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经济地理》: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周小萍、陈百明、张添丁)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PDF,文档页数:4,文件大小:309.95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

第28卷第3期 经济地理 Vol. 28. No. 3 008年5月 ECONOMIC GEOGRAPHY 文章编号:1000-8462(2008)03-0475-04 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 周小萍陈百明2,张添 (1.北京师范大学管理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房地产研究中心,中国北京10087 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北京101) 摘要:以“藏粮于地”战略思路为基本出发点,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实际,构建了中国粮食现实生产能力评估框 架,确定了当前“藏粮于地”的方式。认为粮食闲置生产能力构成“藏粮于地”粮食现状增产潜力,即现阶段我国土 地的“藏”粮能力。利用该评估框架,运用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遥感、统计等数据,对中国“藏粮于地”粮食 生产能力进行综合测算,结果显示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为4180.33×104,占现实粮食产量的8%。如果 变现这一“藏”粮能力,按人均粮食占有标准400kg计,粮食自给率可增加8个百分点,说明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 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由此,提出了实现“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杷制和揞施 关键词:“藏粮于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F307.11 文献标识码:A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藏粮于仓和藏粮于民、以丰补歉的战略思路和内容出发,构建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 的策略,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给国家带来评估框架(图1)。总体框架是从粮食的现状生产能力和粮食 了高额的仓储费用,形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同时也影响了其闲置生产能力两方面出发。现状粮食生产能力是指在目前生 他作物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进入21世纪我国粮食产产条件和土地利用程度下粮食的实际产出,即研究基期年份 量连续减产,促使国家于2004年加强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粮食产量数据,一般可从统计年鉴获得;闲置粮食生产能力指 这对解决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化解粮食风险固然有重要作用,由撂荒地恢复、复种指数提高和可调整地类转换而增加的粮 但是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粮食生产,还需要从更深层次上思食产量这一部分可称之为“藏粮于地”粮食现状增产潜力,而 考,特别是在未来10-20年,我国面临人口增长的又一个高撂荒地、复种指数的变化和可调整地类即为我国当前现实的 峰,加之经济快速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大量占用耕地,我国的“藏”粮方式。 粮食安全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一紧迫形势下,许多学 者提出了以缓解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矛盾为目标的“藏 粮食现状生产能 粮于地(土)”战略,主要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保障或实 现粮食生产能力。它要求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尽可能避 到食爱生产力 免破坏耕地或永久性占用耕地。在粮食相对充足的情况下 可调整地类转换 可以利用部分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或从事其他农作物经营,迅 速增加农民收入。一旦出现粮食紧缺,就可很快恢复粮食生 产能力。可见,“藏粮于地”是藏粮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它比 图1“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框架 Fig 1 Evaluating frame of gra in productiv 藏粮于库的办法更积极、更长远、更主动,它是建立我国粮食 ca pacity for storing food in land 安全和农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政府决 粮食现状生产能力(现实产量)和闲置生产能力构成了我 策部门和众多学者仅是提出藏粮于地(土)的战略思路”,国粮食现实生产能力,其中,粮食现状生产能力(现实产量)是 而对这一战略下,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和粮食安全还缺乏粮食现实生产能力的变现部分,闲置生产能力为“藏粮于地 研究。 粮食生产能力部分。本文重点对构成“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 1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研究估算框架 力的闲置生产能力进行测算。测算的基期年为2004年,通过 测算结果与现状粮食生产能力的比较,说明我国土地的“藏 从“藏粮于地”的战略思路来看,其关键还在于“藏”粮方粮能力和粮食安全 式及其潜力,即我国究竟有哪些现实的“藏”粮方式“藏”粮,潜 力有多少,哪些方式是积极有效的“藏粮方式并可发展为未2基于粮食闲置生产能力的“藏粮于地”生产能 来粮食安全保障的有效途径。基于以上认识,从“藏粮于地”力的测算 ①收稿日期:007-08-27;修回日期2007-10-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501005)资助。 201994-2008ChinaAcademice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

