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第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了解新时 期爱国统一战线内容和基本任务。 2.能力目标: 学会对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性质、地位和利益要求变化的分析与认识,解 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靠谁、团结谁的问题。 3.素质目标: 领会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身的国防意识和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事业,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 化建设。 2.教学难点: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三、教学方法与准备 1.教学方法 精讲法,案例法。 四、课时安排:2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主要讲述4个问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的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是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四是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一人、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阶级、阶层和社
专题五 第二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了解新时 期爱国统一战线内容和基本任务。 2.能力目标: 学会对中国社会阶级、阶层的性质、地位和利益要求变化的分析与认识,解 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依靠谁、团结谁的问题。 3.素质目标: 领会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提高自身的国防意识和素质。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民族人民共同的事业,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 化建设 。 2.教学难点: 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 三、教学方法与准备: 1.教学方法 精讲法,案例法。 四、课时安排:2 学时 五、教学过程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 主要讲述 4 个问题,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依靠力量的几个主要方面: 一是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二是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三是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四是巩固和加强各族人民的团结合作。 (一)、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力量 在当代中国,一切赞成、拥护和参加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阶级、阶层和社
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 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毛泽东曾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 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在抗日战 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解放战争时期 一切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 围。 我们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其 中,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既是领导阶级又是基本依靠力量:广大农民, 则既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人数最 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为什么说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从根本上说,是由由党和国家性 质、以及工人阶级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第一,我困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 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告诉我们,任 何政党都体现一定阶级的阶级利益,都是建立在一定阶级基础之上,为一定阶级 利益服务,成为一定阶级的领导者,组织者。中国共产党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的。党之所以 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正是因为坚持把工人阶级作为自己最 坚实的阶级基础,始终保持了先锋队与阶级基础之间的血肉联系。历史和现实都 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离不开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也离不开共产党。中华人 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 家。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我们所进行的改 革,都是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目的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 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 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邓小平认为:“工人阶级最重要的特
会力量,都属于人民的范畴。 人民是一个历史范畴。毛泽东曾指出:“人民这个概念在不同的国家和各个 国家的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内容。”从我国的具体情况来说,在抗日战 争时期,一切抗日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围;在解放战争时期, 一切反对美帝国主义和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都属于人民的范 围。 我们说,工人、农民、知识分子都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力量。其 中,包括知识分子在内的工人阶级,既是领导阶级又是基本依靠力量;广大农民, 则既是工人阶级最可靠的同盟者又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人数最 多的基本依靠力量。 1、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 为什么说工人阶级是我们国家的领导阶级?从根本上说,是由由党和国家性 质、以及工人阶级的性质和特点决定的。 第一,我国是一个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的工人阶级先锋 队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告诉我们,任 何政党都体现一定阶级的阶级利益,都是建立在一定阶级基础之上,为一定阶级 利益服务,成为一定阶级的领导者,组织者。中国共产党作为用马克思主义理论 武装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以工人阶级作为自己的阶级基础的。党之所以 能够成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领导核心,正是因为坚持把工人阶级作为自己最 坚实的阶级基础,始终保持了先锋队与阶级基础之间的血肉联系。历史和现实都 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离不开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也离不开共产党。中华人 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 家。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了工人阶级是国家的领导阶级。我们所进行的改 革,都是以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为目的的,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它没有也不可能改变我们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党在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全 部实践和整个进程中都必须紧紧依靠工人阶级,巩固自己的阶级基础,这是我们 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 第二,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是中国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邓小平认为:“工人阶级最重要的特
