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存款货币银行 第一节概述 一、存款货币银行:即办理多种金融业务,并以盈利为目的的重要金融中介机构。 二、存款货币银行的起源与发展 最早的近代银行:1580年的威尼斯银行,首先以:“银行”命名。 最早的股份银行:1694年的英格兰银行,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产生。 三、存款货币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一)存款货币银行的性质 1、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2、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以金融资产和负债金融商品为经营对象。 3、综合性的、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二)存款货币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这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本(最基本的职能)(2)支付中介,由此 可加速资本周转。(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 四、存款货币银行的特点:唯一能接受活期(包括支票存款)存款并具有派生能力的金融机 构。 五、存款货币银行的组织形式 (一)总分行制度(分支行制度):是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 立分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制度, (二)单一银行制也称单元制,是不设任何分支机构,银行业务完全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 经营的银行制度。 (三)银行控股公司制度是为避免严禁设立分行的种种限制性规定而出现的制度创新,亦称 集团银行制。 (四)连锁银行制是指由某自然人或某个集团收购若干家银行具有决定性表决权的股份,从而 实现对被控股银行的业务及经营政策的控制。 第二节存款货币银行业务 一、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是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负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筹集资金以形成其资金来 源的业务。包括自有资金和吸收的全部外来资金两个部分。 自有资金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的利润。这些统称权益 资本。 一般说来,存款货币银行资金来源中的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很小,不过却是吸收外来资金 的基础
第七章 存款货币银行 第一节概述 一、存款货币银行:即办理多种金融业务,并以盈利为目的的重要金融中介机构。 二、存款货币银行的起源与发展 最早的近代银行:1580 年的威尼斯银行,首先以:“银行”命名。 最早的股份银行:1694 年的英格兰银行,标志着现代银行制度的产生。 三、 存款货币银行的性质与职能 (一)存款货币银行的性质 1、 以追求利润为目标。 2、作为经营货币资金的特殊企业,以金融资产和负债金融商品为经营对象。 3、综合性的、多功能的金融企业。 (二)存款货币银行的职能 (1)信用中介,这有助于充分利用现有的货币资本(最基本的职能)(2)支付中介,由此 可加速资本周转。(3)信用创造职能(4)金融服务职能 四、存款货币银行的特点:唯一能接受活期(包括支票存款)存款并具有派生能力的金融机 构。 五、存款货币银行的组织形式 (一)总分行制度(分支行制度):是银行在大城市设立总行,在本市及国内外各地普遍设 立分支行并形成庞大银行网络的制度。 (二)单一银行制也称单元制,是不设任何分支机构,银行业务完全由一个独立的银行机构 经营的银行制度。 (三)银行控股公司制度是为避免严禁设立分行的种种限制性规定而出现的制度创新,亦称 集团银行制。 (四)连锁银行制是指由某自然人或某个集团收购若干家银行具有决定性表决权的股份,从而 实现对被控股银行的业务及经营政策的控制。 第二节存款货币银行业务 一、负债业务 负债业务是银行最基本最重要的业务。负债业务是指商业银行筹集资金以形成其资金来 源的业务。包括自有资金和吸收的全部外来资金两个部分。 自有资金包括:成立时发行股票所筹集的股份资本,公积金和未分配的利润。这些统称权益 资本。 一般说来,存款货币银行资金来源中的自有资金所占比重很小,不过却是吸收外来资金 的基础
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及 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等:其中又以吸收存款为主。 (一)吸收存款 吸收存款是其主要方式,所以,商业银行又有存款银行之称。 1.吸收存款的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存款人可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 的一种信用业务。这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在负债业务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 2.