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雅礼中学2012届高三11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笑靥ye 妩媚fu 应届生ying 独具只眼zhi B.翘楚qido 枢纽shu 创口贴 chuang 言简意赅gai C.忸怩nie 僧恶zeng 倒装句dao 稗官野史bai D.隽永judr 瑰丽gui 梁山泊po 立竿见影gan 1.B. 【解析】A.妩(吣)媚;C忸怩(ni);D.立竿(gan)见影。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莘莘学子为何能够引起科技界前辈如此关注?这缘于近年 刘嘉忆通过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B.这种文风承继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 洁凝练的句子体现的是大方之家的功底与素养。 C.近日,记者在无极县见到了神奇的“景观”一一红色碱性皮革污水汇成了千 岛湖一样的大水塘,十余个水塘连成一片,水坑中满是红色污水,场面蔚为壮观。 D.对中国人来说,在国与国无时无刻都用“软权力”较量的年代,我们除了张 艺谋之外,还有孔子做文化大使,更是值得庆幸。 2.B 【解析】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A.搭 配不当。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学子,即学生。指众多的学生。前面不 宜用表数量的词语。B.褒贬不当。蔚为壮观:蔚,茂盛;壮观,盛大的景象。形 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丽的景象,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观感。也作“蔚为大 观”“蔚为奇观”。C.“无时无刻”与“都”搭配使用错误。“无时无刻”是 没有哪个时刻、无一时无一刻的意思,其含义与“每时每刻、时时刻刻”相反, 用法也与后者不同。“每时每刻、时时刻刻”常与“都”搭配,而“无时无刻” 则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省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共完成投资近400亿元,竣工近40万套, 截止到去年底,全省已经解决了108万户住房困难家庭,保障面达到了近6% B.有消息称,德国财长正在为希腊可能的破产做准备,虽然希腊随即否认,但 这一消息使得投资者对于希腊是否将被“开除”出欧元区的担忧持续加剧。 C.10月16日,全体参战人员经过日夜奋战,偃洛快速通道10标管段油面铺筑 施工顺利完成,这标志着工程施工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D.与其拍粉丝电影,靠一两个偶像明星带来票房,不如拍出真正能代表中国水 平的好电影,让更多的观众成为中国电影的粉丝。 3.D。 【解析】.A.“解决……住房困难家庭”搭配不当。可改为“全省已经解决了 108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B.根据句意,投资者是担心希腊被“开除” 出欧元区,可删去“是否”。C.语序不当,“全体参战人员”应与“经过”调 换位置,组成介词短语,作为整个句子的状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湖南雅礼中学 2012 届高三 11 月考试题 语文试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笑靥 yè 妩媚 fǔ 应届生 yīng 独具只眼 zhī B.翘楚 qiáo 枢纽 shū 创口贴 chuāng 言简意赅 gāi C.忸怩 niē 憎恶 zēng 倒装句 dào 稗官野史 bài D.隽永juàn 瑰丽guī 梁山泊pō 立竿见影gǎn 1.B. 【解析】A.妩(wǔ)媚;C 忸怩(ní);D.立竿(gān)见影。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莘莘学子为何能够引起科技界前辈如此关注?这缘于近年 刘嘉忆通过潜心研究成功攻克了一个多年未解的国际数学难题。 B.这种文风承继自周作人、董桥以来中国文人隐忍的传统,抒情而不煽情,简 洁凝练的句子体现的是大方之家的功底与素养。 C.近日,记者在无极县见到了神奇的“景观”——红色碱性皮革污水汇成了千 岛湖一样的大水塘,十余个水塘连成一片,水坑中满是红色污水,场面蔚为壮观。 D.对中国人来说,在国与国无时无刻都用“软权力”较量的年代,我们除了张 艺谋之外,还有孔子做文化大使,更是值得庆幸。 2.B。 【解析】大方之家:原指懂得大道理的人。后泛指见识广博或学有专长的人。A.搭 配不当。莘莘学子:莘莘,众多的样子;学子,即学生。指众多的学生。前面不 宜用表数量的词语。B.褒贬不当。蔚为壮观:蔚,茂盛;壮观,盛大的景象。形 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丽的景象,给人以美不胜收的观感。也作“蔚为大 观”“蔚为奇观”。C.“无时无刻”与“都”搭配使用错误。“无时无刻”是 没有哪个时刻、无一时无一刻的意思,其含义与“每时每刻、时时刻刻”相反, 用法也与后者不同。“每时每刻、时时刻刻”常与“都”搭配,而“无时无刻” 则须与“不”搭配才能表达肯定的意思。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省各类保障性住房和棚户区改造共完成投资近 400 亿元,竣工近 40 万套, 截止到去年底,全省已经解决了 108 万户住房困难家庭,保障面达到了近 6%。 B.有消息称,德国财长正在为希腊可能的破产做准备,虽然希腊随即否认,但 这一消息使得投资者对于希腊是否将被“开除”出欧元区的担忧持续加剧。 C.10 月 16 日,全体参战人员经过日夜奋战,偃洛快速通道 10 标管段油面铺筑 施工顺利完成,这标志着工程施工进入一个全新阶段。 D.与其拍粉丝电影,靠一两个偶像明星带来票房,不如拍出真正能代表中国水 平的好电影,让更多的观众成为中国电影的粉丝。 3.D。 【解析】. A.“解决……住房困难家庭”搭配不当。可改为“全省已经解决了 108 万户家庭的住房困难问题”。B.根据句意,投资者是担心希腊被“开除” 出欧元区,可删去“是否”。C.语序不当,“全体参战人员” 应与“经过”调 换位置,组成介词短语,作为整个句子的状语。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
晨间听蝉,想其高 洁 。蝉亦是禅 ①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 ②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 ③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 ④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 ⑤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⑥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 A.④②①③⑥⑤ B.④⑥②⑤③① C.③①④②⑥⑤ D.③④⑤⑥②① 【解析】③承起句的“髙洁”,将蝉喻为隐士,①则描述“隐士”的生活特点 这两句先写出蝉的习性、特点,突出其“高洁”,然后④②再回应句首的“晨间 听蝉”,描写晨间蝉鸣的特点,接着⑥⑤写听蝉的感受和感悟,自然归结到结尾 的“蝉亦是禅 二、文言文阅读(23分。选择题9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4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钱神论 [西晋]鲁褒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 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 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 之颜,启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 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岂是之谓乎? 