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 有的意境美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 诗人的代表作品。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诗歌的意境。 让学生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 单元教学重点: 1、捕捉意象,感受意境。 2、学习作者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单元知识总括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像,体会和品味 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 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要品味、感受意境,需要注意几点: 1.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界的各种因素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中。 2.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 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单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象,体会和品味中国古典诗歌特 有的意境美。 2、学会联系诗歌创作的时代背景及诗人的人生经历欣赏不同朝代不同流派 诗人的代表作品。 3、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并学会用自己的语言去描绘诗歌的意境。 4、让学生在品味诗歌的过程中受到健康情感的熏陶。 单元教学重点: 1、捕捉意象,感受意境。 2、学习作者营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艺术手法。 主要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单元知识总括 本单元主要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发挥想像,体会和品味 中国古典诗歌特有的意境美。 所谓“意境”,是指诗人的主观情意与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足以使 读者沉浸其中的想像世界。要品味、感受意境,需要注意几点: 1. 要“沉浸其中”,暂时忘掉周围的一切,对外界的各种因素视而不见、 听而不闻,全身心地投入到一个想像的世界中。 2. 要借助自己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在想像中让自己进入到诗人用 文字勾勒的场景中,去感受、体会,从而与诗人取得共鸣
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 景象,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像中的物象和景象,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 的。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因为 传说也好,诗人的想像也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 反映。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 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这就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我们在想像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 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 的情感。 具体阅读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 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有些作品篇幅短小,出现的都是一些常 见的意象,只需将诗中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简约、明净的画面中感受到作 者的情思。有些作品意象之间跳跃大,情绪起伏,诗思奇妙,就需要我们抓住其 中比较典型的意象,根据它们提供的信息加以想像来补充,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 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不在于整个诗篇的优美 浑成,而是以一联、一句,甚至一字见奇,我们就要对这些出色之处多加赏析, 品味出其中的精妙来。还有些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处以景言情的点睛之 笔,我们切不可只见其景,不见其情。 当然,我们在学习“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这两种鉴赏方法的时候,也 会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两种方法,帮助我们更准 确、迅速地把握诗歌意境。 、学习《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提髙学生联想 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初唐有位诗人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 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因这 首诗,这位诗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 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 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 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有些诗歌写的不是生活中的实物、景色,而是一些神奇的传说和光怪陆离的 景象,或者本就是存在于诗人想像中的物象和景象,这种境界是读者从未体验过 的。我们仍然需要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和审美经验,力求与诗人取得共鸣。