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石河子大学:《新疆旅游资源》课程教学资源(讲义)第四章 新疆的宗教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8,文件大小:69.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第四章新疆的宗教 第一节新疆的多种宗教并存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个宗教比较盛行、多宗教并存、宗教信仰比较复杂、宗教 演变有其自身特点的地区。历史上,除自然崇拜和萨满教外,佛教、袄教、摩尼 教、景教、天主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都曾流行新疆地区。各种宗教传播的时间、 分布的范围并不相同,在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也不相同。14世纪以 后,伊斯兰教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成为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普遍 信仰的宗教,但新疆的蒙古族这时候信仰了藏传佛教,有些宗教(如景教等)也 并未完全消失。近代以后,随着其他民族成分的加入,新疆多宗教信仰并存的基 本特点始终没有改变。 这种多宗教信仰并存的特点,是由新疆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等多种因 素决定的。 新疆多宗教并存的形势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远古时期(纪元以前)。新疆远古居民崇拜各种自然现象,如日月星 辰,风雨雷电,山水大地:崇拜动植物,狼是游牧人普遍崇拜的对象,农耕居民 则崇拜麦、麻黄、山榉等植物,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如狼、鹰、狮、骆驼、 鹿等。还有对生殖的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萨满教是新疆古代居民普遍信仰的原始 宗教,“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对萨满巫师的崇拜长期支配着远古人们的思想,至 今仍留下了不少痕迹。原始崇拜和萨满教的流行情况,在民间传说、考古发现以 及至今保存在各民族传统习俗中的遗留,都已有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古代时期(纪元前后一10世纪)。公元前1世纪70一80年代,佛教首 先传入于阗地区,标志着新疆地区宗教信仰己从自然宗教进入人文宗教的阶段, 同时这时期也是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信仰并存的时期。佛教在公元2世纪以后逐 浙发展起来,魏晋至唐宋是西域佛教的隆盛时期,形成了以于阗、龟兹、高昌为 代表的西域佛教文化。佛教在天山北部也得到了传播,对游牧民的思想文化产生 了影响。在佛教流传的同时,波斯宗教袄教也在西域传播。我国魏晋等史籍在《西 域传》“疏勒”、“高昌”、“于阗”、“焉耆”等词条下有“俗事天祆神”或“俗事 天神,兼信佛法”等记载,充分说明祆教在西域的地位。波斯另一种宗教摩尼教 也在西域流传,虽然传入的时间和传播情况缺乏记载,但至少9世纪后随着信奉

1 第四章 新疆的宗教 第一节 新疆的多种宗教并存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个宗教比较盛行、多宗教并存、宗教信仰比较复杂、宗教 演变有其自身特点的地区。历史上,除自然崇拜和萨满教外,佛教、祆教、摩尼 教、景教、天主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都曾流行新疆地区。各种宗教传播的时间、 分布的范围并不相同,在各民族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影响也不相同。14 世纪以 后,伊斯兰教得到了广泛传播,逐渐成为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普遍 信仰的宗教,但新疆的蒙古族这时候信仰了藏传佛教,有些宗教(如景教等)也 并未完全消失。近代以后,随着其他民族成分的加入,新疆多宗教信仰并存的基 本特点始终没有改变。 这种多宗教信仰并存的特点,是由新疆所处的地理环境、人文背景等多种因 素决定的。 新疆多宗教并存的形势不同时期有不同特点。大体上可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远古时期(纪元以前)。新疆远古居民崇拜各种自然现象,如日月星 辰,风雨雷电,山水大地;崇拜动植物,狼是游牧人普遍崇拜的对象,农耕居民 则崇拜麦、麻黄、山榉等植物,氏族部落都有自己的图腾,如狼、鹰、狮、骆驼、 鹿等。还有对生殖的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萨满教是新疆古代居民普遍信仰的原始 宗教,“万物有灵”的观念和对萨满巫师的崇拜长期支配着远古人们的思想,至 今仍留下了不少痕迹。原始崇拜和萨满教的流行情况,在民间传说、考古发现以 及至今保存在各民族传统习俗中的遗留,都已有了充分的体现。 第二,古代时期(纪元前后—10 世纪)。公元前 1 世纪 70—80 年代,佛教首 先传入于阗地区,标志着新疆地区宗教信仰已从自然宗教进入人文宗教的阶段, 同时这时期也是以佛教为主的多宗教信仰并存的时期。佛教在公元 2 世纪以后逐 渐发展起来,魏晋至唐宋是西域佛教的隆盛时期,形成了以于阗、龟兹、高昌为 代表的西域佛教文化。佛教在天山北部也得到了传播,对游牧民的思想文化产生 了影响。在佛教流传的同时,波斯宗教祆教也在西域传播。我国魏晋等史籍在《西 域传》“疏勒”、“高昌”、“于阗”、“焉耆”等词条下有“俗事天祆神”或 “俗事 天神,兼信佛法”等记载,充分说明祆教在西域的地位。波斯另一种宗教摩尼教 也在西域流传,虽然传入的时间和传播情况缺乏记载,但至少 9 世纪后随着信奉

摩尼教的回鹘人迁入西域而广为流传。景教约6一7世纪传入,未元时期得到广泛 传播。疏勒、叶尔羌、于闻、轮台、高昌、哈密、阿力麻里等都曾是传教区,有 主教并建有教堂。在北方游牧诸部也有大量的景教信仰者。道教主要是随汉人西 来,在汉人比较集中的高昌、哈密较为流行。 第三,中世纪时期(10一19世纪)。伊斯兰教10世纪首先传入喀什地区,以 后逐渐向东传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10一11世纪喀喇汗朝时期的初传 阶段。喀喇汗朝统治者通过战争手段攻灭于阗国,伊斯兰教传播到且末至阿克苏 一线,与信奉佛教的高昌回鹘国长期形成对峙之势。二是14一15世纪在秃黑 鲁帖木儿汗为首的察合台蒙古后王的推导下,伊斯兰教传播到塔里木盆地北缘、 吐鲁番盆地和哈密一带,确立了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中的统治地位。 三是16一17世纪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普遍接受了伊斯兰教。这个过程,也 是南疆地区佛教走向衰亡,逐渐消失的过程。但同时,北疆的卫拉特蒙古人接受 了藏传佛教。景教则到19世纪仍有少数信仰者。因此,多宗教并存的格局并没 有改变。 第四,近现代。清朝统一新疆后,民族成分有所增加,宗教信仰仍呈多样化。 目前新疆宗教主要有伊斯兰教、道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东正教和萨满教等 第二节新疆各宗教简介 一、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其特征是崇拜日月山水现象,并逐步发展到 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原始宗教进入晚期,出现萨满教。萨满教因 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而得名。萨满教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宗教组织,没有特 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没有统一规范的宗教仪式。其崇拜对象与原始宗教略同 但相信萨满能够沟通人与鬼神和各种精灵。古代西域萨满教的流行十分普遍。新 疆现在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满、达斡尔以及 塔塔尔、乌孜别克民族的祖先都曾信奉过萨满教。虽然这些民族后来又信仰了祆 教、佛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阶级社会的宗教,但原始的萨满教观念习 俗在这些民族中的影响却十分深远。 2

