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人才快讯 2012年12月第八期(总第8期) ※※※※※※※※※※※※※※※※※※※※※※※※※※※※※ 本期目录 ◆国家政策 中组部要求:加强特殊人才医疗保健 万人计划”在全国扎实推进 ●关于公示第四批“青年千人计划”人选的公告 ◆高校动态 第一届清华-北大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讨会成功召开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基于声信息技术的生物超声测量、成像与操控研究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 Smart Sensing Technologies for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 Molecular Imaging Probes for Cancer Research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教授受聘为东南大学兼职教授 徐涛博士学术报告:技术方法创新与生命科学研究 ●“第二届上海市转化医学脑卒中研讨会”在上海交大召开 上海交大学术讲座: Applications of Compressed Sensing Theory in Computed Tomography ◆院内信息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成立5个研究部集聚800名高层次人才 中国数字医疗与产业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 深圳先进院医工所在医疗器械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深圳先进院上海育成中心医用产品评价实验室落成启用 中新双边交流研讨会在苏州纳米所举行 中科院四川转化医学研究医院成立 中国科学院召开“走出去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 行业信息 迈瑞公司荣膺“2012年度卓越产品线策略奖 迈瑞医疗宣布最高管理层变化
※※※※※※※※※※※※※※※※※※※※※※※※※※※※※ 中国科学院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 人才快讯 2012 年 12 月 第八期(总第 8 期) ※※※※※※※※※※※※※※※※※※※※※※※※※※※※※ 本 期 目 录 ┄┄┄┄┄┄┄┄┄┄┄┄┄┄┄┄┄┄┄┄┄┄┄┄┄┄┄┄┄ 国家政策 中组部要求:加强特殊人才医疗保健 “万人计划”在全国扎实推进 关于公示第四批“青年千人计划”人选的公告 高校动态 第一届清华-北大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讨会成功召开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基于声信息技术的生物超声测量、成像与操控研究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Smart Sensing Technologies for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Molecular Imaging Probes for Cancer Research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教授受聘为东南大学兼职教授 徐涛博士学术报告: 技术方法创新与生命科学研究 “第二届上海市转化医学脑卒中研讨会”在上海交大召开 上海交大学术讲座: Applications of Compressed Sensing Theory in Computed Tomography 院内信息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成立 5 个研究部集聚 800 名高层次人才 中国数字医疗与产业高峰论坛在深圳举行 深圳先进院医工所在医疗器械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深圳先进院上海育成中心医用产品评价实验室落成启用 中新双边交流研讨会在苏州纳米所举行 中科院四川转化医学研究医院成立 中国科学院召开“走出去发展战略”专题研讨会 行业信息 迈瑞公司荣膺“2012 年度卓越产品线策略奖” 迈瑞医疗宣布最高管理层变化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年第八期 国内外医疗器械企业竞相入场分子诊断 ◆地方引才 江苏赴美、加举办海外高层人才交流峰会 2012年江苏省“创新团队计划”公示公告 苏州力促“千人计划”人才成就“中国 ◆所内讯息 我所磁共振组申请2013年中囯科学院与俄鸟白等国科技合作专项补助经费 获批 ●蒯多杰博士入选2013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国家政策 中组部要求:加强特殊人才医疗保健 来源:南方都市报2012-12-0 内容摘要:按照通知,特殊一线岗位主要是指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关系我 囯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岗位。通知还强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 由于歼-15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意外去世,中组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组 织人事部门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做妤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医疗保健工 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批示精神 按照通知,特殊一线岗位主要是指囯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关系我国国家安全和 囯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岗位。通知还强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 示精神”。 此前的11月25日,歼-15舰载杋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疾病逝世 罗阳今年只有51岁,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歼-15战 机就是重要成果。据新华社消息,次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 示。习近平指出,罗阳同志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 的英年早逝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习近平还要求有关方面妥善照顾罗阳同志的家人。 执行重要任务必要时派医务人员随行 中组部的通知要求,在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参加重大活动、执行重要任务前,要组织专项 体检和健康状况评估,必要时派医务人员随行。要加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健康管理工作,建 立健康档案,健全健康体检、健康评估、疾病预警、动态监测、追踪服务杋制,提供全面健 康管理服务。要加强健康咨询,定期组织医务专家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提高特殊一线岗位人 才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要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配备健康咨询医生,指导他们建立健康 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才,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营养、保健、运 动及心理健康指导 要掌握一批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名单 通知同时要求,要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就医提供便利条件,建立优先就诊制度,保证特 殊一线岗位人才有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必要时实行“一对一”服务,指定专门医生和保健 人员,提供上门诊疗服务。要建立就诊协调杋制,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就诊提供便利。要建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 年第八期 国内外医疗器械企业竞相入场分子诊断 地方引才 江苏赴美、加举办海外高层人才交流峰会 2012 年江苏省“创新团队计划”公示公告 苏州力促“千人计划”人才成就“中国梦” 所内讯息 我所磁共振组申请 2013 年中国科学院与俄乌白等国科技合作专项补助经费 获批 蒯多杰博士入选 2013 年度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 国家政策 中组部要求:加强特殊人才医疗保健 来源:南方都市报 2012-12-03 内容摘要: 按照通知,特殊一线岗位主要是指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关系我 国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岗位。通知还强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 书记的重要批示精神”。 由于歼-15 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的意外去世,中组部近日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组 织人事部门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做好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医疗保健工作。 贯彻落实习近平重要批示精神 按照通知,特殊一线岗位主要是指国防科技工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关系我国国家安全和 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岗位。通知还强调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批 示精神”。 此前的 11 月 25 日,歼-15 舰载机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在大连执行任务时突发疾病逝世。 罗阳今年只有 51 岁,在他的带领下,中国航空工业实现了从陆地到海洋的跨越,歼-15 战 机就是重要成果。