因为 传说也好,诗人的想像也罢,都是从现实生活中提炼而来的,是现实生活的曲折 反映。我们只有充分发挥想像和联想,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各种感官,尽量 构想诗人描绘的奇幻世界,从而获得对人生、自然的新认识。 这就是“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简而言之,就是根据我们在想像中勾勒出来的诗人描绘的意 境,触景生情,去感受、体会处于这样的意境中自己萌发的情感,从而推想诗人 的情感。 具体阅读一篇作品时,我们还要根据作品中意象自身的特点、组合方式以及 情景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欣赏方法。有些作品篇幅短小,出现的都是一些常 见的意象,只需将诗中的意象连缀起来,就可以在简约、明净的画面中感受到作 者的情思。有些作品意象之间跳跃大,情绪起伏,诗思奇妙,就需要我们抓住其 中比较典型的意象,根据它们提供的信息加以想像来补充,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 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思路和情感。有些作品的精妙之处不在于整个诗篇的优美 浑成,而是以一联、一句,甚至一字见奇,我们就要对这些出色之处多加赏析, 品味出其中的精妙来。还有些作品的意境和韵味全靠结尾处以景言情的点睛之 笔,我们切不可只见其景,不见其情。 当然,我们在学习“置身诗境”和“缘景明情”这两种鉴赏方法的时候,也 会综合运用前面学过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两种方法,帮助我们更准 确、迅速地把握诗歌意境。 二、学习《春江花月夜》 教学目标:对“置身诗境,缘景明情”进行具体的方法指导。提高学生联想 和想象能力,进入诗歌意境。赏析本诗的景、情、理,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一)作者介绍及背景提示 初唐有位诗人一生仅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春江花月夜》,一千多年来使 无数读者为之倾倒,被闻一多先生誉为“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也因这一 首诗,这位诗人“孤篇横绝,竟成大家”。 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 作者:张若虚,唐代扬州人,初唐诗人。与贺之章、张旭、包融齐名。被誉 为吴中四士。曾任兖州兵曹。他在诗风上厌恶六朝以来的空洞艳体,追求自由豪 放,富有理想的高远意境
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 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 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 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 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二)赏析诗歌 探究一:怎样“置身诗境”? 1、听录音,配音朗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 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 景入笔的。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2、请用概括的语言来形容这优美的意境。 天地一体、辽阔与苍茫、寂寞空旷、色彩绚丽,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 优美诗境 诵读指导 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高亢)一一月光下的遐思冥想(平缓)一一楼上思 妇的愁情(低回)一一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一一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 探究二:怎样“缘景明情”? 1、赏析指导:①品味意象,推敲炼字。②要从虚处去读,去填补想象的空 2、领悟诗的哲理美:看到这幅画面,作者展开了怎样的思索? 对宇宙人生的思索,透露出宇宙无穷、生命短暂的感伤。 3、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诗句吗?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王羲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作者对生命短暂的咏叹与前人是否有区别?
解题:《春江花月夜》为乐府诗。(清商曲辞、吴声歌。)作者吸取了南朝 民歌的内容形式,以和谐的歌调,点染出祖国锦绣的江山。探索宇宙的神奇奥妙。 描述了动人心弦的春江花月夜之景,抒写了游子思妇离恨闺怨之情。格调宛转优 美,抒情幽怨缠绵。打破了六朝以来宫体诗的空洞庸俗,提高了言之有物、并开 拓了诗歌的高远意境和格律。使诗歌的内容和形式达到了完美统一。为写景、叙 事、抒情融合一体的诗歌,铺垫了基础。对诗歌的继承和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二)赏析诗歌 探究一:怎样 “置身诗境”? 1、听录音,配音朗读。要求学生在欣赏时,展开想象,把语言文字还原成 既符合原作的描绘又带有学生自己审美情趣的画面。这首诗就是从春江月夜的美 景入笔的。诗人写到了哪些意象? 2、请用概括的语言来形容这优美的意境。 天地一体、辽阔与苍茫、寂寞空旷、色彩绚丽,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 优美诗境。 诵读指导: 月之初上时的迷离美妙(高亢)——月光下的遐思冥想(平缓)——楼上思 妇的愁情(低回)——游子的梦回故乡(哀怨)——梦醒后的更加孤寂(悠长)。 探究二:怎样“缘景明情”? 1、赏析指导:①品味意象,推敲炼字。②要从虚处去读,去填补想象的空 间。 2、领悟诗的哲理美:看到这幅画面,作者展开了怎样的思索? 对宇宙人生的思索,透露出宇宙无穷、生命短暂的感伤。 3、你还能举出一些类似的诗句吗? 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苏轼: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王羲之: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岂不痛哉!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4、作者对生命短暂的咏叹与前人是否有区别?