钱作为一个实体,有天和地的形象。它的内部效法地的方,外部效法天的圆。把 它堆积起来,就好像山一样;它流通起来,又好像河流。它的流通与储蓄,都有 定的规则。在市场上做买卖方便交易,不用担心它消耗亏损。它很难折断,好 像那些长寿的人;它像大自然一样运行不息,不会缺乏,所以它能够流传这么久 成为世间的神明宝贝,大家像敬爱兄长那样爱它,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孔方”。 没有了它人们就会贫穷软弱,得到了它人们就会富足强盛。它没有翅膀却能飞向 远方,它没有脚却能到处走动。它能够使严厉刚正的面孔露出笑脸,使口风很严 的人开口。钱多的人干什么都能占先,钱少的人便得乖乖地排在后面。排在前面 的人就是君长,而排在后面的只是臣仆。那些作君长的富足且有闲钱,那些作臣 仆的贫困且钱财不够用。《诗经》里说:“富人哪,总是那么欢乐;孤独的人 好悲伤!”难道说的就是这个吗? 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住,无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 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 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 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赢二虽少,以致亲密。由 此论之,谓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 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
晨间听蝉,想其高 洁。 , , , , , 。蝉亦是禅。 ①高踞树梢,餐风饮露,不食人间烟火 ②似远似近,又似有似无 ③蝉该是有翅族中的隐士吧 ④那蝉声在晨光朦胧之中分外轻逸 ⑤有一种“何处惹尘埃”的了悟 ⑥一段蝉唱之后,自己的心灵也跟着透明澄净起来, A.④②①③⑥⑤ B.④⑥②⑤③① C.③①④②⑥⑤ D.③④⑤⑥②① 4.C。 【解析】③承起句的“高洁”,将蝉喻为隐士,①则描述“隐士”的生活特点。 这两句先写出蝉的习性、特点,突出其“高洁”,然后④②再回应句首的“晨间 听蝉”,描写晨间蝉鸣的特点,接着⑥⑤写听蝉的感受和感悟,自然归结到结尾 的“蝉亦是禅。 二、文言文阅读(23 分。选择题 9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4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钱神论 [西晋]鲁 褒 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其积如山,其流如川。动静有时, 行藏有节。市井便易,不患耗折。难折象寿,不匮象道。故能长久,为世神宝。 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 之颜,启难发之口。钱多者处前,钱少者居后;处前者为君长,在后者为臣仆。 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诗》云:“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岂是之谓乎? 钱作为一个实体,有天和地的形象。它的内部效法地的方,外部效法天的圆。把 它堆积起来,就好像山一样;它流通起来,又好像河流。它的流通与储蓄,都有 一定的规则。在市场上做买卖方便交易,不用担心它消耗亏损。它很难折断,好 像那些长寿的人;它像大自然一样运行不息,不会缺乏,所以它能够流传这么久, 成为世间的神明宝贝,大家像敬爱兄长那样爱它,便给他起了个名字叫“孔方”。 没有了它人们就会贫穷软弱,得到了它人们就会富足强盛。它没有翅膀却能飞向 远方,它没有脚却能到处走动。它能够使严厉刚正的面孔露出笑脸,使口风很严 的人开口。钱多的人干什么都能占先,钱少的人便得乖乖地排在后面。排在前面 的人就是君长,而排在后面的只是臣仆。那些作君长的富足且有闲钱,那些作臣 仆的贫困且钱财不够用。《诗经》里说:“富人哪,总是那么欢乐;孤独的人, 好悲伤!”难道说的就是这个吗? 钱之为言泉也,百姓日用,其源不匮。无远不住,无幽不至。京邑衣冠,疲劳讲 肄,厌闻清谈,对之睡寐,见我家兄,莫不惊视。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 书,然后富贵。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 盖而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空版至虚,而况有实。赢二虽少,以致亲密。由 此论之,谓为神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 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怨仇非钱不解
令问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终 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可暗使。 岂虚也哉?又曰:“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 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 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天有所短,钱有所 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赈贫济乏,天不如钱。若臧武 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 然?唯孔方而已! “钱”得名于“源泉”的“泉”,百姓每天都要用到它,它的源泉是不会缺乏的。 再远的地方它也能去,再深的地方它也能到。京城里的达官显贵,在讲学的地方 总是疲倦得打不起精神,对于清谈一事也厌倦听闻,面对它便瞌睡得很,可是见 到孔方兄便没有人不惊醒凝视的。钱所能给人们带来的祐护,是吉祥而没有不利 的。为什么要读了书然后才达到富贵呢?以前吕公对写上钱数的空头帖子欣慰喜 悦,汉髙祖刘邦制胜在萧何多出二百钱,卓文君脱下粗布滥衣穿上锦绣绸缎,司 马相如乘上髙盖华车解下犊鼻围裙。官尊名显,都是由钱所达到的。空头帖子本 来就很虚,更何况有实?多出的二百钱虽少,却带来了亲密的关系。由此说来, 钱可真是神物了。它没有德行却受人尊敬,没有势力却那么红火,它能够推开富 贵官宦之家的朱门、紫闼。有钱的地方,可以化危为安,可以让死的重新复活 可要是没钱了,那贵的就要变成贱的,活的也得把它杀掉。所以,和人争辩、打 官司,没有钱就不能获胜;失意不得进仕的人,没有钱就不会被提拔;愁怨忿恨, 没有钱就没法化解;好的名声,没有钱便不能被传播。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身 居官位的那些人,对于孔方兄的热爱,从来都不曾停止。他们拿着它的手,一直 怀抱着,不管它们是优是劣,也不管它们的年份远近。在孔方兄家中,宾客总是 从四面八方聚来,门前如同集市一样热闹。谚语说:“钱虽然没有听觉,却可以 暗中指使别人。”这话难道是假的吗?又说:“有钱便可以役使鬼神。”更何况 是人呢?子夏说:“死生有它的命数,富贵在于上天。”我却以为,死生没有命 数,富贵在于钱而已凭。凭什么明白这点呢?那是因为钱可以转祸为福,变失败 为成功,使危险的人变得平安,使死人得以生还。性命的长短,官位、俸禄的高 低,都在于钱的多少,天又怎么能参与这事?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季运行, 万物生长,钱比不上天;使穷困的人显达,使处境窘迫的人得以摆脱,上天就不 如钱了。如果有臧武仲的智慧,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仪和音乐来 修饰,就可以算得上一个完人了。如今要成为一个完人又何必那样?只靠孔方兄 便可以了 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故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 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 大凡现今的人,只要钱罢了。所以说,军队没有钱财士兵就不会前来,军队没有 奖赏士兵就不会前进。做官如果没有朝中公卿大臣做靠山,那还不如归田务农。 即使有朝中公卿大臣,却没有孔方兄,那么和没有翅膀却想要飞翔,没有脚却想 要行走又有什么不同呢? 本文选自《魏晋南北朝抒情散文赏析》,原出处《晋书·隐逸传》,有増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井便易,不患耗折 便,(价格)便 宜 B.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 文,修饰
