得缙绅的称号。当时风气,农村殷实之家,大 都把子弟送往城市习商。这个家族已有几代人到伦敦从事商 业活动,并出现过一位周游西欧并远游美洲的旅行家。吉本 的祖父爱德华曾任南海公司董事,由于一次船只失事而破产, 但他东山再起,又复积资十万英镑。吉本的父亲亦名爱德华, 曾就读于剑桥大学伊曼纽尔学院,为托利党人,拥有缙绅称 号,一度担任伦敦城的区长,并曾当选英国议会下院议员。吉 本的母亲朱迪思·波顿为伦敦商人之女。吉本于1737年出生 于伦敦附近的帕特尼镇,是父母的长子。他后来在回忆录中 颇以其出身门第而自豪:“我出生于一个自由而文明的国家, 个科学和哲学的时代,一个门第荣耀、家资富有的家庭。 吉本幼年身体孱弱多病,母亲连生多胎,无力照管,幸 赖姨母凯塞琳·波顿悉心看护,几次转危为安。他所受的初 级教育很不完整,时常因病中断,10岁丧母后,又一度辍学, 幸赖他生性好学,又得姨母辅导,读了许多古希腊罗马的人
中 译 本 序 言 英 国 历 史 家 爱 德 华 · 吉 本 著 《 罗 马 帝 国 衰 亡 史 》 全 书 出 版 至 今 已 逾 二 百 年 。 我 国 出 版 界 传 出 它 的 一 卷 节 编 本 中 译 本 问 世 的 信 息 , 依 然 令 人 鼓 舞 。 爱 德 华 · 吉 本 出 身 于 一 个 拥 有 大 地 产 的 资 产 阶 级 家 族 。 据 他 追 记 , 其 家 族 在 1 4 世 纪 时 开 始 拥 有 土 地 。 到 1 6 世 纪 后 期 , 其 远 祖 已 获 得 缙 绅 的 称 号 。 当 时 风 气 , 农 村 殷 实 之 家 , 大 都 把 子 弟 送 往 城 市 习 商 。 这 个 家 族 已 有 几 代 人 到 伦 敦 从 事 商 业 活 动 , 并 出 现 过 一 位 周 游 西 欧 并 远 游 美 洲 的 旅 行 家 。 吉 本 的 祖 父 爱 德 华 曾 任 南 海 公 司 董 事 , 由 于 一 次 船 只 失 事 而 破 产 , 但 他 东 山 再 起 , 又 复 积 资 十 万 英 镑 。 吉 本 的 父 亲 亦 名 爱 德 华 , 曾 就 读 于 剑 桥 大 学 伊 曼 纽 尔 学 院 , 为 托 利 党 人 , 拥 有 缙 绅 称 号 , 一 度 担 任 伦 敦 城 的 区 长 , 并 曾 当 选 英 国 议 会 下 院 议 员 。 吉 本 的 母 亲 朱 迪 思 · 波 顿 为 伦 敦 商 人 之 女 。 吉 本 于 1 7 3 7 年 出 生 于 伦 敦 附 近 的 帕 特 尼 镇 , 是 父 母 的 长 子 。 他 后 来 在 回 忆 录 中 颇 以 其 出 身 门 第 而 自 豪 : “ 我 出 生 于 一 个 自 由 而 文 明 的 国 家 , 一 个 科 学 和 哲 学 的 时 代 , 一 个 门 第 荣 耀 、 家 资 富 有 的 家 庭 。 ” 吉 本 幼 年 身 体 孱 弱 多 病 , 母 亲 连 生 多 胎 , 无 力 照 管 , 幸 赖 姨 母 凯 塞 琳 · 波 顿 悉 心 看 护 , 几 次 转 危 为 安 。 他 所 受 的 初 级 教 育 很 不 完 整 , 时 常 因 病 中 断 , 1 0 岁 丧 母 后 , 又 一 度 辍 学 , 幸 赖 他 生 性 好 学 , 又 得 姨 母 辅 导 , 读 了 许 多 古 希 腊 罗 马 的 人
中译本序言 物传记,启发了对古典时期历史的兴趣。在入大学之前,他 对希腊文和拉丁文都已打下良好基础。 1752年吉本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当时只有15岁 他对世界历史怀有很浓的兴趣,从古代而及于近代,几乎尽 读所能得到的关于阿拉伯、波斯、蒙古和突厥史的英文著作, 在他阅读的书单中也列入了中国史籍。可是过了一段时间以 后,学院生活使他失去学习兴趣。他更换了一位导师,这是 位“只记得薪俸,不记得职守”的人,对学生既不指导,也 乏管理,虽同住一院,却只见过一面,俨然路人。吉本深感 无聊,称这段日子为修道院生活,时常离校出游,学院也不 加约束。他自幼即对宗教争论感兴趣,惑于天主教祕义的姑 母对他也有所影响,牛津的沉闷气息并不能为他解疑释惑。相 反,他认为大学要求学生对三十九信条表示信奉之举是“装 样子多于诵读,诵读多于信奉”。在彷徨苦闷之中,他接受了 化体说,改信了天主教。当时他还自认是受良心驱使,但多 年以后自己承认当时过于幼稚,致为诡辩所惑。的确,他这 时才16岁。 父亲老爱德华得知此事,既惊且痛,向校方举发。学校 虽能宽容吉本的懒散,却不能容忍他的改宗,吉本从此离开 了牛津大学。父亲为了补救,重新拟订教育计划,把儿子送 到瑞士洛桑去读书。 老爱德华为儿子选定的导师兼房东是一位加尔文派牧 师,名叫帕维亚尔,是位博学多识的老师。1753年6月底,吉 本来到洛桑,就下榻在导师的家里。帕维亚尔在一封信中记 下了对新来学生的印象:“瘦小的身材,硕大的头颅,以超人
