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讲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了解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与基本经验:理解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2、能运用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提供的思想方法,分析社会转型和改革 中的具体问题。 3、使学生在学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基础上,认同社会主义方向,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2.教学难点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及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教学方法与准备 1.教学方法: (1)教师的教法:讲授法;案例分析法:情感教学法:启发思考法。 (2)学生的学法:讨论法;社会实践等。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网页、视频资料、阅读资料等。 四、课时安排:2学时 五、教学过程 引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如何恢复?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成功地解决了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一、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特征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对新民主主义社会 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矛盾作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社 会的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第二专题: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第二讲 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掌握党在过渡时期 的总路线;了解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与基本经验;理解社会主义基 本制度在中国确立的重要意义。 2、能运用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和历史经验提供的思想方法,分析社会转型和改革 中的具体问题。 3、使学生在掌握中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必然性的基础上,认同社会主义方向, 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拥护社会主义制度;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 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性质、特点和主要矛盾,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及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改造的内容。 2.教学难点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必然性及中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三、教学方法与准备 1.教学方法: (1)教 师的教 法:讲 授法;案 例分析 法;情 感教学 法;启 发思考 法。 (2)学生的学法:讨论法;社会实践等。 2.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网页、视频资料、阅读资料等。 四、课时安排:2 学时 五、教学过程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民经济如何恢复?社会主义改造怎样进行?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理论和实践创新,成功地解决了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转变的问题,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一、 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 (一)、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过渡性质与主要特征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建国初期的基本国情出发,对新民主主义社会 的性质、特征和基本矛盾作了系统的论述,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关于新民主主义社 会的理论。 1、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质的社会
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 素的发展,他们彼此斗争着。但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处于领导地位,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 定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 政。它既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政治保证: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在国营经济 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 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 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新民主主义杜会的主要矛盾 在土地问题解决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 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外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种主要矛 盾,特别是在国内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和 私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将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的发展前 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的。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条件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质是指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 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恢复国民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条件成熟时对生 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改造中国社 会的一次伟大实践,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理论
中国革命的全部结果是:一方面有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另一方面有社会主义因 素的发展,他们彼此斗争着。但社会主义因素在经济上和政治上处于领导地位, 是起决定性的因素,这决定了社会主义因素将不断增长并获得最后胜利。因此, 新民主主义社会不是独立的社会形态,属于社会主义体系,是过渡性质的社会。 中国经过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是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 定的。 2、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 政治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人民民主专 政。它既是新民主主义社会在政治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也是从新民主主义社会 向社会主义社会转变的根本政治保证;经济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行在国营经济 领导下的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和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等五种 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民主主义经济制度。国营经济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领导作 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经济方面的社会主义因素;文化上,新民主主义社会实 行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新民主主义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土地问题解决之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同 资本主义道路之间的矛盾;国外是中国人民同帝国主义国家的矛盾。这种主要矛 盾,特别是在国内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国家所经营的社会主义性质经济和 私人资本主义发生经济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将决定新民主主义社会将来的发展前 途必然是社会主义的。 (二)、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设想和条件 1、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质 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实质是指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全国 政权,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恢复国民经济,大力发展生产力,在条件成熟时对生 产资料私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 主义社会过渡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改造中国社 会的一次伟大实践,也是对科学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重要发展。 2、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有关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了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提出了从资本主 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 想。对资本主义私有制除了直接剥夺外,还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而对小生产者 农民的私有制不能采取剥夺的方式,只能通过示范和社会帮助的方式进行。但由 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恩关于和平赎买资产阶级的设想未能付诸实践。列宁领导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问题上,列宁一度产生过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思想。不久,他意识到,像俄国这 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政策,而必须经历”一个漫长 而复杂的过渡”。随后,颁布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力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 渡到社会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构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 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构想。 毛泽东认为,在我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要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 和文化建设,在国家经济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以后,在全国 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 期。 为什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是独立地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然后逐步过波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由当时各种国内外客观因素决定的: (1)经济、政治上十分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缺乏远见和足够的勇气,并且有不少 人害怕民众,因此,既没有能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没有能力在中国建立独 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决不能容许资 产阶级独占革命的胜利果实,不希望自己刚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中解放出来,又重新遭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3)国际环境不允许在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国际环境,长期支持中国革 命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国家只想使中
马克思、恩格斯深入研究了欧洲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矛盾,提出了从资本主 义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对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思 想。对资本主义私有制除了直接剥夺外,还可以采取赎买的办法。而对小生产者 农民的私有制不能采取剥夺的方式,只能通过示范和社会帮助的方式进行。但由 于历史条件的限制,马恩关于和平赎买资产阶级的设想未能付诸实践。列宁领导 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问题上,列宁一度产生过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思想。不久,他意识到,像俄国这 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不能直接实行社会主义政策,而必须经历"一个漫长 而复杂的过渡"。随后,颁布了一系列新经济政策,力图利用国家资本主义逐步过 渡到社会主义。 3、中国共产党人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构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提出了从新民主主义 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构想。 毛泽东认为,在我国实现私营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要经过多年的经济建设 和文化建设,在国家经济文化事业大为兴盛了以后,在各种条件具备以后,在全国 人民考虑成熟并在大家同意了以后,就可以从容地和妥善地走进社会主义的新时 期。 为什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不是独立地发展 资本主义社会,也不是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必须先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 然后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这是由当时各种国内外客观因素决定的: (1)经济、政治上十分软弱的中国资产阶级缺乏远见和足够的勇气,并且有不少 人害怕民众,因此,既没有能力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也没有能力在中国建立独 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2)中国的工人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决不能容许资 产阶级独占革命的胜利果实,不希望自己刚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中解放出来,又重新遭受资本主义的压迫和剥削。 (3)国际环境不允许在中国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20 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 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两种制度、两条道路激烈斗争的国际环境,长期支持中国革 命的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也不希望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帝国主义国家只想使中
国成为它们附庸国,也不愿意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主义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基础上。中国革命虽然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取得了胜利,但当时中国的生产 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却十分落后,中国并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 件。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符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这一理论的。从人类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是可以超越的,但生产 力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只有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 才有可能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并获得自身的巩固与发展。而中国恰恰是在经济文 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取得革命胜利的,因此,必须先发展新民主主义,通过扩展新 民主主义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 案例 引导学生阅读薄一波所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49~55 页,中共中央党提出版社,1991年5月) 薄一波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环境和对事件的了解,回顾了刘少奇新中国初期 在天津的一次讲话。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多年战乱,当然从根本上 说是由于我国的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党需要克服“左“倾思想,团结各方面力 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当时社会的生产能力。因此,刘少奇根据毛 泽东的思想提出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并在民族资本家中做解释工作,消除疑虑, 使他们放手生产。这实际上贯彻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中国 成立后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才开始采取社会主义步骤的思想。 讲清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过渡时期论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新民主主义论》等 文章中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纲领的论述,结合学术界近些年有关新民主主义 社会论的研究成果,启发学生重点思考领悟新中国最初7年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形态,从中领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这一不同于西方民主 制度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三种 社会形态,以及毛泽东相关理论的创新价值
