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娥冤》教学设计 宁氯因原一中孟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目标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3.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教学导入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 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 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 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毀灭呢?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简介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 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 场戏的性质。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2、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戏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套曲子,是用不同的 曲调组成的、曲调的多少不一)。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 当于现代音乐的C调D调等。我国古代音乐以宫(相当于简谱1)、商(相当于简谱2)、角 (相当于简谱3)、(相当于简谱5)、羽(相当于简谱6)、变宫(相当于简谱4)、变徵(相 当于简谱7)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称“宫 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 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 【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1 《窦娥冤》教学设计 宁夏固原一中王连仓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中国古代戏曲的特点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了解并掌握元杂剧的结构及其特有的舞台语言。 能力目标 1.赏析《窦娥冤》的戏剧冲突和窦娥性格的典型意义。 2.熟读重要曲词,体会尖锐的戏剧冲突与浓郁的抒情性相结合的艺术特色。 德育目标 1.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和统治者草菅人命的罪恶。 2.正确认识窦娥的反抗精神。 ●教学重点 1.鉴赏性格化的人物语言,体味本色语言的特有风格。 2.反复诵读,仔细揣摩,落实背诵要求。 ●教学难点 充满浓郁生活气息的现实主义与想象奇特的浪漫主义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1.读讲结合,鼓励学生收集有关戏曲知识。 2.读背结合,抓住重点曲词,引导学生在背诵的基础上深入领会其思想内涵。 3.利用多媒体设备,直观欣赏戏曲片段,提高鉴赏能力。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 一 课 时 【教学要点】介绍中国古代戏剧的常识,把握剧情,初步感知课文。 一、教学导入 鲁迅说:“悲剧是把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祝福》展示了一位勤劳、善良的女性 祥林嫂被毁灭的过程,显示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之中亦无愧色”的古典 悲剧精品《窦娥冤》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善良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 是令人痛苦的,那窦娥究竟犯了何法要被毁灭呢? 二、元杂剧与关汉卿简介 1、结构:元杂剧一般是四折一楔子演一完整的故事,依次写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 和结局;“楔子”,一般置于第一幕之前,类似现代剧的序幕,有时也置于两折之间,具有过 场戏的性质。个别的有五折、六折或多本连演。 2、在音乐上,杂剧的每折戏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套曲子,是用不同的 曲调组成的、曲调的多少不一)。楔子只能用一二支小令,不能用套曲。宫调,即调式,相 当于现代音乐的 C 调 D 调等。我国古代音乐以宫(相当于简谱 1)、商(相当于简谱 2)、角 (相当于简谱 3)、(相当于简谱 5)、羽(相当于简谱 6)、变宫(相当于简谱4)、变徵(相 当于简谱7)为七声,以其中任何一声为主,均可构成一种调式。凡以宫声为主的称“宫”, 以其他各声为主的称“调”,合称“宫调”。曲牌,是曲调的名称,每个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 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如《窦娥冤》第三折第一支曲子标示的 【正宫】【端正好】,表示这一折自【端正好】以下各曲均属【正宫】
3、角色: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生、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 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 等;女配角有外旦、贴旦、老旦、花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 特异之处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次要人物。此外还有以剧中人物职务身份 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 4、剧本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即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即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动作、表情、舞台效果)。也称“介”。 