物 传 记 , 启 发 了 对 古 典 时 期 历 史 的 兴 趣 。 在 入 大 学 之 前 , 他 对 希 腊 文 和 拉 丁 文 都 已 打 下 良 好 基 础 。 1 7 5 2 年 吉 本 进 入 牛 津 大 学 莫 德 林 学 院 , 当 时 只 有 1 5 岁 。 他 对 世 界 历 史 怀 有 很 浓 的 兴 趣 , 从 古 代 而 及 于 近 代 , 几 乎 尽 读 所 能 得 到 的 关 于 阿 拉 伯 、 波 斯 、 蒙 古 和 突 厥 史 的 英 文 著 作 , 在 他 阅 读 的 书 单 中 也 列 入 了 中 国 史 籍 。 可 是 过 了 一 段 时 间 以 后 , 学 院 生 活 使 他 失 去 学 习 兴 趣 。 他 更 换 了 一 位 导 师 , 这 是 一 位 “ 只 记 得 薪 俸 , 不 记 得 职 守 ” 的 人 , 对 学 生 既 不 指 导 , 也 乏 管 理 , 虽 同 住 一 院 , 却 只 见 过 一 面 , 俨 然 路 人 。 吉 本 深 感 无 聊 , 称 这 段 日 子 为 修 道 院 生 活 , 时 常 离 校 出 游 , 学 院 也 不 加 约 束 。 他 自 幼 即 对 宗 教 争 论 感 兴 趣 , 惑 于 天 主 教 祕 义 的 姑 母 对 他 也 有 所 影 响 , 牛 津 的 沉 闷 气 息 并 不 能 为 他 解 疑 释 惑 。 相 反 , 他 认 为 大 学 要 求 学 生 对 三 十 九 信 条 表 示 信 奉 之 举 是 “ 装 样 子 多 于 诵 读 , 诵 读 多 于 信 奉 ” 。 在 彷 徨 苦 闷 之 中 , 他 接 受 了 化 体 说 , 改 信 了 天 主 教 。 当 时 他 还 自 认 是 受 良 心 驱 使 , 但 多 年 以 后 自 己 承 认 当 时 过 于 幼 稚 , 致 为 诡 辩 所 惑 。 的 确 , 他 这 时 才 1 6 岁 。 父 亲 老 爱 德 华 得 知 此 事 , 既 惊 且 痛 , 向 校 方 举 发 。 学 校 虽 能 宽 容 吉 本 的 懒 散 , 却 不 能 容 忍 他 的 改 宗 , 吉 本 从 此 离 开 了 牛 津 大 学 。 父 亲 为 了 补 救 , 重 新 拟 订 教 育 计 划 , 把 儿 子 送 到 瑞 士 洛 桑 去 读 书 。 老 爱 德 华 为 儿 子 选 定 的 导 师 兼 房 东 是 一 位 加 尔 文 派 牧 师 , 名 叫 帕 维 亚 尔 , 是 位 博 学 多 识 的 老 师 。 1 7 5 3 年 6 月 底 , 吉 本 来 到 洛 桑 , 就 下 榻 在 导 师 的 家 里 。 帕 维 亚 尔 在 一 封 信 中 记 下 了 对 新 来 学 生 的 印 象 : “ 瘦 小 的 身 材 , 硕 大 的 头 颅 , 以 超 人 2 中 译 本 序 言
中译本序言 的才能和卓越的议论,为天主教进行了前所未闻的辩护。”面 对这个天资极高而又坚信天主教的学生,帕维亚尔为他订下 周密的学习计划,循循善诱,把他一步步引向学问的高峰。在 这个简朴的家庭里,缺乏莫德林学院那种讲究的宿舍和周到 的服侍,但却有着大量的图书和自由的学习空气。从1753年 到1758年的五年时间里,吉本无论在思想方面还是学业方面 都有极大的进步,为他后来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吉本取得的第一项收获是在宗教信仰方面。来到洛桑 年半后,他放弃了天主教,重新皈依新教。他承认帕维亚尔 的教诲对于他的转变起了重要作用,但他认为最主要的还是 通过自己的反思。他逐渐认识到《圣经》所描述的许多现象 并不能为人类感官所感知,于是“罗马的种种信条就像梦 样地消逝了。”1754年圣诞节,吉本到洛桑的教堂领受圣夕 然而这只是他的宗教观在前进中的第一步。随着迤后对哲学 与自然科学的研读和他的理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他接受了 法国启蒙思想家所传播的自然神论的观点,从而掌握了在 《罗马帝国衰亡史》中对基督教传统教义、信条进行批判的武 器。 