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18届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 的方式罢了。记事间接,记言直接。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记事需要化自 称为他称。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做“辞”。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 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 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汉人将它们编辑起来,改 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 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 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 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 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始皇 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伏生将《书》藏在墙壁里。汉定天下,他回家检査所藏的《书》, 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 文帝派掌故官晃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 传开去。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 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汉景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到“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 《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 字。恭王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安国加以整理,发现其中的《书》 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 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 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欲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 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敌想将《左氏春秋》 《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 五经博土不以为然,刘敌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的今古文之争。 (摘编自朱自淸《经典常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尚书》记言,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根据传闻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 追记。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认为,记事和记言是有区别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但 也有记事的。 B.文章逐一介绍伏生《尚书》和孔安国《尚书》,明确二者不同之处,然后提 出今古文之争。 C.围绕着《尚书》的性质、成书、流传版本,文章按时间顺序展开论述 D.文章在论证中引经据典,但又有自己的思考,彰显了文章论学的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尚书》所载内容,我们可以窥知虞夏商周四代的某些社会面貌
“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18 届高三 12 月联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尚书》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 的方式罢了。记事间接,记言直接。记言大部分照说的话写下来,记事需要化自 称为他称。古代言文大概是合一的,说出的写下的都可以叫做“辞”。 《尚书》包括虞夏商周四代,大部分是号令,就是向大众宣布的话,小部分是君 臣相告的话;也有记事的。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追记; 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了。汉人将它们编辑起来,改 称《尚书》。“尚”,“上”也;《尚书》据说就是“上古帝王的书”。“书” 上加一“尚”字,无疑的是表示着尊信的意味。至于《书》称为“经”,始于《荀 子》,不过也是到汉代才普遍罢了。 儒家所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 书及诸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到汉惠帝时,才开了书禁,文帝接着更 鼓励人民献书,书才渐渐见得着了。那时传《尚书》的只有一个济南伏生。始皇 下诏烧诗书的时候,伏生将《书》藏在墙壁里。汉定天下,他回家检查所藏的《书》, 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他就守着这一些,私自教授于齐、鲁之间。 文帝派掌故官晃错来从他学。伏生私人的教授,加上朝廷的提倡,使《尚书》流 传开去。伏生所藏的本子是用“古文”写的,还是用秦篆写的,不得而知;他的 学生却只用当时的隶书钞录流布。这就是东汉以来所谓《今尚书》或《今文尚书》) 汉景帝时,鲁恭王拆毁孔子的旧宅,在墙壁里得到“古文”经传数十篇,其中有 《书》。这些经传都是用“古文”写的;所谓“古文”,其实只是晚周民间别体 字。恭王将这些书都交还孔子的后人孔安国。安国加以整理,发现其中的《书》 比通行本多出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武帝时,安国将这部书献上去。因 为语言和字体的两重困难,一时竟无人能通读那些“逸书”,所以便一直压在皇 家图书馆里。成帝时,刘向、刘欲父子先后领校皇家藏书。刘向开始用《古文尚 书》校勘今文本子,校出今文脱简及异文各若干。哀帝时,刘敌想将《左氏春秋》 《毛诗》《逸礼》及《古文尚书》立博士;这些都是所谓“古文”经典。当时的 五经博士不以为然,刘敌写了长信和他们争辩。这便是后来所谓的今古文之争。 (摘编自朱自清《经典常谈》)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尚书》记言,这些“辞”有的是当代史官根据传闻所记,有的是后代史官 追记。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 文章认为,记事和记言是有区别的,《尚书》是中国最早的记言的历史,但 也有记事的。 B. 文章逐一介绍伏生《尚书》和孔安国《尚书》,明确二者不同之处,然后提 出今古文之争。 C. 围绕着《尚书》的性质、成书、流传版本,文章按时间顺序展开论述。 D. 文章在论证中引经据典,但又有自己的思考,彰显了文章论学的态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根据《尚书》所载内容,我们可以窥知虞夏商周四代的某些社会面貌
B.如果《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字体一致,那么就不会有后来所谓今古 文之争了。 C.有些古书籍能渐渐见着,与朝廷鼓励人们献书以及人们自主献书有关系 D.伏生《尚书》不是完整无缺的《尚书》,刘向用《古文尚书》校勘伏生《尚 书》,自然会校出不同的文章 【答案】1.D2.C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项“有的是当代史官 根据传闻所记”错,原文是“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 了”。B项《尚书》“据说”是“上古帝王的书”;C项结合文本内容“儒家所 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 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2.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C项不是时间顺序。“《尚 书》的性质、成书、流传版本”内容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第一段、第二段,不是按 时间顺序论述。 