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一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全国卷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 ±太王王王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帽子的王”(图 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 于王f 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 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 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 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 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 ˉ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 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1936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 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 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 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 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 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 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 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 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 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边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以偏概全或因果颠倒,题中“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错误,以偏概全或无中生 有,“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因果颠倒,原文说的是““王”字像斧钺 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 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 的原因。” 第1页共28页
第 1 页 共 28 页 2009 年高考真题分类精编—实用类文本阅读专题 全国卷 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甲骨文的:王“字基本上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上面不加 一横,董作宾称之为”不戴帽子的王“(图 1~3),见于于武丁卜 辞和武乙、文丁卜辞,另一种上面有一横,为“戴帽子的王”(图 4~6),行用于其他各时期。孙诒让《契文举例》所依据的刘鹗《铁 云基藏龟》以武丁卜辞最多,其中的“王”字,孙诒让释为“立”, 卜辞无法通读。到罗振玉的《殷墟书契考释》才释出此字。罗振 玉首先把《说文解字》所收的古文和全文进行对比,释出“戴帽 子的”是“王”字;接着指出,其异体作省其上画的形式,“亦‘王’字”,“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 不谐也。” “王”字释出来了,使一大批卜辞可以读通,也证实了这是殷王室的遗物。但是这个字的构成 一直困扰着古文学家们。有的说,此字像一个顶天立地的大人,所以是“王”;也有人说下面像火, 火盛像王德,故以为“王”。如此等等,其说不一。直到 1936 年,吴其昌根据青铜器丰王斧的铭文 和器形,并列举甲骨文、全文很多“王”字的写法,第一次提出“王字之本义,斧也”,才解决了这 一问题。 从字形看,“王”字是横置的斧钺的象形。从甲骨文、金文(图 7~9)的写法中还可以看出,最 下一笔的初形不是平宜的“一”,而是具有孤刃之形,上端的一横或两横像柄或多属斧钺或多属斧钺 阑。“王”字像斧钺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 才成为最高统治者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 掘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王曾封周族 首领姬昌为西伯,“赐弓斧钺“,授予他对周围小国的征伐之权。 那么为什么一定要用横置的斧钺呢,这也是由这产生的时代决定的。横置是斧钺实施砍杀功 能的状态,而最早军事首领的权力只限于战场上。荷马时代的希腊人领袖握有的权力不大,亚里士 德说:“假如阿伽门农王获得在战场上杀死逃兵的权力,那么在战后的评议会上却只能忍受责骂。” 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的原因。 但这一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说文解字》“王:字下说:“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边其中谓之王。 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这显然是后人的臆测了。 (摘编自罗琨《甲骨文解谜》) 5.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甲骨文中,所谓“戴帽子的”和“不戴帽子的”“王”字,是指“王”字最上面有没有一横。 B.罗振玉通过比较《说文解字》的古文“王”字和金文“王”字,释读出了甲骨文的“王”字。 C.对于“王 ”字的形体构造有种种说法,最后吴其昌提出“王”是斧钺的象形,才解决了这一问题。 D.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以偏概全或因果颠倒,题中“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才拥有斧钺”错误,以偏概全或无中生 有,“所以人们采用斧钺之形的“王”字来表示军事首领。”因果颠倒,原文说的是““王”字像斧钺 之形是因为“王”这个称号是从氏族社会的军事首领演化来的,国家出现以后,才成为最高统治者 的专名。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 这就是“王:要用一个正在执行斩杀的横置斧钺来表示 的原因