吉本在帕维亚尔指导下主要攻读拉丁文古典名著,兼习 希腊文著作。他的课业包括四大部分:历史、诗、演说辞和 哲学。在两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是竭泽而渔了。他还广泛阅 读近人著作,涉及数学、逻辑、政治、法律等方面,其中包 括启蒙运动时期法、英思想家孟德斯鸠、洛克等人的著作。他 还通过通信向巴黎、苏黎世、哥廷根等大学的教授请教。在 离开瑞士之前,他还求见慕名已久的伏尔泰。年过花甲的大
的 才 能 和 卓 越 的 议 论 , 为 天 主 教 进 行 了 前 所 未 闻 的 辩 护 。 ” 面 对 这 个 天 资 极 高 而 又 坚 信 天 主 教 的 学 生 , 帕 维 亚 尔 为 他 订 下 周 密 的 学 习 计 划 , 循 循 善 诱 , 把 他 一 步 步 引 向 学 问 的 高 峰 。 在 这 个 简 朴 的 家 庭 里 , 缺 乏 莫 德 林 学 院 那 种 讲 究 的 宿 舍 和 周 到 的 服 侍 , 但 却 有 着 大 量 的 图 书 和 自 由 的 学 习 空 气 。 从 1 7 5 3 年 到 1 7 5 8 年 的 五 年 时 间 里 , 吉 本 无 论 在 思 想 方 面 还 是 学 业 方 面 都 有 极 大 的 进 步 , 为 他 后 来 的 事 业 打 下 坚 实 的 基 础 。 吉 本 取 得 的 第 一 项 收 获 是 在 宗 教 信 仰 方 面 。 来 到 洛 桑 一 年 半 后 , 他 放 弃 了 天 主 教 , 重 新 皈 依 新 教 。 他 承 认 帕 维 亚 尔 的 教 诲 对 于 他 的 转 变 起 了 重 要 作 用 , 但 他 认 为 最 主 要 的 还 是 通 过 自 己 的 反 思 。 他 逐 渐 认 识 到 《 圣 经 》 所 描 述 的 许 多 现 象 并 不 能 为 人 类 感 官 所 感 知 , 于 是 “ 罗 马 的 种 种 信 条 就 像 梦 一 样 地 消 逝 了 。 ” 1 7 5 4 年 圣 诞 节 , 吉 本 到 洛 桑 的 教 堂 领 受 圣 歺 。 然 而 这 只 是 他 的 宗 教 观 在 前 进 中 的 第 一 步 。 随 着 迤 后 对 哲 学 与 自 然 科 学 的 研 读 和 他 的 理 性 主 义 世 界 观 的 形 成 , 他 接 受 了 法 国 启 蒙 思 想 家 所 传 播 的 自 然 神 论 的 观 点 , 从 而 掌 握 了 在 《 罗 马 帝 国 衰 亡 史 》 中 对 基 督 教 传 统 教 义 、 信 条 进 行 批 判 的 武 器 。 吉 本 在 帕 维 亚 尔 指 导 下 主 要 攻 读 拉 丁 文 古 典 名 著 , 兼 习 希 腊 文 著 作 。 他 的 课 业 包 括 四 大 部 分 : 历 史 、 诗 、 演 说 辞 和 哲 学 。 在 两 年 多 的 时 间 里 , 几 乎 是 竭 泽 而 渔 了 。 他 还 广 泛 阅 读 近 人 著 作 , 涉 及 数 学 、 逻 辑 、 政 治 、 法 律 等 方 面 , 其 中 包 括 启 蒙 运 动 时 期 法 、 英 思 想 家 孟 德 斯 鸠 、 洛 克 等 人 的 著 作 。 他 还 通 过 通 信 向 巴 黎 、 苏 黎 世 、 哥 廷 根 等 大 学 的 教 授 请 教 。 在 离 开 瑞 士 之 前 , 他 还 求 见 慕 名 已 久 的 伏 尔 泰 。 年 过 花 甲 的 大 中 译 本 序 言 3
4 中译本序言 思想家在洛桑别墅里接待了这个才逾弱冠的青年。1758年4 月吉本离开洛桑返回英国。后来他把居留洛桑的这五年称作 幸运的流放”。 吉本返英以后,过着富裕而悠闲的生活。他不甘寂寞,以 藏书和读书为遣。他曾写道:“在闲暇中我亲爱的伴侣是革命 以后的英国作家,他们呼吸的是理性和自由的空气:”并认为 这种阅读对于自己深受法语影响的国语也能起到纯洁的作 用。他的社会工作极少。七年战争期间,当过一段时间义务 职的国民军军官。他曾两度当选议会下院议员,当时正值北 美独立战争,他的立场是维护母国利益,反对殖民地独立。 本法文传记说,他在议会八年,对重大问题都深思熟虑,但 他从来不曾鼓起勇气,展示才华,在公共场合讲过话。由于 得到首相诺思勋爵的赏识,吉本曾在政府部门当过三年的贸 易殖民专员,他本人承认,这是一个负担不重而薪俸颇厚的 位置。