据新华社消息,次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作出重要指 示。习近平指出,罗阳同志秉持航空报国的志向,为我国航空事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他 的英年早逝是党和国家的一个重大损失。习近平还要求有关方面妥善照顾罗阳同志的家人。 执行重要任务必要时派医务人员随行 中组部的通知要求,在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参加重大活动、执行重要任务前,要组织专项 体检和健康状况评估,必要时派医务人员随行。要加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健康管理工作,建 立健康档案,健全健康体检、健康评估、疾病预警、动态监测、追踪服务机制,提供全面健 康管理服务。要加强健康咨询,定期组织医务专家举办健康知识讲座,提高特殊一线岗位人 才自我保健意识和保健能力。要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配备健康咨询医生,指导他们建立健康 生活方式,减少危险因素。对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才,及时进行有针对性的营养、保健、运 动及心理健康指导。 要掌握一批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名单 通知同时要求,要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就医提供便利条件,建立优先就诊制度,保证特 殊一线岗位人才有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必要时实行“一对一”服务,指定专门医生和保健 人员,提供上门诊疗服务。要建立就诊协调机制,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就诊提供便利。要建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年第八期 立特殊一线岗位人才重大疾病情况报告制度。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掌握一批特殊一线岗位人 才名单,加强联系,搞好服务。同时,建立重大疾病情况报告制度,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要 及时将特殊一线岗位人才患重大疾病情况上报上级党委,并做妤探视、慰问等工作, 通知要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摸淸本地区、本部门特殊一线岗位人才 医疗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近期抓紧对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健康状况进行一次排查。同时, 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措施。 通知列出了几条要求 1、提供科学、规范、个性化体检服务,定时随访检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2、在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参加重大活动、执行重要任务前,要组织专项体检和健康状况 评估,必要时派医务人员随行。 3、要加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健康管理工作,建立健康档案 4、要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配备健康咨询医生,指导他们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危险 因素 要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就医提供便利条件,建立优先就诊制度,保证特殊一线岗位 人才有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必要时实行“一对一”服务,指定专门医生和保健人员,提供 上门诊疗服务。 6、要建立特殊一线岗位人才重大疾病情况报告制度。 7、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摸清本地区、本部门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医疔保 健工作存在的问题,近期抓紧对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健康状况进行一次排查 万人计划”在全国扎实推进 来源:光明日报2012-11-04 内容摘要: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一靠面向海外引进人才,二靠立足国 内培养人才。2008年以来,国家抓住国际金融危杋给引进海外人才提供的难得机遇,集中 力量实施“千人计划”,掀起海外人才回归报国热潮 成才不分国内国外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煜宇,27岁就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她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重庆妹 子,虽然专业表现优异,但也只能按部就班地评职称、长工资、申请经费。享受海归髙层次 人才的优厚待遇?她想都没想过 但是,随着不久前她的名字进入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公示名单,在工作条 件、事业平台、生活待遇等方面和“千人计划”人才一样受到国家重点保障,这一切都有可能 成为现实。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是刚刚推出的“万人计划”(也称“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 划”)的一部分,主要是支持国内具有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成长为各领域领军人才,入选者 可获得中央财政较大力度专项支持。 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一靠面向海外引进人才,二靠立足国内培养人才 2008年以来,国家抓住国际金融危杋给引进海外人才提供的难得机遇,集中力量实葹“千人 计划”,掀起海外人才回归报国热潮 实践证明,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解决科技领军人才匮乏的快捷、现实、有效的途 径。但是,也引发了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强烈反应,要求国家像重视引进人才一样加强对国内 人才的支持。 为了充分调动国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切实发挥他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 年第八期 立特殊一线岗位人才重大疾病情况报告制度。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掌握一批特殊一线岗位人 才名单,加强联系,搞好服务。同时,建立重大疾病情况报告制度,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要 及时将特殊一线岗位人才患重大疾病情况上报上级党委,并做好探视、慰问等工作。 通知要求,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摸清本地区、本部门特殊一线岗位人才 医疗保健工作存在的问题,近期抓紧对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健康状况进行一次排查。同时,结 合实际研究制定具体措施。 通知列出了几条要求: 1、提供科学、规范、个性化体检服务,定时随访检查,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 2、在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参加重大活动、执行重要任务前,要组织专项体检和健康状况 评估,必要时派医务人员随行。 3、要加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健康管理工作,建立健康档案。 4、要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配备健康咨询医生,指导他们建立健康生活方式,减少危险 因素。 5、要为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就医提供便利条件,建立优先就诊制度,保证特殊一线岗位 人才有病得到及时有效治疗,必要时实行“一对一”服务,指定专门医生和保健人员,提供 上门诊疗服务。 6、要建立特殊一线岗位人才重大疾病情况报告制度。 7、各级组织人事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摸清本地区、本部门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医疗保 健工作存在的问题,近期抓紧对特殊一线岗位人才健康状况进行一次排查。 “万人计划”在全国扎实推进 来源:光明日报 2012-11-04 内容摘要: 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一靠面向海外引进人才,二靠立足国 内培养人才。2008 年以来,国家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给引进海外人才提供的难得机遇,集中 力量实施“千人计划”,掀起海外人才回归报国热潮。 成才不分国内国外 西南政法大学教授王煜宇,27 岁就被破格晋升为副教授。她是一名土生土长的重庆妹 子,虽然专业表现优异,但也只能按部就班地评职称、长工资、申请经费。享受海归高层次 人才的优厚待遇?她想都没想过。 但是,随着不久前她的名字进入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公示名单,在工作条 件、事业平台、生活待遇等方面和“千人计划”人才一样受到国家重点保障,这一切都有可能 成为现实。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是刚刚推出的“万人计划”(也称“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 划”)的一部分,主要是支持国内具有潜力的青年拔尖人才成长为各领域领军人才,入选者 可获得中央财政较大力度专项支持。 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一靠面向海外引进人才,二靠立足国内培养人才。 2008 年以来,国家抓住国际金融危机给引进海外人才提供的难得机遇,集中力量实施“千人 计划”,掀起海外人才回归报国热潮。 实践证明,积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解决科技领军人才匮乏的快捷、现实、有效的途 径。但是,也引发了国内高层次人才的强烈反应,要求国家像重视引进人才一样加强对国内 人才的支持。 