点之一就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因此它的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能在现 时代的经济进步和社会政治进步中起领导作用。”江泽民进一步强调,中国工人 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具有最严格 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优秀品格。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 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 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第三,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工人阶级不仅是改革 和建设的领导力量,也是最基本的推动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在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高 度集中统一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怎样看待这些变化? 这些变化是否改变了工人阶级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地位?回答仍该是肯定的,没 有改变。 首先,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是,队伍迅速壮大。1978年,我国在职职工人数是1.2亿。2000年全国 在职职工总数近2.7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20%多,占城乡从业人员的36.67%。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1000多万,大多数加入到了工人阶级队伍中来。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 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职工所依存的经济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在私营企 业、个体经济、“三资”企业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的职工,约有1亿多, 占全部职工的一半左右: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农民工),也转化为工人 阶级的一部分,正在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工业化、城镇化 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工人阶级队伍的年龄结构也发生变化,越来越年轻化, 大约平均只有36岁。 三是,岗位流动加快。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铁饭碗”己被打破, 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劳动合同制。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大
点之一就是同社会化的大生产相联系,因此它的觉悟最高,纪律性最强,能在现 时代的经济进步和社会政治进步中起领导作用。”江泽民进一步强调,中国工人 阶级是近代以来我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具有最严格 的组织性纪律性和革命的坚定性彻底性等优秀品格。这就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 所领导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部活动与整个进程,都必须全心全 意地依靠工人阶级,这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 第三,工人阶级是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动力。工人阶级不仅是改革 和建设的领导力量,也是最基本的推动力量,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 在当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进行现代化建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建设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符合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能够充分调动广大工人群众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工人阶级由于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主导地位和高 度集中统一等特点,成为国家和社会稳定的强大而集中的社会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怎样看待这些变化? 这些变化是否改变了工人阶级作为国家领导阶级的地位?回答仍该是肯定的,没 有改变。 首先,应该看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人阶级队伍确实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是,队伍迅速壮大。1978 年,我国在职职工人数是 1.2 亿。2000 年全国 在职职工总数近 2.7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 20%多,占城乡从业人员的 36.67%。 目前,我国每年新增就业人口 1000 多万,大多数加入到了工人阶级队伍中来。 二是,内部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工人阶级中知识分子的比重大大增长,科技 文化素质明显提高;职工所依存的经济组织的所有制形式日益多样化,在私营企 业、个体经济、“三资”企业各类非公有制经济组织中就业的职工,约有 1 亿多, 占全部职工的一半左右;越来越多的进城务工的农民(农民工),也转化为工人 阶级的一部分,正在成为我国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工业化、城镇化、 现代化的重要推动力量;工人阶级队伍的年龄结构也发生变化,越来越年轻化, 大约平均只有 36 岁。 三是,岗位流动加快。过去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铁饭碗”已被打破, 在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中,广泛地推行了劳动合同制。职工对单位的依赖性大大