国成为它们附庸国,也不愿意中国走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4)中国当时还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件。马克思主义认为, 社会主义是一种高于资本主义的社会形态,社会主义必须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 的基础上。中国革命虽然在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下取得了胜利,但当时中国的生产 力和社会发展水平却十分落后,中国并不具备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条 件。 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由新民主主义社会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是符合 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是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基础上这一理论的。从人类 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阶段是可以超越的,但生产 力高度发展的商品经济发展阶段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只有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 才有可能最终取代资本主义,并获得自身的巩固与发展。而中国恰恰是在经济文 化十分落后的情况下取得革命胜利的,因此,必须先发展新民主主义,通过扩展新 民主主义促进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创造条件。 案例 引导学生阅读薄一波所著:《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 49 - 55 页, 中共中央党提出版社,1991 年 5 月) 薄一波结合自己亲身经历的历史环境和对事件的了解,回顾了刘少奇新中国初期 在天津的一次讲话。从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中国,由于多年战乱,当然从根本上 说是由于我国的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低,党需要克服"左"倾思想,团结各方面力 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当时社会的生产能力。因此,刘少奇根据毛 泽东的思想提出巩固新民主主义秩序,并在民族资本家中做解释工作,消除疑虑, 使他们放手生产。这实际上贯彻了包括毛泽东在内的党中央领导同志关于新中国 成立后要经过一个相当长的过渡时期才开始采取社会主义步骤的思想。 讲清新民主主义社会论与过渡时期论的关系。指导学生阅读《新民主主义论》等 文章中有关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纲领的论述, 结合学术界近些年有关新民主主义 社会论的研究成果, 启发学生重点思考领悟新中国最初 7 年社会的政治、经济、 文化形态,从中领会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开创的这一不同于西方民主 制度下的资本主义社会,也不同于苏联无产阶级专政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第三种 社会形态,以及毛泽东相关理论的创新价值
4、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 (1)政治上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这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由人民自己选举政府、初步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为新民 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这些资 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国营经济的建立,奠定了人民民主专 政的经济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 (3)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 践经验。这些初步的经验和作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打 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际环境因素。二次大战以后,世界格局发 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 家对中国给予积极的援助和支持,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步成功和历史经验在 宏观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这些因素成为中国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国际条件。 二、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的转变而提出来的一条正确路线,它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国后各种矛盾 纵横交错、斗争环境十分复杂的条件下,顺利实现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指明了方向。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1953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其完整准确的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波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年9 月,这条总路线写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纲 领
4、中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的条件 (1)政治上实现了全国大陆的解放和统一,建立了各级地方人民政权。这是中国 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由人民自己选举政府、初步实现了人民群众当家作主,为新民 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提供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 (2)经济上没收了官僚买办资本,建立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没收这些资 本归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所有,就使人民共和国掌握了国家的经济命脉, 使国营经济成为整个国民经济的领导成分。国营经济的建立,奠定了人民民主专 政的经济基础,也为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 础。 (3)中国共产党初步积累了利用和限制私营工商业,引导农民进行互助合作的实 践经验。这些初步的经验和作法为我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打 下了一定的实践基础。 (4)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国际环境因素。二次大战以后,世界格局发 生了重大变化,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苏联和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 家对中国给予积极的援助和支持,特别是苏联社会主义的初步成功和历史经验在 宏观上对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具有重要的示范作用,这些因素成为中国向社会 主义过渡的国际条件。 二、 中国共产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 的转变而提出来的一条正确路线,它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在建国后各种矛盾 纵横交错、斗争环境十分复杂的条件下,顺利实现过渡时期的总任务指明了方向。 (一)、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和实质 1953 年,中共中央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其完整准确的表述是:从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 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 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4 年 9 月,这条总路线写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成为团结和动员全国各族人民为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新中国而奋斗的新纲 领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离开了工业化, 社会主义攻造就失去了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不 对落后的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也 无法真正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 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 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如毛泽东所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 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 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现过渡的时间安排和步骤上,总路线强 调了两点:一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完成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即从1953 年算起,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二是要“逐 步实现”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即有计划、有步骤地,由低级到高级稳步地向社会主 义过旗。