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韶关市高二年级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检测题 第I卷阅读题 甲必做题 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已经置身“微时代”,不仅艺术作品本身发生 着变化,整个审美系统也因此发生了嬗变。 近期大卫·霍克尼来华办展,这位善于描绘日常生活的当代油画大师,七八年前 居然开始用手机画画。他说用手机绘画并不是向技术投降,因为手机不过是个艺 术媒介,可以让画画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艺术家顺应了技术潮流,使绘画回归生 活。然而谁会用手机来绘画呢?当然更多的是普通大众。这就是当今“生活美 学”的两个面向:一方面,艺术家的创作日渐融入生活,另一方面,大众的日常 生活愈来愈审美化 显然,“生活美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媒介技术的普及。在自媒体时代, 人们的审美方式变得既小(微博被压缩到140个字符)且快(网络传播的翻新率 被提升)又即时(微信让大众即时分享)。这种技术特性是把双刃剑,既让审美 得以民主化的播散与普及,也使审美变得愈加“虚薄化”。因此有人悲叹,艺术 已经被“祛魅”:艺术的光环消失了。 我倒觉得不必如此悲观,如果“祛魅”的结果是人人都可能成为生活艺术 家,这不正是审美教育的初衷所在?人们要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艺术化的生活, 他们本来就有这样的权利和潜力,现在更加具备了条件。人们既是欣赏者,也是 创作者,他们像艺术家创作艺术那样去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生活当中对自己 进行了审美教育。 微时代的“审美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审美教育。在美术馆与音乐厅里,艺 术品与观众或听众之间形成了等差关系,艺术品高高在上,充当老师,受众则好 似学生。区别于这种“园丁教育”模式,生活美学走的是“平等教育”之路,人 们与文化对象形成了既开放又对话的动态关联,而非来自他人的等级教育。在美 术馆与音乐厅度过的“审美时间”,往往是日常生活的中断,审美结束后还要回 到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微时代的美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美育,从日常生 活到审美、再从审美到日常生活,都是延续而贯通的。日常生活是大众的常态, 在其中进行的美育才是长久之计 在微时代,人们越来越接近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实现大众的“审美 人权”,进而将人人都塑造成生活的艺术家。审美作为一种权利,其实现一方面 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公众的审美体验水平,通过审美 创造与公众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逐渐累积成为社会的“审美财富”,从而为广 大的公众所共享。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素质的人群,即便提供再多的审美品,人 们也未必能够参与其中。而培育民众的“审美文明”的基本素养,则有赖于借助 新技术推动“生活美育”全面深入的展开。 换言之,微时代“生活美学”所造就的大众的审美生活,不仅带来了“文明 素养”,更在于实现了“文化人权”。因此,艺术并未终结,而是进入到了一个 前所未有的艺术民主化时代 (《人民日报》刘悦笛2015年5月12日14版,有删减) 1.下面对“微时代的审美嬗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微时代能让艺术家的创作日渐融入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愈来愈审美化
广东韶关市高二年级 2014-2015 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语文检测题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 题。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人们已经置身“微时代”,不仅艺术作品本身发生 着变化,整个审美系统也因此发生了嬗变。 近期大卫·霍克尼来华办展,这位善于描绘日常生活的当代油画大师,七八年前 居然开始用手机画画。他说用手机绘画并不是向技术投降,因为手机不过是个艺 术媒介,可以让画画回到我们的生活中。艺术家顺应了技术潮流,使绘画回归生 活。然而谁会用手机来绘画呢?当然更多的是普通大众。这就是当今“生活美 学”的两个面向:一方面,艺术家的创作日渐融入生活,另一方面,大众的日常 生活愈来愈审美化。 显然,“生活美学”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媒介技术的普及。在自媒体时代, 人们的审美方式变得既小(微博被压缩到 140 个字符)且快(网络传播的翻新率 被提升)又即时(微信让大众即时分享)。这种技术特性是把双刃剑,既让审美 得以民主化的播散与普及,也使审美变得愈加“虚薄化”。因此有人悲叹,艺术 已经被“祛魅”:艺术的光环消失了。 我倒觉得不必如此悲观,如果“祛魅”的结果是人人都可能成为生活艺术 家,这不正是审美教育的初衷所在?人们要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艺术化的生活, 他们本来就有这样的权利和潜力,现在更加具备了条件。人们既是欣赏者,也是 创作者,他们像艺术家创作艺术那样去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生活当中对自己 进行了审美教育。 微时代的“审美教育”明显不同于传统审美教育。在美术馆与音乐厅里,艺 术品与观众或听众之间形成了等差关系,艺术品高高在上,充当老师,受众则好 似学生。区别于这种“园丁教育”模式,生活美学走的是“平等教育”之路,人 们与文化对象形成了既开放又对话的动态关联,而非来自他人的等级教育。在美 术馆与音乐厅度过的“审美时间”,往往是日常生活的中断,审美结束后还要回 到日常生活之中。然而,微时代的美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的美育,从日常生 活到审美、再从审美到日常生活,都是延续而贯通的。日常生活是大众的常态, 在其中进行的美育才是长久之计。 在微时代,人们越来越接近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实现大众的“审美 人权”,进而将人人都塑造成生活的艺术家。审美作为一种权利,其实现一方面 取决于作品本身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公众的审美体验水平,通过审美 创造与公众之间的良性循环,才能逐渐累积成为社会的“审美财富”,从而为广 大的公众所共享。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素质的人群,即便提供再多的审美品,人 们也未必能够参与其中。而培育民众的“审美文明”的基本素养,则有赖于借助 新技术推动“生活美育”全面深入的展开。 换言之,微时代“生活美学”所造就的大众的审美生活,不仅带来了“文明 素养”,更在于实现了“文化人权”。因此,艺术并未终结,而是进入到了一个 前所未有的艺术民主化时代。 (《人民日报》刘悦笛 2015 年 5 月 12 日 14 版,有删减) 1.下面对“微时代的审美嬗变”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微时代能让艺术家的创作日渐融入生活,大众的日常生活愈来愈审美化