“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 个体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 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e)臼,表现 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有一种沉重 的历史沧桑,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因为诗人毕竟生活在唐代。因而,闻一多先生 称赞此诗展现了“夐( XIo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探究三:诗人在描写月亮这个意象上有何特色? 1、主次结合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但重点是“月”,其它四个字都 是陪衬。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 2、虚实结合。 以“月生一一月照一一月斜一一月落”为外在线索,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 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并让 读者在月下景物的推移中去发掘哲理和情思一一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 青春的美丽。 3、角度多变。 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 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 于变化! 4、光色结合。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 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 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三)课外拓展:搜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并进行简要的归纳 1、空间意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一一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一一杜甫《旅夜抒怀》 2、时间意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与“江月年年只相似”,则展示了生命与宇宙的同一。 个体的人生虽然短暂,但作为群体的人类是代代绵延、繁衍不尽的。 作者对天人关系的思索,超越了前人仅仅哀叹生命短暂的窠(kē)臼,表现 出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在礼赞自然的同时礼赞生命。有一种沉重 的历史沧桑,但并不颓废与绝望,因为诗人毕竟生活在唐代。因而,闻一多先生 称赞此诗展现了“夐(xiòng)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而寥寂的境界”。 探究三:诗人在描写月亮这个意象上有何特色? 1、主次结合。 以“春、江、花、月、夜”五字逐步展开,但重点是“月”,其它四个字都 是陪衬。主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天地一体、色彩绚丽的完整图画。 2、虚实结合。 以“月生——月照——月斜——月落”为外在线索 , 把现实的情景和诗中 人物的梦境结合在一起,呈现出月下静谧、朦胧、纯净、澄澈的优美诗境。并让 读者在月下景物的推移中去发掘哲理和情思——人生的短暂,离别的痛苦,以及 青春的美丽。 3、角度多变。 同是写月光,就有初生于海上的月光,有花林上似霰的月光,有沙汀上不易 察觉的月光,有妆镜台上的月光,有捣衣砧上的月光,有斜月,有落月,多么富 于变化! 4、光色结合。 诗中景物的色彩,虽然统一在皎洁光亮上,但是因为衬托着海潮、芳甸、花 林、白云、青枫、玉户、闲潭、落花、海雾、江树,因此随着景物出现变化,而 取得了斑烂多彩的效果。 (三)课外拓展:搜集古典诗歌中关于“月”的意象,并进行简要的归纳。 1、空间意象: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王维《鸟鸣涧》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抒怀》 2、时间意象: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3、情感意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一一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一一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一一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一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夜归鹿门歌》,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 目的。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品味诗歌, 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作家作品 1.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 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 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 (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 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 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 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 广大。 2.背景介绍(注释)