令问非钱不发。洛中朱衣,当途之士,爱我家兄,皆无已已,执我之手,抱我终 始。不计优劣,不论年纪,宾客辐辏,门常如市。谚曰:“钱无耳,可暗使。” 岂虚也哉?又曰:“有钱可使鬼。”而况于人乎?子夏云:“死生有命,富贵在 天。”吾以死生无命,富贵在钱。何以明之?钱能转祸为福,因败为成,危者得 安,死者得生。性命长短,相禄贵贱,皆在乎钱,天何与焉?天有所短,钱有所 长。四时行焉,百物生焉,钱不如天;达穷开塞,赈贫济乏,天不如钱。若臧武 仲之智,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今之成人者何必 然?唯孔方而已! “钱”得名于“源泉”的“泉”,百姓每天都要用到它,它的源泉是不会缺乏的。 再远的地方它也能去,再深的地方它也能到。京城里的达官显贵,在讲学的地方 总是疲倦得打不起精神,对于清谈一事也厌倦听闻,面对它便瞌睡得很,可是见 到孔方兄便没有人不惊醒凝视的。钱所能给人们带来的祐护,是吉祥而没有不利 的。为什么要读了书然后才达到富贵呢?以前吕公对写上钱数的空头帖子欣慰喜 悦,汉高祖刘邦制胜在萧何多出二百钱,卓文君脱下粗布滥衣穿上锦绣绸缎,司 马相如乘上高盖华车解下犊鼻围裙。官尊名显,都是由钱所达到的。空头帖子本 来就很虚,更何况有实?多出的二百钱虽少,却带来了亲密的关系。由此说来, 钱可真是神物了。它没有德行却受人尊敬,没有势力却那么红火,它能够推开富 贵官宦之家的朱门、紫闼。有钱的地方,可以化危为安,可以让死的重新复活; 可要是没钱了,那贵的就要变成贱的,活的也得把它杀掉。所以,和人争辩、打 官司,没有钱就不能获胜;失意不得进仕的人,没有钱就不会被提拔;愁怨忿恨, 没有钱就没法化解;好的名声,没有钱便不能被传播。洛阳城中的富贵人家,身 居官位的那些人,对于孔方兄的热爱,从来都不曾停止。他们拿着它的手,一直 怀抱着,不管它们是优是劣,也不管它们的年份远近。在孔方兄家中,宾客总是 从四面八方聚来,门前如同集市一样热闹。谚语说:“钱虽然没有听觉,却可以 暗中指使别人。”这话难道是假的吗?又说:“有钱便可以役使鬼神。”更何况 是人呢?子夏说:“死生有它的命数,富贵在于上天。”我却以为,死生没有命 数,富贵在于钱而已凭。凭什么明白这点呢?那是因为钱可以转祸为福,变失败 为成功,使危险的人变得平安,使死人得以生还。性命的长短,官位、俸禄的高 低,都在于钱的多少,天又怎么能参与这事?天有所短,钱有所长。四季运行, 万物生长,钱比不上天;使穷困的人显达,使处境窘迫的人得以摆脱,上天就不 如钱了。如果有臧武仲的智慧,卞庄子的勇敢,冉求的才艺,再用礼仪和音乐来 修饰,就可以算得上一个完人了。如今要成为一个完人又何必那样?只靠孔方兄 便可以了。 凡今之人,惟钱而已。故曰:军无财,士不来;军无赏,士不往。仕无中人,不 如归田。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 大凡现今的人,只要钱罢了。所以说,军队没有钱财士兵就不会前来,军队没有 奖赏士兵就不会前进。做官如果没有朝中公卿大臣做靠山,那还不如归田务农。 即使有朝中公卿大臣,却没有孔方兄,那么和没有翅膀却想要飞翔,没有脚却想 要行走又有什么不同呢? (本文选自《魏晋南北朝抒情散文赏析》,原出处《晋书·隐逸传》,有增删)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市井便易,不患耗折 便,(价格)便 宜。 B.文之以礼乐,可以为成人矣 文,修饰
C.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哿,快乐。 D.宾客辐辏,门常如市 辐辏:像车轮的 辐聚集 【解析】便,方便,便于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与“而况于人乎”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排金门而入紫闼 B.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C 连词,表递进。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假设,如果。D.连词,表转折。 7.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贏/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 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B.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 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C.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 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D.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嬴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髙盖而解犊 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3分) 译文 (2)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3分) 文 (3)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4分) 译 文 8.译文 (1)那些作君长的富足且有闲钱,那些作臣仆的贫困且钱财不够用 (2)所以,和人争辩、打官司,没有钱就不能获胜;失意不得进仕的人,没有 钱就不会被提拔
C.哿矣富人,哀此茕独 哿,快乐。 D.宾客辐辏,门常如市 辐辏:像车轮的 辐聚集。 5.A。 【解析】便,方便,便于 6.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而”字,与“而况于人乎”的“而”字意义和用法相同 的一项是 A.排金门而入紫闼 B.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C.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D.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6.C。 连词,表递进。A.连词,表并列。B.连词,表假设,如果。D.连词,表转折。 7.文中画波浪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 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B.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 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C.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 解犊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D.昔吕公欣悦于空版/汉祖克之于赢二/文君解布裳而被锦绣/相如乘高盖而解犊 鼻/官尊名显/皆钱所致。 7.D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君长者丰衍而有余,臣仆者穷竭而不足。(3 分) 译 文: (2)是故忿争非钱不胜,幽滞非钱不拔。(3 分) 译 文: (3)虽有中人而无家兄,不异无翼而欲飞,无足而欲行。(4 分) 译 文: 8.译文: (1)那些作君长的富足且有闲钱,那些作臣仆的贫困且钱财不够用。 (2)所以,和人争辩、打官司,没有钱就不能获胜;失意不得进仕的人,没有 钱就不会被提拔
