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金属电子论 对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物性的研究,在固体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人们对 非金属物性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在对金属物性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 如,在认识了铜的良好导电性的本质以后,人们才对离子晶体不导电给出了正确合理的 解释。其次,人们通过对金属普遍具有的优良的热导和电导、特有的金属光泽和延展性 的认识和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固体物理学的发展。 一个多世纪以来,物理学家一直致力于建立金属态的简单模型,试图定性地、甚至 定量地解释金属的各种特性。本章将按照理论发展的顺序,首先扼要介绍特鲁德 (Drude)的经典金属电子理论,并用以讨论了金属的性质;然后重点介绍索末菲 (.Sommerfeld)等人在费米一狄拉克统计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属自由电子气模 型,最后介绍了两种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差别的来源。 §5.1特鲁德经典电子气模型 金属为什么既是电的良导体,同时又是热的良导体?长期以来,这曾经是物理学家 极其关心的问题之一。1897年汤姆逊( Tompson)发现了电子,并指出:金属的导电性 是由于金属体内存在的大量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运动。同时,经典物理学发展了 完善的气体分子运动论,在处理理想气体问题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为了说明金属的性质, 特鲁德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于1900年提出了关于金属电子运动的经典模型,这是第 一个利用对微观量的统计平均,估算实验的宏观观测量的固体物理学模型。 5.1.1特鲁德模型的基本假设 特鲁德对金属的结构,作了如下的描述:当金属原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时,原来 孤立原子封闭壳层内的电子(称做芯电子)仍然紧紧地被原子核束缚着,它们和原子核 一起被称为原子实,在三维空间构成长程周期性结构原来孤立原子封闭壳层外的电子 (称为价电子),由于受到原子核的束缚较弱可在金属体内自由移动。图5.1是模型的 示意图。金属原子的核电荷eZ,这里Z是金属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有Z个电子,其中 有Z个价电子,有(Z-Z)个芯电子,金属晶体形成后,价电子脱离原子可在金属中自 地运动,这时它们被称为传导电子。对于这个由大量传导电子构成的系统,特鲁德将其 称为自由电子气系统,可以利用经典的分子运动学理论进行处理。电子气的特征参量可 作如下的估算: 1、电子气的浓度 每摩尔金属元素包含6.02×1023个原子(NA,阿伏伽德常数);每立方厘米具有的摩 尔数为pmA,这里pm是元素的密度,A是元素的原子量。由于每个原子提供Z个传导电 子,因此,金属体内每立方厘米电子数目n为: 1
第五章 金 属 电 子 论 对金属的晶体结构和物性的研究,在固体研究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一方面,人们对 非金属物性的认识和理解,往往是在对金属物性的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例 如,在认识了铜的良好导电性的本质以后,人们才对离子晶体不导电给出了正确合理的 解释。其次,人们通过对金属普遍具有的优良的热导和电导、特有的金属光泽和延展性 的认识和研究,有力地促进了固体物理学的发展。 一个多世纪以来,物理学家一直致力于建立金属态的简单模型,试图定性地、甚至 定量地解释金属的各种特性。本章将按照理论发展的顺序,首先扼要介绍特鲁德 (P.Drude)的经典金属电子理论,并用以讨论了金属的性质;然后重点介绍索末菲 (A.Sommerfeld)等人在费米—狄拉克统计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金属自由电子气模 型,最后介绍了两种理论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及其差别的来源。 §5.1 特鲁德经典电子气模型 金属为什么既是电的良导体,同时又是热的良导体?长期以来,这曾经是物理学家 极其关心的问题之一。1897 年汤姆逊(Tompson)发现了电子,并指出:金属的导电性 是由于金属体内存在的大量电子在外电场作用下的定向运动。同时,经典物理学发展了 完善的气体分子运动论,在处理理想气体问题上获得了巨大成功。为了说明金属的性质, 特鲁德在这些工作的基础上,于 1900 年提出了关于金属电子运动的经典模型,这是第 一个利用对微观量的统计平均,估算实验的宏观观测量的固体物理学模型。 5.1.1 特鲁德模型的基本假设 特鲁德对金属的结构,作了如下的描述:当金属原子聚集在一起形成金属时,原来 孤立原子封闭壳层内的电子(称做芯电子)仍然紧紧地被原子核束缚着,它们和原子核 一起被称为原子实,在三维空间构成长程周期性结构。原来孤立原子封闭壳层外的电子 (称为价电子),由于受到原子核的束缚较弱,可在金属体内自由移动。图 5.1 是模型的 示意图。金属原子的核电荷eZa,这里Za是金属元素的原子序数,核外有Za个电子,其中 有Z个价电子,有(Za-Z)个芯电子,金属晶体形成后,价电子脱离原子可在金属中自由 地运动,这时它们被称为传导电子。对于这个由大量传导电子构成的系统,特鲁德将其 称为自由电子气系统,可以利用经典的分子运动学理论进行处理。电子气的特征参量可 作如下的估算: 1、电子气的浓度 每摩尔金属元素包含 6.02×1023个原子(NA,阿伏伽德常数);每立方厘米具有的摩 尔数为ρm/A,这里ρm是元素的密度,A是元素的原子量。由于每个原子提供Z个传导电 子,因此,金属体内每立方厘米电子数目n为: 1
n=602×102Pm (5.1) 其典型值为102~1023个/cm3。 ③)B)()( 内层电子 原子核 图5.1(a)孤立原子草图。(b)在金属中,原子核和核芯电子仍与孤立原子时相同, 但是价电子却离开该原子形成电子气 2、电子的经典半径 如将电子视作经典刚性带电小球,则不同金属的电子半径rs由下式给出 (52) Nn 3 4m 其典型值为1~2A。表51列出了部分金属的电子气浓度n、电子的半径r以及电子 半径r与玻尔半径a的比rsa。由表51可以看出,金属中电子气的浓度约为经典理想气 体浓度的1000倍,同时,金属体内传导电子与传导电子、传导电子与芯电子、传导电 子与原子核间存在着电磁相互作用。 特鲁德认为只要略作修正,将金属体内的高浓度电子气视作理想气体,就可以把当 时发展起来的解释理想气体性质的气体分子运动理论加以应用。特鲁德模型的基本假设 ①、完全忽略电子与电子、电子与原子实之间的相互作用。无外场时,传导电子作 匀速直线运动:外场存在时,传导电子的运动服从牛顿运动定律。这种忽略电子一电子 之间相互作用的近似称为独立电子近似;而忽略电 子一原子实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近似称为近自由电子 近似。电子气系统的总能量为电子的动能,势能被 °∵ 忽略。 ②、传导电子在金属内运动时,与原子实发生 碰撞,是一个使电子改变速度的瞬时事件。在特鲁 原子实 德电子模型中,与理想气体理论不同的是,忽略了 图52传导电子的轨迹 电子之间的碰撞。如图52所示为传导电子的运动
A Z n 23 ρ m ×= 1002.6 (5.1) 其典型值为 1022~1023个/cm3 。 –e(Za–Z) eZa 价电子 原子核 内层电子 离子 –e(Za–Z) eZa –e(Za–Z) eZa –e(Za–Z) eZa –e(Za–Z) eZa –e(Za–Z) eZa eZa (a) (b) 图 5.1 (a)孤立原子草图。(b)在金属中,原子核和核芯电子仍与孤立原子时相同, 但是价电子却离开该原子形成电子气 2、电子的经典半径 如将电子视作经典刚性带电小球,则不同金属的电子半径rS由下式给出: 3 3 41 Sr N n V == π 3 1 ) 4 3 ( n rS (5.2) π = 其典型值为 1~2Å。表 5.1 列出了部分金属的电子气浓度n、电子的半径rS以及电子 半径rS与玻尔半径a0的比rS/a0。由表 5.1 可以看出,金属中电子气的浓度约为经典理想气 体浓度的 1000 倍,同时,金属体内传导电子与传导电子、传导电子与芯电子、传导电 子与原子核间存在着电磁相互作用。 特鲁德认为只要略作修正,将金属体内的高浓度电子气视作理想气体,就可以把当 时发展起来的解释理想气体性质的气体分子运动理论加以应用。特鲁德模型的基本假设 是: 原子实 图 5.2 传导电子的轨迹 ①、完全忽略电子与电子、电子与原子实之间的相互作用。无外场时,传导电子作 匀速直线运动;外场存在时,传导电子的运动服从牛顿运动定律。这种忽略电子—电子 之间相互作用的近似称为独立电子近似;而忽略电 子—原子实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近似称为近自由电子 近似。电子气系统的总能量为电子的动能,势能被 忽略。 ②、传导电子在金属内运动时,与原子实发生 碰撞,是一个使电子改变速度的瞬时事件。在特鲁 德电子模型中,与理想气体理论不同的是,忽略了 电子之间的碰撞。如图 5.2 所示为传导电子的运动 2