可以看出,吉本对于政治不抱多大兴趣,但对著书立 说却有强烈的愿望。 吉本开始从事著述生涯,首先选定的是文学领域。他留 学国外时,深感处于哲学时代的法国,对于希腊和罗马文学 漠视,归国后打算写一本书呼唤法人对古典的重视。1761年 书成,用法文出版,书名为《论文学研究》。这本小册子在法 国、荷兰得到好评,但在本国却受到冷遇。1770年,他又撰 写了一本题为《评〈伊尼特〉第六卷》的小册子,批驳沃伯 顿主教对维吉尔这部名著的歪曲。这是吉本用英文出版的第 本书,由于内容系针对沃伯顿这个气焰薰天的人物,所以 不曾署名。他在书中指出古代立法者从未制造秘义,伊尼斯
思 想 家 在 洛 桑 别 墅 里 接 待 了 这 个 才 逾 弱 冠 的 青 年 。 1 7 5 8 年 4 月 吉 本 离 开 洛 桑 返 回 英 国 。 后 来 他 把 居 留 洛 桑 的 这 五 年 称 作 “ 幸 运 的 流 放 ” 。 吉 本 返 英 以 后 , 过 着 富 裕 而 悠 闲 的 生 活 。 他 不 甘 寂 寞 , 以 藏 书 和 读 书 为 遣 。 他 曾 写 道 : “ 在 闲 暇 中 我 亲 爱 的 伴 侣 是 革 命 以 后 的 英 国 作 家 , 他 们 呼 吸 的 是 理 性 和 自 由 的 空 气 ; ” 并 认 为 这 种 阅 读 对 于 自 己 深 受 法 语 影 响 的 国 语 也 能 起 到 纯 洁 的 作 用 。 他 的 社 会 工 作 极 少 。 七 年 战 争 期 间 , 当 过 一 段 时 间 义 务 职 的 国 民 军 军 官 。 他 曾 两 度 当 选 议 会 下 院 议 员 , 当 时 正 值 北 美 独 立 战 争 , 他 的 立 场 是 维 护 母 国 利 益 , 反 对 殖 民 地 独 立 。 一 本 法 文 传 记 说 , 他 在 议 会 八 年 , 对 重 大 问 题 都 深 思 熟 虑 , 但 他 从 来 不 曾 鼓 起 勇 气 , 展 示 才 华 , 在 公 共 场 合 讲 过 话 。 由 于 得 到 首 相 诺 思 勋 爵 的 赏 识 , 吉 本 曾 在 政 府 部 门 当 过 三 年 的 贸 易 殖 民 专 员 , 他 本 人 承 认 , 这 是 一 个 负 担 不 重 而 薪 俸 颇 厚 的 位 置 。 可 以 看 出 , 吉 本 对 于 政 治 不 抱 多 大 兴 趣 , 但 对 著 书 立 说 却 有 强 烈 的 愿 望 。 吉 本 开 始 从 事 著 述 生 涯 , 首 先 选 定 的 是 文 学 领 域 。 他 留 学 国 外 时 , 深 感 处 于 哲 学 时 代 的 法 国 , 对 于 希 腊 和 罗 马 文 学 漠 视 , 归 国 后 打 算 写 一 本 书 呼 唤 法 人 对 古 典 的 重 视 。 1 7 6 1 年 书 成 , 用 法 文 出 版 , 书 名 为 《 论 文 学 研 究 》 。 这 本 小 册 子 在 法 国 、 荷 兰 得 到 好 评 , 但 在 本 国 却 受 到 冷 遇 。 1 7 7 0 年 , 他 又 撰 写 了 一 本 题 为 《 评 〈 伊 尼 特 〉 第 六 卷 》 的 小 册 子 , 批 驳 沃 伯 顿 主 教 对 维 吉 尔 这 部 名 著 的 歪 曲 。 这 是 吉 本 用 英 文 出 版 的 第 一 本 书 , 由 于 内 容 系 针 对 沃 伯 顿 这 个 气 焰 薰 天 的 人 物 , 所 以 不 曾 署 名 。 他 在 书 中 指 出 古 代 立 法 者 从 未 制 造 秘 义 , 伊 尼 斯 4 中 译 本 序 言
中译本序言 也从未跻身于立法者,沃伯顿的种种臆说是对诗人的损害 位名叫哈利的学者曾经评论说,沃伯顿对维吉尔第六卷的解 释,多年来不曾受到触动,现在一位卓越但匿名的评论家在 篇公正而富于勇气的古典文学评论中“彻底推翻了这个设 计拙劣的建筑物,也暴露了这个傲慢的设计师的骄横与无 能。”沃伯顿未敢应战,这本小册子渐渐阒然无闻。然而从这 里人们可以看到吉本敢于向教会权威挑战的勇气 吉本自幼培养起对历史的兴趣,然而他起意当历史家的 念头却是在他服役于国民军之时。他最初考虑的课题并不是 罗马帝国,而是“法王査理八世远征意大利”、“沃尔特·雷 利爵士传”,“瑞士解放史”,“美第奇家族统治下的佛罗伦萨 共和国史”等许多题目,经过选择,选定了“瑞士解放史”的 题目。1767年,他同好友戴维尔登合作,用法文写出一卷,在 个文学俱乐部中宣读,未受欢迎。