(3)即使有朝中公卿大臣(“中人”译为“从中提携帮助的人”视为正确), 却没有孔方兄,那么和没有翅膀却想要飞翔,没有脚却想要行走没有什么不同。 (注:划线处为主要采分点 9.顾恺之认为,好的艺术作品应使人“迁想妙得”。所谓“迁想”,即由此 及彼的联想,“妙得”即经过揣摩后所获得的心得体会。请简要谈谈本篇带给你 的“迁想妙得”。(4分) 【答案提示】 选文首段,侧重说“钱”的形象和意义。中间段,由表及里,从纵深处加以分析, 且对世人追逐金钱的丑态作了形象描绘,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矛头又直指 权门势要,甚至最髙封建统治者。尾段,卒章显志,“凡”突出普遍性,最后三 句更是点睛之笔,不仅亮出全篇的旨意,并且将作者的愤懑之情倾泻而出。 这样,作者把人们习以为常、天天都能见到的现象放在一起进行艺术加工,赋予 了它新的内容,既从中抒发了强烈的愤懑之情,又使人读后震惊,进而在思索中 “迁想妙得”。 【答题要求】 这是一道开放题,考生谈自己的“迁想妙得”,可从文本内容出发,也可联系现 实生活,拓展、提升自己的感受、认知。不要求面面俱到,仅针对某点集中生发, 言之成理即可。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祖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②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祖:古代官吏的服饰。②榜:摇船的用具 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 析答 10.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 了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庆幸被贬谪,故言“不怨”。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 活的闲适,字里行间却又隐含着贬居时的抑郁之气,故言“怨”。诗中字字句句 都是写被贬谪之后的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却又暗含忧愤之情,所以是“不怨而 怨 【解析】这首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如 开头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 自己久为做官所“累”,而以这次贬谪南荒为“幸”。看似豁达开朗,实则暗含 辛酸之意。“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无 所事事的寂寥,“偶似”说明诗人并非真正的淡泊、闲适的隐士。“来往不逢人 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也含有孤独、寂寞的味道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3)即使有朝中公卿大臣(“中人”译为“从中提携帮助的人”视为正确), 却没有孔方兄,那么和没有翅膀却想要飞翔,没有脚却想要行走没有什么不同。 (注:划线处为主要采分点 9. 顾恺之认为,好的艺术作品应使人“迁想妙得”。所谓“迁想”,即由此 及彼的联想,“妙得”即经过揣摩后所获得的心得体会。请简要谈谈本篇带给你 的“迁想妙得”。(4 分) 9. 【答案提示】 选文首段,侧重说“钱”的形象和意义。中间段,由表及里,从纵深处加以分析, 且对世人追逐金钱的丑态作了形象描绘,而对当时社会风气的批判,矛头又直指 权门势要,甚至最高封建统治者。尾段,卒章显志,“凡”突出普遍性,最后三 句更是点睛之笔,不仅亮出全篇的旨意,并且将作者的愤懑之情倾泻而出。 这样,作者把人们习以为常、天天都能见到的现象放在一起进行艺术加工,赋予 了它新的内容,既从中抒发了强烈的愤懑之情,又使人读后震惊,进而在思索中 “迁想妙得”。 【答题要求】 这是一道开放题,考生谈自己的“迁想妙得”,可从文本内容出发,也可联系现 实生活,拓展、提升自己的感受、认知。不要求面面俱到,仅针对某点集中生发, 言之成理即可。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 分) 10.阅读下面的古代诗歌,完成题目。(7 分) 溪 居 柳宗元 久为簪祖①累,幸此南夷谪。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②响溪石。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簪祖:古代官吏的服饰。②榜:摇船的用具。 清代沈德潜评价这首诗的思想感情时说:“不怨而怨。”你如何理解?请简要分 析。 答: 10.诗人在长期被仕途所累之后有了亲近自然、隐居田园的机会,于是在首联用 了一个“幸”字表达了自己庆幸被贬谪,故言“不怨”。但全诗表面上写溪居生 活的闲适,字里行间却又隐含着贬居时的抑郁之气,故言“怨”。诗中字字句句 都是写被贬谪之后的生活的闲适,字里行间却又暗含忧愤之情,所以是“不怨而 怨”。 【解析】这首诗表面上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的忧愤。如 开头二句,诗意突兀,耐人寻味:贬官本是不如意的事,诗人却以反意着笔,说 自己久为做官所“累”,而以这次贬谪南荒为“幸”。看似豁达开朗,实则暗含 辛酸之意。“闲依”、“偶似”相对,也有强调闲适的意味:“闲依”包含着无 所事事的寂寥,“偶似”说明诗人并非真正的淡泊、闲适的隐士。“来往不逢人” 一句,看似自由自在,无拘无束,但也含有孤独、寂寞的味道。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
(1)垆边人似月,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 肠。(韦庄《菩萨蛮》) (2)岁暮阴阳崔短景,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 妪, 。(李贺《李凭箜篌引》) (4)幽赏未已,高谈转 清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1.(1)皓腕凝霜雪(2)天涯霜雪霁寒宵(3)老鱼跳波瘦蛟舞(4)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选择题6分,简答题6分) 近段时间,西方世界有点乱,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的伦敦骚乱。骚乱首先在 伦敦开始,源于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一个29岁黑人疑为警务人员枪杀。民众借 助 Twitter、 Facebook等社交网站和黑莓手机通信隐蔽、通信终端相对封闭、可 躲开警方追踪等功能,彼此呼应,聚众进行打、砸、抢等严重犯罪活动。骚乱最 终波及利物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主要城市,各地被迫动用16000多名警力 逮捕1500余人。按照西方媒体的说法,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站在这次骚乱中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西方媒体惊呼:我们被互联网“反咬”了一口。 当西方国家正惴惴不安于伦敦等地的“有害信息串联”方式会不会如癌症一样, 扩大、发酵其本身存在的经济低迷、高失业率、福利压缩等问题,最终如星星之 火,终成燎原之势;当英国首相卡梅伦说:“信息的自由流动可以用于行善,但 也能被用于作恶”;当英国《金融时报》刊出“这次骚乱恰恰证明了,网络是同 街道一样的空间。如同街道会被匪徒洗劫,网络也会被不怀好意者侵袭。英国政 府和警方必须在街道上严厉打击暴徒,以维护社会治安;他们也有责任在网络上 清理犯罪,美化暴行、唆使人们犯罪的言论,即使在英国,也无权享有自由”: “言论自由是不是应当有边界?”、“对互联网,如推特、脸谱等的监管是否过 于宽松?”等问题引起了西方和世界各国的讨论和关注。活生生的现实提醒美欧 领导人,现在该是他们正视现实,与其他国家携手研究互联网监管、研究如何对 互联网趋利避害,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的时候了。而这种监管和趋利避害,是建立 在两个基础上的:一、各国政治体制、社会状况有差异;二、虚拟社交网站如果 没有法律的有效约束会逐渐集聚能量,会成为对全人类基本秩序构成威胁的巨大 不确定性。承认各国政治体制、社会状况的差异,依法有序管理互联网,才能让 被互联网反‘咬’一口”的惊呼不再出现。 伦敦骚乱,让一直受西方国家指责互联网管理严格的其他国家突然发现:互联网 原来是“中性的”!骚乱,打碎了美欧国家对互联网仅仅“是搅乱非西方国家利 器”的幻觉,终结了西方利用互联网及手机技术,在本世纪发展中国家几次大规 模动荡中,推波助澜、坐山观虎斗的乐趣。鼓吹网络自由、信息自由流动的美欧 国家,却首先被网络这把“双刃剑”所伤,“网络自由论”在其国家领导人、地 方政要的“唱反调”、“断网”、“关停黑莓手机功能”等言论、举措中化为泡 影 中国是互联网发展迅速、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公开指 责中国的网络监管、鼓吹网络自由化,到西方势力在“茉莉花革命”中支持突尼 斯人通过网络聚集、散布街头集会信息,使我们对脸谱总裁扎可伯格“接受网
