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郡中学2013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曲肱(hong) 夏潦(1ao) 厚敛(lian) 靡不有初(mi B.稽首(qi) 慎独( sheng) 哀矜(jn) 言偾事(feng) C.勖勉(x山) 粳米(jng 淬火(cui) 如恶恶臭(w) D.腼腆(dian) 罹难(11) 折皱(zhe 卷帙浩繁(yi) 答案:C 解析:A.肱gong,靡皿i:B.慎shen,偾fen:D.腆tin,帙zhi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度假村 追本溯源 谈笑风生拾人牙慧 B.协奏曲 爱莫能助 如邻深渊格物致知 C.吓马威 薪尽火传 优胜劣汰沸反营天 D.破天荒 相得益张 微言大义杀人越货 答案:A 解析:B项,如临深渊;C项,下马威,沸反盈天;D项,相得益彰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重大节假日免收通行费,让久受公路收费之苦的百姓,品读出了多层次的积极 价值,更映射出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关乎民生的“顶层设计”。 B.日本右翼分子企图否认80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 事变的侵略性质,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允许的。 C.沪深股市并非成熟市场,尚不剧本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更需要监管部门倍加 呵护。因此,对于救市,大多数业内专家认为迫在眉睫。 D.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横空出世,犹如一个重磅炸弹,给中国电视娱乐 注入了清新宜人的“氧气”。才刚刚播出三期,便有为之疯狂的观众提前宣布 “这是今夏最成功的音乐节目! 答案:B(缺少宾语中心词:在“侵略性质”后加“的行径”。)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 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 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呢? 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A.自然景物真的是无知无情么 B.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呢 C.自然景物究竟美在哪里 D.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 答案:A 解析:文段围绕自然景物的“知”和“情”展开,探讨究竟自然景物是否无知无 情,因此,联系上下文应选择A 、文言文阅读(22分.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 御倭议 归有光
湖南省长郡中学 2013 届高三第二次月考 语文试卷 一、语言文字运用(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面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曲肱(hóng) 夏潦(lǎo) 厚敛(liǎn) 靡不有初(mí) B.稽首(qǐ) 慎独(shèng) 哀矜(jīn) 一言偾事(fèng) C.勖勉(xù) 粳米(jīng) 淬火(cuì) 如恶恶臭(wù) D.腼腆(diǎn) 罹难(lí) 折皱(zhé) 卷帙浩繁(yì) 答案:C 解析:A.肱 gōng,靡 mǐ;B.慎 shèn,偾 fèn;D.腆 tiǎn,帙 zhì 2.下列词语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A.度假村 追本溯源 谈笑风生 拾人牙慧 B.协奏曲 爱莫能助 如邻深渊 格物致知 C. 吓马威 薪尽火传 优胜劣汰 沸反营天 D.破天荒 相得益张 微言大义 杀人越货 答案:A 解析:B 项,如临深渊;C 项,下马威,沸反盈天;D 项,相得益彰 3.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A.重大节假日免收通行费,让久受公路收费之苦的百姓,品读出了多层次的积极 价值,更映射出管理者越来越重视关乎民生的“顶层设计”。 B.日本右翼分子企图否认 80 多年前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蓄谋已久的“九一八” 事变的侵略性质,是全体中国人民不允许的。 C.沪深股市并非成熟市场,尚不剧本完善的自我调节机制,更需要监管部门倍加 呵护。因此,对于救市,大多数业内专家认为迫在眉睫。 D.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的横空出世,犹如一个重磅炸弹,给中国电视娱乐 注入了清新宜人的“氧气”。才刚刚播出三期,便有为之疯狂的观众提前宣布: “这是今夏最成功的音乐节目!” 答案:B(缺少宾语中心词:在“侵略性质”后加“的行径”。)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句子,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句是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既不因达官显贵 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那么,何以无知无情的自然景物会异 态纷呈,美不胜收,使人身入其境而流连忘返呢? ?对 于这个问题,历来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A.自然景物真的是无知无情么 B.为什么它对待人类最公平呢 C.自然景物究竟美在哪里 D.自然景物究竟美不美呢 答案:A 解析:文段围绕自然景物的“知”和“情”展开,探讨究竟自然景物是否无知无 情,因此,联系上下文应选择 A。 二、文言文阅读(22 分.其中,选择题 12 分,每小题 3 分;翻译题 10 分) 御倭议 归有光
