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雅礼中学 201l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语文试题 、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句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电视剧《风云黄埔江》在北京举行了看片(pian)会,看片会上气氛热烈,会后各 地方电视台争相抢购,纷纷表示将在十月黄金档播出。 B.“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歌字 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感召(zhao)着后人,为祖国的统一而 终生奋斗 C.卡萨诺首次代表米兰在联赛中首发登场,与罗比尼奥和伊布组成了红黑军团的三叉 (cha)戟。卡萨诺在5场比赛送出5次助攻,5场造5球震憾圣西罗 D.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wang),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 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四平八稳是科学发展的“绊脚石”,它束缚了人的思想,它削弱了人的斗志,它错 失了瞬间即逝的发展机遇。 B.中国军团在2010年广州亚运会上囊括金牌199枚,位居金牌榜首位。 C.瞿秋白得知枪决令时,正在伏案书写绝笔诗,他一边手不停挥,一边镇静地说:“人 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 D.对于挑三拣四、有业不就的学生,学校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的方法,做好 每一个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百度是否是中国血统,这一话题由来已久,争议从未间断。近日,随着数篇稿件的 刊登,百度的身世再次成为读者们关注的焦点。 B.这部电视剧的成功说明剧作家在选材和人物塑造上慧眼独具,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 观剧者,另一方面何尝不在无时无刻昭示人们:官员素质是多么重要! 些“80后”中国年轻人正被冠以一个新的称呼——“鸟巢一代”,这些年轻人擅 长与外国人对话,参与北京奥运会是他们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 D.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长沙市容不仅变得更加整洁,更加美丽,而且 市民也变得更守规范,更讲文明。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有些书读读其中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不必细读,只有不多的一些书应当 全读、勤读、用心地读。 经典著作只有勤读、用心地读,才能收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和“温故而知新”的
湖南省雅礼中学 2011 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语 文 试 题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句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 ....的一项是 ( ) A.电视剧《风云黄埔江》在北京举行了看片.(piān)会,看片会上气氛热烈,会后各 地方电视台争相抢购,纷纷表示将在十月黄金档播出。 B.“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洲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歌字 里行间洋溢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和感召.(zhāo)着后人,为祖国的统一而 终生奋斗。 C.卡萨诺首次代表米兰在联赛中首发登场,与罗比尼奥和伊布组成了红黑军团的三叉. (chà)戟。卡萨诺在 5 场比赛送出 5 次助攻,5 场造 5 球震憾圣西罗。 D.他们想有所作为,但战争使他们精神迷惘.(wǎnɡ),尔虞我诈的社会又使他们非常 反感,他们只能在沉沦中度日,美国作家斯坦因由此称他们为“迷惘的一代”。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不恰当 ...的一句是 ( ) A.四平八稳 ....是科学发展的“绊脚石”,它束缚了人的思想,它削弱了人的斗志,它错 失了瞬间即逝的发展机遇。 B.中国军团在 2010 年广州亚运会上囊括..金牌 199 枚,位居金牌榜首位。 C.瞿秋白得知枪决令时,正在伏案书写绝笔诗,他一边手不停挥 ....,一边镇静地说:“人 生有小休息,有大休息,今后我要大休息了。” D.对于挑三拣四、有业不就的学生,学校采取“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的方法,做好 每一个毕业生的就业指导工作。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 ( ) A.百度是否是中国血统,这一话题由来已久,争议从未间断。近日,随着数篇稿件的 刊登,百度的身世再次成为读者们关注的焦点。 B.这部电视剧的成功说明剧作家在选材和人物塑造上慧眼独具,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 观剧者,另一方面何尝不在无时无刻昭示人们:官员素质是多么重要! C.一些“80 后”中国年轻人正被冠以一个新的称呼——“鸟巢一代”,这些年轻人擅 长与外国人对话,参与北京奥运会是他们人生的一段重要经历。 D.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活动中,长沙市容不仅变得更加整洁,更加美丽,而且 市民也变得更守规范,更讲文明。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中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 ) 有些书读读其中的一部分就够了,有些书可以全读但不必细读,只有不多的一些书应当 全读、勤读、用心地读。 。 , ; , 。 。 经典著作只有勤读、用心地读,才能收到“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和“温故而知新”的