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 李白《把酒问月》 3、情感意象: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人教新课标版高二《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学习《夜归鹿门歌》,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本诗的创造背景和创造 目的。结合诗人的背景和思想,把握诗歌的内涵。 2、感知诗歌的意境,感受诗人的洒脱的胸怀以及隐逸的情怀志趣。品味诗歌, 并背诵全诗。 教学过程 : 一、作家作品 1.孟浩然(689~740),襄阳(今属湖北)人,主要活动于开元年间。他大半生 居住在襄阳城南岘山附近的涧南园,中年以前曾离家远游.四十岁那年赴长安应 进士试,落第后在吴越一带游历多年,到过许多山水名胜之地。开元二十五年 (737),张九龄贬荆州刺史,孟浩然曾应辟入幕,不久辞归家乡,直至去世。孟浩 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 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览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 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围相当 广大。 2.背景介绍 (注释)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 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 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 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 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 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诗歌内容赏析:朗读诗歌 1.并分析第1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 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 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 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2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 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 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 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 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3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 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 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 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 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 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 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 《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 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4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 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 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 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三、课外拓展
孟浩然家在襄阳城南郊外,岘山附近,汉江西岸,名曰“南园”或“涧南 园”。题中鹿门山则在汉江东岸,沔水南畔与岘山隔江相望,距离不远,乘船前 往,数时可达。汉末著名隐士庞德公,因拒绝征辟,家隐居鹿门山,从此鹿门山 就成了隐逸圣地。孟浩然早先一直隐居岘山南园的家里,四十岁赴长安谋仕不遇, 游历吴、越数年后返乡,心追步乡先贤庞德公的行迹,特为在鹿门山辟一住处。 偶尔也去住住,其实是个标榜归隐性质的别业,所以题曰“夜归鹿门”,虽有纪 实之意,而主旨却在标明这首诗是歌咏归隐的情怀志趣。 二、诗歌内容赏析:朗读诗歌。 1.并分析第 1 句:诗歌开篇写了什么景象? 明确:开篇二句写诗人傍晚江行的见闻。首句写白昼已尽,黄昏降临,幽僻 的古寺传来了报时的钟声,次句写沔水口附近的渔梁渡头人们急于归家时抢渡的 喧闹,首句表现的是安宁静谧的环境,次句却表现喧嚣,形成了鲜明而强烈的比 照,这是远离人寰的禅境与喧杂纷扰的尘世的比照。 2.读并分析第 2 句:这种比照暗示着诗人和世人的选择不同,从中我们可以 看到诗人的志向是什么? 明确:前句承“渔梁”诗意,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诗意, 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 现两样不同的心境,这又是一个比衬,从中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 慕荣利的淡泊情怀。 3.读并分析第 3 句:诗人既选择归鹿门,那么他在归途中又见到什么景象 呢? 明确:鹿门山的林木本为暮霭所笼罩,朦胧而迷离,山月一出,清光朗照, 暮雾竟消,树影清晰。诗人完全被大自然陶醉,他忘情地攀登着崎岖的山路,不 知不觉间来到了庞公昔时隐居的地方。这微妙的感受,亲切的体验,表现出隐逸 的情趣和意境,隐者为大自然所融化,至于忘乎所以。