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选读》教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重点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感受屈原的洁身自好和同邪恶势力抗争而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3、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第三段、第九段、第十一段。 2、体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简介屈原 屈原(约前340~前27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 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 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 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 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 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 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 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 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 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奷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 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 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 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 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 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 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魂》。现代学者 认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等二十三篇,基本上 可以肯定为屈原所作。但对《招魂》一篇尚有异说。《卜剧》、《渔父》是根据屈原传说敷衍 而成,非屈原所自作。《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 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九歌》原为古代乐曲名,屈原用作这 组诗的名称,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她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 成的。前九篇是祭神的歌曲,各祭一自然神,并以神名为乐章的篇名。《国殇》所祭是为国 捐躯的战士。末篇《礼魂》是祭把结束时的送神曲。 (2)司马迁谈屈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惆代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构
《史记选读》教案 屈原列传 教学目标: 1、重点文言实词、通假字、古今异义等文言现象。 2、感受屈原的洁身自好和同邪恶势力抗争而绝不妥协的斗争精神。 3、理解作者在屈原身上寄寓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第三段、第九段、第十一段。 2、体会本文记叙议论抒情三者结合的写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简介屈原 屈原(约前 340~前 27 幻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 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治乱,娴于辞令”, 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 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 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从此,楚国国势日益衰微,怀王宠姬郑袖和大臣 靳尚等旧贵族集团的人物,包围了怀王,后怀王又受到秦国使臣张仪的欺骗,与齐绝交,使 楚陷于孤立,两次派兵攻秦,结果损兵折将,失去汉中六百里国土。怀王晚年,不听屈原劝 阻,在子兰等人怂恿下,去秦讲和,被秦扣留,客死于秦。顷襄王继位后,继续对秦执行投 降政策,屈原又因此批评旧贵族集团误国,继续受到子兰等人的迫害。约在顷襄王十三年左 右,再次被放逐到江南一带。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如焚,痛恨奸佞误国,但又不肯同恶势力同 流合污,继续坚持自己的高尚理想。就在他两次被放逐的前后,写了不少忧国忧民的诗篇。 顷襄王二十一年(前 278),泰将白起攻破郢都,他觉得无力挽救楚国危亡,政治理想无法 实现,极端悲愤绝望,写了《哀郢》、《怀沙》两首诗后,相传在旧历五月五日这一天,自沉 于湘水附近的泪罗江。从此这一天就被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名曰端午节。 屈原的作品,《史记·屈原列传》做中提到有《离骚》、《天问》、《招魂》、《哀郢》、《怀 沙》五篇。《汉书·艺文志》载“屈原赋二十五篇”,但未指出具体篇目,东汉王逸作《楚辞 章句》,以(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渔父》 等二十五篇为屈原作品。所列篇数与《汉书·艺文志》相合,但未列入《招魂》。现代学者 认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等二十三篇,基本上 可以肯定为屈原所作。但对《招魂》一篇尚有异说。《卜剧》、《渔父》是根据屈原传说敷衍 而成,非屈原所自作。《离骚》是中国诗歌史上仅见的长篇抒情诗,是屈原的代表作,通篇 洋溢着爱国热情和为坚持真理、理想而斗争的精神。《九歌》原为古代乐曲名,屈原用作这 一组诗的名称,包括《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她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 《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是屈原在民间祭神乐歌的基础上加工创作而 成的。前九篇是祭神的歌曲,各祭一自然神,并以神名为乐章的篇名。《国殇》所祭是为国 捐躯的战士。末篇《礼魂》是祭把结束时的送神曲。 (2)司马迁谈屈原。“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惆代非常之人称焉。盖文王构