为了充分调动国内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切实发挥他们在建设创新型国家中的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年第八期 主体作用,中央组织部等部门于2012年8月推出一项重大的人才培养支持工程—“万人计 划”,专门面向国内遴选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这个计划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 人计划'并行实施,对于统筹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打造一支强大的国家创新力量具有十 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指出 国内人才的定心丸 如果真能入选青年拔尖人才,获得国家持续稳定的支持,我将着眼一些研究周期较长、 挑战难度更大的方向,继续在学科前沿开展独立的创新工作。”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的 申报者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傅尧这样说。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太妤了,为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特殊支持,填补了 国内激励年轻人才机制方面的空白,在青年学者中反响很大。”评审专家戴晓虎介绍,作为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他专门听取了本院年轻人对该计划的想法,大家都感到这个计划不 仅为他们树立了奋斗的目标,也提供了长期、可持续的良好环境和适宜创新的土壤,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高层次人才是建 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力量。近年来,我国对人才的激励和支持项目很多,但相对比较分散, 而且有的项目已实施很多年,必须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人才特点的变化,采取更有针对性 的支持措施,最大限度调动国内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内现有人才和海外人才同等重要,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千力量和宝贵财富,必 须培养妤、保护好、支持妤。”这位负責人指出,“万人计划”是一项“含金量”较高的、由国 家对国内高层次人才提供重点支持的计划。对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 家再从荣誉称号、经费支持、政策支持、纳入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四个方面给予重点支 持,形成集成效应。 此前,“千人计划”提供每人100万元的安家补助,这是国内人才感到不平衡的突出问题。 因此,“万人计划”也为入选者提供直接用于个人且力度较大的经费支持,与“千人计划”平衡 但与“千人计划的一次性补助主要用于引进人才的落户生活支出不同,“万人计划”的特殊支 持经费主要是用于入选对象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培养人才和团队建设等方面支出,同时鼓励 地方和用人单位配套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各有关部门还将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 方面制定具体支持政策,鼓励有关部门参照“千人计划”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国内人才实际, 为“万人计划”制定落实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此外,入选“万人计划”的杰 出人才和领军人才将被纳入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 所有这些特殊支持,无异于给国内人才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安心投身于自己的工作 岗位,全神贯注从事创新创业 在实践中拓展完善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科技骨干孙永志、30岁就在清华大学当博导的颜宁、上海歌 舞团的优秀舞蹈家黄豆豆….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公示名单上,各行各业的 青年才俊作为“万人计划推出以来的首批入选者,受到万众瞩目 人们在赞叹他们的杰出专业表现外,也许会有些狐疑,为什么入选者名单会这么快推出?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这位负责人对此做出了解释:“万人计划”是在统筹12项国 家重大人才工程及相关高层次人才项目的基础上制定的。具体说来,青年拔尖人才的遴选是 以2011年中组部推出的“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为基础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与原有的“文 化名家工程”对接,教学名师则与教育部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相对应 其实中央在2008年“千人计划”制定实施的同时,就已经着手考虑“万人计划”的启动工 作。为此,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广泛听取了各方面 的意见建议,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万人计划”的各项工作都有一定的基础,并不是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 年第八期 主体作用,中央组织部等部门于 2012 年 8 月推出一项重大的人才培养支持工程——“万人计 划”,专门面向国内遴选支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这个计划与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的‘千 人计划’并行实施,对于统筹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打造一支强大的国家创新力量具有十 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吴江指出。 国内人才的定心丸 “如果真能入选青年拔尖人才,获得国家持续稳定的支持,我将着眼一些研究周期较长、 挑战难度更大的方向,继续在学科前沿开展独立的创新工作。”“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的 申报者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傅尧这样说。 “‘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太好了,为国内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提供特殊支持,填补了 国内激励年轻人才机制方面的空白,在青年学者中反响很大。”评审专家戴晓虎介绍,作为 同济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他专门听取了本院年轻人对该计划的想法,大家都感到这个计划不 仅为他们树立了奋斗的目标,也提供了长期、可持续的良好环境和适宜创新的土壤。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国内高层次人才是建 设创新型国家的主体力量。近年来,我国对人才的激励和支持项目很多,但相对比较分散, 而且有的项目已实施很多年,必须随着形势任务的变化、人才特点的变化,采取更有针对性 的支持措施,最大限度调动国内高层次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国内现有人才和海外人才同等重要,都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骨干力量和宝贵财富,必 须培养好、保护好、支持好。”这位负责人指出,“万人计划”是一项“含金量”较高的、由国 家对国内高层次人才提供重点支持的计划。对入选对象,在有关部门原有支持的基础上,国 家再从荣誉称号、经费支持、政策支持、纳入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四个方面给予重点支 持,形成集成效应。 此前,“千人计划”提供每人 100 万元的安家补助,这是国内人才感到不平衡的突出问题。 因此,“万人计划”也为入选者提供直接用于个人且力度较大的经费支持,与“千人计划”平衡。 但与“千人计划”的一次性补助主要用于引进人才的落户生活支出不同,“万人计划”的特殊支 持经费主要是用于入选对象开展自主选题研究、培养人才和团队建设等方面支出,同时鼓励 地方和用人单位配套给予适当经费支持。 各有关部门还将在科研管理、事业平台、人事制度、经费使用、考核评价、激励保障等 方面制定具体支持政策,鼓励有关部门参照“千人计划”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国内人才实际, 为“万人计划”制定落实工作条件、生活待遇等方面的特殊政策。此外,入选“万人计划”的杰 出人才和领军人才将被纳入中央联系的高级专家范围。 所有这些特殊支持,无异于给国内人才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安心投身于自己的工作 岗位,全神贯注从事创新创业。 在实践中拓展完善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科技骨干孙永志、30 岁就在清华大学当博导的颜宁、上海歌 舞团的优秀舞蹈家黄豆豆……在“首批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公示名单上,各行各业的 青年才俊作为“万人计划”推出以来的首批入选者,受到万众瞩目。 人们在赞叹他们的杰出专业表现外,也许会有些狐疑,为什么入选者名单会这么快推出? 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办公室的这位负责人对此做出了解释:“万人计划”是在统筹 12 项国 家重大人才工程及相关高层次人才项目的基础上制定的。具体说来,青年拔尖人才的遴选是 以 2011 年中组部推出的“青年英才开发计划”为基础的,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与原有的“文 化名家工程”对接,教学名师则与教育部的“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相对应…… 其实中央在 2008 年“千人计划”制定实施的同时,就已经着手考虑“万人计划”的启动工 作。为此,中央组织部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一系列深入调研和充分论证,广泛听取了各方面 的意见建议,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所以,“万人计划”的各项工作都有一定的基础,并不是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年第八期 平地起高楼。 