①日本在百济、新罗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以居。当会稽东,与儋[dan]耳相近。而 都于邪摩堆,所谓邪马台也。古未通中国,汉建武时,始遣使朝貢。前世未尝犯边 自前元于四明通互市,遂因之钞掠居人,而国初为寇始甚。然自宣德以后,金线岛 之捷,亦无复有至者矣。 日本地处百济、新罗东南大海上,依靠山与海岛居住,位于会稽山的东面,距离 海南岛很近,都城设在邪摩堆,称作邪马台。古时和中国没有交往,直到光武帝 建武25年,才派遣使者前来朝贡。日本原先不曾侵犯我国海疆,直到元世祖在 四明开辟商港后,他们才趁机掠夺我国沿海居民,到了明初更严重。不过自从明 成祖永乐17年,刘江在辽东金线岛大败日寇后,他们又销声匿迹,不敢再来了。 ②今日启戌召衅,实自中国奸民置禁阑出,失于防闲。事今已往,追悔无及。但国 威灵所及薄海内外,罔不臣贡。而蕞[zui]尔小夷,敢肆冯(ping)陵。 现在倭寇之患又起,究其原因,实在是我国的奸民,违反禁令,妄出禁地,(海 防单位)也未尽责阻止,才造成现在这种情况。既然灾患已经形成,再追悔也是 徒然。但是朝廷威名所及的近海邻近诸邦,没有不臣服进贡的。而日本这样一个 偏远小国,竟敢如此放肆地侵略我国,也实在令人难以容忍。 ③魏正始中,宣武于东堂引见高丽使者。以夫余、涉罗之贡不至,宣武曰:‘高丽 世荷上将,专制海外,九夷黠虏,实得征之。方贡之愆,责在连率。’故高丽世有都 督辽海征东将军领、东夷中郎将之号。今世朝鮮国虽无专征之任,而形势实能制 之。况其王素号恭顺,倭奴侵犯,宜可以此责之。 北魏正始年间,宣武帝在东堂接见高丽国的使者,会见中说到了日本、涉罗的朝 贡未到,宣武帝就授命给高丽说:“高丽国世代都受封为上将,专门管制中国海 外各邻邦,有不肯臣服的,可以自行征讨它,像这次日本不来朝贡,是高丽没有 尽到责任的缘故。”所以高丽国世代都有总督辽海的征东将军及统领东方夷族的 中郎将这些官衔。现在,朝鲜国虽然没有专门征讨东夷的责任,可是在地形态势 上,完全可以控制日本。何况朝鲜国王一直都顺服中国,倭寇入侵,实在应该将 阻止倭寇的责任交给他们。 不然,必兴兵直捣其国都,系累其王,始足以伸中国之威。如前世慕容皝[ huang]、 陈棱、李勣、苏定方,未尝不得志于海外。而元人五龙之败,此由将帅之失。使中 国世世以此创艾而甘受其侮,非愚之所知也。 如果他们不肯照办,就出兵攻打他们的国家,俘虏他们的国王,才能伸张中国的 国威。像前朝的慕容皝、陈棱、李勣、苏定方,都曾在海外得志,只是元朝海军, 覆没在日本五龙岛附近,这是由于将帅的失策所致。如果中国人长久以来,都因 这次失败而惧怕日本,甘受倭寇欺凌,那我就不敢苟同了。 ④顾今日财赋兵力,未易及此,独可为自守之计。所谓自守者,愚以为祖宗之制, 沿海自山东、淮、浙、闽、广,卫所绎络,能复归伍,则兵不烦征调而足。而都司 备倭指挥,俟其来于海中截杀之,则官不必多置提督总兵而具。奈何不思复祖宗之 旧而直为此纷纷也?所谓必于海中截杀之者,贼在海中,舟船火器皆不能敌我也 又多饥乏。惟是上岸则不可御矣。 虽然以现在国家的财力军力,是不能出海远征了,可是却仍能做好防御工作。所 谓防御工作,我觉得像明初的建制,在沿海从山东、淮河、浙江、闽江,直到广 东,一路上卫所棋布,是很好的办法,如果能恢复旧制,兵力就不需征调,也足 以自保了。而指挥官只要在倭寇来时,在海中截杀他们,也不用编制其他官职作 为预备。为什么朝廷不考虑恢复先朝的旧制,却只是为抗击倭寇而疲于奔命呢?
①日本在百济、新罗东南大海中,依山岛以居。当会稽东,与儋[dān]耳相近。而 都于邪摩堆,所谓邪马台也。古未通中国,汉建武时,始遣使朝貢。前世未尝犯边。 自前元于四明通互市,遂因之钞掠居人,而国初为寇始甚。然自宣德以后,金线岛 之捷,亦无复有至者矣。 日本地处百济、新罗东南大海上,依靠山与海岛居住,位于会稽山的东面,距离 海南岛很近,都城设在邪摩堆,称作邪马台。古时和中国没有交往,直到光武帝 建武 25 年,才派遣使者前来朝贡。日本原先不曾侵犯我国海疆,直到元世祖在 四明开辟商港后,他们才趁机掠夺我国沿海居民,到了明初更严重。不过自从明 成祖永乐 17 年,刘江在辽东金线岛大败日寇后,他们又销声匿迹,不敢再来了。 ②今日启戌召衅,实自中国奸民冒禁阑出,失于防闲。事今已往,追悔无及。但国 家威灵所及薄海内外,罔不臣贡。而蕞[zuì]尔小夷,敢肆冯(píng)陵。 现在倭寇之患又起,究其原因,实在是我国的奸民,违反禁令,妄出禁地,(海 防单位)也未尽责阻止,才造成现在这种情况。既然灾患已经形成,再追悔也是 徒然。但是朝廷威名所及的近海邻近诸邦,没有不臣服进贡的。而日本这样一个 偏远小国,竟敢如此放肆地侵略我国,也实在令人难以容忍。 ③魏正始中,宣武于东堂引见高丽使者。以夫余、涉罗之贡不至,宣武曰:‘高丽 世荷上将,专制海外,九夷黠虏,实得征之。方贡之愆,责在连率。’故高丽世有都 督辽海征东将军领、东夷中郎将之号。今世朝鮮国虽无专征之任,而形势实能制 之。况其王素号恭顺,倭奴侵犯,宜可以此责之。 北魏正始年间,宣武帝在东堂接见高丽国的使者,会见中说到了日本、涉罗的朝 贡未到,宣武帝就授命给高丽说:“高丽国世代都受封为上将,专门管制中国海 外各邻邦,有不肯臣服的,可以自行征讨它,像这次日本不来朝贡,是高丽没有 尽到责任的缘故。”所以高丽国世代都有总督辽海的征东将军及统领东方夷族的 中郎将这些官衔。现在,朝鲜国虽然没有专门征讨东夷的责任,可是在地形态势 上,完全可以控制日本。何况朝鲜国王一直都顺服中国,倭寇入侵,实在应该将 阻止倭寇的责任交给他们。 不然,必兴兵直捣其国都,系累其王,始足以伸中国之威。如前世慕容皝[huàng]、 陈棱、李勣、苏定方,未尝不得志于海外。而元人五龙之败,此由将帅之失。使中 国世世以此创艾而甘受其侮,非愚之所知也。 如果他们不肯照办,就出兵攻打他们的国家,俘虏他们的国王,才能伸张中国的 国威。像前朝的慕容皝、陈棱、李勣、苏定方,都曾在海外得志,只是元朝海军, 覆没在日本五龙岛附近,这是由于将帅的失策所致。如果中国人长久以来,都因 这次失败而惧怕日本,甘受倭寇欺凌,那我就不敢苟同了。 ④顾今日财赋兵力,未易及此,独可为自守之计。所谓自守者,愚以为祖宗之制, 沿海自山东、淮、浙、闽、广,卫所绎络,能复归伍,则兵不烦征调而足。而都司 备倭指挥,俟其来于海中截杀之,则官不必多置提督总兵而具。奈何不思复祖宗之 旧,而直为此纷纷也?所谓必于海中截杀之者,贼在海中,舟船火器皆不能敌我也, 又多饥乏。惟是上岸则不可御矣。 虽然以现在国家的财力军力,是不能出海远征了,可是却仍能做好防御工作。所 谓防御工作,我觉得像明初的建制,在沿海从山东、淮河、浙江、闽江,直到广 东,一路上卫所棋布,是很好的办法,如果能恢复旧制,兵力就不需征调,也足 以自保了。而指挥官只要在倭寇来时,在海中截杀他们,也不用编制其他官职作 为预备。为什么朝廷不考虑恢复先朝的旧制,却只是为抗击倭寇而疲于奔命呢?