庞公,即庞德公,东汉隐 士。《后汉书?逸民传》载:“庞公者,南郡襄阳人也.;荆州刺史刘表数延请, 不能屈,后遂携其妻子登鹿门山,因采药不返。”孟浩然仰慕庞公的志节,他在 《登鹿门山怀古》中也吟有“昔闻庞德公,采药遂不返。隐迹今尚存,高风邈已 远”的诗句。 4.读并分析第 4 句:诗人回到鹿门隐居之所,他过着怎样的生活呢? 明确:这“幽人”,既指庞德公,也是自况,因为诗人彻底领悟了“遁世无 闷”的妙趣和真谛,躬身实践了庞德公“采药不返”的道路和归宿。山岩之内, 柴扉半掩,松径之下,自辟小径。这里没有尘世干扰,唯有禽鸟山林为伴,隐者 在这里幽居独处,过着恬淡而寂寥的生活。 三、课外拓展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见第一单元)对 比,理解古代的隐逸情怀。 1、终南捷径 含贬义,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新唐 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 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隐居的地点据说特意精心选择了终南 山,因为这个山靠近首都,而且是天子经常路过的地方。闻知天子要将要幸临 因此,隐居地点也不断地改变,以便能够意外遇见天子。所谓隐居之苦心孤诣 真是昭然若揭。文人本好山水,加之仕途的不得意,就更容易产生超脱,但是断 然离开尘世,也并非容易。那些暂时遇到挫折的官员,也想找一僻静之处,暂时 聊作排遣,也是好的。南山犹如绿屏,晴明怡人,到这里,往往能寻觅到暂时的 静谧和安逸,使得心灵超脱,得到暂时的慰藉,撇开纷扰的人事,到此寻找心灵 的契合点。哪怕并未脱离宦途,但是心灵却又了片刻的升华。正所谓“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 2、古来是有许多隐居的人沽名钓誉的,可以说不能称之隐者,古来真正的 隐士不多:林和靖,许由,孔巢父。 林和靖(九六七~一○二八年),单名逋,字君复。北宋浙江钱塘(今杭州) 人。年少之时,父母双亡,且体弱多病,他自称「久贫惭嗜酒,多病负穷经 但他勤敏好学,通晓经史子集百家学说,而且长于书画,精于诗词,有《林和靖 诗集》流传于世。世人所普遍称他为「林和靖」,乃是宋仁宗追赐给他的谥号「和 靖先生」。林和靖最突特、有名的事迹,就是「梅妻鹤子」。林和靖早年曾到各 处游历,四十多岁返回杭州,选择在西湖旁的孤山隐居,直到他六十一岁去世之 前,足迹连近在咫尺的杭州城,都不曾再踏入一步。林和靖少年好学,诗词书画 无所不精,独不会下棋。常对人说:“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 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在故里时唯以读书种梅为乐。相传,他于故居前后种梅 三百六十余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 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他种梅、赏梅、卖梅, 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过许多有名的梅花诗,如 众芳摇落独暄姸,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凭林和靖道德文章,髙官厚禄不难立致。但他泰然隐居,绝意仕途,甚至宋 真宗赵恒闻其名,请他去给太子教书,这一千载难遇的美职,也被他一口拒绝。 在他临终时还为此而自豪。他在绝笔诗中写道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秋色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朝野之士仰慕他高风亮节,纷纷慕名前往拜访,但他绝不回访。相传, 他从家乡奉化带去两鹤,被他驯化,善知人意,会买菜报讯。纵之飞入云霄,盘 旋于西湖山水之间,尔后复归笼中。林和靖爱逾珍宝。他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院, 每有客至,小童即延入小坐,开笼纵鹤。在西湖游览的林和靖见家鹤飞翔,便知 有客来访,即掉小舟而归。传说,在林和靖死时,他养的这两只鹤在墓前悲鸣而 死
将此诗与王维的《归嵩山作》、陶渊明的《杂诗十二首》(见第一单元)对 比,理解古代的隐逸情怀。 1、终南捷径 含贬义,指求名利的最近便是门路。也比喻达到目的的便捷途径。《新唐 书·卢藏用传》记载:卢藏用想入朝作官,隐居在京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借此 得到很大的名声,终于达到了作官的目的。隐居的地点据说特意精心选择了终南 山,因为这个山靠近首都,而且是天子经常路过的地方。闻知天子要将要幸临, 因此,隐居地点也不断地改变,以便能够意外遇见天子。所谓隐居之苦心孤诣, 真是昭然若揭。文人本好山水,加之仕途的不得意,就更容易产生超脱,但是断 然离开尘世,也并非容易。那些暂时遇到挫折的官员,也想找一僻静之处,暂时 聊作排遣,也是好的。南山犹如绿屏,晴明怡人,到这里,往往能寻觅到暂时的 静谧和安逸,使得心灵超脱,得到暂时的慰藉,撇开纷扰的人事,到此寻找心灵 的契合点。哪怕并未脱离宦途,但是心灵却又了片刻的升华。正所谓“行到水穷 处,坐看云起时。” 2、古来是有许多隐居的人沽名钓誉的,可以说不能称之隐者,古来真正的 隐士不多:林和靖,许由,孔巢父。 林和靖(九六七~一○二八年),单名逋,字君复。北宋浙江钱塘(今杭州) 人。年少之时,父母双亡,且体弱多病,他自称「久贫惭嗜酒,多病负穷经。」 但他勤敏好学,通晓经史子集百家学说,而且长于书画,精于诗词,有《林和靖 诗集》流传于世。世人所普遍称他为「林和靖」,乃是宋仁宗追赐给他的谥号「和 靖先生」。林和靖最突特、有名的事迹,就是「梅妻鹤子」。林和靖早年曾到各 处游历,四十多岁返回杭州,选择在西湖旁的孤山隐居,直到他六十一岁去世之 前,足迹连近在咫尺的杭州城,都不曾再踏入一步。林和靖少年好学,诗词书画 无所不精,独不会下棋。常对人说:“逋世间事皆能之,唯不能担粪与着棋。” 他性情淡泊,爱梅如痴。在故里时唯以读书种梅为乐。相传,他于故居前后种梅 三百六十余株,将每一株梅子卖得的钱,包成一包,投于瓦罐,每天随取一包作 为生活费,待瓦罐空了,刚好一年,新梅子又可兑钱了。他种梅、赏梅、卖梅, 过着恬然自乐的生活,常在梅园里独自吟哦,写过许多有名的梅花诗,如: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凭林和靖道德文章,高官厚禄不难立致。但他泰然隐居,绝意仕途,甚至宋 真宗赵恒闻其名,请他去给太子教书,这一千载难遇的美职,也被他一口拒绝。 在他临终时还为此而自豪。他在绝笔诗中写道: 湖上青山对结庐,坟前秋色亦萧疏。茂陵他日求遗稿,犹喜曾无封禅书。 朝野之士仰慕他高风亮节,纷纷慕名前往拜访,但他绝不回访。相传, 他从家乡奉化带去两鹤,被他驯化,善知人意,会买菜报讯。纵之飞入云霄,盘 旋于西湖山水之间,尔后复归笼中。林和靖爱逾珍宝。他常泛小舟游西湖诸寺院, 每有客至,小童即延入小坐,开笼纵鹤。在西湖游览的林和靖见家鹤飞翔,便知 有客来访,即掉小舟而归。传说,在林和靖死时,他养的这两只鹤在墓前悲鸣而 死