2 摩尼教的回鹘人迁入西域而广为流传。景教约 6—7 世纪传入,宋元时期得到广泛 传播。疏勒、叶尔羌、于阗、轮台、高昌、哈密、阿力麻里等都曾是传教区,有 主教并建有教堂。在北方游牧诸部也有大量的景教信仰者。道教主要是随汉人西 来,在汉人比较集中的高昌、哈密较为流行。 第三,中世纪时期(10—19 世纪)。伊斯兰教 10 世纪首先传入喀什地区,以 后逐渐向东传播,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 10—11 世纪喀喇汗朝时期的初传 阶段。喀喇汗朝统治者通过战争手段攻灭于阗国,伊斯兰教传播到且末至阿克苏 一线,与信奉佛教的高昌回鹘国长期形成对峙之势。二是 14—15 世纪在秃黑 鲁·帖木儿汗为首的察合台蒙古后王的推导下,伊斯兰教传播到塔里木盆地北缘、 吐鲁番盆地和哈密一带,确立了伊斯兰教在维吾尔族中的统治地位。 三是 16—17 世纪哈萨克、柯尔克孜族普遍接受了伊斯兰教。这个过程,也 是南疆地区佛教走向衰亡,逐渐消失的过程。但同时,北疆的卫拉特蒙古人接受 了藏传佛教。景教则到 1 9 世纪仍有少数信仰者。因此,多宗教并存的格局并没 有改变。 第四,近现代。清朝统一新疆后,民族成分有所增加,宗教信仰仍呈多样化。 目前新疆宗教主要有伊斯兰教、道教、佛教(包括藏传佛教)、基督教、天主教、 东正教和萨满教等。 第二节 新疆各宗教简介 一、原始宗教 原始宗教产生于原始社会后期,其特征是崇拜日月山水现象,并逐步发展到 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原始宗教进入晚期,出现萨满教。萨满教因 通古斯语称巫师为萨满而得名。萨满教没有成文的经典,没有宗教组织,没有特 定的创始人,没有寺庙,没有统一规范的宗教仪式。其崇拜对象与原始宗教略同, 但相信萨满能够沟通人与鬼神和各种精灵。古代西域萨满教的流行十分普遍。新 疆现在的少数民族如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锡伯、满、达斡尔以及 塔塔尔、乌孜别克民族的祖先都曾信奉过萨满教。虽然这些民族后来又信仰了祆 教、佛教、景教、摩尼教和伊斯兰教等阶级社会的宗教,但原始的萨满教观念习 俗在这些民族中的影响却十分深远

我国史籍自《史记》、《汉书》以来,对西域萨满教的情况多有记载。据《汉 书》载云:“匈奴俗,岁有云龙祠,祭天神”,“匈奴使巫埋牛羊于所出诸道及水 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可见匈奴内部早已存在着“巫”,即 萨满术士,所用法术通常是祝诅咒语。巫在匈奴上层的地位很高,对军事、政治 有很大的影响。 乌孙人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就有了自己的巫师,并把巫师作为神的化身 和人间与鬼神世界之间交往的使者,受到人们的尊敬。萨满巫师的形象被刻画在 洞岩上。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山里发现的康巴勒洞窟里面,画有人面形的神灵图 在阿勒泰市将军山的一处岩画上,也刻画有与这种人面神形图完全一样的形象, 戴着一顶尖形的帽子,与史书记载的“降神之巫日萨麻,帽如兜銎,缘垂五色缯 条,长蔽面”的萨满装束十分相似。 回鹘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公元前3世纪即游牧于漠北草原。回鹘族 内有专职巫师,史记云:“(皆喜日):初发本部来日,将巫师两人来,云:‘此行 大安稳,然不与唐家兵马斗,见一大人即归。’今日领兵见令公(郭子仪),令公 不为疑,脱去衣甲,单骑相见,谁有此心胆!是不战斗见一大人,巫师有征矣。”, “欢跃久之,子仪托其背,首领等分缠采头以赏巫师。”此记载记述了回鹘巫师 的预言之术,同上史料还记载了巫师所行呼风唤雨之术:“初,白元光等到灵台县 西,探知贼势,为月明,思少阴晦,回纥使巫师便致风雪。及迟明战,吐蕃尽寒 冻,弓矢皆废,披毡徐进,元光与回纥随而杀之蔽野。”据《乌古斯可汗传说》, 乌古斯可汗召集部落大会时,在大帐的左、右两侧各立一根木杆,杆顶挂着金鸡 银鸡,杆下拴着黑羊、白羊,由巫师主持祭祀,向天神祈祷。由上可知,回鹊巫 师与贵族上层的联系很密切,权势很大,常随军出征,占卜一切大事,施巫作法, 很受可汗的信赖。《多桑蒙古史》记述说:“畏吾儿人先奉之宗教为珊蛮教,与亚 洲北方诸部族同。其教之巫者曰珊蛮”,“珊蛮自言术能役鬼,鬼能以外事来告。 我曾以此事质之多人,诸人皆言闻有鬼由天窗入帐幕中,与此辈‘珊蛮',共话 之事,有时且凭于此辈术士之身”。直到现在,维吾尔族仍保留了萨满教的一些 习俗,如维吾尔族穆斯林群众朝拜麻扎时,仍在麻扎周围插栓有羊头等物的木杆 和跳“萨满舞”。 二、佛教 佛教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创立于古印度。佛教认为世界苦 3

3 我国史籍自《史记》、《汉书》以来,对西域萨满教的情况多有记载。据《汉 书》载云:“匈奴俗,岁有云龙祠,祭天神”,“匈奴使巫埋牛羊于所出诸道及水 上以诅军,单于遗天子马裘,常使巫祝之”。可见匈奴内部早已存在着“巫”,即 萨满术士,所用法术通常是祝诅咒语。巫在匈奴上层的地位很高,对军事、政治 有很大的影响。 乌孙人早在母系氏族社会时期人就有了自己的巫师,并把巫师作为神的化身 和人间与鬼神世界之间交往的使者,受到人们的尊敬。萨满巫师的形象被刻画在 洞岩上。阿勒泰地区富蕴县山里发现的康巴勒洞窟里面,画有人面形的神灵图。 在阿勒泰市将军山的一处岩画上,也刻画有与这种人面神形图完全一样的形象, 戴着一顶尖形的帽子,与史书记载的 “降神之巫曰萨麻,帽如兜銎,缘垂五色缯 条,长蔽面”的萨满装束十分相似。 回鹘是我国北方古老的民族之一,公元前 3 世纪即游牧于漠北草原。回鹘族 内有专职巫师,史记云:“(皆喜曰):初发本部来日,将巫师两人来,云:‘此行 大安稳,然不与唐家兵马斗,见一大人即归。’今日领兵见令公(郭子仪),令公 不为疑,脱去衣甲,单骑相见,谁有此心胆!是不战斗见一大人,巫师有征矣。”, “欢跃久之,子仪托其背,首领等分缠采头以赏巫师。”此记载记述了回鹘巫师 的预言之术,同上史料还记载了巫师所行呼风唤雨之术:“初,白元光等到灵台县 西,探知贼势,为月明,思少阴晦,回纥使巫师便致风雪。及迟明战,吐蕃尽寒 冻,弓矢皆废,披毡徐进,元光与回纥随而杀之蔽野。”据《乌古斯可汗传说》, 乌古斯可汗召集部落大会时,在大帐的左、右两侧各立一根木杆,杆顶挂着金鸡、 银鸡,杆下拴着黑羊、白羊,由巫师主持祭祀,向天神祈祷。由上可知,回鹘巫 师与贵族上层的联系很密切,权势很大,常随军出征,占卜一切大事,施巫作法, 很受可汗的信赖。《多桑蒙古史》记述说:“畏吾儿人先奉之宗教为珊蛮教,与亚 洲北方诸部族同。其教之巫者曰珊蛮”,“珊蛮自言术能役鬼,鬼能以外事来告。 我曾以此事质之多人,诸人皆言闻有鬼由天窗入帐幕中,与此辈‘珊蛮’,共话 之事,有时且凭于此辈术士之身”。直到现在,维吾尔族仍保留了萨满教的一些 习俗,如维吾尔族穆斯林群众朝拜麻扎时,仍在麻扎周围插栓有羊头等物的木杆 和跳“萨满舞”。 二、佛教 佛教由释迦牟尼于公元前 6 世纪至前 5 世纪创立于古印度。佛教认为世界苦