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主 要位于文章最后两节内容,今古文之争不仅仅是因为字体,“他回家检查所藏的 《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发现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 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文中还提到篇目不同等因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树上的男爵 [意]卡尔维诺吴正仪译 吃饭时,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阿米尼奥·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男爵。他 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假发,这像他的许多物品一样已经过时 “怎么样?”父亲厉声问道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把头扭向一边。 “从饭桌上滚开!” 这时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对着我们,正要走出餐室。 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那儿取他的三角帽和佩剑。 “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户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裸圣栋树。他穿戴得非常整齐,是按照父亲的要 求打扮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十二岁,但头发上扑着粉,穿戴着三角帽、 针织领带、绿色燕尾服、浅紫色短裤、佩剑、白色长护腿套,如果没有眼神里的 反叛,单从外形上看,他拥有不折不扣的男爵气派 柯希莫向来厌恶煮熟的蜗牛的味道。就在他出走的前几天,他让我和他一起把厨 房里饲养的蜗牛偷偷放走了。事情败露后,我们俩被关了三天的禁闭。当我们再 次回到餐桌上时,面对蜗牛汤和用蜗牛做的主菜,父亲呵斥道:“你们要么吃下 去,要么再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可柯希莫仍无 法忍受,他的愤怒里一定还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杭议。 圣栋树的树枝向上伸到与餐室窗户相同的高度,使得全家人都能看见他的委屈和 愤慨 “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变主意的!”父亲从窗口探出身对他喊道 “我绝不会改变主意。”柯希莫已经爬上了树冠
B. 如果《今文尚书》和《古文尚书》的字体一致,那么就不会有后来所谓今古 文之争了。 C. 有些古书籍能渐渐见着,与朝廷鼓励人们献书以及人们自主献书有关系。 D. 伏生《尚书》不是完整无缺的《尚书》,刘向用《古文尚书》校勘伏生《尚 书》,自然会校出不同的文章。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 项“有的是当代史官 根据传闻所记”错,原文是“当代史官也许根据亲闻,后代史官便只能根据传闻 了”。B 项《尚书》“据说”是“上古帝王的书”;C 项结合文本内容“儒家所 传的《五经》中,《尚书》残缺最多,因而问题也最多。秦始皇烧天下诗书及诸 侯史记,并禁止民间私藏一切书”,两者没有因果关系。 2.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C 项不是时间顺序。“《尚 书》的性质、成书、流传版本”内容主要集中在文本的第一段、第二段,不是按 时间顺序论述。 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文章语段,主 要位于文章最后两节内容,今古文之争不仅仅是因为字体,“他回家检查所藏的 《书》,已失去数十篇,剩下的只二十九篇了”“发现其中的《书》比通行本多出 十六篇,这称为《古文尚书》”,文中还提到篇目不同等因素。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树上的男爵 [意]卡尔维诺吴正仪译 吃饭时,首席上端坐着我们的父亲,阿米尼奥·皮奥瓦斯科·迪·隆多男爵。他 头上戴着路易十四式的假发,这像他的许多物品一样已经过时 “怎么样?”父亲厉声问道。 “不吃,还是不吃!”柯希莫把头扭向一边。 “从饭桌上滚开!” 这时柯希莫已经转过身去,背对着我们,正要走出餐室。 我们从玻璃门里望见他正在门廊那儿取他的三角帽和佩剑。 “我知道!”他朝花园跑去。 我们从窗户里看见他很快爬上那裸圣栋树。他穿戴得非常整齐,是按照父亲的要 求打扮妥帖后来吃饭的。尽管他只有十二岁,但头发上扑着粉,穿戴着三角帽、 针织领带、绿色燕尾服、浅紫色短裤、佩剑、白色长护腿套,如果没有眼神里的 反叛,单从外形上看,他拥有不折不扣的男爵气派。 柯希莫向来厌恶煮熟的蜗牛的味道。就在他出走的前几天,他让我和他一起把厨 房里饲养的蜗牛偷偷放走了。事情败露后,我们俩被关了三天的禁闭。当我们再 次回到餐桌上时,面对蜗牛汤和用蜗牛做的主菜,父亲呵斥道:“你们要么吃下 去,要么再被关进小房间!”我屈从了,开始吞咽那些软体动物。可柯希莫仍无 法忍受,他的愤怒里一定还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杭议。 圣栋树的树枝向上伸到与餐室窗户相同的高度,使得全家人都能看见他的委屈和 愤慨。 “你在那里待腻了就会改变主意的!”父亲从窗口探出身对他喊道。 “我绝不会改变主意。”柯希莫已经爬上了树冠
“只要你下来,我就让你好看!” “我绝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他爬到圣栋树的顶端,看到一片茂密的丛林:葱郁的花园尽头是一面山坡,边上 种植着大片果树。沿果园往上,开始出现一片橄榄树木,接着是一片松林,沿着 山势向上伸展,望不到尽头。 眼前的景象让柯希莫惊喜不已,他发现这的确是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要树林始终 相连,他就可以从一裸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他就可以一直不下地,生活在树上。 生活在树上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柯希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 需要食物,需要保暖的衣物和睡觉的床板。幸好他还有我这个弟弟,尽管他还在 生我的气。 而我为了请求他的原谅,整个下午都守候在圣栋树旁。一直到天黑,疲惫的柯希 莫才出现在圣栋树最下端的枝丫上。“我要考验你,”他吞咽了几口我为他准备 的蛋糕,然后说,“你应当证明你是站在我这一边才行。” 你只管吩咐吧。” “你必须替我弄来一些绳子,长的、结实的,还有被子、木板、木棒、钉子……” “你要在树上过夜吗?” 柯希莫的固执让父亲大人更加愤怒。他决定不再让柯希莫因为感觉到我们的关心 而得意,准备坐等饥饿和夜间的寒冷将他驱赶下来。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 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 回来。尽管我们焦急地到处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踪迹。后来,一个住在山坡上 的人告诉我们,他看到一个肌肤黝黑、衣衫破旧、戴着三角帽的男孩像猴子一样 在树上跳蹿,越过山坡,到了另一边。 我失声痛哭起来,那肯定是我的哥哥,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我的男爵父亲一下子 苍老了很多,他目光呆滞,说不出话来。我期待哥哥突然出现,可是,直到我长 大、求学、结婚、生子,我都再也没有见过他。 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又有了柯希莫的消息。来往的旅人说,他们见过 个生活在树上的人。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 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 慕名来拜访他……我对这些传闻将信将疑,不过这至少说明,柯希莫还活在世上, 我默默地期待,有一天他会回来。 终于有一天,柯希莫真的回来了,不过,此时他已是一个老人了。他仍然生活在 树上。他对我说:“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 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一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 距离。” 我们的家族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 科·迪·隆多一生活在树上一始终热爱大地一升入天空。 (摘自译林出版社《我们的祖先》一书,有删改) 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的前部分细腻地描写了柯希莫的外貌,是为了突出他的贵族身份,而 个贵族少年的冲动和叛逆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B.小说的叙述者“我”虽然是柯希莫的弟弟,但这兄弟俩不仅在性格上完全相 反,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是格格不入的。 