文章编号 :1000 - 8462 (2008) 03 - 0475 - 04 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 ① 周小萍 1 ,陈百明 2 ,张添丁 1 (1. 北京师范大学 管理学院Π北京师范大学 房地产研究中心 ,中国 北京 100875 ; 2.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 北京 100101) 摘 要 :以“藏粮于地”战略思路为基本出发点 ,结合中国粮食生产的实际 ,构建了中国粮食现实生产能力评估框 架 ,确定了当前“藏粮于地”的方式。认为粮食闲置生产能力构成“藏粮于地”粮食现状增产潜力 ,即现阶段我国土 地的“藏”粮能力。利用该评估框架 ,运用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数据、遥感、统计等数据 ,对中国“藏粮于地”粮食 生产能力进行综合测算 ,结果显示 :现阶段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为 4 180. 33 ×104 t ,占现实粮食产量的 8 %。如果 变现这一“藏”粮能力 ,按人均粮食占有标准 400kg 计 ,粮食自给率可增加 8 个百分点 ,说明实施“藏粮于地”战略对 我国粮食安全尤为重要 ,由此 ,提出了实现“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机制和措施。 关键词“: 藏粮于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粮食安全 中图分类号 :F307. 11 文献标识码 :A 我国长期以来实行的是藏粮于仓和藏粮于民、以丰补歉 的策略 ,在保障粮食安全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给国家带来 了高额的仓储费用 ,形成了巨大的财政负担 ,同时也影响了其 他作物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进入 21 世纪 ,我国粮食产 量连续减产 ,促使国家于 2004 年加强粮食生产的宏观调控 , 这对解决粮食生产能力下降、化解粮食风险固然有重要作用 , 但是用科学发展观来衡量粮食生产 ,还需要从更深层次上思 考 ,特别是在未来 10 —20 年 ,我国面临人口增长的又一个高 峰 ,加之经济快速发展 ,工业化、城市化大量占用耕地 ,我国的 粮食安全必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在这一紧迫形势下 ,许多学 者提出了以缓解粮食安全和农业经济发展矛盾为目标的“藏 粮于地(土) ”战略 ,主要通过土地利用方式的转变 ,保障或实 现粮食生产能力。它要求在土地开发利用过程中 ,尽可能避 免破坏耕地或永久性占用耕地。在粮食相对充足的情况下 , 可以利用部分土地种植经济作物或从事其他农作物经营 ,迅 速增加农民收入。一旦出现粮食紧缺 ,就可很快恢复粮食生 产能力。可见“, 藏粮于地”是藏粮于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它比 藏粮于库的办法更积极、更长远、更主动 ,它是建立我国粮食 安全和农业健康发展长效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政府决 策部门和众多学者仅是提出藏粮于地 (土) 的战略思路[1 - 5 ] , 而对这一战略下 ,我国土地的“藏”粮能力和粮食安全还缺乏 研究。 1 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研究估算框架 从“藏粮于地”的战略思路来看 ,其关键还在于“藏”粮方 式及其潜力 ,即我国究竟有哪些现实的“藏”粮方式“藏”粮 ,潜 力有多少 ,哪些方式是积极有效的“藏”粮方式并可发展为未 来粮食安全保障的有效途径。基于以上认识 ,从“藏粮于地” 的战略思路和内容出发 ,构建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 评估框架(图 1) 。总体框架是从粮食的现状生产能力和粮食 闲置生产能力两方面出发。现状粮食生产能力是指在目前生 产条件和土地利用程度下粮食的实际产出 ,即研究基期年份 粮食产量数据 ,一般可从统计年鉴获得 ;闲置粮食生产能力指 由撂荒地恢复、复种指数提高和可调整地类转换而增加的粮 食产量 ,这一部分可称之为“藏粮于地”粮食现状增产潜力 ,而 撂荒地、复种指数的变化和可调整地类即为我国当前现实的 “藏”粮方式。 图 1 “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框架 Fig. 1 Evaluating frame of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for storing food in land 粮食现状生产能力(现实产量) 和闲置生产能力构成了我 国粮食现实生产能力 ,其中 ,粮食现状生产能力(现实产量) 是 粮食现实生产能力的变现部分 ,闲置生产能力为“藏粮于地” 粮食生产能力部分。本文重点对构成“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 力的闲置生产能力进行测算。测算的基期年为 2004 年 ,通过 测算结果与现状粮食生产能力的比较 ,说明我国土地的“藏” 粮能力和粮食安全。 2 基于粮食闲置生产能力的“藏粮于地”生产能 力的测算 第 28 卷第 3 期 2008 年 5 月 经 济 地 理 ECONOMIC GEOGRAPHY Vol. 28 , No. 3 May. , 2008 ①收稿日期 :2007 - 08 - 27 ;修回日期 :2007 - 10 - 17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 :40501005) 资助

经济地 卷 2.1撂荒耕地粮食生产潜力 指数的增产潜力(表2) 撂荒是指农民因某种原因不愿意耕种,致使耕地常年荒表2全国及各省份复种指数的扩种增产潜力/%,Ⅺ 芜的现象(不包括季节性撂荒,因其包含在复种指数内涵中)。 ab 2 increment of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撂荒”现象是种植业比较效益低的直接反映,是农民在从事 by increasing cropping index in china 农业和谋求非农业经济收入中一种无奈的选择。从农业资源省份复种指增产省份数增量潜力省份复种指增产 增量潜力 数增量潜力 利用的角度这种现象经常被界定为浪费耕地资源的行为,但北京10.65.95安徽15.623n2四川8.213837 从经济学分析,这又是一种经济合理性行为。不管从何种角天津10.48.48福建17.360.92贵州8.045.89 度分析其表现是减少了现实粮食产量如果撂荒地没有被破河北9.9161.江西17.4136.93云南10.078.67 坏,其现实生产力依然保存,一旦其耕作活动符合经济合理山西 西8.274.39山东10.6208.98西藏4.34.13 内蒙古4.973.76河南14.1324.87陕西4.431.97 性,必将转化为现实的粮食产量。 