海无边,人生八苦由无明等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的十二因缘引起,说明和解决的 办法是苦、集、灭、道四谛,等等。佛教经过三次大结集,于阿育王时代(公元 前268一前232年)确立了佛教经、律、论所谓《三藏》,并开始向外传播。佛 教传人中国内地的时间在东汉明帝水平年间(58一75年),传人西域的时间应早 于内地,约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是典型的遁世哲学,西域各地统治阶级希望借 助它消除人民的不满和反抗,饱受压迫奴役之苦的人民希冀从中获得精神慰藉, 因此佛教在西域迅速传播开米,并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塔里木盆地周围龟兹、于闻、高昌、疏勒等地都是佛教的中心。 龟兹是小乘佛教的中心。《大唐西域记》卷1记载,初唐时,龟兹有“伽蓝 百余所,僧徒五千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说明龟兹佛寺僧徒众多,而且 小乘占绝对优势。小乘追求个人的解脱,与产生较晚讲求拯救众生的大乘成为佛 教不同的宗派。小乘注重四谈、八正道,以掸定作为达到八正道的重要途径。龟 兹是西域禅修的重要基地,闻名于世的龟兹石窟,就是禅法流行的产物。20世 纪出土了许多龟兹一焉者语婆罗迷文佛经,基本上都属于小乘经典,也说明此地 小乘佛教的盛行。龟兹国也有大乘教,龟兹著名高憎坞摩罗什曾在龟兹弘扬大乘。 鸠摩罗什还在长安主持翻译了32部佛典,共300余卷。龟兹有一批像鸠摩罗什 这样的佛教翻译家,他们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于阗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我国大乘佛典,如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磐 诸经原本,大多来自于阗:我国早期西行求法高僧,从曹魏朱士行起,也大多以 于阗为目的地。于阗不仅是大乘佛典的传播中心,而且自身也孕育发展出若干佛 教经典,如于闻语《赞巴斯塔书》、《跋陀罗缘起》等均是于闻地区独创性佛教撰 述。于阗的佛寺很多,法显《佛国记》称,5世纪初于阗有大伽蓝十四,小者无 数,家家门前起小塔。《于阗国授记》载,9世纪末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寺院达 400余所,兰若小塔逾5000。可见此地佛教之盛。 高昌佛教至迟可以追溯到西晋,吐鲁番出土最早的佛教写经是公元296年(西 晋元康六年)3月18日竺法护译写的《诸佛要集经》。史书记载,382年(前秦 十八年),车师王入朝,国师鸠摩罗跋提曾随行并献《大般若品》等佛经。443 年,笃信佛教的北凉流亡政权入居高昌,高昌佛教达到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出 现了不少高僧(如法绪、法众、道普),传译了不少佛经(如《大方等檀特陀罗 尼经》等)。501年,麴氏建立高昌国,高昌佛教达到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传 4

4 海无边,人生八苦由无明等彼此互为条件或因果的十二因缘引起,说明和解决的 办法是苦、集、灭、道四谛,等等。佛教经过三次大结集,于阿育王时代(公元 前 268 一前 232 年)确立了佛教经、律、论所谓《三藏》,并开始向外传播。佛 教传人中国内地的时间在东汉明帝水平年间(58—75 年),传人西域的时间应早 于内地,约在公元前 1 世纪。佛教是典型的遁世哲学,西域各地统治阶级希望借 助它消除人民的不满和反抗,饱受压迫奴役之苦的人民希冀从中获得精神慰藉, 因此佛教在西域迅速传播开来,并逐渐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 塔里木盆地周围龟兹、于阗、高昌、疏勒等地都是佛教的中心。 龟兹是小乘佛教的中心。《大唐西域记》卷 1 记载,初唐时,龟兹有“伽蓝 百余所,僧徒五千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说明龟兹佛寺僧徒众多,而且 小乘占绝对优势。小乘追求个人的解脱,与产生较晚讲求拯救众生的大乘成为佛 教不同的宗派。小乘注重四谈、八正道,以掸定作为达到八正道的重要途径。龟 兹是西域禅修的重要基地,闻名于世的龟兹石窟,就是禅法流行的产物。20 世 纪出土了许多龟兹一焉耆语婆罗迷文佛经,基本上都属于小乘经典,也说明此地 小乘佛教的盛行。龟兹国也有大乘教,龟兹著名高憎坞摩罗什曾在龟兹弘扬大乘。 鸠摩罗什还在长安主持翻译了 32 部佛典,共 300 余卷。龟兹有一批像鸠摩罗什 这样的佛教翻译家,他们为中国佛教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于阗是大乘佛教的中心。我国大乘佛典,如华严、方等、般若、法华、涅磐 诸经原本,大多来自于阗;我国早期西行求法高僧,从曹魏朱士行起,也大多以 于阗为目的地。于阗不仅是大乘佛典的传播中心,而且自身也孕育发展出若干佛 教经典,如于阗语《赞巴斯塔书》、《跋陀罗缘起》等均是于阗地区独创性佛教撰 述。于阗的佛寺很多,法显《佛国记》称,5 世纪初于阗有大伽蓝十四,小者无 数,家家门前起小塔。《于阗国授记》载,9 世纪末当地具有一定规模的寺院达 400 余所,兰若小塔逾 5000。可见此地佛教之盛。 高昌佛教至迟可以追溯到西晋,吐鲁番出土最早的佛教写经是公元 296 年(西 晋元康六年)3 月 18 日竺法护译写的《诸佛要集经》。史书记载,382 年(前秦 十八年),车师王入朝,国师鸠摩罗跋提曾随行并献《大般若品》等佛经。443 年,笃信佛教的北凉流亡政权入居高昌,高昌佛教达到第一个高峰。这一时期出 现了不少高僧(如法绪、法众、道普),传译了不少佛经(如《大方等檀特陀罗 尼经》等)。501 年,麴氏建立高昌国,高昌佛教达到第二个高峰。这一时期传

