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教案 深阳市竹簧中学洪超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3、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导入 在清朝末年,有一位著名学者,名叫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这几句话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 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那么这三种境界中的第二境界是什么呢?那就是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谁知道这两个名句出自哪位词人的笔下?一一这两句也是出自一位宋代著名词人的 笔下,这位词人名叫柳永 二、题解及作者 柳永生于公元987年,卒于公元1053年,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因为他排 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词人, 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 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 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他的词集是《乐章集》。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 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他的《乐章集 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约词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 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这 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作品。 朗读: 1、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赏析: 这首词语言文字方面的理解,参考注释。本课重点赏析这首词的内容和写法 词作分为上下两阕, 上阕写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阕写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1、赏析上阕 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1 《雨霖铃》教案 溧阳市竹箦中学 洪超 教学目标: 1、理解作品“景中见情,缘情设景”的艺术特色。 2、了解柳永词的风格。 3、理解善于铺叙、融情于景、虚实相济的艺术特点。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在清朝末年,有一位著名学者,名叫王国维,他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 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其中第一种境界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 天涯路”,这几句话出自北宋词人晏殊的《蝶恋花》;第三种境界是“众里寻他千百度,蓦 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几句出自南宋词人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 那么这三种境界中的第二境界是什么呢?那就是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 悴”。谁知道这两个名句出自哪位词人的笔下?——这两句也是出自一位宋代著名词人的 笔下,这位词人名叫柳永。 二、题解及作者: 柳永生于公元 987 年,卒于公元 1053 年,字耆卿,原名三变(不是七十二变)。因为他排 行第七,所以人称柳七;又因为他曾经做过屯田令,所以人称柳屯田。他是北宋著名词人, 也是婉约词派的代表作家。他的作品流传很广。著名学者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说:“凡 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就是说凡是有人生活的地方就能听到柳永的声音,可见他在 当时也是词坛大腕儿。他的词集是《乐章集》。仕途坎坷,为人放荡不羁,终生穷困潦倒。 精通音律,创作了大量适合于歌唱的新乐府(慢词),受到广大市民的欢迎,其词多描绘 沦落不遇、离愁别恨、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 形成一种铺叙、白描、抒情相结合的词风,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在他的《乐章集》 中,有一首千古名作,这首千古名作是北宋婉约词中的一件精品,是描写爱情,描写离别 的最优秀的作品之一,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千百年来使一代又一代的人为之感叹。这 首千古名作就是——《雨霖铃》。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这首作品。 三、朗读: 1、范读,注意朗读的节奏。 2、齐读: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律,并且注意体会作品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四、赏析: 这首词语言文字方面的理解,参考注释。本课重点赏析这首词的内容和写法。 词作分为上下两阕, 上阕写临别之时留恋难舍的情景, 下阕写离别之后孤独痛苦的心情。 1、 赏析上阕。 ①开头三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交代了哪些内容? 明确:这三个句子交代了时间、地点以及词人所处的特定环境
②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 描写的作用) 参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 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此处若学生不能回答,则启发:我们在看一些影视作品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当好人要遭 殃的时候,往往都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怒吼,阴雨绵绵,这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补充资料 寒蝉、长亭、骤雨初歇(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元 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 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 愁的思想感情的。