减弱,特别是职工个人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自主选择职业。 其次,这些变化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和主人翁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经济体制下,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企业管理制度 发生变化,企业改革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被称为“老三会”的党 委会、职代会和管委会的作用,在一些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呈 现弱化趋势。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逐步加大,一部分职工出现结构性 失业,即下岗。凡此种种变化,引起社会上一些人对“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产 生种种困惑。诸如,有人提出,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工人阶级还是先进阶级吗? 有的认为大批工人下岗,主人翁地位怎么体现?有的认为劳动力进入市场,企业 改制,董事会、老板说了算,工人还是不是主人了?等等。对这些困惑必须从理 论上加以澄清。 从总体上说,我们党关于工人阶级的科学结论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仍然是 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仍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其主人翁地位和建设 社会主义主力军的作用没有变。 第一,工人阶级仍然是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它是 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人提出,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技术、信息等因素越 来越重要,而中国工人阶级的多数与传统产业相联系,它还是不是先进生产力的 代表?还是不是先进的阶级?在当今时代,所谓先进生产力,是指以现代科技特 别是高科技为龙头,带动经济迅速发展的生产力。在我们国家,与这样的生产力 直接联系的劳动者恰恰是工人阶级。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的人数不断增加, 在工人阶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他们以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对发展先 进生产力起到了特殊的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中国工人阶级内部有知识、有技术、会管理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与高技术的研 究开发,与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以及高科技企业的管理相联系,这就使整个工 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地位越来越巩固。总体上说,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实际上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第二,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和主人翁的地位没有改 变。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没有变。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二,企业改革中出现了部分职工下岗现象,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而产生的
减弱,特别是职工个人可以进入劳动力市场,自主选择职业。 其次,这些变化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和主人翁的地位。 改革开放以来,在新的经济体制下,企业与职工的劳动关系、企业管理制度 发生变化,企业改革构建了董事会、监事会、股东大会﹔被称为“老三会”的党 委会、职代会和管委会的作用,在一些企业尤其是非国有企业,在一定程度上呈 现弱化趋势。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力度逐步加大,一部分职工出现结构性 失业,即下岗。凡此种种变化,引起社会上一些人对“工人阶级主人翁地位”产 生种种困惑。诸如,有人提出,高科技发展的今天,工人阶级还是先进阶级吗? 有的认为大批工人下岗,主人翁地位怎么体现?有的认为劳动力进入市场,企业 改制,董事会、老板说了算,工人还是不是主人了?等等。对这些困惑必须从理 论上加以澄清。 从总体上说,我们党关于工人阶级的科学结论并没有改变,工人阶级仍然是 先进生产力和先进生产关系的代表,仍是国家的领导阶级,其主人翁地位和建设 社会主义主力军的作用没有变。 第一,工人阶级仍然是先进的阶级。工人阶级的先进性最根本的体现在它是 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人提出,在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技术、信息等因素越 来越重要,而中国工人阶级的多数与传统产业相联系,它还是不是先进生产力的 代表?还是不是先进的阶级?在当今时代,所谓先进生产力,是指以现代科技特 别是高科技为龙头,带动经济迅速发展的生产力。在我们国家,与这样的生产力 直接联系的劳动者恰恰是工人阶级。改革开放以来,知识分子的人数不断增加, 在工人阶级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他们以自己所掌握的科学技术知识,对发展先 进生产力起到了特殊的重要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中国工人阶级内部有知识、有技术、会管理的人数越来越多,他们与高技术的研 究开发,与自动化、智能化的生产以及高科技企业的管理相联系,这就使整个工 人阶级作为先进生产力代表的地位越来越巩固。总体上说,工人阶级的先进性, 实际上得到了进一步增强。第二,工人阶级作为领导阶级和主人翁的地位没有改 变。其一,中国的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没有变。中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 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其二,企业改革中出现了部分职工下岗现象,主要是由于经济结构调整而产生的
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符合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与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并不矛盾。其三,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确实存在 着雇佣关系,但是这类企业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并不占主导地位,而且它又 处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大环境中,必须接受中国法律的约束。这些企业中,职工群 众的合法利益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必须指出的是,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领导阶 级,是指工人阶级的总体地位,并非指每个工人个体都是领导者。工人阶级的主 人翁地位,是一个总体的政治判晰,并不能把这种总体的政治判断等同于每个人 的具体职业感受。第三,工人阶级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力军的作用 没有改变。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 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它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新时 期的工人阶级,仍然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最先进的阶级,仍然保持者原有 的阶级特征和优秀品质,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 决定性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共和 国的脊梁”。 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怎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早在建国初期,邓小平对这个问题就有过明确 的阐述。他指出:“第一,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工人阶级的作用,不依靠工人就无 法搞好工业生产,就不可能发展到社会主义。” “第二,必须把工人的最大多数组织到工会中去,并依靠工会去教育工人, 启发其阶级觉悟,发挥其生产积极性。” “第三,用高度的热忱去关怀工人阶级的各方面,从政治上、文化上、生活 和物质福利上去关心他们,不要忽略有利于工人的‘小事'。” “第四,依靠工人阶级必须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贯彻到各部门中去。不 能把它看作只是工会和工厂的事情。”邓小平所讲的这四点意见,其基本精神在 今天也是适用的。 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要实现科学发展,仍然必须坚持全心 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广大职工要发扬主人翁精 神,学习新知识、学握新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激发艰苦创业和自主创新热 情,大力开展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和建功立业活动,为建设创新型因家做贡献