5.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只要你下来,我就让你好看!” “我绝不下树!”他说到做到。 他爬到圣栋树的顶端,看到一片茂密的丛林:葱郁的花园尽头是一面山坡,边上 种植着大片果树。沿果园往上,开始出现一片橄榄树木,接着是一片松林,沿着 山势向上伸展,望不到尽头。 眼前的景象让柯希莫惊喜不已,他发现这的确是属于自己的领地。只要树林始终 相连,他就可以从一裸树上跳到另一棵树上,他就可以一直不下地,生活在树上。 生活在树上不是件容易的事,当夜幕降临的时候,柯希莫就意识到了这一点。他 需要食物,需要保暖的衣物和睡觉的床板。幸好他还有我这个弟弟,尽管他还在 生我的气。 而我为了请求他的原谅,整个下午都守候在圣栋树旁。一直到天黑,疲惫的柯希 莫才出现在圣栋树最下端的枝丫上。“我要考验你,”他吞咽了几口我为他准备 的蛋糕,然后说,“你应当证明你是站在我这一边才行。” “你只管吩咐吧。” “你必须替我弄来一些绳子,长的、结实的,还有被子、木板、木棒、钉子……” “你要在树上过夜吗?” 柯希莫的固执让父亲大人更加愤怒。他决定不再让柯希莫因为感觉到我们的关心 而得意,准备坐等饥饿和夜间的寒冷将他驱赶下来。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 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 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 回来。尽管我们焦急地到处寻找,但没有发现他的踪迹。后来,一个住在山坡上 的人告诉我们,他看到一个肌肤黝黑、衣衫破旧、戴着三角帽的男孩像猴子一样 在树上跳蹿,越过山坡,到了另一边。 我失声痛哭起来,那肯定是我的哥哥,我再也见不到他了。我的男爵父亲一下子 苍老了很多,他目光呆滞,说不出话来。我期待哥哥突然出现,可是,直到我长 大、求学、结婚、生子,我都再也没有见过他。 不过让我意想不到的是,后来又有了柯希莫的消息。来往的旅人说,他们见过一 个生活在树上的人。他使一个凶残的大盗爱上了艺术;他帮助小城建成了防火系 统,挫败了土耳其海盗;他在法国大革命期间组织当地人发动革命,连拿破仑都 慕名来拜访他……我对这些传闻将信将疑,不过这至少说明,柯希莫还活在世上。 我默默地期待,有一天他会回来。 终于有一天,柯希莫真的回来了,不过,此时他已是一个老人了。他仍然生活在 树上。他对我说:“许多年以来,我为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 但是我做了一件好事情—生活在树上。因为想看清尘世,就应当同它保持必要的 距离。” 我们的家族墓地上竖起一块纪念他的墓碑,上面刻着:“柯希莫·皮奥瓦斯 科·迪·隆多—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升入天空。” (摘自译林出版社《我们的祖先》一书,有删改) 4.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的前部分细腻地描写了柯希莫的外貌,是为了突出他的贵族身份,而一 个贵族少年的冲动和叛逆更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 B. 小说的叙述者“我”虽然是柯希莫的弟弟,但这兄弟俩不仅在性格上完全相 反,而且在思想观念上也是格格不入的。 5. 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深厚的东西 6.怎样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 【答案】4.B5.“深厚的东西”:①哥哥的行为不是一种逃避,而是对父亲专 断独行的反抗。②对“做自己”的独立人格的维护。③彰显了一种人生探险欲望。 ④对朦胧理想的追求。 6.①“生活在树上”是为了反抗现实,用保持距离来看清尘世,也表明现实难 以容忍他这样的叛逆者。②“热爱大地”是说他并没有逃离社会,而是关心世俗, 帮助人们,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人间。③“生活在树上”却又“热爱大地”,蕴 含着人生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冲突,这种矛盾冲突的提出,是为了提醒人们关注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和谐问题。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结合文本 内容“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 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他的愤怒里一定还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杭议”可 知,弟弟与哥哥在思想观念上并不是“格格不人”的,弟弟能够理解哥哥,但是 他没有哥哥的那种勇气。 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词语的内涵。需要立足文本,联系上下文内容 分析。“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结合“执拗”分析可 知,哥哥的行为不是逃避,是对父亲的反抗;“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 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回来”是对自己人格的维护;“为 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表现对朦胧理想的追求等 点睛:理解词语内涵,需要紧扣前后语境理解句子含义。联系上下文是阅读中最 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 摩出来。如本题“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结合“执 拗”分析可知,哥哥的行为不是逃避,是对父亲的反抗。 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文意理解分析。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 树上”,又“热爱大地”,此题注意“树”的象征意义,同时探究标题和人物、 情节、和主旨的关系。“树”象征着理想的世界,一种与地面截然不同的自由的 生活。男爵,象征着专制礼教等束缚,一种刻板的守旧的压抑的世俗生活。(象 征意义)“树上”与“男爵”的矛盾,揭示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表现了主人 公柯希莫逃离专制礼教束缚,寻求自由的勇气。“热爱大地”是说他并没有逃离 社会,而是关心世俗,帮助人们,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人间。注意现实和理想的 和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 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髙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 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 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己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 可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 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
深厚的东西: 6. 怎样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树上”,又“热爱大地”? 【答案】4. B 5. “深厚的东西”:①哥哥的行为不是一种逃避,而是对父亲专 断独行的反抗。②对“做自己”的独立人格的维护。③彰显了一种人生探险欲望。 ④对朦胧理想的追求。 6. ①“生活在树上”是为了反抗现实,用保持距离来看清尘世,也表明现实难 以容忍他这样的叛逆者。②“热爱大地”是说他并没有逃离社会,而是关心世俗, 帮助人们,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人间。③“生活在树上”却又“热爱大地”,蕴 含着人生的矛盾、人与社会的冲突,这种矛盾冲突的提出,是为了提醒人们关注 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和谐问题。 【解析】 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结合文本 内容“只有我知道,柯希莫是铁了心要待在树上了,而且,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 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他的愤怒里一定还包含着对我的失望和杭议”可 知,弟弟与哥哥在思想观念上并不是“格格不人”的,弟弟能够理解哥哥,但是 他没有哥哥的那种勇气。 5.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章词语的内涵。需要立足文本,联系上下文内容 分析。