效果 ①精读主要是解决“专”的问题 ②这几种读书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浏览、泛读和精读 ③适用于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相关但无需深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与信息 ④自然,前面所说的经典著作就是需要精读的书 ⑤适用于能够提高我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知识和信息 ⑥浏览、泛读主要是解决“博”的问题 A.②⑥③①⑤④B.②①⑤⑥③④C.①⑤⑥③④②D.④⑥③①⑤②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劝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 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 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 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徳行彰 从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 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 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 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⑨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唾之 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董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 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 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效果。 ①精读主要是解决“专”的问题 ②这几种读书方法,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浏览、泛读和精读 ③适用于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相关但无需深入了解和掌握的知识与信息 ④自然,前面所说的经典著作就是需要精读的书 ⑤适用于能够提高我们“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知识和信息 ⑥浏览、泛读主要是解决“博”的问题 A.②⑥③①⑤④ B.②①⑤⑥③④ C.①⑤⑥③④② D.④⑥③①⑤②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5~9 题。 劝 学 先王之教,莫荣于.孝,莫显于忠。忠孝,人君人亲之所甚欲也;显荣,人子人臣之所甚 愿也。然而人君人亲不得其所欲,人子人臣不得其所愿,此生于不知理义。不知理义,生于 不学。 学者师达而有材,吾未知其不为圣人。圣人之所在,则天下理焉。在右则右重,在左则 左重,是故古之圣王未有不尊师者也。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 矣。 从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所求尽得,所欲 尽成,此生于得圣人。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 疾学在于尊师,师尊则言信矣,道论矣。故往教者不化,召师者不化;自卑者不听,卑 师者不听。师操不化不听之术,而以强教之,欲道之行、身之尊也,不亦远乎?学者处不化 不听之势而以自行,欲名之显、身之安也,是怀腐而.欲香也,是入水而恶濡也。 凡说者兑之也①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硾之 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②也,使世益乱、不肖.主重惑者,从此生矣。 故为师之务,在于胜(同“循”)理,在于行义。理胜义立则位尊矣,王公大人弗敢骄. 也,上至于天子,朝之而不惭。凡遇合③也,合不可必。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而欲人之 尊之也,不亦难乎?故师必胜理行义然后尊
曾子日:“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 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 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日:“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 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j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肖主重惑者 肖:贤达 B.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骄:怠慢 C.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D.夫安敢畏 畏:害怕、畏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是怀腐而欲香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 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 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 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 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曾子曰:“君子行于道路,其有父者可知也,其有师者可知也。夫无父而无师者,余若 夫何哉!”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曾点使曾参,过期而不至,人皆见曾点曰:“无乃畏邪?” 曾点曰:“彼虽畏,我存,夫安敢畏.?”孔子畏于匡,颜渊后,孔子曰:“吾以汝为死矣。” 颜渊曰:“子在,回何敢死?”颜回之于孔子也,犹曾参之事父也。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 故师尽智竭道以教。 (选自《吕氏春秋·孟夏纪第四》) [注]①说:说教。兑:悦。②堇:毒草,根有剧毒。③遇合:师徒相遇而和洽。 5.对下列语句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不肖.主重惑者 肖:贤达 B.王公大人弗敢骄.也 骄:怠慢 C.遗理释.义,以要不可必 释:丢弃、抛弃 D.夫安敢畏. 畏:害怕、畏惧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的一组是 ( ) A.莫荣于.孝,莫显于忠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B.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是怀腐而.欲香也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此言事师之犹事父也.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7.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B.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C.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D.凡说者/兑之也/非说之也/今世之说者多/弗能兑/而反说之/夫弗能兑/而反说/是拯溺而 硾之以石也/是救病而饮之以堇也/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 ...