6.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 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 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啊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威力就 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期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 者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 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注意“原始社会晚期”,题中“始终 的说法不准确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 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钱殿王室的遗 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 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 它的字形结构的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偷换概念,应该是“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这个时代距离许慎太遥远了。 全国卷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 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 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 《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 《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 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妙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 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 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 第2页共28页
第 2 页 共 28 页 6.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且据所载诸文观之,无不谐也”,是说“王”字释读出来以后,含有“王”字的句子可以读 通了,没有不顺畅的。 B.斧钺作为随葬品的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始终可以被置放在军事首领和最高统治者的 墓葬中。 C.亚里士多德的话是说,荷马时代希腊啊伽门农王的权利仅限于战场上,离开了战场,这种威力就 不复存在。 D.许慎《说文解字》根据后代的字形,误解了“王”字的结构,以为期中三横代表了天、地、人三 者。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而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在原始社会晚期 ......的军事首领墓葬中,曾掘 出随葬的玉钺、石钺,其遗风一直延续到夏、商、周三代”。注意“原始社会晚期 ......”,题中“始终” 的说法不准确。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孙诒让之所以未能释出“王”字,一个原因是刘鹗的《铁云藏龟》中所收“王”字字形单一,难 以进行比较研究。 B.在罗振玉之前,由于未能释出甲骨文的“王”字,所以人们无法证实卜辞是三千年钱殿王室的遗 物。 C.从甲骨文、金文看,最早时候军事首领的权利只限于战场上,不但荷马时代的希腊如此,中国也 是如此。 D.甲骨文、金文距离许慎太遥远了,不然的话,许慎是可以释读出甲骨文的“王”字,并正确解释 它的字形结构的。 答案: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偷换概念,应该是“斧钺正是军事统率权的象征”这个时代距离许慎太遥远了。 全国卷 2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现在一提到“经”,就给人以庄重严肃的感觉,实际上“经”字的本义只是纺织上的一条条竖线, 而横线则叫“纬”,没有“经”,“纬”就无所依托,因此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 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而古文经学派则认为《诗》 《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官书用二尺四寸之简书之”,所以称作“经”。 汉代凡是重要的文献、官书、大都用二尺四寸的竹简书写。《春秋》属于“经”,简长二尺四寸: 《孝经》据说是汉人所著,低了一等,简长短了一半;解经的文字,如《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则用六寸的简来写。即便是书写在绢帛上,也分二尺四寸和一尺二寸两种,用整幅或半幅的绢帛横 放直写。可见,当时书籍虽非印刷出版,但其妙写也必须遵从社会规定的格式。 与社会流行的二尺四寸的大书比较起来,《论语》只是个“袖珍本”,才八寸。《论语》虽然记孔 子的言行,但并非孔子所作。当初孔子弟子记录孔子的言行,受教的时间长,要记的文字多,采用 八寸的竹简,也是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作为官方发表的文书和“经”,简长二尺四寸,与现代
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 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 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 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 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 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 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唐代诗人 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 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5.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过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这“经”没有 关系 D.古代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 为“经”。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无中生有,原文说“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 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这 “经”有关系。 6.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左传》《公羊传》《毅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 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应该是指“南北朝 以前”。 7.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 《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 C.《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 书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査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所以“《论语》的内容本 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 第3页共28页