淘汰落后的生产力,发展先进的生产力,符合工人阶级的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 与工人阶级的主人翁地位并不矛盾。其三,在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中,确实存在 着雇佣关系,但是这类企业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生活中并不占主导地位,而且它又 处在社会主义制度的大环境中,必须接受中国法律的约束。这些企业中,职工群 众的合法利益同样受到法律的保护。 必须指出的是,工人阶级是中国的领导阶 级,是指工人阶级的总体地位,并非指每个工人个体都是领导者。工人阶级的主 人翁地位,是一个总体的政治判断,并不能把这种总体的政治判断等同于每个人 的具体职业感受。第三,工人阶级作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主力军的作用 没有改变。工人阶级是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特别是社会化大生产发展的产物, 工人阶级的先进性,决定了它始终是推动中国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本力量。新时 期的工人阶级,仍然是同社会化大生产相联系的最先进的阶级,仍然保持着原有 的阶级特征和优秀品质,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起着 决定性作用,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力军。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共和 国的脊梁”。 必须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怎样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早在建国初期,邓小平对这个问题就有过明确 的阐述。他指出:“第一,必须从思想上认识工人阶级的作用,不依靠工人就无 法搞好工业生产,就不可能发展到社会主义。” “第二,必须把工人的最大多数组织到工会中去,并依靠工会去教育工人, 启发其阶级觉悟,发挥其生产积极性。” “第三,用高度的热忱去关怀工人阶级的各方面,从政治上、文化上、生活 和物质福利上去关心他们,不要忽略有利于工人的‘小事’。” “第四,依靠工人阶级必须成为党的指导思想,必须贯彻到各部门中去。不 能把它看作只是工会和工厂的事情。”邓小平所讲的这四点意见,其基本精神在 今天也是适用的。 在新世纪新阶段新的历史起点上,我国要实现科学发展,仍然必须坚持全心 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工人阶级的主力军作用。广大职工要发扬主人翁精 神,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激发艰苦创业和自主创新热 情,大力开展劳动竞赛、技术革新和建功立业活动,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各级政府要切实解决职工群众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等方面 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保护、调动和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共谋经济发展、 共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成果。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的依靠力量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我国的这一基本国情,决 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 革中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各个时期农民都是最基本的依 靠力量。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决 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农民。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减轻农民 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 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建设的 新型农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非常重视农民在改革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把农村经济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把 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提到关系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加以认识,指出:“中国人口 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 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 贫困的基础之上。”他高度评价了农民在改革中迸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 多次指出,联产承包、乡镇企业都是农民的创造。他还说,农民没有积极性,国 家就发展不起来;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农村不稳定,整 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依靠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关系国家发展大局。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不 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农民问题,强调农民问题 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 的一贯战略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 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第一,农业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 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这一基础地位在我国显得尤为
各级政府要切实 解决职工群众在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等方面 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保护、调动和发挥好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共谋经济发展、 共建和谐社会、共享改革成果。 2、农民阶级是人数最多的基本的依靠力量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我国的这一基本国情,决 定了广大农民不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 革中人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我国的国情决定了各个时期农民都是最基本的依 靠力量。广大农民不但是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主力军,而且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中人数最多、最基本的依靠力量。“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决 定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农民。要高度重视“三农”问题,减轻农民 负担,增加农民收入,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要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 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倡导健康文明新风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建设的 新型农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非常重视农民在改革和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他把农村经济改革作为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把 农业问题、农民问题提到关系国家发展大局的高度加以认识,指出:“中国人口 的百分之八十在农村,如果不解决这百分之八十的人的生活问题,社会就不会是 安定的。