的一项是 ( ) A.国君、父母都希望臣下、子女做到“忠孝”,臣下、子女都希望求得“显荣”,而要 实现这些,只有通过学习。 B.作者认为,学习的关键在于尊敬老师。“师尊”是搞好教学的前提,“胜理”、“行义” 是做老师的要务。 C.文章称颂“忠孝”、“显荣”,并把曾点、颜渊和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这些都反映 了本文作者的儒家思想。 D.文章提出“圣人生于疾学”,这无疑是对圣人“生而知之”的否定,也给唐代韩愈 作《师说》以借鉴作用。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3分)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4分) (3)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3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分) 阮郎归°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郴州贬所;②丽谯:壮美的高楼。《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 于丽谯之间”。晋郭象注:“丽谯,高楼也。”小单于,唐曲调名。此处借指角声。李益 《听晓角》诗:“无数塞鸿飞主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1)词的上阙主要写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3分) (2)词的最后两句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分)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分。其中,选择題6分,每小题3分;简答题6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人员对被指控或怀疑有犯罪行为而受审讯的人采取肉刑或变相肉刑 逼取口供的行为。刑法规定了专门的罪名,刑事诉讼法也明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然而现实 生活中刑讯逼供时有发生。当今刑讯逼供的手段和方法仍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 两大类 一类是文逼,即使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和睡眠,在体力和精神极度 疲惫而处于无法继续支撑的情况下,不得已作岀令讯问者或者询问人满意的陈述。另一类是 武逼,即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采用各种不同程度的伤害其肉体的行为,使其由于承受不住
(1)尊师则不论其贵贱贫富矣。若此则名号显矣,德行彰矣。(3 分) (2)圣人生于疾学。不疾学而能为魁士名人者,未之尝有也。(4 分) (3)古之贤者,其尊师若此,故师尽智竭道以教。(3 分)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2 分) 10.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后面的问题。(8 分) 阮郎归① 秦观 湘天风雨破寒初,深沉庭院虚。丽谯吹罢小单于② ,迢迢清夜徂。 乡梦断,旅魂孤,峥嵘岁又除。衡阳犹有雁传书,郴阳和雁无。 注:①此词作于郴州贬所;②丽谯:壮美的高楼。《庄子·徐无鬼》:“君亦必无盛鹤列 于丽谯之间”。晋郭象注:“丽谯,高楼也。”小单于,唐曲调名。此处借指角声。李益 《听晓角》诗:“无数塞鸿飞主度,秋风卷入小单于。” (1)词的上阙主要写景,营造了一个怎样的氛围?(3 分) (2)词的最后两句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作简要分析。(4 分) 11.古诗文默写。(5 分 每空 1 分) (1)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天下归心。(曹操《短歌行》) (2) ,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 (3)遥岑远目,献愁供恨,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4)吾所以为此者,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5) ,飞羽觞而醉月。(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2 分。其中,选择题 6 分,每小题 3 分;简答题 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人员对被指控或怀疑有犯罪行为而受审讯的人,采取肉刑或变相肉刑 逼取口供的行为。刑法规定了专门的罪名,刑事诉讼法也明文规定严禁刑讯逼供。然而现实 生活中刑讯逼供时有发生。当今刑讯逼供的手段和方法仍是多种多样,归纳起来不外乎以下 两大类: 一类是文逼,即使犯罪嫌疑人或者被告人得不到必要的休息和睡眠,在体力和精神极度 疲惫而处于无法继续支撑的情况下,不得已作出令讯问者或者询问人满意的陈述。另一类是 武逼,即对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人采用各种不同程度的伤害其肉体的行为,使其由于承受不住
肉体或者精神上的摧残,而不得不按照讯问人或者询问人的要求陈述。虽然刑讯逼供在侦查 中固然有一定的价值,但其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刑讯逼供影响司法公正。刑讯逼供可能使无辜的人受到法律的追究,使有罪的人 逃脱法律的制裁。其次,刑讯逼供破坏了民主制度下政府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基础。政府不仅 应当追诉和惩罚犯罪以保障和平的社会秩序而且追诉和惩罚犯罪的手段也必须合乎法律。 再次,刑讯逼供行为是对公民权利的践踏。刑讯逼供泛滥的结果必然是使老百姓人人自危, 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怀疑作案而被带到公安局,在刑讯逼供下,不招,有可能被打死打伤。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都是有特定原因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设计上的失衡或者缺位 是导致刑讯逼供盛行的重要原因。 1、我国一直不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沉默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9条规定:“犯罪嫌 疑人对侦査人员的提问,应该如实回答。”刑事诉讼法如此规定无疑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处于十分不利的诉讼地位,一旦司法工作人员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如实陈述,就会 采取刑讯手段,这就使刑讯逼供无法禁止。 2、我国刑事诉讼法一直不规定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即:在法院判决生效以前,犯 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无罪的。