第 3 页 共 28 页 人所用的书桌的宽度差不多了。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 臀部放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而“袖珍本”则不同,拿在手中或坐或卧,甚至箕踞也可 以看,虽然其庄重性大大降低了,但用现代的话说,也更“人性化”了,与读者更接近了。 从作用上看,《论语》即是小学教科书,又可以以终生涵咏。汉代最初级的读物《仓颉篇》《急 就篇》等都是识字课本。以《急就篇》为例,三十四章二千余字,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涉及社会 生活诸方面。这些书编写目的比较单纯,就是识字。《论语》就不同了,《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 时的口语,平易好懂;其中的道理多为常理常情,儿童易于理解,那些较深奥的也可以在以后的岁 月中慢慢体会;《论语》多有故事,又富有感情,老幼咸宜,所以它是可以读一辈字的书。唐代诗人 杜甫有诗云:“小儿学问止《论语》,大儿结束学商旅。”这是嘲笑夔州人好经商,没有读书习惯。现 今则把读《论语》看作有学问,这也算是学术变迁,世风推移的反映了。 5. 下列关于“经”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所谓“经”是指古代经典,其实“经”最初只是指纺织上的经线,经过是无所谓庄重不庄重的。 B. 在纺织时,“经”是“纬”得以依傍的根基,受朝廷重视的文献被命名为“经”也是同样的道理。 C. 清代今文经学派认为古代经典被命名为“经”,这跟孔子亲定有关,而跟“经纬”这“经”没有 关系。 D. 古代经学派派认为《诗》《书》《礼》《乐》等都是周代官书,都用二尺四寸的简书写,所以称 为“经”。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无中生有,原文说“在汉代被命名为“经”的应该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不过,清代今文经学派认 为只有孔子亲手所定之书才能称作“经””这样说来,清代今文经学派还是承认“经”跟“经纬”这 “经”有关系。 6. 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 在汉代,《孝经》虽然称为“经”,但是一般认为等级较低,所以简长才一尺二寸。 B .《左传》《公羊传》《毅梁传》是解经的书,所以尽管很重要,也只能使用六寸的简。 C . 宽达二尺四寸的经书必须放在案子上,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 D .《急就篇》生字密度很大,内容也较复杂,《论语》则文字朴质易懂,修养意味较浓。 答案:B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筛选和推断文中信息的能力,需要准确把握原文信息作答。 以偏概全,原文说的是“南北朝以前没有桌子,宽达二尽四寸的书只能放在案子上,需要把臀部放 在小腿上,正襟危坐地看,很累。”“正襟危坐地读,虽然很庄重,但是也很累”应该是指“南北朝 以前”。 7.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在汉代,虽然命名为“经”的都是朝廷最重视的文献,但是并非所有最受重视的文献都叫“经”。 B .《论语》采用“袖珍本”形式,除为了记录简捷.携带方便外,它当初未被当作经书也是一个原 因。 C .《论语》的内容本来是很庄重严肃的,但是因为采用了八寸的竹简,所以变得比较“人性化”了。 D . 从杜甫的诗句“小儿学问止《论语》”来看,一直到唐代,《论语》仍然被作为初等教育的教科 书。 答案:C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考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象的能力,需要根据原文信息和科学知识推断。 无中生有,原文说的是“《论语》的文字基本上是当时的口语,平易好懂”,所以“《论语》的内容本 来是很庄重严肃的”无从考据
北京卷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4-16题。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 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区家,都是那 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 期日,没有什么事情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情。地上铺了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 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 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 简直没有法子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 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②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 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 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了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 以听凊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 其有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 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 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 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岀,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自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 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 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 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边尽唱,两手 第4页共28页
