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的精髓 通过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3、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 风雨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诗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关键词“归”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合作式 教具:多媒体课件 新课导入 上课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在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下大雨了,生产队 的人都纷纷拿起劳动工具跑着找避雨的地方,其中有一个知青他抗着锄头不 紧不慢的在雨里踱着。旁边的人喊他快跑,他说:“急什么?前面没有雨吗? 别人都跑他为什么不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我们的大文学家苏轼 在风雨中?请翻开教材37页,我们一起来看。(2分钟)板书:定风波 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1、三分诗词,七分读”,(诵读三个基本要求:(1)、 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情感。结合此处分析诗歌的意 象,情趣和理趣,及感情)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 语打上标记,”指名一名学生诵读。(3分钟) 1、教师指导:“何妨……平生”,还应该读得怎么点?从容点,潇洒点,豁 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不对,有同学说“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 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还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 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有人说“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2、听这首词想象风雨中的行者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 从词中找一下答案。(漫画式的一个老者,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 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 物,照样吟啸徐行。“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 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 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重点探究、拓展 1、太复杂了,不好读。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 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 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
1 《定风波》教案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把握诗的精髓 2、通过解析和探讨掌握欣赏诗歌的技巧和方法。 3、通过诵读赏析感受苏轼宠辱皆忘、超乎物外的旷达的人生境界,学习其面对 风雨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理解诗眼“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教学难点:如何理解诗中关键词“归”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方法:讨论合作式 教具:多媒体课件 一、 新课导入。 上课前我想先给大家讲一个笑话:在六七十年代,在农村下大雨了,生产队 的人都纷纷拿起劳动工具跑着找避雨的地方,其中有一个知青他抗着锄头不 紧不慢的在雨里踱着。旁边的人喊他快跑,他说:“急什么?前面没有雨吗?” 别人都跑他为什么不跑?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定风波》我们的大文学家苏轼 在风雨中? 请翻开教材 37 页,我们一起来看。 (2 分钟)板书:定风波 二、朗读指导与整体感知 1、三分诗词,七分读”,(诵读三个基本要求:(1)、 读准字音。(2)、读出节奏。(3)、读出情感。结合此处分析诗歌的意 象,情趣和理趣,及感情)请同学们自由诵读课文,用笔把不懂的字音或词 语打上标记,”指名一名学生诵读。(3 分钟) 1、教师指导:“何妨……平生”,还应该读得怎么点?从容点,潇洒点,豁 达点。豁达怎么读?不温不火,不急不躁,这是节拍。调子呢?不扬不抑。 ——不对,有同学说“竹杖芒鞋轻胜马”有点喜悦和豪迈在里面,可以调子略高 点。能不能读成“大江东去”那种?语言风格还不一样,这首词更随意、更朴拙 点,豪放在骨子里,在不经意间。 ——有人说“料峭……微冷,相迎”还有对人生阴晴不定、捉摸不定的复杂情绪。 2、听这首词想象风雨中的行者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齐读一遍,然后 从词中找一下答案。 (漫画式的一个老者,吟啸徐行、拄着竹杖、穿着草鞋、 顶风冒雨、不畏艰难、镇定从容、旷达乐观的形象)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 物,照样吟啸徐行。 “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 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 可以一并泯灭(有几分禅意了)…… 三、重点探究、拓展 1、太复杂了,不好读。那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看看这首短短的词, 如果抓重点,你会抓哪两句来看?大家互相讨论一下。 ——上片重点:“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哪个字最关键?任。有风雨,但任风 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
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下片关键:“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 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这让我想到五祖的两个弟子的话:“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 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2、如果让你找出最能体会作者心愿的词,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板书:归因(风雨)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作者不怕任何风 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一心渴望退隐,归去。那么词人因何而归?“风雨” 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那么词人在写作此词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联系写作背景谈。) (背景穿插: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被人以其诗有“谤 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 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他几 欲投江自尽。但谪贬路上,壮美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 到了心灵的归宿。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传说他被贬黄州除了 党派之争还和他评判王安石的诗有关。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 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 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 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 与诗人仔细听。’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 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待到菊花开的 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 黄州的意义。 由此可见苏轼之归不仅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风雨,还有政治上的风雨人 生仕途的风雨。一一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 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归到何处? 苏362首词赋中,归字出现105多次。他要往哪归?与学生共同探讨拓展: 多媒体展示苏轼在贬谪黄州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两例: ——《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 无穷………”。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一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 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 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觳(hu2声)纹 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个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 现他在呼呼大睡。) 2