“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结合“执拗”分析可 知,哥哥的行为不是逃避,是对父亲的反抗;“父亲错了。柯希莫自从爬上树后, 就一直生活在树上,而且不再下来,也没有再回来”是对自己人格的维护;“为 一些连我自己都解释不清的理想而活着”表现对朦胧理想的追求等。 点睛:理解词语内涵,需要紧扣前后语境理解句子含义。联系上下文是阅读中最 经常、最重要的理解词义的方法。在许多情况下,词语的意思可以从上下文中揣 摩出来。如本题“我哥哥表现出的拗劲头中蕴藏着更深厚的东西”,结合“执 拗”分析可知,哥哥的行为不是逃避,是对父亲的反抗。 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意理解分析。理解柯希莫的墓碑上说他“生活在 树上”,又“热爱大地”,此题注意“树”的象征意义,同时探究标题和人物、 情节、和主旨的关系。“树”象征着理想的世界,一种与地面截然不同的自由的 生活。男爵,象征着专制礼教等束缚,一种刻板的守旧的压抑的世俗生活。(象 征意义)“树上”与“男爵”的矛盾,揭示了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表现了主人 公柯希莫逃离专制礼教束缚,寻求自由的勇气。“热爱大地”是说他并没有逃离 社会,而是关心世俗,帮助人们,希望建设一个理想的人间。注意现实和理想的 和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浙江省的选考模式中,三门选考科目考生有两次考试机会,再加上外语,共计四 门,最大程度地降低了传统高考“一考定终生”的风险。最初,高考改革的最重 要目标就是改变“一考定终生”的传统,让真正有才华、有特色的学生都能进入 理想的大学。现在看来,新高考在这些方面做出的努力已经获得了大家的广泛认 可。 尽管浙沪两地的新高考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新高考实施的 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其中,最让人质疑的便是被各方看好的“走班制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 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 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 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 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 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6选3模式有20 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7选3模式更是达到了35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 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7到8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 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 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淅沪新 髙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 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 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 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 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 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 加重了。 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 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 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 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3科统考,外语一年 可考两次,自选3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 革目的基本达到了。 B.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 少问题。 C.“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 发展。 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 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8.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新高考”的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3利一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
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等多方面的局限无法得到有效的落 实。 “走班制”是指学科教室和教师固定,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水平和兴趣愿望选择 自身发展的层次班级上课。不同层次的班级,其教学内容和程度要求不同,作业 和考试的难度也不同。这一教学方式既能因材施教,又能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兴 趣,在国外许多知名私立中学被广泛采用。 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从目前许多学校的实际 情况看,根本没有足够的师资来开设所有的组合课程。上海的 6 选 3 模式有 20 种排列组合,而浙江的 7 选 3 模式更是达到了 35 种组合,但大部分学校能提供 的课程组合模式仅有 7 到 8 种,条件差些的学校甚至更少。 与“走班制”相配套的选考制度在落实过程中同样与预期出现了偏差。 选考制度在设计时的主要出发点是希望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能够得到充分发 挥。你擅长什么,你对什么感兴趣你就选考哪门科目。听起来很完美,但要知道, 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据调查,物理这门学科在浙沪新 高考中就被许多同学“无情抛弃”了。由于很多学生觉得物理学科很难,在与其 他考生竞争时会处于劣势而影响高考成绩,最终选择放弃物理。“作为自然学科 的基础,物理教育的缺失将直接影响到基础教育和大学教育,不利于考生个人的 成长和国家的人才培养”,洪文强调。 新高考改革的一个重要目的在于分担单次高考的压力,切实减轻学生负担。中大 教育考试教研中心负责人陈学崇在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从学校的 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 加重了。 他表示,减负也好、选考也好,新高考的方向就是要让学生有更多自主选择的权 利,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但高中生要真正独立思考、规划自己的人生还有较长 的路要走。 (节选自《科技日报》,有删减) 材料二: “新高考”之下,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两依据”指统考 和学业水平考试;“一参考”即综合素质评价。 今年浙江考生迎来全新的“3+3"高考模式:必考科目语数外 3 科统考,外语一年 可考两次,自选 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计入总成绩,学业水平考试可一年两考。 (节选自《新华社·网易教育》) 7.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浙沪两地的新高考都完成得比较顺利,让真正优秀的人才进入理想大学的改 革目的基本达到了。 B. 新高考改革实行之后,浙沪两地的高考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存在不 少问题。 C. “新高考”采取选考制度,主要出发点是让学生的兴趣和学科特长得到充分 发展。 D. “一考定终身”使学生学习负担很重。“新高考”不仅减轻了高考压力,同 时也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8. 下列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 “新高考”的学生的高考成绩由必考科目语数外 3 利一的统考成绩和自选的 3 科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组成