轨迹 ③、单位时间内传导电子与原子实发生碰撞的几率是1/r,r称为平均自由时间或 弛豫时间,即平均而言,一个电子在前后两次碰撞之间,将有τ时间的自由行程。特鲁 德还假设,平均自 由时间与电子位置和速度无关,在无限小时间间隔dt内,一个电子与原子实的平均碰撞 次数是dt/r ④、假设电子气系统和周围环境达到热平衡仅仅是通过碰撞实现的,碰撞前后电子 的速度毫无关联,方向是随机的,其速度是和碰撞发生处的温度相适应的。 表51一些金属元素的自由电子密度n,电子半径rs,ry/ao,费米波矢k 费米能量EF,费米速度V和费米温度TF 元素 /102cm3 /10"nm/10cm1lev/10′cm·s)/10kK 3.25 5.51 0.92 2.57 2.12 5.20 0.70 0.91 5.62 0.65 0.75 267 8.16 5.86 3.02 5.49 6.38 3.01 1.21 24.7 1.94 4.61 1.28 5.44 2233445 947 11.0 18 7 2.03 13.6 L.51 8.63 1.64 11.8 1.22 947 14.1 L.61 11.5 51.2特鲁德模型的成功与失败 利用特鲁德模型,可以成功说明金属中的某些输运过程,同时,也可以发现,特鲁 德模型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1.金属的直流电导 根据欧姆定律,流经金属导体的电流密度j和施加在导体上的电场强度E成正比。 可表示为
轨迹。 ③、单位时间内传导电子与原子实发生碰撞的几率是 1/τ,τ称为平均自由时间或 弛豫时间,即平均而言,一个电子在前后两次碰撞之间,将有τ时间的自由行程。特鲁 德还假设,平均自 由时间与电子位置和速度无关,在无限小时间间隔 dt 内,一个电子与原子实的平均碰撞 次数是 dt /τ 。 ④、假设电子气系统和周围环境达到热平衡仅仅是通过碰撞实现的,碰撞前后电子 的速度毫无关联,方向是随机的,其速度是和碰撞发生处的温度相适应的。 表 5.1 一些金属元素的自由电子密度n,电子半径rs,rs/a0,费米波矢kF, 费米能量EF,费米速度VF和费米温度TF 元素 Z n /1022cm-3 rs /10-1nm rs/a0 kF /108 cm-1 EF /eV VF /(104 cm·s -1) TF /104 K Li 1 4.70 1.72 3.25 1.12 4.74 1.29 5.51 Na 1 2.65 2.08 3.93 0.92 3.24 1.07 3.77 K 1 1.40 2.57 4.86 0.75 2.12 0.86 2.46 Rb 1 1.15 2.75 5.20 0.70 1.85 0.81 2.15 Ca 1 0.91 2.98 5.62 0.65 1.59 0.75 1.84 Cu 1 8.47 1.41 2.67 1.36 7.00 1.57 8.16 Ag 1 5.86 1.60 3.02 1.20 5.49 1.39 6.38 Au 1 5.90 1.59 3.01 1.21 5.53 1.40 6.42 Be 2 24.7 0.99 1.87 1.94 14.3 2.25 16.6 Mg 2 8.61 1.41 2.66 1.36 7.08 1.58 8.23 Ca 2 4.61 1.73 3.27 1.11 4.69 1.28 5.44 Zn 2 13.2 1.22 2.30 1.58 9.47 1.83 11.0 Al 3 18.1 1.10 2.07 1.75 11.7 2.03 13.6 In 3 11.5 1.27 2.41 1.51 8.63 1.74 10.0 Sn 4 14.8 1.17 2.22 1.64 10.2 1.90 11.8 Pb 4 13.2 1.22 2.30 1.58 9.47 1.83 11.0 Bi 5 14.1 1.19 2.25 1.61 9.90 1.87 11.5 5.1.2 特鲁德模型的成功与失败 利用特鲁德模型,可以成功说明金属中的某些输运过程,同时,也可以发现,特鲁 德模型存在不可逾越的障碍。 1.金属的直流电导 根据欧姆定律,流经金属导体的电流密度 j 和施加在导体上的电场强度 E 成正比。 可表示为: 3