B.在微时代,人们已经实现了大众的“审美人权”,人人都塑造成为了生活的 艺术家 C.在微时代,借助新技术能“生活美育”全面深入展开,也能培育民众的“审 美文明”的基本素养。 D.微时代的美育从日常生活到审美、再从审美到日常生活,延续而贯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当代油画大师大卫·霍克尼认为手机绘画可以让绘画回到我们的生活 B.媒体的艺术特性使审美得以民主化的播散与普及,同时更加“虚薄化 C.人们具有权利、潜力和条件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艺术化的生活。 D.作者认为艺术被“祛魅”的结果是人人都能成为生活艺术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们像艺术家那样去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生活当中对自己进行了审美教 B.微时代的“审美教育”与传统审美教育不同在于生活美学走的是“平等教 育”之路。 C.微时代实现了大众的审美教育,只要提供更多的审美品,人们都能进行审美。 D.微时代的“生活美学”是一种大众化的、自我的、终身化的教育,是进行美 育的长久之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小题。 顺宗,名浚,小字耶鲁斡,道宗长子,母宣懿皇后萧氏。幼而能言,好学知书 道宗尝曰:“此子聪慧,殆天授欤!” 六岁,封梁王。明年,从上猎,矢连发三中。上顾左右曰:“朕祖宗以来,骑射 绝人,威震天下。是儿虽幼,不坠其风。”后遇十鹿,射获其九。帝喜,设宴。 八岁,立为皇太子 及母后被害,太子有忧色。耶律乙辛为北院枢密使,常不自安。会护卫萧忽古谋 害乙辛,事觉,下狱。副点检萧十三谓乙辛曰:“臣民心属太子,公非阀阅。 吾辈措身何地!”乃与同知北院宣徽事萧特里特谋构陷太子,阴令 右护卫太保耶律査剌诬告都宫使耶律撒剌、知院萧速撒、护卫萧忽古谋废立。诏 按无迹,不治。 乙辛复令牌印郎君萧讹都斡等言:“查剌前告非妄,臣实与谋,欲杀耶律乙辛等, 然后立太子。臣若不言,恐事发连坐。”帝信之,幽太子于别室,以耶律燕哥鞫 按。太子具陈枉状曰:“吾为储副,尚何所求?公当为我辨之。”燕哥乃乙辛 之党,易其言为款伏。上大怒,废太子为庶人。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 卫十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乙辛寻遣达鲁古、撒八往害之,太子年方二十, 上京留守萧挞得绐以疾薨闻。上哀之,命有司葬龙门山。欲召其妃,乙辛阴遣人 杀之 帝后知其冤,悔恨无及,谥曰昭怀太子,以天子礼改葬玉峰山。乾统初,追尊大 孝顺圣皇帝,庙号顺宗,妃萧氏贞顺皇后。一子,延禧,即天祚皇帝 【注】①阀阅:有功业的世家②鞫按:审理考核 (选自《辽史·列传第二》,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诏按无迹,不治迹:证据
B.在微时代,人们已经实现了大众的“审美人权”,人人都塑造成为了生活的 艺术家。 C.在微时代,借助新技术能“生活美育”全面深入展开,也能培育民众的“审 美文明”的基本素养。 D.微时代的美育从日常生活到审美、再从审美到日常生活,延续而贯通。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当代油画大师大卫·霍克尼认为手机绘画可以让绘画回到我们的生活。 B.媒体的艺术特性使审美得以民主化的播散与普及,同时更加“虚薄化”。 C.人们具有权利、潜力和条件把自己的生活打造成艺术化的生活。 D.作者认为艺术被“袪魅”的结果是人人都能成为生活艺术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像艺术家那样去塑造自己的生活,而且在生活当中对自己进行了审美教 育。 B.微时代的“审美教育”与传统审美教育不同在于生活美学走的是“平等教 育”之路。 C.微时代实现了大众的审美教育,只要提供更多的审美品,人们都能进行审美。 D.微时代的“生活美学”是一种大众化的、自我的、终身化的教育,是进行美 育的长久之计。 二、古代诗文阅读(36 分) (一)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4-7 小题。 顺宗,名浚,小字耶鲁斡,道宗长子,母宣懿皇后萧氏。幼而能言,好学知书。 道宗尝曰:“此子聪慧,殆天授欤!” 六岁,封梁王。明年,从上猎,矢连发三中。上顾左右曰:“朕祖宗以来,骑射 绝人,威震天下。是儿虽幼,不坠其风。”后遇十鹿,射获其九。帝喜,设宴。 八岁,立为皇太子。 及母后被害,太子有忧色。耶律乙辛为北院枢密使,常不自安。会护卫萧忽古谋 害乙辛,事觉,下狱。副点检萧十三谓乙辛曰:“臣民心属太子,公非阀阅①, 一日若立,吾辈措身何地!” 乃与同知北院宣徽事萧特里特谋构陷太子,阴令 右护卫太保耶律查剌诬告都宫使耶律撒剌、知院萧速撒、护卫萧忽古谋废立。诏 按无迹,不治。 乙辛复令牌印郎君萧讹都斡等言:“查剌前告非妄,臣实与谋,欲杀耶律乙辛等, 然后立太子。臣若不言,恐事发连坐。”帝信之,幽太子于别室,以耶律燕哥鞫 按②。太子具陈枉状曰:“吾为储副,尚何所求?公当为我辨之。”燕哥乃乙辛 之党,易其言为款伏。上大怒,废太子为庶人。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 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乙辛寻遣达鲁古、撒八往害之,太子年方二十, 上京留守萧挞得绐以疾薨闻。上哀之,命有司葬龙门山。欲召其妃,乙辛阴遣人 杀之。 帝后知其冤,悔恨无及,谥曰昭怀太子,以天子礼改葬玉峰山。乾统初,追尊大 孝顺圣皇帝,庙号顺宗,妃萧氏贞顺皇后。一子,延禧,即天祚皇帝。 【注】①阀阅:有功业的世家 ②鞫按:审理考核 (选自《辽史·列传第二》,有删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诏按无迹,不治 迹:证据
B.臣实与谋与:参与 C.太子具陈枉状日具:详尽 D.上京留守萧挞得绐以疾薨闻绐:上报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 B.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 C.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 D.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 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子的母亲宣懿皇后萧氏被害致死后,太子的境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B.耶鲁斡因为知书好学和擅长骑射,令道宗十分喜爱,被立为太子 C.副点检萧十三和耶律燕哥的话促使耶律乙辛产生了陷害太子的想法。 D.道宗最后知道太子是无罪的,以天子礼改葬太子并追尊皇帝庙号,可见其悔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朕祖宗以来,骑射绝人,威震天下。是儿虽幼,不坠其风。(5分) ②臣民心属太子,公非阀阅,一日若立,吾辈措身何地!(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诉衷情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 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平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注】①九重城:指京城。②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③平章风月: 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8.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分)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月明星稀,。,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3)《劝学》中用雕刻做比,从正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荀 子《劝学》)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用2B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人与树 刘国芳 有时候看一棵树,觉得,那树像一个人 有一棵柿子树,就像一个人