B.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 C.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新高考”中,“走班制”最让人质疑。 D.浙江的7选3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 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E.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 选择权利,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9.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髙考”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7.D8.CE 9.(1)“走班制”无法有效落实;(2)选考制度和个人兴趣、特长不匹配;(3)多 样选择加重职业规划压力,学生负担加重。 【解析】 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D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 的学习负担”错,原文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 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A项, 原文说“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选项中漏了参考部分。B 项偷换主语,“学校”错,原文说“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 吃”’,主语是家长。D项,“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错, 原文只是“出发点”,是愿景,不是事实。 9.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 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 足原文,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的问题。“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 却遇到了很多困难”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从学校的具体 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 了”等,概括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 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 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 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 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 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可知,“走班制”无法有效落实。 、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愚,字子晦,渤海无棣人也。愚为人谨重寡言,好学,为古文。沧州节度使卢 彦威以愚为安陵主薄,丁忧解去。后游关中,刘季述幽昭宗于东内,愚以书说韩 建,使图兴复,其言甚壮。建不能用,乃去之洛阳。举进士、宏词,为河南府参 军。梁末帝时,拜左拾遗、崇政院直学士。衡王友谅,末帝兄也,梁大臣李振等 皆拜之,独愚长揖,末帝以责愚曰:“衡王肤拜之,卿独揖,可乎?”愚曰:“陛 下以家人礼见之,则拜宜也。臣于王无所私,岂宜妄有所屈?”坐言事件旨,罢 为邓州观察判官。唐庄宗灭梁,愚朝京师,唐诸公卿素闻愚学古,重之,拜主客 郎中、翰林学士。魏王继岌伐蜀,辟愚都统判官。蜀道阻险,议者以谓宜缓师以 待变而进,招讨使郭崇韬以决于愚,愚曰王衍荒怠乱囯之政其人反之乘其仓卒击 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明宗即位,累迁兵部
B. 物理之所以遇冷,是因为学校和多数家长摆脱不了功利主义的影响。 C. 因为师资水平等的影响,“新高考”中,“走班制”最让人质疑。 D. 浙江的 7 选 3 模式,让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自由搭配考试组合。 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 E. 不管是减负,还是选考,在有关人士看来,新高考应该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 选择权利,从而真正掌握自己的未来。 9.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哪些问题? 【答案】7. D 8. CE 9. (1)“走班制”无法有效落实;(2)选考制度和个人兴趣、特长不匹配;(3)多 样选择加重职业规划压力,学生负担加重。 【解析】 7.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D 项“同时也减轻了学生 的学习负担”错,原文为“从学校的具体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 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了”。 8.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材料中“新高考”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A 项, 原文说“学生的高考成绩由‘两依据一参考’构成”,选项中漏了参考部分。B 项偷换主语,“学校”错,原文说“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 吃”’,主语是家长。D 项,“这让学生的兴趣、学科特长得到了充分发挥”错, 原文只是“出发点”,是愿景,不是事实。 9.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 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 足原文,概括说明“新高考”存在的问题。“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班制’ 却遇到了很多困难”“在中国许多家长的眼里,‘喜欢不能当饭吃’”“从学校的具体 教学和学生的表现看,高考的压力的确是被分担了,但是学生的负担却反而加重 了”等,概括即可。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通过分析题干确 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 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 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 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但在具体的学校工作中,‘走 班制’却遇到了很多困难”可知,“走班制”无法有效落实。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李愚,字子晦,渤海无棣人也。愚为人谨重寡言,好学,为古文。沧州节度使卢 彦威以愚为安陵主薄,丁忧解去。后游关中,刘季述幽昭宗于东内,愚以书说韩 建,使图兴复,其言甚壮。建不能用,乃去之洛阳。举进士、宏词,为河南府参 军。梁末帝时,拜左拾遗、崇政院直学士。衡王友谅,末帝兄也,梁大臣李振等 皆拜之,独愚长揖,末帝以责愚曰:“衡王肤拜之,卿独揖,可乎?”愚曰:“陛 下以家人礼见之,则拜宜也。臣于王无所私,岂宜妄有所屈?”坐言事件旨,罢 为邓州观察判官。唐庄宗灭梁,愚朝京师,唐诸公卿素闻愚学古,重之,拜主客 郎中、翰林学士。魏王继岌伐蜀,辟愚都统判官。蜀道阻险,议者以谓宜缓师以 待变而进,招讨使郭崇韬以决于愚,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反之乘其仓卒击 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 明宗即位,累迁兵部
