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理论力学 课程英文名称:Theory Mechanics 课程编号:JC16107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时:总学时54、理论课学时54、实验课学时0 学分:3 适用对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课程简介: 《理论力学》是一门与工程技术联系极为广泛的技术基础课,适用于工科类各个专业。 其内容主要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的运动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使学生基本掌握物体受力分析、力系的平衡计算、构件的运动规律计算等知识,为后续名 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运动分析以及材料 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校核,才能学好《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才能进行 毕业设计,而该课程恰好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理论力学》在自动化专业中具有很重要 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具备工程 中构件的受力分析及运动分析和计算的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解决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 二、学时分配 章次 内 类 理论课时 章 静力学概念和公理 4 第二 章 平面汇交力系和力偶系 4 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 5
《理论力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中文名称:理论力学 课程英文名称:Theory Mechanics 课程编号:JC16107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学 时:总学时 54、理论课学时 54、实验课学时 0 学 分:3 适用对象: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 先修课程:高等数学 课程简介: 《 理论力学》是一门与工程技术联系极为广泛的技术基础课,适用于工科类各个专业。 其内容主要包括物体的受力分析、物体的平衡条件、物体的运动规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 可使学生基本掌握物体受力分析、力系的平衡计算、构件的运动规律计算等知识,为后续各 专业课程的学习打下基础。 一、教学目标及任务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必须熟练掌握物体的运动规律、运动分析以及材料 的力学性能、构件的强度刚度校核,才能学好《机械原理》、《机械设计》等课程,才能进行 毕业设计,而该课程恰好能满足这一要求,因此,《 理论力学》在自动化专业中具有很重要 的地位和作用。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基本掌握工程力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具备工程 中构件的受力分析及运动分析和计算的技能。并且具有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够解决工程中简单的力学问题。 二、学时分配 章 次 内 容 理论课时 第 一 章 静力学概念和公理 4 第 二 章 平面汇交力系和力偶系 4 第 三 章 平面任意力系 5
第四章空间力系 5 第五章 摩擦 2 第六章 点的运动学 4 第七章 刚体的简单运动 4 第八章 点的合成运动 6 第九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6 第十章 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4 第十一章 动量定理 5 第十二章 动量矩定理 5 合 计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4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公理,明了几种常见约束的特征:能够正确地对 物体做受力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静力学公理,几种类型的特征、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内容:静力学公理、约束和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 第一节静力学公理 第二节约束和约束力 第三节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本章习题要点:根据各种约束的特点,判断约束力的方向。 第二章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4学时) 教学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平衡方程求解平衡问题。明确和掌握力偶的性质和等效 条件及力偶矩的矢量表示:熟练运用力偶系的平衡方程求解平衡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合力投影定理、力偶的性质及等效变换。 教学内容: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平面力偶。 第一节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第二节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第三节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 第四节平面力偶 本章习题要点:构件上受力偶作用,如要求支反力,根据力偶的性质可判断其方向, 第三章平面任意力系(5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悉力的平移定理以及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的结果:能计算平面一般
第 四 章 空间力系 5 第 五 章 摩擦 2 第 六 章 点的运动学 4 第 七 章 刚体的简单运动 4 第 八 章 点的合成运动 6 第 九 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 6 第 十 章 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 4 第 十一 章 动量定理 5 第 十二 章 动量矩定理 5 合 计 54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 第一章静力学的基本概念和公理(4 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深入理解基本概念和公理,明了几种常见约束的特征;能够正确地对 物体做受力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静力学公理,几种类型的特征、物体的受力分析。 教学内容:静力学公理、约束和约束反力、物体的受力分析。 第一节 静力学公理 第二节 约束和约束力 第三节 物体的受力分析和受力图 本章习题要点:根据各种约束的特点,判断约束力的方向。 第二章 平面汇交力系与平面力偶系(4 学时) 教学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运用平衡方程求解平衡问题。明确和掌握力偶的性质和等效 条件及力偶矩的矢量表示;熟练运用力偶系的平衡方程求解平衡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合力投影定理、力偶的性质及等效变换。 教学内容: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平面力偶。 第一节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几何法 第二节 平面汇交力系合成与平衡的解析法 第三节 平面力对点之矩的概念 第四节 平面力偶 本章习题要点:构件上受力偶作用,如要求支反力,根据力偶的性质可判断其方向。 第三章 平面任意力系(5 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悉力的平移定理以及平面一般力系简化的结果;能计算平面一般