B.臣实与谋 与:参与 C.太子具陈枉状日 具:详尽 D.上京留守萧挞得绐以疾薨闻 绐:上报 5.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 B.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 C.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中 D.将出/曰/我何罪至是/十三叱/登车遣卫士/阖其扉/徙于上京/囚圜堵 中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太子的母亲宣懿皇后萧氏被害致死后,太子的境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B.耶鲁斡因为知书好学和擅长骑射,令道宗十分喜爱,被立为太子。 C.副点检萧十三和耶律燕哥的话促使耶律乙辛产生了陷害太子的想法。 D.道宗最后知道太子是无罪的,以天子礼改葬太子并追尊皇帝庙号,可见其悔 意。 7.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 分) ①朕祖宗以来,骑射绝人,威震天下。是儿虽幼,不坠其风。(5 分) ②臣民心属太子,公非阀阅,一日若立,吾辈措身何地!(5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 8—9 题。 诉衷情 陆游 青衫初入九重城①,结友尽豪英。蜡封夜半传檄,驰骑谕幽并②。 时易失,志难城,鬓丝生。平章风月③,弹压江山,别是功名。 【注】①九重城:指京城。②幽并:幽州、并州,此指金国占领区。③平章风月: 写评品风月的文字。 8.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5 分) 9.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词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 分) 1 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6 分) (l)月明星稀, 。 ,何枝可依?(曹操《短歌行》)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 !(杜甫《登高》) (3)《劝学》中用雕刻做比,从正面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 , 。(荀 子《劝学》) 乙 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注意:作答前用 2B 铅笔在答题 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 大题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 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老人与树 刘国芳 有时候看一棵树,觉得,那树像一个人。 有一棵柿子树,就像一个人
柿子树像一个老人 柿子树的皮肤是褐黑色的,枝丫是弯曲的,柿子树给人的感觉粗而斑驳,像一个 老人皱皱巴巴的脸;或者,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像斑斑驳驳的柿子树。柿子树 在旷野里一站,就站出一树的沧桑。这也像一个老人,老人历尽岁月的磨难,脸 上写满了沧桑。 老人住在离柿子树不远的地方,老人出门,总要从柿子树跟前走过。老人真的把 柿子树当成一个人了,见了柿子树,老人总说:“你也老了!”老人不仅跟柿子 树说这句话,柿子结果的时候,老人说:“你还能结果呀。”柿子熟了的时候, 老人说:“柿子熟了。”柿子落了的时候,老人说:“你身上没有柿子了。”柿 子树听了老人的话。一般不作声,但柿子树会把枝叶摇响,那是柿子树的笑声。 有时候,柿子树也觉得自己像个人 有一个女人,牵着一个孩子从树下走过,那是柿子熟透了的时候,孩子见了满树 的柿子,就跟女人说:“妈妈,摘柿子给我吃 女人说:“别人的柿子树,怎么能摘?” 柿子树听懂了他们的话,柿子树摇摇身子,把两个熟透了的柿子摇落在地。孩子 见了,欢天喜地捡起来吃,还说:“妈妈,这柿子真甜。” 柿子树也听懂了这话,它又摇了摇枝叶,仍笑。 有几个孩子,在柿子熟了的时候爬上树去摘柿子。一直往高处爬,但后来孩子 脚踩空,从树上往下跌。 柿子树伸出的枝丫托住了孩子。孩子没有掉下去,就说:“幸亏这根枝丫。” 柿子树在心里说:“是我用手托住了你。” 有调皮的孩子,总拉着或扯着柿子树的枝丫,要把柿子树的枝丫折断。但这些孩 子往往折不断。孩子折不断,就说:“怎么折不断呀。 柿子树在心里说:“我怎么会让你把我的手折断呢? 一天老人要出远门,老人走到柿子树下时,站了下来,然后老人跟柿子树说:“还 是你好,可以站在这里不动,我老了,走不动了,真想像你这样站着不动 柿子树在心里跟老人说:“我其实想走,不但想走,还想飞哩,不然,我为什么 要一个劲地往上长,但我飞不起来,我的根拉着我。” 老人好像听到了柿子树的声音,老人说:“不走更好,不像我们,走来走去还不 是为了生计,我们人类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名驱,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你不同,你一直站在这里。任何事情也诱惑不了你,要是我们人类能 像你这样淡泊就好了 老人说着,走了。 但老人回来后,却发现柿子树被人砍了。老人失声大叫起来,老人说:“谁砍了 你呢?他们为什么要砍了你?” 柿子树在心里说:“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砍我?也许是嫌我老了。” 柿子树又说:“我真不想让人砍呀,我还能结果,结很多很多的果。” 柿子树还说:“可惜我不能走,我要是能走。他们就砍不到我了。”说着,柿子 树流泪了 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 (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小说中,柿子树有两重象征意义,一是象征善良的人,二是象征容易遭到人 们破坏的美好的事物
柿子树像一个老人。 柿子树的皮肤是褐黑色的,枝丫是弯曲的,柿子树给人的感觉粗而斑驳,像一个 老人皱皱巴巴的脸;或者,一个老人皱皱巴巴的脸像斑斑驳驳的柿子树。柿子树 在旷野里一站,就站出一树的沧桑。这也像一个老人,老人历尽岁月的磨难,脸 上写满了沧桑。 老人住在离柿子树不远的地方,老人出门,总要从柿子树跟前走过。老人真的把 柿子树当成一个人了,见了柿子树,老人总说:“你也老了!”老人不仅跟柿子 树说这句话,柿子结果的时候,老人说:“你还能结果呀。”柿子熟了的时候, 老人说:“柿子熟了。”柿子落了的时候,老人说:“你身上没有柿子了。”柿 子树听了老人的话。一般不作声,但柿子树会把枝叶摇响,那是柿子树的笑声。 有时候,柿子树也觉得自己像个人。 有一个女人,牵着一个孩子从树下走过,那是柿子熟透了的时候,孩子见了满树 的柿子,就跟女人说:“妈妈,摘柿子给我吃。” 女人说:“别人的柿子树,怎么能摘?” 柿子树听懂了他们的话,柿子树摇摇身子,把两个熟透了的柿子摇落在地。孩子 见了,欢天喜地捡起来吃,还说:“妈妈,这柿子真甜。” 柿子树也听懂了这话,它又摇了摇枝叶,仍笑。 有几个孩子,在柿子熟了的时候爬上树去摘柿子。一直往高处爬,但后来孩子一 脚踩空,从树上往下跌。 柿子树伸出的枝丫托住了孩子。孩子没有掉下去,就说:“幸亏这根枝丫。” 柿子树在心里说:“是我用手托住了你。” 有调皮的孩子,总拉着或扯着柿子树的枝丫,要把柿子树的枝丫折断。但这些孩 子往往折不断。孩子折不断,就说:“怎么折不断呀。” 柿子树在心里说:“我怎么会让你把我的手折断呢?” 一天老人要出远门,老人走到柿子树下时,站了下来,然后老人跟柿子树说:“还 是你好,可以站在这里不动,我老了,走不动了,真想像你这样站着不动。” 柿子树在心里跟老人说:“我其实想走,不但想走,还想飞哩,不然,我为什么 要一个劲地往上长,但我飞不起来,我的根拉着我。” 老人好像听到了柿子树的声音,老人说:“不走更好,不像我们,走来走去还不 是为了生计,我们人类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天下熙熙,皆为名驱,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你不同,你一直站在这里。任何事情也诱惑不了你,要是我们人类能 像你这样淡泊就好了。” 老人说着,走了。 但老人回来后,却发现柿子树被人砍了。老人失声大叫起来,老人说:“谁砍了 你呢?他们为什么要砍了你?” 柿子树在心里说:“我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砍我?也许是嫌我老了。” 柿子树又说:“我真不想让人砍呀,我还能结果,结很多很多的果。” 柿子树还说:“可惜我不能走,我要是能走。他们就砍不到我了。”说着,柿子 树流泪了。 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 (1)下面各项中,对原文内容的理解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小说中,柿子树有两重象征意义,一是象征善良的人,二是象征容易遭到人 们破坏的美好的事物