第 4 页 共 28 页 北京卷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0 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4—16 题。 昆曲本是吴方言区域里的产物,现今还有人在那里传习。苏州地方,曲社有好几个。退休的官 僚,现任的善堂董事,学校教员,中年田主少年田主,还有诸如此类的一些业余的唱区家,都是那 几个曲社里的成员。至于职业的演唱家,只有一个班子,就是上海“大千世界”的仙霓社。逢到星 期日,没有什么事情来逼迫,我也偶尔跑去看他们的演唱,消磨一个下午。 演唱昆曲是厅堂里的事情。地上铺了一方红地毯,就算是剧中的境界;唱的时候,笛子是主要 的乐器,声音当然不会怎么响,但是在一个厅堂里,也就各处听得见了。搬上旧式的戏台去,即使 在一个并不宽广的戏院子里,就不及平剧①那样容易叫全体观众听清。如果搬上新式的舞台去,那 简直没有法子听,大概坐在第五六排的人就只看见演员拂袖按鬓了。 昆曲那些戏本子虽然也有幽期密约,盗劫篡夺,但是总要归结到教忠教孝,劝贞劝节,神佛有 灵,人力微薄。就文词而言,据内行家说,多用词藻故实②是不算稀奇的,要像元曲那样亦文亦话 才是本色。但是,即使像了元曲,又何尝能够句句像口语一样听进耳朵就明白?再说,昆曲的调子 有非常迂缓的,一个字延长到了十几拍,那就无论如何讲究辨音,讲究发声跟收声,听的人总之难 以听清楚那是什么字了。所以,听昆曲先得记熟曲文;自然,能够通晓曲文里的故实跟词藻那就尤 其有味。 昆曲的串演,歌舞并重。舞的部分就是身体的各种动作跟姿势,唱到哪个字,眼睛应该看哪里, 手应该怎样,脚应该怎样,都由老师傅传授下来,世代遵守着。动作跟姿势大概重在对称,向左方 做了这么一个舞态,接下来就向右方也做这么一个舞态,意思是使台下的看客得到同等的观赏。譬 如《牡丹亭》里的《游园》一出,杜丽娘小姐跟春香丫头就是一对舞伴,自从闺中晓妆起,直到游 罢回家止,没有一刻不是带唱带舞的,而且没有一刻不是两人互相对称的。这一点似乎比较平剧与 汉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 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边尽唱,两手
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主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 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取材于叶圣陶1934年所作《昆曲》,有删改) 注:①平剧: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②故实: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盅教孝,劝贞劝节。 B.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 C.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 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 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 16.简要概括本文谈到的昆曲的长处与局限。(4分) 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10分) 14.(3分)B 15.(3分)D 16.(4分) 长处:文化内涵丰富,唱词文白兼有且重故实;艺术表演精湛,歌舞并重 局限:不适合在新式舞台演出,有的演员墨守成规。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 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 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只见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 从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 基于个人健康—一健康社会—一健康城市—一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发展到“健 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 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 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 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 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 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 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 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 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 的发展进程,一般以10年为一个阶段 “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 第5页共28页
第 5 页 共 28 页 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 不知道所以然,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取材于叶圣陶 1934 年所作《昆曲》,有删改) 注:①平剧:即京剧,当时亦称国剧。 ②故实:以往的有历史意义的事实;典故 1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昆曲的内容有的诲淫诲盗,有的也教盅教孝,劝贞劝节。 B.昆曲里好的戏文词藻故实颇丰,而且文言白话兼而有之。 C.昆曲的舞注重手脚之间的协调,是为了准确地表现唱词。 D.昆曲人物舞台站位互相对称,因其舞台布景讲究对称性。 15.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 分) A.昆曲的爱好者一般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一定的经济条件。 B.昆曲演出的效果与观众事先对曲目内容的熟悉程度有很大的关系。 C.昆曲演出原是厅堂里的事,因此不太适应新式舞台的要求。 D.昆曲演出要求演员注重动作姿势,致使有些演出如木偶戏一般。 16.简要概括本文谈到的昆曲的长处与局限。(4 分) 四、(本大题共 3 小题,共 10 分) 14.(3 分)B 15. (3 分)D 16.(4 分) 长处:文化内涵丰富,唱词文白兼有且重故实;艺术表演精湛,歌舞并重 局限:不适合在新式舞台演出,有的演员墨守成规。 天津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5-7 题。 居民健康问题已经成为国际社会与各国政府所关注的主要社会问题,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 发展战略已成为推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它不仅可以促进全社会的参与,统筹优先配置社会 资源,而且可以协调政府和社会各部门只见 的责任与发展目标,还可以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 从分体现了与其他社会公共政策的互补性。 