我说一定要在海中截杀倭寇,是因为在大海中,他们的船跑都抵不过明军,而且 多半饥饿劳累,较易对付。如果等他们上了岸后,就难以抵挡了 ⑤不御之于外海,而御之于内海;不御之于海,而御之于海口;不御之于海口,而 御之于陆:不御之于陆,则婴城而已。此其所出愈下也。宜责成将领,严立条格 败贼于海者为上功;能把截海口,不使登岸,亦以功论:贼从某港得入者,把港之 官,必杀无赦;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池论。庶人知效 死,而倭不能犯矣 如果不在外海截杀倭寇,就只好在内海抵御他们;如果不再内海抵抗他们,就只 好在他们登岸前加以抵御;如果不在海岸边抵御他们,就只好在陆地上与他们交 战;如果在陆地上都不与倭寇作战,就只有等他们攻入城郭、劫夺肆掠了!这就 是愈怕事、事愈多的坏处呀!应该订立严格的法条,切实要求将领们遵守。法条 规定:在海上歼敌的功劳最大;在沿海阻击,不让倭寇上岸,也算有功劳:如果 倭寇从某处港口侵入陆地,把守港口的官员一律处死,决不饶恕;如果倭寇攻打 邻近城镇,却紧闭城门,眼睁睁看着百姓被害,就以失守城池的罪名论罪。如果 官员能够确实遵守,百姓士卒就能拼死抵抗,那么,倭寇就不敢再来侵犯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都于邪摩堆 都:建都,定都 B.遂因之钞掠居人 钞:强取、掠夺 C.实自中国奸民置禁阑出冒:顶着、冒着 D.高丽世荷上将 荷:担任、承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査文言实词。解题时应联系语境,据词推义。 冒:触犯、 违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自前元于四明通互市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①依山岛以居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①今世朝鮮国虽无专征之任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①遂因之钞掠居人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査文言虚词,解题时应分别从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辨析 A.介词,在;介词,比。B.修饰连词,而;介词,表凭借,根据。C.助词, 的;助词,无实义。D.均是介词,趁机。 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归有光对日中关系历史回顾,进而提出御倭良策,确属真知灼见,是 中国海防不可多得的历史借鉴。 B.倭患起于元朝,明代最为严重猖獗,而祸患再起是因为奷民违禁外出,海防 未尽责阻止。 C.作者认为御倭的最好时机是“于海中截杀之”,一旦到了“海口”,则败局 已定,无法阻挡倭寇的进攻了 抗击倭寇,需军民同仇敌忾,“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 答案:C 解析:“败局已定”错。 8.句子翻译。(10分) (1)但国家威灵所及薄海内外,罔不臣贡。(3分)
我说一定要在海中截杀倭寇,是因为在大海中,他们的船跑都抵不过明军,而且 多半饥饿劳累,较易对付。如果等他们上了岸后,就难以抵挡了。 ⑤不御之于外海,而御之于内海;不御之于海,而御之于海口;不御之于海口,而 御之于陆;不御之于陆,则婴城而已。此其所出愈下也。宜责成将领,严立条格: 败贼于海者为上功;能把截海口,不使登岸,亦以功论;贼从某港得入者,把港之 官,必杀无赦;其有司闭城,坐视四郊之民肝脑涂地者,同失守城池论。庶人知效 死,而倭不能犯矣。” 如果不在外海截杀倭寇,就只好在内海抵御他们;如果不再内海抵抗他们,就只 好在他们登岸前加以抵御;如果不在海岸边抵御他们,就只好在陆地上与他们交 战;如果在陆地上都不与倭寇作战,就只有等他们攻入城郭、劫夺肆掠了!这就 是愈怕事、事愈多的坏处呀!应该订立严格的法条,切实要求将领们遵守。法条 规定:在海上歼敌的功劳最大;在沿海阻击,不让倭寇上岸,也算有功劳;如果 倭寇从某处港口侵入陆地,把守港口的官员一律处死,决不饶恕;如果倭寇攻打 邻近城镇,却紧闭城门,眼睁睁看着百姓被害,就以失守城池的罪名论罪。如果 官员能够确实遵守,百姓士卒就能拼死抵抗,那么,倭寇就不敢再来侵犯了。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都于邪摩堆 都:建都,定都 B.遂因之钞掠居人 钞:强取、掠夺 C.实自中国奸民冒禁阑出 冒:顶着、冒着 D.高丽世荷上将 荷:担任、承担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实词。解题时应联系语境,据词推义。 冒:触犯、 违反。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自前元于四明通互市 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①依山岛以居 ②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C ①今世朝鮮国虽无专征之任 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D ①遂因之钞掠居人 ②不如因而厚遇之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虚词,解题时应分别从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进行比较辨析。 A. 介词,在;介词,比。B.修饰连词,而;介词,表凭借,根据。C.助词, 的;助词,无实义。D.均是介词,趁机。 7.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作者归有光对日中关系历史回顾,进而提出御倭良策,确属真知灼见,是 中国海防不可多得的历史借鉴。 B.倭患起于元朝,明代最为严重猖獗,而祸患再起是因为奸民违禁外出,海防 未尽责阻止。 C.作者认为御倭的最好时机是“于海中截杀之”,一旦到了“海口”,则败局 已定,无法阻挡倭寇的进攻了。 D.抗击倭寇,需军民同仇敌忾,“庶人知效死,而倭不能犯矣”。 答案:C 解析:“败局已定”错。 8.句子翻译。(10 分) (1)但国家威灵所及薄海内外,罔不臣贡。(3 分)
译文:但是朝廷威名所及的近海邻近诸邦,没有不臣服进贡的。 采分点:薄、臣各1分,语句通顺1分。 (2)况其王素号恭顺,倭奴侵犯,宜可以此责之。(3分) 译文:何况朝鲜国王一直都顺服中国,倭寇入侵,实在应该将阻止倭寇的责任交 给他们。 采分点:词语2分:素、责、以此、之。语句通顺1分 (3)奈何不思复祖宗之旧,而直为此纷纷也?(4分) 译文:为什么朝廷不考虑恢复先朝的旧制,却只是为抗击倭寇而疲于奔命(烦忙) 呢? 采分点:词语2分:旧、直、纷纷。句式1分:奈何……。语句通顺1分 (二)文言文断句。(3分) 9.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B.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C.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D.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答案:C A.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B.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C.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D.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8分) 春草刘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1)这首咏草诗的一,二句写出草蓬勃的生命力,与唐代诗人自居易的《赋得 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请从结构章法的角度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答:诗歌前两句尽情渲染春草在乡野蓬勃生长之态势,后两句陡然一转,写春草 才入城门便不生长。前后对比,反差极大,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全篇章法严谨,意境浑整,既突出春草的清纯髙洁,对自由,恬静生活的向往, 又转折跌宕,齐趣盎然,表达对奢靡生活的厌倦与反感 11.古诗文默写。(5分,每空1分) (1)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厅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 居》) (3)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 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 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地球正在变轻吗?