工业的发展,商业的和其他的经济活动,不能建立在百分之八十的人口 贫困的基础之上。”他高度评价了农民在改革中迸发出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他 多次指出,联产承包、乡镇企业都是农民的创造。他还说,农民没有积极性,国 家就发展不起来;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农村不稳定,整 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依靠农民,调动农民积极性,关系国家发展大局。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不 断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也非常重视农民问题,强调农民问题 始终是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根本问题,重视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我们党 的一贯战略思想。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农民群众,这是由农业、农村、农民问 题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决定的。 第一,农业问题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 食为天。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农业这一基础地位在我国显得尤为
突出,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极大。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要用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22%的人口,困难可想而见。 第二,农村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中国的国情决定没 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 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第三,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人 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表现了可贵的创业革新精神,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 主要内容的责任制,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衷心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怎样依靠农民? 一是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 生活水平: 三是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 强国家主人翁观念,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 问讲到农民,很自然地会使人们想到农民工问题,下面简单讲讲这个大家都 很关心的题 农民工与农民工问题 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每年春节前后,在中国大地都有一股波澜壮阔 的人口流动浪潮,给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造成巨大的压力,形成极为繁忙的周 期性“春运”。而构成这一潮涌的主体部分,是返乡和回城的农民工。这一景象 被称为“民工潮”。 可当人们司空见惯了十几年的“潮”起“潮”落之后,近年来又出现了“民 工荒”现象:2005年、2006年春节之后,“缺工”成为沿海地区一些企业面对的 现实问题。“民工潮”中又出现了“民工荒”,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工的深层
突出,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影响极大。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要用占世界 7%的耕地养活占世界 22%的人口,困难可想而见。 第二,农村现代化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问题。中国的国情决定没 有农村的发展,就没有全国的发展;没有农村的稳定,就没有全国的稳定;没有 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第三,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也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中人 数最多的基本依靠力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在党的领导下,广大农民表现了可贵的创业革新精神,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 主要内容的责任制,农村改革和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带动了整个改革和建设事业。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符合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他们衷心拥护建设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成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一支重要依靠力量。 依靠广大农民,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这不但是一个重大的经济问题, 也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怎样依靠农民? 一是不断提高对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极端重要性的认识; 二是切实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和民主权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提高农民的 生活水平; 三是教育、引导、支持农民,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增 强国家主人翁观念,培养造就一代新型农民,推动农村实现现代化,建设社会主 义新农村。 问讲到农民,很自然地会使人们想到农民工问题,下面简单讲讲这个大家都 很关心的题 农民工与农民工问题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以来,每年春节前后,在中国大地都有一股波澜壮阔 的人口流动浪潮,给铁路、公路等交通运输造成巨大的压力,形成极为繁忙的周 期性“春运”。而构成这一潮涌的主体部分,是返乡和回城的农民工。这一景象 被称为“民工潮”。 可当人们司空见惯了十几年的“潮”起“潮”落之后,近年来又出现了“民 工荒”现象:2005 年、2006 年春节之后,“缺工”成为沿海地区一些企业面对的 现实问题。“民工潮”中又出现了“民工荒”,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农民工的深层
次问题。 第一,农民工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同时,随着 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外资企业陆续兴办,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创造 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主要是指户 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是我国工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 具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2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达1.2亿左右。一方面,必须看到,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 的贡献。他们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篇,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 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闯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事实说明,农民工是一支不可缺少的新型劳动大军。 