基于个人健康——健康社会——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念,建立由“个人健康”发展到“健 康国家”的战略思想,这不仅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而且立足于国家层面,为医疗卫生服 务的发展明确了新的方向,也使卫生改革与发展的传统模式得以创新。 基于居民健康的国家发展战略,其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 所需要的政策及环境。这一战略是一个跨部门、与各项社会政策相关的发展战略,也是一种将健康 决定因素与其相关政策有机结合起来的发展战略。它不仅建立了具体而明确的指标体系,而且具有 比较准确可信的实证数据支持,并有与之配套的完整的评价与监督指标体系,这样不仅能够随时了 解战略的实际进程,也能够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中所出现的偏差。 每个国家都是根据各自的国情,结合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以及居民健康状况的实际情 况而制定其战略,并具有自己的特色。同时,各国的“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均为分阶段,逐步提升 的发展进程,一般以 10 年为一个阶段。 “健康国家”战略是一个具有坚实科学背景的发展战略,它是基于公共卫生、流行病学、临床医
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的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 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硏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5.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 的政策及环境。 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突破。 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 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可以构建个人健康一一健康社区一一健康城市一一健康国家的理 念 B.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 中出现的偏差。 C.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相关政策、各相关学科。 D.每个国家都在实施“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并以10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的一项是 A.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 B.建设“健康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逐层递进、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C.推行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D.我们必须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 全品高考网 5.D 6.C 7.A 江苏卷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1928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 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 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 无师自通,在院孑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 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 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 外广告。命运多舛,959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1980 第6页共28页
第 6 页 共 28 页 学、卫生经济与卫生政策的学科,针对居民健康问题进行广泛研究,对居民健康发展高度关注的发 展战略,也是不同政府部门和不同学科之间相互配合、共同研究、合作实施的高层次社会发展战略, 这一战略以其充分的协调潜力而有助于改善居民的健康状况。 5.下列对“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理解,不正确 ...的一项是 A.“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研究影响居民健康的决定因素以及改善居民健康状况所需要 的政策及环境。 B.“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构建了新的社会健康价值理念,是对传统卫生改革与发展模式的突破。 C.“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结合各自国家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特点,分阶段发展、逐步提升的。 D.“健康国家”发展战略是解决当今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所关注的居民健康问题的战略。 6.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规范居民个人的生活行为,可以构建个人健康——健康社区——健康城市——健康国家的理 念。 B.研究居民健康状况,能够随时了解“健康国家”发展战略的实际进程,不断纠正战略实施过程 中出现的偏差。 C.实施基于居民健康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需要协调各部门、各相关政策、各相关学科。 D.每个国家都在实施“健康国家”战略计划,并以 10 年为一个发展阶段。 7.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合理 ...的一项是 A.以居民健康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战略,要求从个人层面来考虑国家医疗卫生体系的发展方向。 B.建设“健康国家”是一个系统工程,是逐层递进、不断完善的发展过程,不会一蹴而就。 C.推行基于居民健康的社会发展战略,有利于提高全社会的健康意识,合理利用社会资源。 D.我们必须根据国情,从实际出发,实施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国家”发展战略。 全品高考网 5.D 6.C 7.A 江苏卷 乙、实用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l5~17 题。 画家黄永厚 黄永厚生于 1928 年。小时候有一次发高烧,都被父母卷进芭蕉叶里了,但又活了过来,真是 命大。命大,父母寄予厚望。有一回文庙祭孔,父亲分到一块从“牺牲”架上割下来的肉,拿回来 先让永厚舔一下,再让大家享用。这成为永厚与传统文化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哥哥黄永玉在厦门读书,念念不忘自己的弟弟,把钟爱的画册寄给永厚。好一个黄永厚, 无师自通,在院子的大照壁上画起画来了,个子太小,索性爬上梯子高空作业。黄永厚十四岁时被 抓了壮丁,因画了一幅《诺曼底登陆》就当上中尉,后来考上黄埔军校。风云变幻,还没打仗,部 队起义他又成了解放军。在部队里,他还是画画。1954 年,考上中央美术学院,毕业后在广州画户 外广告。命运多舛,l959 年他又被迫离开广州,从此颠沛流离,过了二十多年的穷日子。直到 1980
