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南昌理工学院:《金融学》课程教学资源(授课教案)第十二章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6,文件大小:186.89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十二章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前人的货币需求思想 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 二、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1.西欧,许多古典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货币流通问题,并作了多方面的理论分析。 如货币数最论,如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的观点,等等。 2.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分析,后人多用“货币必要量”的概念来表述。假设 条件是完全的金流通。基本公式是: 3.马克思在论证这个问题时有两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前提:(1)商品是带者价格进入流 通的:(②)在该经济中存在者一个数量足够大的黄金贮藏。 4.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纸币为惟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1.费雪方程式。这一方程式在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梯。 以M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 均数:T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W=PT 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制 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交易量T,对产出水平常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 大体稳定。因此,只有P和M的关系最重要:P的值特别是取决于M数量的变化。 费雪方程式虽然关注的是M对P的影响,但是反过米,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 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 2剑桥方程式 剑桥学派研究货币需求时,重视微观主体动机。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 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每个人决定持有货币多少,有种种原 因:但在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是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 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 Md kPY 3.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差异 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也 就是作为储存价值)的功能。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 出的数量和速度: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 量占收入的比例。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剑桥方程式则是

第十二章 货币需求、货币供给与货币均衡 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一、前人的货币需求思想 中国古代的货币需求思想。 二、古典经济学到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理论 1. 西欧,许多古典经济学家早就注意到了货币流通问题,并作了多方面的理论分析。 如货币数量论,如商品流通决定货币流通的观点 ,等等。 2. 马克思关于流通中货币量的分析,后人多用“货币必要量”的概念来表述。假设 条件是完全的金流通。基本公式是: 3.马克思在论证这个问题时有两个极其重要的理论前提:⑴商品是带着价格进入流 通的;⑵在该经济中存在着一个数量足够大的黄金贮藏。 4. 马克思进而分析了纸币流通条件下货币量与价格之间的关系: 在纸币为惟一流通手段的条件下,商品价格水平会随纸币数量的增减而涨跌。 1. 费雪方程式。这一方程式在货币需求理论研究中是一个重要的阶梯。 以 M 为一定时期内流通货币的平均数量;V 为货币流通速度;P 为各类商品价格的加权平 均数;T 为各类商品的交易数量,则有: MV=PT 在这三个经济变量中,M,是一个由模型之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外生变量;V,由于制 度性因素在短期内不变,因而可视为常数;交易量 T,对产出水平常常保持固定的比例,也 大体稳定。因此,只有 P 和 M 的关系最重要:P 的值特别是取决于 M 数量的变化。 费雪方程式虽然关注的是 M 对 P 的影响,但是反过来,从这一方程式中也能导出一 定价格水平之下的名义货币需求量: 2.剑桥方程式 剑桥学派研究货币需求时,重视微观主体动机。认为,处于经济体系中的个人对货币的 需求,实质是选择以怎样的方式保持自己资产的问题。每个人决定持有货币多少,有种种原 因;但在名义货币需求与名义收入水平之间总是保持一个较为稳定的比例关系。对整个经济 体系来说,也是如此。因此有: Md = kPY 3.费雪方程式与剑桥方程式的差异 费雪方程式强调的是货币的交易手段功能;剑桥方程式则重视货币作为一种资产(也 就是作为储存价值)的功能。 费雪方程式把货币需求与支出流量联系在一起,重视货币支 出的数量和速度;剑桥方程式则是从用货币形式保有资产存量的角度考虑货币需求,重视存 量占收入的比例。费雪方程式是从宏观角度用货币数量的变动来解释价格;剑桥方程式则是

