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类文本之新闻阅读 、粤考回眸 广东考题分析: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的实用类阅读选用了新闻评论《让 法律来保护阳光》。该文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篇幅为1504字 今年所选的实用类文本颇有特色,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新闻评论,论述“为 什么要让法律来保护阳光”。虽然是议论写法,但体裁上则属新闻类,因此符合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新闻评论学生应该不算陌生,在粵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 材《新闻阅读与写作》中设有专门的单元。另外,本选文在内容上,带有科普文 的特色,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阅读难度不大。2010年的题目依然为3小 题,共15分。分别考查了对语言特色的分析、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对文本观点 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分别为C、C、D,没有考查探究能力。 二、粤题回放(2010年广东高考语文实用类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小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 光 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年1月1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一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2005年11月7日在国际可再 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 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 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 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 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 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1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 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 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 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 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的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 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 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 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 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 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 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 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 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 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 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 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 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
实用类文本之新闻阅读 一、粤考回眸 广东考题分析:2010 年广东高考语文卷的实用类阅读选用了新闻评论《让 法律来保护阳光》。该文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篇幅为 1504 字。 今年所选的实用类文本颇有特色,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新闻评论,论述“为 什么要让法律来保护阳光”。虽然是议论写法,但体裁上则属新闻类,因此符合 实用类文本阅读的要求。新闻评论学生应该不算陌生,在粤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 材《新闻阅读与写作》中设有专门的单元。另外,本选文在内容上,带有科普文 的特色,语言形象生动,通俗易懂,阅读难度不大。2010 年的题目依然为3小 题,共 15 分。分别考查了对语言特色的分析、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和对文本观点 的鉴赏评价,能力层级分别为C、C、D,没有考查探究能力。 二、粤题回放(2010 年广东高考语文实用类题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小题。 让法律来保护阳 光 梁衡 “中国高度重视开发利用可再生资源,把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作为推动经 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举措。2006 年 1 月 1 日,中国将正式实施《可再生能源法》。” ——摘自国家主席胡锦涛 2005 年 11 月 7 日在国际可再 生能源大会上的致辞 什么是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等, 相对于越用越少、不可再生的煤和石油,这些能源可谓循环往复、取之不竭。既 然如此,为什么还要专门立法来保护它的开发呢?原来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 等并不自由。我们歌颂阳光的美丽,羡慕风的来去,欣赏生物的多姿,①其实它 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阳光不远万里来到地球,不只是为了红几朵花, 绿几棵树,它还能发电、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科学家说,晴天太阳 照着的每一平方米就蕴藏着 1 千瓦时左右的能量。风儿在地球上飘荡,也不只是 为了来一点凉爽、送几片白帆,它还有更大的力量,却无用武之地,所以就恼怒、 狂躁。你看那台风、飓风、龙卷风是怎样地拍胸怒吼!地球上除人类以外还有多 种多样的生物,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问,花自飘零水自流, ②还有谁知道它们居然蕴藏着丰富的能源呢? 阳光、风、水、生物、地热、海洋有这么多的本事,为什么不使出来呢?有 两个原因:一是人们的认识所限,有眼不识金镶玉,轻慢了它们,它们当然就不 出力。这好办,随着科学的进步,观念的转变,会纠正的。二是人们的固执,明 知可用就是不用,甚至不许别人用。原来能源一族也和人类社会一样,新旧之间 会明争暗斗,抢位置、争高低,先来的见不得后到的,强势者挤兑着弱小的。新 能源的开发当然要投资,旧能源说,何苦呢,照旧用我不更省事?新能源的开发 要成本投入,旧能源说,你看,得不偿失!房顶上装一个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和 供热系统,可以供全楼的照明、热水。③建筑商说还得改图纸,施工队说太麻烦, 物业部门说不美观。山坡上竖一个风力发电塔就可送电到万家,但是先要征地, 又要修路、进设备、培训技术人员。主持者一想,算了吧,还是到热电厂买电去。 玉米的传统用途是食用或者当饲料,现在发现可以造酒精,这酒精还能开汽车, 玉米秆可以发电。但是将这些理论变为现实有许多风险,谁第一个吃螃蟹?总之, 新事头绪多,旧轨最好循。至于新事物的前景,一般人管不了那么多。一般人管