白(即宾白一—唱为主,白为宾):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分别为对白、独白、旁白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5、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 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 有60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15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 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附:《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 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 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 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予 我这几般儿的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 丧幽冥,天啊!那其间缠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剧本,疏通疑难字词,明确《窦娥冤》剧情。 楔子: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 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端云3岁丧母,7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 第一折:17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一天,蔡婆 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因这救 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第二折:窦娥执意不从。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不料其 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 要去公堂告发。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 娥坚不屈从。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第三折: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奔赴法场,死前发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三桩誓愿.。 补充:窦天章官拜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地面。窦娥鬼魂托梦父亲,诉说冤情 窦天章重新审理此案,杀了张驴儿。窦娥冤情得以伸雪 2、再读课文,以窦娥为主语总结每一部分内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1)窦娥被抵作童养媳。 (2)窦娥拒绝改嫁。 (3)窦娥蒙冤入狱 (4)窦娥含冤被斩 2
2 3、角色:扮演的角色主要有生、末、旦、净、丑等。元杂剧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 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 等;女配角有外旦、贴旦、老旦、花旦等;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 特异之处的人物。丑:俗称“小花脸”,大抵扮演次要人物。此外还有以剧中人物职务身份 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 等。 4、剧本构成:由唱、科、白三部分构成。 唱词(即曲词):是按一定的宫调(乐调)、曲牌(曲谱)写成的韵文。 科(即科范):是戏剧动作的总称(包括动作、表情、舞台效果)。也称“介”。 白(即宾白——唱为主,白为宾):是剧中人物的说白部分,分别为对白、独白、旁白、 带白(唱词中的插话)。 5、 作者: 关汉卿,号己斋叟,元代杂剧的代表作家,也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也最伟大的戏剧作家。 他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齐名,被称为“元曲四大家”。他不仅写作剧本,有时还登台演 唱,精音律,会吟诗,能吹萧弹琴,歌唱舞蹈,也会下棋射猎,多才多艺。他一生创作杂剧 有 60 多部,但大都散失,现仅存 15 部。《窦娥冤》《救风尘》《单刀会》等流传很广。其中 的《窦娥冤》是我国十大古典悲剧之一。1956 年,他的名字被列入世界文化名人之列。 附:《南吕.一枝花.不服老》 “我是个蒸 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恁子弟每谁教你钻 入他锄不断、斫不下、解不开、顿不脱、慢腾腾千层锦套头?我玩的是梁园月,饮的是东京 酒;赏的是洛阳花,攀的是章台柳。我也会围棋、会蹴踘、会打围、会插科;会歌舞、会吹 弹、会咽作、会吟诗、会双陆。你便是落了我牙、歪了我嘴、瘸了我腿、折了我手,天赐予 我这几般儿的歹症候,尚兀自不肯休。则除是阎王亲自唤,神鬼自来勾,三魂归地府,七魄 丧幽冥,天啊!那其间缠不向烟花路儿上走。” 三、速读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结合注释自主阅读剧本,疏通疑难字词,明确《窦娥冤》剧情。 楔子:贫寒秀才窦天章上京求取功名,向寡妇蔡婆借贷盘缠,蔡婆早就看上了他的女儿 瑞云,乘机提出索要瑞云做童养媳。端云 3 岁丧母,7 岁便到蔡婆家,改名窦娥。 第一折:17 岁时窦娥与蔡婆儿子成婚,一年后丈夫病故,婆媳相依为命。一天,蔡婆 去向赛卢医索讨银钱,赛卢医赚她到僻静处,想勒死她,幸亏张驴儿父子把她救下。因这救 命之恩,张驴儿父子想霸占婆媳二人。 第二折:窦娥执意不从。张驴儿在羊肚汤里放了毒药,想害死蔡婆,强占窦娥。不料其 父喝下了那碗羊肚汤,呜呼身亡。张驴儿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威胁窦娥嫁给他为妻,不然 要去公堂告发。窦娥问心无愧,与张驴儿去见官评理。太守桃杌是一个昏官,严刑逼供,窦 娥坚不屈从。桃杌转对蔡婆用刑,窦娥为救婆婆,含冤承招,被判死罪。 第三折:临刑时窦娥满腔悲愤,呼天抢地,奔赴法场,死前发出“血溅白练”“六月飞雪” “亢旱三年”三桩誓愿.。 补充:窦天章官拜两淮提刑肃政廉访使,来到楚州地面。窦娥鬼魂托梦父亲,诉说冤情。 窦天章重新审理此案,杀了张驴儿。窦娥冤情得以伸雪。 2、再读课文,以窦娥为主语总结每一部分内容,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⑴窦娥被抵作童养媳。 ⑵窦娥拒绝改嫁。 ⑶窦娥蒙冤入狱。 ⑷窦娥含冤被斩