py (53) 其中ρ称为金属的电阻率。特鲁德模型给出了这一现象的经典微观解释。 根据特鲁德模型,金属导体内的电子运动类似理想气体分子的运动。设金属导体内 电子数密度为n,电子运动的平均速度用w表示,则电流密度应为 (54) 式中,-e是电子电荷。 在无外场时,电子的运动是随机的,因此,电子的平均运动速度v平=0,此时,导体 内没有净定向电流。给导体施加外电场E,可以测得导体中存在净定向电流密度j。和 外电场E的关系导出方法如下:考虑某一个电子,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 设电子的初速度为,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前一次碰撞之后,电子立即附加上一个速度 τeE〃me,这里m是电子的质量。根据特鲁德模型的假设,碰撞后,电子运动的方向是随 机的,因此w对电子平均运动速度v是没有贡献的,w是电子由外电场获得的附加速度 -eElm取平均的结果。对-eElm取平均,实质上是对求平均,根据特鲁德模型,t的平 均值就是平均自由时间τ,因此 ee (5.5) 将(55)式代入(54)式,得: E 比较(53)式和(56)式,取: j=aE或E=p (58)式正是欧姆定律。 2.金属电子的平均自由时间和平均自由程 (57)式给出了金属的电阻率对平均自由时间的依赖关系。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 实验测量金属的电阻值,来估计平均自由时间: (59) 室温下,金属电阻率的典型值是微欧姆-厘米量级,当电阻率用此单位时,考虑到 (52)式的结论,(59)式可表示为
= ρ jE (5.3) 其中ρ称为金属的电阻率。特鲁德模型给出了这一现象的经典微观解释。 根据特鲁德模型,金属导体内的电子运动类似理想气体分子的运动。设金属导体内 电子数密度为n,电子运动的平均速度用v平表示,则电流密度应为: −= ne vj 平 (5.4) 式中,-e 是电子电荷。 在无外场时,电子的运动是随机的,因此,电子的平均运动速度v平=0,此时,导体 内没有净定向电流。给导体施加外电场E,可以测得导体中存在净定向电流密度j0。j和 外电场E的关系导出方法如下:考虑某一个电子,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 设电子的初速度为v0,在外加电场作用下,前一次碰撞之后,电子立即附加上一个速度 -eEt/me,这里me是电子的质量。根据特鲁德模型的假设,碰撞后,电子运动的方向是随 机的,因此v0对电子平均运动速度v平是没有贡献的,v平是电子由外电场获得的附加速度 –eEt/me取平均的结果。对 -eEt/me取平均,实质上是对t求平均,根据特鲁德模型,t的平 均值就是平均自由时间τ,因此 me e E τ v平 −= (5.5) 将(5.5)式代入(5.4)式,得: j )E m ne ( e τ 2 = (5.6) 比较(5.3)式和(5.6)式,取: me ne τ ρ σ 2 1 == (5.7) 得 = σ Ej 或 = ρ jE (5.8) (5.8)式正是欧姆定律。 2.金属电子的平均自由时间和平均自由程 (5.7)式给出了金属的电阻率对平均自由时间的依赖关系。实验中,我们可以通过 实验测量金属的电阻值,来估计平均自由时间: 2 ne me ρ τ = (5.9) 室温下,金属电阻率的典型值是微欧姆-厘米量级,当电阻率用此单位时,考虑到 (5.2)式的结论,(5.9)式可表示为: 4
)3 (5.10) 其中p的下标μ强调ρ的单位是微欧姆厘米。典型金属的自由电子的平均自由时 间在1015到10“秒范围内,以铜为例,T=273K时,电阻率为1.569-cm,求得t=2.7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电子运动的平均自由程λ,这是电子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 的平均运动距离。 = 特鲁德模型中,将电子视作经典粒子,根据经典的能量均分定理,有 k T (512) 这里k是玻耳兹曼( boltzmann)常数,室温下,v的值约在107厘米/秒量级。因此, 由(5.12)式,金属中电子的平均自由程约在1到10A范围内。这个距离与金属原子的 间距是一致的。按照特鲁德模型的假设:碰撞是由于电子受到原子实的散射。因此,关 于平均自由时间和平均自由程的估算与特鲁德的模型是自洽的。 但在实验中,人们发现金属中电子的平均自由程要比特鲁德模型的估算值大得多 T=4K时,铜的平均自由程的测量值可达103以上。原因在于:电子不仅是经典微粒 而且具有波-粒二象性;另外传导电子在运动过程中仅频繁地受到其他传导电子的散射。 3.金属的比热 特鲁德模型认为金属中的电子具有经典理想气体分子的运动特征,它们遵循玻耳兹 曼统计规律:每个电子有3个自由度,每个自由度具有k22的平均能量,令U为电 子气系统的内能密度(单位体积电子气的内能),=3nT,电子气的比热C=20 Cl=-nk (5.13) 即电子对比热的贡献,高温下与晶格振动的贡献相当。这一结论,与实验不相符合 除金属比热外,特鲁德经典电子模型在处理磁化率等问题上也遇到根本性的困难。 这些矛盾直到量子力学与费米一狄拉克( Fermi- Dirac)统计规律建立后,才得到解决。 §5,2索末菲自由电子气模型 索末菲在量子理论和费米一狄拉克统计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金属电子论。索
