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定风波》教案 授课着:廖美玲授课班级:11服装授课时间:11月5日(周一)1-2节 【教学目的】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水调歌头》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 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 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 案吧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 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 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 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 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 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 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坐牢103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 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 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 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 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 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 吉少,还曾写下绝笔诗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年的春天,诗人 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 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 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赏析小序
第 15 课《定风波》教案 授课者:廖美玲 授课班级:11 服装 授课时间:11 月 5 日(周一)1—2 节 【教学目的】 1、感受词人的形象,知人论世,了解苏轼生平经历及思想。 2、背诵本词积累名句。 3、学习词人乐观旷达坦然的人生态度,从容面对人生风雨的气度,提升学生的人生观。 【教学重、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旷达渺远的意境和作者豁达的胸怀。 【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举例法、师生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 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播放邓丽君的歌曲《但愿人长久》,营造教学氛围。 《水调歌头》 苏轼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同学们,你们知道刚才听的这首歌是哪位诗人写的词吗? 对了,就是苏轼。苏轼,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他是宋朝豪放派的代表人物。他到底是一个 怎样的人呢?他有着怎样的伟大胸襟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定风波》去寻找答 案吧。 二、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苏轼: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土,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 一”,豪放派词人,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板书:唐宋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轼、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 曾巩(曾经拜过欧阳修为师);三苏:苏轼,苏洵,苏辙父子三人)。 苏轼生活在宋神宗时期,以王安石为首的改革变法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弊端反对 变法;变法失败,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当权时,他看到了变法的可取之处支持变法,受到 了双方的排挤和打击,一生仕途坎坷三起三落。 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 的诗文,被李定等人诬告将他以“谤讪新政”“毁谤君相”之罪弹劾入狱,被囚于乌台,这 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 20 多人受到牵连,坐牢 103 天,苏轼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 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期间未卜生死,一日数惊。在 等待最后判决的时候,其子苏迈每天去监狱给他送饭。由于父子不能见面,所以早在暗中约 好:平时只送蔬菜和肉食,如果有死刑判决的坏消息,就改送鱼,以便心里早做准备。一日, 苏迈因银钱用尽,需出京去借,便将为苏轼送饭一事委托朋友代劳,却忘记告诉朋友暗中约 定之事。偏巧那个朋友那天送饭时,给苏轼送去了一条熏鱼。苏轼一见大惊,以为自己凶多 吉少,还曾写下绝笔诗。 最后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1082 年的春天,诗人 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他由几个朋友陪同去沙湖相田看地。 沙湖在黄州城东三十里,时值春天,阴晴不定,出门时,风和日丽,于是让带着雨具的家僮 先行。却不料途中转阴,进而风雨袭来。大家淋得狼狈,而东坡浑然不觉,从容不迫地一边 吟啸一边慢步前行。不久雨散云收,斜阳复出。此次沙湖之行就催生了这首《定风波》。 三、赏析小序
(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 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 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板书:苏轼遇雨) 四、朗读(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 如:同行xing吟啸xiao 蓑suo烟雨 2、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五、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1、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板书:泰然从容) 4、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 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 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 (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 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 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板书:乐观旷达 5、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板书:鉴赏诗歌三步曲:读(文)、析(情)、探(法)) 我们先来读一读小序,看看作者在小序里交代了哪些信息? 交代了时间(三月七日)、地点(沙湖道中)、天气(雨、晴)、人物(拿着雨具的仆人、 苏轼及同行者)、事件(途中遇雨)、写作缘由(因为途中遇雨引发感慨而写)。 此词是“因事感怀”,特点:作者因一事而有感,发而成诗。 (板书:苏轼遇雨) 四 、朗读(诵读要求) 1、读准字音 如:同行 xíng 吟啸 xiào 一蓑 suō 烟雨 2、读出情感 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舒缓轻重。 3、读出节奏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 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 风雨\也无晴。 五 、师生合作探究解读文本 1、请同学们分别用一句话概括这首词上片和下片的主要内容。 上阕:写途中遇雨的情景。 下阕: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2、在风雨中,“同行皆狼狈”,而词人却能“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表 现了他怎样的心情? 闲适、轻松、自如 3、赏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1)雨是什么样的雨?何以见得? 大,能听见穿林打叶的声音;同行皆狼狈可见应是疾风骤雨。 (2)作者在疾风骤雨中“吟啸徐行”想表达一种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呢? 泰然从容,视风雨为无物 ( 板书:泰然从容) 4、赏析“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1)竹杖芒鞋真的轻胜马?为什么作者觉得它轻胜马? 不是。心态好:乐观旷达 (2)“一蓑烟雨任平生”是什么意思? 披着一袭蓑衣在风雨中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3)“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 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4)这的风雨单指自然界的风雨吗? 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也指作者仕途中的坎坷和生活中遇到的磨难和困难,即 人生风雨,喻人生中挫折和磨难困境。 (5)“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态度? 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乐观自信、飘逸 豁达的态度和无惧苦难,勇敢前行的意志品质,以及不为现实所束缚的心境,同时也 告诉我们要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风雨”的人生态度。 ( 板书:乐观旷达) 5、赏析“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刚刚还急风骤雨,现在却斜照相迎给我们什么人生启示呢? 自然界忽晴忽雨变化不定,人生中也是晴雨不定
