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的 所有权,无偿地转移出去而发生的支出。宅包 含看以下的基本涵义: 首先,转移性支出代表看收入从经济的某 部分、集团和个人,经由政府的手,转移到 另一部分、集团和个人手中,因而直接影响社 会成员的收入再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的 政策工具
1 第八章 转移性支出 转移性支出是政府单方面把一部分收入的 所有权,无偿地转移出去而发生的支出。它包 含着以下的基本涵义: 首先,转移性支出代表着收入从经济的某 个部分、集团和个人,经由政府的手,转移到 另一部分、集团和个人手中,因而直接影响社 会成员的收入再分配,是实现社会公平目标的 政策工具
其次,由于转移性支出发生的同肘并不立 即形成对商品与芬务的需求,宅是通过转移性 支出接受者的购买行为,才转化为实际的购买 力,形成实际的需求。因此,转移性支出不直 接构成社会总需求,宅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是 司接的,进而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
其次,由于转移性支出发生的同时并不立 即形成对商品与劳务的需求,它是通过转移性 支出接受者的购买行为,才转化为实际的购买 力,形成实际的需求。因此,转移性支出不直 接构成社会总需求,它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是 间接的,进而间接影响生产和就业。 2
第一节社会救助计划 中国贫困人口规模 国务院扶贫办官员确认,2009年,中国政 府启用新的扶贫标准,取消现行绝对贫困人口 与相对贫因人口的区分。由此,中国的扶贫对 象将由现有1479万人增至4300多万人。 有两个贫困线: 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的人口。 是绝对贫图线,低于该标准的就是所谓 “赤贫人口
第一节 社会救助计划 一、中国贫困人口规模 国务院扶贫办官员确认,2009年,中国政 府启用新的扶贫标准,取消现行绝对贫困人口 与相对贫困人口的区分。由此,中国的扶贫对 象将由现有1479万人增至4300多万人。 有两个贫困线: 收入低于(一定)标准的的人口。 一是绝对贫困线,低于该标准的就是所谓 “赤贫人口”; 3
二是相对贫图线,指高于绝对贫因线、但 收入依然较低的人口,所谓“低收入人口”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中国的绝对贫 困线为人均年收入786元,“相对贫因线”为 人均年收入786元-1067元。 2009年前低收入标准为1067元,2009年 为1100元。 中国贫困人口位列世界第二按照683元的中国标 准,到2005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 2365万人。但若按人均1天消费1美元的联合国最低标 准,中国贫困人口的总数将不少于2亿,仅次于印度位 列世界第二。 图81 中新社发
二是相对贫困线,指高于绝对贫困线、但 收入依然较低的人口,所谓“低收入人口”。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数据,2008年中国的绝对贫 困线为人均年收入786元,“相对贫困线”为 人均年收入786元-1067元。 2009年前低收入标准为1067元,2009年 为 1100元。 中国贫困人口位列世界第二 按照683元的中国标 准,到2005年中国农村没有解决温饱的贫困人口有 2365万人。但若按人均1天消费1美元的联合国最低标 准,中国贫困人口的总数将不少于2亿,仅次于印度位 列世界第二。 图8—1 中新社发 4
联合国的国际贫困标准 N 每人每天收入或消费不低于一美元 2 B 全国贫困 B72538936E 2乙L 人口不少 于2亿人 中国的贫困标准 人均年收入不低于人民币683元 农村贫困人 2365万人 Cu'sphoto 中国贫困人口位列世界第二(2005年)
5
2008年底之前,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因线 为人均年收入785元。该标准按照2005年的美 元购买力平价约为人均每天0、57美元,而按 照美元兑人民币现行汇率则只有人均每天0 31美元。这与世行推荐的人均1、25美元的贫 困线相比,差距极为悬殊。 搜狐新闻2009年04月09日来源:《中国青年报》
2008年底之前,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线 为人均年收入785元。该标准按照2005年的美 元购买力平价约为人均每天0.57美元,而按 照美元兑人民币现行汇率则只有人均每天0. 31美元。这与世行推荐的人均1.25美元的贫 困线相比,差距极为悬殊。 搜狐新闻 2009年04月09日来源:《中国青年报》 6
第三节社会救助支出的经济效应 概述 (一)市场途径政府在农村实施以项目开 发为基础的各项扶贫计划。 (二)转移支付 最低生话保障的经济效应 政府对穷人实行的现金补助——一城市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和救灾救济计划。 图8—2
第二节社会 救助支出的 经济效应 一、概述 (一)市场途径政府在农村实施以项目开 发为基础的各项扶贫计划。 (二)转移支付 二、最低生活保障的经济效应 政府对穷人实行的现金补助——城市最低 生活保障制度和救灾救济计划。 图8—2 7
月D 斜率W(工资) 效用最大化的收入和闲暇选择图 收入 E 收入 困暇i 工作 83 F T闲暇小时/月
8 闲暇 i 闲暇小时 / 月 O T D 斜率 = W(工资) b E1 效用最大化的收入和闲暇选择图8︱3 G 工作 F 收入 ii iii 月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