这位负责人说,“万人计划”是一项涵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实施周期长的宏大计划 在计划开始时不必求全责备,要允许它像“千人计划”那样,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完善,逐步形 成完善的体系 贴士 “万人计划”的目标 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万人计划”将从2012年起,用10年左右时间,有计 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1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 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与“千人计划”相互衔接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关于公示第四批“青年千人计划”人选的公告 来源:千人计划网2012-11-30 根据《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的规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 室组织实施了笫四批“青年千人计划”申报评审工作。经初审、通信评审、面试评审,共有 185名人选通过评审,现予以公示,公示期7天。如对人选的资格条件等有异议,请于2012 年12月7日之前将有关意见发至专项办邮箱( zhuanxiangban01000plan.org)。 附:具体名单见链接:htp://ww.1000plan.org/qrj/ article/24024#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 2012年11月30日 高校动态 第一届清华-北大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讨会成功召开 11月17日,第一届清华—北大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讨会在北大中关新园会议中心成功 召开。据悉,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方面远远落后于欧 美发达国家,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生命健康领域的发展。此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分析 我国生物医学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商讨两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人才培养、协同技术创新 等方面的相关对策及合作 两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共有40余位教师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上午的会议首先由两系系主 任王小勤和任秋实教授分别介绍了清华、北大生医系的概况。两位教授从各系发展历史,现 阶段人员、科研和教学情况,以及人才引进和未来发展计划等方面作了具体全面的介绍。随 后,两系代表老师按照四大研究方向即医学影像、医疗仪器、神经工程以及纳米医学和组织 工程分别介绍了各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特色。通过实时互动问答,双方教授进行了充分的 交流,加深了对彼此研究的了解,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下午的讨论主要围绕如何发挥两校各自优势,建立创新的人才培养和研究体制,为彻底 解决我囯高端医疗仪器主要依赖于进口的尴尬处境,商讨对策。首先,王小勤教授总结了国 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结合自己多年在海外的科研、教学经验提 出了若干建议,包括从发展交叉学科的角度来提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竟争力的想法。随后 任秋实教授系统地回顾了国内生物医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加强两系协同创新的若干 建议。随后,两系教师围绕两系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加强合作共赢等事宜 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果的讨论,并形成了很多具有建设性和操作性的提议。概括总结为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 年第八期 平地起高楼。 这位负责人说,“万人计划”是一项涵盖领域广、涉及部门多、实施周期长的宏大计划, 在计划开始时不必求全责备,要允许它像“千人计划”那样,在实践中不断拓展完善,逐步形 成完善的体系。 贴士 “万人计划”的目标 围绕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万人计划”将从 2012 年起,用 10 年左右时间,有计 划、有重点地遴选支持 1 万名左右自然科学、工程技术和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杰出人才、领 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形成与“千人计划”相互衔接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体系。 关于公示第四批“青年千人计划”人选的公告 来源:千人计划网 2012-11-30 根据《青年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细则》的规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 室组织实施了第四批“青年千人计划”申报评审工作。经初审、通信评审、面试评审,共有 185 名人选通过评审,现予以公示,公示期 7 天。如对人选的资格条件等有异议,请于 2012 年 12 月 7 日之前将有关意见发至专项办邮箱(zhuanxiangban@1000plan.org)。 附:具体名单见链接: http://www.1000plan.org/qrjh/article/24024# 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专项办公室 2012 年 11 月 30 日 高校动态 第一届清华-北大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讨会成功召开 11 月 17 日,第一届清华—北大生物医学工程联合研讨会在北大中关新园会议中心成功 召开。据悉,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人才培养、技术研发、产业发展等方面远远落后于欧 美发达国家,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生命健康领域的发展。此次研讨会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分析 我国生物医学相关产业发展的瓶颈,商讨两校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在人才培养、协同技术创新 等方面的相关对策及合作。 两校生物医学工程系共有 40 余位教师出席了本次研讨会。上午的会议首先由两系系主 任王小勤和任秋实教授分别介绍了清华、北大生医系的概况。两位教授从各系发展历史,现 阶段人员、科研和教学情况,以及人才引进和未来发展计划等方面作了具体全面的介绍。随 后,两系代表老师按照四大研究方向即医学影像、医疗仪器、神经工程以及纳米医学和组织 工程分别介绍了各自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和特色。通过实时互动问答,双方教授进行了充分的 交流,加深了对彼此研究的了解,为今后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下午的讨论主要围绕如何发挥两校各自优势,建立创新的人才培养和研究体制,为彻底 解决我国高端医疗仪器主要依赖于进口的尴尬处境,商讨对策。首先,王小勤教授总结了国 内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教育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结合自己多年在海外的科研、教学经验提 出了若干建议,包括从发展交叉学科的角度来提高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竞争力的想法。随后, 任秋实教授系统地回顾了国内生物医学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提出了加强两系协同创新的若干 建议。随后,两系教师围绕两系协同创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加强合作共赢等事宜, 进行了热烈而富有成果的讨论,并形成了很多具有建设性和操作性的提议。概括总结为:短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年第八期 期目标是尽快实施两系课程共享(学分互认),联合部署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暑期夏令营), 联合举办学术会议、暑期培训等活动;中期目标是摸索建立协同创新研究模式,集中双方教 育、研究等优势资源,培养生物医学创新领军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长 期目标是经过双方若千年共同努力,在推动两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力发展的同时,积极探 索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医学工程新的发展模式 此次研讨会不仅增进了两系老师的相互了解,而且深入分析制约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因素,并就人才培养、研究机制、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建设性 的方案。相信在两系教授共同的努力下,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协 同创新研究模式将对该领域的健康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基于声信息技术的生物超声测量、成像与操 控研究 时间:11月21日下午3:00 地点:医学科学楼B321 报告人:郑海荣〔研究员,中囯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报告摘要: 医学超声技术在生物医学及临床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声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 超声应用创新。