这种安排无疑也是比较积极而又慎重的。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虽然改变了原来提出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需要 进行很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构想,使社会主义改造明显地提前了。但这种 改变绝不是一时冲动、贸然做出的。除了此时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了新的 认识和思考外,主要还是根据当时国内外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全国人民要求尽快消 灭剥削制度、摆脱贫穷落后困境,迅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经过反复思 考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工业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落后必然挨打。一部屈 辱的中国近代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加速实现国 家工业化。只有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 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增强国防实力,有效地捍卫国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一条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建设与社会 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二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 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工业化是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和目的。离开了工业化, 社会主义攻造就失去了意义。社会主义改造是工业化不可缺少的条件和手段。不 对落后的个体农业、个体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工业化也 无法真正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确 立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并在这种经济基础上进一步健全社会主义上层建筑,以继 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正如毛泽东所说"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 农业和手工业由个体的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的集体所有制,私营工商业由资本主 义所有制变为社会主义所有制,必然使生产力大大地获得解放。这样就为大大地 发展工业和农业的生产创造了社会条件。过渡时期总路线体现了变革生产关系同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辩证统一关系。在实现过渡的时间安排和步骤上,总路线强 调了两点: 一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完成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即从 1953 年算起,用三个五年计划或更长一点的时间,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二是要“逐 步实现”工业化和三大改造,即有计划、有步骤地,由低级到高级稳步地向社会主 义过旗。这种安排无疑也是比较积极而又慎重的。 (二)、过渡时期总路线反映了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虽然改变了原来提出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需要 进行很长时期的新民主主义建设的构想,使社会主义改造明显地提前了。但这种 改变绝不是一时冲动、贸然做出的。除了此时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社会有了新的 认识和思考外,主要还是根据当时国内外情况的发展变化和全国人民要求尽快消 灭剥削制度、摆脱贫穷落后困境,迅速实现国家繁荣昌盛的强烈愿望,经过反复思 考而做出的重大决策。 1、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国家独立富强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条件 工业化水平的高低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落后必然挨打。一部屈 辱的中国近代历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要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加速实现国 家工业化。只有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 面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增强国防实力,有效地捍卫国
家的独立与安全。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必要的 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充分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 的积极方面,对恢复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毕竟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经济制度,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的矛盾, 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 之间,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同本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的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 动、工人监督生产、粮食棉花的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地把 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 的道路,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 的条件。 3、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土地改革后的农村,由于农民 重新获得了土地,劳动积极性大为提高,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当时的农业 经济毕竞是-种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不利于现代生产的社会分工,也不利于兴办大 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更无法集中力量抵御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同时,小农经济 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农村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农民重新陷于解放前那种穷困潦倒 的苦难生活。此外,分散、脆弱的小农经济也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提 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资金和市场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一方面对农副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 方面对农业手工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 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因此,要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 化建设的需要,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必须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 总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符合中国的 基本国情。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当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关于向社会主义过