辽宁4.170.52湖北15.7170.53甘肃4.837.18 况本研究采用了多年典型调查数据进行推理的方法粗略估4.3079湖南182298青海56516 由于我国没有进行连续统一的撂荒地调查,数据难以获吉林 取,尤其是获取某一年度的数据更是困难。基于这一实际情黑 4.2126.04广东18.1111.55宁夏3.811.04 12.96.49广西18.6114.99新疆5.242.70 江苏13.0189.47海南19.414.69全国10.0290.39 算204年全国各省份耕地撂荒数据据此评价204年闲置浙江1786806重庆10.662.0 生产能力。以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耕地面积为 2.3可调整地类增产潜力 基础,按各省撂荒比例计算,可以估算出2004年全国各省份 2002年,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 耕地撂荒面积再按当年实际平均耕地面积单产(粮食总产/系。在这个新的分类体系中细分了一个新的地类即可调整 详查耕地面积,假定所有的撂荒耕地用于种粮,不考虑粮经 地类,它是指除生态退耕之外,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耕地调整 比,下同),计算出因撂荒导致的粮食减产量(表1)。结果显为其他农用地但未破坏土壤耕作层,不作为耕地减少的衡量 示,全国撂荒地的生产能力最离为974.13×10t,最低为66指标。也就是说可调整地类是指耕地转变为园地、林地、人 27×10°t。考虑到2004年国家农业政策对秋粮的影响 工草地、养殖水面,但一旦需要可以恢复成耕地的土地。 荒下限比例取最低值计算粮食生产能力。 表1全国及各省份耕地撂荒面积及撂荒 如果说农民的撂荒行为是在农业比较利益低的情况下的 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估算/%×0t 种被动或消极的耕地闲置行为,那么通过农业结构调整,将 lab I The grain productive ca pacity of 耕地调整为不破坏耕作层的其他农用地,则应该是在政府引 a bandoned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导下的一种积极的“耕地闲置”(改变耕地用途)行为,其特点 省份上限下限上限下限省份上限下限上限下限 是一旦需要可以恢复为耕地,重新种植粮食作物,所以可以看 作是“藏粮于地”的一种形式,也是新形势下解决耕地保护、保 北京3.363.362.172.17湖北5.803.60116.0472.03 天津2.801.803.392.18湖南5.003.201254280.27 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之间矛盾的有效 河北2.501.5060.0736.04广东1.200.6017.108.55 2002年是执行新土地分类体系的第一年,全国土地变更 西1.481.4814.2214.22广西1.500.8021.601152调查核实了各省份可调整地类的面积。以此为基础,结合 内蒙古0.600.408.445.62海南1.000.501.920.%20032004年的土地变更调查,可以确定各省份2004年由于 宁0.600.309.454.72重庆4.203.0044.9132.08 吉林0.600.3013.956.97四川 农业结构调整的可调整地类面积。此外,按国土资源部规定 黑龙江0.600.3016.88.4贵州2.001.2021.5612.4因地制宜,将闲置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或被破坏的耕地开发 上海2.001.402.201.54云南2.001.2028.99 整理新增加园地,经过验收认定能调整成耕地的,可以视同补 江苏1801.2048.5832.38西藏0.500.200.480.19充耕地。以上两项合计为可调整地类潜力,这部分土地蕴藏 实2.0130135100214813了较大的粮食生产潜力(表3) 建 8.81青海0.500 可调整地类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不同,后者需 西2.802.2043.133.87宁夏0.600.251.640.68 要长时间地培肥土壤 ,而 前者土地质量相对较好,因此,可调 山东10,0051839新030.20。3084整耕地的未来粮食生产潜力估算的单产取值为现状平均产量 注:以2004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耕地面积为数据基础计算,如的1.2倍,以客观反映可调整地类的地力水平。由此,在上述 单产=粮食产量详查耕地面积;撂荒面积=撂荒比例×详查耕地面分析结果基础上,计算出我国及各省份可调整耕地的粮食生 积,保证了统一性 产潜力(表4)。全国可调整耕地的粮食生产潜力为574.67 2.2复种指数的扩种增产能力 目前我国有三种不同数据来源的复种指数,即由统计耕 3基于“藏粮于地”战略的粮食现实生产能力与 地面积计算的统计复种指数、由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耕地面积 计算的详查复种指数和遥感复种指数。其中遥感复种指数是 粮食安全评估 1999年以来,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根据时间序列的 通过以上分析,得出全国闲置粮食生产能力为4180.33 NDNI曲线的周期性,反向捕捉到耕地农作物动态的信息,进0°t,其中撂荒耕地的粮食增产能力为66.27×10t,提高 而得到耕地的复种指数。通过对这三种复种指数进行可信复种指数的粮食增产能力为2940.39×10°t,可调整地类的粮 度分析,同时在分析不同地区复种指数的增长潜力的基础上,食增产能力为574.67×10t,即现阶段我国土地的现实“藏” 确定各省份复种指数增长潜力,从而计算出各省份提高复种粮能力为4180.33×10t。 20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2. 1 撂荒耕地粮食生产潜力 撂荒是指农民因某种原因不愿意耕种 ,致使耕地常年荒 芜的现象(不包括季节性撂荒 ,因其包含在复种指数内涵中) 。 “撂荒”现象是种植业比较效益低的直接反映 ,是农民在从事 农业和谋求非农业经济收入中一种无奈的选择。从农业资源 利用的角度 ,这种现象经常被界定为浪费耕地资源的行为 ,但 从经济学分析 ,这又是一种经济合理性行为。不管从何种角 度分析 ,其表现是减少了现实粮食产量 ,如果撂荒地没有被破 坏 ,其现实生产力依然保存 ,一旦其耕作活动符合经济合理 性 ,必将转化为现实的粮食产量。 由于我国没有进行连续、统一的撂荒地调查 ,数据难以获 取 ,尤其是获取某一年度的数据更是困难。基于这一实际情 况 ,本研究采用了多年典型调查数据进行推理的方法 ,粗略估 算 2004 年全国各省份耕地撂荒数据 ,据此评价 2004 年闲置 生产能力。以 2004 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耕地面积为 基础 ,按各省撂荒比例计算 ,可以估算出 2004 年全国各省份 耕地撂荒面积 ;再按当年实际平均耕地面积单产 (粮食总产Π 详查耕地面积 ,假定所有的撂荒耕地用于种粮 ,不考虑粮经 比 ,下同) ,计算出因撂荒导致的粮食减产量 (表 1) 。