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渊 源和现实依据,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 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 标任务:掌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 思路; 2、能力目标:使高职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碰到的社会经济现象。学会运用和谐思维认识 事物,分析社会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素质目标:激发他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意识,自 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二、教学重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如何构 建和谐社会 三、教学难点:如何构建和谐和社会 四、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五、学时安排:4学时 六、教学内容:
第四讲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一、教学目的: 1、知识目标:使高职学生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出的理论渊 源和现实依据,正确认识当前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 性和紧迫性;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和重要意 义;全面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 标任务;掌握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 思路; 2、能力目标:使高职学生学会正确运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 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碰到的社会经济现象。学会运用和谐思维认识 事物,分析社会问题,指导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3、素质目标:激发他们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参与意识,自 觉投身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之中 二、教学重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如何构 建和谐社会 三、教学难点:如何构建和谐和社会 四、授课方式:课堂讲授 五、学时安排:4 学时 六、教学内容: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 的社会理想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 孔子:和为贵 墨子:兼相爱、爱无差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 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 所代替。 1824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 验,以“新和谐”命名。 1842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 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 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 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 展的条件
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1.实现社会和谐,建设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 社会理想,也是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 的社会理想 (1)我国历史上关于和谐社会的思想 孔子:和为贵 墨子:兼相爱、爱无差 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空想社会主义者对未来和谐社会的论述 1803 年,法国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发表《全世界和谐》 一文,指出现存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合理的,必将为“和谐制度” 所代替。 1824 年,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在美国进行共产主义试 验,以“新和谐”命名。 1842 年,德国空想共产主义者魏特林在《和谐与自由的保 证》一书中把社会主义称为“和谐与自由的社会”,并指出新社 会的“和谐”是“全体和谐”。 (3)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未来社会发展方向的科学设想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 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 展的条件
一一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4)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 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 种政治局面。” 一一毛泽东 发表于1956年9月《论十大关系》和1957年2月的《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了党关于社会和谐建设的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阐述了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 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些思想奠定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于社 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002年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 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2006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4)和谐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不懈奋斗的目标 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 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 种政治局面。” ——毛泽东 发表于 1956 年 9 月《论十大关系》和 1957 年 2 月的《关于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了党关于社会和谐建设的理论。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邓小平重申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 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同时结合改革开放的实际科学阐述了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理论观点,对社会主义社会建 设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断。这些思想奠定了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 社会建设理论的重要基础。 十三届四中全会后,江泽民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我们党于社 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 2002 年十六大明确把社会更加和谐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一个重要目标。 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 务,并明确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内容。 2006 年十六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 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007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性,并对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 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推进 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一,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 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 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 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005年2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全面、深刻地阐明了社 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和定位,指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 想、目标任务、工作原则和重大部署。 2007 年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 要性,并对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作了全面部署。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社 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 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推进 社会主义事业的必然选择。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第一,抓好用好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 标的必然要求。 第二,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 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第三,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 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005 年 2 月,胡锦涛在中央党校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可概括为六个方面:民主 法制,即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 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即社会各方 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 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即 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 满活力,即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 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 有序,即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 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六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体现 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第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第二,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第三,正确把握和谐社会与全面建安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可概括为六个方面:民主 法制,即社会主义民主得到充分发扬,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 实落实,各方面积极因素得到广泛调动;公平正义,即社会各方 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它社会矛盾得到 正确处理,社会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诚信友爱,即 全社会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充 满活力,即能够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 造活动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安定 有序,即社会组织机制健全,社会管理完善,社会秩序良好,人 民群众安居乐业,社会保持安定团结;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生 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这六个方面是辩证统一的,体现 了民主与法治的统一、公平与效率的统一、活力与秩序的统一、 科学与人文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 2.准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第一,正确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性质。 第二,正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社会主义物质 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关系。 第三,正确把握和谐社会与全面建安设小康社会的关系。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第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
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 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 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 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 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 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 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 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 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 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 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丰富和发展。 第二,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 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意义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 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及时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 出部署,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使社会更加和谐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切 实做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工作,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 各方面的积极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切实 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目标; 第三,促进社会和谐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把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有利于进一步解决 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 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社会和谐是应对外部挑战的重要条件,保持国内安定 和谐的社会政治局面,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 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 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 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 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 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 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 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 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 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 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 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 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第一,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第二,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三,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四,必须坚持民主法治。 第五,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第六,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有利条件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为构建社会主义和
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改革开放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充分 的物质保证; 第三,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政治团体政治上的平等 和根本利益的一致,为我们化解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2)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 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 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 足的生活: 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 本建立。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 较大提高。 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 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谐社会提供了最根本的政治保证; 第二,改革开放的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充分 的物质保证; 第三,各阶层、各党派、各民族、各政治团体政治上的平等 和根本利益的一致,为我们化解各种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四,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构 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文化保证。 (2)2020 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第一,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 全面落实,人民的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 第二,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逐步扭转,合理有序 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财产普遍增加,人民过上更加富 足的生活; 第三,社会就业比较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 本建立。 第四,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备,政府管理和服务水平有 较大提高。 第五,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 显提高,良好道德风尚、和谐人际关系进一步形成。 第六,全社会创造活力显著增强,创新型国家基本建成; 第七,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完善,社会秩序良好
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第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 局面。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 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谍职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 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村的分 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 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
第八,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生态环境明显好转。 第九,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 的目标,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 局面。 (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十七大报告提出: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 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 谐劳动关系。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村的分 配制度,健全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 配的制度,放手让一切劳动、资本、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
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 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 生活 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第二,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体制、 医疗机构运行体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 制改革。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用药。 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 出生人口素质。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 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 生活 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第一,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 第二,要以深化公立医院改革为突破口,深化医疗卫生体制、 医疗机构运行体制、卫生投入体制、医疗服务和药品价格形成机 制改革。 第三,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保证人民群众基本用药。 第四,要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 出生人口素质。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