超声由于其独特的杋械能量效应,近年来展示岀在超声定量功能成像、给药 和治疗方面一系列前沿进展,使得多功能超声“成像-给药-治疗”一体化技术革新变成可能 本报告将讲述研究小组关于超声技术在定量功能成像(靶向微泡分子影像、生物力学成像)、 辐射力定点操控、给药及治疗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超声分子成像是超声影像学 从非特异性物理显像向特异性靶分子成像的探索拓展,是超声影像诊断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主要涉及包括超声微泡非线性声学理论基础及超声激励下声及动力学特性,微米或亚微米级 气泡的非线性声学特性;靶向超声造影剂探针的制备方法与工芑;敏锐探测靶向声学探针的 低频激励高频接收等非线性超声成像方法;髙频/超高频超声探头、成像系统及平台;靶向 分子成像在典型重要疾病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报告中还将阐述基于高帧速超声 和辐射力技术的多维度生物组织弹性成像等超声生物力学成像最新进展。超声由于其独特的 机械能量效应以及杋械波场特征,设计声场产生的定向辐射力可以定点空间移动微小颗粒和 药物,可发展为一种高效无创的定点给药治疔技术,在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等领域有着重要前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 Smart Sensing Technologies for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时间:12月11日下午3:00 地点:医学科学楼B323 报告人: Yong ji Fu,Ph.D. 报告摘要: Smart physiological sensing have become a powerful tool to extend heal thcare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 年第八期 期目标是尽快实施两系课程共享(学分互认),联合部署研究生招生宣传工作(暑期夏令营), 联合举办学术会议、暑期培训等活动;中期目标是摸索建立协同创新研究模式,集中双方教 育、研究等优势资源,培养生物医学创新领军人才,从根本上解决制约产业发展的问题;长 期目标是经过双方若干年共同努力,在推动两系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大力发展的同时,积极探 索和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生物医学工程新的发展模式。 此次研讨会不仅增进了两系老师的相互了解,而且深入分析制约与生命健康息息相关的 生物医学工程发展的因素,并就人才培养、研究机制、产业发展等诸多方面,提出了建设性 的方案。相信在两系教授共同的努力下,我国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一定会取得长足的进步,协 同创新研究模式将对该领域的健康发展起到引领作用。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基于声信息技术的生物超声测量、成像与操 控研究 时间:11 月 21 日下午 3:00 地点:医学科学楼 B321 报告人: 郑海荣(研究员,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 报告摘要: 医学超声技术在生物医学及临床上有着重要的价值,近年来声信息技术的发展有力的推动了 超声应用创新。超声由于其独特的机械能量效应,近年来展示出在超声定量功能成像、给药 和治疗方面一系列前沿进展,使得多功能超声“成像-给药-治疗”一体化技术革新变成可能。 本报告将讲述研究小组关于超声技术在定量功能成像(靶向微泡分子影像、生物力学成像)、 辐射力定点操控、给药及治疗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及进展。超声分子成像是超声影像学 从非特异性物理显像向特异性靶分子成像的探索拓展,是超声影像诊断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主要涉及包括超声微泡非线性声学理论基础及超声激励下声及动力学特性,微米或亚微米级 气泡的非线性声学特性;靶向超声造影剂探针的制备方法与工艺;敏锐探测靶向声学探针的 低频激励高频接收等非线性超声成像方法;高频/超高频超声探头、成像系统及平台;靶向 分子成像在典型重要疾病早期诊断方面的应用现状和前景。报告中还将阐述基于高帧速超声 和辐射力技术的多维度生物组织弹性成像等超声生物力学成像最新进展。超声由于其独特的 机械能量效应以及机械波场特征,设计声场产生的定向辐射力可以定点空间移动微小颗粒和 药物,可发展为一种高效无创的定点给药治疗技术,在肿瘤等疾病的治疗等领域有着重要前 景。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Smart Sensing Technologies for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时间:12 月 11 日下午 3:00 地点:医学科学楼 B323 报告人:Yongji Fu, Ph.D. 报告摘要: Smart physiological sensing have become a powerful tool to extend healthcare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年第八期 services from hospital to daily lif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to improve their life quality and reduce hea l thcare costs by avoiding disease exacerbat ion and other short term and long term consequences. Wearable sensors enable ambulatory monitoring of disease specif ic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e. g. heart rate, blood glucose, blood pressure). Acquired physiological signal is transferred through body area network(ban) to a central device such as a smar t phone for data processing and review. Innovative signal processing algorithms are developed to overcome challenges in ambulatory moni toring such as motion artifacts and ambient noises. Patient's disease status is es timated in real time to guide medicat ion reminder caregiver not ification or automa tic drug delivery. In this talk, a number of sensing technologies (optical, acoustical, electrical), wireless BAn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nd large scale data mining, decision making and closed loop control al i thms will be reviewed. Final ly, several disease mana gement systems will introduced to address different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diabetes, asthma. and COPD Dr. Yong ji Fu is currently an algorithm development manager at Becton Dickinson Technologies (BDt) in Research Triangle Park of North Carolina. He leads the al gori thm research group of smart devices including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 and artificial pancreas for diabetes care. Prior to joining Bdt, Dr. Fu wor ked at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 and Welch Allyn Medical Monitoring Sys tem. He has publ ished over 20 issued/ pending patents and over 10 papers in biomedical sensing and signa l analysis fields. He is a senior member and vice chair of EMBC-ENC chapter of IEEE. He also served as a member of several internat iona l conference technical committees and as a reviewer for multiple journals Yong ji Fu received his b s degree in 1999 and m s degree in 2002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and phd degree in 2008 from 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 US; all three degrees are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 Molecular Imaging Probes for Cancer Research 时间:12月12日下午2:00 地点:医学科学楼B321 fRsA: Xiaoyuan( Shawn)Chen, Ph D.