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止失明,厥有帼剧;孙子 胶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 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探究文本 疏通文本: 重点字词句 字音 宪令 谗谗 邪曲 惨怛 怨诽 帝喾 皦然 随属 令尹渔父瑾瑜汶汶 垂涕 通假 博闻强志 离忧 人穷反本 靡不毕见 其指极大 濯淖污泥 屈平既绌 详去秦 委质事楚 赵不内 被发行吟 泥而不滓 重点实词 心害其能 邪曲害公 可谓穷矣 国风好色 举类迩 如秦受地 竟怒不救楚 圣君治国 短屈原 是以见放 景差之徒 适长沙 重点文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皆好词而赋见称 分析文本 文本内容 1、任 楚之同姓 图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博闻强识 2、疏 原因:争宠害能,进谗言 结果:疏 怨生 作《离骚》 思想内容:称、道、述、明、见 艺术特点:文约、辞微、文小、指大、类迩、义远 评价人品:志洁、行廉、与日月争光可也 3、黜 政治
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止失明,厥有帼剧;孙子 胶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 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 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司马迁《报任安书》 二、探究文本 疏通文本: 重点字词句 字音 宪令 谗谗 邪曲 惨怛 怨诽 帝喾 皦然 随属 令尹 渔父 瑾瑜 汶汶 汨罗 垂涕 通假 博闻强志 离忧 人穷反本 靡不毕见 其指极大 濯淖污泥 屈平既绌 详去秦 委质事楚 赵不内 被发行吟 泥而不滓 重点实词 心害其能 邪曲害公 可谓穷矣 国风好色 举类迩 如秦受地 竟怒不救楚 圣君治国 短屈原 是以见放 景差之徒 适长沙 重点文句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其行廉,故死而不容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 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 同死生,轻去就,又爽然自失矣 皆好词而赋见称 分析文本 文本内容 1、任 楚之同姓 图议国事,出号令;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博闻强识 2、疏 原因:争宠害能,进谗言 结果:疏 怨生 作《离骚》 思想内容:称、道、述、明、见 艺术特点:文约、辞微、文小、指大、类迩、义远 评价人品:志洁、行廉、与日月争光可也 3、黜 政治:
怀王听郑袖、怀王悔 系列失败说明排斥贤臣的恶果 外交: 与齐绝、怀王竟死于秦 军事 楚师败于丹淅、蓝田败归 5、沉 渔父与屈原的对话 渔父: 随流扬波、铺糟啜醴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屈原 清、醒、怀瑾握瑜 三、课后作业: 1、《成才之路》 2、文言知识:被动句 3、《屈原列传》
怀王听郑袖、怀王悔 一系列失败说明排斥贤臣的恶果 外交: 与齐绝、怀王竟死于秦 军事: 楚师败于丹淅、蓝田败归、 4、迁 5、沉 渔父与屈原的对话 渔父: 随流扬波、餔糟啜醴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内心激烈的矛盾冲突 屈原: 清、醒、怀瑾握瑜 三、课后作业: 1、《成才之路》 2、文言知识:被动句 3、《屈原列传》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项羽本纪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巨鹿之战、东城快战、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项羽简介 项羽(前232一前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 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 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207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 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 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2、后人对项羽的评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简析:为项羽不能忍羞而遗憾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简析:成事要讲求天时地利人和。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摹形传神、千载如生 ——《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项羽本纪 教学目标: 1、积累掌握古汉语字词句的基本用法。 2、体会《史记》的语言艺术特点与风格,学习《史记》的人物刻画艺术。 3、学会运用正确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1、巨鹿之战、东城快战、霸王别姬、乌江自刎 2、学习本文刻画人物形象的写法。