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人们对于保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 保有货币要付出代价,这就要在利益权衡中决定货币需求。因而在剑桥方程式中,利 率的作用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第十二章第一节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三种动机:交易动机、 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分析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论证,人们保有货币除去为 了交易需要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是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 凯恩斯设定,用于储存财富的资产有二:货币与债券。 货币是不能产生收入的资产:债券是能产生收入的资产。但持有债券,则有两种可 能:债券价格下跌:债券价格上升。 如果债券价格下跌到持有债券的收益为负的程度,持有非生利资产 一货币一或优 于持有生利资产的债券,货币需求增加:反之,债券的持有量则会增加,货币需求减少。 由于债券的价格取决于利率水平,微观主体预期利率水平下降,也就意味着债券价格 将会上升,人们必然倾向于多持有债券:反之,则倾向于多持有货币。 因此,投 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负相关。 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则取决于利率水平。因此凯思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M=M1+M2=L1()+L2(r) 式中的L1、L2,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凯恩斯也常用“流动性”指货币。 4.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发展一: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也是利率函数的问题。相应地,分别有 如下两个函数式: 发展二:凯恩斯在论证其投机性货币需求时设定:投资者或选择货币,或选择债券。然而, 即使社会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现实生活中,微观主体的选择往往是既持有货币, 又持有债券,变动的只是两者的比例。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事实上并非只考虑收益,而且还要考虑风险,等等。所以, 微观主体事实上不得不全面权衡利弊得失,并找出持有货币和债券的最佳比例关系。从而引 出了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5.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1弗里德曼的一个具有代表性个货币需求函数

从微观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人们对于保有货币有一个满足程度的问题。 保有货币要付出代价,这就要在利益权衡中决定货币需求。因而在剑桥方程式中,利 率的作用成为不容忽视的因素之一。 第十二章第一节 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分析 凯恩斯对货币需求理论的突出贡献是关于货币需求动机的分析。三种动机:交易动机、 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 投机动机分析是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中最有特色的部分。他论证,人们保有货币除去为 了交易需要和应付意外支出外,还是为了储存价值或财富。 凯恩斯设定,用于储存财富的资产有二:货币与债券。 货币是不能产生收入的资产;债券是能产生收入的资产。但持有债券,则有两种可 能:债券价格下跌;债券价格上升。 如果债券价格下跌到持有债券的收益为负的程度,持有非生利资产——货币——就优 于持有生利资产的债券,货币需求增加;反之,债券的持有量则会增加,货币需求减少。 由于债券的价格取决于利率水平,微观主体预期利率水平下降,也就意味着债券价格 将会上升,人们必然倾向于多持有债券;反之,则倾向于多持有货币。 因此,投 机性货币需求同利率负相关。 由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决定的货币需求取决于收入水平;基于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 则取决于利率水平。因此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如下: M=M1+M2=L1(Y)+L2(r) 式中的 L1、L2,是作为“流动性偏好”函数的代号。凯恩斯也常用“流动性”指货币。 4.后凯恩斯学派对货币需求理论的发展 发展一:关于交易性货币需求和预防性货币需求同样也是利率函数的问题。相应地,分别有 如下两个函数式: 发展二:凯恩斯在论证其投机性货币需求时设定:投资者或选择货币,或选择债券。然而, 即使社会财富只有货币和债券两种形式,现实生活中,微观主体的选择往往是既持有货币, 又持有债券,变动的只是两者的比例。 此外,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事实上并非只考虑收益,而且还要考虑风险,等等。所以, 微观主体事实上不得不全面权衡利弊得失,并找出持有货币和债券的最佳比例关系。从而引 出了多样化资产组合选择理论。 5.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 1 弗里德曼的一个具有代表性个货币需求函数:

华可方 ;) 式中,M1P为实际货币需求。 第二节货币需求面面观 一、名义的需求与实际的需求 1.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的区别,在于是否别除物价变动的影响。通常分别由以下符 号表示: 2.正确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有利于宏观形势判断和政策选择。 二、发挥产出潜力的货币需求 1,产出潜力是指部分闲置的、有结合可能的资源,所蕴蓄的有效产出增长的可能性。 2.能够促成上述资源结合而投出的货币是经济过程之所必需,是客观的货币需求。 三、考虑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需求 四、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1.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称之为货币需求分 析的微观角度。 2.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1)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2)机会成本变量, 如利息、物价变动率:(3)其他变最,如制度因素等。 五、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 1.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一种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 2。准确地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水准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 3.在实践中,有时采用修订后的微观货币需求模型进行宏观分析。 六、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结合 1.微观角度的分析是解释货币领域种种矛盾和变异现象的重要依据。 2.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 给决策的依据。 3.两者不能偏废,应配合进行。 第三节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一、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 1.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M、2、3进行划分的若干层次。 2.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和n这两项大体一致

式中, 为实际货币需求。 第二节 货币需求面面观 一、名义的需求与实际的需求 1.名义需求与实际需求的区别,在于是否剔除物价变动的影响。通常分别由以下符 号表示: 2. 正确区分名义货币需求和实际货币需求,有利于宏观形势判断和政策选择。 二、发挥产出潜力的货币需求 1. 产出潜力是指部分闲置的、有结合可能的资源,所蕴蓄的有效产出增长的可能性。 2. 能够促成上述资源结合而投出的货币是经济过程之所必需,是客观的货币需求。 三、考虑金融资产交易的货币需求 四、货币需求分析的微观角度 1. 从微观主体的持币动机、持币行为考察货币需求变动的规律性称之为货币需求分 析的微观角度。 2. 货币需求的研究任务首先是识别货币需求的决定因素 决定因素通常划分为三:⑴规模变量,如收入和财富;⑵机会成本变量, 如利息、物价变动率;⑶其他变量,如制度因素等。 五、货币需求分析的宏观角度 1. 货币需求的宏观分析是一种从总体上考察货币需求的方法。 2. 准确地判断总体货币需求的水准是决定货币供给的关键。 3. 在实践中,有时采用修订后的微观货币需求模型进行宏观分析。 六、微观分析与宏观分析的结合 1. 微观角度的分析是解释货币领域种种矛盾和变异现象的重要依据。 2. 宏观分析则在于根据可以解释货币需求的变量来估算总体货币需求作为货币供 给决策的依据。 3. 两者不能偏废,应配合进行。 第三节 货币供给及其口径 一、货币供给的多重口径 1. 货币供给包括按口径依次加大的 M1、M2、M3„„进行划分的若干层次。 2. 各国的货币口径大多不同,只有“通货”和 M1 这两项大体一致。 Md / P

二、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 1.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统计口径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 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使程度,作为标准。 2。流动性较高,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弱。这个 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3.便于进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也是一项重要要求。 三、外国和IF的M系列 1.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2、奶和Debt。 2.日本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2+CD、B+CD和“广义流动性”。 3.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1991货币供给各层次:0、2、A、4c和5,没有M。 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三个层次:通货、货币和准货币。 四、中国的M系列 1.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0=流通中现金,即我们习称的现金 M=0十活期存款 2=M十定期存款十储蓄存款十其他存款十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其中,M,我们称为狭义货币量:2,称广义货币量:2-M,相当F的准货币 五、货币供给的流动性 1.货币供给的流动效率,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即货币供给的“流动性”一丛/2 2.M/配值是趋大还是趋于减小,可间接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减,可作为 第四节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 一、间接调控与调控工具 1,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 的调控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对乘数的调控。 2.如果说货币当局对于基础货币还有一定的直接调控可能,至于对乘数的调控则没 有可能直接操纵。 二、公开市场操作 1.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 用以影响基础货币。 2.具体来说:中央银行购入,增加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售出,减少流通中 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 3.从中央银行来说,是较为机动的调控工具。 三、贴现政策 1.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行为,并