结果显 示 ,全国撂荒地的生产能力最高为 974. 13 ×104 t ,最低为 665. 27 ×104 t。考虑到 2004 年国家农业政策对秋粮的影响 ,按撂 荒下限比例取最低值计算粮食生产能力。 表 1 全国及各省份耕地撂荒面积及撂荒 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估算Π%, ×104 t Tab. 1 The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of abandoned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省份 撂荒比例 上限 下限 生产能力 上限 下限 省份 撂荒比例 上限 下限 生产能力 上限 下限 北京 3. 36 3. 36 2. 17 2. 17 湖北 5. 80 3. 60 116. 04 72. 03 天津 2. 80 1. 80 3. 39 2. 18 湖南 5. 00 3. 20 125. 42 80. 27 河北 2. 50 1. 50 60. 07 36. 04 广东 1. 20 0. 60 17. 10 8. 55 山西 1. 48 1. 48 14. 22 14. 22 广西 1. 50 0. 80 21. 60 11. 52 内蒙古 0. 60 0. 40 8. 44 5. 62 海南 1. 00 0. 50 1. 92 0. 96 辽宁 0. 60 0. 30 9. 45 4. 72 重庆 4. 20 3. 00 44. 91 32. 08 吉林 0. 60 0. 30 13. 95 6. 97 四川 2. 50 2. 50 80. 12 80. 12 黑龙江 0. 60 0. 30 16. 88 8. 44 贵州 2. 00 1. 20 21. 56 12. 94 上海 2. 00 1. 40 2. 20 1. 54 云南 2. 00 1. 20 28. 99 17. 39 江苏 1. 80 1. 20 48. 58 32. 38 西藏 0. 50 0. 20 0. 48 0. 19 浙江 1. 80 1. 20 15. 22 10. 15 陕西 1. 50 1. 00 14. 58 9. 72 安徽 2. 40 1. 50 61. 04 38. 15 甘肃 0. 60 0. 25 4. 68 1. 95 福建 1. 80 1. 20 13. 22 8. 81 青海 0. 50 0. 20 0. 43 0. 17 江西 2. 80 2. 20 43. 11 33. 87 宁夏 0. 60 0. 25 1. 64 0. 68 山东 1. 50 1. 00 50. 88 33. 92 新疆 0. 50 0. 20 3. 98 1. 59 河南 3. 20 2. 40 127. 90 95. 92 全国 1. 88 1. 26 974. 13 665. 27 注 :以 2004 年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的耕地面积为数据基础计算 ,如 单产 = 粮食产量Π详查耕地面积 ;撂荒面积 = 撂荒比例 ×详查耕地面 积 ,保证了统一性。 2. 2 复种指数的扩种增产能力 目前我国有三种不同数据来源的复种指数 ,即由统计耕 地面积计算的统计复种指数、由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耕地面积 计算的详查复种指数和遥感复种指数。其中遥感复种指数是 1999 年以来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根据时间序列的 NDVI曲线的周期性 ,反向捕捉到耕地农作物动态的信息 ,进 而得到耕地的复种指数[6 ] 。通过对这三种复种指数进行可信 度分析 ,同时在分析不同地区复种指数的增长潜力的基础上 , 确定各省份复种指数增长潜力 ,从而计算出各省份提高复种 指数的增产潜力[7 ] (表 2) 。 表 2 全国及各省份复种指数的扩种增产潜力Π%, ×104 t Tab. 2 Increment of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by increasing cropping index in China 省份 复种指 数增量 增产 潜力 省份 复种指 数增量 增产 潜力 省份 复种指 数增量 增产 潜力 北京 10. 6 5. 95 安徽 15. 6 223. 72 四川 8. 2 138. 37 天津 10. 4 8. 48 福建 17. 3 60. 92 贵州 8. 0 45. 89 河北 9. 9 161. 94 江西 17. 4 136. 93 云南 10. 0 78. 67 山西 8. 2 74. 39 山东 10. 6 208. 98 西藏 4. 3 4. 13 内蒙古 4. 9 73. 76 河南 14. 1 324. 87 陕西 4. 4 31. 97 辽宁 4. 1 70. 52 湖北 15. 7 170. 53 甘肃 4. 8 37. 18 吉林 4. 3 107. 93 湖南 17. 8 222. 98 青海 5. 6 5. 16 黑龙江 4. 2 126. 04 广东 18. 1 111. 55 宁夏 3. 8 11. 04 上海 12. 9 6. 49 广西 18. 6 114. 99 新疆 5. 2 42. 70 江苏 13. 0 189. 47 海南 19. 4 14. 69 全国 10. 0 2 940.39 浙江 17. 8 68. 06 重庆 10. 6 62. 09 2. 3 可调整地类增产潜力 2002 年 ,国土资源部颁布了城乡统一的全国土地分类体 系。在这个新的分类体系中 ,细分了一个新的地类 ,即可调整 地类 ,它是指除生态退耕之外 ,在农业结构调整中将耕地调整 为其他农用地 ,但未破坏土壤耕作层 ,不作为耕地减少的衡量 指标。也就是说 ,可调整地类是指耕地转变为园地、林地、人 工草地、养殖水面 ,但一旦需要可以恢复成耕地的土地。 如果说农民的撂荒行为是在农业比较利益低的情况下的 一种被动或消极的耕地闲置行为 ,那么通过农业结构调整 ,将 耕地调整为不破坏耕作层的其他农用地 ,则应该是在政府引 导下的一种积极的“耕地闲置”(改变耕地用途) 行为 ,其特点 是一旦需要可以恢复为耕地 ,重新种植粮食作物 ,所以可以看 作是“藏粮于地”的一种形式 ,也是新形势下解决耕地保护、保 障粮食安全和增加农民收入之间矛盾的有效途径。 2002 年是执行新土地分类体系的第一年 ,全国土地变更 调查核实了各省份可调整地类的面积。以此为基础 ,结合 2003、2004 年的土地变更调查 ,可以确定各省份 2004 年由于 农业结构调整的可调整地类面积。此外 ,按国土资源部规定 , 因地制宜 ,将闲置的建设用地、未利用地或被破坏的耕地开发 整理新增加园地 ,经过验收认定能调整成耕地的 ,可以视同补 充耕地。以上两项合计为可调整地类潜力 ,这部分土地蕴藏 了较大的粮食生产潜力(表 3) 。 可调整地类与土地开发整理复垦新增耕地不同 ,后者需 要长时间地培肥土壤 ,而前者土地质量相对较好 ,因此 ,可调 整耕地的未来粮食生产潜力估算的单产取值为现状平均产量 的 1. 2 倍 ,以客观反映可调整地类的地力水平。由此 ,在上述 分析结果基础上 ,计算出我国及各省份可调整耕地的粮食生 产潜力(表 4) 。全国可调整耕地的粮食生产潜力为 574. 67 × 104 t。 3 基于“藏粮于地”战略的粮食现实生产能力与 粮食安全评估 通过以上分析 ,得出全国闲置粮食生产能力为 4 180. 33 ×104 t ,其中撂荒耕地的粮食增产能力为 665. 27 ×104 t ,提高 复种指数的粮食增产能力为 2 940. 39 ×104 t ,可调整地类的粮 食增产能力为 574. 67 ×104 t ,即现阶段我国土地的现实“藏” 粮能力为 4 180. 33 ×104 t。 674 经 济 地 理 28 卷