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项羽简介 项羽(前 232-前 202)名籍,字羽,通常被称作项羽,中国古代杰出军事家及著名政 治人物。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秦末起义军领袖。汉族,下相(今江苏宿迁) 人。秦末随项梁发动会稽起义,在前 207 年的决定性战役巨鹿之战中大破秦军主力。秦亡后 自立为西楚霸王,统治黄河及长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后在楚汉战争中为汉王刘邦所败,在 乌江(今安徽和县)自刎而死。项羽的武勇古今无双(古人对其有“羽之神勇,千古无二” 的评价),他是中华数千年历史上最为勇猛的武将,“霸王”一词,专指项羽。 2、后人对项羽的评价 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 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简析:为项羽不能忍羞而遗憾 乌江亭 王安石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简析:成事要讲求天时地利人和。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简析:赞扬项羽是一位宁死不屈的英雄,批评北宋统治者逃跑、南宋统治者偏安的丑恶行径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简析:成事不能优柔寡断、沽名钓誉 二、分析文本 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1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2自然段) 重点文言知识: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竞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 分析: 第一部分 世代为楚将将门虎子资本、基业 祖父为秦所杀深仇大恨反秦激情 第二部分 少时学情 学书不成 学剑不成 学习兵法未肯竟学 粗疏刚愎失败 观始皇游不俗言语不凡大志
不肯过江东。 简析:赞扬项羽是一位宁死不屈的英雄,批评北宋统治者逃跑、南宋统治者偏安的丑恶行径。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简析:成事不能优柔寡断、沽名钓誉 二、分析文本: 基本内容 第一部分:项羽家世(第 1 自然段) 第二部分:少年言志(第 2 自然段) 重点文言知识: 1、活用词: 毋妄言,族矣。 梁以此奇籍。 2、重点实虚词: ①又不肯竟学。 ②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及子弟。 ③以是知其能。 3、古今异义词。 以故事得已。 4、重点句: 为秦王翦所戮者也。(判断句) 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倒装句) 与籍避仇于吴中(状语后置) 5、有一个成语出自这两段,请找出来。 力能扛鼎(举起) 分析: 第一部分 世代为楚将 将门虎子 资本、基业 祖父为秦所杀 深仇大恨 反秦激情 第二部分 少时学情 学书不成 学剑不成 学习兵法 未肯竟学 粗疏 刚愎 失败 观始皇游 不俗言语 不凡 大志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3自然段) 重点词句 1、活用词: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分析 精短句式 侧面烘托:诸侯军 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 诸侯将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4自然段) 重点词句 明确 1、重点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 项王则夜起(名作状) 时不利兮骓不逝 2、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于帐中 虞姬歌: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已尽 贱妾何聊生 分析:写英雄失路之悲。英雄气短、慷慨悲歌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5自然段) 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辟易数里 ②骑皆伏曰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汉军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第三部分:巨鹿之战(第 3 自然段) 重点词句。 1、活用词:①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②无不膝行而前 2、重点实虚词:①九战,绝其甬道② 楚兵冠诸侯③诸侯皆属焉 3、古今异义: 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4、重点句: ①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②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 分析 精短句式 侧面烘托:诸侯军 项羽神勇过人、一往无前 诸侯将 第四部分:霸王别姬(第 4 自然段) 重点词句。 明确: 1、重点词: 项王军壁垓下(名作动) 项王则夜起(名作状) 时不利兮骓不逝 2、重点句: 是何楚人之多也 饮于帐中 虞姬歌: 汉兵已略地 四方楚歌声 大王意已尽 贱妾何聊生 分析:写英雄失路之悲。英雄气短、慷慨悲歌。 第五部分:东城之战(第 5 自然段) 重点词句。 1、通假字 ①辟易数里 ②骑皆伏曰 2、重点实虚词 ①汉军乃觉之 ②骑能属者百余人耳 ③田父绐之曰 ④期山东为三处 ⑤汉军皆披靡 3、古今异义 愿为诸君快战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分析: 钱钟书: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何如 动作描写:大呼驰下 侧面描写:赤泉侯辟易数里 骑皆伏 第六部分:鸟江自刎与尾声(第68自然段 重点词句。 