休谟在信中对于此书用 法文撰写也不表赞同。吉本最后承认此举失败。 至于撰写罗马史的设想,还应追溯一下他前几年赴欧洲 大陆的游历。1763年,他去到巴黎,在这里会晤了许多社会 名流,其中有狄德罗、达兰贝尔、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著 名学者。然后重访洛桑,拜谒老师帕维亚尔。以后的两年都 在意大利度过。他遍访意大利名城,到处探求古迹,寻访名 胜,怀千年之往事,发思古之幽情。对罗马这座永恒之城,更 是流连忘返。他写道:“我踏上罗马广场的废墟,走过每一块 值得怀念的—一罗慕洛站立过的,图利(即西塞罗——笔 者)演讲过的、恺撒倒下去的—一地方,这些景象顷刻间都 来到眼前。”还写道:“1764年10月15日,当我坐在卡皮托
也 从 未 跻 身 于 立 法 者 , 沃 伯 顿 的 种 种 臆 说 是 对 诗 人 的 损 害 。 一 位 名 叫 哈 利 的 学 者 曾 经 评 论 说 , 沃 伯 顿 对 维 吉 尔 第 六 卷 的 解 释 , 多 年 来 不 曾 受 到 触 动 , 现 在 一 位 卓 越 但 匿 名 的 评 论 家 在 一 篇 公 正 而 富 于 勇 气 的 古 典 文 学 评 论 中 “ 彻 底 推 翻 了 这 个 设 计 拙 劣 的 建 筑 物 , 也 暴 露 了 这 个 傲 慢 的 设 计 师 的 骄 横 与 无 能 。 ” 沃 伯 顿 未 敢 应 战 , 这 本 小 册 子 渐 渐 阒 然 无 闻 。 然 而 从 这 里 人 们 可 以 看 到 吉 本 敢 于 向 教 会 权 威 挑 战 的 勇 气 。 吉 本 自 幼 培 养 起 对 历 史 的 兴 趣 , 然 而 他 起 意 当 历 史 家 的 念 头 却 是 在 他 服 役 于 国 民 军 之 时 。 他 最 初 考 虑 的 课 题 并 不 是 罗 马 帝 国 , 而 是 “ 法 王 查 理 八 世 远 征 意 大 利 ” 、 “ 沃 尔 特 · 雷 利 爵 士 传 ” , “ 瑞 士 解 放 史 ” , “ 美 第 奇 家 族 统 治 下 的 佛 罗 伦 萨 共 和 国 史 ” 等 许 多 题 目 , 经 过 选 择 , 选 定 了 “ 瑞 士 解 放 史 ” 的 题 目 。 1 7 6 7 年 , 他 同 好 友 戴 维 尔 登 合 作 , 用 法 文 写 出 一 卷 , 在 一 个 文 学 俱 乐 部 中 宣 读 , 未 受 欢 迎 。 休 谟 在 信 中 对 于 此 书 用 法 文 撰 写 也 不 表 赞 同 。 吉 本 最 后 承 认 此 举 失 败 。 至 于 撰 写 罗 马 史 的 设 想 , 还 应 追 溯 一 下 他 前 几 年 赴 欧 洲 大 陆 的 游 历 。 1 7 6 3 年 , 他 去 到 巴 黎 , 在 这 里 会 晤 了 许 多 社 会 名 流 , 其 中 有 狄 德 罗 、 达 兰 贝 尔 、 爱 尔 维 修 、 霍 尔 巴 赫 等 著 名 学 者 。 然 后 重 访 洛 桑 , 拜 谒 老 师 帕 维 亚 尔 。 以 后 的 两 年 都 在 意 大 利 度 过 。 他 遍 访 意 大 利 名 城 , 到 处 探 求 古 迹 , 寻 访 名 胜 , 怀 千 年 之 往 事 , 发 思 古 之 幽 情 。 对 罗 马 这 座 永 恒 之 城 , 更 是 流 连 忘 返 。 他 写 道 : “ 我 踏 上 罗 马 广 场 的 废 墟 , 走 过 每 一 块 值 得 怀 念 的 — — 罗 慕 洛 站 立 过 的 , 图 利 ( 即 西 塞 罗 — — 笔 者 ) 演 讲 过 的 、 恺 撒 倒 下 去 的 — — 地 方 , 这 些 景 象 顷 刻 间 都 来 到 眼 前 。 ” 还 写 道 : “ 1 7 6 4 年 1 0 月 1 5 日 , 当 我 坐 在 卡 皮 托 中 译 本 序 言 5