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办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 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 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 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 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 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 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 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 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 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 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 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 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我们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 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 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 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9.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 中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 ①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表达出可再生能源没有被开发 ②用反间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人类对可再生能源的不了解。 ③用排比的修辞方法突出了新能源在推广过程中受到的重重阻力, 每点2分。(修辞方法给1分,表达效果给1分)。 意思答对即可。只要言之有理,均可酌情给分。 【名师剖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能力层级C 本文虽是一篇新闻评论,以议论为主要的表达方式,但由于运用了大量的修辞方法,使 语言形象生动。本题正是基于这一语言特色来设题的 本题设置了两个问题:一是“修辞方法”的判断;二是“表达效果的分析”。三处画线 句子的修辞方法分别是拟人、反问和排比,这是单纯的概念判断,只要是备考到位,纯属“大 赠送” “表达效果分析”,才是本题的意图所在。要答好这一间题,首先要弄清楚这三种修辞 方法各有哪些修辞功能(表达效果),在本文中具体又有什么表达效果(拟人,是形象生动; 反间,是強调,是加强语气;排比,是突出,是强调)。但仅有这种“模式化”的回答是不 够的,还必须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的句意,作出简要的分析。如: 第一句“其实它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为什么说“受着许多束缚满 肚子委屈”呢?因为“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它们“能发电、 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
不了,谁来管?国家来管。用什么办法来管?用法律。只有法律才能平等地规范 所有人的行为,保护人类的长远利益。于是就有了《可再生能源法》。 1831 年,当整个欧洲还在靠油灯、蜡烛照明,煤炭取暖时,法拉第把一块 磁铁投入线圈,电流计上的指针轻轻摆动了一下。他给人表演时,有绅士问,“这 有什么用?”法拉第说:“先生,不用多久,它就会给您交税的。”现在全世界 靠电力生产的财富和税收早已多得难以统计。为推广新能源,各国都制定了相关 法律。现在阳光、风、生物等新能源才崭露头角,就像当年法拉第手中的磁铁和 线圈,亟盼世人理解,盼社会支持,盼法律保护。打个比方,《可再生能源法》 就像《未成年人保护法》一样,它是专门保护弱者、保护未来、保护人类的长远 利益的。 千百年来,我们都将阳光当作人类自由的象征,现在突然发现,我们并没有 给阳光自由,发现我们亟须用一部专门的法律来保护阳光的自由。当年有人问恩 格斯说,你和马克思为之奋斗的理想社会是什么样子?恩格斯回答:“每个人的 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有阶级社会以来,人类就在为自己争 自由,为社会秩序立法,现在我们又懂得为自然争自由,为保护利用自然立法。 人类的自由发展应该成为自然的自由发展的条件,反之,自然的自由发展也是人 类自由发展的条件。当阳光、风、各种生物、还有地热、海洋都自由地迸发它们 所有的能量时,人类自己也就获得了最大的自由。 (选自《梁衡新闻作品导读》,有删改) 19.请在画线部分任选两处,指出其所用修辞方法,并分析所用修辞方法在文 中的表达效果。(4分) 够的,还必须结合上下文、结合具体的句意,作出简要的分析。如: 第一句“其实它们受着许多的束缚,满肚子委屈。”为什么说“受着许多束缚满 肚子委屈”呢?因为“这阳光、这风、这些生物等并不自由”,它们“能发电、 供热,能让汽车跑,能让电灯亮”,“不过它们只是无奈地独处,兰在幽谷无人
问,花自飘零水自流”。原来这里运用拟人修辞,就是要“形象生动地表达可再 生能源没有被开发” 概念的判断而己。当然,本题也有好处,就是提高了本阅读题的得分。 20.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①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阻碍,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的 象的历史事实,是想说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虽然也像法拉第当年一样遇 到了种种的阻碍,但最终也会如电能源的开发利用一样,突破人类的旧有认识, 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如果结合本文“我们必须通过立法来保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写作意图, 以上答案再补充一点:进一步强化了“需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 用”的观点。本题 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预示着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21.