侍郎、承旨。任圆罢相,乃拜愚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愚为相,不治第宅,借延 宾馆以居。愚有疾,明宗遣宦官视之,见其败毡敞席,四壁萧然,明宗暖叹,命 以供帐物赐之。潞王反,兵犯京师,憨帝夜出奔。明日,愚与冯道至端门,闻帝 己出,而朱弘昭、冯誉皆已死,愚欲至中书候太后进止,道曰:“潞王已处处张 榜招安,今即至矣,何可侯太后旨也?”乃相与出迎。废帝入立。是时,兵革方 兴,天下多事,而愚为相,欲依古以创理,乃谱表颁唐六典示百司,使各举其职, 州县贡士,作乡饮酒礼,时以其迂阔不用。愍帝即位,有意于治,数召学士,问 以时事,而以愚为迂,未尝有所问。废帝亦谓愚等无所事,常目宰相曰:“此粥 饭僧尔!”以谓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民也。清泰二年,以疾卒 (欧阳修《新五代史·李愚传》有删节) 10.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厌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 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 B.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厌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 /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 C.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厌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 也/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 D.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厌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 /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忧,古时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原 则上必须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B.宏词,又称“博学宏词科”。始于唐玄宗时,尤其是唐后期,此科不仅经常 举行,而且内容丰富,选拔了不少著名的人才。 C.翰林学士,官名。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后来翰林学士成为 皇帝心腹,掌制浩,常常能升为宰相。五代至两宋翰林学士承唐制。 D.中书,既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又可指中书省。三省六部中的六部,即吏 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隶属中书省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愚好学善文。他曾经游学关中,还写信劝说韩建兴复李唐王朝大业,所写 文章很有气概。 B.李愚刚毅正直,清廉俭朴。皇兄衡王人朝,他人都行跪拜礼,只有李愚作长 揖。李愚为官不置房宅,做了宰相,还借馆骤居住。 C.李愚果断有远见。随魏王伐蜀时,很多人都认为蜀地险要,不可轻易进军;而 李愚则认为应趁蜀地人少,急速攻击,一定会取得全胜, D.李愚谨重好古。后唐时,受诸公卿推重。明宗时任宰相,想照古法治理国家, 颁布了唐六典给各部门示范。 1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陛下以家人礼见之,则拜宜也。臣于王无所私,岂宜妄有所屈? (2)废帝亦谓愚等无所事,常目宰相日:“此粥饭僧尔!” 【答案】10.C11.D12.C 13.(1)陛下用自家人的礼节见他,那么下拜是恰当的。我对衡王没有什么私心, 怎么能够随意地屈身下拜?(“以家人礼”“私”“屈”)
侍郎、承旨。任圆罢相,乃拜愚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愚为相,不治第宅,借延 宾馆以居。愚有疾,明宗遣宦官视之,见其败毡敞席,四壁萧然,明宗暖叹,命 以供帐物赐之。潞王反,兵犯京师,憨帝夜出奔。明日,愚与冯道至端门,闻帝 已出,而朱弘昭、冯誉皆已死,愚欲至中书候太后进止,道曰:“潞王已处处张 榜招安,今即至矣,何可侯太后旨也?”乃相与出迎。废帝入立。是时,兵革方 兴,天下多事,而愚为相,欲依古以创理,乃谱表颁唐六典示百司,使各举其职, 州县贡士,作乡饮酒礼,时以其迂阔不用。愍帝即位,有意于治,数召学士,问 以时事,而以愚为迂,未尝有所问。废帝亦谓愚等无所事,常目宰相曰:“此粥 饭僧尔!”以谓饱食终日,而无所用心民也。清泰二年,以疾卒 (欧阳修《新五代史·李愚传》有删节) 10. 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厌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 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 B. 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厌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 /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 C. 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厌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 也/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 D. 愚曰/王衍荒怠乱国/之政其人厌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 /崇韬以为然/而所至迎降/遂以灭蜀/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忧,古时朝廷官员在位期间,如若父母去世,则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原 则上必须辞官回家,为父母守制二十七个月。 B. 宏词,又称“博学宏词科”。始于唐玄宗时,尤其是唐后期,此科不仅经常 举行,而且内容丰富,选拔了不少著名的人才。 C. 翰林学士,官名。唐初常以名儒学士起草诏令而无名号,后来翰林学士成为 皇帝心腹,掌制浩,常常能升为宰相。五代至两宋翰林学士承唐制。 D. 中书,既为中国古代文官官职名,又可指中书省。三省六部中的六部,即吏 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都隶属中书省。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李愚好学善文。他曾经游学关中,还写信劝说韩建兴复李唐王朝大业,所写 文章很有气概。 B. 李愚刚毅正直,清廉俭朴。皇兄衡王人朝,他人都行跪拜礼,只有李愚作长 揖。李愚为官不置房宅,做了宰相,还借馆骤居住。 C. 李愚果断有远见。随魏王伐蜀时,很多人都认为蜀地险要,不可轻易进军;而 李愚则认为应趁蜀地人少,急速攻击,一定会取得全胜。 D. 李愚谨重好古。后唐时,受诸公卿推重。明宗时任宰相,想照古法治理国家, 颁布了唐六典给各部门示范。 13. 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陛下以家人礼见之,则拜宜也。臣于王无所私,岂宜妄有所屈? (2)废帝亦谓愚等无所事,常目宰相日:“此粥饭僧尔!” 【答案】10. C 11. D 12. C 13. (1)陛下用自家人的礼节见他,那么下拜是恰当的。我对衡王没有什么私心, 怎么能够随意地屈身下拜?(“以家人礼”“私”“屈”)
(2)废帝也认为李愚等无所作为,常常看着宰相说:“这就是个喝粥吃饭的僧 人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 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 等断句。注意动词“曰”,固定人名字保留“王衍”“崇韬”等,地名需要注意 结合句意断句。句意:李愚说:“王衍荒唐懈怠,搅乱蜀国的政事,蜀人厌恨他。 趁着他们仓碎没有防备攻击他们,那有利条件就在于快速,不可以放缓行军。” 崇韬认为他说得对(就快速进军),所到之处都欢迎且投降了后唐,于是灭了后蜀。 1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D项六部属尚书省。 点睛:六部,从周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 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曹渐变为部 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比附 《周礼》的六官。至唐代改度支为户部,改都官为刑部,遂成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统于尚书省。宋代因之。元代改统于中书省。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项结合文本内容“王衍荒怠, 乱国之政,其人反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李愚认为应趁 蜀地仓卒之间,没有准备,急速进攻。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 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以家 人礼”译为用自家人的礼节,“私”译为私心,“屈”译为屈身下拜。(2)“谓” 译为认为,“无所事”译为无所作为,“目”译为看看 参考译文: 李愚,字子晦,是渤海无棣人。李愚为人谨慎稳重话语不多,好学,能写古 文。沦州节度使卢彦威让李愚做安陵王主薄,因给母亲服丧而离职。后来游学关 中,刘季述幽禁唐昭宗在大明宫中,李愚写文章劝说韩建计划兴复唐朝,文辞十 分有气概。韩建不能采纳他的建议,就离开关中去了洛阳。考中进士、博学宏词 科,担任河南府参军。梁末帝时,被任命为左拾遗、崇政院直学士。衡王朱友谅, 是末帝的兄长,后梁的大臣李振等人(见他)都下拜,唯独李愚长揖,末帝因此责 备他说:“衡王我都拜他,您偏偏作揖,可以吗?”李愚说:“陛下用自家人的礼节 见他,那么下拜是恰当的。我对衡王没有什么私心,怎么能够随意地屈身下拜?” 因为评论国事违背皇帝的旨意,被贬为邓州观察判官。后唐庄宗灭了后梁,李愚 来京师朝见,后唐众公抑向来听说李愚学习古法,十分推崇他,李愚被拜为主客 郎中、翰林学士。魏王李继岌讨伐后蜀,征召李愚任都统判官。蜀道髙险多阻, 大家认为应当放缓行军速度等待蜀地变乱了再进军,招讨使郭崇韬让李愚作决 定,李愚说:“王衍荒唐懈怠,搅乱蜀国的政事,蜀人厌恨他。趁着他们仓碎没 有防备攻击他们,那有利条件就在于快速,不可以放缓行军。”崇韬认为他说得 对(就快速进军),所到之处都欢迎且投降了后唐,于是灭了后蜀。后唐明宗即位, 李愚多次升迁后担任兵部侍郎、承旨。任圆被罢去宰相后,于是拜李愚为中书侍 郎、同平章事。李愚做宰相,不置办府第宅院,借住在释馆。李愚生了病,明宗 派宦官去看望他,见他家毯子破烂,席子破旧,家徒四壁,明宗感慨不已,命令 赐给他帷帐物品。潞王反叛了,叛兵攻打京城,憨帝连夜出逃。第二天,李愚与