中译本序言 山岗废墟之中沉思冥想时,赤足的托钵僧人正在朱庇特神庙 中歌唱晚祷词,撰写一部这个城市衰亡历史的念头第一次涌 上我的心头。”他最早想写的还不是整个罗马帝国。 吉本在1765年回国以后的五年里,一直都为家事、社交、 国民军训练以及上述小册子的撰写等活动所占据。1770年父 亲病死,自己从国民军退役,他才享受到时间支配的自由,开 始筹划撰写书的首卷。他回忆道,在开始的时候,一切都是 模糊的,甚至连书的名称、帝国衰亡的范围、导言的界限、各 章的划分、叙述的顺序等都有疑问。在第一卷序言中也说,他 曾考虑只写两卷本的《罗马城衰亡史》,截止到西罗马帝国的 灭亡。但是后来还是决定写到东罗马帝国的覆灭 要想为这样一部历时长久,地域广阔,内容繁杂的巨著 进行结构设计,是十分困难的,作者为此煞费苦心。他在第 卷的前言中将所包括的一千二百多年历史的进程划分为三 个阶段。以自图拉真至安东尼家族在位罗马帝国臻于鼎盛时 期为开始,叙述它逐步走向衰落,西半部终为蛮族所倾覆,直 到6世纪初为第一阶段。以查士丁尼复兴东罗马帝国为开始, 包括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阿拉伯人征服亚、非行省,直到 查理大帝兴起,建立起第二个,亦即日耳曼人的西部帝国为 第二阶段。第三阶段包括时间最久,达六个半世纪,从西部 帝国的重建到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书中还涉及十字军的历史 及其对希腊帝国的蹂躏。作者出于自身癖好,仍不免对中世 纪罗马城市的状况重作一番探究。尽管有了这一框架,要想 把千头万绪,枝蔓丛生的忠实包容进来,也殊非易事。作者 将罗马城作为全书的基本点,条条线索从这里引向四面八方
山 岗 废 墟 之 中 沉 思 冥 想 时 , 赤 足 的 托 钵 僧 人 正 在 朱 庇 特 神 庙 中 歌 唱 晚 祷 词 , 撰 写 一 部 这 个 城 市 衰 亡 历 史 的 念 头 第 一 次 涌 上 我 的 心 头 。 ” 他 最 早 想 写 的 还 不 是 整 个 罗 马 帝 国 。 吉 本 在 1 7 6 5 年 回 国 以 后 的 五 年 里 , 一 直 都 为 家 事 、 社 交 、 国 民 军 训 练 以 及 上 述 小 册 子 的 撰 写 等 活 动 所 占 据 。 1 7 7 0 年 父 亲 病 死 , 自 己 从 国 民 军 退 役 , 他 才 享 受 到 时 间 支 配 的 自 由 , 开 始 筹 划 撰 写 书 的 首 卷 。 他 回 忆 道 , 在 开 始 的 时 候 , 一 切 都 是 模 糊 的 , 甚 至 连 书 的 名 称 、 帝 国 衰 亡 的 范 围 、 导 言 的 界 限 、 各 章 的 划 分 、 叙 述 的 顺 序 等 都 有 疑 问 。 在 第 一 卷 序 言 中 也 说 , 他 曾 考 虑 只 写 两 卷 本 的 《 罗 马 城 衰 亡 史 》 , 截 止 到 西 罗 马 帝 国 的 灭 亡 。 但 是 后 来 还 是 决 定 写 到 东 罗 马 帝 国 的 覆 灭 。 要 想 为 这 样 一 部 历 时 长 久 , 地 域 广 阔 , 内 容 繁 杂 的 巨 著 进 行 结 构 设 计 , 是 十 分 困 难 的 , 作 者 为 此 煞 费 苦 心 。 他 在 第 一 卷 的 前 言 中 将 所 包 括 的 一 千 二 百 多 年 历 史 的 进 程 划 分 为 三 个 阶 段 。 以 自 图 拉 真 至 安 东 尼 家 族 在 位 罗 马 帝 国 臻 于 鼎 盛 时 期 为 开 始 , 叙 述 它 逐 步 走 向 衰 落 , 西 半 部 终 为 蛮 族 所 倾 覆 , 直 到 6 世 纪 初 为 第 一 阶 段 。 以 查 士 丁 尼 复 兴 东 罗 马 帝 国 为 开 始 , 包 括 伦 巴 德 人 入 侵 意 大 利 , 阿 拉 伯 人 征 服 亚 、 非 行 省 , 直 到 查 理 大 帝 兴 起 , 建 立 起 第 二 个 , 亦 即 日 耳 曼 人 的 西 部 帝 国 为 第 二 阶 段 。 第 三 阶 段 包 括 时 间 最 久 , 达 六 个 半 世 纪 , 从 西 部 帝 国 的 重 建 到 君 士 坦 丁 堡 的 陷 落 , 书 中 还 涉 及 十 字 军 的 历 史 及 其 对 希 腊 帝 国 的 蹂 躏 。 作 者 出 于 自 身 癖 好 , 仍 不 免 对 中 世 纪 罗 马 城 市 的 状 况 重 作 一 番 探 究 。 尽 管 有 了 这 一 框 架 , 要 想 把 千 头 万 绪 , 枝 蔓 丛 生 的 忠 实 包 容 进 来 , 也 殊 非 易 事 。 作 者 将 罗 马 城 作 为 全 书 的 基 本 点 , 条 条 线 索 从 这 里 引 向 四 面 八 方 。 6 中 译 本 序 言