家的独立与安全。 2、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为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必要的 基础 新中国成立初期,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充分利用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有利于国计民生 的积极方面,对恢复国民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与社会 主义国营经济毕竟是两种性质根本不同的经济制度,两者之间存在着许多的矛盾, 这就不能不发生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同国家的各项经济政策 之间,同社会主义国营经济之间,同本企业职工之间的利益冲突越来越明显。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采取的打击投机倒把、调整和改组工商业、进行“五反”运 动、工人监督生产、粮食棉花的统购统销等一系列必要的措施和步骤,必然地把 原来落后、混乱、畸形发展、唯利是图的资本主义工商业逐步引上社会主义改造 的道路,以继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迅速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必要 的条件。 3、对个体农业和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必然需要 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农业生产力发展水 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土地改革后的农村,由于农民 重新获得了土地,劳动积极性大为提高,农业生产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当时的农业 经济毕竟是-种封闭式的小农经济,不利于现代生产的社会分工,也不利于兴办大 规模的农田水利建设,更无法集中力量抵御各种严重的自然灾害。同时,小农经济 的自然发展必然导致农村严重的两极分化,使农民重新陷于解放前那种穷困潦倒 的苦难生活。此外,分散、脆弱的小农经济也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工业化对农业提 供越来越多的工业原料、资金和市场的需要。 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的大规模开展,一方面对农副产品的需要日益增大,一 方面对农业手工业技术改造的支援日益增强,这也是促进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 向合作化方向发展的一个动力。因此,要发展农业和手工业,以适应社会主义工业 化建设的需要,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必须对个体农业和个体手工业进 行社会主义改造。 总之,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有其历史必然性,符合中国的 基本国情。同时也应当看到,由于当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关于向社会主义过
渡的问题上所作的理论阐述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 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更是很少论及。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的时间不长,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这些都不能不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探索,从而使过渡时期总路线存在着某些难以避免的 历史局限性。 案例: 指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第221-226 页,中共中央党提出版社,1991年5月。 1953年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意味着毛泽东对在中国采取社会主义步骤时 间选择的变更。这个变更是如何发生的?应当怎样看待这个变更?亲身经历这段历 史且了解此事经过的薄一波的上述回顾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中肯评价。按照案例 提供的材料,毛泽东酝酿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了深思熟虑,是根据三年经 济恢复之后的国家各方面情况及同一时期出现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借鉴了苏 联的经验,又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做出来的。学者们尽管可以从新民主主义社会 理论的内在关联、毛泽东个人的认识特征、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 出的某种倾向,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后来事实上极度超前完成等许多方面进行分析 评价,但无法否认上述案例文献中提出的事实。因此,一方面要把人物与事件放到 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同时,又从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回顾某件史事和人物的 历史局限,才可能对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时机及理论本身做出更为恰当的评 价。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既有其历史必然性,也存在某些难以避免的历史局 限性。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在推动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 作用。 三、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项 重要任务。我国对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合作化道路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合作制理论和中国农村的实际相结合的结
渡的问题上所作的理论阐述不是很充分,尤其是像中国这样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 如何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问题,更是很少论及。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来看, 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变成现实的时间不长,人们对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 会主义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这些都不能不影响到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由新民主 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探索,从而使过渡时期总路线存在着某些难以避免的 历史局限性。 案例: 指导学生阅读并理解,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上卷,第 221 - 226 页, 中共中央党提出版社,1991 年 5 月。 1953 年党的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意味着毛泽东对在中国采取社会主义步骤时 间选择的变更。这个变更是如何发生的?应当怎样看待这个变更?亲身经历这段历 史且了解此事经过的薄一波的上述回顾提供了详细的解释和中肯评价。按照案例 提供的材料,毛泽东酝酿和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经过了深思熟虑,是根据三年经 济恢复之后的国家各方面情况及同一时期出现的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借鉴了苏 联的经验,又经过一番调查研究后做出来的。学者们尽管可以从新民主主义社会 理论的内在关联、毛泽东个人的认识特征、当时的政治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呈现 出的某种倾向,以及社会主义改造后来事实上极度超前完成等许多方面进行分析 评价,但无法否认上述案例文献中提出的事实。因此,一方面要把人物与事件放到 具体的历史环境中考察,同时,又从长远的历史发展过程回顾某件史事和人物的 历史局限,才可能对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的时机及理论本身做出更为恰当的评 价。 总之,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既有其历史必然性,也存在某些难以避免的历史局 限性。但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提出和实施,在推动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 的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 作用。 三、 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实现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转变的一项 重要任务。我国对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合作化道路走上社会主义道 路,是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合作制理论和中国农村的实际相结合的结