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 述的?(6分) 【答案】 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这需要考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并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语言准确简练分点回答。 读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本题的命题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三、粤考预测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材料,2007年选用仿谈,2008年选用科普文,2009年选 用传记,2010年则选用了新闻评论,每年所选文体都有变化 四、名师指路 实用类·新闻阅读的二轮复习指导 广东髙考考纲明确表明,新闻阅读是属于实用文体范畴。考查包含三个层级能力: 是C层级的分析综合(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②分析语言特 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③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 二是D层级的鉴赏评价(①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②评 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③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是F层级的探究(①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②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③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 见解)。 根据考纲的要求,备考时我们应当关注如下两方面内容 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新闻的文体特征
问,花自飘零水自流”。原来这里运用拟人修辞,就是要“形象生动地表达可再 生能源没有被开发”。 概念的判断而已。当然,本题也有好处,就是提高了本阅读题的得分。 20.作者引用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历史事实,在上下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5分) 【答案】 ①承接上文提到的新能源的开发利用总是遇到许多阻碍,法拉第发现 电磁感应现象的 象的历史事实,是想说明,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虽然也像法拉第当年一样遇 到了种种的阻碍,但最终也会如电能源的开发利用一样,突破人类的旧有认识, 为社会带来巨大的效益。 如果结合本文“我们必须通过立法来保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写作意图, 以上答案再补充一点:进一步强化了“需要通过立法来保护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 用”的观点。本题 前景提供了事实依据,预示着可再生能源必将成为社会发展的巨大动力”。 21.文章标题“让法律来保护阳光”的含义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 述的?(6分) 【答案】 通过立法来推动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的?这需要考生理清文章的结构思路, 准确把握文章内容并有一定的概括能力,语言准确简练分点回答。 读的主要目的之一。因此本题的命题思路是值得肯定的。 三、粤考预测 实用类文本阅读考查的材料,2007 年选用仿谈,2008 年选用科普文,2009 年选 用传记,2010 年则选用了新闻评论,每年所选文体都有变化。 四、名师指路 实用类·新闻阅读的二轮复习指导 广东高考考纲明确表明,新闻阅读是属于实用文体范畴。考查包含三个层级能力: 一是 C 层级的分析综合( ①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 分析语言特 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 ③ 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 法); 二是 D 层级的鉴赏评价( ① 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② 评 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 ③ 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 三是 F 层级的探究( ① 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深层意蕴 ② 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 ③ 探究文本中的疑点和难点,提出自己的 见解)。 根据考纲的要求,备考时我们应当关注如下两方面内容: 一、掌握新闻文体的相关知识 (一)新闻的文体特征
1、新闻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 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分类: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一一消息、通讯、特 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3、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 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一一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 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 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 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 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 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消息文体知识 1、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 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2、消息的特点 (1)真—一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一一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 (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 (4)短—一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3、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4、消息的要素:消息(也叫新闻或报道)有五要素,又称“五个w”,即:“何 时”(when)、“何地”( 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 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即: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起因。 