中译本序言 他将大量历史事件编排组合,不尽按编年顺序,而注重其内 在联系,以勾划出罗马帝国逐步走向衰落的各个阶段。这种 安排从他的反对者的口中也博得了“和谐一致”的赞美。 作者对于材料力求竭泽而渔。他对古典著作旧有基础,但 仍做更进一步的搜求,举凡直接、间接与所撰书有关的材料, 年代记、法典、地理书籍以及钱币、铭刻等等,都在收集之 列。他曾以两年的时间(177-1772)专事这一工作,然而 功夫并不止此,在他首卷问世后,又有一些古典著作被发现 人们在迤后的几卷中,可以看到采用的痕迹。 这部巨著原来是按六卷分三次出版的(现行本往往为七 卷或八卷)。第一卷出版于1776年,内容写到4世纪初。第 二次于1781年同时出版了第二、三两卷,内容也只包括两个 多世纪。第三次出版于1788年,同时发行三卷,内容包括迤 后九百多年的历史。但是这三卷所包括的时间并不均衡,第 四卷所记亦仅百余年,详细程度与前三卷相当,而第五、六 两卷所承担的则是自希拉克略死后直到东罗马帝国灭亡的八 百多年。这最后两卷头绪繁杂,枝节丛生,在欧洲涉及到法 兰克人及其他蛮族、诺曼人、保加尔人、匈牙利人、俄罗斯 人,以及十字军的历史;起自亚洲的则有阿拉伯人、蒙古人、 突厥人,还有作者深感兴趣的伊斯兰教的传播,这些在两卷 中都占有相当的份量。但是与前四卷相比,每个问题所占的 篇幅无疑是较小的,叙述也较为简单。作者在第四十八章中 对此作了解释。他认为希拉克略以后的拜占廷帝国,疆土日 蹙,政局混乱,朝代的更迭只构成一部衰败与灾难的历史。如 果按照前几卷的尺度来处理,只能写得枯燥无味,读来既无
他 将 大 量 历 史 事 件 编 排 组 合 , 不 尽 按 编 年 顺 序 , 而 注 重 其 内 在 联 系 , 以 勾 划 出 罗 马 帝 国 逐 步 走 向 衰 落 的 各 个 阶 段 。 这 种 安 排 从 他 的 反 对 者 的 口 中 也 博 得 了 “ 和 谐 一 致 ” 的 赞 美 。 作 者 对 于 材 料 力 求 竭 泽 而 渔 。 他 对 古 典 著 作 旧 有 基 础 , 但 仍 做 更 进 一 步 的 搜 求 , 举 凡 直 接 、 间 接 与 所 撰 书 有 关 的 材 料 , 年 代 记 、 法 典 、 地 理 书 籍 以 及 钱 币 、 铭 刻 等 等 , 都 在 收 集 之 列 。 他 曾 以 两 年 的 时 间 ( 1 7 7 1 — 1 7 7 2 ) 专 事 这 一 工 作 , 然 而 功 夫 并 不 止 此 , 在 他 首 卷 问 世 后 , 又 有 一 些 古 典 著 作 被 发 现 , 人 们 在 迤 后 的 几 卷 中 , 可 以 看 到 采 用 的 痕 迹 。 这 部 巨 著 原 来 是 按 六 卷 分 三 次 出 版 的 ( 现 行 本 往 往 为 七 卷 或 八 卷 ) 。 第 一 卷 出 版 于 1 7 7 6 年 , 内 容 写 到 4 世 纪 初 。 第 二 次 于 1 7 8 1 年 同 时 出 版 了 第 二 、 三 两 卷 , 内 容 也 只 包 括 两 个 多 世 纪 。 第 三 次 出 版 于 1 7 8 8 年 , 同 时 发 行 三 卷 , 内 容 包 括 迤 后 九 百 多 年 的 历 史 。 但 是 这 三 卷 所 包 括 的 时 间 并 不 均 衡 , 第 四 卷 所 记 亦 仅 百 余 年 , 详 细 程 度 与 前 三 卷 相 当 , 而 第 五 、 六 两 卷 所 承 担 的 则 是 自 希 拉 克 略 死 后 直 到 东 罗 马 帝 国 灭 亡 的 八 百 多 年 。 这 最 后 两 卷 头 绪 繁 杂 , 枝 节 丛 生 , 在 欧 洲 涉 及 到 法 兰 克 人 及 其 他 蛮 族 、 诺 曼 人 、 保 加 尔 人 、 匈 牙 利 人 、 俄 罗 斯 人 , 以 及 十 字 军 的 历 史 ; 起 自 亚 洲 的 则 有 阿 拉 伯 人 、 蒙 古 人 、 突 厥 人 , 还 有 作 者 深 感 兴 趣 的 伊 斯 兰 教 的 传 播 , 这 些 在 两 卷 中 都 占 有 相 当 的 份 量 。 但 是 与 前 四 卷 相 比 , 每 个 问 题 所 占 的 篇 幅 无 疑 是 较 小 的 , 叙 述 也 较 为 简 单 。 作 者 在 第 四 十 八 章 中 对 此 作 了 解 释 。 他 认 为 希 拉 克 略 以 后 的 拜 占 廷 帝 国 , 疆 土 日 蹙 , 政 局 混 乱 , 朝 代 的 更 迭 只 构 成 一 部 衰 败 与 灾 难 的 历 史 。 如 果 按 照 前 几 卷 的 尺 度 来 处 理 , 只 能 写 得 枯 燥 无 味 , 读 来 既 无 中 译 本 序 言 7