译文:但是朝廷威名所及的近海邻近诸邦,没有不臣服进贡的。 采分点:薄、臣各 1 分,语句通顺 1 分。 (2)况其王素号恭顺,倭奴侵犯,宜可以此责之。(3 分) 译文:何况朝鲜国王一直都顺服中国,倭寇入侵,实在应该将阻止倭寇的责任交 给他们。 采分点:词语 2 分:素、责、以此、之。语句通顺 1 分 (3)奈何不思复祖宗之旧,而直为此纷纷也?(4 分) 译文:为什么朝廷不考虑恢复先朝的旧制,却只是为抗击倭寇而疲于奔命(烦忙) 呢? 采分点:词语 2 分:旧、直、纷纷。句式 1 分:奈何……。语句通顺 1 分. (二)文言文断句。(3 分) 9.下列文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B.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C.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D.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答案:C A.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 B.便生念言:不如烧之作炭,可得速售。即烧为炭,诣市卖之,不得半车炭之价直。 C.主若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败,岂可得乎?故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 D.凡稻旬日失水则死期至,幻出早稻一种,粳而不粘者,即高山可插,又一异也。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 分) 10.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题目。(8 分) 春草 刘敞 春草绵绵不可名,水边原上乱抽荣。 似嫌车马繁华地,才入城门便不生。 (1)这首咏草诗的一,二句写出草蓬勃的生命力,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 古原草送别》中的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2)请从结构章法的角度分析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的。 答:诗歌前两句尽情渲染春草在乡野蓬勃生长之态势,后两句陡然一转,写春草 才入城门便不生长。前后对比,反差极大,给人以强烈的印象。 全篇章法严谨,意境浑整,既突出春草的清纯高洁,对自由,恬静生活的向往, 又转折跌宕,齐趣盎然,表达对奢靡生活的厌倦与反感 11.古诗文默写。(5 分,每空 1 分) (1)又前而为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复为慷慨羽声, 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荆轲刺秦王》 (2)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陶渊明《归园田 居》) (3)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司 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 分。其中,填空题 4 分;选择题 6 分, 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4 题。 地球正在变轻吗?
很早以前就有人想知道地球的质量是多少。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1789 年进行了有名的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从而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和平均密 度。后来经过很多科学家的多次检验和完善,基本认定地球的质量为 5.978×10吨。那么,地球从诞生那天至今,质量是否有变化呢?这又成了很 多科学家探讨的热点。最近,美国科学家利用新的测量重力的方法重新为地球 “称”了“体重”,结果发现,地球的重量比以往科学家估测的要轻。新的地球 重量约为5.972×10吨,比过去轻了600亿万吨 能造成地球获得和失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让我们好好算笔账 自从人们注意到地球周围越来越多的太空垃圾,一个合乎逻辑的问题出现了-这 是否意味着地球已经变得更轻?毕竟它甩掉了这么多“体重”。英国广播公司制 作了节目《变多还是变少》,向剑桥大学的学者寻求答案 医学微生物家克里斯·史密斯博士指出,能造成地球获得和失去质量的因素有很 多。他在剑桥大学的同事戴夫·安塞尔等人的帮助下,用一些大致的计算拟定了 一份“得失平衡表”,以计算地球会在哪些情况下流失重量,又在哪些情况下得 到一些。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计算,地球每年因为温度上升得约160吨重量。 这意味着地球每年因各种原因,被添加40000至41000吨行星质量 即使如此,仍然入不敷出 人口的增长和新的建筑,并不是能让地球变重的因素。但总的来说,史密斯等人 的计算结果是,地球一一包括海洋和大气一一仍然在不断损失质量。他指出了 些原因。 首先,地球的核心就像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随着运转时间而逐渐失去能量,这 些能量损失造成了质量上的损失。 但这还只是小小的数额。史密斯估计每年不超过16吨。至于像火箭发射和人造 卫星那样丢掉一点点重量则完全不值一提,何况其中大多数还将回落到地球不 上,所以这些质量并未被纳入计算。 但还有其他因素使地球上损失非常多的质量。比如那些不断从地球大气层逃逸的 极轻气体。 物理学家已经证明,地球每一秒都会失去大约3公斤氢气。换句话说,地球每年 都在失去大约95000吨的氢气,另一种很轻的气体氦气每年会散失约1600吨, 不过我们本来就没有大量的氦气。同时,在每一次的火山爆发过程中,也有可能 使一部分火山尘飘落到太空中 考虑到以上的得与失,史密斯认为地球每年的变化差不多变轻50000吨。好消息 是,这连上个月搁浅的意大利邮轮“科斯塔·康科迪亚”号一半的总重量都不 到。跟地球质量相比,就差得更多了;仅仅相当于0.0000000019的质量 变化,简直不提也罢。 我们需要担心吗?流失的质量似乎只是一个小问题,但我们会不会耗尽所有的氢 气?科学家认为不用担心:那需要花上数万亿年,而地球现在还不到50亿岁。 12.本文介绍了地球变重和变轻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变重和变轻的方式分别是 吸引太空粉尘和极轻气体逃逸 不能只答“太空粉尘”和“极轻气体”两个名称) 1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发人们关注地球变轻这一可怕问题的太空垃圾现象所损失的质量,其实只是 地球变轻的一个几乎可以不计的重量
