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延安大学:《生理学 Human Physiology》实验教学_神经系统实验_实验三十七 视觉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2,文件大小:98.03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实验三十七视觉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 、目的和原理 视觉的产生,是由于外界物体的光线射入眼睛,经眼的折光系统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 象,刺激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使其兴奋,并由此上传冲动到达大脑的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眼前6米以外的物体所发来的光线,可认为是平行光线,经眼折光系统折射后恰好聚焦于视网膜 上,形成清晰的像,产生清晰的视觉。而6米以内的物体,射入眼的光线为辐射状,经眼折光系统折 射后聚焦于视网膜之后,使物象模糊,故产生一个模糊视觉。但正常眼看近物时也十分清楚,这是 由于眼睛在看近物时已进行了调节,使进入眼内的光线经历了较强的折射,结果也能在视网膜上形 成清晰的物像。眼的调节主要是靠晶状体形状的改变,这是一个神经反射活动。其过程为:当模糊 的视觉形象到达视皮层时,由此引起的下行冲动经锥体系的皮层一中脑束到达中脑的正中核,再到达 发出动眼神经中副交感节前纤维的有关核团,最后经睫状神经节到达眼内睫状肌,使其中的环行肌 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放松,这样就促成晶状体由于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 (前凸较为明显),使眼的折光能力增大,将辐射的光线提前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很明显,物 体距眼球越近,到达眼的光线辐散程度愈大,因而也需要晶状体作更大程度的变凸。调节反射进行 时,除晶状体的变化外,还可同时出现瞳孔的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中线的会聚,前者的意义在于减 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以及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后者的意义在于看近物时物像仍可 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瞳孔是光线进入眼内的门户,当射入眼内的光线强度发生变化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瞳孔直径的 变化,即在光亮处瞳孔缩小,在光暗处瞳孔散大,从而控制射入眼内的光量,这称为瞳孔对光反 射。引起该反射的感受器是视网膜,传入纤维在视神经中,上传至中脑的顶盖区换神经元,然后到 同侧和对侧的动眼神经核,传出纤维是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效应器是瞳孔括约肌。瞳孔对光 反射的特点是效应的双侧性,即当光照射一侧眼睛时,除被照眼出现瞳孔缩小外,未受光照的另 侧瞳孔也同时缩小,后者称为互感性对光反射。和其它任何反射一样,当其反射弧的某一环节受损 时,反射将不能正常进行,可见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左右瞳孔不等、或互感性对光反射消失等。 本实验应用球面镜结像规律,证明视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调节主要是晶状体前表面凸度的增 加。并观察视近物时和光刺激时瞳孔缩小的现象 、实验对象人 、器材和用品蜡烛、火柴、手电筒 四、方法与步骤 1.视觉调节反射本实验须在暗室内进行 (1)将蜡烛点燃放于受试者眼的前方,让受试者注视数米外的某一目标,实验者可以观察到蜡 烛在受试者眼内形成的三个烛像。如图37-1A所示,其中最亮的中等大小的正像是由角膜前表面反射 而形成的;通过瞳孔可见到一个较暗而大的正立像,是由晶状体的前表面反射而形成的;另一个较 亮而最小的倒立像,则是由晶状体的后表面反射而形成的。由于角膜和晶状体前表面均为向前的凸 面,故形成正立像,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小于角膜前表面曲率,故其像较大且暗:晶状体后表面为凹 面向前,故其像为倒立,且小而亮