吸收存款是银行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 3.活期存款,指那些可以由存户随时存取的存款。 存入这种存款的,主要是准备用于交易和支付的款项。这种存款,支用时须使用银行规 定的支票,因而又有支票存款之称。 4.定期存款,指那些具有确定的到期期限才准提取的存款。 存入这种存款的是近期暂不支用和作为价值储存的款项。20世纪60年代以来,银行为 更广泛地吸收存款,推出了“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于到期日前可在货币市场上转让买卖。 5。储蓄存款,是针对居民个人积蓄货币之需所开办的一种存款业务。 这种存款通常由银行发给存户存折,一般不能据此签发支票,支用时只能提取现金或转 入存户的活期存款账户。储蓄存款定期居多,但无论定期、活期,都支付利息,只是利率高 低有别。 (二)其他负债业务一从央行借款 1.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借款,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在于缓解本身资金的暂时不足。 2.向中央银行借款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再贴现,把自己办理贴现业务所买进的未到期票据,再转卖给中央银行: 二是直接借款,用自己持有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品向中央银行取得抵押贷款。 (三)其他负债业务一银行同业拆借 1.银行同业拆借是指银行相互之间的资金融通。 2。在这种拆借业务中,借入资金的银行主要是解决本身临时资金周转的需要,一般均为短 期的 3.同业拆借的利率水平一般较低。 (四)其他负债业务一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 1.近二三十年来,各国存款货币银行,尤其是大的存款货币银行,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广泛 地通过办理定期存款,发行大额定期存单,出售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以及发行债券等 方式筹集资金。 2.这种方式利于获得资金,又同时是易受冲击的脆弱环节。 (五)其他负债业务一结算资金短期占用 1.结算过程中的资金,指在为客户办理转账结算等业务过程中可以占用客户的资金
外来资金的形成渠道主要是,吸收存款,向中央银行借款,向其他银行和货币市场拆借及 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等;其中又以吸收存款为主。 (一)吸收存款 吸收存款是其主要方式,所以,商业银行又有存款银行之称。 1. 吸收存款的业务是银行接受客户存入的货币款项,存款人可随时或按约定时间支取款项 的一种信用业务。这是银行的传统业务,在负债业务中占有最主要的地位; 2. 吸收存款是银行与生俱来的基本特征 。 3. 活期存款,指那些可以由存户随时存取的存款。 存入这种存款的,主要是准备用于交易和支付的款项。这种存款,支用时须使用银行规 定的支票,因而又有支票存款之称。 4. 定期存款,指那些具有确定的到期期限才准提取的存款。 存入这种存款的是近期暂不支用和作为价值储存的款项。20 世纪 60 年代以来,银行为 更广泛地吸收存款,推出了“可转让”大额定期存单,于到期日前可在货币市场上转让买卖。 5. 储蓄存款,是针对居民个人积蓄货币之需所开办的一种存款业务。 这种存款通常由银行发给存户存折,一般不能据此签发支票,支用时只能提取现金或转 入存户的活期存款账户。储蓄存款定期居多,但无论定期、活期,都支付利息,只是利率高 低有别。 (二)其他负债业务—从央行借款 1. 存款货币银行向央行借款,其主要的、直接的目的在于缓解本身资金的暂时不足。 2. 向中央银行借款主要有两种形式: 一是再贴现,把自己办理贴现业务所买进的未到期票据,再转卖给中央银行; 二是直接借款,用自己持有的有价证券作为抵押品向中央银行取得抵押贷款。 (三)其他负债业务—银行同业拆借 1. 银行同业拆借是指银行相互之间的资金融通。 2. 在这种拆借业务中,借入资金的银行主要是解决本身临时资金周转的需要,一般均为短 期的。 3. 同业拆借的利率水平一般较低。 (四)其他负债业务—从国际货币市场借款 1. 近二三十年来,各国存款货币银行,尤其是大的存款货币银行,在国际货币市场上广泛 地通过办理定期存款,发行大额定期存单,出售商业票据、银行承兑票据,以及发行债券等 方式筹集资金。 2. 这种方式利于获得资金,又同时是易受冲击的脆弱环节。 (五)其他负债业务—结算资金短期占用 1. 结算过程中的资金,指在为客户办理转账结算等业务过程中可以占用客户的资金
2.占用的时间虽很短,但周转金额巨大,占用的资金数量相当可观。从任一时点上看,总 会有一定金额的处于结算过程中的资金,构成存款货币银行可资运用资金来源。 (六)其他负债业务一发行金融债券 1.发行债券也是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 2。自1985年以来,我国存款货币银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面向社 会发行金融债券,为指定用途筹集资金。 二、资产业务 指商业银行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其长期取得收 益的主要途径。除必须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外,其余部分 资金都用于资产业务。主要是以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应用。 (一)贴现 1.