译佛经更多,出土佛典多为此时文献:建立寺院更广,据载,都城附近寺院就有 140多所,僧尼数千,几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一阶段佛教还深入到庶民阶层, 并向完全世俗化方向发展。高昌佛教与龟兹、焉耆佛教有所不同,龟兹、焉者佛 教主要传自印度,高昌佛教主要由内地回传。高昌佛典大多译自北朝大乘经典, 僧官制度略同内地寺院三纲制度,内地流行禅法,高昌也禅法流行:中原兴盛净 土信仰,高昌净土信仰兴盛,都反映了高昌汉传佛教的特色。当然,高昌地处西 域,也受西来佛教的影响。 唐代西域汉传佛教大发展,中央政府力图将各地佛教纳入共同轨道。唐在西 域设僧官“四镇都统”,总辖龟兹、疏勒、于阗、焉者(或碎叶,今哈萨克斯坦 托克玛克)四镇的佛教事务。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下令两京诸州各建 所大云寺,龟兹、疏勒、碎叶等地皆建大云寺:705年(神龙元年),中宗下令 天下诸州各置一所中兴寺,旋改名龙兴寺,龟兹、于阗、西州、庭州等地都有龙 兴寺。汉僧主持的寺院今可考者,还有于阗的护国寺,龟兹的金砂寺、大宝寺、 口严寺、口圣寺、梵口口寺等等。龟兹还开凿了大量汉风洞窟,汉传佛教在此盛 行。(注:“口”为古籍上无法辨识的文字) 高昌回鹊王国时期,统治者初信摩尼教,佛教逐渐占上风。965年(乾德三 年),高昌回鹊可汗遣僧人法渊向北宋贡献佛牙。982年,宋朝王延德出使高昌 回鹘王国时,还见此地有“佛寺五十余区,皆唐朝所赐额”。目前发现的回鹘文 文献,佛教文献最多,摩尼教文献其次,另有一些景教文献,可以说明三大教的 地位。回鹘文佛经三个阶段有三个来源:早期主要译自龟兹一焉者语婆罗迷文佛 典,现已发现至少80件这类佛教文献和残篇。11一13世纪,几乎所有文献都译 自汉文,现已发现81部41种这类佛典。汉地佛教对回鹘影响最大。蒙元时期, 由于藏传佛教成为蒙古的正式国教,西域藏传佛教大发展,藏传佛教成为回鹘佛 教的重要来源,至少16部佛经从藏语译为回鹘语。这一时期西域通晓藏传佛教 的人才辈出,畏兀尔僧徒在元朝朝廷宗教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昌回鹘王国 安藏曾将藏传佛教的重要典籍《宝藏论》进献元世祖,并在中央朝廷任翰林学士。 乞台萨里奉诏译语义,担任释教都总统。而元朝不但向畏兀儿颁赐蒙古文、畏兀 儿佛经,并向高昌等地寺院提供“燃灯续明”之费。 10世纪至16世纪前半期,伊斯兰教依靠“圣战”及和平传教逐步占领了南 疆佛教的所有阵地,佛教遭到彻底的打击,但是,随着明代瓦刺人(西蒙古)入

5 译佛经更多,出土佛典多为此时文献;建立寺院更广,据载,都城附近寺院就有 140 多所,僧尼数千,几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这一阶段佛教还深入到庶民阶层, 并向完全世俗化方向发展。高昌佛教与龟兹、焉耆佛教有所不同,龟兹、焉耆佛 教主要传自印度,高昌佛教主要由内地回传。高昌佛典大多译自北朝大乘经典, 僧官制度略同内地寺院三纲制度,内地流行禅法,高昌也禅法流行;中原兴盛净 土信仰,高昌净土信仰兴盛,都反映了高昌汉传佛教的特色。当然,高昌地处西 域,也受西来佛教的影响。 唐代西域汉传佛教大发展,中央政府力图将各地佛教纳入共同轨道。唐在西 域设僧官“四镇都统”,总辖龟兹、疏勒、于阗、焉耆(或碎叶,今哈萨克斯坦 托克玛克)四镇的佛教事务。690 年(天授元年),武则天下令两京诸州各建一 所大云寺,龟兹、疏勒、碎叶等地皆建大云寺;705 年(神龙元年),中宗下令 天下诸州各置一所中兴寺,旋改名龙兴寺,龟兹、于阗、西州、庭州等地都有龙 兴寺。汉僧主持的寺院今可考者,还有于阗的护国寺,龟兹的金砂寺、大宝寺、 □严寺、□圣寺、梵□□寺等等。龟兹还开凿了大量汉风洞窟,汉传佛教在此盛 行。(注:“□”为古籍上无法辨识的文字) 高昌回鹊王国时期,统治者初信摩尼教,佛教逐渐占上风。965 年(乾德三 年),高昌回鹊可汗遣僧人法渊向北宋贡献佛牙。982 年,宋朝王延德出使高昌 回鹘王国时,还见此地有“佛寺五十余区,皆唐朝所赐额”。目前发现的回鹘文 文献,佛教文献最多,摩尼教文献其次,另有一些景教文献,可以说明三大教的 地位。回鹘文佛经三个阶段有三个来源:早期主要译自龟兹一焉耆语婆罗迷文佛 典,现已发现至少 80 件这类佛教文献和残篇。11—13 世纪,几乎所有文献都译 自汉文,现已发现 81 部 41 种这类佛典。汉地佛教对回鹘影响最大。蒙元时期, 由于藏传佛教成为蒙古的正式国教,西域藏传佛教大发展,藏传佛教成为回鹘佛 教的重要来源,至少 16 部佛经从藏语译为回鹘语。这一时期西域通晓藏传佛教 的人才辈出,畏兀尔僧徒在元朝朝廷宗教活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高昌回鹘王国 安藏曾将藏传佛教的重要典籍《宝藏论》进献元世祖,并在中央朝廷任翰林学士。 乞台萨里奉诏译语义,担任释教都总统。而元朝不但向畏兀儿颁赐蒙古文、畏兀 儿佛经,并向高昌等地寺院提供“燃灯续明”之费。 10 世纪至 16 世纪前半期,伊斯兰教依靠“圣战”及和平传教逐步占领了南 疆佛教的所有阵地,佛教遭到彻底的打击,但是,随着明代瓦剌人(西蒙古)入