中译本序言 趣味,也乏教益。当然,这段历史的材料更加庞杂,而作者 的年龄与健康也难以支持他实现更加宏伟的设想了 吉本的著作态度是严谨的,在动笔之前考虑了文字风格。 他不喜编年史的文字枯燥,也不喜演说词的词藻堆砌,采取 了介乎二者之间的笔调。开始撰写时,十分拘谨,第一卷的 头一章,改写了三遍,第二、三章也写了两遍,才勉强满意。 迤后各章进展顺利,但写到第十五、十六章时,又反复修改 了三次,从原来相当于一卷的分量,压缩成现存的规模。他 后来回顾各卷的笔路时,认为第一卷虽竭尽心力但仍感粗糙, 写第二、三卷时业已成熟,笔致流畅而协调。最后三卷虽更 成熟,但因娴熟法文,信笔写来,夹杂进高卢方言。 六卷的写成,前后共用了近二十年的时光。全书出齐的 时刻正值吉本51岁的生辰。他感到欣慰:“二十个幸福的岁 月因我修史的辛勤而富有生气,这一成就在人世上给我以名 誉、地位和声望,舍此我是无从获得的。”他无妻无子,只有 少数好友相伴,而挚友戴维尔登又先他而逝。晚年继续留在 洛桑,生活孤寂。1793年夏,吉本回到伦敦,次年年初病死, 享年57岁。 我们手中这本是原书的节编本,它将卷帙浩繁的原作删 节成一厚册,篇幅仅当原书的三分之一。为了保存原书的体 系与精华,节编者对于全书不是平均压缩,而是剪除骈枝,保 全主干,对于精华所在,更是整章整节加以保留,因之对于 帝国一千二百余年兴替衰亡的历史,勾划出更为清晰的来龙 去脉;对于作者就帝国兴亡得失作出的分析论断,悉加保全, 不失原旨
趣 味 , 也 乏 教 益 。 当 然 , 这 段 历 史 的 材 料 更 加 庞 杂 , 而 作 者 的 年 龄 与 健 康 也 难 以 支 持 他 实 现 更 加 宏 伟 的 设 想 了 。 吉 本 的 著 作 态 度 是 严 谨 的 , 在 动 笔 之 前 考 虑 了 文 字 风 格 。 他 不 喜 编 年 史 的 文 字 枯 燥 , 也 不 喜 演 说 词 的 词 藻 堆 砌 , 采 取 了 介 乎 二 者 之 间 的 笔 调 。 开 始 撰 写 时 , 十 分 拘 谨 , 第 一 卷 的 头 一 章 , 改 写 了 三 遍 , 第 二 、 三 章 也 写 了 两 遍 , 才 勉 强 满 意 。 迤 后 各 章 进 展 顺 利 , 但 写 到 第 十 五 、 十 六 章 时 , 又 反 复 修 改 了 三 次 , 从 原 来 相 当 于 一 卷 的 分 量 , 压 缩 成 现 存 的 规 模 。 他 后 来 回 顾 各 卷 的 笔 路 时 , 认 为 第 一 卷 虽 竭 尽 心 力 但 仍 感 粗 糙 , 写 第 二 、 三 卷 时 业 已 成 熟 , 笔 致 流 畅 而 协 调 。 最 后 三 卷 虽 更 成 熟 , 但 因 娴 熟 法 文 , 信 笔 写 来 , 夹 杂 进 高 卢 方 言 。 六 卷 的 写 成 , 前 后 共 用 了 近 二 十 年 的 时 光 。 全 书 出 齐 的 时 刻 正 值 吉 本 5 1 岁 的 生 辰 。 他 感 到 欣 慰 : “ 二 十 个 幸 福 的 岁 月 因 我 修 史 的 辛 勤 而 富 有 生 气 , 这 一 成 就 在 人 世 上 给 我 以 名 誉 、 地 位 和 声 望 , 舍 此 我 是 无 从 获 得 的 。 ” 他 无 妻 无 子 , 只 有 少 数 好 友 相 伴 , 而 挚 友 戴 维 尔 登 又 先 他 而 逝 。 晚 年 继 续 留 在 洛 桑 , 生 活 孤 寂 。 1 7 9 3 年 夏 , 吉 本 回 到 伦 敦 , 次 年 年 初 病 死 , 享 年 5 7 岁 。 我 们 手 中 这 本 是 原 书 的 节 编 本 , 它 将 卷 帙 浩 繁 的 原 作 删 节 成 一 厚 册 , 篇 幅 仅 当 原 书 的 三 分 之 一 。 为 了 保 存 原 书 的 体 系 与 精 华 , 节 编 者 对 于 全 书 不 是 平 均 压 缩 , 而 是 剪 除 骈 枝 , 保 全 主 干 , 对 于 精 华 所 在 , 更 是 整 章 整 节 加 以 保 留 , 因 之 对 于 帝 国 一 千 二 百 余 年 兴 替 衰 亡 的 历 史 , 勾 划 出 更 为 清 晰 的 来 龙 去 脉 ; 对 于 作 者 就 帝 国 兴 亡 得 失 作 出 的 分 析 论 断 , 悉 加 保 全 , 不 失 原 旨 。 8 中 译 本 序 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