林和靖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为乐。时人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梅妻鹤子”的佳话因而留传千载。林和靖的一生是隐居的一生,也是他刻意学 术的一生。他写的诗,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 称赞他:“风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著名诗人欧阳修、黄庭坚都很欣赏他那 清新奇特的作品。但他不想以诗传世,故随写随丢,传下来不多。经后人搜集, 仅得诗词三百余篇,题名《林和靖诗集》 林和靖的节操和学识很得宋真宗的赏识,曾赐号“和靖处士”。死后, 宋仁宗赵祯也“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许由 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 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 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 据说帝尧曾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许 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战国 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称赞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许由认为自己 德才不如虞舜,担心唐尧的几个儿子不服,引起内乱误了国家大事,让百姓受苦, 便连夜私奔岐山隐居。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后来,唐 尧听说许由隐居岐山,又派人来请他做九州长官。来人传达唐尧的旨意后,苦口 婆心劝他立即上任。许由认为自己可为良民,而不可任高官,决定不去就任,便 到山下河里洗耳朵,表示不愿听,跑到山下的颖水边去,掬水洗耳。许由的朋友 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条小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干什么。许由 就把消息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的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 的耳朵呢!”,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名声, 现在惹出麻烦来了,完全是你自讨的,还洗耳恭听什么耳朵!算了吧,别沾污了 我小牛的嘴!”,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林和靖终身不娶,以种梅养鹤为乐。时人说他“以梅为妻,以鹤为子”, “梅妻鹤子”的佳话因而留传千载。林和靖的一生是隐居的一生,也是他刻意学 术的一生。他写的诗,风格独特,清新自然,尤多奇句。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 称赞他:“风格固若厚,文章到老醇。”著名诗人欧阳修、黄庭坚都很欣赏他那 清新奇特的作品。但他不想以诗传世,故随写随丢,传下来不多。经后人搜集, 仅得诗词三百余篇,题名《林和靖诗集》。 林和靖的节操和学识很得宋真宗的赏识,曾赐号“和靖处士”。死后, 宋仁宗赵祯也“赐谥和靖先生,赙粟帛”。 许由 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在位的时候,他率领许姓部落活动在今天颍水流域的 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这一带后来便成了许国的封地,他 从而也成为许姓的始祖。 据说帝尧曾多次向他请教,后来想把君位传给他,遭到了他的严词拒绝。许 由以自己淡泊名利的崇高节操赢得了后世的尊敬,从而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战国 时代的思想家荀子就曾称赞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许由认为自己 德才不如虞舜,担心唐尧的几个儿子不服,引起内乱误了国家大事,让百姓受苦, 便连夜私奔岐山隐居。他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自耕自食的生活。后来,唐 尧听说许由隐居岐山,又派人来请他做九州长官。来人传达唐尧的旨意后,苦口 婆心劝他立即上任。许由认为自己可为良民,而不可任高官,决定不去就任,便 到山下河里洗耳朵,表示不愿听,跑到山下的颖水边去,掬水洗耳。许由的朋友 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条小牛来给它饮水,便问许由干什么。许由 就把消息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的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 的耳朵呢!”,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名声, 现在惹出麻烦来了,完全是你自讨的,还洗耳恭听什么耳朵!算了吧,别沾污了 我小牛的嘴!”,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梦游天姥吟留别》,认识李白,了解李白诗歌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2、熟悉诗人当进的写作心境,体悟诗歌所表现出的复杂的思想情绪。 3、在朗诵中体会诗歌丰富的想象和天马行空的行文气势。 教学重点: 1、诗人抒情的手法及其浪漫主义特征。 2、在理解诗歌的抒情结构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 个盛唐 余光中。请学生根据这句诗谈谈对李白的认识与了解 吟,也称“引”,歌行体。