购买票据的业务叫贴现:贴现实际上是信用业务 (二)贷款及其种类 1.贷款在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中的比重一般占首位。但从上世纪80年代之后,有明显 下降趋势。 2。贷款业务种类很多,划分标准、角度各异。 3.过去,我国银行的资产业务基本上是贷款一种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票据业务和证 券业务,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已逐步开展。尽管目前贷款以外的资产业务比重还很小,方式 也比较单调,但已呈资产业务多样化的趋势。 (三)证券投资 1.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投资于有价证券的目的一般是为增加收益和资产的流动性,因此。 主要投资对象是政府及所属机构的证券。 混业经营经营的高业银行,投资于股票的目的则是加强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 2。我国商行证券投资业务对象主要限于政府债和央行、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 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1,中间业务是指凡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它委托事项,并 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统称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也称做无风险业务。 2。表外业务是指凡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3.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往往专指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近些年来这类业务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但是与之俱来的高风险也引起关注。 4.不少西方国家大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量己大大超过其表内业务量:从收益看,不 少银行这方面的业务收入远远超过其表内业务收入。 (一)汇兑业务 汇兑业务是极古老的业务。可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形式
2. 占用的时间虽很短,但周转金额巨大,占用的资金数量相当可观。从任一时点上看,总 会有一定金额的处于结算过程中的资金,构成存款货币银行可资运用资金来源。 (六)其他负债业务—发行金融债券 1. 发行债券也是存款货币银行的负债业务。 2. 自 1985 年以来,我国存款货币银行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经过中国人民银行批准,面向社 会发行金融债券,为指定用途筹集资金。 二、资产业务 指商业银行将自己通过负债业务所聚集的货币资金加以运用的业务,是其长期取得收 益的主要途径。除必须保留一部分现金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以应付客户提存外,其余部分 资金都用于资产业务。主要是以贴现、贷款和证券投资等方式加以应用。 (一)贴现 1. 购买票据的业务叫贴现;贴现实际上是信用业务。 (二)贷款及其种类 1. 贷款在存款货币银行的资产业务中的比重一般占首位。但从上世纪 80 年代之后,有明显 下降趋势。 2. 贷款业务种类很多,划分标准、角度各异。 3. 过去,我国银行的资产业务基本上是贷款一种形式。改革开放以来,商业票据业务和证 券业务,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已逐步开展。尽管目前贷款以外的资产业务比重还很小,方式 也比较单调,但已呈资产业务多样化的趋势。 (三)证券投资 1. 分业经营的商业银行,投资于有价证券的目的一般是为增加收益和资产的流动性,因此, 主要投资对象是政府及所属机构的证券。 混业经营经营的商业银行,投资于股票的目的则是加强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的结合。 2. 我国商行证券投资业务对象主要限于政府债和央行、政策性银行发行的金融债。 三、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 1. 中间业务是指凡银行并不需要运用自己的资金而代理客户承办支付和其它委托事项,并 据以收取手续费的业务统称中间业务。中间业务也称做无风险业务。 2. 表外业务是指凡不列入银行资产负债表内且不影响资产负债总额的业务。 3. 通常提及的表外业务往往专指金融创新中产生的一些有风险的业务,近些年来这类业务 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给银行业带来了发展的机会,但是与之俱来的高风险也引起关注。 4. 不少西方国家大银行的中间业务和表外业务量已大大超过其表内业务量;从收益看,不 少银行这方面的业务收入远远超过其表内业务收入。 (一)汇兑业务 汇兑业务是极古老的业务。可分为电汇、信汇和票汇三种形式