B.小说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柿子树人的动作、语言、心理,柿子树跟老人聊 天,帮小孩摇柿子。读起来都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C.老人喜欢与柿子树对话,老人与柿子树就好像两个同生共死、相依为命的老 人,他们相互了解,相互帮助。 D.最后一段,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老人流泪完全是因为心爱的柿子树 被砍,自己失去了一个朋友,所以十分悲伤 E.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语言精炼。作者直抒胸臆,避免含蓄。在简简单单的事 件和平平淡淡的对话中,自有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感 (2)小说开头反复说柿子树和老人很相似,他们的相似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 结合文章分条概括。(6分) (3)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有哪些对比之处。(6分)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美好的事物遭到人们的破坏,令人惋 惜”,有人认为是“作者通过柿子树折射老年人对人生世事的一种感伤”,你同 意哪一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卷《红楼》触百思 王景山 伴随周汝昌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生于乱世又为一介村童, 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 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 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 实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47年,他 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 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 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 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 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 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 深硏《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 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 骨之墨神采焕然。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 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 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 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 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 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 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査证 周汝昌遍査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
B.小说使用了拟人手法,赋予柿子树人的动作、语言、心理,柿子树跟老人聊 天,帮小孩摇柿子。读起来都让人感到亲切自然。 C.老人喜欢与柿子树对话,老人与柿子树就好像两个同生共死、相依为命的老 人,他们相互了解,相互帮助。 D.最后一段,老人“眨眨眼,也流泪了”。老人流泪完全是因为心爱的柿子树 被砍,自己失去了一个朋友,所以十分悲伤。 E.这篇小说构思精巧,语言精炼。作者直抒胸臆,避免含蓄。在简简单单的事 件和平平淡淡的对话中,自有一种感人肺腑的美感。 (2)小说开头反复说柿子树和老人很相似,他们的相似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请 结合文章分条概括。(6 分) (3)这篇小说多处运用了对比手法,请指出有哪些对比之处。(6 分) (4)关于这篇小说的主题,有人认为是“美好的事物遭到人们的破坏,令人惋 惜”,有人认为是“作者通过柿子树折射老年人对人生世事的一种感伤”,你同 意哪一种?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一卷《红楼》触百思 王景山 伴随周汝昌成长的年月不是军阀混战,就是外寇入侵。生于乱世又为一介村童, 周汝昌竟有着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他从小就醉心文学艺 术,凡能偶然入目的片言只字,他都如获至宝绝不放过。对得到的任何一本书更 是精读细敲如嘬骨髓,写读后感、找错字……蝇头小字将书眉空白处填个严严实 实。 就在他踌躇满志准备进大学深造时,抗战爆发了,学业再次搁浅。1947 年,他 才又经过复试继续回燕大西语系完成学业。毕业时,他的论文英译中国古代文学 理论著作《文赋》令中外教授举座皆惊。似《文赋》这等涵盖广博且文字艰深的 骈体文,即便翻译成白话文也不易,何况是译成英文。这年正值燕大开办中文系 研究院,周汝昌在教授们的举荐下应考,成为被研究院录取的第一名研究生。此 后,他又把《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介绍到欧洲,也把英国诗人雪莱的《西风颂》 以《离骚》的文体翻译成中文。 自谦不是书法家的周汝昌,幼少时即醉心欧楷笔法,20 岁后又致力于唐人写经, 深研《兰亭》后,得右军真脉,遂平生作书多行草,其“横逸飞动、笔笔不苟、 使转敷畅、作草如真”的周体法书,在众多书家中以势明法合意美之笔、英风俊 骨之墨神采焕然。他曾多次慨叹,自己用于研究《兰亭序》和书法的工夫一点儿 不比《红楼梦》少,研究成果受到启功、徐邦达、王学仲三大鉴定书家的肯定。 本已在书法、翻译等领域颇有建树的周汝昌,怎么又步入了“研红”道路?原来, 周汝昌少年时就常听母亲讲《红楼梦》的故事,后来又从母亲手里看到古本《石 头记》。然而促其真正步入“研红”之路的一个重要因素,当数胡适先生的影响。 1947 年,时在燕京大学读书的周汝昌收到一直进行《红楼梦》版本研究的四兄 周祜昌自天津寄来的一函,说他新近看到亚东版《红楼梦》卷首有胡适之的一篇 考证文章,其中有敦诚与敦敏皆系曹雪芹生前挚友的新论说,他嘱周汝昌查证。 周汝昌遍查燕大图书馆,终于在敦敏诗集中发现了那首《咏芹诗》。兴奋之下, 周汝昌将这一发现撰写成文,并在《天津民国日报》副刊发表。看到文章的胡适