居西域,北疆喇嘛教(藏传佛教)又兴盛起来。17世纪末,南疆伊斯兰教白山 派和卓还借助淮噶尔喇嘛教的力量消灭了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灭亡了叶尔羌汗 国,可见藏传佛教势力的强大。18世纪以后,清朝陆续征调信奉佛教的蒙古、 锡伯、达斡尔族驻防新疆,汉人信奉佛教者也入居该地,新疆佛教得以存续2000 多年而不灭。 三、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产生于2世纪上半叶东汉顺帝年间。道教是在中国 古代民间信仰和巫术、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吸收谶(chèn)纬之学和黄老思想 逐渐形成的。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等等“三清 尊神”(皆由“道”所化生)为最高尊神,又有一套神仙体系。宗教仪式有斋酿、 祈祷、诵经、礼杆等,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为宫、观、宫观、道观或庙。道教经 书总集称《道藏》。 道教传人新疆的时间大约不晚于5世纪初(东晋时期),主要集中在新疆东 部汉人较多的地区。吐鲁番地区曾出土北凉时期带有明显道教色彩的随葬品,如 《建初十四年(416)韩渠妻随葬衣物疏》记有“左清(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急急如律令”。所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原为中国古 代神话中的四方之神,道教改造成太上老君的护卫仪仗(见东晋《抱朴子》)。“急 急如律令”也是道教符篆(1ù)的常用之语。韩渠妻纸鞋还用青色涂染,上书 “骘”(zhi)字,青色为道教之色,“鹭”者升也,与道教升玄飞天、羽化成仙 的意思吻合。可见道教5世纪初已传人此地。5世纪以后,道教仍然流传,吐鲁 番地区曾发现一件551年的道教符篆。不过,道教势力一直不强,后来还与当地 占统治地位的佛教相融合。此地出土的6世纪中叶至7世纪30年代衣物疏中, 道教用语就与佛教用语同存互见,既有道教所谓“五道大神”、“急急如律令”, 又有佛教“持佛五戒”、“专修十善”,说明道佛混合,界线不明。 唐代是新疆道教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出现道教的典型标志一一道观。西州(吐 鲁番)最早有纪年的道观是691年(天授二年)的“口阳观”,此后还有总玄观 龙兴观、安昌观、紫极宫、唐昌观、周楼观,等等。唐皇室以老子为远祖,尊祟 道教,道教的发展与唐政府的推行直接相关。玄宗祟道最为积极。从出土文书中 可见,731年(玄宗开元十九年),西州功曹府曾以政府的名义下令天山县修缮 安昌观。741年(开元二十九年),玄宗沼令诸州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后改名紫 6

6 居西域,北疆喇嘛教(藏传佛教)又兴盛起来。17 世纪末,南疆伊斯兰教白山 派和卓还借助淮噶尔喇嘛教的力量消灭了政敌黑山派和卓势力,灭亡了叶尔羌汗 国,可见藏传佛教势力的强大。18 世纪以后,清朝陆续征调信奉佛教的蒙古、 锡伯、达斡尔族驻防新疆,汉人信奉佛教者也入居该地,新疆佛教得以存续 2000 多年而不灭。 三、道教 道教是中国的传统宗教,产生于 2 世纪上半叶东汉顺帝年间。道教是在中国 古代民间信仰和巫术、神仙方术的基础上,吸收谶(chèn)纬之学和黄老思想 逐渐形成的。以“道”为最高信仰,以元始天尊、灵宝天尊、道德天等等“三清 尊神”(皆由“道”所化生)为最高尊神,又有一套神仙体系。宗教仪式有斋醮、 祈祷、诵经、礼忏等,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为宫、观、宫观、道观或庙。道教经 书总集称《道藏》。 道教传人新疆的时间大约不晚于 5 世纪初(东晋时期),主要集中在新疆东 部汉人较多的地区。吐鲁番地区曾出土北凉时期带有明显道教色彩的随葬品,如 《建初十四年(416)韩渠妻随葬衣物疏》记有“左清(青)龙,右白虎。……前 朱雀,后玄武,……急急如律令”。所谓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原为中国古 代神话中的四方之神,道教改造成太上老君的护卫仪仗(见东晋《抱朴子》)。“急 急如律令”也是道教符籙(lù)的常用之语。韩渠妻纸鞋还用青色涂染,上书 “骘”(zhì)字,青色为道教之色,“骘”者升也,与道教升玄飞天、羽化成仙 的意思吻合。可见道教 5 世纪初已传人此地。5 世纪以后,道教仍然流传,吐鲁 番地区曾发现一件 551 年的道教符籙。不过,道教势力一直不强,后来还与当地 占统治地位的佛教相融合。此地出土的 6 世纪中叶至 7 世纪 30 年代衣物疏中, 道教用语就与佛教用语同存互见,既有道教所谓“五道大神”、“急急如律令”, 又有佛教“持佛五戒”、“专修十善”,说明道佛混合,界线不明。 唐代是新疆道教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出现道教的典型标志——道观。西州(吐 鲁番)最早有纪年的道观是 691 年(天授二年)的“□阳观”,此后还有总玄观、 龙兴观、安昌观、紫极宫、唐昌观、周楼观,等等。唐皇室以老子为远祖,尊祟 道教,道教的发展与唐政府的推行直接相关。玄宗祟道最为积极。从出土文书中 可见,731 年(玄宗开元十九年),西州功曹府曾以政府的名义下令天山县修缮 安昌观。741 年(开元二十九年),玄宗沼令诸州置玄元皇帝庙一所,后改名紫

极宫,出土文书中不仅有紫极宫,而且紫极官名前还有二字团格(按平团式规定 致敬),表现了紫极宫的优祟地位。玄宗曾令官写道经,颁发各地,吐鲁番出土 了河西道采访使驻地凉州都督府颁发的道经。749年(玄宗天宝八年),唐中央 政府还派修功德使监督各地道观的斋酿活动,西州、伊州、北庭都在监督之列。 西州道观数量虽不及寺院众多,但地位却在寺院之上。出土文书中,西州龙兴观 位于大宝寺、祟宝寺等寺院之首,就体现了唐令道士冠在僧尼之前的精神。在唐 政府的推动下,西州道教迅速发展,道观组织完善,观主、威仪、炼师、道士俱 全,过去祟奉佛教的麴氏王室后裔变成道门领袖,一大批民众也依附道观,以致 于762年(宝应元年)面临吐蕃入侵时,伊西北庭节度使不得不要求寺观放良, 以扩大税收人口和兵员来源。中央政府派修功德使监督伊州、北庭的斋醮,说明 这些地方也有道教的活动。《沙州伊州地志》载伊州伊吾县有详麰观和大罗海县 寺观也行放良,都进一步证实了伊州、北庭道教的存在。 唐代以后,道教在西域时兴时衰。13世纪20年代,长春真人丘处机赴西域 朝见成吉思汗时,路经畏兀儿首领别失八里(吉木萨尔),出迎的数百人中有道 士,举行的宴会上也有道士,说明道士人数不少,地位不低。丘处机在阿力麻里 (今霍城县东北)也见到不少道士。据载,汉人工匠张氏在城东“营三坛,四百 余人,晨参暮礼,未尝懈怠”。阿力麻里作为察合台汗国的首府,迁入不少汉族 工匠,道教因此而兴盛。明代西域道教可能一度中衰,但清代随着大批汉人入居, 道教又复兴盛。直到现在,新疆仍有道教存在。 四、祆教 袄教由琐罗亚斯德于公元前6世纪创立于波斯,本名琐罗亚斯德教,因崇奉 袄神阿胡产·马兹达,又称马兹达教。其教认为世界上光明与黑暗是善恶之源, 人类应该弃恶从善,崇拜光明。中国因其拜火和日月星辰(天),称之为祆教或 火祆教。“祆”字从“示”从“天”,乃“祀天”二字之拼合。俗称拜火教。祆 教在波斯阿契美尼王朝(约公元前550一前330年)时传到中亚粟特地区。中国 传入袄教的时间可能很早,但目前所知最早有确切证据者在公元312年之前。中 国祆教有从波斯直接传入者,但更主要的则是传自粟特商人和粟特移民。 新疆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袄教初传年代必早于内地,论者或谓在公 元之前。新疆祆教也主要传自粟特地区。《通典》卷193《边防典》引杜环《经 行记》谓,康国“有神祠名祓(袄),诣(诸)国事者,本出于此”,明言新疆 7