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 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 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归纳本课重点字词(预习作业) ①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 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遮掩 ②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③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 词) ④词类活用 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一、导入新课 投影:“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 个盛唐。”——余光中。请学生根据这句诗谈谈对李白的认识与了解。 吟,也称“引”,歌行体。梦游,梦中游历。留别,临别留下的赠言。 他有“济苍生,安黎民”的远大抱负,但每每受挫。李白诗中展示的精神翱 翔,大多是建立在现实的苦闷之上。本篇作于李白在长安受到权贵排挤出京的第 二年,借梦游表示自己对现实的不满和反抗。 二、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三、归纳本课重点字词 (预习作业) ①解释下列加点词 我欲因之梦吴越:依据。 失向来之烟霞:原来。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低头 势拔五岳掩赤城:超过;遮掩。 ②找出文中的古今异义字 烟涛微茫信难求(信,的确、实在) 云霞明灭或可睹(灭,暗) 势拔五岳掩赤城(拔,超出) ③找出文中的多义字 訇然中开(打开,动词) 使我不得开心颜(舒展,动词) 古来万事东流水(事情,名词)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侍奉,动 词) ④词类活用 Ⅰ.名词作动词 虎鼓瑟兮鸾回车(名词“鼓”用作动词,弹奏)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名词“事”作动词,侍奉) 云青青兮欲雨(名词“雨”用作动词,下雨)
Ⅱ.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 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 东) Ⅲ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四、诵读并分析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 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 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 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作者的梦境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有何特点 梦游历程—一梦到剡溪,清幽寂静;白天景象,壮美奇绝;夜间景象,离奇 险怪;神仙洞府,灿烂辉煌;仙人盛会,其乐融融;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3、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的笔墨写梦境? 写梦中仙境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 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 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面对现实,作者禁不 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梦境虽然美好,但总有梦醒的时候,人不可能生活在梦中。世事虚幻无常, 人生如梦,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蔑视权贵、反抗现实、追求自由生活 五、作者所描写的梦境说明了诗人的诗歌具有什么风格?这种风格在他其它 诗歌里是否有所体现,请举例。 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像,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Ⅱ.名词用作状语 对此欲倒东南倾(方位名词“东南”用作“倾”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 向东南) 訇然中开(“中”用作“开”的状语,在中间) 古来万事东流水(方位名词“东”用作“流”的状语,表示动作的方向,向 东) Ⅲ.使动用法 栗森林兮惊层巅(栗,使……颤栗;惊,使……惊) 四、诵读并分析 1.既然题为“梦游天姥”, 为何开篇要“谈瀛洲”? 明确:“烟涛微茫”的瀛洲与“云霞明灭”的天姥同样神秘而又美妙。然而 瀛洲的“信难求”让人怯步,而天姥的“或可睹”则成了一种强烈的诱惑。如此 以瀛洲陪衬天姥,以虚衬实,不仅给天姥山蒙上了一层神秘美妙的面纱,而且勾 起了作者神游天姥的念头。 2、作者的梦境描绘了几幅画面?各有何特点? 梦游历程——梦到剡溪,清幽寂静;白天景象,壮美奇绝;夜间景象,离奇 险怪;神仙洞府,灿烂辉煌;仙人盛会,其乐融融;梦境消失,无限留恋。 3、作者为什么花这么多的笔墨写梦境? 写梦中仙境的美丽,反衬出现实世界的丑恶,表明对现实、对权贵的的憎恶。 写幻想是为“不事权贵”的立场服务。 4、正当梦入高潮时,作者却“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 席,失向来之烟霞。”梦境突然地消失了,(板书:梦醒) 面对现实,作者禁不 住长嗟短叹,作者感叹了些什么呢? 梦境虽然美好,但总有梦醒的时候,人不可能生活在梦中。世事虚幻无常, 人生如梦,行乐须及时的消极避世思想。蔑视权贵、反抗现实、追求自由生活。 五、作者所描写的梦境说明了诗人的诗歌具有什么风格?这种风格在他其它 诗歌里是否有所体现,请举例。 大胆的夸张,奇特的想像,集中体现了浪漫主义风格。 《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