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 史上的一段佳话 1953年9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 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40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 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 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整63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 层面的专著47部。 然而,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恐怕就 鲜有人知了。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 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1975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髙倍放大镜重叠一起 方能看书写字,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 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 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 手的女儿伦玲认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至近3年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 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 不过来,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 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 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 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 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 写道。 “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晢史兼诗。” 周汝昌作的这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本文通过记述周汝昌的学术生涯,突出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辉煌成就,也表 现出他精研学问、痴迷红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B.周汝昌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喜欢“国货”和民族风俗、建筑、音乐等, 而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C.尽管生于乱世,但周汝昌自幼好学,醉心文学艺术,勤于精读细敲,他日后 取得的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D.周汝昌毕生致力于欧楷笔法、唐人写经、右军《兰亭》,并创立了周体法书, 他的很多书法研究成果受到鉴定书家的肯定。 E.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周汝昌在燕大图书馆发现了《咏芹诗》,并撰写文 章发表,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 (2)周汝昌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概括说明。(6分) (3)周汝昌步入“研红”道路,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分) (4)周汝昌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当代“红学泰斗”。为什么他 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之当即复信周汝昌,自此,胡、周书信往来切磋讨论《红楼梦》,成为现代红学 史上的一段佳话。 1953 年 9 月,已在四川大学外文系任教的周汝昌出版了第一本个人专著《红楼 梦新证》。这部洋洋洒洒 40 万言的红学著作,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 专门化,被誉为“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周汝昌也由此奠定了在现代红 学史上的地位。自此,周汝昌一路研红至今已整 63 载,出版涉及红学研究各个 层面的专著 47 部。 然而,周汝昌是在怎样一种身体状况下完成那一部接一部的鸿篇巨著呢?恐怕就 鲜有人知了。从青年时双耳就逐渐失聪的他,戴着助听器还得别人在耳边高声吐 字,左眼因视网膜脱落 1975 年就已失明,右眼则需靠两个高倍放大镜重叠一起 方能看书写字,所以他已无法将字写在稿纸的方格内,而是在比一般标准稿纸大 一倍的“稿纸”背面任意书写,那似红枣般大的字如牛耕田般不停歇地在圆桌上 诞生。没过几年,手稿上的字已经大过核桃,而且常常串行重叠,只有多年做助 手的女儿伦玲认得,将其在电脑上敲出存储。至近 3 年来,周汝昌右目仅存的那 一丝视力也不复存在,盲写都成困难的他,继而改成了口述,女儿伦玲一个人忙 不过来,独子建临提前退休加入进来协助姐姐专事录音记录…… 一身布衣的周汝昌,一生淡泊名利,唯对中华文化、对学术真理,坚守不渝,穷 追不弃。“我喜欢‘国货’,喜欢民族节序风俗。我喜欢民族建筑、民族音乐…… 对这些方面,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了解这一切,很 难理解我为何后来走上了红学道路,为何又如此地执著痴迷,甘受百般挫辱,而 无悔意,也不怨尤。”周汝昌在其自传体色彩的著作《天·地·人·我》中这样 写道。 “聪明灵秀切吾师,一卷《红楼》触百思。此是中华真命脉,神明文哲史兼诗。” 周汝昌作的这首诗,道出了他一生与《红楼梦》之缘。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5 分) A.本文通过记述周汝昌的学术生涯,突出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辉煌成就,也表 现出他精研学问、痴迷红学的执着追求的精神。 B.周汝昌对《红楼梦》情有独钟,喜欢“国货”和民族风俗、建筑、音乐等, 而有些人因此认为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C.尽管生于乱世,但周汝昌自幼好学,醉心文学艺术,勤于精读细敲,他日后 取得的卓越成就与这种强烈的求知欲不无关系。 D.周汝昌毕生致力于欧楷笔法、唐人写经、右军《兰亭》,并创立了周体法书, 他的很多书法研究成果受到鉴定书家的肯定。 E.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周汝昌在燕大图书馆发现了《咏芹诗》,并撰写文 章发表,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 (2)周汝昌在学术研究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请概括说明。(6 分) (3)周汝昌步入“研红”道路,有哪些方面的原因?请简要分析。(6 分) (4)周汝昌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研究第一人”、当代“红学泰斗”。为什么他 能在红学研究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 分) 第Ⅱ卷 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13.依次填入下面文字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3 分)
①大师上课的开场白,各有千秋: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不同凡响;有的 则是随意而为,好似_,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 ②20世纪50年代,黄叶病曾导演过世界香蕉栽培史上最可怕的“瘟疫”,使 种十分畅销的香蕉品种彻底灭绝。近两年来,黄叶病又在拉美一些地区_。 ③中国人强大的购买力震惊国外,中国旅游团常被当地媒体冠以“疯狂购物游客 团”的名号,但旅游纪念品往往_,中国消费者在旅游购物时要注意甄别 A.侃侃而谈死灰复燃鱼目混珠B.信口开河卷土重来鱼目混珠 C.侃侃而谈卷土重来鱼龙混杂D.信口开河死灰复燃鱼龙混杂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申银万国等多家券商纷纷发表报告称,随着人民币阶段性贬值持续及人民币长 期升值预期显著削弱,短时间内市场流动性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边际收紧。 B.“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 的改革开放都将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C.