7 极宫,出土文书中不仅有紫极宫,而且紫极官名前还有二字团格(按平团式规定 致敬),表现了紫极宫的优祟地位。玄宗曾令官写道经,颁发各地,吐鲁番出土 了河西道采访使驻地凉州都督府颁发的道经。749 年(玄宗天宝八年),唐中央 政府还派修功德使监督各地道观的斋醮活动,西州、伊州、北庭都在监督之列。 西州道观数量虽不及寺院众多,但地位却在寺院之上。出土文书中,西州龙兴观 位于大宝寺、祟宝寺等寺院之首,就体现了唐令道士冠在僧尼之前的精神。在唐 政府的推动下,西州道教迅速发展,道观组织完善,观主、威仪、炼师、道士俱 全,过去祟奉佛教的麴氏王室后裔变成道门领袖,一大批民众也依附道观,以致 于 762 年(宝应元年)面临吐蕃入侵时,伊西北庭节度使不得不要求寺观放良, 以扩大税收人口和兵员来源。中央政府派修功德使监督伊州、北庭的斋醮,说明 这些地方也有道教的活动。《沙州伊州地志》载伊州伊吾县有详麰观和大罗海县 寺观也行放良,都进一步证实了伊州、北庭道教的存在。 唐代以后,道教在西域时兴时衰。13 世纪 20 年代,长春真人丘处机赴西域 朝见成吉思汗时,路经畏兀儿首领别失八里(吉木萨尔),出迎的数百人中有道 士,举行的宴会上也有道士,说明道士人数不少,地位不低。丘处机在阿力麻里 (今霍城县东北)也见到不少道士。据载,汉人工匠张氏在城东“营三坛,四百 余人,晨参暮礼,未尝懈怠”。阿力麻里作为察合台汗国的首府,迁入不少汉族 工匠,道教因此而兴盛。明代西域道教可能一度中衰,但清代随着大批汉人入居, 道教又复兴盛。直到现在,新疆仍有道教存在。 四、祆教 祆教由琐罗亚斯德于公元前 6 世纪创立于波斯,本名琐罗亚斯德教,因崇奉 祆神阿胡产·马兹达,又称马兹达教。其教认为世界上光明与黑暗是善恶之源, 人类应该弃恶从善,崇拜光明。中国因其拜火和日月星辰(天),称之为祆教或 火祆教。“祆”字从“示”从“天”,乃“祀天”二字之拼合。俗称拜火教。祆 教在波斯阿契美尼王朝(约公元前 550~前 330 年)时传到中亚粟特地区。中国 传入祆教的时间可能很早,但目前所知最早有确切证据者在公元 312 年之前。中 国祆教有从波斯直接传入者,但更主要的则是传自粟特商人和粟特移民。 新疆是古代中西交通的必经之地,祆教初传年代必早于内地,论者或谓在公 元之前。新疆祆教也主要传自粟特地区。《通典》卷 193《边防典》引杜环《经 行记》谓,康国“有神祠名祓(祆),诣(诸)国事者,本出于此”,明言新疆

当时诸国祆教皆出于粟特康国。史书最早期确记载高昌(吐鲁番地区)、焉耆流 传祆教。《魏书》卷101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卷102载:“焉 耆国俗事天神。”此处所谓天神就是袄神,此处所谓俗事应指民间传统习俗,说 明祆教曾一度较佛教更为流行。 高昌祆教考古遗存较多。高昌故城曾发现三批共32枚萨珊波斯银币,年代 约在公元4世纪前期。银币背面有袄教标志拜火祭坛和两位祭司,火坛火焰上还 有袄教是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侧面像。吐鲁番出土文书还有“胡天”(490 年)、“丁谷天”(535年)、“萨簿”(550年)、“阿摩”(662年)等记载。 所谓“胡天”,指祆神或祆祠。“丁谷天”指当地祆祠。“阿摩”是粟特文“大 神”的对音,指袄神阿胡拉·马兹达。“萨簿”则是高昌国专门管理袄教的职官。 萨簿之名大约源于康国萨宝水。北齐称萨甫,随称萨保,唐称萨宝,皆同名异译。 萨簿本是粟特聚落中的政教大首领,北齐为便于控制,把萨簿纳入职编制中。北 齐“多循后魏”,隋唐多承北齐,高昌则效法中原。萨宝成为三夷教中唯一纳入 职官编制的神职。高昌萨簿既领教务(如参与高昌祀部祭礼),又管民事(如传 令给胡户支付粮食),是政府任命管理胡户的职官。高昌地区栗特移民甚多,这 是此地祆教流行的原因,也是高昌国置萨簿的原因。不过,高昌国统治者主要支 持的仍是佛教。 唐代粟特商人和移民不断增多,袄教在西域也不断发展。《旧唐书》卷198 载,“疏勒国俗事天神”、“于阗国好事祆神,崇佛教”。《沙州伊州地志》残 卷载,伊州伊吾县“火祆庙中有素书形象无数”。《沙州图经》卷5载石城镇有 “一所祆舍”。《新唐书》卷43载播仙镇往西去于闻沿途有一“袄井”。另外 大谷文书《唐开元四年李慈艺勋告》中还有“东胡袄”,学者考证此为地名,在 庭州(吉木萨尔)西370里凭落镇附近,当因“东胡袄祠”而得名。唐代除西州 (吐鲁番)、焉耆之外,其他重镇如疏勒(喀什)、于闻(和田),九州(哈密)、 石城镇若羌)、播仙镇(且末)、凭落镇也都流行祆教,而且有些地方祆教地位不 低于佛教。 五代迄宋,西域袄教仍然盛行。《旧五代史》、《宋史》载于闽仍俗事袄神。 敦煌祆教其时亦颇盛行,赛祆等祭祀活动时有所见。沙州归义军与于阗王室有烟 亲关系,影响所致,“大抵沙州往西至于阗,沿途多有祆寺”。10世纪中叶阿 拉伯旅行家米撤尔称,拔希国(媲摩,今策勒县)都城也有火祆教徒。 8