2 有点啸傲江湖的味道。 ——下片关键:“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还有没有雨了?一切都像什么都没有 发生似的。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这让我想到五祖的两个弟子的话:“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 惹尘埃”;还有一位说:“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无一物、无风雨,颇相似,有点空蒙之感,禅意很浓了。 2、如果让你找出最能体会作者心愿的词,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板书:归 因(风雨) ——前二者合在一起便是全词思想情感的核心所在,那就是 : 作者不怕任何风 雨 , 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 , 一心渴望退隐 , 归去。 那么词人因何而归?“风雨” 仅仅是自然界的风雨吗?那么词人在写作此词这段时间经历了怎样的“风雨”? (联系写作背景谈。) (背景穿插:苏轼只因反对新法,于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被人以其诗有“谤 讪朝政及中外臣僚”之意弹劾,于知湖州任上逮捕送御史台狱;羁押四月余后, 谪任黄州团练副使。(民间自卫队副队长)苏轼的坦荡仕途突遭狂风暴雨,他几 欲投江自尽。但谪贬路上,壮美山川洗涤了他那蒙垢的心灵,村野生活又让他找 到了心灵的归宿。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传说他被贬黄州除了 党派之争还和他评判王安石的诗有关。讲的是有一天,苏轼到王安石那里拜会, 恰好他不在,苏轼在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安石一首还未有完成的诗:“西风昨夜 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就想,菊花开在秋里,其性属火,敢傲秋霜, 最能耐久,就是干枯,也不会落瓣,于是,就在后写到,‘秋花不比春花落,说 与诗人仔细听。’ 王安石回来后看到,并没有说什么,次日上朝,暗地里告诉皇 上,直接把苏轼贬到黄州,苏轼只以为王安石记恨更改他的题诗。待到菊花开的 时候,一日,苏轼到花园看菊,一阵秋风吹过,菊花落了一地,苏轼方明白被贬 黄州的意义。 由此可见苏轼之归不仅仅是表面上所指途中自然界之风雨,还有政治上的风雨人 生仕途的风雨。——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 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归到何处? 苏 362 首词赋中,归字出现 105 多次。他要往哪归?与学生共同探讨拓展: 多媒体展示苏轼在贬谪黄州同一时期的其他作品两例: ——《赤壁赋》“……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 无穷……”。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 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 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 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 hu2 声)纹 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个笑话,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 现他在呼呼大睡。)
他想归哪儿?(形体,神:心)板书:归果(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 而是自归于心) 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 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 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 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 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 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 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 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四、探讨交流:如果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我们会选择什么 样的方式“归”?我想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风雨:学习,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挫折坎坷,如何归?尽心,静心,真心,诚 (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 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归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 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五、学习评价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请各小组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他人评价 “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 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 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 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 坡突围》)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定风波》。 结束语: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 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 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附板书:定风波 苏轼 因:风雨 归 果:心
3 他想归哪儿?(形体,神:心)板书:归果(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 而是自归于心) 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 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 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 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 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 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 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 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四、探讨交流:如果我们的人生旅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雨,我们会选择什么 样的方式“归”?我想请同学们交流一下。 风雨:学习,生活,情感等多方面的挫折坎坷,如何归?尽心,静心,真心,诚 心 (听大家这么说,我突然感觉到人生的复杂和多元了。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 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归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 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五、学习评价 鉴赏中很重要一条就是评价请各小组用一句话说说他的人或他的词。 他人评价:——“苏东坡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 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造酒实验家,一个工程师, 一个假道学的憎恨者,一位瑜珈术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 书,酒仙,心肠慈悲的法官,一个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一个月夜的漫步者,一 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林语堂《苏东坡传》) ——“中国古代最高贵,最亲切,最有魅力的文人”(余秋雨《文明的碎片•苏东 坡突围》) 刘辰翁在《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带着我们对风雨的理解、对东坡的理解我们再读一遍《定风波》。 结束语: 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 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 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文字吧。 附板书:定风波 苏轼 因:风雨 归 果: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