户籍制度是依法确认、收集、提供人口基本信息的制度,具有身份证明、人口 统计和社会控制的管理功能。 D.近年来,武江区推行特色服务、功能服务和保障服务,针对群众的需求着力提 升社区服务能力,积极打造便民社区。 15.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担当,。_, 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 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 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B.②④⑥⑤①③C.②⑤①④⑥③D.⑤①②③④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6分)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①。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 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 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②,起跑领先了,百米赛就成功了一大半。但长跑 的要诀却是保存实力,马拉松长跑竞赛,③_,因为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 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17.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鲁冰花的五点作用,每点不超过15个字。(5分) 鲁冰花又名羽扇豆,是豆科类草本植物。由于花朵色彩丰富、植株错落有序,鲁 冰花经常被用于园林造景。很多植物也喜欢与鲁冰花为邻,因为鲁冰花能帮助其 生长,比如在茶叶植株附近种上鲁冰花就可以帮助茶叶健康生长,并让茶叶芳香 甜美。鲁冰花根部的小瘤子源源不断地把有机氮输送到土壤中,从而大大提髙了 土壤的肥力,所以欧洲许多国家还将鲁冰花种植在休耕的土地上,改良土壤,肥 沃土地。经过多年努力,研究人员已成功地将鲁冰花豆荚中的蛋白质与散发青草
①大师上课的开场白,各有千秋:有的是精心设计的,一张口就不同凡响;有的 则是随意而为,好似 ,其实意蕴深矣,有心者才能意会。 ②20 世纪 50 年代,黄叶病曾导演过世界香蕉栽培史上最可怕的“瘟疫”,使一 种十分畅销的香蕉品种彻底灭绝。近两年来,黄叶病又在拉美一些地区 。 ③中国人强大的购买力震惊国外,中国旅游团常被当地媒体冠以“疯狂购物游客 团”的名号,但旅游纪念品往往 ,中国消费者在旅游购物时要注意甄别。 A.侃侃而谈 死灰复燃 鱼目混珠 B.信口开河 卷土重来 鱼目混珠 C.侃侃而谈 卷土重来 鱼龙混杂 D.信口开河 死灰复燃 鱼龙混杂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3 分) A.申银万国等多家券商纷纷发表报告称,随着人民币阶段性贬值持续及人民币长 期升值预期显著削弱,短时间内市场流动性将不可避免地出现边际收紧。 B.“一带一路”是中国顺应经济全球化趋势而提出的伟大战略,中国未来数十年 的改革开放都将围绕这一战略为布局展开。 C.户籍制度是依法确认、收集、提供人口基本信息的制度,具有身份证明、人口 统计和社会控制的管理功能。 D.近年来,武江区推行特色服务、功能服务和保障服务,针对群众的需求着力提 升社区服务能力,积极打造便民社区。 15.在下列语段横线处依次填入的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 分) 名著重拍应有传播民族优秀文化担当, 。 , , , 。 ,其未来的发展就会像逐浪的浮萍,难以找到自己的根系。某些名著重拍对 民族文化的肆意放逐,实际上反映了创作者艺术良心的普遍缺失,缺乏担当意识 的名著重拍其艺术生命一般不会走得很远。 ①用当代文化去激活民族优秀文化 ②不应是肆意的精神放逐 ③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国家,放弃了对优秀民族文化精神家园的坚守 ④故名著重拍既要守望优秀民族文化的精神家园 ⑤名著重拍本应该是用民族优秀文化去烛照当代文化 ⑥更要拥抱当代文化的新境界与新天地 A.⑤①②④⑥③ B.②④⑥⑤①③ C.②⑤①④⑥③ D.⑤①②③④⑥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 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l5 个字。(6 分) 买过新汽车的人都知道,① 。在新车的磨合期,车速不能太快,只有这样,这 辆汽车未来才能风驰电掣。如果在新车的磨合期高速行驶,汽车就会早衰,该急 速行进时,就会力不从心。② ,起跑领先了,百米赛就成功了一大半。但长跑 的要诀却是保存实力,马拉松长跑竞赛,③ ,因为马拉松竞赛的特点是:谁笑 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17.请根据下面的材料,概括鲁冰花的五点作用,每点不超过 15 个字。(5 分) 鲁冰花又名羽扇豆,是豆科类草本植物。由于花朵色彩丰富、植株错落有序,鲁 冰花经常被用于园林造景。很多植物也喜欢与鲁冰花为邻,因为鲁冰花能帮助其 生长,比如在茶叶植株附近种上鲁冰花就可以帮助茶叶健康生长,并让茶叶芳香 甜美。鲁冰花根部的小瘤子源源不断地把有机氮输送到土壤中,从而大大提高了 土壤的肥力,所以欧洲许多国家还将鲁冰花种植在休耕的土地上,改良土壤,肥 沃土地。经过多年努力,研究人员已成功地将鲁冰花豆荚中的蛋白质与散发青草
气味的成分进行了分离,从而制作出口感与肉制品和奶制品相似的高蛋白食品。 鲁冰花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和铁,可防止血管硬化,对缺铁性贫血有一定疗效。 ①②③④⑤ 六、写作(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去年金秋季节,某驴友在微信上发了几张关于潮汕一个叫马山湖的偏远小村落的 照片,照片中的马山湖风景清幽,野花野草遍地,网友惊呼“世外桃源”!随后, 大批小车蜂拥而至,把小村子堵得水泄不通!面对突如其来的游客,当地村民虽 然纯朴热情却也惶恐不安,担心清静的生活从此一去不返 对此,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样的“世外桃源”不应该被人打扰,过度关 注会破坏它的清静。有人说,这么美丽的自然风光“养在深闺无人识”太可惜, 应该让更多人走近它,分享它。也有人说,如果缺乏必要的开发性保护,这样的 小村落很快将消失。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③不少于800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5年韶关市高二年级期末语文检测试题 参考答案 1.B。解析:原文“在微时代,人们越来越接近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实 现大众的“审美人权”,进而将人人都塑造成生活的艺术家”,只是“越来越接 近”,而没有“实现” 2.D。解析:原文“如果“祛魅”的结果是人人都可能成为生活艺术家”,“可 能”,而不是“都能”。 3.C。解析:原文“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素质的人群,即便提供再多的审美品, 人们也未必能够参与其中。” 4.D(绐:欺骗。) 5.C(根据动作的执行者句子的主语去判断。) 6.C(促使耶律乙辛产生陷害太子想法的是副点检萧十三 7.(10分) ①我的祖宗以来,骑马射箭超越众人,威风震撼天下。这个孩子虽然年纪小,但 不失祖宗的风范。 “绝”(超越)1分,“是”(这个)1分,“坠”(失去)1分,“风”(风 范)1分,句意1分。 ②臣下百姓的心归属于太子,你不是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太子一旦登基,我们这 些人将置身何地呢? “属”(归属于)1分,省略句(补“太子”)1分,“立”(登基)1分,“措” (安放)1分,句意1分 8.全词运用了对比(或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分)。上片回忆刚到帝京时 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情景(虚写)(1分),与下片描写晚年壮志未酬,而白