(Chief and Senior Investigator, NIBIB, USA) Dr. Chen received his B S. in 1993 and M.S. in 1996 from Nanjing Universi ty, China. He then moved to the states and obtained his ph. d. in 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daho in 1999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Chien M. Wai. After two quick pos doctoral programs at Syracuse University (under the mentorship of Dr. Jon Zubieta) and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supervised by Professor Michael J. Welch) Chen joined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Radiology. He then moved to Stanford University in 2004 to help build the Molecular Imaging Program at Stanford(MIPS)under the directorship of Professor Sanjiv Sam Gambhir, and was promoted to Associate Professor in 2008. In the summer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 年第八期 services from hospital to daily life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diseases, to improve their life quality and reduce healthcare costs by avoiding disease exacerbation and other short term and long term consequences. Wearable sensors enable ambulatory monitoring of disease specific physiological parameters (e.g. heart rate, blood glucose, blood pressure). Acquired physiological signal is transferred through a body area network (BAN) to a central device such as a smartphone for data processing and review. Innovative signal processing algorithms are developed to overcome challenges in ambulatory monitoring such as motion artifacts and ambient noises. Patient’s disease status is estimated in real time to guide medication reminder, caregiver notification or automatic drug delivery. In this talk, a number of sensing technologies (optical, acoustical, electrical), wireless BAN communication protocols and large scale data mining, decision making and closed loop control algorithms will be reviewed. Finally, several disease management systems will be introduced to address different chronic diseases such as diabetes, asthma, and COPD. Dr. Yongji Fu is currently an algorithm development manager at Becton Dickinson Technologies (BDT) in Research Triangle Park of North Carolina. He leads the algorithm research group of smart devices including 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 and artificial pancreas for diabetes care. Prior to joining BDT, Dr. Fu worked at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Siemens Medical Solutions and Welch Allyn Medical Monitoring System. He has published over 20 issued/pending patents and over 10 papers in biomedical sensing and signal analysis fields. He is a senior member and vice chair of EMBC-ENC chapter of IEEE. He also served as a member of sever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technical committees and as a reviewer for multiple journals. Yongji Fu received his B.S degree in 1999 and M.S degree in 2002 from Tsinghua University, China and PhD degree in 2008 from Oregon Health and Science University, US; all three degrees are i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清华大学学术报告:Molecular Imaging Probes for Cancer Research 时间:12 月 12 日下午 2:00 地点:医学科学楼 B321 报告人:Xiaoyuan (Shawn) Chen, Ph.D. (Chief and Senior Investigator, NIBIB, USA) Dr. Chen received his B.S. in 1993 and M.S. in 1996 from Nanjing University, China. He then moved to the states and obtained his Ph.D. in chemistry from the University of Idaho in 1999 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essor Chien M. Wai. After two quick postdoctoral programs at Syracuse University (under the mentorship of Dr. Jon Zubieta) and Washington University in St. Louis (supervised by Professor Michael J. Welch), Dr. Chen joined the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a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of Radiology. He then moved to Stanford University in 2004 to help build the Molecular Imaging Program at Stanford (MIPS) under the directorship of Professor Sanjiv Sam Gambhir, and was promoted to Associate Professor in 2008. In the summer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年第八期 of 2009, he joined the Intramural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medica 1 Imaging and Bioengineering (NibiB)as a tenured Senior Investiga tor. Dr. Chen also holds a joint appointment with the Nih Clinica l Center. Dr. Chen specializes in synthes izing molecular imaging probes for posi 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optical (bioluminescence, fluorescence and Raman)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photoacoustic imaging, as well as multimodality imaging. His research group a ims to develop molecular imaging tool box for better unders tanding of biology, ear ly diagnosis of disease, moni toring therapy res ponse nd guiding drug discovery /development. Dr. Chen puts special emphasis on high-sensitivity nanosensors for biomarker detection and theranos t ic nanomedicine for imaging, gene and drug delivery, and moni toring of trea tment.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教授受聘为东南大学兼职教授 11月5日下午,我校四牌楼校区礼东二楼报告厅举行仪式,聘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 所所长徐涛教授为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王保平、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 长顾宁、党委书记洪宗训、部分党政领导及师生代表出席仪式。仪式由顾宁教授主持. 仪式上,顾宁院长向大家介绍了徐涛教授的基本情况和学术成就,王保平副校长代表东 南大学致辞,并为徐涛教授颁发聘书、佩戴校徽 徐涛教授满怀着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热爱和对东南大学的深厚情意,发表了热情洋溢 的讲话。他表示多年来一直关注东南大学,关心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现在真 正成为东南大学一员,感到非常荣幸!他表示将会积极加强与生医学院师生的交流合作,为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多作贡献! 授聘仪式结束后,徐涛教授作了题为“工程技术创新与生命科学的汇聚”的报告。 徐涛博士学术报告 题目:技术方法创新与生命科学研究 报告人:徐涛教授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 时间:11月5日14:00 地点:礼东二楼报告厅 主持人:顾宁教授 主办: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附徐涛教授简介 徐涛教授,湖北宜昌人,生于1970年。现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 得者。