(2)废帝也认为李愚等无所作为,常常看着宰相说:“这就是个喝粥吃饭的僧 人。” 【解析】 10.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 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 等断句。注意动词“曰”,固定人名字保留“王衍”“崇韬”等,地名需要注意, 结合句意断句。句意:李愚说:“王衍荒唐懈怠,搅乱蜀国的政事,蜀人厌恨他。 趁着他们仓碎没有防备攻击他们,那有利条件就在于快速,不可以放缓行军。” 崇韬认为他说得对(就快速进军),所到之处都欢迎且投降了后唐,于是灭了后蜀。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 中天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D 项六部属尚书省。 点睛:六部,从周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 其职务在 秦汉时本为 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 尚书分曹治事,曹渐变为部, 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 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比附 《 周礼》的 六官。至唐代改度支为户部,改都官为 刑部,遂成吏、户、礼、 兵、刑、工六部,统于 尚书省。宋代因之。元代改统于 中书省。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C 项结合文本内容“王衍荒怠, 乱国之政,其人反之,乘其仓卒击其无备,其得在速,不可缓也”李愚认为应趁 蜀地仓卒之间,没有准备,急速进攻。 13.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 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 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1)“以家 人礼”译为用自家人的礼节,“私”译为私心,“屈”译为屈身下拜。(2)“谓” 译为认为,“无所事”译为无所作为,“目”译为看看。 参考译文: 李愚,字子晦,是渤海无棣人。李愚为人谨慎稳重话语不多,好学,能写古 文。沦州节度使卢彦威让李愚做安陵王主薄,因给母亲服丧而离职。后来游学关 中,刘季述幽禁唐昭宗在大明宫中,李愚写文章劝说韩建计划兴复唐朝,文辞十 分有气概。韩建不能采纳他的建议,就离开关中去了洛阳。考中进士、博学宏词 科,担任河南府参军。梁末帝时,被任命为左拾遗、崇政院直学士。衡王朱友谅, 是末帝的兄长,后梁的大臣李振等人(见他)都下拜,唯独李愚长揖,末帝因此责 备他说:“衡王我都拜他,您偏偏作揖,可以吗?”李愚说:“陛下用自家人的礼节 见他,那么下拜是恰当的。我对衡王没有什么私心,怎么能够随意地屈身下拜?” 因为评论国事违背皇帝的旨意,被贬为邓州观察判官。后唐庄宗灭了后梁,李愚 来京师朝见,后唐众公抑向来听说李愚学习古法,十分推崇他,李愚被拜为主客 郎中、翰林学士。魏王李继岌讨伐后蜀,征召李愚任都统判官。蜀道高险多阻, 大家认为应当放缓行军速度等待蜀地变乱了再进军,招讨使郭崇韬让李愚作决 定,李愚说:“王衍荒唐懈怠,搅乱蜀国的政事,蜀人厌恨他。趁着他们仓碎没 有防备攻击他们,那有利条件就在于快速,不可以放缓行军。”崇韬认为他说得 对(就快速进军),所到之处都欢迎且投降了后唐,于是灭了后蜀。后唐明宗即位, 李愚多次升迁后担任兵部侍郎、承旨。任圆被罢去宰相后,于是拜李愚为中书侍 郎、同平章事。李愚做宰相,不置办府第宅院,借住在释馆。李愚生了病,明宗 派宦官去看望他,见他家毯子破烂,席子破旧,家徒四壁,明宗感慨不已,命令 赐给他帷帐物品。潞王反叛了,叛兵攻打京城,憨帝连夜出逃。第二天,李愚与
冯道到了端门,听说皇帝已经出了城,而朱弘昭、冯誉都已经死了,李愚想到中 书省等候太后决定怎么办,冯道说:璐王已经处处张榜招安,现在马上要到了 怎么可以等着太后懿旨呢?”于是一起出来迎接。废帝入宫即位。这个时候,战 乱正频繁,天下多事,而李愚任宰相,想按照古法来开创时代治理乱世,就请旨 颁发唐六典给各主管部门,让部门各尽其职,州县的贡生,举行乡饮酒礼仪式 当时人认为他的想法迂腐而不采用愍帝即位后,想治理好国家,多次招来学士询 问时事,却认为李愚迂腐,不曾问过他。废帝也认为李愚等无所作为,常常看着 辛相说:“这就是个喝粥吃饭的僧人。”是说他饱食终日,对百姓无所用心清泰 二年,因病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掉阖间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抖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土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间城,苏州城。③青袍, 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4.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送张舍人之江东》记叙了张舍人在秋季欲暮时分乘船踏上旅途,诗人以“ 雁”和“孤帆”借代离去的友人,暗指友人此行的孤独和作者的不舍。 B.《送张舍人之江东》诗人善用婉曲,表面写日暮,实际写心寒;表面写江水, 实际写相思。两者皆为双关意 C.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掉”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朋友是偶然相 遇。“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可以让我们想象二人在岸上携手谈笑 之景 D.《送严士元》中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既从视觉,又 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 E.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江水”“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 日”“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人诗人深清厚谊。 15.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 析 【答案】14.AB15.(1)《送张舍人之江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去虽有留恋 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后一句诗人想象友人到了吴洲, 两人虽然相隔千里,但能共对一轮明月互诉思念之情。(2)《送严士元》既表达 了诗人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难舍情思,又写出了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 诗中“青袍”指代低微官职,“儒生”代表读书人,“已”“误”二字直抒胸臆