基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为若德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9自然段) 重点词句 1、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 2、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4、重点句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分析: 钱钟书:心死而意未平,认输而不服气 正面描写: 语言描写:“天之亡我,非战之罪” “何如” 动作描写:大呼驰下 侧面描写:赤泉侯辟易数里 骑皆伏 第六部分:乌江自刎与尾声(第 6——8 自然段) 重点词句。 基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①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②地方千里 2、活用词 ①亦足王也 ②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 ③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 ④马童面之 3、实虚词 ①无以渡 ②项王亦被十余创 4、重点句 ①天之亡我,我何渡为 ②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 ③吾为若德 第七部分:项羽本纪赞(第 9 自然段) 重点词句 1、通假字 乃持项王头视鲁 2、活用词 ①豪杰蜂起 ②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3、古今异义 ①然羽非有尺寸 ②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4、重点句 ①乘势起陇亩之中 ②何兴之暴也 5、实虚词 ①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 ②乃引“天亡我
③鲁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兴之暴也 ⑥岂不谬哉 分析 有耻 荣誉、 知 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 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 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 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 (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 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 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3、描写特色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通过不同句式(长句断短句、排比句)的运用,营造战斗的紧张氛围,刻画人物英雄形象。 课后练习: 1、《成才之路》 2、运用想象扩写“霸王别姬”片段
③鲁父兄乃降 ④自矜功伐 ⑤何兴之暴也 ⑥岂不谬哉 分析: 有耻、知愧 荣誉、尊严 项羽人物形象 项羽是农民起义中涌现出来的一位英雄,他勇猛善战,叱咤风云,力拔山、气盖世,声名显 赫一时,但也是一个性情暴戾、优柔寡断,暴虎冯河的匹夫,特别是秦王朝被灭后,他目光 短浅,策略失误,加之烧杀抢掠,逐渐丧失民心。他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又有儿女情 长(项王别姬);既仁爱恻隐(思民苦),又残暴无情(坑杀战俘,火烧咸阳);既义重如山 (与部下同甘苦,财共享),又吝啬小气(官印迟迟不分给功臣);有时果毅决断(杀宋义自 立),有时又优柔寡断(鸿门宴)。总之,司马迁巧妙运用多种手法把项羽性格中的各个侧面, 有机地统一于这一鸿篇巨制中,不虚美,不隐恶,既有深刻的挞伐,又有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艺术手法 1、抓住主要事件,具体细致地描写人物活动,以突出人物特点,塑造人物形象。(霸王别姬、 东城快战) 2、语言特色 ①善于运用符合人物身分的口语来表现人物的神态和性格。(观始皇少年言志之语) ②叙述语口语化。(“太史公曰”新体例) 3、描写特色 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 通过不同句式(长句断短句、排比句)的运用,营造战斗的紧张氛围,刻画人物英雄形象。 课后练习: 1、《成才之路》 2、运用想象扩写“霸王别姬”片段
滑稽列传 教学目标: 1、读清句读,读准字音。提高通畅地朗读比较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2、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注意学习文章中出 现的重要的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3、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以及各种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 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重要的文言特殊句式,学会根据己有的文言知识翻译文字。 2、学习司马迁在刻画人物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滑稽列传》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太史公自序》中说:“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 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此篇的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 等人的“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的讽谏 才能。他们岀身虽然微贱,但却机智聪敏,能言多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 司马迁满怀感慨地歌颂了他们:“岂不亦伟哉! 、分析文本 文言现象梳理 l、文言实词 六艺于治一也。 :相同。 天道恢恢,岂不大哉! 恢恢:广大无边的样子。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淫:过度。 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旦暮:很短时间。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 止:停息 操一豚蹄,酒一盂。 六博投壶,相引为曹 曹:同辈。 日暮酒阑,合尊促坐 阑:尽 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 赇:贿赂。 于是庄王谢优孟 谢:道歉,认错。 优旃见而哀之 哀:同情,怜悯。 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 疾:急速,赶紧。 优旃临槛大呼曰 槛:栏杆 始皇以故辍止 辍:停止。 2、文言虚词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以:用来。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之:到 若亲有严客 若:如果