在当今银行业务广泛使用电子技术的情况下,除小额款项仍有使用汇款形式的必要外,大笔 资金基本上都是通过电子资金调拨系统处理。 (二)信用证业务 信用证业务是由银行保证付款的业务。在异地采购,尤其是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使用的是 商品信用证。 (三)银行信托 银行信托是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代为管理、经营、处理有关钱财方面的事项。 信托业务种类极多、范围极广,需要专门的知识、广泛的信息和丰富的经验。 我国金融信托业源于1917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的“保管部”。 (四)银行卡 银行卡是银行业务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银行卡的出现,给银行业务带来了新面貌, 银行卡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如我国广泛使用的“借记卡”)、智能卡等。 1986年由中国银行发行的长城卡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卡。 第三节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金融创新 一、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的两种类型:职能分工型与全能型 ·按经营模式划分,商业银行分为职能分工型银行和全能型银行 二、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的浪湖 (二)避免风险的创新 20个世纪60年代开始,在通货膨张率急刚攀升的背景下,导致了利率风险的增加。 银行为了避免或降低利率风险,纷纷进行了诸如:()创造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 (2)开发债务工具的远期和期货交易。(3)开发债务工具的期权市场,等等。 (三)资产业务证券化 1.作为银行主要资产的贷款业务,使银行时刻面对种种金融风险,其中特别是流动性风险 的强大压力。 2.贷款证券化是银行避免贷款风险,解决流动性难题的重要途径。 3。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关健结合点。其意义远超出银行化解流动性风险范 围。 (四)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 1.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 广泛应用作为依托的。 2.技术进步引起了支付系统领域的创新:为技术要求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创新提供了保障: 并使金融交易快速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全球的交易主体联结在一个世界性的金融
在当今银行业务广泛使用电子技术的情况下,除小额款项仍有使用汇款形式的必要外,大笔 资金基本上都是通过电子资金调拨系统处理。 (二)信用证业务 信用证业务是由银行保证付款的业务。在异地采购,尤其是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使用的是 商品信用证。 (三)银行信托 银行信托是银行接受客户的委托,代为管理、经营、处理有关钱财方面的事项。 信托业务种类极多、范围极广,需要专门的知识、广泛的信息和丰富的经验。 我国金融信托业源于 1917 年上海商业储蓄银行成立的“保管部”。 (四)银行卡 银行卡是银行业务与科学技术相结合的产物;银行卡的出现,给银行业务带来了新面貌。 银行卡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如我国广泛使用的“借记卡”)、智能卡等。 1986 年由中国银行发行的长城卡是我国最早的银行卡。 第三节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金融创新 一、 分业经营和混业经营 商业银行的两种类型:职能分工型与全能型 •按经营模式划分,商业银行分为职能分工型银行和全能型银行。 二、金融创新 (一)金融创新的浪潮 (二)避免风险的创新 20 个世纪 60 年代开始,在通货膨胀率急剧攀升的背景下,导致了利率风险的增加。 银行为了避免或降低利率风险,纷纷进行了诸如:(1)创造可变利率的债权债务工具; (2)开发债务工具的远期和期货交易。(3)开发债务工具的期权市场,等等。 (三)资产业务证券化 1. 作为银行主要资产的贷款业务,使银行时刻面对种种金融风险,其中特别是流动性风险 的强大压力。 2. 贷款证券化是银行避免贷款风险,解决流动性难题的重要途径。 3. 资产证券化是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的关键结合点。其意义远超出银行化解流动性风险范 围。 (四)技术进步推动的创新 1. 金融创新的兴起和蓬勃发展是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 广泛应用作为依托的。 2. 技术进步引起了支付系统领域的创新;为技术要求日益复杂的金融工具创新提供了保障; 并使金融交易快速地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全球的交易主体联结在一个世界性的金融