3期 周小萍,陈百明,张添丁: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 477 表3全国及各省份可调整地类的面积/×10hm2 当前,在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农业发展面临农民增收和粮 lab 3 Areas of land planning to change 食增产两难选择的压力下,粮食安全的重点应该由产量安全 省份上地充耕地的调整主省份主地充制地转向能力安全由藏粮于民藏粮于库转为藏粮于地在“藏粮 to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于地”战略下,建立现实生产能力和现实产量的转换机制。 闲置生产能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这也决定了 北京2.7050.73753.370湖北2.900.123.167生产能力的有效转换需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来实现。在具 河北2.85480.002.855广东61270.20436.370体操作过程中,应该以补偿机制为主,惩罚机制为辅设立专 山西1.62270.05271.6753广西4.07980.11374.1935门的补贴基金。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对不破坏耕作层的经 内蒙古0.76810.23060.996海南2.35630.03482.3911营行为进行补偿,引导积极的耕地闲置方式,如鼓励种植经济 吉林0.238200000四112410:mx3.0129作物。由于经营经济作物的预期收入大于种粮收入,这对农 宁6.52672.42388.9505重庆2.94820.0647 黑龙江0.8780.00000.8878贵州4.1257 民来说将有较大的吸引力,有效保护了耕地的“藏”粮能力,同 上海1.0250.00001.0215云南1.8663 时也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一旦出现粮食紧缺, 江苏9.46000.18949.6494西藏0.1030 就可很快恢复粮食生产能力。至于补贴资金的来源,主要取 安徽2.49110.7993.210甘肃1.876400018764自“藏粮于库”节省的资金。由于“藏粮于地”计划的实施,“藏 福建1.51231.07472.5870青海0.04640.000004粮于库“比重必然可以降低,其储藏费用相应下降,可以将节 江西1.25850.00012585宁夏0.20260.0020.2059约下来的这部分储藏费用转为补贴基金,而不会额外增加财 河3241085323全cR68185政负担。这样,将国家粮食储藏重点由“减粮于库”过渡为“藏 数据来源:《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中国大地出版社,200年 粮于地”,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国 2003年。 家角度而言“藏粮于地”能够降低财力、物力、人力(专人管 表4全国及各省份可调整地类增产潜力/kg/hm2,Ⅺ0t理、建仓库等),而只需通过预算将一部分资金转为补偿基金 Iab.4 Grain productive ca pacity of the land planning对于农民来说,可以F 分地进行多种经营增加经营收入 to change to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和补贴收入(表5) 省份单产 粮食生省份单产产 产潜力 粮食生省份单产食生 表5“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成本效益比较 北京3278.8910.94安徽5319.2717.08四川6382.5374.68 lab 5 Cost-benefit compare bet ween storing food 天津3257.510.69福建6480.2916.76贵州2865.8712.06 in and storing food in grain denot 河北4467.1212.75江西6460.638.13云南2842.405.46 因家 山西2814.464.72山东5398.3956.18西藏3202.470.33 内蒙古2418122.41河南6050.8719.68陕西2807.3019.79藏粮于库种粮收农业结构调整粮食安全较高的财 宁4609.6241.26湖北5118.0115.95甘肃1992.293.74 外出务工的机 力物力 吉林5 .20湖南7886.9933.93青海1882.170.09 黑龙江2893.702.57广东5629.4135.90宁夏2972.090.61 会成本 上海4736.844.84广西4010.2916.82新疆2371.8625.04藏粮于地农业多外出务工的机粮食安全 江苏6722.8564.87海南3140.737.51全国43%6.22574.67 种经营会成本 保障、社 浙江5076094178重庆56094116.90 会效益和 由于可调整地类数据采用的是详查数据,所以表中单产计算以耕地 的详查数据为基础,且为耕地面积单产(200-00年平均),即单产4.2适度提高复种指数 =粮食产量/详查耕地面积Ⅺ.2,保证数据的统一性 我国提高复种制度尚有较大的潜力,在一定的国家政策 “藏粮于地”战略下,我国现状粮食产量为46946.9×及技术措施下,有可能将这部分潜力转变为现实的粮食产量 105t,闲置粮食生产能力为4180.33×10t,两者合计,即我国适度提高复种指数是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为51127.23×10t,其中“藏粮于地”粮 提高复种指数需要优越的水热条件为其提供自然基础 食生产能力占现实粮食产量的8%说明我国粮食增产潜力然而要将其转化为现实,还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技术措 较大。粮食增产潜力中由于复种指数扩种的增产潜力占粮食施。比如发展多种形式的种植制度,充分利用土地时间和空 总增产能力的70%。说明未来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是我国 间;努力培育高产早熟耐寒品种推广地膜覆盖、兴修水利增 粮食增产的主要推动力,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加肥料投入加速农机化进程等。然而技术只是影响复种指 措施的推广。 004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361kg,“藏粮于地”战略下,数的因素之一,当前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成为复种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可增加至393kg,按人均粮食占有标准指数提高困难甚至降低的最现实的原因。