既然是无罪的侦控机关当然无权对其使用暴力或暴力相威胁。 3、我国证据制度的不合理。我国关于刑事证据法则的规定,仍然存在着不少盲点。也 就是我国未彻底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违法收集的言词证据,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并没 有确立排除规则 另外,我国现阶段司法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对刑讯逼供的处理过于不力,破案率和限 期破案率的消极因素,司法实践中的无口供不敢定案,司法投入的普遍不足等现状也是刑讯 逼供得以存在的很现实的原因。可以说,刑讯逼供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个现实问题。它的消失依赖于我们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肉体或者精神上的摧残,而不得不按照讯问人或者询问人的要求陈述。虽然刑讯逼供在侦查 中固然有一定的价值,但其危害也是不言而喻的。 首先,刑讯逼供影响司法公正。刑讯逼供可能使无辜的人受到法律的追究,使有罪的人 逃脱法律的制裁。其次,刑讯逼供破坏了民主制度下政府权力行使的合法性基础。政府不仅 应当追诉和惩罚犯罪,以保障和平的社会秩序,而且追诉和惩罚犯罪的手段也必须合乎法律。 再次,刑讯逼供行为是对公民权利的践踏。刑讯逼供泛滥的结果必然是使老百姓人人自危, 因为任何人都有可能被怀疑作案而被带到公安局,在刑讯逼供下,不招,有可能被打死打伤。 任何一种社会现象的存在都是有特定原因的。我国相关法律制度设计上的失衡或者缺位 是导致刑讯逼供盛行的重要原因。 1、我国一直不赋予犯罪嫌疑人、被告沉默权。我国刑事诉讼法第 93 条规定:“犯罪嫌 疑人对侦查人员的提问,应该如实回答。”刑事诉讼法如此规定无疑使犯罪嫌疑人、被告人 处于十分不利的诉讼地位,一旦司法工作人员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没有如实陈述,就会 采取刑讯手段,这就使刑讯逼供无法禁止。 2、我国刑事诉讼法一直不规定无罪推定原则。无罪推定即:在法院判决生效以前,犯 罪嫌疑人和被告人是无罪的。既然是无罪的,侦控机关当然无权对其使用暴力或暴力相威胁。 3、我国证据制度的不合理。我国关于刑事证据法则的规定,仍然存在着不少盲点。也 就是我国未彻底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对于违法收集的言词证据,我国的刑事诉讼法并没 有确立排除规则。 另外,我国现阶段司法人员的总体素质不高,对刑讯逼供的处理过于不力,破案率和限 期破案率的消极因素,司法实践中的无口供不敢定案,司法投入的普遍不足等现状也是刑讯 逼供得以存在的很现实的原因。可以说,刑讯逼供既是一种历史现象,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 一个现实问题。它的消失依赖于我们社会思想价值观念的改变、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和完善
等等综合因素。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它是仍然会存在的。我们既要努力去消灭它,又要正视它 从全局上去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 (选自《社会科学》期刊,有删改) 2.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对禁止刑讯逼供有完整而系统的规定,基层司法工作者却对这些 规定执行不力,导致了刑讯逼供的泛滥 B.我们不否认刑讯逼供在侦查工作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它所造成的 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C.刑讯逼供的出现有很多历史的原因,也跟我国现实司法状况紧密相关,所以,让刑 讯逼供在我国现阶段消失,还只是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 D.政府应当想尽一切办法,用一切合乎法律的手段来追诉和惩罚犯罪,以保障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得的实物证据,我国公安机关已不再用作有效证据 B.“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较好地体现了审讯过程中司法工作者对待犯罪 嫌疑人的公正的态度。 C.犯罪嫌疑人如果拒不交代案情,司法部门在掌握其确凿的犯罪证据的情况下,可以 使用不间断轮番审问等方式攻破其心理防线,迫使其交代犯罪事实。 D.要想有效遏制刑讯逼供,各司法部门尤其是公安部门不能过分强调破案率,部门领 导也不应特别强调限期破案之类的口号。 14.近日,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推出了《关于辩护律师旁听讯问办法(试行)》。犯罪嫌疑 人在接受讯问时可请求其辩护律师旁听。结合原文内容及我国社会实际谈谈你对实施这 一举措的看法。(6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18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2)我记事早。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 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 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琢州口音中,“斯”读三声。我心想,既如此还有什么好说,这个 大林”当然是死的呀?我不断重复奶奶的话,把“斯”读成三声,觉得有趣,觉得别人竟 然都没有发现这一点可真是奇怪。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1953年,那年我两岁 (3)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 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吧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谁 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 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 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 去呀?″“驮进城里。”驼铃路叮玲铛琅叮玲铓埌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士,昂首挺胸目 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