(1)垆边人似月,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 肠。(韦庄《菩萨蛮》) (2)岁暮阴阳崔短景, 。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杜甫《阁夜》) (3)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梦入神山教神 妪, 。(李贺《李凭箜篌引》) (4)幽赏未已,高谈转 清。 ,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11.(1)皓腕凝霜雪 (2)天涯霜雪霁寒宵 (3)老鱼跳波瘦蛟舞 (4) 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 分。选择题 6 分,简答题 6 分) 近段时间,西方世界有点乱,而最引人注目的,是英国的伦敦骚乱。骚乱首先在 伦敦开始,源于伦敦北部的托特纳姆一个 29 岁黑人疑为警务人员枪杀。民众借 助 Twitter、Facebook 等社交网站和黑莓手机通信隐蔽、通信终端相对封闭、可 躲开警方追踪等功能,彼此呼应,聚众进行打、砸、抢等严重犯罪活动。骚乱最 终波及利物浦、伯明翰、曼彻斯特等主要城市,各地被迫动用 16000 多名警力、 逮捕 1500 余人。按照西方媒体的说法,推特、脸谱等社交网站在这次骚乱中, 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有西方媒体惊呼:我们被互联网“反咬”了一口。 当西方国家正惴惴不安于伦敦等地的“有害信息串联”方式会不会如癌症一样, 扩大、发酵其本身存在的经济低迷、高失业率、福利压缩等问题,最终如星星之 火,终成燎原之势;当英国首相卡梅伦说:“信息的自由流动可以用于行善,但 也能被用于作恶”;当英国《金融时报》刊出“这次骚乱恰恰证明了,网络是同 街道一样的空间。如同街道会被匪徒洗劫,网络也会被不怀好意者侵袭。英国政 府和警方必须在街道上严厉打击暴徒,以维护社会治安;他们也有责任在网络上 清理犯罪,美化暴行、唆使人们犯罪的言论,即使在英国,也无权享有自由”: “言论自由是不是应当有边界?”、“对互联网,如推特、脸谱等的监管是否过 于宽松?”等问题引起了西方和世界各国的讨论和关注。活生生的现实提醒美欧 领导人,现在该是他们正视现实,与其他国家携手研究互联网监管、研究如何对 互联网趋利避害,避免类似情况发生的时候了。而这种监管和趋利避害,是建立 在两个基础上的:一、各国政治体制、社会状况有差异;二、虚拟社交网站如果 没有法律的有效约束会逐渐集聚能量,会成为对全人类基本秩序构成威胁的巨大 不确定性。承认各国政治体制、社会状况的差异,依法有序管理互联网,才能让 “被互联网反‘咬’一口”的惊呼不再出现。 伦敦骚乱,让一直受西方国家指责互联网管理严格的其他国家突然发现:互联网 原来是“中性的”!骚乱,打碎了美欧国家对互联网仅仅“是搅乱非西方国家利 器”的幻觉,终结了西方利用互联网及手机技术,在本世纪发展中国家几次大规 模动荡中,推波助澜、坐山观虎斗的乐趣。鼓吹网络自由、信息自由流动的美欧 国家,却首先被网络这把“双刃剑”所伤,“网络自由论”在其国家领导人、地 方政要的“唱反调”、“断网”、“关停黑莓手机功能”等言论、举措中化为泡 影。 中国是互联网发展迅速、网民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从美国国务卿希拉里公开指 责中国的网络监管、鼓吹网络自由化,到西方势力在“茉莉花革命”中支持突尼 斯人通过网络聚集、散布街头集会信息,使我们对脸谱总裁扎可伯格 “接受网
络自由之利,就要接受其弊”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趋利避害,不断完 善互联网相关法规,积极有效的进行互联网管理,摒弃绝对的“自由”观,认清 美欧国家互联网“开放”的“双重标准”,走自己的互联网发展之路,避免互联 网、社交网站助推的“伦敦模式”骚乱的再现,构建开放、有序、和谐、共嬴的 互联网世界相对“自由”的环境,是中国每一个网民、每一个网站运行商的职责, 这,不仅仅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保证,更是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的保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美欧国家利用对互联网的控制权、把互联网作为推广 其“自由、民主”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不遗余力的渗透、影响其他与自己的价值 观、民主观不同的国家的想法和行为,在伦敦骚乱、“后院起火”的事实面前遭 到痛击!世界上,本就没有绝对的“自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 尊重别人,尊重国体不同、传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标准的“民主”、“自由”, 是我们从伦敦骚乱中应该汲取的一个教训。 (来源:千龙网袁铁军2011-8-22撰文,有删节。) 12.本文的主要论题是 A.伦敦骚乱和网络自由 B.互联网的 利弊分析 C.网络自由和政府监管 D.中西价值 网络交锋 【解析】A.“伦敦骚乱”只是典型素材,和网络自由有逻辑关联,但两者关系 并非主要论题。B.文章涉及对互联网的利弊分析,但“利弊”二字表述太空泛, 不精准,并不专指网络自由与法律监管的密不可分。D.中西价值存在网络交锋, 但并非文章论述主要观点。 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欧美标榜的文明的伦敦竟发生了恶性的骚乱。西方媒体认为推特、脸谱等网 络媒体直接引发和推动了伦敦骚乱的产生、发展和不断蔓延 B.互联网也会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它可以“搅乱非西方国家”,也可以对倡 导发展它的西方国家“反咬”一口。可见,网络需要严格的法律监管已成国际共 识 C.为避免被网络“双刃剑”伤害,中国政府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措施,虽不能保 障公民言论的绝对自由,但至少保障了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D.国际社会应该尊重不同国家的不同价值观,而欧美国家利用互联网统一和推 广价值观的行为必将遭到世人的反对和现实的挫败。 【解析】网络只是外因,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只能间接推动骚乱进程;直接引发 骚乱的是民众和政府的矛盾 14.结合原文内容,联系现实国情,简要谈谈我国应如何发展互联网。 14.【答案示例】 ①中国网络发展迅速、网民数量极多,网络发展关乎国计与民生,涉及稳定与发 展,必须辨证看待,慎重处理。②网络利弊互见,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