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6、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板书: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 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 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 修养。 (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归”。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 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 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情。”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 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小结: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无论人生遭遇 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六、拓展 1、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 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 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 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睛”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 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下阙中的“归去”,让我们想到谁?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远离尘世 “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表现了诗人旷达心态和归隐意向 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据统计,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 了一百余次,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他一生宦海沉浮,刚直 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 儒家入世思想和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背景)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 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 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 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板书: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3、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 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 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虽然变幻无常,但阴雨之后必有阳光(阳光总在风雨后)。 6、赏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晴”和“雨”分别喻指什么? “晴”喻人生顺境,“雨”喻人生逆境。 (2)作者为什么说“也无风雨也无晴”,想表达什么? 无论是顺境逆境都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 ( 板书: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3)“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 没有,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 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胜不骄,败不馁,福不喜,祸不悲,这样才能完成自己的人格 修养。 (4)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归”。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就是: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 多 变,一心渴望退隐, 归去。 回首。“也无风雨也无情。”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 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小结: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无论人生遭遇 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都会成为过去。 六 、拓展 1、大家再考虑:东坡为何不躲雨?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已经活在世 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庙堂江湖,对于苏轼 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最好 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 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2、下阙中的“归去”,让我们想到谁?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远离尘世。 “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表现了诗人旷达心态和归隐意向。 陶渊明的退隐躬耕,是词人所仰慕的,据统计,苏轼现存词作中,“归”字出现 了一百余次,但终其一生,苏轼从未有过真正意义上的退隐。他一生宦海沉浮,刚直 如一,为官一任,造福一方。支撑他的是什么力量? 儒家入世思想和为民请命的道义担当。 (背景)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 世 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受儒家 思想的影响,古代读书人都希望有所作为,建功立业,所谓“大丈夫当以天下为己任”,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等,当这种理想无法实现或遭遇挫折时,道家的思 想又占上风,而道家讲的是无为,所以他又像庄子一样,要逃离这个社会。 ( 板书: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 3、从这首词中你得出最大的感悟是什么?你以后准备怎样对待你的人生? 对待人生要有旷达的襟怀,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要乐观自信,不能沮丧沉沦。 小沈阳说:“眼睛一闭一睁,一天就过去了;眼睛一闭不睁,一辈子就过去了” 是啊,生命因脆弱而宝贵,既然上苍在又一个早晨让我们又一次睁开了眼睛,那么我 们就应该像苏轼一样用一种乐观旷达的心态去坦然接受和面对睁开眼后看到的一切, 无论是晴天,还是风雨天
七、小结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一一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语双关,将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板书: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 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 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怀。表现了一种醉醒全 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 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 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 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 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 豁达。 八、作业: 1、背诵本词 2、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或《从苏词看人生》或“我看磨难”为题, 写一篇500字以上的文章。 九、板书设计 定风波苏轼 事:苏轼遇雨 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表现手法: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七 、小结 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来抒发感情的?——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一语双关,将自然风雨和人生风雨相类比。 以小见大,以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 板书: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 《定风波》以道中遇雨,隐喻仕途风雨,并进而借雨后“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景象, 寄托隐逸江湖后就无挂累于风雨阴晴的超然心境。体现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 在仕途风险中泰然处之、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等复杂而深微的情怀。表现了一种醉醒全 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 苏轼的多情造就了他的豪放;他的豪放造就了他的豁达;他的豁达造就了他风雨 无阻。他的“一蓑烟雨任平生”道尽了千古真理,让人懂得用开朗、宽容、豁达的心 态去面对一切;让人知道用感激、豁达的心境去挑战人生。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人生道路难免坎坷曲折。汪国真有诗曰:“心晴 的时候,雨也是晴,心雨的时候,晴也是雨。”环境可以影响心境,心境也同样也可 以影响环境。当我们身处逆境时,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做到洒脱,且行且歌。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 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 豁达。 八 、作业: 1、背诵本词 2、请以《东坡先生,我想对您说……》或《从苏词看人生》或“我看磨难”为题, 写一篇 500 字以上的文章。 九 、板书设计 定风波 苏轼 事:苏轼遇雨 怀:遇事要泰然从容、乐观、旷达 坦然接受和面对人生中的挫折、磨难、逆境 表现手法:比喻、一语双关、以小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