在粮食生产收益微 400g,“藏粮于地”战略下我国粮食自给率可由9.235%增加溥甚至亏本的情况下,一些地区的农民只能减少复种,甚至撂 到9825%可增加8个百分点。进一步说明,实施“藏粮于荒,外出打工以求生计。近年来国家陆续减免了农业税,并实 地”战略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施了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和种子补贴为主的农业补贴政策这 4实现“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机制和在一定程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的 种粮积极性。但是,中国粮农多,补贴面广,必然影响了单位 措施 面积的补贴力度,而且近年来农业资料价格的相应上涨,一定 4.1建立粮食生产能力转换的经济机制 程度抵消了农业补贴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一方面,在粮食 2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表 3 全国及各省份可调整地类的面积Π×104 hm2 Tab. 3 Areas of land planning to change to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省份 可调整 土地 面积 可视为补 充耕地的 园地面积 合计可 调整土 地面积 省份 可调整 土地 面积 可视为补 充耕地的 园地面积 合计可 调整土 地面积 北京 2. 5795 0. 7575 3. 3370 湖北 2. 9905 0. 1262 3. 1167 天津 0. 2104 0. 0017 0. 2120 湖南 4. 2373 0. 0643 4. 3016 河北 2. 8548 0. 0003 2. 8551 广东 6. 1727 0. 2043 6. 3770 山西 1. 6227 0. 0527 1. 6753 广西 4. 0798 0. 1137 4. 1935 内蒙古 0. 7681 0. 2306 0. 9986 海南 2. 3563 0. 0348 2. 3911 辽宁 6. 5267 2. 4238 8. 9505 重庆 2. 9482 0. 0647 3. 0129 吉林 0. 2382 0. 0000 0. 2382 四川 11. 2241 0. 4770 11. 7010 黑龙江 0. 8878 0. 0000 0. 8878 贵州 4. 1257 0. 0811 4. 2069 上海 1. 0215 0. 0000 1. 0215 云南 1. 8663 0. 0533 1. 9197 江苏 9. 4600 0. 1894 9. 6494 西藏 0. 1030 0. 0000 0. 1030 浙江 8. 2301 0. 0000 8. 2301 陕西 6. 9942 0. 0563 7. 0504 安徽 2. 4911 0. 7199 3. 2110 甘肃 1. 8764 0. 0000 1. 8764 福建 1. 5123 1. 0747 2. 5870 青海 0. 0464 0. 0000 0. 0464 江西 1. 2585 0. 0000 1. 2585 宁夏 0. 2026 0. 0032 0. 2059 山东 10. 3733 0. 0339 10. 4072 新疆 10. 5333 0. 0250 10. 5583 河南 3. 2341 0. 0185 3. 2526 全国 113.0258 6. 8068 119.8325 数据来源《: 全国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报告》,中国大地出版社 ,2002 年、 2003 年。 表 4 全国及各省份可调整地类增产潜力ΠkgΠhm2 , ×104 t Tab. 4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of the land planning to change to cultivated land in China 省份 单产 粮食生 产潜力 省份 单产 粮食生 产潜力 省份 单产 粮食生 产潜力 北京 3 278. 89 10. 94 安徽 5 319. 27 17. 08 四川 6 382. 53 74. 68 天津 3 257. 51 0. 69 福建 6 480. 29 16. 76 贵州 2 865. 87 12. 06 河北 4 467. 12 12. 75 江西 6 460. 63 8. 13 云南 2 842. 40 5. 46 山西 2 814. 46 4. 72 山东 5 398. 39 56. 18 西藏 3 202. 47 0. 33 内蒙古 2 418. 12 2. 41 河南 6 050. 87 19. 68 陕西 2 807. 30 19. 79 辽宁 4 609. 62 41. 26 湖北 5 118. 01 15. 95 甘肃 1 992. 29 3. 74 吉林 5 036. 50 1. 20 湖南 7 886. 99 33. 93 青海 1 882. 17 0. 09 黑龙江 2 893. 70 2. 57 广东 5 629. 41 35. 90 宁夏 2 972. 09 0. 61 上海 4 736. 84 4. 84 广西 4 010. 29 16. 82 新疆 2 371. 86 25. 04 江苏 6 722. 85 64. 87 海南 3 140. 73 7. 51 全国 4 396. 22 574. 67 浙江 5 076. 09 41. 78 重庆 5 609. 41 16. 90 由于可调整地类数据采用的是详查数据 ,所以表中单产计算以耕地 的详查数据为基础 ,且为耕地面积单产(2002 —2004 年平均) ,即单产 = 粮食产量Π详查耕地面积 ×1. 2 ,保证数据的统一性。 “藏粮于地”战略下 ,我国现状粮食产量为 46 946. 9 × 104 t ,闲置粮食生产能力为 4 180. 33 ×104 t ,两者合计 ,即我国 的现实粮食生产能力为 51 127. 23 ×104 t ,其中“藏粮于地”粮 食生产能力占现实粮食产量的 8 % ,说明我国粮食增产潜力 较大。粮食增产潜力中由于复种指数扩种的增产潜力占粮食 总增产能力的 70 %。说明未来科技和基础设施投入是我国 粮食增产的主要推动力 ,特别是有利于提高复种指数的技术 措施的推广。 2004 年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 361kg ,“藏粮于地”战略下 , 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可增加至 393kg ,按人均粮食占有标准 400kg ,“藏粮于地”战略下我国粮食自给率可由 90. 25 %增加 到 98. 25 % ,可增加 8 个百分点。进一步说明 ,实施“藏粮于 地”战略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4 实现“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的保障机制和 措施 4. 