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 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 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 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 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 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 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 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 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 己的情怀 16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分) 17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分) 【参考答案】 15.B 16.(6分)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 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17.(6分)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甲乙两篇选做文本,感觉难度基本相当,比2008年两文的等值性要高,这也较好地体现了国家性考 第7页共28页
第 7 页 共 28 页 年回到北京,做了自由画家,动荡的生活方告结束。 多难的人生反而增加了黄永厚对生活的热爱,养成了他独特的生活态度,培育了他卓异的绘画 风格。他视读书为第一生命,涉猎广泛。上了年纪后,更加关注社会人生。他说:“人不能在云里雾 里活着,大事面前不敢表态,什么玩艺儿,冷血!”但他又十分低调,深居简出,淡泊明志,尽人皆 知。 黄永厚几乎不办画展,不肯出书。一次范曾对他说:“我介绍你去日本办画展吧,不过,你画李 白就李白,画杜甫就杜甫,别扯远了。”黄永厚不肯削足适履,终于没去。他常把拿重金前来购画的 人拒之门外,“不看画的人,给他画有什么用?”但又可以把画随便塞进一个信封,寄给熟悉的或是 陌生的朋友。当前,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画家比比皆是,他对此不屑一顾。但他认为人各有志, 不必:非议。他的孤傲中,有一种顽固的自信。 黄永厚的人物画独具一格,他笔下的魏晋人物,长发纷飞,衣裾飘扬,袒胸露腹,粗砺怪诞, 一副孤高傲世的架势。了解黄永厚的人都说他画的是自己,刘海粟给他的条幅是“大丈夫不从流俗”。 冰炭同炉,这就是黄永厚。 ⒖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 ...的一项是(3 分) A.黄永厚幼时大病不死、舌舔文庙祭品,与他日后成为画家没有直接联系,但这些记叙增加了文 章的可读性。 B.黄永厚认为没必要给不看画的人看画,所以最终没有接受范曾让他前往日本办画展的建议。 C.黄永厚坚信自己创作的价值,但他对现在越来越多的画家靠市场确立自身价值的做法,也不作批 评。 D.黄永厚画的历史人物,不论是魏晋还是唐代,均独具一格,不从流俗,不求形似,重在表达自 己的情怀。 ⒗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的主要因素。(6 分) ⒘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6 分) 【参考答案】 ⒖B ⒗.(6 分)①对绘画艺术的毕生追求和热爱,②丰富、传奇、坎坷的人生经历,③涉猎广泛的阅读, ④对社会人生的关注与思考,⑤独特的生活态度。 ⒘(6 分)①既关注现实、褒贬是非,又淡泊宁静、低调处世; ②对懂画的朋友慷慨相赠而把重金购画者拒于门外; ③将自己对现实人生的态度借历史人物的孤高傲世表达出来。 甲乙两篇选做文本,感觉难度基本相当,比 2008 年两文的等值性要高,这也较好地体现了国家性考
试的公平和公正。 【考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解析】实用类文本《画家黄永厚》当是根据广见于网络的祝勇撰写的近5000字的人物特写《黄永 厚:冰炭同炉》改编的,现长近800字。命题者设计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 的主要因素”和“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两题,立足点都在概 括提炼信息上 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 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 析,也可以想象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 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车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 徊”等等,在独立是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 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 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的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 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 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 至理。从这个实例来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 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来,诗的分想作用是选择的 基础。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 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 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 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 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象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长 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 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又妒忌的受恩承宠者,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 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班婕妤好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 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卬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 第8页共28页