但另一方面,也无须回避,无论是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生活条 件而言,还是从政府及社会的引导、管理、服务而言,都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解 决的问题。 对于农民工问题,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 的成效。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从就业权看,农民就业受到歧视,北京规定农民工不能从事文秘,上海四星 级以上宾馆不用农民工。从安居权看,石棉瓦平房、地下室、工地工棚就是进城 打工农民的安身之所。北京市调查,农民工住石棉瓦棚的占77.7%,住地下室的 3.8%,住工棚的占10%。不少人一张木板,一叠床被,酷暑寒冬,风吹日晒,拥 挤脏乱,蚊叮虫咬,甚至达不到有关法律规定的人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安 居工程普惠的只是市民。从社会保障最核心的失业保险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 期间有失业补助,但农民工却没有,一旦失业就失去了任何经济来源,他们中就 有人被逼以犯罪作为对社会不公的“终极反抗”。更值得关注的是,进城农民工 子女教育处于财政投入的真空状态,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都不愿意出钱,农民工 子女上学门槛太高,大多流入办学条件较差的私立打工子弟学校甚至失学。民工
次问题。 第一,农民工问题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 性,农业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转移出来。同时,随着 改革开放的推进,大量外资企业陆续兴办,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创造 了大量非农就业机会,带动了一批又一批的农民进城务工。农民工,主要是指户 籍仍在农村,进城务工和在当地或异地从事非农产业的劳动者。农民工是我国工 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产生的独特社会现象。 具有关方面的统计,目前全国农民工总数超过 2 亿,其中进城务工的农民工 达 1.2 亿左右。一方面,必须看到,农民工对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 的贡献。他们为农村增加了收入,为城市创造了财富,为城乡发展注入了活力, 促进了市场导向、自主择业、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闯出了一条城乡融合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事实说明,农民工是一支不可缺少的新型劳动大军。 但另一方面,也无须回避,无论是从农民工自身的文化素质、技能水平、生活条 件而言,还是从政府及社会的引导、管理、服务而言,都存在着一些需要认真解 决的问题。 对于农民工问题,党和国家一向高度重视,制定了一系列保障农民工权益和 改善农民工就业环境的政策措施,各地区各部门也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积极 的成效。但从现实情况看,农民工面临的问题仍然十分突出。 从就业权看,农民就业受到歧视,北京规定农民工不能从事文秘,上海四星 级以上宾馆不用农民工。从安居权看,石棉瓦平房、地下室、工地工棚就是进城 打工农民的安身之所。北京市调查,农民工住石棉瓦棚的占 77.7%,住地下室的 3.8%,住工棚的占 10%。不少人一张木板,一叠床被,酷暑寒冬,风吹日晒,拥 挤脏乱,蚊叮虫咬,甚至达不到有关法律规定的人生存需要的最基本的条件,安 居工程普惠的只是市民。从社会保障最核心的失业保险方面看,城市居民在失业 期间有失业补助,但农民工却没有,一旦失业就失去了任何经济来源,他们中就 有人被逼以犯罪作为对社会不公的“终极反抗”。更值得关注的是,进城农民工 子女教育处于财政投入的真空状态,输出地和输入地政府都不愿意出钱,农民工 子女上学门槛太高,大多流入办学条件较差的私立打工子弟学校甚至失学。民工
生存状况的改善,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其深层次原因还是我国长期 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仅仅靠出台某一项政策或措施去解决问题似乎 并不现实,应该以系统工程的理念,从立法和法律保护、行政管理和服务、社会 奥论宣传和导向等方面入手,逐步为农民工营造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理性的、 健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在可能的领域尽快让农民工享有市民待遇,努力消除“城 市里的村庄”和“工人中的农民”这一新的二元结构。 第二,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民工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68%,在建筑业、采据业中占到近80%,在 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50%以上。人们很难想象,如果农民工一旦 消失,我们的经济该如何发展,我们的城市该怎么运转。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期之时,关心和保护农民工,进一步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对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制度,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使城乡人民共 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就必须充分调动农民工群体的积极性,实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做好农 民工工作,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工农关系,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其次,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必然要求解 决好农民工在劳动工资、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 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工作和生活 环境。做好农民工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充满活力、和谐安定的 社会局面。 再次,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因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任务。农村富
生存状况的改善,可以说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任务,其深层次原因还是我国长期 实行的城乡二元分割的管理体制,仅仅靠出台某一项政策或措施去解决问题似乎 并不现实,应该以系统工程的理念,从立法和法律保护、行政管理和服务、社会 舆论宣传和导向等方面入手,逐步为农民工营造一个立体的、全方位的、理性的、 健康的生存与发展环境,在可能的领域尽快让农民工享有市民待遇,努力消除“城 市里的村庄”和“工人中的农民”这一新的二元结构。 第二,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民工已成为经济建设中的生力军。他们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的各个行业, 其中在加工制造业中占从业人员的 68%,在建筑业、采掘业中占到近 80%,在 环卫、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占到 50%以上。人们很难想象,如果农民工一旦 消失,我们的经济该如何发展,我们的城市该怎么运转。农民工在我国工业化、 城镇化、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 因此,在当前我国社会正处于矛盾多发期之时,关心和保护农民工,进一步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化解可能引发的社会矛盾和纠纷,对于促进改革发展稳定具 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解决农民工问题,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迫切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 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 建立健全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和制度,促进工农、城乡协调发展,使城乡人民共 享改革发展成果,逐步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而要从根本上改变城乡二元结构, 就必须充分调动农民工群体的积极性,实行维护农民工权益的政策措施。做好农 民工工作,有利于解决“三农”问题,协调工农关系,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其次,解决农民工问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 相处的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享有平等权利,共享改革发展成果。这必然要求解 决好农民工在劳动工资、就业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农民 工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权益,为农民工创造一个公平、良好的工作和生活 环境。做好农民工工作,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形成充满活力、和谐安定的 社会局面。 再次,解决农民工问题,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战略任务。农村富