1 建立粮食生产能力转换的经济机制 当前 ,在耕地后备资源有限、农业发展面临农民增收和粮 食增产两难选择的压力下 ,粮食安全的重点应该由产量安全 转向能力安全 ,由藏粮于民、藏粮于库转为藏粮于地 ,在“藏粮 于地”战略下 ,建立现实生产能力和现实产量的转换机制。 闲置生产能力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 ,这也决定了 生产能力的有效转换需要通过一定的经济机制来实现。在具 体操作过程中 ,应该以补偿机制为主 ,惩罚机制为辅 ,设立专 门的补贴基金。在粮食充足的情况下 ,对不破坏耕作层的经 营行为进行补偿 ,引导积极的耕地闲置方式 ,如鼓励种植经济 作物。由于经营经济作物的预期收入大于种粮收入 ,这对农 民来说将有较大的吸引力 ,有效保护了耕地的“藏”粮能力 ,同 时也一定程度解决了农民增收的问题。一旦出现粮食紧缺 , 就可很快恢复粮食生产能力。至于补贴资金的来源 ,主要取 自“藏粮于库”节省的资金。由于“藏粮于地”计划的实施“, 藏 粮于库”比重必然可以降低 ,其储藏费用相应下降 ,可以将节 约下来的这部分储藏费用转为补贴基金 ,而不会额外增加财 政负担。这样 ,将国家粮食储藏重点由“藏粮于库”过渡为“藏 粮于地”,获取更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从国 家角度而言“, 藏粮于地”能够降低财力、物力、人力 (专人管 理、建仓库等) ,而只需通过预算将一部分资金转为补偿基金 ; 对于农民来说 ,可以用这部分地进行多种经营 ,增加经营收入 和补贴收入(表 5) 。 表 5 “藏粮于库”与“藏粮于地”成本效益比较 Tab. 5 Cost - benefit compare between storing food in land and storing food in grain depot 农民 效益 成本 国家 效益 成本 藏粮于库 种粮收 入 农业结构调整 的机会成本、 外出务工的机 会成本 粮食安全 保障 较高的财 力、物力、 人力 藏粮于地 农业多 种经营 收 入、 补偿金 外出务工的机 会成本 粮食安全 保 障、社 会效益和 生态效益 投入部分 补偿资金 和一定的 管理成本 4. 2 适度提高复种指数 我国提高复种制度尚有较大的潜力 ,在一定的国家政策 及技术措施下 ,有可能将这部分潜力转变为现实的粮食产量。 适度提高复种指数是提高我国粮食生产能力的重要措施。 提高复种指数需要优越的水热条件为其提供自然基础 , 然而要将其转化为现实 ,还需要因地制宜地采取各种技术措 施。比如发展多种形式的种植制度 ,充分利用土地、时间和空 间 ;努力培育高产早熟耐寒品种、推广地膜覆盖、兴修水利、增 加肥料投入、加速农机化进程等。然而 ,技术只是影响复种指 数的因素之一 ,当前粮食生产的比较效益相对较低 ,成为复种 指数提高困难甚至降低的最现实的原因。在粮食生产收益微 薄甚至亏本的情况下 ,一些地区的农民只能减少复种 ,甚至撂 荒 ,外出打工以求生计。近年来国家陆续减免了农业税 ,并实 施了粮食直补、农机补贴和种子补贴为主的农业补贴政策 ,这 在一定程度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特别是中、西部地区农民的 种粮积极性。但是 ,中国粮农多 ,补贴面广 ,必然影响了单位 面积的补贴力度 ,而且近年来农业资料价格的相应上涨 ,一定 程度抵消了农业补贴的效果。针对这种情况 ,一方面 ,在粮食 3 期 周小萍 ,陈百明 ,张添丁 :中国“藏粮于地”粮食生产能力评估 774

经济地 28卷 充足时,政府只需鼓励粮食生产,维持一定水平的粮食复种指要,推广政策有缺陷等问题。应进一步深入实施粮食品种、技 数,同时有效引导农业多种经营,变被动的耕地闲置方式为主术、知识更新工程,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提高我国粮 动的闲置方式;另一面,在粮食紧缺时,需要政府宏观调控,加食单产和质量 大投入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强制提高粮食复种指数,以参考文献 实现粮食生产能力 43加强农业科技投入 1]封志明,李香莲.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藏粮于土,提高中国土地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农业科技为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 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016(3):1-5 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2]杨正礼,卫鸿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在于“减粮于田”口,科技 己从“六五”期间的30%左右提高到现在的45%。然而,与发 导报,2004,(9):14·16 达国家60%-80%农业科技贡献率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5陈百明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M]气象 距。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30% 出版社,001 35%,形成规模的不到20%,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m0%—【4]杨正礼,梅旭荣试论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农业现 代化研究200526(2):81-84 80%的水平。有关人士分析,如果将这些先进适用技术普遢5]杨正礼,梅旭荣,黄鸿翔,徐明岗论中国农田生态保育]生态 推广应用于生产,至少可使粮食增产10%-50%为充分发 挥我国科技进步在粮食综合产出增长中的作用,应推进科技(6]范锦龙,吴炳方复种指数遥感监测方法U1.遥感学报,2008 进步,加大对与提高粮食单产有关技术措施的支持力度。农 (6):628-636 用物资的保证供应是提高单产的物质基础,农业技术的推广(7]周小萍,程锋,杨声坤,陈百明中国不同来源复种指数比较及 与普及是实现稳产高产的技术保证。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 其扩种增产潜力测算J].中国人口喷源与环境,2006,16(1) 广工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普遍存在着投资不足,专 105-108. 