5、消息的写法 般写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 次要内容。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 、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 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 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1、新闻定义:新闻是对新近已经发生和正在发生、或者早已发生却是新 近发现的有价值的事实的及时报道 2、新闻分类 :新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消息、通讯、特 写、电视新闻等体裁;狭义的专指消息。 3、文体特点: (1)基本特点: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语言简明。 (2)最主要的特点:“用事实讲话”。 (3)基本结构: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标题、导语、主体是消息必不可少的,背景和结语有时则蕴涵在主体里面,结语 有时可省略。 ①标题:要求准确、凝练、新颖、醒目。形式有单行标题,多行标题。 多行——引题(引标):交待形势,烘托气氛,说明背景等。 正题(主标):对一则消息内容的高度概括。 副题(副标):往往是重要事实,结果的提要。 ②导语:消息的第一句话或第一段话以凝练简明的语言,概述新闻的主要内容或 事实,鲜明地揭示新闻的中心。写法常见的有叙述式、描写式、评论式、提问式、 结论式等。 ③主体:对导语内容进行展开和补充,是消息的躯干。按事情发生发展的先后顺 序安排层次,按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安排层次。 ④结语:消息的最后一句话或一段话,有的消息,事实说清楚了,就不需要结尾。 它可对全文内容作概括性小结;可用带有启发激励性的语言作结;可对发展趋势 作预测;可提出值得深思的问题。 4、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二)消息文体知识 1、消息:是用概括性的叙述方式,简明扼要的文字,迅速及时地报道国内外具 有新闻价值的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 2、消息的特点 (1)真——真实准确,有根有据,用事实说话。 (2)新——内容要新,新人新事,从新角度说话。 (3)活——生动活泼,鲜明生动,用形象说话。 (4)短——篇幅短小,中心一个,用重点说话。 3、消息的结构:标题,导语,主体,结语。 4、消息的要素:消息(也叫新闻或报道)有五要素,又称“五个 w”,即:“何 时”(when)、“何地”(where)、“何人”(who)、“何事”(what)、“何 故”(why)。这五个“w”与记叙文的五要素是完全一致的,即:时间、地点、 人物、事件、起因。 5、消息的写法 一般写法都采用“倒金字塔”式。即先说结果,再说重要事实,最后说 次要内容。特殊写法也可采用金字塔式,悬念式,并列式等。 二、解读新闻文本的几点方法 新闻是属于记叙文的一种类型,包含了记叙文的基本特点,解读时我们 可以借鉴记叙文的阅读方法,但又不能照搬全套。因此,根据新闻特点我们在复 习时可采用如下的六个步骤: 1、看标题信息,揣摩新闻类型;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 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第一步“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 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 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 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 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 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 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 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 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D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F层级的 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目的 是针对考纲当中C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 法”、D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F层级的 探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 深层意蕴”这些考点。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 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 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五、高效设计 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注重规律归纳 教学过程 (一)通讯的种类、特点和作用:
2、抓记叙要素,了解大致内容; 3、理行文线索,分清段落层次; 4、辨叙述方式,领会布局特点; 5、挖中心主旨,理解文本意义; 6、析表现手法,以供鉴赏探究。 按照这六个步骤进行阅读,一般就能逐步达到全面掌握阅读一篇新闻的 目的。下面,对这种阅读方法分析介绍: 第一步 “看标题信息”,类似作文审题;而“摩揣记叙类型”,则是指 阅读的审题目标要比作文单一。即通过对题意的揣摩,要能辨出该文的记叙对象, 是人物新闻还是事件新闻,是消息还是通迅。 第二步“抓记叙要素”,这是由文体特点决定的。因为新闻的内容,无 论哪种类型,一般都离不开人物、时间、地点和事情的起因、发展、结果这六个 要素。 第三步“理行文线索”,即领悟文章的脉络、顺序,目的是理清作者的 行文思路,借此可准确地划分全文的段落层次。针对考纲当中 C 层级的分析综合 “分析语言特色,把握文章结构,概括中心意思”的考点。 第四步“辨叙述方式”,即辨析文本主要采用的叙述方式,消息一般都 是采用“倒金字塔”式,这跟一般的记叙文不同。而通迅的叙述方式就比较灵活 多变,有顺叙、倒叙,中间或许还会有插叙、补叙等叙述方法。这就要求我们阅 读时要特别关注了。 第五步“挖中心主旨”,目的是针对考纲当中 D 层级的鉴赏评价“评价 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评价文本产生的社会价值和影响”和 F 层级的 探究“探讨文本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这几个考点。 第六步“析表现手法”,是从写作特点方面分析新闻的基本要求,目的 是针对考纲当中 C 层级的分析综合“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 法”、D 层级的鉴赏评价“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和 F 层级的 探究“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的 深层意蕴” 这些考点。一般可以从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烘托、 借景抒情、等文学手段,锤词炼句及比喻、拟人等种种修辞方法几个角度去考虑。 但由于新闻往往运用多种表现手法,而考试时的阅读时间十分有限,因此一般宜 结合新闻对象,抓其中最主要、最突出的来分析。 五、高效设计 实用类文本新闻阅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考纲对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阅读的要求 2.明晰考查范围,弄清考查重点 3.洞悉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文本阅读题干扰项的设置规律 4.掌握解答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文本阅读试题的必备技能 教学重难点 实用类新闻(通讯、特写)文本阅读的命题特点 教学方法 启发引导、讲练结合、注重规律归纳 教学过程 (一)通讯的种类、特点和作用:
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 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 (1)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 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 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 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 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 其精神世界 (2)事件通讯。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 效性较强,它围绕中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画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 群人或一个集体。所以它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 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 2.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 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是非常少的。而通 讯报道的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同时,通讯十分重视 细节的刻划,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能以小见大,在细微处展示人物 的精神风貌。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形式,一般是指文章的结 构、语言、表达方式。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它的外部结构由 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组成,标题、导语又都有一些常用的模式。消息的写作, 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创造性只体现在一些局部性的地方。 而通讯则不然,它的写作跟一般的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 独特的结构形式。另外,消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都有一定的程式性。在表达方 面,消息主要用叙述,别的表达方式用得很少。在语言上,消息运用词语的直接 含义,显得简洁朴素,循规蹈矩。而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语言常有新颖独特 的创造性运用,显得溢光流彩摇曳多姿。这在关于孔繁森事迹报道的消息和通讯 的比较中能够明显见出。 (3)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这里所说的写作技 巧,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 露先藏、欲扬先抑、曲径通幽、断续反跌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 排比、夸张、比拟、起兴、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 但是,由于消息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所限制,消息对这些手法是在合适的地方偶 尔一用。通讯则不然,为了能够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综合使用以 上多种写作技巧。 (4)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 同。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较强的文学性,生动活泼而富于 文采。在一期报纸上,只有消息的凝重则不够活泼多样,只有通讯的文采则不够 朴素踏实。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是各有所长的,二者之间的相互映衬和相互补充 使新闻媒体的面貌臻于完美。 3、通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 (2)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
1.通讯是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详细深入而又生动形象地报道新近发 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体裁。可分为人物通讯、事件通讯、概貌通讯、工作通讯等。 (1)人物通讯。是以人物的思想、言行、事迹和命运为报道内容的通讯。 人物通讯并非仅仅是“名人通讯”,报道对象的选择取决于其蕴含的新闻价值, 一般来说人物必须具有先进性或典型性。在取材上可写“全人全貌”,也可截取 片断着重写人物的某个侧面或阶段。此两类一般以人物的“行”为主,而“人物 专访”则以写人物的“言”为主。通过记者的专访,记述人物的谈话,从而揭示 其精神世界。 (2)事件通讯。是以具典型意义的事件为报道对象的通讯。事件通讯时 效性较强,它围绕中心事件选材,虽不着力刻画人物,但往往通过典型事件表现 一群人或一个集体。所以它通过较为详尽地展示事件的完整过程,挖掘其意义, 揭示其本质,进而反映社会风尚,弘扬时代精神。 2.通讯与消息的区别 (1)内容上,消息简略单纯,通讯详细丰富。从内容方面看,消息大多 是一事一报,而且只报道新闻事件的大致情况,如果有细节也是非常少的。而通 讯报道的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涉及众多的人物和事件。同时,通讯十分重视 细节的刻划,在一篇通讯中往往有大量的细节,能以小见大,在细微处展示人物 的精神风貌。 (2)形式上,消息程式性强,通讯创造性强。形式,一般是指文章的结 构、语言、表达方式。从结构上看,消息是一种程式化的文体,它的外部结构由 标题、导语、主体、结尾组成,标题、导语又都有一些常用的模式。消息的写作, 在很大程度上是按着固定的模式进行操作,创造性只体现在一些局部性的地方。 而通讯则不然,它的写作跟一般的记叙文相似,没有固定格式,每一篇都有自己 独特的结构形式。另外,消息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也都有一定的程式性。