滑稽列传 教学目标: 1、读清句读,读准字音。提高通畅地朗读比较浅易的文言文的能力。 2、根据注释,自行翻译文章,在老师的点拨下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虚词,注意学习文章中出 现的重要的特殊句式等语法现象。 3、了解司马迁在刻画人物时采用的丰富多彩的手法,以及各种不同手法对刻画人物形象的 作用。 教学重难点: 1、积累重要的实词、虚词和重要的文言特殊句式,学会根据已有的文言知识翻译文字。 2、学习司马迁在刻画人物过程中所使用的方法,以及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的重要作用。 教学课时: 2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滑稽列传》是专记滑稽人物的类传。《太史公自序》中说:“不流世俗,不争势利,上下 无所凝滞,人莫之害,以道之用,作《滑稽列传》。”此篇的主旨是颂扬淳于髡、优孟、优旃 等人的“不流世俗,不争势利”的可贵精神,及其“谈言微中,亦可以解纷”的非凡的讽谏 才能。他们出身虽然微贱,但却机智聪敏,能言多辩,善于缘理设喻,察情取譬,借事托讽, 司马迁满怀感慨地歌颂了他们:“岂不亦伟哉! 二、分析文本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实词 六艺于治一也。 一:相同。 天道恢恢,岂不大哉! 恢恢:广大无边的样子。 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饮。 淫:过度。 诸侯并侵,国且危亡,在于旦暮。 旦暮:很短时间。 国中有大鸟,止于王庭。 止:停息。 操一豚蹄,酒一盂。 操:拿。 六博投壶,相引为曹。 曹:同辈。 日暮酒阑,合尊促坐。 阑:尽。 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 赇:贿赂。 于是庄王谢优孟。 谢:道歉,认错。 优旃见而哀之。 哀:同情,怜悯。 我即呼汝,汝疾应曰诺。 疾:急速,赶紧。 优旃临槛大呼曰。 槛:栏杆。 始皇以故辍止。 辍:停止。 2、文言虚词 《礼》以节人,《乐》以发和…… 以:用来。 齐王使淳于髡之赵请救兵,赍金百斤,车马十驷。 之:到。 若亲有严客。 若:如果
马者王这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前 以”,凭:后两“以”,用 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病且死,属其子曰。 且:将要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妇言慎无为 慎:千万 我即呼汝。 即:马上。 汝虽长,何益。 虽:虽然 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 虽:即使 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即:如果。顾:只是 3、词类活用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朝:作动词,召见 王曰:“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以为少。 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张开翅膀一样。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贱,贵:意动词,即以为贱,以马为贵 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雨:动词,下雨。 难句翻译 1、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 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 2、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 内容分析: 1、国中大鸟 比喻 释惫 2、操蹄禳田 类比 振危 3、长夜之饮 赋 止乱 4、大夫葬马 归谬 抑昏 5、叔敖衣冠 表演 抑昏 6、陛楯解忧 对比止暴 7、辍止苑囿 归谬 止暴 8、谏止漆城 归谬抑昏
马者王这所爱也,以楚国堂堂之大,何求不得,而以大夫礼葬之,薄,请以人君礼葬之。 前 “以”,凭;后两“以”,用。 寡人之过,一至此乎! 一:乃,竟。 病且死,属其子曰。 且:将要。 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 若:你。 妇言慎无为。 慎:千万。 我即呼汝。 即:马上。 汝虽长,何益。 虽:虽然。 主上虽无言,臣固将请之。 虽:即使。 即欲就之,易为漆耳,顾难为荫室。 即:如果。顾:只是。 3、词类活用 于是乃朝诸县令长七十二人。 朝:作动词,召见。 王曰:“先生少之乎?” 少:意动用法,以为少。 齐赵陪位于前,韩魏翼卫其后。 翼:名词作状语,像鸟的张开翅膀一样。 皆知大王贱人而贵马也。 贱,贵:意动词,即以为贱,以马为贵。 秦始皇时置酒而天雨。雨:动词,下雨。 难句翻译 1、楚庄王之时,有所爱马,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马病肥死, 使群臣丧之,欲以棺椁大夫礼葬之。 2、 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 内容分析: 1、国中大鸟 比喻 释惫 2、操蹄禳田 类比 振危 3、长夜之饮 赋 止乱 4、大夫葬马 归谬 抑昏 5、叔敖衣冠 表演 抑昏 6、陛楯解忧 对比 止暴 7、辍止苑囿 归谬 止暴 8、谏止漆城 归谬 抑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