四、作业 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悟文本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步骤: ˆ、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根据赏析概括) (一)窦娥形象 1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一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一一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 贪赃枉法。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一一孝顺和善良。 2善良孝顺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①窦天章典卖女儿;②蔡婆婆放高利贷和买她作童养媳:③丈夫的夭折:④蔡婆的引狼 入室;⑤张驴儿的陷害;⑥桃杌的贪赃枉法,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一→是黑暗 的封建社会 3.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 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 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 法,腐朽昏聩。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珝]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 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 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4、总结善良,孝顺:不甘屈辱,不畏强暴,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对亲人细致体贴,对 多舛命运勇敢抗争。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 对联概括: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二)张驴儿:无赖狠毒、卑劣可憎的恶人 (三)桃杌:贪婪成性、圆滑老练、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昏官。 (四)蔡婆:胆小、糊涂。 、理解主题:(根据赏析概括) 明确:“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是剧本的 点睛之笔,一语道破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封建官吏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 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主题可这样概括: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 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三、课堂拓展 1、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 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 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 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3 四、作业 分角色朗读,进一步感悟文本。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主题 教学步骤: 一、分析主要人物形象:(根据赏析概括) (一)窦娥形象 1.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强欺弱、恶欺善的社会现实。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而被判以死罪——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 贪赃枉法。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怕连累婆婆,自己心甘情愿担当死罪——孝顺和善良。 2.善良孝顺的窦娥却落得个身首异处的命运,她的悲剧是谁造成的呢? ①窦天章典卖女儿;②蔡婆婆放高利贷和买她作童养媳;③丈夫的夭折;④蔡婆的引狼 入室 ;⑤张驴儿的陷害;⑥桃杌的贪赃枉法,屈打成招,滥施刑罚,草菅人命—→是黑暗 的封建社会。 3.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如果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 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 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 法,腐朽昏聩。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 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 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4、总结善良,孝顺;不甘屈辱,不畏强暴,不甘于命运的摆布,对亲人细致体贴,对 多舛命运勇敢抗争。在窦娥身上,既有封建思想的烙印,又有反抗性格的影子。 对联概括:贞洁敬孝,哀怨感天雪飞六月 刚烈争抗,悲愤动地旱亢三年 (二)张驴儿:无赖狠毒、卑劣可憎的恶人。 (三)桃 杌:贪婪成性、圆滑老练、自以为是、主观武断的昏官。 (四)蔡 婆:胆小、糊涂。 二、理解主题:(根据赏析概括) 明确:“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这是主人公认识的结晶,是剧本的 点睛之笔,一语道破造成窦娥冤案的社会根源,揭示了封建官吏压迫人民、贪赃枉法、草菅 人命的腐朽黑暗本质。表明,窦娥的悲剧是社会悲剧。 主题可这样概括:通过写窦娥被押赴刑场杀害的悲惨情景,揭露了元代吏治的腐败、残 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黑暗,歌颂了窦娥的善良心灵和反抗精神。 三、课堂拓展 1、善良而坚强的窦娥就这样无辜的被送上了刑场,这样的结局着实让人痛心惋惜愤恨, 我相信在座的每一位都希望窦娥能幸福的生活着。 这样的心愿终于在明代人叶宪祖那儿得到实现,叶宪祖把《窦娥冤》改编成《金锁记》: 窦娥的丈夫并没有夭折,而是在赴京赶考途中,落水黄河,被龙王招为驸马。三年后又 入京参加科举考试,一举状元及第。而窦娥也在行刑时,因天降大雪,提刑官惊骇,急令刀 下留人,得以不死。最后窦天章平反冤狱,窦娥得以昭雪获释,与丈夫蔡昌宗舟中相遇,父 女夫妻欢庆团圆。正是“翁做高官婿状元,夫妻母子重相会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 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 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 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 的庸俗喜剧。 2、解读刘兰芝、祥林嫂、窦娥几位女性形象。谁更有反抗精神? 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 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动人。 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 祥林嫂和窦娥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 异。