络自由之利,就要接受其弊” 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和体会,趋利避害,不断完 善互联网相关法规,积极有效的进行互联网管理,摒弃绝对的“自由”观,认清 美欧国家互联网“开放”的“双重标准”,走自己的互联网发展之路,避免互联 网、社交网站助推的“伦敦模式”骚乱的再现,构建开放、有序、和谐、共赢的 互联网世界相对“自由”的环境,是中国每一个网民、每一个网站运行商的职责, 这,不仅仅是公民言论自由的保证,更是国家稳定、和谐发展的保证。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美欧国家利用对互联网的控制权、把互联网作为推广 其“自由、民主”价值观的重要阵地,不遗余力的渗透、影响其他与自己的价值 观、民主观不同的国家的想法和行为,在伦敦骚乱、“后院起火”的事实面前遭 到痛击!世界上,本就没有绝对的“自由”、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民主”, 尊重别人,尊重国体不同、传统不同而形成的不同标准的“民主”、“自由”, 是我们从伦敦骚乱中应该汲取的一个教训。 (来源: 千龙网袁铁军 2011-8-22 撰文,有删节。) 12.本文的主要论题是 A.伦敦骚乱和网络自由 B.互联网的 利弊分析 C.网络自由和政府监管 D.中西价值 网络交锋 12.C。 【解析】 A.“伦敦骚乱”只是典型素材,和网络自由有逻辑关联,但两者关系 并非主要论题。 B.文章涉及对互联网的利弊分析,但“利弊”二字表述太空泛, 不精准,并不专指网络自由与法律监管的密不可分。D.中西价值存在网络交锋, 但并非文章论述主要观点。 1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欧美标榜的文明的伦敦竟发生了恶性的骚乱。西方媒体认为推特、脸谱等网 络媒体直接引发和推动了伦敦骚乱的产生、发展和不断蔓延。 B.互联网也会产生恶劣的负面影响,它可以“搅乱非西方国家”,也可以对倡 导发展它的西方国家“反咬”一口。可见,网络需要严格的法律监管已成国际共 识。 C.为避免被网络“双刃剑”伤害,中国政府采取了有效的管理措施,虽不能保 障公民言论的绝对自由,但至少保障了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 D.国际社会应该尊重不同国家的不同价值观,而欧美国家利用互联网统一和推 广价值观的行为必将遭到世人的反对和现实的挫败。 13.A。 【解析】网络只是外因,有推波助澜的作用,只能间接推动骚乱进程;直接引发 骚乱的是民众和政府的矛盾。 14.结合原文内容,联系现实国情,简要谈谈我国应如何发展互联网。 答: 14.【答案示例】 ①中国网络发展迅速、网民数量极多,网络发展关乎国计与民生,涉及稳定与发 展,必须辨证看待,慎重处理。②网络利弊互见,是一把“双刃剑”,我们必须
趋利避害,尤其是要处理好自由与法治之间的关系,避免走向任一极端。既充分 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如保证公民言论自由等;更应防止它的负面影响,如杜绝因 其助推伦敦骚乱之类的恶性事件等。③对现在美欧国家倡导的互联网“开放”, 我们要认清其“双重标准”的实质,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互联网发展之路,构建 开放、有序、和谐、共嬴的互联网世界 【评卷参考】 原文内容和现实国情其实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考生善于从原文内容中找到有关 现实国情的表述,并作出有针对性的论述。倡导尊重原文,也可以有其他个性观 点,但要求言之成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把栏杆拍遍 梁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 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 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 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岁时他就拉起了 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 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 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 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 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 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 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 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杄,只 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杄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 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 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 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 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 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40年,倒有近20年的时间被闲置 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20多年间又有37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 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
趋利避害,尤其是要处理好自由与法治之间的关系,避免走向任一极端。既充分 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如保证公民言论自由等;更应防止它的负面影响,如杜绝因 其助推伦敦骚乱之类的恶性事件等。③对现在美欧国家倡导的互联网“开放”, 我们要认清其“双重标准”的实质,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互联网发展之路,构建 开放、有序、和谐、共赢的互联网世界。 【评卷参考】 原文内容和现实国情其实紧密结合在一起,要求考生善于从原文内容中找到有关 现实国情的表述,并作出有针对性的论述。倡导尊重原文,也可以有其他个性观 点,但要求言之成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把栏杆拍遍 梁 衡 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 人,这就是辛弃疾。这也注定了他的词及他这个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历史上 的独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几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 从小苦修剑法。他又生于金宋乱世,不满金人的侵略蹂躏,22 岁时他就拉起了 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 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人独马追贼两日, 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联络。 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 大怒,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 法,并率万人南下归宋。说来,他干这场壮举时还只是一个英雄少年,正血气方 刚,欲为朝廷痛杀贼寇,收复失地。 应该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 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 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 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 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 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水龙吟》) 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 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 而成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一个爱国臣子,一遍一遍地哭诉, 一次一次地表白;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像。 辛弃疾南归后为什么这样不为朝廷喜欢呢?他在一首《戒酒》的戏作中说:“怨 无大小,生于所爱;物无美恶,过则成灾”。这首小品正好刻画出他的政治苦闷。 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但是朝廷怕 他,烦他,忌用他。他作为南宋臣民共生活了 40 年,倒有近 20 年的时间被闲置 一旁,而在断断续续被使用的 20 多年间又有 37 次频繁调动。但是,每当他得到 一次效力的机会,就特别认真,特别执着地去工作。本来有碗饭吃便不该再多事