第 8 页 共 28 页 试的公平和公正。 【考点】实用类文本阅读 实用类文本包括传记、新闻、调查报告、科普文章等。 【解析】实用类文本《画家黄永厚》当是根据广见于网络的祝勇撰写的近 5000 字的人物特写《黄永 厚:冰炭同炉》改编的,现长近 800 字。命题者设计的“根据文章内容,概括形成黄永厚独特画风 的主要因素”和“从全文看,黄永厚的‘冰炭同炉’具体体现在哪些地方?”两题,立足点都在概 括提炼信息上。 江西卷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8 题。 艺术是意造空中楼阁来慰情遣兴。诗人在做诗时的心理活动到底像什么样,我们最好拿一个艺 术作品做实例。比如王昌龄的《长信怨》:“奉帚平明金殿开,暂将团扇共徘徊。玉颜不及寒鸦色, 犹带昭阳日影来。” 王昌龄不曾留下记载,告诉我们他做诗时的心理历程。但是我们用心理学的帮助来从文字上分 析,也可以想象大概。他做这首诗时必定使用了想象。 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艺术作品不 能不用再现的想象。比如这首诗里“车帚”、 “金殿”、 “玉颜 ”、“寒鸦”、“日影”、“团扇”、 “徘 徊”等等,在独立是都只是再现的想象,诗做出来总须旁人能读懂,懂得这是能够唤起以往的经验 来印证,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大半凭借再现的想象。 但是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艺术既是创造的,就要用创造的想象。创造的想象也并 非无中生有,它仍用已有的意象,不过把它们加以新配合。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 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的想象做成的。个个人都见过“寒鸦”和“日影”,却从来没有人想到诗的主人 班婕妤的“怨”可以见于带昭阳日影的寒鸦。但是这话一经王昌龄说出,我们就觉得它实在是至情 至理。从这个实例来看,创造的定义就是: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综合。 王昌龄的题目是《长信怨》。“怨”,是一个抽象的字,他的诗却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具体的情境, 不言怨而怨自见。艺术不同于哲学,它最忌讳抽象。 从理智方面看,创造的想象可以分析为两种心理作用:一是分想作用,一是联想作用。 “分想作用”就是某一个意象和与它相关的许多意象分开而单提出来,诗的分想作用是选择的 基础。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不过创造大半是旧意象的新综合,综合大半借“联想作用”。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 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我们曾经把联想分为“接近”和“类似”两类。比如这首诗 里所用的“团扇”这个意象,在班婕妤自己第一次用它时,是起于类似联想,因为她见到自己色衰 失宠类似秋天的弃扇;在王昌龄用它时则起于接近联想,因为他读过班婕妤的《怨歌行》,提起班婕 妤就因经验接近而想象到团扇的典故。不过他自然也可以想到她和团扇的类似。 因为类似联想的结果,物固然可以变成人,人也可以变成物,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长 信怨》的“寒鸦”是实例,鸦是否能寒,我们不能直接感觉到,我们觉得它寒,便是设身处地地想。 不但如此,寒鸦在这里是班婕妤所羡慕而又妒忌的受恩承宠者,它也许是隐喻赵飞燕。 人变成物通常叫做“托物”,班婕妤好自比“团扇”,就是托物的实例。“托物”者大半不愿直言 心事,故婉转以隐语出之。 (选自朱光潜《谈美》,有删改) 6.下列对文中“想象”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想象就是在心里唤起意象,也就是用以往的经验来印证新经验,从而创造出艺
术作品。 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 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 综合。 D.创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 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做成 答案:C。解析A.依据“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 可判断“也就是”不正确。B.“独立创造艺术”之“独立”缺乏依据。D.“选择就是创造”错 了,原文是“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7.下列从创造的想象角度对王昌龄《长信怨》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诗中“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 徊”等,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的想象,可见《长信怨》的创作不一定用创造的想象 B.“怨”,是一个抽象的字,而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却运用创造的想象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怨”的情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 C.诗中“团扇”这一意象的使用,在班婕妤的笔下起于类似联想,而王昌龄诗中 则起于接近联想,所以同一意象不同的作者使用时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D.班婕妤没有将君恩的中断与失宠之悲直接表露,而以“团扇”自比,托物以言 其志,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答案:A。依据文中“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 的想象做成的”可判断 8.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古时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答案:C。解析:按本文信息,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A.“潜”B.“厌言” 山东卷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86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 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岀现了用谐音“段 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 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第9页共28页