)(10))( 22.0( 3 14 0 s a rS − = × ρ μ τ (5.10) 其中 ρ μ 的下标 μ 强调 ρ 的单位是微欧姆-厘米。典型金属的自由电子的平均自由时 间在 10-15到 10-14秒范围内,以铜为例,T = 273K时,电阻率为 1.56 μ Ω-cm,求得τ=2.7 ×10-14秒。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计算电子运动的平均自由程λ,这是电子在连续两次碰撞之间 的平均运动距离。 λ = v平τ (5.11) 特鲁德模型中,将电子视作经典粒子,根据经典的能量均分定理,有 e BTkvm 2 3 2 1 2 平 = (5.12) 这里kB是玻耳兹曼( B Boltzmann)常数,室温下,v平的值约在 10 厘米/秒量级。因此, 由(5.12)式,金属中电子的平均自由程约在 1 到 10 Å范围内。这个距离与金属原子的 间距是一致的。按照特鲁德模型的假设:碰撞是由于电子受到原子实的散射。因此,关 于平均自由时间和平均自由程的估算与特鲁德的模型是自洽的。 7 但在实验中,人们发现金属中电子的平均自由程要比特鲁德模型的估算值大得多, T = 4K时,铜的平均自由程的测量值可达 103 Å以上。原因在于:电子不仅是经典微粒, 而且具有波-粒二象性;另外传导电子在运动过程中仅频繁地受到其他传导电子的散射。 3.金属的比热 特鲁德模型认为金属中的电子具有经典理想气体分子的运动特征,它们遵循玻耳兹 曼统计规律:每个电子有 3 个自由度,每个自由度具有 的平均能量,令 T/k 2 B U 为电 子气系统的内能密度(单位体积电子气的内能), BTnkU 2 3 = ,电子气的比热 T U CV ∂ ∂ = , 则: V nkC B 2 3 = (5.13) 即电子对比热的贡献,高温下与晶格振动的贡献相当。这一结论,与实验不相符合。 除金属比热外,特鲁德经典电子模型在处理磁化率等问题上也遇到根本性的困难。 这些矛盾直到量子力学与费米—狄拉克(Fermi-Dirac)统计规律建立后,才得到解决。 §5.2 索末菲自由电子气模型 索末菲在量子理论和费米—狄拉克统计理论的基础上,重新建立了金属电子论。索 5
末菲模型和特鲁德模型的区别在于:引入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要求电子遵循费米一狄拉 克统计分布而不是经典的玻耳兹曼统计分布。本节着重讨论在量子理论基础上电子气的 基本特征。 521索末菲自由电子气模型 索末菲认为,在由若干金属原子聚集形成金属晶体时,原子实的周期排列构成了金 属晶体的晶格结构。与特鲁德模型相似,索末菲认为:价电子由于受原子实的束缚较弱, 而成为能在晶体内部自由运动的自由电子。索末菲进一步假定,在自由电子的运动过程 中,晶格周期场的影响可以忽略,电子间彼此无相互作用。因此可将一个复杂的强关联 的多体问题,转化为在平均势场中运动的单电子问题,在首先求得单电子的能级的基础 上,利用泡利不相容原理,将N个电子填充到这些能级中,获得N个电子的基态。这 种忽略电子一原子实相互作用以及电子一电子相互作用,只考虑一个电子在晶格平均场 和其它电子的平均场中运动的模型是索末菲自由电子气理论的基础 522单电子本征态和本征能量 考虑温度T=0,在体积V=L3内的N个自由电子的系统,在单电子近似下,电子的 运动状态用波函数w(r)描述,(r)满足的定态薛定谔(E. Schrodinger)方程为 [--V+V(rly(r=Ey(r (5.14) 其中r)是电子在金属中的势能,在单电子近似下,令(r)=0,E是电子的本征能量。 (5.14)可写作 Vy(r)=Ey(r) 方程(515)的解具有平面波的形式 () (5.16) 其中C是归一化常数,由于在整个金属体内找到电子的几率为1,所以 ∫wo)bt=1 (5.17) 可得C=高,(5.15)薛定谔方程的解(516)式可写成 ikr (5.18) 式中用以标记波函数的下标k是平面波的波矢。k的方向为平面波的传播方向,k 的大小与平面波的波长有如下关系
末菲模型和特鲁德模型的区别在于:引入了泡利不相容原理,要求电子遵循费米—狄拉 克统计分布而不是经典的玻耳兹曼统计分布。本节着重讨论在量子理论基础上电子气的 基本特征。 5.2.1 索末菲自由电子气模型 索末菲认为,在由若干金属原子聚集形成金属晶体时,原子实的周期排列构成了金 属晶体的晶格结构。与特鲁德模型相似,索末菲认为:价电子由于受原子实的束缚较弱, 而成为能在晶体内部自由运动的自由电子。索末菲进一步假定,在自由电子的运动过程 中,晶格周期场的影响可以忽略,电子间彼此无相互作用。因此可将一个复杂的强关联 的多体问题,转化为在平均势场中运动的单电子问题,在首先求得单电子的能级的基础 上,利用泡利不相容原理,将 N 个电子填充到这些能级中,获得 N 个电子的基态。这 种忽略电子—原子实相互作用以及电子—电子相互作用,只考虑一个电子在晶格平均场 和其它电子的平均场中运动的模型是索末菲自由电子气理论的基础。 