力系的主矢和主矩:能熟练地计算在平面一般力系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平面一般力系向任一点简化及简化结果、平面一般力系方程的各 种形式、物体系统的 桁架内力分析计算。 教学内容: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物体系的平衡、超 静定问题。 第一节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第二节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第三节物体系的平衡、超静定问题 第四节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 本章习题要点:对于析架问题,应正确选择截面或节点并对适当的点取矩。 第四章空间力系(5学时) 教学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计算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对轴之矩:能应用平衡务 件求解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平衡条件的应用:难点:空间结构的几何关系。 教学内容: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空间任意力系的 平衡方程、重心 第一节空间汇交力系 第二节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 第三节空间力偶 第四节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 第五节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第六节重心 本章习题要点:对于重心问题,应根据几何体的形状进行适当的分割,并正确写出每 部分的华标。 第五章摩擦(2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滑动摩擦的概念:能熟练地计算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了解自锁的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 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教学内容:摩擦的概念、摩擦角和自锁现象、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第一节滑动摩擦 第二节摩擦角和自锁现象 第三节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本章习题要点:正确画出摩擦力的方向,并列出其方程。 第六章点的运动学(4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自然法:能熟练地求解
力系的主矢和主矩;能熟练地计算在平面一般力系作用下物体的平衡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平面一般力系向任一点简化及简化结果、平面一般力系方程的各 种形式、物体系统的平衡、桁架内力分析计算。 教学内容: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物体系的平衡、超 静定问题。 第一节 平面任意力系向一点简化 第二节 平面任意力系的平衡条件和平衡方程 第三节 物体系的平衡、超静定问题 第四节 平面简单桁架的内力计算 本章习题要点:对于桁架问题,应正确选择截面或节点并对适当的点取矩。 第四章 空间力系(5 学时) 教学要求:学生能熟练地计算力在空间坐标轴上的投影和力对轴之矩;能应用平衡条 件求解空间力系的平衡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平衡条件的应用;难点:空间结构的几何关系。 教学内容: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空间任意力系的 平衡方程、重心 第一节 空间汇交力系 第二节 力对点的矩和力对轴的矩 第三节 空间力偶 第四节 空间任意力系向一点的简化 第五节 空间任意力系的平衡方程 第六节 重心 本章习题要点:对于重心问题,应根据几何体的形状进行适当的分割,并正确写出每 一部分的坐标。 第五章 摩擦(2 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滑动摩擦的概念;能熟练地计算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了解自锁的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考虑摩擦时物体的平衡问题。 教学内容:摩擦的概念、摩擦角和自锁现象、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第一节 滑动摩擦 第二节 摩擦角和自锁现象 第三节 考虑摩擦时的平衡问题 本章习题要点:正确画出摩擦力的方向,并列出其方程。 第六章 点的运动学(4 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描述点的运动的矢量法、直角坐标法和自然法;能熟练地求解
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内容:表示点的运动的几种方法 第一节矢量法 第二节直角坐标法 第三节自然法 本章习题要点: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直角坐标法、自然法) 第七章刚体的简单运动(4学时) 教学要求:学生能熟悉刚体平动和定轴转动的特征,能对刚体定轴转动时的转动方程、 角速度、角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能熟练地求解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 度及转动刚体上任一点的速度和加 速度 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刚体平动的特征,刚体定轴转动方程、角速度与角加速度 的概念。 教学内容:刚体的两种简单运动、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第一节刚体的平行移动 第二节刚体绕定轴的转动 第三节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第四节轮系的传动比(简介》 本章习题要点:平动问题只须选择恰当的点即可使问题迎刃而解 第八章点的合成运动(6学时) 教学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三种运动、三种速度和三种加速度的定义,对具体问题能 够恰当地选择动点、动系和定系,从而进行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合成定理及加速度合成定理 及其应用:牵连速度、牵连加速度及科氏加速度的概念。难点是动点的选取、科氏加速度 析。 教学内容:相对运动、牵连运动和绝对运动的概念及定义: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点的 加速度合成定理。 第一节相对运动、牵连运动、绝对运动 第二节点的速度合成定理 第三节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本章习颗要点:正确画出速度和加谏度矢量图,特别是科氏加速度的方向。 第九章刚体的平面运动(7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悉刚体平面运动的特征,能熟练应用基点法、瞬心法和速度投影 定理求解有关速度问题:会应用基点法求有关加速度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基点法、瞬心法分析和求解平面图形上各点的速度