很早以前就有人想知道地球的质量是多少。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卡文迪许在 1789 年进行了有名的扭秤实验,测出了引力常数,从而计算出了地球的质量和平均密 度。后来经过很多科学家的多次检验和完善,基本认定地球的质量为 5.978×10 吨。那么,地球从诞生那天至今,质量是否有变化呢?这又成了很 多科学家探讨的热点。最近,美国科学家利用新的测量重力的方法重新为地球 “称”了“体重”,结果发现,地球的重量比以往科学家估测的要轻。新的地球 重量约为 5.972×10 吨,比过去轻了 600 亿万吨。 能造成地球获得和失去质量的因素有很多,让我们好好算笔账。 自从人们注意到地球周围越来越多的太空垃圾,一个合乎逻辑的问题出现了-这 是否意味着地球已经变得更轻?毕竟它甩掉了这么多“体重”。英国广播公司制 作了节目《变多还是变少》,向剑桥大学的学者寻求答案。 医学微生物家克里斯·史密斯博士指出,能造成地球获得和失去质量的因素有很 多。他在剑桥大学的同事戴夫·安塞尔等人的帮助下,用一些大致的计算拟定了 一份“得失平衡表”,以计算地球会在哪些情况下流失重量,又在哪些情况下得 到一些。 根据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计算,地球每年因为温度上升得约 160 吨重量。 这意味着地球每年因各种原因,被添加 40000 至 41000 吨行星质量。 即使如此,仍然入不敷出 人口的增长和新的建筑,并不是能让地球变重的因素。但总的来说,史密斯等人 的计算结果是,地球——包括海洋和大气——仍然在不断损失质量。他指出了一 些原因。 首先,地球的核心就像一个巨大的核反应堆,随着运转时间而逐渐失去能量,这 些能量损失造成了质量上的损失。 但这还只是小小的数额。史密斯估计每年不超过 16 吨。至于像火箭发射和人造 卫星那样丢掉一点点重量则完全不值一提,何况其中大多数还将回落到地球不 上,所以这些质量并未被纳入计算。 但还有其他因素使地球上损失非常多的质量。比如那些不断从地球大气层逃逸的 极轻气体。 物理学家已经证明,地球每一秒都会失去大约 3 公斤氢气。换句话说,地球每年 都在失去大约 95000 吨的氢气,另一种很轻的气体氦气每年会散失约 1600 吨, 不过我们本来就没有大量的氦气。同时,在每一次的火山爆发过程中,也有可能 使一部分火山尘飘落到太空中。 考虑到以上的得与失,史密斯认为地球每年的变化差不多变轻 50000 吨。好消息 是,这连上个月搁浅的意大利邮轮“科斯塔·康科迪亚”号一半的总重量都不 到。跟地球质量相比,就差得更多了;仅仅相当于 0.000000000000001%的质量 变化,简直不提也罢。 我们需要担心吗?流失的质量似乎只是一个小问题,但我们会不会耗尽所有的氢 气?科学家认为不用担心:那需要花上数万亿年,而地球现在还不到 50 亿岁。 12.本文介绍了地球变重和变轻的方式,其中最主要的变重和变轻的方式分别是 吸引太空粉尘和极轻气体逃逸 (不能只答“太空粉尘”和“极轻气体”两个名称) 13.根据文章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引发人们关注地球变轻这一可怕问题的太空垃圾现象所损失的质量,其实只是 地球变轻的一个几乎可以不计的重量
B.全球变暖使得地球质量增加,那么,如果持续让地球变暖,地球质量将会持续 上升。 C.人楼的増长和新建筑的增加,并不是能让地球变重的因素。其原因是他们的质 量仅为地球质量的很小一部分,无需纳入计算范围 D.地球上本来就不多的氦气虽以每年1600吨的速度逃逸,但人类无需担心它对 地球的影响,因为人类还有近乎无限的时间。 答案:C(其原因在文中没有依据。)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从诞生那天至今,质量就在变化,人楼的各种活动对其质量的变化并没有 任何影响和作用 B.地球质量的变化会改变地球的运行轨道,因此,在以后,地球将脱离太阳系的 引力而在其他轨道上运行 C.氢气和氦气的逃逸是地球变轻的元凶,说明他们受地球的引力极小,气体及微 粒极易飞出地球引力场进入太空 D.地球每年5万吨的质量变化,仅仅相当于地球0.00000000001的质量变 化,所以我们对地球轻重变化的担心是杞人忧天,人类也没有必要为这一变化进 行科学研究。 答案:C(氢气和氦气在大气外层,受地球引力小而逃逸)。A项中“没有任何 影响”有误;B项中推理没有依据;D项中,人类需要硏究,更好地保护地球家 园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18题。 十月十五日 萧军 你自己说过: “我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血和乳!” 是的,我们在过去和现在,全是吃着你的血和乳在生长着,你也甘心作这样一头 牛!虽然你的肌肉是一天一天地只有减少没有增多;你的血和乳为了过量的需求 一天一天地艰难起来;你哦骨骼透露,毛皮脱弛……可是你对自己并没有怜惜 还是这样快慰地呼叫着 “来呀,请吮咂尽了最后一滴!不要为我怜惜!” 先生!我们在这里痛哭,不是在哭你!是在哭我们自己!我们还没长成,而喂养 我们的源泉却涸竭了!我们真的要作个营养不良的孩子在这世界上生长了么? 十月十五日我同河清去看你一一那是我回到上海的第三天一一在归来的途上我 向他说 他好多了!比较我离开上海的时候,好像还胖了呢!”他也同意我的观察,却 说: “不说话的声音还是太大啊!你的声音一大,他的声音也要跟着……现在他恐怕 还吃不消哪! “是的……因为我已看到他好好的坐在椅子上,也不再那样痰喘咳嗽……一兴 奋……竟忘了他的病!因为自己是健康的…耳朵又有点沉…唯恐别人的耳朵 也沉,不觉就把声音放得大了点……!” 我向河清解释着,同时自己在心里也下了这样的决定一一下次再也不要这样了
B.全球变暖使得地球质量增加,那么,如果持续让地球变暖,地球质量将会持续 上升。 C.人楼的增长和新建筑的增加,并不是能让地球变重的因素。其原因是他们的质 量仅为地球质量的很小一部分,无需纳入计算范围。 D.地球上本来就不多的氦气虽以每年 1600 吨的速度逃逸,但人类无需担心它对 地球的影响,因为人类还有近乎无限的时间。 答案:C(其原因在文中没有依据。) 14.根据原文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地球从诞生那天至今,质量就在变化,人楼的各种活动对其质量的变化并没有 任何影响和作用。 B.地球质量的变化会改变地球的运行轨道,因此,在以后,地球将脱离太阳系的 引力而在其他轨道上运行。 C.氢气和氦气的逃逸是地球变轻的元凶,说明他们受地球的引力极小,气体及微 粒极易飞出地球引力场进入太空。 D.地球每年 5 万吨的质量变化,仅仅相当于地球 0.000000000000001%的质量变 化,所以我们对地球轻重变化的担心是杞人忧天,人类也没有必要为这一变化进 行科学研究。 答案:C(氢气和氦气在大气外层,受地球引力小而逃逸)。A 项中“没有任何 影响”有误;B 项中推理没有依据;D 项中,人类需要研究,更好地保护地球家 园。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5-18 题。 十月十五日 萧军 你自己说过: “我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血和乳!” 是的,我们在过去和现在,全是吃着你的血和乳在生长着,你也甘心作这样一头 牛!虽然你的肌肉是一天一天地只有减少没有增多;你的血和乳为了过量的需求 一天一天地艰难起来;你哦骨骼透露,毛皮脱弛……可是你对自己并没有怜惜! 还是这样快慰地呼叫着: “来呀,请吮咂尽了最后一滴!不要为我怜惜!” 先生!我们在这里痛哭,不是在哭你!是在哭我们自己!我们还没长成,而喂养 我们的源泉却涸竭了!我们真的要作个营养不良的孩子在这世界上生长了么? 十月十五日我同河清去看你——那是我回到上海的第三天——在归来的途上我 向他说: “他好多了!比较我离开上海的时候,好像还胖了呢!”他也同意我的观察,却 说: “不说话的声音还是太大啊!你的声音一大,他的声音也要跟着……现在他恐怕 还吃不消哪!” “是的……因为我已看到他好好的坐在椅子上,也不再那样痰喘咳嗽……一兴 奋……竟忘了他的病!因为自己是健康的……耳朵又有点沉……唯恐别人的耳朵 也沉,不觉就把声音放得大了点……!” 我向河清解释着,同时自己在心里也下了这样的决定——下次再也不要这样了!