5.2.2 单电子本征态和本征能量 考虑温度T = 0,在体积V = L3 内的N个自由电子的系统,在单电子近似下,电子的 运动状态用波函数ψ(r)描述,ψ(r)满足的定态薛定谔(E.Schröduinger)方程为 )()()]( 2 [ 2 2 V Eψψ rrr me +∇− = h (5.14) 其中 V(r)是电子在金属中的势能,在单电子近似下,令 V(r) = 0,E 是电子的本征能量。 (5.14)可写作: )()( me =∇− ψψ rEr 2 2 2 h (5.15) 方程(5.15)的解具有平面波的形式: rk r ⋅ = i ψ )( Ce (5.16) 其中 C 是归一化常数,由于在整个金属体内找到电子的几率为 1,所以 1)( 2 = ∫ drr V ψ (5.17) 可得 V 1 C = ,(5.15)薛定谔方程的解(5.16)式可写成 rk k r ⋅ = i e V 1 ψ )( (5.18) 式中用以标记波函数的下标 k 是平面波的波矢。k 的方向为平面波的传播方向,k 的大小与平面波的波长有如下关系: 6
将(518)式代入(515)式,得到电子相应于波函数vAm)的能量为 E(k)= (5.20) 2m 以动量算符户=hv作用于vm (r)=Mv4(r) (521) 即v/m同时也是动量算符P的本征态,这时,电子有确定的动量: P=hk 相应的速度为 P hk (523) 由此,电子能量的表达式(520)可以再现熟悉的经典形式 E=hk2 (524) 2n.2m 波矢k的取值要由边界条件决定。边界条件的 选取,一方面要反映电子被局限在一个有限大小的 波函数示意 体积中;另一方面,由此可合理地得到金属的性质。 常见边界条件的选取有: 1、固定边界条件 y(0,0,0)=0,y(L,L,L)=0(5.25) 相应的波函数(5.18)式改写为 W(r)= sin(k-r)sin(k- y)sin(k=)(5.26) 由边界条件(525):v(0)=v(L)=0,得 图53自由电子波函数和能级示意图 n.(5.27) 能量单位是b 2m.2L 电子的能量E: +n+n2) (5.28) mL 电子波函数W)的示意图见图53。电子波函数的这种形式不利于处理电子在金属
λ 2π k = (5.19) 将(5.18)式代入(5.15)式,得到电子相应于波函数ψk(r)的能量为 me k kE 2 )( 22 h = (5.20) 以动量算符 ∇= i P h ˆ 作用于ψk(r): )()( i rkr ψ k h ψ k h =∇ (5.21) 即ψk(r)同时也是动量算符 Pˆ 的本征态,这时,电子有确定的动量: = hkP (5.22) 相应的速度为: mee k m P v h == (5.23) 由此,电子能量的表达式(5.20)可以再现熟悉的经典形式: 2 222 2 1 22 vm m P m k E e e e === h (5.24) 波矢 k 的取值要由边界条件决定。边界条件的 选取,一方面要反映电子被局限在一个有限大小的 体积中;另一方面,由此可合理地得到金属的性质。 常见边界条件的选取有: 1、固定边界条件 Ψ(0,0,0)= 0,Ψ(L,L,L)= 0 (5.25) 相应的波函数(5.18)式改写为 V r k 1 ψ )( = sin(kxx) sin(kyy) sin(kzz) (5.26) 由边界条件( 图 5.3 自由电子波函数和能级示意图, 5.25):ψk(0) =ψk(L) = 0,得 x nx L k 2π = ; y ny L k 2π = ; z nz L k 2π = (5.27) 能量单位是 2 2 2 1 2 ) L ( me h 电子的能量 E: ( ) 2 222 2 22 zyx e nnn Lm E = ++ h π (5.28) 电子波函数ψk(r)的示意图见图 5.3。电子波函数的这种形式不利于处理电子在金属 7
内的输运问题 2、周期性边界条件 对于足够大的材料,由于表面层在总体积中所占比例很小,材料表现出来的是材料 的体性质。因此,类似于晶格振动时的情况,可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 y,2)=v(x,y y(x,y+L,-)=v(x,y二) y(x,y,z+D)=(x,y,=) 对于一维晶体,上述周期性边界条件简化为y(x+L)=v(x),相当于将长为L的金 属线首尾相接形成环状,这样既反映实际晶体的有效尺寸,又消除了边界的影响。对于 维晶体,通过体积为L3的立方体在坐标轴方向的平移,将整个空间填满。当电子到达 晶体表面时,并不受到反射,而是进入相对表面的对应点。 将周期性边界条件(5.29)附加于薛定谔方程(5.15)的解(5.18)得 (530) 因此 L 其中mx,ny,n2可取零或正负整数,0≤m,n,mg≤N。由(5.31)式代入(529) 得 +n+n m L 式(528)、(5.31)和(532)式表明求解薛定谔方程附加的边界条件导致波矢k 的量子化,电子的本征能量亦取分立值。 把波矢k看作空间矢量,相应的空间称为k空间。在k空间中,可用离散的点来表 示许可的k值,每一个这样的点在k空间中占据的体积为△k=△kx△k,△k2,则 如图54,k空间中单位体积内许可态的代表点数称为态密度,则k空间中的态密 度为:
内的输运问题。 2、周期性边界条件 对于足够大的材料,由于表面层在总体积中所占比例很小,材料表现出来的是材料 的体性质。因此,类似于晶格振动时的情况,可采用周期性边界条件: ⎪ ⎩ ⎪ ⎨ ⎧ =+ =+ =+ ),,(),,( ),,(),,( ),,(),,( zyxLzyx zyxzLyx zyxzyLx ψ ψ ψ ψ ψ ψ (5.29) 对于一维晶体,上述周期性边界条件简化为ψ + =ψ xLx )()( ,相当于将长为L的金 属线首尾相接形成环状,这样既反映实际晶体的有效尺寸,又消除了边界的影响。对于 三维晶体,通过体积为L3 的立方体在坐标轴方向的平移,将整个空间填满。当电子到达 晶体表面时,并不受到反射,而是进入相对表面的对应点。 将周期性边界条件(5.29)附加于薛定谔方程(5.15)的解(5.18)得 ≡== 1 Lik Lik Likz x y eee (5.30) 因此 x yx zy nz L kn L kn L k π π 2π , 2 , 2 = = = (5.31) 其中nx,ny,nz可取零或正负整数,0≤nx,ny,ng≤N。由(5.31)式代入(5.29) 得: ( ) 2 222 2 22 zyx e nnn Lm E = ++ h π (5.32) 式(5.28)、(5.31)和(5.32)式表明求解薛定谔方程附加的边界条件导致波矢 k 的量子化,电子的本征能量亦取分立值。 把波矢 k 看作空间矢量,相应的空间称为 k 空间。在 k 空间中,可用离散的点来表 示许可的 k 值,每一个这样的点在 k 空间中占据的体积为 k zyx Δ = Δ Δ Δkkk ,则 VL 3 3 8 ) 2 ( ππ k ==Δ (5.33) 如图 5.4,k 空间中单位体积内许可态的代表点数称为态密度,则 k 空间中的态密 度为: 3 8 1 π V = Δk (5.34) 8
523能态密度 求解孤立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可得到描写孤 立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及一系列分立 的能量本征值,并可通过标明各能级的能量,来 说明它们的分布情况。当孤立原子形成晶体时, 晶体内电子的能态是非常密集的,能级间的差很 小,形成准连续的分布,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单 能级是没有意义的。为了说明固体中电子能态 的分布情况,通常引入能态密度的概念:单位能 量间隔内的电子状态数量 图54k空间中的单电子许可态,图中仅画 如果能量在E~E+dE内的状态的数量为 出k平面上的一部分,每个点占据的体积为 △N,则能态密度的定义是 (2n几)3 D(E)=lim△_aN (535) →0AEdE 由于能量E是波矢k的函数(式520),所以E~E+dE之间的状态数△N就应等于 k空间中对应于E与E+dE两等能面间的壳层内允许的状态代表点数。再考虑每个状态 代表点可容纳自旋相反的两个电子,那么 △N=24(2m+(E~E+dE壳层内k空间的体积 (5.36) 在自由电子近似下,k空间的等能面是一个球面,则半径为k的球体内电子的状态 数为: 24 2 因此,自由电子的能态密度为 D(E)=d(E)=v(2m)E/2=CE/ (5.38) 式中C=n(2) 2丌2h 定义单位体积电子的能态密度g(E)为 图55自由电子气的能态密 8(E)=DE)1 度和能量的关系 E h (539) 单位体积材料中自由电子的能态密度g(E)随E的变化关系见图5.5。由图55可知
5.2.3 能态密度 求解孤立原子的薛定谔方程,可得到描写孤 立原子中电子运动状态的波函数,及一系列分立 的能量本征值,并可通过标明各能级的能量,来 说明它们的分布情况。当孤立原子形成晶体时, 晶体内电子的能态是非常密集的,能级间的差很 小,形成准连续的分布,在这种情况下,讨论单 个能级是没有意义的。为了说明固体中电子能态 的分布情况,通常引入能态密度的概念:单位能 量间隔内的电子状态数量。 图 5.4 k空间中的单电子许可态,图中仅画 出kykx平面上的一部分,每个点占据的体积为 (2π/L)3 如果能量在 E~E+dE 内的状态的数量为 ΔN,则能态密度的定义是: dE dN E N ED E = Δ Δ = →Δ 0 lim)( (5.35) 由于能量 E 是波矢 k 的函数(式 5.20),所以 E~E+dE 之间的状态数ΔN 就应等于 k 空间中对应于 E 与 E+dE 两等能面间的壳层内允许的状态代表点数。