在表达方 面,消息主要用叙述,别的表达方式用得很少。在语言上,消息运用词语的直接 含义,显得简洁朴素,循规蹈矩。而通讯表达方式丰富多样,语言常有新颖独特 的创造性运用,显得溢光流彩摇曳多姿。这在关于孔繁森事迹报道的消息和通讯 的比较中能够明显见出。 (3)在写作技巧上,消息手法简单,通讯手法多样。这里所说的写作技 巧,含义较广,包括虚实相衬、对比烘托、铺垫弄引、设置悬念、欲擒故纵、欲 露先藏、欲扬先抑、曲径通幽、断续反跌等多种表现手法,也包括比喻、对偶、 排比、夸张、比拟、起兴、象征等多种修辞手法。这些手法,消息也是要运用的。 但是,由于消息简洁朴实的文体本性所限制,消息对这些手法是在合适的地方偶 尔一用。通讯则不然,为了能够加强作品的感染力和生动性,它常常综合使用以 上多种写作技巧。 (4)风格上,消息朴实,通讯富有文采。手法的不同自然会造成风格的不 同。消息一般没有文学性,朴素实用。通讯则有较强的文学性,生动活泼而富于 文采。在一期报纸上,只有消息的凝重则不够活泼多样,只有通讯的文采则不够 朴素踏实。这两种不同的风格是各有所长的,二者之间的相互映衬和相互补充, 使新闻媒体的面貌臻于完美。 3、通讯的作用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为读者提供更多的新闻细节 (2)使新闻具有感染心灵的艺术品格
(3)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 者,在平平常常的一天之中度过,这其中有没有新闻呢?按过去的眼光来看,没 有新闻,可是在现代记者的眼中,它很可能是有价值的新闻。中央电视台“东 方时空”栏目中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那些出现在其中的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如果用消息的形式去报道,很可能无话 可说一一除了琐琐碎碎的细节之外,并没有什么能够惊动世人的“新闻事件” 可是用通讯的形式写出来,就可以是十分动人的。有一些当代的记者,把眼光盯 向普通人的生活,有的还整天整天地跟随卖豆腐的小贩、擦皮鞋的小姑娘、公共 汽车的售票员、传呼台的传呼小姐等,跟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感受他们的生 活艰辛和喜怒哀乐,然后写成通讯发表。这样的新闻有时更为感人。 (二)方法点拨: 1、区分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抓住中心事件,把握人与事的关系 2、注意通讯的选材特点。点面结合,详略处理,正面侧面等 3、表达方式的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以及相关修辞的运用 4、组织材料的常用顺序与方式及行文的结构安排。 (三)专项练习 篇目一:《20年固守白宫门外,这个女人要干什么?》 1、试分析用“20年固守白宫门外这个女人要干什么”为题的好 2、特写,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它多用描写的表现手法,用画面和行动讲话, 极少议论。 文中划线句子是怎样体现这一点的? 3、新闻讲求时效性,这篇文章却选取了20年间的事件,这是否矛盾?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篇目二:《安徽淮北招商项目接连搁浅决策为何连连失误》 4、试析本文标题(含小标题)使用上的特点与效果。 5、文中多处简洁的描述,看似平淡却意蕴丰富,启人联想与深思。请对 “然而时隔半年,“绿色家园”成了半拉子工程,打基础留下的大坑像是几个深 深的问号,至今静静地躺在那里。”、“画在纸上的绿色家园”两个句子分别 作简要评析。 6、文中提到:淮北市民说,群众心里自有衡量干部政绩的一杆秤。结合 文意,说说“这杆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根据这一内涵以及文中采访涉及的多 方人物对事件的态度,就“价值、职责”等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高效示例2: 寻找策略, 力求增分 人物通讯练习讲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把握通讯的文体特点,以掌握通讯的文体特征为增分点。 ②讲评《千手观音的慈悲和善良》,找出答题的缺漏点,在反思中増分 2、过程与方法 练习讲评、方法指导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在消息不能有所作为的地方发挥作用。例如,一个平平常常的劳动 者,在平平常常的一天之中度过,这其中有没有新闻呢?按过去的眼光来看,没 有新闻,可是在现代记者的眼中,它很可能是有价值的新闻。中央电视台“ 东 方时空”栏目中的“生活空间”,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受到观众的一致好评。 那些出现在其中的普通百姓的普通生活,如果用消息的形式去报道,很可能无话 可说——除了琐琐碎碎的细节之外,并没有什么能够惊动世人的“新闻事件”。 可是用通讯的形式写出来,就可以是十分动人的。有一些当代的记者,把眼光盯 向普通人的生活,有的还整天整天地跟随卖豆腐的小贩、擦皮鞋的小姑娘、公共 汽车的售票员、传呼台的传呼小姐等,跟他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感受他们的生 活艰辛和喜怒哀乐,然后写成通讯发表。这样的新闻有时更为感人。 (二)方法点拨: 1、区分人物通讯与事件通讯。抓住中心事件,把握人与事的关系。 2、注意通讯的选材特点。点面结合,详略处理,正面侧面等。 3、表达方式的运用。记叙、议论、描写等以及相关修辞的运用。 4、组织材料的常用顺序与方式及行文的结构安排。 (三)专项练习: 篇目一:《20 年固守白宫门外 ,这个女人要干什么?》 1、试分析用“20 年固守白宫门外这个女人要干什么”为题的好 处。 2、特写,作为一种新闻体裁它多用描写的表现手法,用画面和行动讲话, 极少议论。 文中划线句子是怎样体现这一点的? 3、新闻讲求时效性,这篇文章却选取了 20 年间的事件,这是否矛盾? 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 篇目二:《安徽淮北招商项目接连搁浅 决策为何连连失误》 4、试析本文标题(含小标题)使用上的特点与效果。 5、文中多处简洁的描述,看似平淡却意蕴丰富,启人联想与深思。请对 “然而时隔半年,“绿色家园”成了半拉子工程,打基础留下的大坑像是几个深 深的问号,至今静静地躺在那里。”、“ 画在纸上的绿色家园”两个句子分别 作简要评析。 6、文中提到:淮北市民说,群众心里自有衡量干部政绩的一杆秤。结合 文意,说说“这杆秤”的具体内涵是什么?根据这一内涵以及文中采访涉及的多 方人物对事件的态度,就“价值、职责”等话题,谈谈你的看法。 高效示例 2: 寻找策略, 力求增分 — —人物通讯练习讲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把握通讯的文体特点,以掌握通讯的文体特征为增分点。 ②讲评《千手观音的慈悲和善良》,找出答题的缺漏点,在反思中增分。 2、过程与方法: ——练习讲评、方法指导与实践操作相结合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树立对做实用文通讯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把握根据文体特征来解答人物通讯题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明确学习目标,导入 、知识回顾:通讯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时效性、真实性、语言生动、简明[来源:学,科,网 Z,X, X, K] 三、练习回顾:通讯《擦鞋者说》的题目设置 19.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分) 参考答案 (1)(举例略)使事件表述十分具体,事实显得确凿可信,体现了新闻“真 实性”的特点。 (2)用数字表现人物形象,(举例略)具体的时间、酒量,凸现了郭兆松 兴奋的心情,以及研制成功鞋蜡对他的重要意义。 【本题考査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20.