徐涛教授1996年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1996-1999年赴德国马克思一普朗克生物物 理化学研究所师从诺奖得主内尔作博士后研究,199-2000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 物理系任高级研究员,2000年6月回国受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徐涛博士国外留学期间, 在Cell、 Nature Neuroscience、 Nature Cell Biology、EMB0J、 Biophysical J.等国际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 年第八期 of 2009, he joined the Intramural Research Program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Biomedical Imaging and Bioengineering (NIBIB) as a tenured Senior Investigator. Dr. Chen also holds a joint appointment with the NIH Clinical Center. Dr. Chen specializes in synthesizing molecular imaging probes for 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 (PET), single-photon emission computed tomography (SPEC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 optical (bioluminescence, fluorescence and Raman), contrast enhanced ultrasound, photoacoustic imaging, as well as multimodality imaging. His research group aims to develop molecular imaging toolbox for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biology, early diagnosis of disease, monitoring therapy response, and guiding drug discovery/development. Dr. Chen puts special emphasis on high-sensitivity nanosensors for biomarker detection and theranostic nanomedicine for imaging, gene and drug delivery, and monitoring of treatment.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所长徐涛教授受聘为东南大学兼职教授 11 月 5 日下午,我校四牌楼校区礼东二楼报告厅举行仪式,聘任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 所所长徐涛教授为东南大学兼职教授。东南大学副校长王保平、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院 长顾宁、党委书记洪宗训、部分党政领导及师生代表出席仪式。仪式由顾宁教授主持. 仪式上,顾宁院长向大家介绍了徐涛教授的基本情况和学术成就,王保平副校长代表东 南大学致辞,并为徐涛教授颁发聘书、佩戴校徽。 徐涛教授满怀着对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热爱和对东南大学的深厚情意,发表了热情洋溢 的讲话。他表示多年来一直关注东南大学,关心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现在真 正成为东南大学一员,感到非常荣幸!他表示将会积极加强与生医学院师生的交流合作,为 东南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发展多作贡献! 授聘仪式结束后,徐涛教授作了题为“工程技术创新与生命科学的汇聚”的报告。 徐涛博士学术报告 题 目:技术方法创新与生命科学研究 报告人:徐涛教授 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 时 间:11 月 5 日 14:00 地 点:礼东二楼报告厅 主持人:顾宁教授 主 办:生物科学与医学工程学院 附徐涛教授简介: 徐涛教授,湖北宜昌人,生于 1970 年。现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所长,学术委员会 副主任,生物大分子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 得者。徐涛教授 1996 年毕业于原华中理工大学,1996-1999 年赴德国马克思-普朗克生物物 理化学研究所师从诺奖得主内尔作博士后研究,1999-2000 年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生理与生物 物理系任高级研究员,2000 年 6 月回国受聘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徐涛博士国外留学期间, 在 Cell、Nature Neuroscience、Nature Cell Biology、EMBO J、Biophysical J.等国际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年第八期 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发表于 Nature Neuroscience的论文同时配发了特约评 论文章。回国后主要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信号转导和分泌机制进行研究 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73项目 等国家级研究课题。近年来在 Nature cell Biology、J. Physiology、PNAS等国际权威科 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徐涛教授2002年获美国李氏基金杰出成就奖;2004 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2006年获笫十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07年获第三 世界科学院(wAS)青年会士( Young Affiliate);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因 为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杰出成就,徐涛教授在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 “第二届上海市转化医学脑卒中研讨会”在上海交大召开 根据上海医学会脑卒中分会组委会的要求,脑卒中分会基础学组于2012年11月17日 3:00-17:30在上海交通大学Med-X研究院召开“第二届上海市转化医学脑卒中研讨会”。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康复与脑卒中,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本次会议由上海医学会脑卒中 分会基础学组组长杨国源教授主持,上海华山医院吴毅教授和上海康复研究所蓝宁教授任大 会主席。会议邀请康复治疗研究的基础专家蓝宁教授、谢叻教授、童善保教授,临床专家吴 毅教授、贾杰教授、谢青教授等作精彩报告,同时从事卒中康复治疗的研究生也汇报了他们 的研究工作。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仁济医院、第一人民医 院、华东医院、同济医院、第五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100余名专家及研究生出席本次论坛。 本次大会不仅介绍了各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和最新进展,更从基础和临床两个角度进行深入 探讨,不同方向的专家之间碰撞出不少火花及相互合作的激情。整个大会氛围热烈积极,专 家精彩的特邀报告和激烈的讨论一次次把气氛推向高潮。 会议期间,杨国源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并且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介绍了国际转化神经科 学的概况,并且重点介绍了首届华人卒中精荚论坛的情况,提出了如何将康复量化的这一重 大问题。蓝宁教授主要介绍了美国提出的适应当代要求的新的康复手段,并且提出了如何发 展低成本、有效的治疗方法的一些新的想法。谢青医生主要对慢性疾病的康复监管模式以及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体系进行了介绍,并且结合社区治疗对转化医学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吴毅 医生介绍了转化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并且对他的实验室研发的自主产权的适合我国国 情的康复治疗产品进行了讲解。童善宝教授介绍了脑卒中及其康复的功能网络研究,对卒中 对皮层神经的同步影响进行了具体讲解。谢叻教授对康复机器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机 器人的设计比较进行了介绍,并且对神经康复机器人进行了具体讲解。贾杰医生主要介绍了 脑康复研究中的技术手段,主要对脑功能成像技术例如PET,MEG,fMRI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曲洪恩和何鑫两位博士生对基于电刺激康复系统进行了介绍,他们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可升级 性和可拓展性。李海丽主要介绍了手功能康复机器人技术,苗鹏对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及 应用。会后大家与各位演讲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在这次会议中均受益匪浅,深刻体会 到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研结合必将给脑卒中的康复研究领域带来重要杋遇 和挑战,专家们也纷纷期盼日后在脑卒中康复方向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本届会议最终顺利并 圆满召开, 上海交大学术讲座: Applications of Compressed Sensing Theory in Computed Tomography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 年第八期 著名学术刊物上发表多篇论文,其中发表于 Nature Neuroscience 的论文同时配发了特约评 论文章。回国后主要在细胞和分子水平上对神经和内分泌系统信号转导和分泌机制进行研究, 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点项目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973 项目 等国家级研究课题。近年来在 Nature cell Biology、J. Physiology、PNAS 等国际权威科 学期刊上发表了多篇有影响的研究论文。