市场之中。 (五)网络银行 1.什么是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也称网上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它电子传送渠道,提供金融服 务的新型银行 (②)纯网络银行,一般只有一个办公地址,无分支机构、无营业网点,几乎所有业务都通过 互联网进行,是一种虚拟(virtual)银行。 (③)分支型网络银行,是指原有传统的实体银行,利用互联网作为新的服务手段,以增强竞争 力的方式。 2.网络银行的优势 网络银行比传统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1)方便、快捷、超越时空。(2)成木低。(3) 不仅提供大部分传统银行业务,还可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投资理财服务、投资咨询服务和综 合经营服务等。(4)传统银行一般是单方面开发业务品种,而网络银行则可以按照客户的需 求提供极具个性化的服务。 3.网络银行发展中的障碍 发展中存在的障碍主要有:(1)安全问题:(2)法律规范问题… (六)规避行政管制的创新 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规避金融行政管理法规,特别是不合理的、过时的法规,金融企 业利用法规的漏洞,推出了种种新的业务形式。如自动转帐制度、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货 币市场互助基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等。 金融创新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当今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金融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这就必然导致突破原有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操作方式、金融市场组织形式、融资 技巧以及过时金融法规的樊篱而创新。 2。反过来,金脸创新已对并将继续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不良债权和存款保险制度 一、不良债权 (一)不良债权及其不可避免性 不良债权,也称不良资产。其中主要是不良贷款。 不良债权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债务人有偿还能力。这是对债务人的要求,对于一个已经有充分证据表明债务人没 有偿还能力或者债务人消失(如自然人死亡或公司破产)的债务,再投入精力和财力,无疑 是不明智的,对此等债务应该纳入坏账损失的范围予以核销
市场之中。 (五)网络银行 1.什么是网络银行 ⑴网络银行,也称网上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通过互联网或其它电子传送渠道,提供金融服 务的新型银行。 ⑵ 纯网络银行,一般只有一个办公地址,无分支机构、无营业网点,几乎所有业务都通过 互联网进行,是一种虚拟(virtual)银行。 ⑶分支型网络银行,是指原有传统的实体银行,利用互联网作为新的服务手段,以增强竞争 力的方式。 2.网络银行的优势 网络银行比传统银行具有明显的优势:(1)方便、快捷、超越时空。(2)成本低。(3) 不仅提供大部分传统银行业务,还可提供公共信息服务、投资理财服务、投资咨询服务和综 合经营服务等。(4)传统银行一般是单方面开发业务品种,而网络银行则可以按照客户的需 求提供极具个性化的服务。 3.网络银行发展中的障碍 发展中存在的障碍主要有:(1)安全问题;(2)法律规范问题„„ (六)规避行政管制的创新 在激烈的竞争中,为了规避金融行政管理法规,特别是不合理的、过时的法规,金融企 业利用法规的漏洞,推出了种种新的业务形式。如自动转帐制度、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货 币市场互助基金、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等等。 金融创新反映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1. 当今世界,经济的迅速发展、变化,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对金融事业提出新的要求。 这就必然导致突破原有金融机构、金融工具、金融业务操作方式、金融市场组织形式、融资 技巧以及过时金融法规的樊篱而创新。 2. 反过来,金融创新已对并将继续对整个经济的发展起着有力的推动作用。 第四节不良债权和存款保险制度 一、不良债权 (一)不良债权及其不可避免性 不良债权,也称不良资产。其中主要是不良贷款。 不良债权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 1、 债务人有偿还能力。这是对债务人的要求,对于一个已经有充分证据表明债务人没 有偿还能力或者债务人消失(如自然人死亡或公司破产)的债务,再投入精力和财力,无疑 是不明智的,对此等债务应该纳入坏账损失的范围予以核销
2、债务人不履行债务。这是对债务本身状态上的要求。至于不履行的原因很多,大概 可以分为两类:主观上不愿意归还及客观上不能归还,前者主要包括恶意拖欠、存在其他关 联性的争议,后者主要是债务人资金紧张。对于债务人不履行的原因在所不问,只要债务人 不履行,对于企业来说影响是一样的。 3、债权必须合法。这是对债权在法律上的要求,只有合法的债权,才能得到法律的保 护。很多企业对此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常常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合法的债权在律师的眼里看来 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合法的理解存在区别,企业管理者往往按照通常的思 维模式而不是法律的思维模式考虑问题。 