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农民 工队伍的出现和壮大,是我国特色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正确抉择和有效途 径。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必将是长期的。我们必须顺应工业 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 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能否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第三,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顾名思义,是“农民”和“工人”的结合。那么,农民工究竟该姓 “农”还是姓“工”呢?可以说,这是农民工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回答这一问题, 必须从农民工队伍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 20多年来,农民工队伍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一部分亦工亦农的季 节工外,绝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与土地之间已没有劳动和收入上的关系。他 们长期在城市就业,取得工资收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并在很多行 业已占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2004年的调查,农民工已占 企业员工总数的近60%。 2003年9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农民工己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 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加入工会被首次写入这次大会的报告。2004年 初的中央“一号文件”一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 意见》,第一次明确认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出这样的论断,有着充分的实践依据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上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使中国产业工 人队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把长期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确认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 成部分,极大地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有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 基础,提高党对新生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同时,它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 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偏见和歧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民工问题的最 终解决,进而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006年新春伊始,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是 我国第一个全面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必须认真落实《意见》精神
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世界各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趋势。农民 工队伍的出现和壮大,是我国特色的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正确抉择和有效途 径。大量农民工在城乡之间流动就业的现象,必将是长期的。我们必须顺应工业 化、城镇化的客观规律,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正确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 业和城镇有序转移。能否解决好农民工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现代化进程和全面 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 第三,如何正确认识和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顾名思义,是“农民”和“工人”的结合。那么,农民工究竟该姓 “农”还是姓“工”呢?可以说,这是农民工最关心的一个问题。回答这一问题, 必须从农民工队伍自身的发展变化中去寻找。 20 多年来,农民工队伍本身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除了一部分亦工亦农的季 节工外,绝大多数进城就业的农民工与土地之间已没有劳动和收入上的关系。他 们长期在城市就业,取得工资收入,广泛分布在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并在很多行 业已占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2004 年的调查,农民工已占 企业员工总数的近 60%。 2003 年 9 月召开的中国工会十四大提出,“农民工已经成为我国工人阶级的 新成员和重要组成部分”,农民工加入工会被首次写入这次大会的报告。2004 年 初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 意见》,第一次明确认定“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已经成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出这样的论断,有着充分的实践依据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农民工的数量,已超过了传统上由城镇居民构成的产业工人,使中国产业工 人队伍结构发生重大变化。把长期在城市就业的农民工确认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 成部分,极大地壮大了工人阶级队伍,有助于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 基础,提高党对新生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同时,它有助于提高农民工的政治地位, 消除对农民工的社会偏见和歧视,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推动农民工问题的最 终解决,进而打破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和谐。 2006 年新春伊始,国务院颁布了《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这是 我国第一个全面研究解决农民工问题的重要指导性文件,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城乡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解决好农民工问题,必须认真落实《意见》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