实验三十七 视觉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 一、目的和原理 视觉的产生,是由于外界物体的光线射入眼睛,经眼的折光系统折射后,在视网膜上形成物 象,刺激视网膜的感光细胞使其兴奋,并由此上传冲动到达大脑的视觉中枢,从而产生视觉。 眼前6米以外的物体所发来的光线,可认为是平行光线,经眼折光系统折射后恰好聚焦于视网膜 上,形成清晰的像,产生清晰的视觉。而6米以内的物体,射入眼的光线为辐射状,经眼折光系统折 射后聚焦于视网膜之后,使物象模糊,故产生一个模糊视觉。但正常眼看近物时也十分清楚,这是 由于眼睛在看近物时已进行了调节,使进入眼内的光线经历了较强的折射,结果也能在视网膜上形 成清晰的物像。眼的调节主要是靠晶状体形状的改变,这是一个神经反射活动。其过程为:当模糊 的视觉形象到达视皮层时,由此引起的下行冲动经锥体系的皮层-中脑束到达中脑的正中核,再到达 发出动眼神经中副交感节前纤维的有关核团,最后经睫状神经节到达眼内睫状肌,使其中的环行肌 收缩,引起连接于晶状体囊的悬韧带放松,这样就促成晶状体由于自身的弹性而向前方和后方凸出 (前凸较为明显),使眼的折光能力增大,将辐射的光线提前聚焦,成像在视网膜上。很明显,物 体距眼球越近,到达眼的光线辐散程度愈大,因而也需要晶状体作更大程度的变凸。调节反射进行 时,除晶状体的变化外,还可同时出现瞳孔的缩小和两眼视轴向鼻中线的会聚,前者的意义在于减 少进入眼内光线的量,以及减少折光系统的球面像差和色像差;后者的意义在于看近物时物像仍可 落在两眼视网膜的相称位置。 瞳孔是光线进入眼内的门户,当射入眼内的光线强度发生变化时,可反射性地引起瞳孔直径的 变化,即在光亮处瞳孔缩小,在光暗处瞳孔散大,从而控制射入眼内的光量,这称为瞳孔对光反 射。引起该反射的感受器是视网膜,传入纤维在视神经中,上传至中脑的顶盖区换神经元,然后到 同侧和对侧的动眼神经核,传出纤维是动眼神经中的副交感纤维,效应器是瞳孔括约肌。瞳孔对光 反射的特点是效应的双侧性,即当光照射一侧眼睛时,除被照眼出现瞳孔缩小外,未受光照的另一 侧瞳孔也同时缩小,后者称为互感性对光反射。和其它任何反射一样,当其反射弧的某一环节受损 时,反射将不能正常进行,可见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左右瞳孔不等、或互感性对光反射消失等。 本实验应用球面镜结像规律,证明视近物时眼折光系统的调节主要是晶状体前表面凸度的增 加。并观察视近物时和光刺激时瞳孔缩小的现象。 二、实验对象人 三、器材和用品蜡烛、火柴、手电筒 四、方法与步骤 1.视觉调节反射本实验须在暗室内进行。 (1)将蜡烛点燃放于受试者眼的前方,让受试者注视数米外的某一目标,实验者可以观察到蜡 烛在受试者眼内形成的三个烛像。如图37-1A所示,其中最亮的中等大小的正像是由角膜前表面反射 而形成的;通过瞳孔可见到一个较暗而大的正立像,是由晶状体的前表面反射而形成的;另一个较 亮而最小的倒立像,则是由晶状体的后表面反射而形成的。由于角膜和晶状体前表面均为向前的凸 面,故形成正立像,晶状体前表面曲率小于角膜前表面曲率,故其像较大且暗;晶状体后表面为凹 面向前,故其像为倒立,且小而亮

(2)让受试者转而注视15cm处的近物,此时如图37-1B所示,可见,最大的正立像向最亮的正 立像靠近且变小。这说明视近物时晶状体前表面凸度增加,靠近角膜,曲率变大,而角膜前表面和 晶状体后表面的曲率及位置均未明显改变。同时可观察到:受试者注视近物时,瞳孔缩小,双眼视 轴向鼻侧中线会聚。这些都是由眼的调节反射所导致的结果。 图37-1视觉调节反射进行时,眼球各反光面映像的变化 B.调节时 (二)瞳孔对光反射 1.使受试者处于半暗处,先观察受试者两眼瞳孔的大小,然后用手电筒照射其一眼,观察受光 照眼的瞳孔是否改变?停止照射后,瞳孔是否又放大? 2.用一厚纸片沿鼻梁将两眼分开,再用手电筒照射一眼,观察另一眼的瞳孔是否缩小?停止照 射后,瞳孔是否又放大? 五、要求 1.了解视觉调节反射的机制和生理意义。 2.了解瞳孔对光反射的反射弧、机制及生理意义,掌握这一反射的检查方法。 六、思考题 1.光照一侧瞳孔,另一侧瞳孔为何也会缩小? 2.瞳孔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的反射弧是否一致

(2)让受试者转而注视15cm处的近物,此时如图37-1B所示,可见,最大的正立像向最亮的正 立像靠近且变小。这说明视近物时晶状体前表面凸度增加,靠近角膜,曲率变大,而角膜前表面和 晶状体后表面的曲率及位置均未明显改变。同时可观察到:受试者注视近物时,瞳孔缩小,双眼视 轴向鼻侧中线会聚。这些都是由眼的调节反射所导致的结果。 图37-1    视觉调节反射进行时,眼球各反光面映像的变化 A. 安静时;  B. 调节时 (二)瞳孔对光反射 1.使受试者处于半暗处,先观察受试者两眼瞳孔的大小,然后用手电筒照射其一眼,观察受光 照眼的瞳孔是否改变?停止照射后,瞳孔是否又放大? 2.用一厚纸片沿鼻梁将两眼分开,再用手电筒照射一眼,观察另一眼的瞳孔是否缩小?停止照 射后,瞳孔是否又放大? 五、要求 1.了解视觉调节反射的机制和生理意义。 2.了解瞳孔对光反射的反射弧、机制及生理意义,掌握这一反射的检查方法。 六、思考题 1.光照一侧瞳孔,另一侧瞳孔为何也会缩小? 2.瞳孔调节反射和瞳孔对光反射的反射弧是否一致?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