可是下一次,下一次……我再看到你,你已经是安宁地睡在床上!我的声音即使 再粗鲁和高大一点,你能听到吗?虽然那时我摸到你的手腕,还有着生人似的温 热!你的额却早己冰凉! 直到现在,我还不相信你真的是死了。这简直是一个幻境!虽然我曾一直看着 你埋入了地穴,却总以为你还是仰坐在你桌边的藤椅上:一面吃着烟,一面从那 个圆筒似的,没有尾巴的白色日本瓷的小茶杯里一口一口地在吃茶! 那天,有人送给你一座约二寸高的木头的雕像,你的孩子爬在桌上,吃着石榴问 着你: “这是爸爸么?” 你的夫人从外面走进来也问: “这雕的是你么?” 喔……我那配!……这是高尔基……!”说着你笑抖着胡子,把那小像轻轻 地放在身边的桌子上,又使那小像的脸,转向着自己,端详着说 ‘雕得还很好!简单……这是‘立体派’呢……”说着你又把头依靠在藤椅的枕 托上,眼睛看着顶棚,思索似的继续吸着烟;接着又欠起身子呷了一口茶。… 我那天,从北方曾为你带来了五个石榴和一点小米,我说: 我顺路,曾去了几个打渔和晒盐的地方…晒盐的人全是光着屁股。也到一个 日本人经营的炭坑里去过一次……回来的路上还上了一次泰山……你去过泰山 吗?” “我只是在外面看看……我是瞧不起泰山的……” 孔老二小天下的地方我也见过了……还没有到全山三分之一的地方他就小起了 天下来了……! 孔老二他是没见过‘山’的……” 记得,从先你曾向我说过:西湖是应该填掉的,不然一到春夏天,那些个穿长衫 拿凉扇的“名士”们,在湖滨摇来摆去……看起来怪难受!他们真不知道这是个 什么世界,什么国家……。这次我却不曾问你,是否应该把泰山也刨掉,省得那 些希望“名垂不朽”的臭虫们,在石头上题诗留名,把很好的石头挖凿得乱七八 糟 为了贪便宜……我还买了几张碑拓呢!” “那上面恐怕是没有什么好碑的 “我是不懂,也不管好歹……只是觉得好玩便买了两张……我还给你带来了一个 一角钱的‘泰山石’笔架……今天忘了……没带来…” “那不忙……不忙……” 不忙!不忙!……当我把这笔架拿给你,你已经睡在灵床上 高尔基!他是到了应该死的时候了!他眼看到了他所希望的国家,眼看着祖国的 人民全数解除了奴隶的镣铐,踏上了真正人生的大路,也看到了大量的坚强的他 的事业的承继者……!而你呢……? 先生,你的死是一把刀一一一把饥饿的刀! 深深地插进了我们的胸槽; 我们要用自己和敌人的血, 将它喂饱。 选自散文小说集《十月十五日》,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年)
可是下一次,下一次……我再看到你,你已经是安宁地睡在床上!我的声音即使 再粗鲁和高大一点,你能听到吗?虽然那时我摸到你的手腕,还有着生人似的温 热!你的额却早已冰凉! 一直到现在,我还不相信你真的是死了。这简直是一个幻境!虽然我曾一直看着 你埋入了地穴,却总以为你还是仰坐在你桌边的藤椅上:一面吃着烟,一面从那 个圆筒似的,没有尾巴的白色日本瓷的小茶杯里一口一口地在吃茶! 那天,有人送给你一座约二寸高的木头的雕像,你的孩子爬在桌上,吃着石榴问 着你: “这是爸爸么?” 你的夫人从外面走进来也问: “这雕的是你么?” “喔……我那配! ……这是高尔基…… !”说着你笑抖着胡子,把那小像轻轻 地放在身边的桌子上,又使那小像的脸,转向着自己,端详着说: “雕得还很好!简单……这是‘立体派’呢……”说着你又把头依靠在藤椅的枕 托上,眼睛看着顶棚,思索似的继续吸着烟;接着又欠起身子呷了一口茶。 …… 我那天,从北方曾为你带来了五个石榴和一点小米,我说: “我顺路,曾去了几个打渔和晒盐的地方……晒盐的人全是光着屁股。也到一个 日本人经营的炭坑里去过一次……回来的路上还上了一次泰山……你去过泰山 吗?” “我只是在外面看看……我是瞧不起泰山的……” 孔老二小天下的地方我也见过了……还没有到全山三分之一的地方他就小起了 天下来了……! “孔老二他是没见过‘山’的……” 记得,从先你曾向我说过:西湖是应该填掉的,不然一到春夏天,那些个穿长衫 拿凉扇的“名士”们,在湖滨摇来摆去……看起来怪难受!他们真不知道这是个 什么世界,什么国家……。这次我却不曾问你,是否应该把泰山也刨掉,省得那 些希望“名垂不朽”的臭虫们,在石头上题诗留名,把很好的石头挖凿得乱七八 糟。 “为了贪便宜……我还买了几张碑拓呢!” “那上面恐怕是没有什么好碑的。” “我是不懂,也不管好歹……只是觉得好玩便买了两张……我还给你带来了一个 一角钱的‘泰山石’笔架……今天忘了……没带来……” “那不忙……不忙……” 不忙!不忙! ……当我把这笔架拿给你,你已经睡在灵床上! 高尔基!他是到了应该死的时候了!他眼看到了他所希望的国家,眼看着祖国的 人民全数解除了奴隶的镣铐,踏上了真正人生的大路,也看到了大量的坚强的他 的事业的承继者……!而你呢……? 先生,你的死是一把刀——一把饥饿的刀! 深深地插进了我们的胸槽; 我们要用自己和敌人的血, 将它喂饱。 ( 选自散文小说集《十月十五日》,文化生活出版社,1937 年)
15.从文中内容看,题目本应是“忆鲁迅”之类,但本文作者却以“十月十五日” 为题,这样拟提有什么好处? 答案要点 ①“十月十五日”是作者和鲁迅先生诀别的日子,是作者永远难忘的日子,以 此为题,体现了作者的惜别之情。(2分) ②在这一天里,作者见到了先生的容貌,聆听了先生的教诲,最后一次感受到了 先生的精神风貌与人格魅力;这一天让作者回想起来备受鼓舞,也留给读者更丰 富、更深入的思考,其意义对作者来说已经超出先生逝世本身的意义。(3分) 16.用片段进行组接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章多处片段写到先生的行为、外貌特 点,请选择两处分析其手法与作用。(6分) 答案要点 ①开头写到“骨骼透露,毛皮脱弛”,用速写的方式准确、贴切勾勒先生的病容, 使先生的名言“我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血和乳!”变得形象化,从 而增强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敬意。 ②“仰坐在你桌边的藤椅上:一面吃着烟,一面从那个圆筒似的,没有尾巴的白 色日本瓷的小茶杯里一口一口地在吃茶!”这个结合了行为、神态的白描片段, 虽是回忆但把一个思想者的传神形象定格在了读者面前,让先生的音容笑貌犹在 眼前。 ③“笑抖着胡子……又把头依靠在藤椅的枕托上,眼睛看着顶棚,思索似的继续 吸着烟;接着又欠起身子呷了一口茶”这一描写片段,通过动作行为等细节描写 来写先生的外貌特点,“我那配! 这是高尔基!”表现力鲁迅先生的谦虚, 雕得还很好!简单……这是‘立体派’呢……”表现力鲁迅先生的大度 (任选两处分析,每一处分析3分) 17.文章最后,作者一声呐喊“先生,你的死是一把刀一一一把饥饿的刀!”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分) 答案要点: ①鲁迅先生的死,给诸如我这样的人乃至全国的爱国人士带来锥心般的痛,我们 沉痛悼念他的去世。 ②鲁迅先生的死,也化为我们前行和杀敌的利器,我们将完成先生未竟的事业 先生挤出来的血和乳,哺育出了时代的掘墓人。 ③鲁迅先生的死,是引导我们前行的一面旗帜,可以说鲁迅先生与高尔基一样是 死而无憾。 任写2点,每一点2分) 8.“记得,从先你曾向我说过:西湖是应该填掉的,……这次我却不曾问你, 是否应该把泰山也刨掉,……”这段话中的“西湖是应该填掉的”、“应该把泰 山也刨掉”表达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请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要点 ①表现了鲁迅作为文化精英与思想先驱的精神风貌和批判精神。表现了他对当时 不学无术,附庸风雅,不问国事之人的批判。(3分) ②当今社会需要这种批判精神,但填掉西湖或刨掉泰山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 法;我们需要警醒国人,踏上真正的人生大路。(3分)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六、选做题(19、20题任选做一题,12分)
15.从文中内容看,题目本应是“忆鲁迅”之类,但本文作者却以“十月十五日” 为题,这样拟提有什么好处? 答案要点: ① “十月十五日”是作者和鲁迅先生诀别的日子,是作者永远难忘的日子,以 此为题,体现了作者的惜别之情。(2 分) ②在这一天里,作者见到了先生的容貌,聆听了先生的教诲,最后一次感受到了 先生的精神风貌与人格魅力;这一天让作者回想起来备受鼓舞,也留给读者更丰 富、更深入的思考,其意义对作者来说已经超出先生逝世本身的意义。(3 分) 16.用片段进行组接是本文的一大特点,文章多处片段写到先生的行为、外貌特 点,请选择两处分析其手法与作用。(6 分) 答案要点: ①开头写到“骨骼透露,毛皮脱弛”,用速写的方式准确、贴切勾勒先生的病容, 使先生的名言“我是一头牛,吃的是草,挤出的却是血和乳!”变得形象化,从 而增强了我们对鲁迅先生的敬意。 ②“仰坐在你桌边的藤椅上:一面吃着烟,一面从那个圆筒似的,没有尾巴的白 色日本瓷的小茶杯里一口一口地在吃茶!”这个结合了行为、神态的白描片段, 虽是回忆但把一个思想者的传神形象定格在了读者面前,让先生的音容笑貌犹在 眼前。 ③“笑抖着胡子……又把头依靠在藤椅的枕托上,眼睛看着顶棚,思索似的继续 吸着烟;接着又欠起身子呷了一口茶”这一描写片段,通过动作行为等细节描写 来写先生的外貌特点,“我那配! ……这是高尔基!”表现力鲁迅先生的谦虚, “雕得还很好!简单……这是‘立体派’呢……”表现力鲁迅先生的大度。 (任选两处分析,每一处分析 3 分) 17.文章最后,作者一声呐喊“先生,你的死是一把刀——一把饥饿的刀!”谈 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分) 答案要点: ①鲁迅先生的死,给诸如我这样的人乃至全国的爱国人士带来锥心般的痛,我们 沉痛悼念他的去世。 ②鲁迅先生的死,也化为我们前行和杀敌的利器,我们将完成先生未竟的事业, 先生挤出来的血和乳,哺育出了时代的掘墓人。 ③鲁迅先生的死,是引导我们前行的一面旗帜,可以说鲁迅先生与高尔基一样是 死而无憾。 (任写 2 点,每一点 2 分) 18.“记得,从先你曾向我说过:西湖是应该填掉的,……这次我却不曾问你, 是否应该把泰山也刨掉,……”这段话中的“西湖是应该填掉的”、“应该把泰 山也刨掉”表达了鲁迅先生什么样的思想?有什么现实意义?请作简要分析。(6 分) 答案要点: ①表现了鲁迅作为文化精英与思想先驱的精神风貌和批判精神。表现了他对当时 不学无术,附庸风雅,不问国事之人的批判。(3 分) ②当今社会需要这种批判精神,但填掉西湖或刨掉泰山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 法;我们需要警醒国人,踏上真正的人生大路。(3 分) (意思基本符合即可) 六、选做题(19、20 题任选做一题,12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分)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请用一个熟语概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2分) 严于律己宽以待人 (2)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联系现 实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和看法。(10分) 答案要点: 赞同孔子的观点。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是一种美德,但不应当用丧失原则的仁爱之 心去宽宥别人的过失,而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原则正确对待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5分) 联系现实阐述。(5分) 2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22分) 日本政府非法购买钓鱼岛的行为引起中国各界强烈不满,多个内地城市持续爆发 大规模反日游行。