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 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 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长亭 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 “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 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λ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 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些诗句都将高别与长亭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高愁 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有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 ?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 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 魂! 教师总结: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 气氛。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乌云依然密布,寒蝉凄凉的鸣叫此起彼伏,面 对着长亭古道,一对倾心相爱的人就要分手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 是多么令人伤感的场面啊!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 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2)“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①活动: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亭送别时的情景。 示例: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 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 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
2 ②这三句描写,除了具有上述作用外,还有别的什么作用吗?(联系《琵琶行》开头景物 描写的作用) 参考:这几句除了交代时间地点和特定环境外,更主要的作用是渲染气氛,它渲染了一种 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 [此处若学生不能回答,则启发:我们在看一些影视作品的时候,常常会看到当好人要遭 殃的时候,往往都是乌云密布,电闪雷鸣,狂风怒吼,阴雨绵绵,这样的场景有什么作用 呢?] 补充资料: 寒蝉、长亭、骤雨初歇(意象)等都是最能表现他当时心情的事物。 寒蝉: 古人在文学作品中写到“蝉”的时候,往往都是和“忧愁悲苦”联系在一起的。 比如元 代的卢挚在《沉醉东风》中说:“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宋代词人晏几道在 《采桑子》中说:“一寸愁心,日日寒蝉夜夜砧。”这些诗句都是借“蝉鸣”来抒发悲苦忧 愁的思想感情的。因为蝉的鸣叫,呕哑嘲哳难为听,而秋蝉的鸣叫就更加凄凉,这里再加 上一个“寒”字,就愈发使人感到特别的悲苦,因而“寒蝉凄切”四字在词作之首就为全 篇奠定了一种令人心碎情感基调。 长亭: 早在秦汉时便开始在道旁设亭,供旅客停息休憩或送别饯行之用。当时是十里置亭,也叫 “十里长亭”五里一短亭。词中的长亭(短亭)是古代的人们送别的场所,许多文人学士 在写离别时经常要写到长亭。 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 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连短亭。” 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 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一瓢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这些诗句都将离别与长亭联系在一起。正是因为长亭是送别的场所,所以它也就成了离愁 别绪的象征。面对着长亭古道,曾有多少有情人在此洒泪惜别,曾有多少佳侣从此各奔他 乡?作者面对此亭,睹物伤心,触景生情,怎能不感慨万端!更何况眼下是骤雨初歇,凉 意彻骨,暮色苍茫,云低风冷。在这样一种令人凄神寒骨的环境中,又怎能不让人黯然销 魂! 教师总结:在这三句中,词作开篇就以凄婉之笔通过环境描写渲染了一种令人心碎的悲凉 气氛。在一个清秋的傍晚,大雨刚刚停歇,乌云依然密布,寒蝉凄凉的鸣叫此起彼伏,面 对着长亭古道,一对倾心相爱的人就要分手了。“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这 是多么令人伤感的场面啊!词作开头这三个句子字字写景,而字字传情,景物特征与人物 心情水乳交融,正所谓字字情,声声泪,令人顿生许多愁啊。 ⑵“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①活动:通过想象和联想,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亭送别时的情景。 示例:在那样一种令人销魂蚀骨的环境中,城门外,帐篷中,一对情侣设宴饯行。正在难 舍难分之际,纵然有山珍海味,美馔佳肴,也必然是食之无味;而船家又看不出个眉眼高 低,竟然在这样的时刻催促登程!词人不想走不愿走却又不得不走
(矛盾:留恋←→ 催发 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这真是令人柔肠寸断,肝胆俱焚 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 (3)“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学生描述此情景并赏析: 参考: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 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 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 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 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 情怀。 (4)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 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 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 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 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那浩渺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这样,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 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 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毛泽东也曾经描写 过楚地的天空,“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上阕重在写离别前的依依不舍的情景。 2、赏析下阕。 (1)“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参考: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 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 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 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③联系中国 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