等等综合因素。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它是仍然会存在的。我们既要努力去消灭它,又要正视它, 从全局上去寻求最好的解决办法。 (选自《社会科学》期刊,有删改) 12.下列说法不符合 ...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我国相关法律制度对禁止刑讯逼供有完整而系统的规定,基层司法工作者却对这些 规定执行不力,导致了刑讯逼供的泛滥。 B.我们不否认刑讯逼供在侦查工作中有一定的作用,但更应清醒地认识到它所造成的 危害是十分严重的。 C.刑讯逼供的出现有很多历史的原因,也跟我国现实司法状况紧密相关,所以,让刑 讯逼供在我国现阶段消失,还只是人们一个美好的愿望。 D.政府应当想尽一切办法,用一切合乎法律的手段来追诉和惩罚犯罪,以保障人民生 命财产安全和社会安定。 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有关推论正确的一项是 ( ) A.对于通过刑讯逼供等非法手段获得的实物证据,我国公安机关已不再用作有效证据。 B.“坦白从宽、抗拒从严”的刑事政策较好地体现了审讯过程中司法工作者对待犯罪 嫌疑人的公正的态度。 C.犯罪嫌疑人如果拒不交代案情,司法部门在掌握其确凿的犯罪证据的情况下,可以 使用不间断轮番审问等方式攻破其心理防线,迫使其交代犯罪事实。 D.要想有效遏制刑讯逼供,各司法部门尤其是公安部门不能过分强调破案率,部门领 导也不应特别强调限期破案之类的口号。 14.近日,北京市检察院第二分院推出了《关于辩护律师旁听讯问办法(试行)》。犯罪嫌疑 人在接受讯问时可请求其辩护律师旁听。结合原文内容及我国社会实际谈谈你对实施这 一举措的看法。(6 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2 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5-18 题 消逝的钟声 史铁生 ⑴站在台阶上张望那条小街的时候,我大约两岁多。 ⑵我记事早。我记事早的一个标记,是斯大林的死。有一天父亲把一个黑色镜框挂在墙 上,奶奶抱着我走近看,说:斯大林死了。镜框中是一个陌生的老头儿,突出的特点是胡子 都集中在上唇。在奶奶的琢州口音中,“斯”读三声。我心想,既如此还有什么好说,这个 “大林”当然是死的呀?我不断重复奶奶的话,把“斯”读成三声,觉得有趣,觉得别人竟 然都没有发现这一点可真是奇怪。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是 1953 年,那年我两岁。 ⑶终于有一天奶奶领我走下台阶,走向小街的东端。我一直猜想那儿就是地的尽头,世 界将在那儿陷落、消失——因为太阳从那儿爬上来的时候,它的背后好象什么也没有。谁 料,那儿更像是一个喧闹的世界的开端。那儿交叉着另一条小街,那街上有酒馆,有杂货铺, 有油坊、粮店和小吃摊;因为有小吃摊,那儿成为我多年之中最向往的去处。那儿还有从城 外走来的骆驼队。“什么呀,奶奶?”“啊,骆驼。”“干嘛呢,它们?”“驮煤。”“驮到哪儿 去呀?”“驮进城里。”驼铃一路叮玲铛琅叮玲铛琅地响,骆驼的大脚趟起尘土,昂首挺胸目 空一切,七八头骆驼不紧不慢招摇过市,行人和车马都给它让路。我望着骆驼来的方向问:
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岀城啦。″“岀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 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个方向走。我说“不 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 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4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 进了—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 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 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 的尖顶 5胧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 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 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象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岀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 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惟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 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 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 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羨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杲 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 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象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 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 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岀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6)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 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它在哪儿呀,奶奶? (8)“什么,你说什么? ⑨)“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⑩“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发Q这时我才知道我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 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 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晩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⑩2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3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4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当年 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s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40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 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 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 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 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 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 了故乡 15.文章标题为“消逝的钟声”,作者却先从斯大林的死写起,并对小街作详细的描述,作 者为什么这样写?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4分) 16.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第(5)段描述作者听到琴声和歌声时的感受的句子。(6分) 17.与第(4)段相比,第①D段描写的景物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4分) 18.文章结尾划线句子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故乡”的理