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 有什么好处?(6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1)用第一人称自述,人物语言个性化,其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 合,读通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生动形象。【于人物 (2)第五段开始用第一人称自述,让郭师傅自我表现、现身说法,这种安 排使通讯更具有现场感、亲切感,显得其内容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于内 容】 (3)用第一人称自述,节省了许多穿插串联的语句,行文更加凝练。【于 语言】 一由此可见:有意识地联系文体特征来作答是增分的有效策略! 四、小结通讯中常通过什么手法来体现通讯的特点 1、真实:直接叙述事实材料 用数据 叙述人称(特别是第一人称) 引用话语… 2、时效:选材的角度 生动、简明:语言的角度 五、“在评析中验证,寻找策略、力求增分”一—评讲《千手观音的慈悲和善 良》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通过叙述邰丽华的事迹来褒扬慈悲和善良的品质(新闻价值) 理清思路:第1段:总写邰丽华给人留下的印象。 第2段:邰丽华的艺术造诣和宽广的胸襟 第3、4段:邰丽华带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自立自强; 第5、6段:邰丽华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二)评析第20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做实用文通讯题的信心 【教学重点】:把握根据文体特征来解答人物通讯题的方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标,导入 二、知识回顾:通讯的文体特征是什么 ——时效性、真实性、语言生动、简明[来源:学,科,网 Z,X,X,K] 三、练习回顾:通讯《擦鞋者说》的题目设置 19.这篇短短的通讯用了许多数字。请举例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4 分) 参考答案 ⑴(举例略)使事件表述十分具体,事实显得确凿可信,体现了新闻“真 实性”的特点。 ⑵用数字表现人物形象,(举例略)具体的时间、酒量,凸现了郭兆松 兴奋的心情,以及研制成功鞋蜡对他的重要意义。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20.文章从第五段开始,就改用第一人称由郭兆松自述。用这种手法来写通讯, 有什么好处?(6 分) 【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某种特色作深度的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⑴用第一人称自述,人物语言个性化,其口气、用语与人物身份十分吻 合,读通讯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生动形象。【于人物】 ⑵第五段开始用第一人称自述,让郭师傅自我表现、现身说法,这种安 排使通讯更具有现场感、亲切感,显得其内容真实可信,更具有说服力。【于内 容】 ⑶用第一人称自述,节省了许多穿插串联的语句,行文更加凝练。【于 语言】 ——由此可见:有意识地联系文体特征来作答是增分的有效策略! 四、小结通讯中常通过什么手法来体现通讯的特点 1、真实:直接叙述事实材料 用数据 叙述人称(特别是第一人称) 引用话语…… 2、时效:选材的角度 3、生动、简明:语言的角度 五、“在评析中验证,寻找策略、力求增分”——评讲《千手观音的慈悲和善 良》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整体把握:通过叙述邰丽华的事迹来褒扬慈悲和善良的品质(新闻价值)。 理清思路:第 1 段:总写邰丽华给人留下的印象。 第 2 段:邰丽华的艺术造诣和宽广的胸襟; 第 3、4 段:邰丽华带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自立自强; 第 5、6 段:邰丽华用感恩的心回报社会 。 (二)评析第 20 题
1、评析第一问:这篇通讯为什么不选邰丽华领舞“千手观音”的材料? (2分) ①明确答题的切入点:考查“选材” ②明确选材的要求 是为了主题服务(写邰丽华的慈悲和善良)。 ③展示学生的作答,通过学生的点评,找出答题的缺漏,明确增分的方 ④展示参考答案,展示评分标准,明确答案的侧重点, ⑤反思得出结论:较多同学忽略了通讯的文本特征(时效性)导致失分, 由此可见,联系文体特征来作答有助于增分。 2.评析第二问:通讯新选取的这些材料各表现了邰丽华的哪些特点?(4 分) ①明确考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展示学生的作答,展示参考答案,反思答案,总结错因。 ③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审题不清,只概括了人物的特点,没有举材料为 例 有分点作答的意识,但角度不清晰,有重叠。 筛选能力有所提髙,但筛选之后的整合能力较弱。 ④针对答题情况,明确解决方法:加强审题,把握题干的关键词,明确 要求。 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抓事例→合并同类项,加以概括 (三)评析第19题:作者为什么用“千手观音”来比喻邰丽华?(4分) 1、明确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 表现手法。 2、明确答题的切入点: 考查“比喻”修辞手法:找到相似点,那么, 邰丽华与“千手观音”有什么相似? ①艺术形象(2分) ②内在精神(2分) 3、审查自己的答案,找出答题漏洞。 4、展示学生答案,大家评评看,指出答题的漏洞 5、展示参考答案,明确评分标准,结合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 6、总结学生的答题情况: ①审题时没有把握住关键词,多数同学只扣住“观音”来答题, 却忽略了“千手”; ②信息整合能力弱,只会摘抄列举事例,不会归纳概括 六、实战练习 即堂做《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的第20题 限时:10分钟 1、学生做限时训练 2、展示参考答案 3、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打分,并说明理由。每位同学根据小组的评议, 运用前面所讲的方法,给自己的答案升格。 七、总结
1、评析第一问:这篇通讯为什么不选邰丽华领舞“千手观音”的材料? (2 分) ①明确答题的切入点:考查“选材” ②明确选材的要求: ——是为了主题服务(写邰丽华的慈悲和善良)。 ③展示学生的作答,通过学生的点评,找出答题的缺漏,明确增分的方 法。 ④展示参考答案,展示评分标准,明确答案的侧重点。 ⑤反思得出结论:较多同学忽略了通讯的文本特征(时效性)导致失分, 由此可见,联系文体特征来作答有助于增分。 2.评析第二问:通讯新选取的这些材料各表现了邰丽华的哪些特点?(4 分) ①明确考点: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展示学生的作答,展示参考答案,反思答案,总结错因。 ③学生答题情况分析:审题不清,只概括了人物的特点,没有举材料为 例; 有分点作答的意识,但角度不清晰,有重叠。 筛选能力有所提高,但筛选之后的整合能力较弱。 ④针对答题情况,明确解决方法:加强审题,把握题干的关键词,明确 要求。 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 抓事例→合并同类项,加以概括。 (三)评析第 19 题:作者为什么用“千手观音”来比喻邰丽华?(4 分) 1、明确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 表现手法。 2、明确答题的切入点: ——考查“比喻”修辞手法:找到相似点,那么, 邰丽华与“千手观音”有什么相似? ①艺术形象(2 分) ②内在精神(2 分) 3、审查自己的答案,找出答题漏洞。 4、展示学生答案,大家评评看,指出答题的漏洞 5、展示参考答案,明确评分标准,结合自己的答案进行反思。 6、总结学生的答题情况: ①审题时没有把握住关键词,多数同学只扣住“观音”来答题, 却忽略了“千手”; ②信息整合能力弱,只会摘抄列举事例,不会归纳概括; 六、实战练习 ——即堂做《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的第 20 题。 限时:10 分钟 1、 学生做限时训练。 2、 展示参考答案 3、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互相打分,并说明理由。每位同学根据小组的评议, 运用前面所讲的方法,给自己的答案升格。 七、总结:
一提高文体意识,审题意识,善于在筛选的基础上合并同类项是我们提高分数 的有效策略! 八、课后作业: 完成《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的其他各题。 六、模拟新击 广东惠州2011届高三第二次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1题。 钱伟长:矮个子的“科学巨人 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 2010年7月30日辞世,享年98岁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他幼时家境清寒,身 体很瘦弱。18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1.49米。然而,就是这样 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 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13秒4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 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 历史考满分却要学物理 钱伟长1912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祖父和父叔 辈都是乡村教师。父亲英年早逝,钱伟长受四叔钱穆的影响最大,钱穆仅上过中 等师范学校,靠艰苦奋斗自学成才,毕生著述甚丰。四叔不仅资助钱伟长完成中 等教育,而且经常让其陪读,少年钱伟长跟着四叔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 根底。1931年中学毕业后,钱伟长在一个月内,在上海连考了清华大学、交通 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五个大学的考试。此时,四叔已到北京大 学任教。他从北平来信,建议侄儿到清华读书。清华大学根据他的考试成绩 历史与国文成绩最好、历史竟得满分,准备把他分到中文系或历史系去。然而, 当时中国正处于被列强欺辱的弱势,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他走上弃文学理的道 路,他决定读物理系。 由于钱伟长物理分数太低,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坚决不允。而历史系主任 陈寅恪又到处打听这位历史满分的学生为何不来报到。陈寅恪处由钱穆去商量, 吴有训处由顾颉刚出面通融。吴有训教授被这个学生的诚挚热情打动了,他对钱 伟长说:“那好吧,你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如果到了期末考试,你的物理和高 等数学的成绩达不到70分的话,再改学文史不晚。” 钱伟长欣然接受了这个条件。他凭着刻苦精神,攻克了学习上的一道道 难关。一个学年下来,他各门功课的成绩均在70以上。等到他从清华毕业时, 吴有训教授已经非常器重这个有志气的青年人了,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归心似箭为报国 1940年夏,钱伟长从上海启航,开始了公费留学生活。在加拿大的多伦 多大学,钱伟长是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很快,他 们合作共同攻克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时,钱伟长仅28岁 由于钱伟长的出色成果,多伦多大学于1942年授予他博士学位。就在这 年,他离开多伦多,来到了冯·卡门的门下,在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员。他 担任的主要课题是火箭的起飞、飞行中火箭的翻滚、火箭弹道的控制等。 抗战胜利后,钱伟长以探亲为由回国。回国后,钱伟长到清华大学机械 工程系任教授。可是薪水很低,生活的困难令他失望。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已
——提高文体意识,审题意识,善于在筛选的基础上合并同类项是我们提高分数 的有效策略! 八、课后作业: ——完成《湖南人德行加上纽约人德行》的其他各题。 六、模拟新击 广东惠州 2011 届高三第二次调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9—21 题。 钱伟长:矮个子的“科学巨人” 钱伟长,中国近代力学奠基人之一、著名力学家、应用数学家、教育家, 2010 年 7 月 30 日辞世,享年 98 岁。 “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是钱伟长的口头禅。他幼时家境清寒,身 体很瘦弱。18 岁那年考入清华大学时,身高只有 1.49 米。然而,就是这样一 个“清华历史上首位身高不达标的学生”,在就读的第二学年,竟一鸣惊人地入 选清华越野代表队,两年后更以 13 秒 4 的成绩夺得全国大学生对抗赛跨栏季军。 曾代表国家队参加远东运动会,跨栏、越野跑样样拿手,还是清华足球队的球星 呢。 历史考满分却要学物理 钱伟长 1912 年出生在江苏无锡县一个名叫七房桥的小村庄。祖父和父叔 辈都是乡村教师。父亲英年早逝,钱伟长受四叔钱穆的影响最大,钱穆仅上过中 等师范学校,靠艰苦奋斗自学成才,毕生著述甚丰。四叔不仅资助钱伟长完成中 等教育,而且经常让其陪读,少年钱伟长跟着四叔博览群书,打下了深厚的国学 根底。1931 年中学毕业后,钱伟长在一个月内,在上海连考了清华大学、交通 大学、中央大学、武汉大学和浙江大学五个大学的考试。此时,四叔已到北京大 学任教。他从北平来信,建议侄儿到清华读书。清华大学根据他的考试成绩—— 历史与国文成绩最好、历史竟得满分,准备把他分到中文系或历史系去。然而, 当时中国正处于被列强欺辱的弱势,一股强大的力量推动着他走上弃文学理的道 路,他决定读物理系。 由于钱伟长物理分数太低,物理系主任吴有训坚决不允。而历史系主任 陈寅恪又到处打听这位历史满分的学生为何不来报到。陈寅恪处由钱穆去商量, 吴有训处由顾颉刚出面通融。吴有训教授被这个学生的诚挚热情打动了,他对钱 伟长说:“那好吧,你先在物理系学习一年,如果到了期末考试,你的物理和高 等数学的成绩达不到 70 分的话,再改学文史不晚。” 钱伟长欣然接受了这个条件。他凭着刻苦精神,攻克了学习上的一道道 难关。一个学年下来,他各门功课的成绩均在 70 以上。等到他从清华毕业时, 吴有训教授已经非常器重这个有志气的青年人了,把他收为自己的研究生。 归心似箭为报国 1940 年夏,钱伟长从上海启航,开始了公费留学生活。在加拿大的多伦 多大学,钱伟长是在应用数学系主任辛教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很快,他 们合作共同攻克了板壳内禀统一理论这个世界性的难题。这时,钱伟长仅 28 岁。 由于钱伟长的出色成果,多伦多大学于 1942 年授予他博士学位。就在这 一年,他离开多伦多,来到了冯·卡门的门下,在喷射推进研究所任研究员。他 担任的主要课题是火箭的起飞、飞行中火箭的翻滚、火箭弹道的控制等。 抗战胜利后,钱伟长以探亲为由回国。回国后,钱伟长到清华大学机械 工程系任教授。可是薪水很低,生活的困难令他失望。为了维持生计,他不得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