而在深圳,虽然有网友筹划15,16日再次发起游行,但是警 方通过严密的戒备,希望劝喻民众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表达爱国情绪。 大批警员严守在深圳的主干道和人流密集区域,每隔三十米就有三四个人一组的 警员的巡逻。而在游行的发起点一一华强北赛格广场,约20部大中型警车严阵 以待。附近商铺店员表示,这两天附近的警力明显加强。 深圳在上一次保钓游行中,有民众情绪激动,甚至砸坏日本牌子的私家车和警车, 日前已经有四人因此被捕。而这一次警方则加强戒备,有市区商贩说,15日 早其实就有试图聚集并组织游行但是都被警方驱散。 而附近商店店主又说,虽然知道游行人士会在这里集合,但是并不担心会影响他 们的生意 在场戒备的警员说,这次民间组织的反日游行并未经过深圳市政府的批准,因此 如果他们发现有民众尝试发起游行,将会依据内地法律劝喻民众采取别的方式表 达爱国情绪。 (1)请为上述消息拟写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4分) 参考标题:深圳警方严密戒备促民众勿以过激方式反日 理由:陈述新闻主体“深圳警方戒备、民众反日行动”,及新闻特点“理性 行动”。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8分) 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1.“理性爱国”的角度;2.“奋力强国”的角度 七、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术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手,手握成拳状,大拇指高高竖起。“这代表 什么意思?”老师指着那只画在黑板上的手问学生。“称赞别人。”学生齐回答 后老师沿着那只手继续画下去,画出了一个人。原来,画上得人竖起大拇指,并 不然是在赞美别人,而是用另一只手在一张画纸上描摹自己那竖起的大拇指。 要求: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表达真实情感,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记叙文或议论文 写作提示 这则寓意深刻的材料主要表达以下几个意思: 1.任何时候,不要匆匆下结论,盲目断定结果;
19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2 分)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1)请用一个熟语概括“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的意思。(2 分) 严于律己 宽以待人 (2)孔子提倡“仁爱”却不同意“以德报怨”,而主张“以直报怨”。联系现 实谈谈你对这一主张的理解和看法。(10 分) 答案要点: 赞同孔子的观点。用恩德来回报仇怨是一种美德,但不应当用丧失原则的仁爱之 心去宽宥别人的过失,而应该以公正,正直的原则正确对待有负于你的人和事。 (5 分) 联系现实阐述。(5 分) 20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题目。(22 分) 日本政府非法购买钓鱼岛的行为引起中国各界强烈不满,多个内地城市持续爆发 大规模反日游行。而在深圳,虽然有网友筹划 15,16 日再次发起游行,但是警 方通过严密的戒备,希望劝喻民众不要采取过激的方式表达爱国情绪。 大批警员严守在深圳的主干道和人流密集区域,每隔三十米就有三四个人一组的 警员的巡逻。而在游行的发起点——华强北赛格广场,约 20 部大中型警车严阵 以待。附近商铺店员表示,这两天附近的警力明显加强。 深圳在上一次保钓游行中,有民众情绪激动,甚至砸坏日本牌子的私家车和警车, 日前已经有四人因此被捕。而这一次警方则加强戒备,有市区商贩说,15 日一 早其实就有试图聚集并组织游行但是都被警方驱散。 而附近商店店主又说,虽然知道游行人士会在这里集合,但是并不担心会影响他 们的生意。 在场戒备的警员说,这次民间组织的反日游行并未经过深圳市政府的批准,因此 如果他们发现有民众尝试发起游行,将会依据内地法律劝喻民众采取别的方式表 达爱国情绪。 (1)请为上述消息拟写一个标题并阐述理由。(4 分) 参考标题: 深圳警方严密戒备 促民众勿以过激方式反日 理由: 陈述新闻主体“深圳警方戒备、民众反日行动”,及新闻特点“理性 行动”。 (2)根据上述消息,自选角度,写一段新闻短评。(8 分) 可以从以下角度切入:1.“理性爱国”的角度;2.“奋力强国”的角度 七、写作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美术课上,老师在黑板上画了一只手,手握成拳状,大拇指高高竖起。“这代表 什么意思?”老师指着那只画在黑板上的手问学生。“称赞别人。”学生齐回答。 后老师沿着那只手继续画下去,画出了一个人。原来,画上得人竖起大拇指,并 不然是在赞美别人,而是用另一只手在一张画纸上描摹自己那竖起的大拇指。 要求: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表达真实情感,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 记叙文或议论文。 写作提示: 这则寓意深刻的材料主要表达以下几个意思: 1. 任何时候,不要匆匆下结论,盲目断定结果;
2.任何时候,都不要片面的看问题,而要看到事物的全貌; 3.任何时候都不要总用“思维定势”来看问题; 4.任何时候,乞求别人的赞赏,都不如好好地把握自己,因为别人的大拇指永 远长在别人的手上
2. 任何时候,都不要片面的看问题,而要看到事物的全貌; 3. 任何时候都不要总用“思维定势”来看问题; 4. 任何时候,乞求别人的赞赏,都不如好好地把握自己,因为别人的大拇指永 远长在别人的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