“那儿是哪儿?”奶奶说:“再往北就出城啦。”“出城了是哪儿呀?”“是城外。”“城外什么 样儿?”“行了,别问啦!”我很想去看看城外,可奶奶领我朝另一个方向走。我说 “不, 我想去城外”,我说“奶奶我想去城外看看”,我不走了,蹲在地上不起来。奶奶拉起我往前 走,我就哭。“带你去个更好玩儿的地方不好吗?那儿有好些小朋友……”我不听,一路哭。 ⑷越走越有些荒疏了,房屋零乱,住户也渐渐稀少。沿一道灰色的砖墙走了好一会儿, 进了一个大门。啊,大门里豁然开朗完全是另一番景象:大片大片寂静的树林,碎石小路蜿 蜒其间。满地的败叶在风中滚动,踩上去吱吱作响。麻雀和灰喜鹊在林中草地上蹦蹦跳跳, 坦然觅食。我止住哭声。我平生第一次看见了教堂,细密如烟的树枝后面,夕阳正染红了它 的尖顶。 ⑸我跟着奶奶进了一座拱门,穿过长廊,走进一间宽大的房子。那儿有很多孩子,他们 坐在高大的桌子后面只能露出脸。他们在唱歌。一个穿长袍的大胡子老头儿弹响风琴,琴声 飘荡,满屋子里的阳光好象也随之飞扬起来。奶奶拉着我退出去,退到门口。唱歌的孩子里 面有我的堂兄,他看见了我们但不走过来,惟努力地唱歌。那样的琴声和歌声我从未听过, 宁静又欢欣,一排排古旧的桌椅、沉暗的墙壁、高阔的屋顶也似都活泼起来,与窗外的晴空 和树林连成一气。那一刻的感受我终生难忘,仿佛有一股温柔又强劲的风吹透了我的身体, 一下子钻进我的心中。后来奶奶常对别人说:“琴声一响,这孩子就傻了似地不哭也不闹了。” 我多么羡慕我的堂兄,羡慕所有那些孩子,羡慕那一刻的光线与声音,有形与无形。我呆呆 地站着,徒然地睁大眼睛,其实不能听也不能看了,有个懵懂的东西第一次被惊动了—— 那也许就是灵魂吧。后来的事都记不大清了,好象那个大胡子的老头儿走过来摸了摸我的头, 然后光线就暗下去,屋子里的孩子都没有了,再后来我和奶奶又走在那片树林里了,还有我 的堂兄。堂兄把一个纸袋撕开,掏出一个彩蛋和几颗糖果,说是幼儿园给的圣诞礼物。 ⑹这时候,晚祈的钟声敲响了——唔,就是这声音,就是它!这就是我曾听到过的那 种缥缥缈缈响在天空里的声音啊! ⑺“它在哪儿呀,奶奶?” ⑻“什么,你说什么?” ⑼“这声音啊,奶奶,这声音我听见过。” ⑽“钟声吗?啊,就在那钟楼的尖顶下面。” ⑾这时我才知道,我一来到世上就听到的那种声音就是这教堂的钟声,就是从那尖顶下 发出的。暮色浓重了,钟楼的尖顶上已经没有了阳光。风过树林,带走了麻雀和灰喜鹊的欢 叫。钟声沉稳、悠扬、飘飘荡荡,连接起晚霞与初月,扩展到天的深处或地的尽头…… ⑿不知奶奶那天为什么要带我到那儿去,以及后来为什么再也没去过。 ⒀不知何时,天空中的钟声已经停止,并且在这块土地上长久地消逝了。 ⒁多年以后我才知道,那教堂和幼儿园在我们去过之后不久便都拆除。我想,奶奶当年 带我到那儿去,必是想在那幼儿园也给我报个名,但未如愿。 ⒂再次听见那样的钟声是在 40 年以后了。那年,我和妻子坐了八九个小时飞机,到了 地球另一面,到了一座美丽的城市,一走进那座城市我就听见了它。在清洁的空气里,在透 澈的阳光中和涌动的海浪上面,在安静的小街,在那座城市的所有地方,随时都听见它在自 由地飘荡。我和妻子在那钟声中慢慢地走,认真地听它,我好象一下子回到了童年,整个世 界都好象回到了童年。对于故乡,我忽然有了新的理解: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特定的土 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 了故乡。 15.文章标题为“消逝的钟声”,作者却先从斯大林的死写起,并对小街作详细的描述,作 者为什么这样写?试简析这样写的好处。(4 分) 16.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⑸段描述作者听到琴声和歌声时的感受的句子。(6 分) 17.与第⑷段相比,第⑾段描写的景物有了什么变化?为什么?(4 分) 18.文章结尾划线句子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本文,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故乡”的理
解。(8分) 六、选做题(两题任选做一题,9分) 19.阅读下面的外国小说,完成题目。 白菜汤 屠格涅夫 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那母亲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 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 里一样。“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 肠硬,全都是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之后,她很悲痛, 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 喝她的白菜汤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 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我的瓦西亚死了 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 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得有盐呢 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1)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是怎样实现的?(5分) (2)联系这篇小说,你怎样看待地主太太和农妇表达情感的方式?读完全文,你有怎样 的人生启迪?(4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论语泰伯第八》——子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第十四》—子日:“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 出其位 孔子生活的舂秋时代,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从生产关系的转化、权 力的转移上来看都与孔子所崇尚的“周礼”大相径庭。孔子所在的鲁国早已被“三家 专权,土大夫越级行使着诸侯的权力,“三家”的家臣们也不同程度地把持着土大夫的 权力,这以下凌上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孔子希望当权者回归到自己的权力范围以内 不要越级把持不属于自己的更高权力 而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理解是:“你在什么位 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这是当代社会特 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 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ˆ,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 事。