徐涛教授 2002 年获美国李氏基金杰出成就奖;2004 年成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获得者;2006 年获第十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2007 年获第三 世界科学院(TWAS)青年会士(Young Affiliate);2008 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因 为较高的学术造诣和杰出成就,徐涛教授在国内外生命科学领域具有较高的影响。 “第二届上海市转化医学脑卒中研讨会”在上海交大召开 根据上海医学会脑卒中分会组委会的要求,脑卒中分会基础学组于 2012 年 11 月 17 日 13:00-17:30 在上海交通大学 Med-X 研究院召开“第二届上海市转化医学脑卒中研讨会”。 会议的主要议题是康复与脑卒中,为临床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本次会议由上海医学会脑卒中 分会基础学组组长杨国源教授主持,上海华山医院吴毅教授和上海康复研究所蓝宁教授任大 会主席。会议邀请康复治疗研究的基础专家蓝宁教授、谢叻教授、童善保教授,临床专家吴 毅教授、贾杰教授、谢青教授等作精彩报告,同时从事卒中康复治疗的研究生也汇报了他们 的研究工作。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复旦大学、华山医院、仁济医院、第一人民医 院、华东医院、同济医院、第五人民医院等多家单位 100 余名专家及研究生出席本次论坛。 本次大会不仅介绍了各科研团队的科研成果和最新进展,更从基础和临床两个角度进行深入 探讨,不同方向的专家之间碰撞出不少火花及相互合作的激情。整个大会氛围热烈积极,专 家精彩的特邀报告和激烈的讨论一次次把气氛推向高潮。 会议期间,杨国源教授主持本次会议并且做了重要讲话。他首先介绍了国际转化神经科 学的概况,并且重点介绍了首届华人卒中精英论坛的情况,提出了如何将康复量化的这一重 大问题。蓝宁教授主要介绍了美国提出的适应当代要求的新的康复手段,并且提出了如何发 展低成本、有效的治疗方法的一些新的想法。谢青医生主要对慢性疾病的康复监管模式以及 脑卒中的三级康复体系进行了介绍,并且结合社区治疗对转化医学的模式进行了探讨。吴毅 医生介绍了转化医学在康复医学中的应用,并且对他的实验室研发的自主产权的适合我国国 情的康复治疗产品进行了讲解。童善宝教授介绍了脑卒中及其康复的功能网络研究,对卒中 对皮层神经的同步影响进行了具体讲解。谢叻教授对康复机器人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以及机 器人的设计比较进行了介绍,并且对神经康复机器人进行了具体讲解。贾杰医生主要介绍了 脑康复研究中的技术手段,主要对脑功能成像技术例如 PET, MEG, fMRI 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曲洪恩和何鑫两位博士生对基于电刺激康复系统进行了介绍,他们所开发的系统具有可升级 性和可拓展性。李海丽主要介绍了手功能康复机器人技术,苗鹏对激光散斑血流成像技术及 应用。会后大家与各位演讲者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大家在这次会议中均受益匪浅,深刻体会 到基础与临床结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产研结合必将给脑卒中的康复研究领域带来重要机遇 和挑战,专家们也纷纷期盼日后在脑卒中康复方向的相互交流和合作,本届会议最终顺利并 圆满召开。 上海交大学术讲座: Applications of Compressed Sensing Theory in Computed Tomography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年第八期 上人 物骨工程骨院和MedX研宽院 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and Med X Research Institute Applications of Compressed Sensing Theory in Computed Tomography Hengyong Yu, Assistant Professor, Director of CT Lab Departments of Radiology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Wake Forest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Winston-Salem NC. USA. 时间(Time):10:00am, Tuesday, November27,2012 地点 Venue):上海交大徐汇校区MedX研究院108室 Room 108, Med-X Research Institute, SITU 报告内容简介( Abstract A conventional wisdom is that data acquisition should be based on the Nyquist sampling theory, which states that the sampling rate must at least double the highest frequency of a signal or image to reconstruct it exactly. Very interestingly, compressed sensing(CS)theory has recently emerged, showing that signals or images can be accurately reconstructed from far fewer data than what are requested by the Nyquist sampling theory. In this talk, we will discuss two CS-based CT applications developed by our group. The first is CS-based interior tomography. The other is dictionary leaming based ultra-low dose reconstruction. 报告人简介( Biography) Dr. Hengyong Yu received his Bachelor's degrees in information science technology(1998)and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1998)respectively, and his PhD degree in information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2003)from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He was an Instructor and Associate Professor with the College of Tele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from July 2003 to Septemb 2004. From September 2004 to November 2006, he was a postdoctoral fellow and Associate Research Scientist with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University of lowa, lowa City, LA, From November 2006 to May 2010. he was a Research Scientist the Associate Director of CT Lab, Biomedical Imaging Division, VT WFU School of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ciences, Virginia Tech, Blacksburg, VA, USA. Currently, he is an Assistant Professor, the Director of CT Lab, Departments of Radiology and Biomedical Engineering Wake Forest University Health Sciences, Winston-Salem, NC, USA His interests include computed tomography and medical image processing. He has authored or coauthored >90 peer-reviewed journal papers. He serves as an Editorial Board member for signal Processing, Journal of Medical Engineering, CT Theory and Applic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ading Guest Editor of the Intemational Journal of Biomedical Imaging for the special issue entitled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and the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Society(EMBS), and a member of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Physicists in Medicine(AAPM) and th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Society(BMES). In 2005, he was honored for an outstanding doctoral dissertation b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and received the first prize for a best natural science paper from the Association of Science Technology of Zhejiang Province. In January 2012, he received an NSF CAREER award for development of Cs-based interior tomography D 出F 院内信息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成立5个研究部集聚800名高层次人才 来源:文汇报2012-11-29 内容摘要: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通过了国家验收并宣布正式成立。中国
中国科学院 苏州生物医学工程技术研究所人事教育处 《人才快讯》2012 年第八期 院内信息 中科院上海高研院成立 5 个研究部集聚 800 名高层次人才 来源:文汇报 2012-11-29 内容摘要: 近日,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通过了国家验收并宣布正式成立。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