第 9 页 共 28 页 术作品。 B.创造的想象是用已有的意象重新配合来创造艺术,再现的想象则是通过再现以 往的意象来独立创造艺术。 C.只有再现的想象决不能创造艺术,这是因为它并非平常的旧材料之不平常的新 综合。 D.创造的想象心理作用分为分想与联想,有分想作用而后有选择,选择就是创造, 诗有时只要有分想作用就可以做成。 答案:C。解析 A.依据“想象有再现的,有创造的。一般的想象大半是再现的” 可判断“也就是”不正确。B.“独立创造艺术”之“独立”缺乏依据。D.“选择就是创造”错 了,原文是“只是选择有时..就已经是创造”。 7.下列从创造的想象角度对王昌龄《长信怨》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 ...的一项 是 A.诗中“奉帚”、“金殿”、“玉颜”、“寒鸦”、“日影”、“团扇”、“徘 徊”等,在独立时都不是创造的想象,可见《长信怨》的创作不一定用创造的想象。 B.“怨”,是一个抽象的字,而王昌龄的“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 却运用创造的想象画出一个如在目前的“怨”的情境,从而完成了一次艺术创造。 C.诗中“团扇”这一意象的使用,在班婕妤的笔下起于类似联想,而王昌龄诗中 则起于接近联想,所以同一意象不同的作者使用时可以有不同的类型。 D.班婕妤没有将君恩的中断与失宠之悲直接表露,而以“团扇”自比,托物以言 其志,这也是一种创造的想象。 答案:A。依据文中“王昌龄的《长信怨》精彩全在后两句,这后两句就是用创造 的想象做成的”可判断。 8.根据本文信息,下列古时词中不属于“拟人”的一项是 A.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B.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D.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答案:C。解析:按本文信息,物变成人通常叫做“拟人”A.“潜” B.“厌言” D.“ 愁” 山东卷 二、(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列文字,完成 8-6 题 “断桥”考 唐代诗人张祜《题杭州孤山寺》中有“断先桥荒藓合,空院落花深”的诗句,这被视为今日西 湖十景之“断桥”的最早文献记录。 断桥在南宋咸淳年间因隶属宝祜坊而改称宝祜桥。因“断桥”不断,当时也出现了用谐音“段 桥”解释为“段家桥”的说法,如周密《武林旧事》卷五“断桥”下就说“又名段家桥”。但因为在 “断桥”不断的问题上没能达成共识,所以后来人们围绕“断桥”的名义问题聚诉纷纭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 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 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 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 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毎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 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 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 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λ这种捕蟹方 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 凊藩衍桐《两浙轁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 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 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 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冮与西湖的水域连成-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 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岀,“白堤″也便成为 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 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 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焊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 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 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 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 第10页共28页
第 10 页 共 28 页 翻阅典籍,除西湖断桥之外,诗文中说道“不断之‘断桥’”的还有几例。如金赵秉文《墓归》 诗云:“行过断桥沙路黑,忽从电影得前村。”明邵经邦《断桥》诗云:“闻到桥名断,从来金勒过。” 清顾于观《南楼四咏》诗云:“门前空有断桥在,十日人无款竹扉。”可见“不断之‘断桥’”在古代 是比较常见的,并非杭州西湖所独有。 然而桥既不断,为什么称为“断桥”呢?据考证,这里的“断桥”实即“簖桥”,而“簖桥”则 是与捕鱼蟹之“簖”相伴的一种桥,它主要是用来协助捕鱼蟹的。每年秋冬之交,螃蟹会进行生殖 洄游,到江海交界的浅滩中繁殖后代,渔人便利用螃蟹的这种生活习性加以捕捉。他们把芦蒿、竹 竿等编连起来的“簖”插在江河之中,挡住螃蟹向下游行进的路,然后螃蟹必沿“簖”爬上来,以 求越过下行,而渔人就在“簖”侧的桥上捕捉它们(当然也有划船前往捕蟹或收笼的)。这种捕蟹方 法在江南一带尤为常见,陆游《稽山行》有“村村作蟹椴,处处起鱼梁”(“椴”亦可作“簖”)之语。 清藩衍桐《两浙輶轩续录》载海盐才女李壬《由武原至梅里》诗云:“沿塘两岸遍桑麻,画舫朝移日 又斜。望见簖桥心便喜,急收帆脚到侬家。”这里的“簖桥”就是指与放置鱼簖、蟹簖有关的桥,这 种说法在部分地区至今还有。但因放置鱼簖或蟹簖过多对河流及湖面的水流影响较大,古代官府就 已有所限制。近代以来,这种捕鱼蟹的方法,随着人工养殖业的兴起而逐渐被淘汰。 杭州西湖为钱塘江的泄湖,在中唐以前,钱塘江与西湖的水域连成一片,湖中水流因孤山分流, 携带的泥沙逐渐形成了“白堤”。流经孤山的两股水流在宝石山东南端合流而出,“白堤”也便成为 一道天然“鱼梁”。渔人在“白堤”东端设簖来捕鱼蟹,而且依簖设桥,以方便捕捉鱼蟹和到孤山的 交通,这样的桥叫做“簖桥”,也在情理之中。张祜的诗句中写作“簖桥”,因为那时“簖”字或许 还没有产生,或许很少有人使用。五代以后,特别是自吴越王钱穆筑垾海塘以来,钱塘江的鱼蟹经 西湖而洄游的现象消失,渔人也就逐渐不再用簖捕捉鱼蟹了。随着杭州都城文化的发展和西湖旅游 形象的提升,“断桥”已失去设簖捕捉鱼蟹功能的本义,但“断桥”之名却由于文人作品的称颂和民 间口耳相传而得以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