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 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 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 烦?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 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 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 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 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 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 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 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 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 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 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 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 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 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 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从“沙场秋点兵”到 “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 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15.文章第二段叙述辛弃疾南渡前以武起事的壮烈史事,有何作用?(4分) 答 15.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①既照应了前文对辛“行伍出身,以武起事” 的总论,②又是为下文辛词是“用刀和剑刻成”“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作铺 垫,让读者看到辛弃疾作为一个武人的本色、一个政人的资本和一个词人的成熟 过程。(任答对2点得4分) 16.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概括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原因。(6分) 答: 16.答案一:①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② 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朝廷,于是招来许多诽 谤,使得主和苟安的朝廷不再重用他。(每点3分) 答案二:①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② 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③他爱提意见,45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 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每点2分) 17.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 拍遍’”?(4分)
可是那颗炽热的爱国心烧得他浑身发热。40 年间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 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叨,一有机会还要真抓实干,练兵、筹款, 整饬政务,时刻摆出一副要冲上前线的样子。你想这能不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 烦?他这个书生,这个工作狂,实在太过了,“过则成灾”,终于惹来了许多的 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皇帝对他也就时用时弃。国有危难时招来用几天; 朝有谤言,又弃而闲几年,这就是他的基本生活节奏,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剧。 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作一 个词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 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 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 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 在被抛弃的感叹与无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 术的反面环境。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 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 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 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 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不通,历史歪打正着 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说到底, 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 不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遒劲的龙头拐杖,别是一种价值。从“沙场秋点兵”到 “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 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诗人的成熟过程。 15.文章第二段叙述辛弃疾南渡前以武起事的壮烈史事,有何作用?(4 分) 答: 15.这一段介绍充满了神奇色彩,①既照应了前文对辛“行伍出身,以武起事” 的总论,②又是为下文辛词是“用刀和剑刻成”“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作铺 垫,让读者看到辛弃疾作为一个武人的本色、一个政人的资本和一个词人的成熟 过程。(任答对 2 点得 4 分) 16.结合原文相关内容,概括辛弃疾南归后不为朝廷喜欢的原因。(6 分) 答: 16.答案一:①他因爱国而生怨,因尽职而招灾,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② 无论在何地何时任何职,甚至赋闲期间,他都不停地上书朝廷,于是招来许多诽 谤,使得主和苟安的朝廷不再重用他。(每点 3 分) 答案二:①他太爱国家,爱百姓,爱朝廷了,于是朝廷怕他,烦他,忌用他;② 他工作特别认真,简直是个工作狂,于是招来许多诽谤,甚至说他独裁,犯上, 皇上也就对他时用时弃;③他爱提意见,45 年间,他都不停地上书,不停地唠 叨,不停地要求痛杀贼寇,收复失地,这让主和苟安的朝廷心烦。(每点 2 分) 17.结合全文分析:为什么作者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 拍遍’”? (4 分)