″“—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谁的活儿谁操心,这样 的话,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对待工作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无论是份内的工作还 是份外工作,我们不是都应该做得越多越好。对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 (1)请你根据上述时代背景,判断于丹教授的理解是否准确并简述理由。(3分) (2)请结合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现代企业的管理精神, 谈谈你对孔子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的理解。(6分) 七、写作(60分) 21.生命本身就是一本书,这谁都知道,可书和书也是不一样的一一有的书是好书:有的书 是坏书。有的书是经典书:有的书是普通书;有的书却是垃圾书。有的书尽管包装得很 好,可就是经不起目光长时间的打磨:有的书乍一看平平常常,再一细看却极不寻常…
解。(8 分) 六、选做题(两题任选做一题,9 分) 19.阅读下面的外国小说,完成题目。 白菜汤 屠格涅夫 一个农家的寡妇死掉了她的独子,这个二十岁的青年是全村庄里最好的工人。 农妇的不幸遭遇被地主太太知道了。太太便在那儿子下葬的那一天去探问他的母亲。 那母亲在家里。 她站在小屋的中央,在一张桌子前面,伸着右手,不慌不忙地从一只漆黑的锅底舀起稀 薄的白菜汤来,一调羹一调羹地吞下肚里去,她的左手无力地垂在腰间。 她的脸颊很消瘦,颜色也阴暗,眼睛红肿着。……然而她的身子却挺得笔直,像在教堂 里一样。“呵,天呀!”太太想道,“她在这种时候还能够吃东西!……她们这种人真是心 肠硬,全都是一样!”这时候太太记起来了:几年前她死掉了九岁的小女儿之后,她很悲痛, 不肯住到彼得堡郊外美丽的别墅去,她宁愿在城里度过整个夏天。然而这个女人却还继续在 喝她的白菜汤。 太太到底忍不住了。“达地安娜,”她说,“啊呀,你真叫我吃惊!难道你真的不喜欢 你儿子吗?你怎么还有这样好的胃口?你怎么还能够喝这白菜汤?”“我的瓦西亚死了,” 妇人安静地说,悲哀的眼泪又沿着她憔悴的脸颊流下来,“自然我的日子也完了,我活活地 给人把心挖了去。然而汤是不应该糟蹋的,里面放得有盐呢。” 太太只是耸了耸肩,就走开了。在她看来,盐是不值钱的东西。 (1)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主题是怎样实现的?(5 分) (2)联系这篇小说,你怎样看待地主太太和农妇表达情感的方式?读完全文,你有怎样 的人生启迪?(4 分)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论语·泰伯第八》——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论语·宪问第十四》——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曾子曰:“君子思不 出其位。” 孔子生活的春秋时代,处在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时期,从生产关系的转化、权 力的转移上来看都与孔子所崇尚的“周礼”大相径庭。孔子所在的鲁国早已被“三家” 专权,士大夫越级行使着诸侯的权力,“三家”的家臣们也不同程度地把持着士大夫的 权力,这以下凌上的事情比比皆是,所以孔子希望当权者回归到自己的权力范围以内, 不要越级把持不属于自己的更高权力。 而于丹教授在《论语心得》中对“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理解是:“你在什么位 置上,要做好本分,不要越俎代庖,跳过你的职位去做不该你做的事。这是当代社会特 别应该提倡的一种职业化的工作态度。”“孔子提倡‘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里面隐含 着一个前提,就是‘在其位,要谋其政’,先把你自己那个岗位做好,先不要操心别人的 事。”“一个人干三个人的活儿,这并不符合现代企业管理精神,谁的活儿谁操心,这样 的话,大家合起来才是一盘棋。”对待工作不是应该越热情越好。无论是份内的工作还 是份外工作,我们不是都应该做得越多越好。对待工作,也有分寸需要把握。 (1)请你根据上述时代背景,判断于丹教授的理解是否准确并简述理由。(3 分) (2)请结合儒家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现代企业的管理精神, 谈谈你对孔子说的“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这句话的理解。(6 分) 七、写作(60 分) 21.生命本身就是一本书,这谁都知道,可书和书也是不一样的——有的书是好书;有的书 是坏书。有的书是经典书;有的书是普通书;有的书却是垃圾书。有的书尽管包装得很 好,可就是经不起目光长时间的打磨;有的书乍一看平平常常,再一细看却极不寻常……
请以“让生命成为一本好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 、语言知识及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D(A项:埔一浦片:pian。B项:洲-州召:zhao。C项:叉:cha憾一撼) 2.B(B项,囊括:指全部包罗在内,无一遗漏,只要没有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 不能用“囊括”。A项,四平八稳: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只求不出 差错,缺乏创新精神。C项,手不停挥:手不停顿地挥写。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极快 D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3.C(A项,成分赘余,“是否是”改为“是否”。B项,不合逻辑,“何尝不在无时无刻” 应改为“何尝不在每时每刻”。D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市容变得更加整洁,更 加美丽,而且市民也变得更守规范,更讲文明”。) 二、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5.D(据上下文,“畏”应为“遇难,死”之义) 6.C(A表比较:B.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C连词表转折关 系/连词表递进关系:D表示判断或解释语气 8.C(文中把颜渊侍奉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曾点派曾参外出属于“事父”,不属于“尊师” 的内容。) 9.(1)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 达了,德行就彰明了。(“论”“显”“彰”各1分) (2)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 人。(“疾”、“而”、“未之尝有也”倒装句式各1分,整个句子通顺1分) (3)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尽智竭道”、“教”1分,整个句子通顺1分)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作君主和作 父母的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作孑女和作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 作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作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 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 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