由于银行面对的各种风险是客观的必然,所以,依一定概率发生的不良债权,不可避免。 问题只是严重程度如何。 就银行来说,努力方向是:()力求使不良债权的发生趋近于较低的概率:(②对已发生 的不良债权寻求最优的化解逸径:3)保证用于冲抵无法化解的不良债权的专项准备金能够及 时、足额地提取。 (二)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资产处置是指通过综合运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对资产进行的价值变现和 价值提升的活动。资产处置的范围按资产形态可划分为:股权类资产、债权类资产和实物 类资产:资产处置方式按资产变现分为终极处置和阶段性处置。终极处置主要包括破产清 算、拍卖、招标、协议转让、折扣变现等方式,阶段性处置主要包括债转股、债务重组、 诉讼及诉讼保全、以资抵债、资产置换、企业重组、实物资产再投资完善、实物资产出租 实物资产投资等方式。 (二)我国不良情权分析 1,有银行,就有不良债权。计划经济体制也概莫能外。1958年的“大跃进”年代,曾爆发 性地出现过巨额不良债权。 2.改革开放后,国有经济所需的资金完全由银行解决的格局是不良债权积累的背景。 3.不良债权的成因,既有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到位的原因,也有银行体制自身的问题,必须 全面剖析。 4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必然要为之付出代价。国有经济作为经济主体,不能不是改革成本的 基本承担者:在国有经济所需的资金全部由银行供给的条件下,改草成本也不能不构成银行 不良债权的重要部分。随者改革的推进,这一成因相应减弱。 5.就趋势看,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必将逐步下降,实际也正在逐步下降。 (三)债权质量分类法 1.我国的不良贷款多年以来一直采取“一逾两呆”的分类法: 国际上大体有两种分类法即“大洋洲模式”和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的“五级 分类法
2、 债务人不履行债务。这是对债务本身状态上的要求。至于不履行的原因很多,大概 可以分为两类:主观上不愿意归还及客观上不能归还,前者主要包括恶意拖欠、存在其他关 联性的争议,后者主要是债务人资金紧张。对于债务人不履行的原因在所不问,只要债务人 不履行,对于企业来说影响是一样的。 3、债权必须合法。这是对债权在法律上的要求,只有合法的债权,才能得到法律的保 护。很多企业对此的理解存在着误区,常常企业的管理者认为合法的债权在律师的眼里看来 却不是这么一回事,其原因主要在于对合法的理解存在区别,企业管理者往往按照通常的思 维模式而不是法律的思维模式考虑问题。 由于银行面对的各种风险是客观的必然,所以,依一定概率发生的不良债权,不可避免。 问题只是严重程度如何。 就银行来说,努力方向是: ⑴力求使不良债权的发生趋近于较低的概率; ⑵对已发生 的不良债权寻求最优的化解途径;⑶保证用于冲抵无法化解的不良债权的专项准备金能够及 时、足额地提取。 (二) 不良资产处置方式 资产处置是指通过综合运用法律允许范围内的一切手段和方法,对资产进行的价值变现和 价值提升的活动。资产处置的范围按资产形态可划分为:股权类资产、债权类资产和实物 类资产;资产处置方式按资产变现分为终极处置和阶段性处置。终极处置主要包括破产清 算、拍卖、招标、协议转让、折扣变现等方式,阶段性处置主要包括债转股、债务重组、 诉讼及诉讼保全、以资抵债、资产置换、企业重组、实物资产再投资完善、实物资产出租、 实物资产投资等方式。 (二)我国不良债权分析 1.有银行,就有不良债权。计划经济体制也概莫能外。1958 年的“大跃进”年代,曾爆发 性地出现过巨额不良债权。 2. 改革开放后,国有经济所需的资金完全由银行解决的格局是不良债权积累的背景。 3. 不良债权的成因,既有国有企业改革没有到位的原因,也有银行体制自身的问题,必须 全面剖析。 4.经济体制改革,社会必然要为之付出代价。国有经济作为经济主体,不能不是改革成本的 基本承担者;在国有经济所需的资金全部由银行供给的条件下,改革成本也不能不构成银行 不良债权的重要部分。随着改革的推进,这一成因相应减弱。 5. 就趋势看,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必将逐步下降,实际也正在逐步下降。 (三)债权质量分类法 1. 我国的不良贷款多年以来一直采取“一逾两呆” 的分类法; 国际上大体有两种分类法即“大洋洲模式”和正常、关注、次级、可疑和损失的“五级 分类法
2.我国从2002年1月1日起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一“五级分类”制度。 二、存款保险制度 (一)存款保险制废 1.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以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 2。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最早的国家 各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官方建立:官方与银行界共同建立: 在官方支持下,由银行同业建立等。 3.各国筹集保险基金的方式一般是以法定形式规定按吸收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也有 的国家则规定最低限和最高限。 4.对每家银行中每位存户承保的存款金额均有最高保险额的规定。最高保险额因各国经济 发展水平、居民储蓄状况和保险制度完善程度的不同而异。 (二)存款保险制度功能与问题 1.