气味的成分进行了分离,从而制作出口感与肉制品和奶制品相似的高蛋白食品。 鲁冰花含有丰富的卵磷脂和铁,可防止血管硬化,对缺铁性贫血有一定疗效。 ① ② ③ ④ ⑤ 六、写作(60 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去年金秋季节,某驴友在微信上发了几张关于潮汕一个叫马山湖的偏远小村落的 照片,照片中的马山湖风景清幽,野花野草遍地,网友惊呼“世外桃源”!随后, 大批小车蜂拥而至,把小村子堵得水泄不通!面对突如其来的游客,当地村民虽 然纯朴热情却也惶恐不安,担心清静的生活从此一去不返。 对此,网友们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样的“世外桃源”不应该被人打扰,过度关 注会破坏它的清静。有人说,这么美丽的自然风光“养在深闺无人识”太可惜, 应该让更多人走近它,分享它。也有人说,如果缺乏必要的开发性保护,这样的 小村落很快将消失。 以上材料引发你怎样的联想、感悟?请就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文体不限。②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 意的范围。③不少于 800 字。④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2015 年韶关市高二年级期末语文检测试题 参考答案 1.B。解析:原文“在微时代,人们越来越接近审美教育的终极目标:那就是实 现大众的“审美人权”,进而将人人都塑造成生活的艺术家”,只是“越来越接 近”,而没有“实现”。 2.D。解析:原文“如果“祛魅”的结果是人人都可能成为生活艺术家”,“可 能”,而不是“都能”。 3.C。解析:原文“如果没有相应的审美素质的人群,即便提供再多的审美品, 人们也未必能够参与其中。” 4. D(绐:欺骗。) 5. C(根据动作的执行者------句子的主语去判断。) 6. C(促使耶律乙辛产生陷害太子想法的是副点检萧十三。) 7.(10 分) ①我的祖宗以来,骑马射箭超越众人,威风震撼天下。这个孩子虽然年纪小,但 不失祖宗的风范。 “绝”(超越)1 分,“是”(这个)1 分,“坠”(失去)1 分,“风”(风 范)1 分,句意 1 分。 ②臣下百姓的心归属于太子,你不是祖先有功业的世家,太子一旦登基,我们这 些人将置身何地呢? “属”(归属于)1 分,省略句(补“太子”)1 分,“立”(登基)1 分,“措” (安放)1 分,句意 1 分。 8.全词运用了对比(或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2 分)。上片回忆刚到帝京时 意气风发、豪情万丈的情景(虚写)(1 分),与下片描写晚年壮志未酬,而白
发早生的感慨(实写)(1分),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了词人的无奈和愤懑之 情。(1分)(其它手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1)壮志难酬之情,词句“时易失,志难城”写时机失去,壮志难酬。(2) 感叹年华易逝,“鬓丝生”两鬓已经生白发。(3)生活的无奈和愤懑之情,“平 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写只好写文章品评风月,指点山川,建立另外 种“功名”。(答到一点给3分,两点即满分,其它情感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6分) (1)乌鹊南飞绕树三匝 (2)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怀 (3)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三、(25分) 11.(25分) (1)AB(答A给3分,答B给2分,答D给1分。C.“相依为命”于文无据。D 项除了选项中的原因,还有老人对自己的感伤。E项“直抒胸臆,避免含蓄”不 正确。) (2)①柿子树斑驳的皮肤像老人皱皱巴巴的脸。②树干的沧桑像老人历经岁月 的磨难。③都很善良,柿子树帮小孩摇柿子;老人为柿子树被砍而流泪。④都很 无奈,老人为了生计被迫奔波,柿子树被根拉住被迫站立在原处。(以上任意三 点都可以。每点2分,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酌情给分 (3)①树的淡泊和人类的追名逐利形成对比。②树的善良与人类的残忍形成对 比。③小说开头柿子树的笑声与结尾柿子树和老人的流泪形成对比。(每点2 分,共6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酌情给分,例如答老人与树的结局形成对比, 给1分。) (4)同意观点一:美好的事物遭到人们的破坏,令人惋惜。①柿子树善良、慈 爱,尽力帮助人类,竭尽全力为人类奉献果实。②柿子树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人类却不顾及此,将它砍掉。③小说正是借柿子树来表现人间的美好事物,当它 被毁灭时,让人感到惋惜。 同意观点二:作者通过柿子树折射老年人对人生世事的一种感伤。①老人和柿子 树一样历尽岁月的磨难,脸上写满了沧桑,辛苦一生。②老人走不动了,但还得 为了生计奔波。柿子树被砍,很有可能是人们觉得它没有多大用处了。③小说就 是借柿子树写老人,结尾处柿子树和老人都哭了,意味深长,折射出老年人被社 会冷落甚至遗弃的失落与感伤。 (观点明确2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6分,理由每点2分,共8分。) 四、(25分) 12.(25分) (1)答A给3分,答C给2分,答D给1分,答B、E不给分。(5分。多选不 给分。D项“毕生致力于”有争议,由原文第三段可知。B项“有些人因此认为 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准确。将可能性当作必然性,把自己的主观推断 当作客观事实,原文是“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E 项“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没有这样说, 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也不太准确,原文是“四兄周祜昌嘱周汝昌查证”。) (2)①翻译方面:把《文赋》《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把《西风颂》以《离 骚》文体译成中文。②书法方面:创立周体法书,研究成果受鉴定书家的肯定, ③红学方面:《红楼梦新证》将《红楼梦》实证硏究体系化、专门化,出版红学
发早生的感慨(实写)(1 分),形成强烈对比,表现出了词人的无奈和愤懑之 情。(1 分)(其它手法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 9.(1)壮志难酬之情,词句“时易失,志难城”写时机失去,壮志难酬。(2) 感叹年华易逝,“鬓丝生”两鬓已经生白发。(3)生活的无奈和愤懑之情,“平 章风月,弹压江山,别是功名”写只好写文章品评风月,指点山川,建立另外一 种“功名”。(答到一点给 3 分,两点即满分,其它情感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0.(6 分) (1) 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 (2)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怀 (3) 锲而不舍 金石可镂 三、(25 分) 11.(25 分) (1)AB(答 A 给 3 分,答 B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C.“相依为命”于文无据。D 项除了选项中的原因,还有老人对自己的感伤。E 项“直抒胸臆,避免含蓄”不 正确。) (2)①柿子树斑驳的皮肤像老人皱皱巴巴的脸。②树干的沧桑像老人历经岁月 的磨难。③都很善良,柿子树帮小孩摇柿子;老人为柿子树被砍而流泪。④都很 无奈,老人为了生计被迫奔波,柿子树被根拉住被迫站立在原处。(以上任意三 点都可以。每点 2 分,共 6 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酌情给分。) (3)①树的淡泊和人类的追名逐利形成对比。②树的善良与人类的残忍形成对 比。③小说开头柿子树的笑声与结尾柿子树和老人的流泪形成对比。(每点 2 分,共 6 分。其他言之成理的答案亦酌情给分,例如答老人与树的结局形成对比, 给 1 分。) (4)同意观点一:美好的事物遭到人们的破坏,令人惋惜。①柿子树善良、慈 爱,尽力帮助人类,竭尽全力为人类奉献果实。