17.①“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 形象;②从这一动作中,我们可以窥见辛弃疾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 手,更不得插嘴后,复杂真实的内心:不满、愤懑、焦虑、等待、企盼……(或: 这一动作十分形象地传达出辛弃疾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 插嘴后,有志难申、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③“把栏杆拍遍”还是全文的文 眼,它巧妙而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一生,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共有3 点,任答2点得4分) 18.本文作者说:“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 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 为正义的化身。”请联系辛弃疾的人生遭际以及你的阅读或生活经验,谈谈对这 句话的理解。(8分) 答 8.联系辛弃疾: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他从小立志痛杀贼寇,收复失地,南渡 前是奔走沙场的勇武英雄和爱国将军,南归后,被朝廷弃置不用,并屡遭排挤 他报国无门,改而作词,“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 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遂冲击积聚成伟大 诗作,他的诗词大多是系心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的佳作,他也因他的伟大 诗篇而传世不朽。(4分) 联系个人阅读或生活经验:略(4分) 六、选做题(2小题任选1题,9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国际道教论坛与南岳衡山 新华网湖南南岳10月22日电国际道教论坛将于10月23日至25日在位于湖 南省衡阳市的南岳衡山举办。论坛由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 主办,是2007年在西安和香港成功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的延续和深化, 有来自21个国家和地区的500余名嘉宾出席,是世界上最大的道教论坛。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道派。各个道派经过融合最后 归并到正一道和全真道两个大道派中。 在长期考察论证后,最后确定国际道教论坛在湖南南岳衡山举办。据中国道教协 会副会长张继禹介绍,南岳衡山是道教的五岳仙山之一,拥有深厚的道教文化积 淀。同时,南岳还有“寿岳”之称,道教是一个重生的宗教,是追求长生、健康 的宗教。在衡山举办国际道教论坛,一是名副其实,二是能够更好地彰显道教“尊 道贵德,和谐共生”的思想。 南岳衡山是中华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中部,自古为道教洞天福地。道教进入南 岳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衡山还以世界独一无二的道佛“共存一山、共荣一庙” 的宗教和谐特色著称于世。 请从这则新闻出发,并结合你的了解,就南岳衡山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意义 写一则2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9分)
答: 17.①“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 形象;②从这一动作中,我们可以窥见辛弃疾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 手,更不得插嘴后,复杂真实的内心:不满、愤懑、焦虑、等待、企盼……(或: 这一动作十分形象地传达出辛弃疾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 插嘴后,有志难申、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③“把栏杆拍遍”还是全文的文 眼,它巧妙而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一生,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共有 3 点,任答 2 点得 4 分) 18.本文作者说:“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包括社会、民族、军事等矛盾) 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 为正义的化身。”请联系辛弃疾的人生遭际以及你的阅读或生活经验,谈谈对这 句话的理解。(8 分) 答: 18.联系辛弃疾:辛弃疾生于金宋乱世,他从小立志痛杀贼寇,收复失地,南渡 前是奔走沙场的勇武英雄和爱国将军,南归后,被朝廷弃置不用,并屡遭排挤, 他报国无门,改而作词,“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 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遂冲击积聚成伟大 诗作,他的诗词大多是系心国事,评论正邪,抒发忧愤的佳作,他也因他的伟大 诗篇而传世不朽。(4 分) 联系个人阅读或生活经验:略(4 分) 六、选做题(2 小题任选 1 题,9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国际道教论坛与南岳衡山 新华网湖南南岳 10 月 22 日电 国际道教论坛将于 10 月 23 日至 25 日在位于湖 南省衡阳市的南岳衡山举办。论坛由中国道教协会和中华宗教文化交流协会共同 主办,是 2007 年在西安和香港成功举办的“国际道德经论坛”的延续和深化, 有来自 21 个国家和地区的 500 余名嘉宾出席,是世界上最大的道教论坛。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在历史上形成了众多道派。各个道派经过融合最后 归并到正一道和全真道两个大道派中。 在长期考察论证后,最后确定国际道教论坛在湖南南岳衡山举办。据中国道教协 会副会长张继禹介绍,南岳衡山是道教的五岳仙山之一,拥有深厚的道教文化积 淀。同时,南岳还有“寿岳”之称,道教是一个重生的宗教,是追求长生、健康 的宗教。在衡山举办国际道教论坛,一是名副其实,二是能够更好地彰显道教“尊 道贵德,和谐共生”的思想。 南岳衡山是中华五岳之一,位于湖南省中部,自古为道教洞天福地。道教进入南 岳已有 1800 多年的历史,衡山还以世界独一无二的道佛“共存一山、共荣一庙” 的宗教和谐特色著称于世。 请从这则新闻出发,并结合你的了解,就南岳衡山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现代意义, 写一则 200 字左右的新闻短评。(9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