冯道到了端门,听说皇帝已经出了城,而朱弘昭、冯誉都已经死了,李愚想到中 书省等候太后决定怎么办,冯道说:“璐王已经处处张榜招安,现在马上要到了, 怎么可以等着太后懿旨呢?”于是一起出来迎接。废帝入宫即位。这个时候,战 乱正频繁,天下多事,而李愚任宰相,想按照古法来开创时代治理乱世,就请旨 颁发唐六典给各主管部门,让部门各尽其职,州县的贡生,举行乡饮酒礼仪式, 当时人认为他的想法迂腐而不采用愍帝即位后,想治理好国家,多次招来学士询 问时事,却认为李愚迂腐,不曾问过他。废帝也认为李愚等无所作为,常常看着 辛相说:“这就是个喝粥吃饭的僧人。”是说他饱食终日,对百姓无所用心清泰 二年,因病去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送张舍人之江东 李白 张翰江东去,正值秋风时。 天清一雁远,海阔孤帆迟。 白日行欲暮,沧波杳难期。 吴洲如见月,千里幸相思 送严士元① 刘长卿 春风倚掉阖间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抖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晴。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注】①严士元,吴(今江苏苏州)人,曾官员外郎。②阖间城,苏州城。③青袍, 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14. 以下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送张舍人之江东》记叙了张舍人在秋季欲暮时分乘船踏上旅途,诗人以“一 雁”和“孤帆”借代离去的友人,暗指友人此行的孤独和作者的不舍。 B. 《送张舍人之江东》诗人善用婉曲,表面写日暮,实际写心寒;表面写江水, 实际写相思。两者皆为双关意。 C. 从《送严士元》首句中的“倚掉”二字,我们可以知道诗人与朋友是偶然相 遇。“倚”字,不仅表明了春天来临,而且可以让我们想象二人在岸上携手谈笑 之景。 D. 《送严士元》中诗人调动了各种感官,使得景物富有层次感。既从视觉,又 从听觉方面描写景物。 E. 两首诗都善于借景抒情,“江水”“沧波”“明月”“细雨”“闲花”“斜 日”“绿草”等构成送别友人时所见的自然景色,其间融人诗人深清厚谊。 15. 两首诗都是送别诗,但表达的情感却各有不同,试以两诗的尾联为例简要分 析。 【答案】14. AB 15. (1)《送张舍人之江东》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离去虽有留恋 不舍,但更多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最后一句诗人想象友人到了吴洲, 两人虽然相隔千里,但能共对一轮明月互诉思念之情。(2)《送严士元》既表达 了诗人与友人相遇又别离的难舍情思,又写出了怀才不遇,仕途不顺的不满之情。 诗中“青袍”指代低微官职,“儒生”代表读书人,“已”“误”二字直抒胸臆
表现了诗人满腹才华,却被官场所误、仕途不畅的愤闷之情。(意对即可。若有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4.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A项,不是“借代”,就 是景物描写。B项存在过度解读问题,虽写昍暮”,但根据全诗的情感来看,没 有到心寒的地步,只是伤感;江水写相思实在牵强。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 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 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 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山西村》中诗人告诉我们困境中蕴含希望,山水不断重复,怀疑无路可 走时,却发现“ (2)在苏轼的《赤壁赋》中, 句描绘了作者和客人泛舟自由飘荡在渺无边际 的江面,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的情景。 (3)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富丽的走廊和屋 檐的句子是“ 【答案】(1).柳暗花明又一村(2).纵一苇之所如(3).凌万顷之茫然(4) 廊腰漫回(5).檐牙高啄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 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苇″“茫〃“啄”“啸哀”“渚”要理解字 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 才,是十九大赋予文艺界的期望。 ②历史深处的那段漫漫征途,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史诗,创造了 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③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杭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 烈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横空出世 ④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四种形态” 抓早抓小、江心补漏。 ⑤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海枯石烂, 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 ⑥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 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③⑤⑥ D.①②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査成语的正确运用。③“横空出世”改为“应运 而生”。“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横空出世” 的意思形容人或物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尔不群。④“江心补漏
表现了诗人满腹才华,却被官场所误、仕途不畅的愤闷之情。 (意对即可。若有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解析】 14.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两首诗的理解和分析。A 项,不是“借代”,就 是景物描写。B 项存在过度解读问题,虽写‘旧暮”,但根据全诗的情感来看,没 有到心寒的地步,只是伤感;江水写相思实在牵强。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 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 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 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 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三)名篇名句默写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游山西村》中诗人告诉我们困境中蕴含希望,山水不断重复,怀疑无路可 走时,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苏轼的《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描绘了作者和客人泛舟自由飘荡在渺无边际 的江面,陶醉于良辰美景之中的情景。 (3)杜牧《阿房宫赋》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阿房宫纷繁富丽的走廊和屋 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柳暗花明又一村 (2). 纵一苇之所如 (3). 凌万顷之茫然 (4). 廊腰漫回 (5). 檐牙高啄 【解析】试题分析:名句默写要注意字形,而字形与字义分不开,学生应借助字 义来识记字形。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如“苇”“茫”“啄”“啸哀”“渚”要理解字 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 17.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创作人 才,是十九大赋予文艺界的期望。 ②历史深处的那段漫漫征途,上演了世界军事史上威武雄壮的战争史诗,创造了 气吞山河的人间奇迹。 ③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杭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 烈斗争中,中国共产党于 1921 年横空出世。 ④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四种形态”, 抓早抓小、江心补漏。 ⑤无论是弱小还是强大,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我们党都初心不改、海枯石烂, 团结带领人民历经千难万险,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看似不可攻克的难关。 ⑥强化不敢腐的震慑,扎牢不能腐的笼子,增强不想腐的自觉,通过不懈努力换 来海晏河清、朗朗乾坤。 A. ①②⑤ B. ③④⑤ C. ③⑤⑥ D. ①②⑥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③“横空出世”改为“应运 而生”。“应运而生”旧指应天命而产生,现指适应时机而产生。“横空出世” 的意思形容人或物高大,横在空中,浮出人世,或比喻卓尔不群。④“江心补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