请以“让生命成为一本好书”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参考答案 一、语言知识及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D(A 项:埔—浦 片:piàn。B 项:洲-州 召:zhào。C 项:叉:chā 憾—撼) 2.B(B 项,囊括:指全部包罗在内,无一遗漏,只要没有将所有的金牌都收入囊中,就 不能用“囊括”。A 项,四平八稳:形容说话、做事、写文章稳当。也指做事只求不出 差错,缺乏创新精神。C 项,手不停挥:手不停顿地挥写。形容文思敏捷,写作极快。 D 项,一把钥匙开一把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不同的问题。) 3.C(A 项,成分赘余,“是否是”改为“是否”。B 项,不合逻辑,“何尝不在无时无刻” 应改为“何尝不在每时每刻”。D 项,语序不当,应改为“不仅市容变得更加整洁,更 加美丽,而且市民也变得更守规范,更讲文明”。) 4.A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5.D(据上下文,“畏”应为“遇难,死”之义) 6.C(A 表比较 : B . 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C 连词 表转折关 系/连词 表递进关系 : D 表示判断或解释语气。) 7.C 8.C(文中把颜渊侍奉孔子作为尊师的楷模,曾点派曾参外出属于“事父”,不属于“尊师” 的内容。) 9.(1)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 达了,德行就彰明了。(“论”“显”“彰”各 1 分) (2)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 人。(“疾”、“而”、“未之尝有也”倒装句式各 1 分,整个句子通顺 1 分) (3)古代的贤人,他们尊重老师达到这样的地步,所以老师尽心竭力地教诲他们。 (“尽智竭道”、“教”1 分,整个句子通顺 1 分) 参考译文: 在先王的教化中,没有什么比孝更荣耀,没有什么比忠更显达。忠和孝,是作君主和作 父母的十分希望得到的东西;显达和荣耀,是作子女和作臣下十分愿意获得的东西。然而, 作君主与父母的,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望的忠孝,作子女和臣下的,也往往得不到他们所希 望的显荣,这是由于不懂得理义造成的。不懂得理义,是由于不学习的缘故。 从师学习的人,如果他的老师通达并且又有才能,我没听说过这样的人不成为圣人的。 只要有圣人在,天下就会治理得好。圣人在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就受到尊重,圣人在那地方
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 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 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没有不行。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 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 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 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 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 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 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 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 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 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 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把毒药给他喝-样。(这样)使世道越来 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 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 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 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 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
那地方就受到尊重,因此古代的圣王没有不尊重老师的。尊重老师就不会计较他们的贵贱、 贫富了。像这样,(这个从师学习的人)名号就显达了,德行就彰明了。 所以,老师施行教诲时也不计较学生的轻重尊卑贫富,而看重他们是否接受理义。他们 倘若能够接受理义,对他们的教诲就会没有不行。所追求的完全都能得到,所希望的完全都 能实现,这种情况在得到圣人之后才会发生。圣人是在努力学习中产生的,不努力学习却能 成为贤士名人的,还没出现过这样的人。 努力学习关键在于尊重老师。老师受到尊重,他的话就会被人信从,他的道义就会被人 称道了。因此,(别人不尊重他,没有请他)而自动前往教人的老师不能教化他人,(不尊重 老师,随随便便)呼唤老师来教的人不可能受到教化;自卑的老师不会被人听信,轻视老师 的人不会听从教诲。老师如果采用不可能教化他人、不会被人听信的方法去勉强教育人,尽 管想使自己的道义施行,使自身尊贵,不也差得远吗?从师学习的人采取不愿受教化、不听 教诲的态度,自己随意行事,想使自己名声显赫,自身平安,这就如同怀揣腐臭的东西却希 望芳香,进入水中却厌恶沾湿一样。 凡是进行说教,应使对方心悦诚服,而不是生硬地说教。当今世上的说教者,大多不能 使人心悦诚服,反倒生硬地进行说教。不能使人心悦诚服却硬要说教,这就像拯救落水的人 反倒把石头绑在身上让他沉下去,这就像救治病人把毒药给他喝一样。(这样)使世道越来 越乱、不贤达的君主越发昏惑的情形,从此就出现了。 所以当老师的首先要做的事情,就在于明辨事理,在于推行道义。事理明辨了,道义确 立了,那么老师的地位就尊贵了,王公大人们就不敢怠慢他们了,直到至高无上的天子,去 朝见这样的老师也不会感到惭愧。凡是君臣际遇,相互间的和谐不可强求。如果丢掉事理放 弃道义,去追求不一定能得到的东西,却想要别人尊敬他,不也太难了吗?所以老师一定要 依循事理,推行道义,然后才能尊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