3 (矛盾:留恋←→ 催发 情深意长→不想走,我想留),这真是令人柔肠寸断,肝胆俱焚! 痛苦、无奈、恋恋不舍的心情 ⑶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词人用细节描写推出的特写镜头 学生描述此情景并赏析: 参考:在这个特写镜头中,词人突出的是相握的手和含泪的眼。在这个画面中,两双无力 而有意的手紧紧地握在一起,离别在即,痛苦万分,即使有万语千言,千言万语,也难以 一一倾诉,只好我望着你,你望着我,泪眼相对,无语凝视。“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 声胜有声”,“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啊。 白描手法,寥寥数语便把情人间那种缠绵眷恋之情,无可奈何之意维妙维肖地表达出来了。 柳永是描写离别之情的高手,他特别擅长通过这种看似简单平凡的词句来传达真挚感人的 情怀。 ⑷上阕的结句:“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①这三句再次描写景物,这里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 明确:开头三句写的是眼前的景物,而这三句写的是想象中的景物。这里的一个“念”字, 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它实际上是词人内心深处那种“剪不断,理还乱” 的离愁别绪的形象化显现。 ②词人这里描写想象中的景物,表现了他怎样的心情?请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 明确:词人此时的心情是惆怅、凄苦、悲凉的。 词人愁绪如千里烟波般的绵长,如沉沉暮霭般的浓重,如楚地天空一样无边无际。笼罩在 江面上的雾气水波长时间难以散开与缠绕在人心头的惆怅长时间难以消除相似;黄昏云雾 沉沉的特点与人心情的沉重相似。用这些把离愁写得缠缠绵绵,充分表现了离别的愁绪。 那浩渺空阔的楚天,更让人感觉到前途是多么渺茫。这样,这些景物描写就有力地烘托出 词人的愁绪和前途的黯淡无光,同时也暗示出情侣的分别将是久远而漫长。 “阔”字,既写出了景物的特征,又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失落与惆怅。毛泽东也曾经描写 过楚地的天空,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上阕重在写离别前的依依不舍的情景。 2、赏析下阕。 ⑴“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①问题:在这两句中,有三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主旨,是哪三字? 明确:伤离别。 ②为什么古人比今人更看重离别? 参考: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有感情的人,都会因为离别而感觉到悲伤。相见时难别亦难, 东风无力百花残。离别在古代是人们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所谓“生离死别”主要原因是交 通的不发达,远行多半走水路,行程往往成年累月,以及诸多难以预见的阻隔因素,从而 让分别之人产生前路迢迢、山重水复、归期难料的纷繁情绪。加上离人多半因为被贬、流 放,或为生活所迫,或因战争离乱或男女情缘,这就特别惹起人的万端感慨。③联系中国 古代诗歌的“悲秋”传统,结合柳永的处境,体味作者的感情。 离别本来就是人生中最令人悲伤难过的事,更何况正处在冷落的清秋节呢!秋天本来是草
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 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 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 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离别之事 是非常悲苦的,清秋又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 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 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 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参考: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 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 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参考:“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 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愁绪更浓, 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③补充资料: “杨柳”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 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 “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去矣,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以乐景写哀情,倍增 其哀)。折柳送客,唐最盛,当时都城长安东的灞水两岸多杨柳,灞水上的灞桥是长安东 去洛阳的必经之地,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折柳而别 李白在《劳劳亭》中说“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北宋贺 铸在《更漏子》中说:“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 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月光是清冷的, 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另外“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 含别离之意。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 景,点染(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意)象,又写得那么鲜明 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①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参考: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