再考虑每个状态 代表点可容纳自旋相反的两个电子,那么 E V N ( )2( 2 3 ××=Δ π ~ + 壳层内kdEE 空间的体积) (5.36) 在自由电子近似下,k 空间的等能面是一个球面,则半径为 k 的球体内电子的状态 数为: 2/3 22 3 3 ) 2 ( 33 4 )2( 2 )( h V Em k V EN e π π π =×= (5.37) 因此,自由电子的能态密度为: 2/12/3 2/1 22 ) 2 ( 2 )( )( CEE V m dE EdN ED e == = π h (5.38) 式中 2/3 22 ) 2 ( 2 h V me C π = 定义单位体积电子的能态密度 g(E)为: 图 5.5 自由电子气的能态密 2 1 2 3 22 2 2 1)( )( E me V ED Eg ⎟ ⎠ ⎞ ⎜ ⎝ ⎛ == π h ∝ 2 1 E (5.39) 度和能量的关系 单位体积材料中自由电子的能态密度 g(E)随 E 的变化关系见图 5.5。由图 5.5 可知, 9
E越大,g(E也越大,能级就越密。 524费米能级和费米面 由泡利不相容原理,可以确定T=0时N个电子对许可态的占据:每个单电子态上 最多可由一个电子占据。描述单电子态的波函数需要波矢k和自旋角动量S,其中S的 投影只能取+h/2或一h/2,因此每一个许可态k,可以容纳两个自旋的不同电子 由N个电子组成的自由电子系统,对能量许可态的占有,可从能量最低的k=0态 开始,按能量从低到高,每个k态容纳两个电子,依次填充而得到。由于单电子能级的 能量比例于波矢k的平方,独立电子近似假说使E~k的关系是各向同性的,在k空间, 占据区最后成为一个球,称为费米球,如图56所示。费米球半径所对应的k值称为费 米波矢,记作kp,费米球的表面作为占据态和未占据态的分界面称为费米面,被电子 占据的最高能级称为费米能级,记作EF 在k空间中,利用态密度的表达式(537),可以得到T=0时,kp和电子数密度n, 以及费米能级EF和k的关系 24 (540) 8丌33 =3n (541) 根据费米能级的定义,费米能级EF和费米波矢k的关系为: E hkp (542) 2 m 相应地,对于自由电子系统,还可以引入费米动量 P=Mkp、费米速度ph ⊥EF 费米面E=EF ,以及费米温度TF 对于普通金属,上述参数的值约是k≈103cm,EF≈2~10 0+~105K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T=0K时,自由电子气系统图56N个自由电子的基态,在k空间 的电子将有序的占有从E=0到E=EF间的所有能级 中占据态形成费米球 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的能量E/V,可以由费米球内所有单电子能级上的电子能量相 加得到
E 越大,g(E)也越大,能级就越密。 5.2.4 费米能级和费米面 由泡利不相容原理,可以确定 T = 0 时 N 个电子对许可态的占据:每个单电子态上 最多可由一个电子占据。描述单电子态的波函数需要波矢 k 和自旋角动量 S,其中 S 的 投影只能取 或 + h / 2 − h / 2 ,因此每一个许可态 k,可以容纳两个自旋的不同电子。 由 N 个电子组成的自由电子系统,对能量许可态的占有,可从能量最低的 k = 0 态 开始,按能量从低到高,每个 k 态容纳两个电子,依次填充而得到。由于单电子能级的 能量比例于波矢 k 的平方,独立电子近似假说使 E~k 的关系是各向同性的,在 k 空间, 占据区最后成为一个球,称为费米球,如图 5.6 所示。费米球半径所对应的 k 值称为费 米波矢,记作 ,费米球的表面作为占据态和未占据态的分界面称为费米面,被电子 占据的最高能级称为费米能级,记作 。 F k EF 在 k 空间中,利用态密度的表达式(5.37),可以得到 T = 0 时, 和电子数密度 n, 以及费米能级 和 的关系: F k EF F k Nk V =× 3 3 3 4 8 2 π F π Q (5.40) nk 2 3 ∴ F = 3π (5.41) 根据费米能级的定义,费米能级 和费米波矢 的关系为: EF F k me E 2 22 F F h k = ( 统,还可 5.42) 相应地,对于自由电子系 以引入费米动量 = hkp FF 、费米速度 e F F hk v m = ,以及费米温度 B F F k E eV,v T = 。 对于普通金属,上述参数的值约是kF≈108 cm -1,EF≈2~10 自由电子气系统 的电子将有序的占有从 E = 间的所有能级。 单位体积内的自由电子 ,可以由费米球内所有单电子能级上的电子能量相 F≈108 cm/s,TF ≈104 ~105 K。 根据泡利不相容原理,T = 0K 时, kx ky kz 费米面 E = EF 图 5.6 N 个自由电子的基态,在 k 空间 0 到 = EE 的能量 E/ 加得到: F V 中占据态形成费米球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