8 当时诸国祆教皆出于粟特康国。史书最早期确记载高昌(吐鲁番地区)、焉耆流 传祆教。《魏书》卷 101 载:“高昌国俗事天神,兼信佛法。”卷 102 载:“焉 耆国俗事天神。”此处所谓天神就是祆神,此处所谓俗事应指民间传统习俗,说 明祆教曾一度较佛教更为流行。 高昌祆教考古遗存较多。高昌故城曾发现三批共 32 枚萨珊波斯银币,年代 约在公元 4 世纪前期。银币背面有祆教标志拜火祭坛和两位祭司,火坛火焰上还 有祆教是最高神阿胡拉·马兹达侧面像。吐鲁番出土文书还有“胡天”(490 年)、“丁谷天”(535 年)、“萨簿”(550 年)、“阿摩”(662 年)等记载。 所谓“胡天”,指祆神或祆祠。“丁谷天”指当地祆祠。“阿摩”是粟特文“大 神”的对音,指祆神阿胡拉·马兹达。“萨簿”则是高昌国专门管理祆教的职官。 萨簿之名大约源于康国萨宝水。北齐称萨甫,随称萨保,唐称萨宝,皆同名异译。 萨簿本是粟特聚落中的政教大首领,北齐为便于控制,把萨簿纳入职编制中。北 齐“多循后魏”,隋唐多承北齐,高昌则效法中原。萨宝成为三夷教中唯一纳入 职官编制的神职。高昌萨簿既领教务(如参与高昌祀部祭礼),又管民事(如传 令给胡户支付粮食),是政府任命管理胡户的职官。高昌地区粟特移民甚多,这 是此地祆教流行的原因,也是高昌国置萨簿的原因。不过,高昌国统治者主要支 持的仍是佛教。 唐代粟特商人和移民不断增多,祆教在西域也不断发展。《旧唐书》卷 198 载,“疏勒国俗事天神”、“于阗国好事祆神,崇佛教”。《沙州伊州地志》残 卷载,伊州伊吾县“火祆庙中有素书形象无数”。《沙州图经》卷 5 载石城镇有 “一所祆舍”。《新唐书》卷 43 载播仙镇往西去于阗沿途有一“祆井”。另外, 大谷文书《唐开元四年李慈艺勋告》中还有“东胡祆”,学者考证此为地名,在 庭州(吉木萨尔)西 370 里凭落镇附近,当因“东胡祆祠”而得名。唐代除西州 (吐鲁番)、焉耆之外,其他重镇如疏勒(喀什)、于阗(和田),九州(哈密)、 石城镇若羌)、播仙镇(且末)、凭落镇也都流行祆教,而且有些地方祆教地位不 低于佛教。 五代迄宋,西域祆教仍然盛行。《旧五代史》、《宋史》载于阗仍俗事祆神。 敦煌祆教其时亦颇盛行,赛祆等祭祀活动时有所见。沙州归义军与于阗王室有姻 亲关系,影响所致,“大抵沙州往西至于阗,沿途多有祆寺”。10 世纪中叶阿 拉伯旅行家米撒尔称,拔希国(媲摩,今策勒县)都城也有火祆教徒

火祆教三大特征是拜火、拜天和天葬,中国礼教最欣赏的是拜天,“祆”字 概括其教可以为证。最不容忍的是天葬,唐令“两京及碛西诸州火袄,岁再祀而 禁民祈祭”,明确禁止汉民信奉。最为民间接纳的是拜火。新疆民间至今仍保留 拜火的习俗。或云:祆教“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相互渗透、融合,最后成为民 间宗教的一部分”。袄教一个重要节日一一诺鲁孜节也保留下来,成为维吾尔族 重要的传统节日。宋以后不见有关祆教的记载,大约已经逐渐消亡。 五、摩尼教 摩尼教是3世纪中叶摩尼在波斯创立的宗教。其教义吸收了袄教、基督教和 佛教的内容,提出光明与黑暗二宗三际的学说,很注重译经和传教。初颇受波斯 国王的重视,后遭袄教的排挤,被定为异端,摩尼处死,信徒逃亡,中亚粟特 地区成为摩尼教的根据地。中国摩尼教主要由粟特人传来。内地传入的时间较早, 得到官方承认并公开传播则在公元694年(武则天延载元年)。新疆传入的时间 约在6一7世纪。 有关西域摩尼教的情况,史书记载非常有限。《隋书》卷15《音乐志下》载: 610年(炀帝大业六年),高昌献《圣明乐》曲,“其歌曲有《善善摩尼》”。 善善是地名,“摩尼”当是摩尼教的缩写,应与摩尼教流传高昌有关。焉耆发现 一件粟特文《焉普可敦致一位摩尼教法师的信》,可敦当指下嫁焉耆国王的西突 厥可汗女,文书年代可能在7世纪初。唐代有产摩尼教的材料多起来,于间曾出 土8世纪粟特语摩尼教文献,据史德(龟兹都督府治下)出土了唐代与摩尼教有 关的法律文书。焉若还发现一件中古波斯文《摩尼教赞美诗集》,诗集称始抄于 761年或762年,未抄完而一直保存在焉者的摩尼寺中,诗集题记列举了9世纪 初漠北回鹘汗国控制下天山地区各级官吏的名单,从中可以推知,疏勒、温宿、 拨换、龟兹、焉耆以及高昌、北庭均有摩尼教团的存在。 西域摩尼教真正的兴盛是在高昌回鹘汗国时代。回鹊人还在漠北时,即于763 年从中原带回四个摩尼法师,并接受了摩尼教,回鹘汗国将摩尼教定为国教。840 年西迁后,高昌回鹘汗国时期仍以摩尼教为国教,并与佛教并行流传了几百年。 吐鲁番地区发现了大批这个时期的摩尼教文献。这些文献残片约有数千片,主要 用摩尼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回鹘文和粟特文写成。摩尼文是摩尼教的教 会文字,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是中亚摩尼教会的用语,回鹘文和粟特文是本地 摩尼教徒所用文字,说明此地摩尼教主要由中亚传来,信徒主要是粟特人和回鹘 9

9 火祆教三大特征是拜火、拜天和天葬,中国礼教最欣赏的是拜天,“祆”字 概括其教可以为证。最不容忍的是天葬,唐令“两京及碛西诸州火祆,岁再祀而 禁民祈祭”,明确禁止汉民信奉。最为民间接纳的是拜火。新疆民间至今仍保留 拜火的习俗。或云:祆教“与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相互渗透、融合,最后成为民 间宗教的一部分”。祆教一个重要节日——诺鲁孜节也保留下来,成为维吾尔族 重要的传统节日。宋以后不见有关祆教的记载,大约已经逐渐消亡。 五、摩尼教 摩尼教是 3 世纪中叶摩尼在波斯创立的宗教。其教义吸收了祆教、基督教和 佛教的内容,提出光明与黑暗二宗三际的学说,很注重译经和传教。初颇受波斯 国王的重视,后遭祆教的排挤,被定为异端,摩 尼处死,信徒逃亡,中亚粟特 地区成为摩尼教的根据地。中国摩尼教主要由粟特人传来。内地传入的时间较早, 得到官方承认并公开传播则在公元 694 年(武则天延载元年)。新疆传入的时间 约在 6~7 世纪。 有关西域摩尼教的情况,史书记载非常有限。《隋书》卷 15《音乐志下》载: 610 年(炀帝大业六年),高昌献《圣明乐》曲,“其歌曲有《善善摩尼》”。 善善是地名,“摩尼”当是摩尼教的缩写,应与摩尼教流传高昌有关。焉耆发现 一件粟特文《焉耆可敦致一位摩尼教法师的信》,可敦当指下嫁焉耆国王的西突 厥可汗女,文书年代可能在 7 世纪初。唐代有产摩尼教的材料多起来,于阗曾出 土 8 世纪粟特语摩尼教文献,据史德(龟兹都督府治下)出土了唐代与摩尼教有 关的法律文书。焉耆还发现一件中古波斯文《摩尼教赞美诗集》,诗集称始抄于 761 年或 762 年,未抄完而一直保存在焉耆的摩尼寺中,诗集题记列举了 9 世纪 初漠北回鹘汗国控制下天山地区各级官吏的名单,从中可以推知,疏勒、温宿、 拨换、龟兹、焉耆以及高昌、北庭均有摩尼教团的存在。 西域摩尼教真正的兴盛是在高昌回鹘汗国时代。回鹘人还在漠北时,即于 763 年从中原带回四个摩尼法师,并接受了摩尼教,回鹘汗国将摩尼教定为国教。840 年西迁后,高昌回鹘汗国时期仍以摩尼教为国教,并与佛教并行流传了几百年。 吐鲁番地区发现了大批这个时期的摩尼教文献。这些文献残片约有数千片,主要 用摩尼文、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回鹘文和粟特文写成。摩尼文是摩尼教的教 会文字,中古波斯文、帕提亚文是中亚摩尼教会的用语,回鹘文和粟特文是本地 摩尼教徒所用文字,说明此地摩尼教主要由中亚传来,信徒主要是粟特人和回鹘