动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点的运动方程、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内容:表示点的运动的几种方法 第一节 矢量法 第二节 直角坐标法 第三节 自然法 本章习题要点:根据具体的问题选择不同的方法(直角坐标法、自然法) 第七章 刚体的简单运动(4 学时) 教学要求:学生能熟悉刚体平动和定轴转动的特征,能对刚体定轴转动时的转动方程、 角速度、角加速度之间的关系有清晰的理解,能熟练地求解定轴转动刚体的角速度、角加速 度及转动刚体上任一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刚体平动的特征,刚体定轴转动方程、角速度与角加速度 的概念。 教学内容:刚体的两种简单运动、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第一节 刚体的平行移动 第二节 刚体绕定轴的转动 第三节 转动刚体内各点的速度和加速度 第四节 轮系的传动比(简介) 本章习题要点:平动问题只须选择恰当的点即可使问题迎刃而解 第八章 点的合成运动(6 学时) 教学要求:学生能深刻理解三种运动、三种速度和三种加速度的定义,对具体问题能 够恰当地选择动点、动系和定系,从而进行运动轨迹、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运动的合成与分解,速度合成定理及加速度合成定理 及其应用;牵连速度、牵连加速度及科氏加速度的概念。难点是动点的选取、科氏加速度分 析。 教学内容:相对运动、牵连运动和绝对运动的概念及定义;点的速度合成定理;点的 加速度合成定理。 第一节 相对运动、牵连运动、绝对运动 第二节 点的速度合成定理 第三节 点的加速度合成定理 本章习题要点:正确画出速度和加速度矢量图,特别是科氏加速度的方向。 第九章 刚体的平面运动(7 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熟悉刚体平面运动的特征,能熟练应用基点法、瞬心法和速度投影 定理求解有关速度问题;会应用基点法求有关加速度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用基点法、瞬心法分析和求解平面图形上各点的速度
教学内容:刚体平面运动的概念及运动分解: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基点法和瞬心 法:用基点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的加速度。 第一节刚体平面运动的概述 第二节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基点法 第三节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瞬心法 第四节用基点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的加速度 本章习题要点:确定出基点和瞬心。 第十章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4学时) 教学要求:学生能建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会求解简单情况下的两类动力学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建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难点是对质点运动微分方程进行变 量变换后在积分。 教学内容:动力学的基本定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第一节动力学的基本定律 第二节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本章习题要点:先分析是第一类问题还是第二类问题。 第十一章动量定理(5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并熟练计算动量、冲量:熟练学握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及 相应的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质点系动量定理和质心运动定理 教学内容:动量与冲量: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 第一节动量与冲量 第二节动量定理 第三节质心运动定理 本章习题要点:对于质心运动守恒问题,分别列出运动前和运动后的方程。 第十二章动量矩定理(5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的定义:掌握动量矩定理及计算方法:掌握荷 单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动量矩定理及其应用、简单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计算 教学内容: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动量矩定理: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微分方程。 第一节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 第二节动量矩定理 第三节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微分方程
教学内容:刚体平面运动的概念及运动分解;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基点法和瞬心 法;用基点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的加速度。 第一节 刚体平面运动的概述 第二节 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基点法 第三节 求平面图形内各点速度的瞬心法 第四节 用基点法求平面图形内各点的加速度 本章习题要点:确定出基点和瞬心。 第十章 质点动力学的基本方程(4 学时) 教学要求:学生能建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会求解简单情况下的两类动力学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是建立质点运动微分方程;难点是对质点运动微分方程进行变 量变换后在积分。 教学内容:动力学的基本定律;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第一节 动力学的基本定律 第二节 质点的运动微分方程 本章习题要点:先分析是第一类问题还是第二类问题。 第十一章 动量定理(5 学时) 教学要求:使学生理解并熟练计算动量、冲量;熟练掌握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及 相应的守恒定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质点系动量定理和质心运动定理 教学内容:动量与冲量;动量定理;质心运动定理。 第一节 动量与冲量 第二节 动量定理 第三节 质心运动定理 本章习题要点:对于质心运动守恒问题,分别列出运动前和运动后的方程。 第十二章 动量矩定理(5 学时) 教学要求:理解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的定义;掌握动量矩定理及计算方法;掌握简 单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的计算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动量矩定理及其应用、简单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计算 教学内容: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动量矩定理;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微分方程。 第一节 质点和质点系的动量矩 第二节 动量矩定理 第三节 刚体绕定轴的转动微分方程
第四节刚体对轴的转动惯量 本章习题要点:对照动量矩定理公式分析习题, 四、考核方式及要求 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占80%;平时成绩占20%,依据考勤、作业、回答问题 等项来打分。 五、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理论力学》(第七版)哈尔滨工业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年 大纲制定人: 谷辉 大纲审定人: 张春雨 制定时间: 2011-8-6
第四节 刚体对轴的转动惯量 本章习题要点:对照动量矩定理公式分析习题。 四、考核方式及要求 考核方式以闭卷笔试为主,占 80% ;平时成绩占 20% ,依据考勤、作业、回答问题 等项来打分。 五、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理论力学》(第七版)哈尔滨工业大学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年 大纲制定人: 谷 辉 大纲审定人: 张春雨 制定时间: 201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