在窦娥的身上,表现出百折不回、生死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 这是祥林嫂无法企及的 四、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本课的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艺术特色赏析 教学步骤 导入本课 从关汉卿的创作特色谈起 、鉴赏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语言通俗,才能宜于演员演唱,听众容易接受,做到雅俗共赏。明 代戏曲作家和评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 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 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即语言通俗自 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 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 而富于韵味的浯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2课文中的曲词,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 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 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 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 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 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3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 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4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 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 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 5语言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关汉卿驾驭语
4 叶宪祖这样一改,真正符合了大家的愿望,不知大家有何感想。请讨论一下:这样改好 不好?为什么? 不好。因为如此一改,虽然符合了人们的愿望,但削弱了原剧的战斗性,而流于一般戏 曲的大团圆结局的俗套。 这样改,说明叶宪祖老先生并没有读懂原剧的意思,或者是他有意篡改原意,拍封建统 治者的马屁,把一出控诉封建统治者迫害无辜百姓的悲剧,蜕变成一出歌颂神明、歌颂清官 的庸俗喜剧。 2、解读刘兰芝、祥林嫂、窦娥几位女性形象。谁更有反抗精神? 刘兰芝:明白婆婆要驱逐自己,丈夫要求也无济于事,事情无法挽回时,她没有坐以待 毙,等着被遣,而是变被动为主动,主动“遣归”早早起来“严妆”把自己打扮的美艳动人。 刘兰芝变被动为主动,表现了极强的自尊心、积极维护自己的人格、个性坚强的特点。 祥林嫂和窦娥都不同程度地受着宗教思想的影响,但从她们身上表现出来的人文精神各 异。在窦娥的身上,表现出百折不回、生死不渝的抗争精神,向命运,向不公平的世道宣战。 这是祥林嫂无法企及的。 四、作业 熟读课文,思考本课的艺术特色。 第三课时 教学要点:艺术特色赏析 教学步骤: 一、导入本课 从关汉卿的创作特色谈起。 二、鉴赏关汉卿本色的戏曲语言 戏曲作为表演艺术,语言通俗,才能宜于演员演唱,听众容易接受,做到雅俗共赏。明 代戏曲作家和评论家李渔在《闲情偶寄》中强调“戏文做与读书人与不读书人同看,又与不 读书之妇人小儿同看”,要“手则握笔,口却登场”。 关汉卿戏曲语言的特色,被称道为“字字本色”,尊为“本色派”之首。即语言通俗自 然、朴实生动,符合剧中人物的身份和个性,能为展开剧情和刻画人物性格服务。 1.指斥天地的场面高亢激越,冤气冲天,紧张急促;诀别婆婆的场面如泣如诉,哀婉凄 惨,徐缓低回;三桩誓愿的场面感情激荡如潮,慷慨激昂;这三个场面的描写,以质朴无华 而富于韵味的浯言,深刻地展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逐层深人地刻画了人物性格。 2.课文中的曲词,不事雕琢,感情真切,精练优美,浅显而见深邃。例如[快活三][鲍老 儿]二曲,连用四个“念窦娥”,一写无辜获罪,二写身首异处,三写身世孤苦,四写婆媳情 深,寥寥数语,百感交集,哀伤不尽,令人凄怆,刻画出窦娥与婆婆死别的悲痛心情;[滚 绣球]全曲以及[一煞]中的“这都是官吏每无心正法,使百姓有口难言”,突出地显示了人物 的个性,语言平实,具有很强的概括性;不少古白话词语,如“只合”(只应该)“怎生”(怎 么)都表述得十分生动。 3.课文中的说白,如窦娥向刽子手请求走后街不走前街的对白,以及窦娥与婆婆诀别时 的对白,都是相当动人的,凝练而又明白如话,声气口吻酷似其人。 4.课文中的曲白也配合得很好,如三桩誓愿的场面,三次用“白”提出誓愿,依次讲出 “若是我窦娥委实冤枉”“若窦娥委实冤枉”“我窦娥死得委实冤枉”;三次用“曲”强化感 情,依次对以相应的四个典故来抒发胸臆。曲白相生,语言朴素而富于感情,把窦娥为其冤 屈而抗争的精神表达得深切而感人。 5.语言呈其自然朴实的本色,既富有生活气息,又具有强烈的艺术韵味。关汉卿驾驭语
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充分地吸收和提炼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 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这些和人民口头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形 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 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是运用了大胆的想象,使悲 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四、作业 1、熟读第三折,背诵《滚绣球》。 2、预习《雷雨》。 教学反思:
5 言的能力是惊人的,剧作词汇丰富,句式富于变化,充分地吸收和提炼日常生活中人民群众 的口头语言,同时从古典文学名著中汲取营养,把这些和人民口头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形 成了他“文而不文,俗而不俗”的语言风格,收到了雅俗共赏的演出效果。 三、 想象、夸张的艺术手法 课文写窦娥临刑发出三桩誓愿,她的冤屈和抗争感天动地,是运用了大胆的想象,使悲 剧气氛更浓烈,人物形象更突出,故事情节更生动,主题更深刻,既洋溢着浓郁的生活气息, 又充满奇异的浪漫色彩,具有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四、作业 1、熟读第三折,背诵《滚绣球》。 2、预习《雷雨》。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