人。 这些文献绝大部分是波斯教会和中亚教会的经典作品,其中有教义、经文注 疏、寓言故事和教会史著作,还有宗教仪式方面的文章即大量的圣歌和祈祷文 另外,还有为教徒和俗人撰写的杆悔书。吐鲁番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等地还发 现了许多摩尼教寺院洞窟遗址,这些遗址存有壁画和绢画。这些图画及摩尼教文 献插图为:摩尼说法图、三干树图(摩尼教的光明树、生命树,象征光明王国)、 庇麻节图、旗幡图、乐师图、杆悔图、女选民图、女神和供养人图等等。这些画 轮廓清晰,线条细致,色彩明亮纯正,表现了摩尼教追求纯洁无瑕的理想和光明 世界的特色。摩尼教文献书法优美、装饰典雅,也是摩尼教追求光明美好的表现。 从残存的文献中可以得知,高昌回鹘汗国的摩尼教己经蜕化成地道的封建统 治阶级的宗教,背离了原始摩尼教的一些基本教义。原始摩尼教对于现实采取否 定、消极的态度,把世界当作罪恶、黑暗物质的生成物,把人类当作囚禁光明分 子的肉身,越快毁灭越好,但高昌回鹘摩尼教团却是高昌回鹘汗国统治者的驯服 工具,劝说人们为统治者服务。如M135粟特文摩尼教文献残片教导人们,应为 国王和贵族服务,使之满意,使其尊严不受损害,等等。回鹘汗国摩尼教团本身 也封建化了。《摩尼光佛教法仪略》规定,法众“每日斋食,俨然待施:若无施 者,乞丐以充,唯使听人,勿畜奴婢及六畜等非法之具”,但是,高昌回鹘教团 却拥有大量田产。在《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中可以看到,回鹘官府赐给摩尼 教寺院大块地产和农户,寺院通过封建经营方式维持固定的经济收入,变成了封 建大庄园的占有者。高昌回鹘教团还把原来朴素的“五级仪”变成封建的教阶 制。摩尼教的五级教徒本来只按修行造诣的深浅来区分,内部仍维持较平等的关 系,但高昌回鹘摩尼教团却等级森严,上层僧侣享受种种特权,下层僧侣地位卑 微,寺院甚至还实行肉刑以维护高级僧侣的特权地位。回鹘信奉的摩尼教还有浓 厚的佛教色彩。摩尼教寺院就是佛教寺院制度影响的产物。回鹘摩尼教在宣传中 还借用了很多佛教的语言,如一件摩尼教残片径直将摩尼称为弥勒佛。西域佛教 势力很强大,或许正因为如此,10世纪以后,摩尼教在西域逐渐衰落。有学者 认为,14世纪摩尼教才在西域绝迹。 六、景教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一一聂斯脱利派。聂斯脱利原为东罗马君士坦丁堡 主教,叙利亚人,主张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被视为异端,受到迫害,逃 10

10 人。 这些文献绝大部分是波斯教会和中亚教会的经典作品,其中有教义、经文注 疏、寓言故事和教会史著作,还有宗教仪式方面的文章即大量的圣歌和祈祷文, 另外,还有为教徒和俗人撰写的忏悔书。吐鲁番高昌故城、柏孜克里克等地还发 现了许多摩尼教寺院洞窟遗址,这些遗址存有壁画和绢画。这些图画及摩尼教文 献插图为:摩尼说法图、三干树图(摩尼教的光明树、生命树,象征光明王国)、 庇麻节图、旗幡图、乐师图、忏悔图、女选民图、女神和供养人图等等。这些画 轮廓清晰,线条细致,色彩明亮纯正,表现了摩尼教追求纯洁无瑕的理想和光明 世界的特色。摩尼教文献书法优美、装饰典雅,也是摩尼教追求光明美好的表现。 从残存的文献中可以得知,高昌回鹘汗国的摩尼教已经蜕化成地道的封建统 治阶级的宗教,背离了原始摩尼教的一些基本教义。原始摩尼教对于现实采取否 定、消极的态度,把世界当作罪恶、黑暗物质的生成物,把人类当作囚禁光明分 子的肉身,越快毁灭越好,但高昌回鹘摩尼教团却是高昌回鹘汗国统治者的驯服 工具,劝说人们为统治者服务。如 M135 粟特文摩尼教文献残片教导人们,应为 国王和贵族服务,使之满意,使其尊严不受损害,等等。回鹘汗国摩尼教团本身 也封建化了。《摩尼光佛教法仪略》规定,法众“每日斋食,俨然待施;若无施 者,乞丐以充,唯使听人,勿畜奴婢及六畜等非法之具”,但是,高昌回鹘教团 却拥有大量田产。在《回鹘文摩尼教寺院文书》中可以看到,回鹘官府赐给摩尼 教寺院大块地产和农户,寺院通过封建经营方式维持固定的经济收入,变成了封 建大庄园的占有者。高昌回鹘教团还把原来朴素的“五级仪”变成封建的教阶 制。摩尼教的五级教徒本来只按修行造诣的深浅来区分,内部仍维持较平等的关 系,但高昌回鹘摩尼教团却等级森严,上层僧侣享受种种特权,下层僧侣地位卑 微,寺院甚至还实行肉刑以维护高级僧侣的特权地位。回鹘信奉的摩尼教还有浓 厚的佛教色彩。摩尼教寺院就是佛教寺院制度影响的产物。回鹘摩尼教在宣传中 还借用了很多佛教的语言,如一件摩尼教残片径直将摩尼称为弥勒佛。西域佛教 势力很强大,或许正因为如此,10 世纪以后,摩尼教在西域逐渐衰落。有学者 认为,14 世纪摩尼教才在西域绝迹。 六、景教 景教是基督教的一个派别——聂斯脱利派。聂斯脱利原为东罗马君士坦丁堡 主教,叙利亚人,主张基督有神、人“二性二位”,被视为异端,受到迫害,逃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