这一制度的功能基本如其组建的目标:维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大半 个世纪的实践也体现了设计的初衷。 2.但这一制度也明显地促成了道德风险,不仅削弱市场规则在抑制银行风险方面的积极作 用,而且使经营不善的投保金融机构有可能继续存在。在国外,对于存款保险制度有若极不 相同的评价。 第五节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盈利性原则 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必须进行经济核算和讲求经济效益。效益是商业银行生存发 展的物质基础与内在动力。获利程度越高,竞争力越强。 (2)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原则,是指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取存款及申请贷款要求的能力或者说清偿力。坚 持流动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资产兔除损失的可靠程度。商业银行随时都有可能面对拖欠风险、利率 风险、挤兑风险等各种风险:同时商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货币又是国民经济综合变量,与 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坚持安全性原则,也是货币稳定,减少或避免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这三个原则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商业银行应该 三者兼顾,统一协调,寻求最佳组合。 二、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 1.随者各个历史时期经营条件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 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三个演变阶段
2. 我国从 2002 年 1 月 1 日起全面推行贷款风险分类管理——“五级分类”制度。 二、 存款保险制度 (一)存款保险制度 1. 存款保险制度是一种对存款人利益提供保护,以稳定金融体系的制度安排。 2. 美国是西方国家中建立存款保险制度最早的国家。 各国实行存款保险制度的具体组织形式不尽相同:官方建立;官方与银行界共同建立; 在官方支持下,由银行同业建立等。 3. 各国筹集保险基金的方式一般是以法定形式规定按吸收存款总额的一定比例缴纳;也有 的国家则规定最低限和最高限。 4. 对每家银行中每位存户承保的存款金额均有最高保险额的规定。最高保险额因各国经济 发展水平、居民储蓄状况和保险制度完善程度的不同而异。 (二)存款保险制度功能与问题 1. 这一制度的功能基本如其组建的目标:维护存款人的利益,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大半 个世纪的实践也体现了设计的初衷。 2. 但这一制度也明显地促成了道德风险,不仅削弱市场规则在抑制银行风险方面的积极作 用,而且使经营不善的投保金融机构有可能继续存在。在国外,对于存款保险制度有着极不 相同的评价。 第五节 存款货币银行的经营原则与管理 一、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 (1)盈利性原则 商业银行作为独立的经济实体,必须进行经济核算和讲求经济效益。效益是商业银行生存发 展的物质基础与内在动力。获利程度越高,竞争力越强。 (2)流动性原则。 流动性原则,是指银行能够随时满足客户提取存款及申请贷款要求的能力或者说清偿力。坚 持流动性原则是商业银行的生命线。 (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是指商业银行资产免除损失的可靠程度。商业银行随时都有可能面对拖欠风险、利率 风险、挤兑风险等各种风险;同时商业银行经营的是货币,货币又是国民经济综合变量,与 居民生活息息相关。坚持安全性原则,也是货币稳定,减少或避免金融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盈利性、流动性、安全性这三个原则既有统一的一面,又有矛盾的一面。商业银行应该 三者兼顾,统一协调,寻求最佳组合。 二、资产管理与负债管理 1. 随着各个历史时期经营条件的变化,西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理论经历了资产管理、负债 管理、资产负债综合管理三个演变阶段
2.出发点都是为了使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的组合协调、合理、有效。 四、我国银行经营原则和资产负债管理 1.改革开放以后明确了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 2.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贷款规模管理。1994年起,在商业银行中全 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五、风险管理倍受关注 ·进入20世纪70年代以米,金融的风险日益增大。首先,70年代金融自由化中,许多国家 和地区取消利率管制和汇率管制的做法,使利率、汇率以及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加剧,金融 风险大幅度提高。