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都的秋》 孙艳红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联系文中的五幅秋景图,理解本文是怎样緊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 3、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 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 【学习难点】 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 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法自主讨论 【学习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 2、朗读课文,正字音,初步感知课文 【学习过程】 、导入 1、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淅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 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1913年留学日本,曾 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年回国, 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 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 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年9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晩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 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 《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2、时代背景 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 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 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 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 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 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一—《故都的秋》。 本文写于1934年8月。 1933年至1936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
《故都的秋》 孙艳红 【学习目标】 1、理解本文的脉络结构。领略故都的秋声、秋色、秋味。 2、联系文中的五幅秋景图,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 3、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 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重点】 理解本文是怎样紧扣“清”“静”“悲凉”来写故都的秋的。 【学习难点】 通过阅读体会散文中作者的情感,领会并学习课文以情驭景,以景显情的表现手法。陶 冶学生性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习方法】诵读法 自主讨论 【学习步骤】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了解作者及背景知识 2、朗读课文,正字音,初步感知课文。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 作者简介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现代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现代著名的小说家、 散文家。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从小熟读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1913 年留学日本,曾 广泛涉猎外国文学,深受近代欧洲、日本各种社会思潮和文艺作品的熏陶。1922 年回国, 从事文学创作活动,与郭沫若、成仿吾等组织了“创造社”,并曾在北京大学、武昌师范大 学、中山大学任教。1930 年参加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抗日战争爆发后,赴武汉投入抗日救 亡运动,并到新加坡积极宣传抗日。后流亡到苏门答腊。1945 年 9 月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 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沉沦》《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出奔》《她是一个弱女子》《茫 茫夜》等,在不同程度上揭露了旧社会的罪恶,向封建道德大胆挑战,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但也带有颓废情绪。散文以游记著称,情景交融,文笔优美,自成一家。出版有《达夫全集》 《达夫散文集》《达夫游记》《达夫日记》《郁达夫选集》等。 2、 时代背景 1921 年 9 月至 1933 年 3 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和进行创作。由 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 1933 年 4 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 年 2 月离杭 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 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 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这是他在这段时期创作的主要收获, 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1934 年 7 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云北平, 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本文写于 1934 年 8 月。 1933 年至 1936 年,作者受白色恐怖的威胁,从上海迁居杭州。“撤退到隐逸恬恬的山
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 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 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混混沌沌( )潭柘寺()一椽破屋( 疏疏落落()点缀() 落蕊( 扫帚() 啼唱()嘶叫() 蟋蟀( )譬如() 息列索落( )露出脸()着着单衣 夹袄( )橄榄( )颓废() 鲈鱼() 课前预习 1、作者:郁达夫(1896~1945), 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 吾等组织了 2、字词 混沌() 潭柘寺()驯鸽( 落蕊()平仄()椭圆() 二、理清思路 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 三.课文理解 1.读第1、2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 3.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 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水之间,思想苦闷,创作枯淡”。他过着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学习这篇课文,“要理解作 者当时的处境,认识作者渗透在作品中的那种思想感情的合理性。”正确地认识作者通过描 写“故都的秋”所表现出来的复杂的感情。 二、检查预习 1、给下列字注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一椽.破屋( ) 疏疏.落落( ) 点缀.( ) 落蕊.( ) 扫帚.( ) 啼.唱( ) 嘶.叫( ) 蟋蟀..( ) 譬.如( ) 息列索落 ....( ) 露.出脸( ) 着着..单衣( ) 夹袄..( ) 橄榄..( ) 颓.废( ) 鲈.鱼( ) 一.课前预习 1、作者:郁达夫(1896~1945), 作家。浙江省富阳县人。与郭沫若、成仿 吾等组织了 。 2、字词 混沌..( ) 潭柘.寺( ) 驯.鸽( ) 落蕊.( ) 平仄. ( ) 椭.圆( ) 二、理清思路 本文的思路线索是什么? 三.课文理解 1. 读第 1、2 自然段,分别用四个字和三个字来概括北国的秋和南国的秋的特点。 2. 本文中哪部分内容最能体现这种故都秋味呢? 3. 这一部分主要写了几幅画面,选出你最喜欢的画面多读几遍思考,它是怎样体现“清、 静、悲凉”的故都秋味的?(读完之后我们找同学起来谈谈)
第二课时 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 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5、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 6.读第12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7.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9.朗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 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第二课时 4、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为我们描绘了五幅故都秋景,那么,作者在记叙上述秋景时,是以 时间为序来记叙的呢,还是以空间为序来记叙的? 5、故都的秋景可谓丰富多彩,作者为什么只选取上述秋景来写呢?试从主客观两方面来分 析。 6.读第 12 自然段,你认为本段的中心句应该是哪一句? 7.读最后两个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 (1)、作者认为南国的秋与北国的秋的最大的区别在哪个方面?请用一个字来概括。 (2)、为了说明上述区别,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8.读罢全文,你认为郁达夫在此文中是颂秋呢,还是悲秋? 9.朗读课文,说说作者选取了哪些景物,写出了故都的秋怎样的特点;另外,从哪些句段中, 你感觉、体察到了作者所谓的“悲凉”?你如何看待这种“悲凉”?
10.在下面的两段文字里,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 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一些圈点勾画、评议 赏析 ①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②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 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11.马致远的《秋思》似乎随意拈来几种景物入诗,便做成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我们仿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曲牌,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过一下当诗人的瘾 12.搜集有关秋的诗句,散文,朗读背诵
10. 在下面的两段文字里,作者调动了听觉、视觉和触觉来感受故都的秋,使写景状物有 声有色、有动有静,并融入了深沉而细腻的感受、情思。细细品味,做一些圈点勾画、评议 赏析。 ①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 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 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②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 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细微极柔软的触觉。 11.马致远的《秋思》似乎随意拈来几种景物入诗,便做成一首脍炙人口的名曲。我们仿马致远的《天净 沙。秋思》曲牌,用郁达夫《故都的秋》中的景物入诗,写一首小诗,过一下当诗人的瘾。 12.搜集有关秋的诗句,散文,朗读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