二、划分货币供给层次的依据和意义 1. 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对货币统计口径划分的基本依据是一致的,即都以流动性的大小, 也即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方便程度,作为标准。 2. 流动性较高,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强;流动性较低,形成购买力的能力也较弱。这个 标准对于考察市场均衡、实施宏观调控有重要意义。 3. 便于进行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和货币政策的操作,也是一项重要要求。 三、外国和 IMF 的 M 系列 1.美国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M3 和 Debt。 2. 日本现行货币供给的各层次:M1、M2+CD、M3+CD 和“广义流动性”。 3. 英国英格兰银行公布的 1991 货币供给各层次:M0、M2、M4、M4c 和 M5,没有 M1。 4.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采用三个层次:通货、货币和准货币。 四、中国的 M 系列 1. 现阶段我国货币供应量划分为如下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现金,即我们习称的现金 M1=M0+活期存款 M2=M1+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其他存款 +证券公司客户保证金 2. 其中,M1,我们称为狭义货币量;M2,称广义货币量;M2–M1,相当 IMF 的准货币 。 五、货币供给的流动性 1. 货币供给的流动效率,有一个具体的指标,即货币供给的“流动性”——M1/M2。 2. M1/M2 值是趋大还是趋于减小,可间接表明货币流通速度的增减,可作为 第四节 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 一、间接调控与调控工具 1. 在典型的、发达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供给的控制机制是由对两个环节 的调控所构成:对基础货币的调控和对乘数的调控。 2. 如果说货币当局对于基础货币还有一定的直接调控可能,至于对乘数的调控则没 有可能直接操纵。 二、公开市场操作 1. 公开市场操作是指货币当局在金融市场上出售或购入财政部和政府机构的证券, 用以影响基础货币。 2. 具体来说:中央银行购入,增加流通中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售出,减少流通中 现金和银行的准备金。 3. 从中央银行来说,是较为机动的调控工具。 三、贴现政策 1. 指货币当局通过变动再贴现率,影响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再贴现票据的行为,并

从而调节基础货币景。其机制是: 贴现率1一商业银行借款成本↑一贷款数量! 四、法定准备金率 1.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以调节货币乘数。 2.通常认为,这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 五、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1.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也即通货持有量时,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C/D一简称 作通货比一提高:反之,下降。它与货币供给量负相关。 2.对居民持币行为,从而对通货存款比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财富效应、预期 报酬率变动效应、金融市场稳定趋势及非法经济活动规模等几方面。 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1.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特点 2。当前正处于转变的过程之中,这就使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增减的相关关系日 益增强。 乘数公式的再说明 乘数公式的再说明 Mg=·B; = 1 C R 对其中B、YD和D这三者的进一步的解释: B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的 运用。同时,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的借款行为也对B起作用。 CD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

从而调节基础货币量。其机制是: 贴现率↑→商业银行借款成本↑→贷款数量↓ 四、法定准备金率 1. 提高或降低法定准备率,以调节货币乘数。 2. 通常认为,这是控制货币供给的一个作用强烈的工具。 五、居民持币行为与货币供给 1. 当居民普遍增加现金也即通货持有量时,通货对活期存款的比率 C/D ——简称 作通货比——提高;反之,下降。它与货币供给量负相关。 2. 对居民持币行为,从而对通货存款比产生影响的因素,主要有:财富效应、预期 报酬率变动效应、金融市场稳定趋势及非法经济活动规模等几方面。 六、我国国有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 1.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行为对货币供给影响的特点 2. 当前正处于转变的过程之中。这就使商业银行行为与货币供给增减的相关关系日 益增强。 乘数公式的再说明 乘数公式的再说明 对其中 B、C/D 和 R/D 这三者的进一步的解释: B 取决于中央银行根据货币供给的意向而对公开市场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准备率的 运用。同时,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的借款行为也对 B 起作用。 C/D 取决于居民、企业的持币行为

RD是由法定准备率:和超额准备率e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e,取决于存 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企业行为既有力地作用于刷D,也间接影响B的形成

R/D 是由法定准备率 rd 和超额准备率 e 两者构成,特别是其中的 e,取决于存 款货币银行的行为。企业行为既有力地作用于 R/D,也间接影响 B 的形成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