其次,现代通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使金融 风险的扩散速度加快。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金融风波,使所有金 融开放国家的经济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一)风险管理的理念 1.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是一种“事前的”管理,即属于投资决策 的环节。 风险管理也要延伸到资金投放的过程之中:在过程中,风险高低可能发生变化,进一步 的决策则须相应调整。 2.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其本身就包含若对立的一面:出现收益的可能性。 正是在收益可能性的基础上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风险升水(风险溢价、风险价值): 3.风险损失可能性与风险升水可能性并存,所以现代的投资理念是以风险承担换取风险收 益。 但只有在风险的度量已有科学方法,并相应地发展了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对 冲风险、补偿风险的种种策略和金融工具,现代的风险管理才得以形成。 (二)存款货币银行的风险类别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就是指银行的客户或交易对手无力履约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一些重要变量(如利率、汇率、股价等)的变动而导致银行 的头寸面临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风险,是指银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缺陷以及公司治理机制时效导致的风险,这 类风险是由于人为错误、系统失灵、不正确的流程和无效的监督等原因造成: ·其他风险,则包括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 ·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在业务发展中是相互交叉的,并呈现出连锁态势。 (三)银行的内部控制 对内部人员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受到极度重视,并建立起自身的内部控制和监管体系。 在金融风险急剧加大的条件下,如果内部的管理跟不上去,也许仅仅是一个点的失败,就会 使一个银行,哪怕是极具实力的银行遭到致命的打击。1998年,巴塞尔委员会还专门议定
2. 出发点都是为了使盈利性、流动性和安全性三者的组合协调、合理、有效 。 四、我国银行经营原则和资产负债管理 1. 改革开放以后明确了商业银行以效益性、安全性、流动性为经营原则。 2. 在 20 世纪 80 年代末期之前,我国实行的是贷款规模管理。1994 年起,在商业银行中全 面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 五、风险管理倍受关注 •进入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金融的风险日益增大。首先,70 年代金融自由化中,许多国家 和地区取消利率管制和汇率管制的做法,使利率、汇率以及金融产品价格的波动加剧,金融 风险大幅度提高。其次,现代通讯技术,特别是因特网的发展,及经济全球化趋势,使金融 风险的扩散速度加快。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发生的一系列重大金融风波,使所有金 融开放国家的经济活动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影响。 (一)风险管理的理念 1. 风险,是指未来结果的不确定性,∴风险管理是一种“事前的”管理,即属于投资决策 的环节。 风险管理也要延伸到资金投放的过程之中:在过程中,风险高低可能发生变化,进一步 的决策则须相应调整。 2. 出现损失的可能性,其本身就包含着对立的一面:出现收益的可能性。 正是在收益可能性的基础上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即风险升水(风险溢价、风险价值): 3. 风险损失可能性与风险升水可能性并存,所以现代的投资理念是以风险承担换取风险收 益。 但只有在风险的度量已有科学方法,并相应地发展了预防风险、分散风险、转嫁风险、对 冲风险、补偿风险的种种策略和金融工具,现代的风险管理才得以形成。 (二)存款货币银行的风险类别 •信用风险,是银行面临的最主要风险,就是指银行的客户或交易对手无力履约的风险; •市场风险,是由于金融市场的一些重要变量(如利率、汇率、股价等)的变动而导致银行 的头寸面临损失的风险; •操作风风险,是指银行内部控制、信息系统的缺陷以及公司治理机制时效导致的风险,这 类风险是由于人为错误、系统失灵、不正确的流程和无效的监督等原因造成; •其他风险,则包括流动性风险、国家和转移风险、法律风险和声誉风险等。 •银行面临的各种风险在业务发展中是相互交叉的,并呈现出连锁态势。 (三)银行的内部控制 对内部人员行为的监督与管理受到极度重视,并建立起自身的内部控制和监管体系。 在金融风险急剧加大的条件下,如果内部的管理跟不上去,也许仅仅是一个点的失败,就会 使一个银行,哪怕是极具实力的银行遭到致命的打击。1998 年,巴塞尔委员会还专门议定
了《银行机构内控体系的框架》
了《银行机构内控体系的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