②柿子树淡泊名利,不图回报, 人类却不顾及此,将它砍掉。③小说正是借柿子树来表现人间的美好事物,当它 被毁灭时,让人感到惋惜。 同意观点二:作者通过柿子树折射老年人对人生世事的一种感伤。①老人和柿子 树一样历尽岁月的磨难,脸上写满了沧桑,辛苦一生。②老人走不动了,但还得 为了生计奔波。柿子树被砍,很有可能是人们觉得它没有多大用处了。③小说就 是借柿子树写老人,结尾处柿子树和老人都哭了,意味深长,折射出老年人被社 会冷落甚至遗弃的失落与感伤。 (观点明确 2 分,论述合理、理由充分 6 分,理由每点 2 分,共 8 分。) 四、(25 分) 12.(25 分) (1)答 A 给 3 分,答 C 给 2 分,答 D 给 1 分,答 B、E 不给分。(5 分。多选不 给分。D 项“毕生致力于”有争议,由原文第三段可知。B 项“有些人因此认为 他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不准确。将可能性当作必然性,把自己的主观推断 当作客观事实,原文是“也许有些人看我很保守、落后,甚至冥顽不化”。 E 项“支持胡适的说法,受到了胡适的赏识”无中生有,原文第五段没有这样说, “由于四兄周祜昌的指点”也不太准确,原文是“四兄周祜昌嘱周汝昌查证”。) (2)①翻译方面:把《文赋》《二十四诗品》译成英文,把《西风颂》以《离 骚》文体译成中文。②书法方面:创立周体法书,研究成果受鉴定书家的肯定。 ③红学方面:《红楼梦新证》将《红楼梦》实证研究体系化、专门化,出版红学
研究专著47部。(6分。每点2分,概括1分,举例说明1分。照抄原文没有 概括的视情况扣1-2分。若有学生答案概括出“古典文学或诗词方面”,并举 出最后一段的诗来说明,可给1分。) (3)①母亲的影响,常听母亲讲《红楼梦》故事,看到古本《石头记》;②胡 适的影响。对胡适考证文章的査证让他兴奋,胡适与他书信交往;③对中华文化 的喜爱,《红楼梦》是中华文明的真命脉。(6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注 意第四自然段的提示能找到前两点原因,而第三点要特别关注八、九自然段中周 汝昌的自我解说。) (4)①个人的禀赋: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②他人的帮助: 得到了解或研究红学的母亲、兄长及胡适的帮助。③执著的态度:对红学研究的 专注、痴迷,甘受挫辱,失聪失明却坚持硏究。④深厚的学识:在书法、诗词等 中华文化上有精深造诣,奠定研究红学基础。(8分,每答出一点给2分,给满 8分为止;答案中前面的角度概括没有答出不扣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 若在文本中有依据,也可酌情给分。) 13.B(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 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说话时嘴唇张合。应用“信 口开河”。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中性。多用于人,偶然也 有用于物的。死灰复燃: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在比喻被打倒的阶级敌人 或反动派重新活动起来。贬义。应用“死灰复燃”。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 混在一起。鱼目混珠:喻以假乱真。本句说旅游纪念品有以次充好的,应用“鱼 目混珠”。) 14.D(A.缺宾语。“出现”缺宾语,在边际收紧后加“的现象或状况”。B.句式 杂糅。去掉“……为布局”。C.语序不当。确认、收集顺序不对。) 5.C(③放最后,构成假设关系,排除D项;“应有”与“不应有”相对,故② 放在前,排除A项;④⑥分别与⑤①照应,根据④前的“故”,可断定“④⑥” 放在“⑤①”后,排除B项。) 16.(6分)①汽车有磨合期②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③起跑是否领先并不 重要(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7.(5分)①可用于园林造景:②能够帮助相邻作物生长;③提髙土壤肥力, 改良土壤;④制成高蛋白食品;⑤有医疗保健作用(防止血管硬化,改善贫血状 况)。(5分;答出一点给1分,意思对即可) 六、写作(60分) 参看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8.本题采用“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题型,围绕着一个社会现象引出多个观点。 从审题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围绕着风景优美的自然村落被发现这一现象,谈如何 对待那些还未开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立意参考 1.让如此“世外桃源”保持本色,不要轻易打扰。 2.让如此自然村落让更多人共享。 3.对于古朴自然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要进行保护性开发。 4对于古朴自然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拒绝过度围观,更拒绝过度商业化。 以上立意仅供参考,围绕事件内容和含意作文即可。 【参考译文】
研究专著 47 部。(6 分。每点 2 分,概括 1 分,举例说明 1 分。照抄原文没有 概括的视情况扣 1—2 分。若有学生答案概括出“古典文学或诗词方面”,并举 出最后一段的诗来说明,可给 1 分。) (3)①母亲的影响,常听母亲讲《红楼梦》故事,看到古本《石头记》;②胡 适的影响。对胡适考证文章的查证让他兴奋,胡适与他书信交往;③对中华文化 的喜爱,《红楼梦》是中华文明的真命脉。(6 分。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注 意第四自然段的提示能找到前两点原因,而第三点要特别关注八、九自然段中周 汝昌的自我解说。) (4)①个人的禀赋:与生俱来的强烈求知欲和过目不忘的聪慧。②他人的帮助: 得到了解或研究红学的母亲、兄长及胡适的帮助。③执著的态度:对红学研究的 专注、痴迷,甘受挫辱,失聪失明却坚持研究。④深厚的学识:在书法、诗词等 中华文化上有精深造诣,奠定研究红学基础。(8 分,每答出一点给 2 分,给满 8 分为止;答案中前面的角度概括没有答出不扣分,意思相近即可。有其他答案, 若在文本中有依据,也可酌情给分。) 13.B(侃侃而谈:指人理直气壮、从容不迫地说话。信口开河:比喻随口乱说一 气。指说话没有根据;不可靠。信口:随口。开河:说话时嘴唇张合。应用“信 口开河”。卷土重来:比喻失败之后,重新恢复势力。中性。多用于人,偶然也 有用于物的。死灰复燃:原比喻失势的人重新得势。现在比喻被打倒的阶级敌人 或反动派重新活动起来。贬义。应用“死灰复燃”。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 混在一起。鱼目混珠:喻以假乱真。本句说旅游纪念品有以次充好的,应用“鱼 目混珠”。) 14.D(A.缺宾语。“出现”缺宾语,在边际收紧后加“的现象或状况”。B.句式 杂糅。去掉“……为布局”。C.语序不当。确认、收集顺序不对。) 15.C(③放最后,构成假设关系,排除 D 项;“应有”与“不应有”相对,故② 放在前,排除 A 项;④⑥分别与⑤①照应,根据④前的“故”,可断定“④⑥” 放在“⑤①”后,排除 B 项。) 16.(6 分)①汽车有磨合期 ②百米赛的关键往往是起跑 ③起跑是否领先并不 重要 (一点 2 分,意思对即可。) 17.(5 分)①可用于园林造景;②能够帮助相邻作物生长;③提高土壤肥力, 改良土壤;④制成高蛋白食品;⑤有医疗保健作用(防止血管硬化,改善贫血状 况)。(5 分;答出一点给 1 分,意思对即可) 六、写作(60 分) 参看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18.本题采用“材料引出写作范围”的题型,围绕着一个社会现象引出多个观点。 从审题的角度来说,应该是围绕着风景优美的自然村落被发现这一现象,谈如何 对待那些还未开发的自然和人文景观。 立意参考: 1.让如此“世外桃源”保持本色,不要轻易打扰。 2.让如此自然村落让更多人共享。 3.对于古朴自然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要进行保护性开发。 4.对于古朴自然的自然和人文景观,拒绝过度围观,更拒绝过度商业化。 以上立意仅供参考,围绕事件内容和含意作文即可。 【参考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