果。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 时也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立了有利条件。 (一)、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 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应当如何消灭私有制并建立公有制呢?他们认为,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私有制形式,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劳动者的私有制,另 类是剥削者的私有制。消灭这两类私有制,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明确指出,在无产阶级学握了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 以后,用组织合作社的办法,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事业,是无产阶级改造个体 小生产的农业经济的唯一出路。列宁的农业合作制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改 造小农经济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个体农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案例: 指导参看《“穷棒车”精神放光芒》编写组:《“穷棒车”精神放光芒-一西铺大队 的经济发展》,第58-66页,人民出版社,1975年11月。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 个方面。这里选取农业合作化的一个案例:当时河北省遵化县四十里铺“穷棒子社 “的报道。20世纪50年代当它初次见报时,作为宜传材料难免有"加工”、“拔高 的成分。这里选用的材料出版于1975年,文字、内容都染上些“文化大革命“色彩。 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到在那场席卷全国轰轰烈烈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中 发生在亿万农民中间的故事,从中体味广大穷苦农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走合作 化道路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想见,作为毛泽东亲自表彰推荐的典型,王国藩和“ 三条驴腿”的故事在全国产生的巨大影响。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关于这个问题在实际 历史进程中党中央的策略发生了变化。在此问题上以薄波的回忆为据,结合新中 国初期的历史和党的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说明过渡时期总路线贯彻的事实:再 结合“穷棒子社“等案例,讨论集体化道路对于广大中国农民的意义
果。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 时也为实现国家工业化和推进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创立了有利条件。 (一)、对个体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共产党人可以用一句话把自己的理 论概括起来:消灭私有制”。应当如何消灭私有制并建立公有制呢?他们认为, 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私有制形式,大体可分两类:一类是劳动者的私有制,另一 类是剥削者的私有制。消灭这两类私有制,应采取不同的方法。 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明确指出,在无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政权和生产资料所有权 以后,用组织合作社的办法,吸引农民参加社会主义事业,是无产阶级改造个体 小生产的农业经济的唯一出路。列宁的农业合作制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改 造小农经济的思想的进一步发展,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后实行个体农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2、中国共产党人关于农业合作化的理论 案例: 指导参看《“穷棒车”精神放光芒》编写组:《“穷棒车”精神放光芒-西铺大队 的经济发展》,第 58 - 66 页,人民出版社,1975 年 11 月。 过渡时期总路线的社会主义改造包括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三 个方面。这里选取农业合作化的一个案例:当时河北省遵化县四十里铺"穷棒子社 "的报道。20 世纪 50 年代当它初次见报时,作为宣传材料难免有"加工"、"拔高" 的成分。这里选用的材料出版于 1975 年,文字、内容都染上些"文化大革命"色彩。 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中看到在那场席卷全国轰轰烈烈的中国农村社会主义高潮中 发生在亿万农民中间的故事,从中体味广大穷苦农民响应党的号召,积极走合作 化道路的情况。同时,也可以想见,作为毛泽东亲自表彰推荐的典型,王国藩和" 三条驴腿"的故事在全国产生的巨大影响。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关于这个问题在实际 历史进 程中党中央的策略发生了变化。在此问题上以薄波的回忆为据,结合新中 国初期的历史和党的各项工作的积极开展,说明过渡时期总路线贯彻的事实;再 结合"穷棒子社"等案例,讨论集体化道路对于广大中国农民的意义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特别是结合土地改革完成后 的实际,提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1)提出“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毛泽东借 鉴了苏联的经验,但又不是照搬苏联的模式(先机械化、后合作化),而是根据 中国的实际,正确处理了合作化与机械化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合作化、 后机械化”的发展道路。 土改后一些农村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个 体经济和分散的家庭经济的这种严重趋势。毛泽东指出,在经济落后、生产不发 达、缺乏生产资料和资金的中国广大农村,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 器。 毛泽东提出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思想,并没有否认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和整个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他一直把农业机械化当作社会主义农业的 物质技术基础。他还特别强调,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完成社会主义 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械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 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面改观。 (2)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毛泽 东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不能剥夺农民”的原则,在发动农民入社时,特别 强调“自愿互利”的原则。因为农民既是私有者,同时又是劳动者,对待他们不 能采取刺夺的办法,而只能引导、说服教育,通过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使之自 觉自愿地走上合作化道路。同时,毛泽东还强调不能用强迫命令的手段去把贫农 和中农合并到合作社里,更不能用剥夺的办法把农民的生产资料公有化。他还指 出,所谓自愿互利原则,就是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在经济上坚持平等互利。 “只有在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愿”。 (3)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创造了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形式。“积 极领导”,是各级领导机关要走在群众的前头,而不要落在它的后头。既要反对 不去积极领导的消极倾向,也要反对不顾农民自愿的急躁情绪。“稳步前进”,就 是要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不能一步登天,不要使农民感到很突然。毛泽东在他 主持制定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农业互助合作必 须经过由低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逐步加以完成。第一步是互助组。互助组又可
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具体情况,特别是结合土地改革完成后 的实际,提出了适合中国特点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路线、方针和政策。 (1)提出“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发展道路。土地改革完成以后,毛泽东借 鉴了苏联的经验,但又不是照搬苏联的模式(先机械化、后合作化),而是根据 中国的实际,正确处理了合作化与机械化的关系,创造性地提出了“先合作化、 后机械化”的发展道路。 土改后一些农村出现的“两极分化”现象,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农业个 体经济和分散的家庭经济的这种严重趋势。毛泽东指出,在经济落后、生产不发 达、缺乏生产资料和资金的中国广大农村,必须先有合作化,然后才能使用大机 器。 毛泽东提出的“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思想,并没有否认农业机械化在农业社 会主义改造和整个农业发展中的作用。他一直把农业机械化当作社会主义农业的 物质技术基础。他还特别强调,中国只有在社会经济制度方面彻底完成社会主义 改造,又在技术方面,在一切能够使用机械操作的部门和地方,统统使用机器操 作,才能使社会经济面貌全面改观。 (2)坚持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的原则。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毛泽 东按照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不能剥夺农民”的原则,在发动农民入社时,特别 强调“自愿互利”的原则。因为农民既是私有者,同时又是劳动者,对待他们不 能采取剥夺的办法,而只能引导、说服教育,通过典型示范和国家帮助,使之自 觉自愿地走上合作化道路。同时,毛泽东还强调不能用强迫命令的手段去把贫农 和中农合并到合作社里,更不能用剥夺的办法把农民的生产资料公有化。他还指 出,所谓自愿互利原则,就是坚持入社自愿,退社自由,在经济上坚持平等互利。 “只有在互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愿”。 (3)实行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创造了从低级到高级逐步过渡形式。“积 极领导”,是各级领导机关要走在群众的前头,而不要落在它的后头。既要反对 不去积极领导的消极倾向,也要反对不顾农民自愿的急躁情绪。“稳步前进”,就 是要采取逐步过渡的办法,不能一步登天,不要使农民感到很突然。毛泽东在他 主持制定的《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中,明确提出了农业互助合作必 须经过由低级到高级的三种形式,逐步加以完成。第一步是互助组。互助组又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