4 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中往往会有一种凄清冷落之感,所以古人在描写秋天的 时候,经常与“愁苦悲凉”的感情联系在一起。先秦的宋玉在《九辨》中说:“悲哉,秋 之为气也!”南宋吴文英在《唐多令》中说:“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而 曹雪芹在《秋窗风雨夕》中则说:“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 那堪风雨助凄凉。”这些诗句都写出了怀有特定情感的人在秋天中的特定感受。离别之事 是非常悲苦的,清秋又特别凄凉的,而在这首《雨霖铃》中,词人把离别之事与清秋之气 叠加在一起,融合在一起,非常悲苦,再加上特别凄凉,这就使情感的表达更加沉重。 (此时的柳永仕途失意,不得不离开汴京而南下漂泊,此番离京,心情黯淡,前程迷茫; 昔日红颜知己前来相送,此番离别,归期难料,犹如生离死别,往日千般柔情,万种恩爱 都蕴含在两双含情的泪眼中,千言万语,百般千虑,一切尽在不言中。) ⑵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①这两句成为千古名句你能说说理由吗? 参考:它没有一个字写情,而又没有一个字不写情。词人设想旅途中的情景:待今宵酒醒 之后,我将身在何方呢?我的身边还能有我的知心人陪伴我吗?不会有了,陪伴我的将只 有岸边杨柳,耳畔清风,天边残月! ②句中“酒醒”照应上阕哪一句?词人为什么喝酒? 参考:“都门帐饮无绪”,既然是没有情绪,为什么还要喝呢?无非是借酒浇愁而已。词人 本指望一醉解千愁,却不料“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酒醒之后愁绪更浓, 这怎不令人潸然泪下呢? ③补充资料: “杨柳”的意象。杨柳是中国古代送别诗中描写得最多,最优美动人情意绵绵的一个意象。 古人写离别之情,往往要写杨柳,并经常用折柳表示送别之情,为什么呢?因为“柳”与 “留”读音相近,所以折柳可以表示“留恋”之意。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去矣,雨雪霏霏。 ----《诗经。采薇》(以乐景写哀情,倍增 其哀)。折柳送客,唐最盛,当时都城长安东的灞水两岸多杨柳,灞水上的灞桥是长安东 去洛阳的必经之地,唐代长安人送客,一般到灞折柳而别。 李白在《劳劳亭》中说“天下伤心处,劳劳送客亭,春风知别苦,不遣柳条青。” 北宋贺 铸在《更漏子》中说:“上东门,门外柳,赠别每烦纤手。一叶落,几番秋,江南独倚楼。” ④品味词中的“晓风残月”对抒情的作用。 “晓风残月”也是最能触动人的感情的事物。秋日的风是凉的,秋天早晨的风更凉,另 外古人出行多在黎明时分登程,送别也在这一时刻,“晓风”意味着离;月光是清冷的, 残月的光更加清冷,而早晨的残月就显得特别凄凉,另外“圆月”是团聚的象征,“残月” 含别离之意。所以“晓风残月”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 景,点染(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 在这短短的两句词里,作者集中写了这么多最能触动离愁的物(意)象,又写得那么鲜明 那么生动。这,正是它感动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根本原因。 ⑶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①词人这里为什么说“虚设”? 参考:因为没有人陪伴,无论怎样的良辰好景,对词人来说都是没有意义的。请大家注意
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 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 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 中,结束了全词 五、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六、了解柳词的风格特点 阅读讨论: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俞文豹《吹剑 问题: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 的词有何特点? 讨论后明确: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 1.景物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情感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意境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 恻,情景交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羽扇纶巾。 故垒西边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三国周郎赤壁 故国神游,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 多情应笑我 卷起千堆雪. 早生华发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人间如梦 遥想公瑾当年 尊还酹江月。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总结本首词风 豪放题材较为广阔, 语言气象恢弘雄放清新朴素、明快畅达 情感清越豪迈开阔、健朗直写胸臆
5 词人在这里只写到良辰好景,而没有写到平常时日。为什么呢?因为连良辰好景都形同虚 设,那平常日子中的度日如年就可想而知了。就算有千种深情,万般爱意,又向谁去说呢? 只有独对清风冷月,望空兴叹,为伊消得人憔悴了。这样,作者就在令人洒泪伤情的抒写 中,结束了全词。 五、小结: 从整体上看,这首千古名词,通篇围绕“伤离别”三字构思: 先写离别之前,重在勾勒环境; 次写离别之时,重在描摹情态; 再写别后想象,重在刻画心理。 全词情景交融,情深意挚,凄楚动人,具有极强的婉约美, 六、了解柳词的风格特点: 阅读讨论:东坡在玉堂(官署名,在学士院内)日,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 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 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笑得直不起身子)。 ---俞文豹《吹剑 录》 问题:你认为从以上形象的评论中(选择的不同歌者和不同的伴奏乐器)可以看出柳永 的词有何特点? 讨论后明确:具有轻柔凄恻的婉约美.具体表现 1.景物 具有轻、柔、纤的特点。 2.情感 具有阴柔美:悲恸的离别情怀,思念之苦,细致入微,低婉缠绵。 3.意境 具有婉约之美。景为冷落的秋景,情为伤感的离别,状清秋之萧瑟,写别离之 凄 恻,情景交融。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 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 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 小乔初嫁了。 雄姿英发, 总结本首词风. 豪放 题材 较为广阔, 语言 气象恢弘雄放 清新朴素、明快畅达 情感 清越豪迈 开阔、健朗 直写胸臆 羽扇纶巾。 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人间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写作手法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 婉约题材狭窄单调 语言清丽 情感委婉含蓄缠绵悱恻愁苦,悲伤, 写作手法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 板书 别前——勾勒环境 别时一一描绘情态 别后-——刻画心理 意象一一意境一—情感(鉴赏方法)
6 写作手法 写景则大笔勾勒,朴实明快,不用辞藻 婉约 题材 狭窄单调 语言 清丽 情感 委婉含蓄 缠绵 悱恻愁苦,悲伤, 写作手法 写景则铺叙细腻,曲尽其形,且辞藻华美 板书 别前——勾勒环境 别时——描绘情态 别后-——刻画心理 意象——意境——情感(鉴赏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