业人员少,农技推广体制不合理,推广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需 EVAL UATING GRAIN PROD UCTIVE CAPACITY OF CHINA FORSTORING FOOD IN LAND ZHOU Xiao- ping, CHEN Bai-ming, ZHANG Tian-ding (1. School of Management, BNU/Real Estate Research Center, BNU, Beijing 100875,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oint of stratagem of storing food in land,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inese actual situation, this paper designed the evala ation frame of grain practical productive capacity. The unused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is considered as constitution of storing food capacity show: Practical productive capacity is 51 127. 23 X10'kg, and increment of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in future is 4 180. 33 X10 kg. The grain productivity capacity of"storing food in land"is 8% of practical grain yield. The grain growth potential is large in our country, and increment by increasing cropping index is 70 %, which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grain productivity capacity of " storing food in land". Taking 400kg grain possessing for per capita, Chinas grain self- sufficient ratio can increase 8 percentages,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food security is realizable in China und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ecommic techology and stratagem of storing food in land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the food security in our country. As a conclusion,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measure to realize stratagem of storing food in land Namely, constructing econmic conversation mechanism of grain comprehensive productivity, increasing cropping index and strengthening agr ience and technolo Key words: storing food in land"; grain comprehensive productive capacity food security 作者简介:周小萍(1976→,女,湖南沅江人,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E·mail: xiaopingzhbu@126.oom← 201994-2008ChinaAcademicJournalElectronicpUblishingHouse.Allrightsreservedhttp://www.cnki.net

充足时 ,政府只需鼓励粮食生产 ,维持一定水平的粮食复种指 数 ,同时有效引导农业多种经营 ,变被动的耕地闲置方式为主 动的闲置方式 ;另一面 ,在粮食紧缺时 ,需要政府宏观调控 ,加 大投入 ,通过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强制提高粮食复种指数 ,以 实现粮食生产能力。 4. 3 加强农业科技投入 半个世纪以来 ,中国农业科技为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的 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科技进步在农业生产中的贡献份额 , 已从“六五”期间的 30 %左右提高到现在的 45 %。然而 ,与发 达国家 60 % —80 %农业科技贡献率相比 ,还存在相当大的差 距。据不完全统计 ,中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仅为 30 % — 35 % ,形成规模的不到 20 % ,远低于世界发达国家 70 % — 80 %的水平。有关人士分析 ,如果将这些先进适用技术普遍 推广应用于生产 ,至少可使粮食增产 10 % —50 %。为充分发 挥我国科技进步在粮食综合产出增长中的作用 ,应推进科技 进步 ,加大对与提高粮食单产有关技术措施的支持力度。农 用物资的保证供应是提高单产的物质基础 ,农业技术的推广 与普及是实现稳产高产的技术保证。目前我国的农业技术推 广工作远不能适应生产发展的需要 ,普遍存在着投资不足 ,专 业人员少 ,农技推广体制不合理 ,推广方式不适应市场经济需 要 ,推广政策有缺陷等问题。应进一步深入实施粮食品种、技 术、知识更新工程 ,完善农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提高我国粮 食单产和质量。 参考文献 : [1 ] 封志明 ,李香莲. 耕地与粮食安全战略 :藏粮于土 ,提高中国土地 资源的综合生产能力[J ] . 地理学与国土研究 ,2000 ,16(3) :1 - 5. [2 ] 杨正礼 ,卫 鸿. 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在于“藏粮于田”[J ] . 科技 导报 ,2004 ,(9) :14 - 16. [3 ] 陈百明. 中国农业资源综合生产能力与人口承载能力[M] . 气象 出版社 ,2001. [4 ] 杨正礼 ,梅旭荣. 试论中国粮食安全的三大关联战略[J ] . 农业现 代化研究 ,2005 ,26(2) :81 - 84. [5 ] 杨正礼 ,梅旭荣 ,黄鸿翔 ,徐明岗. 论中国农田生态保育[J ] . 生态 农业科学 ,2005 ,21(4) :80 - 84 ,314. [6 ] 范锦龙 ,吴炳方. 复种指数遥感监测方法[J ] . 遥感学报 ,2004 ,8 (6) :628 - 636. [7 ] 周小萍 ,程 锋 ,杨声坤 ,陈百明. 中国不同来源复种指数比较及 其扩种增产潜力测算[J ] .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06 ,16 (1) : 105 - 108. EVAL UATING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OF CHINA FOR“STORING FOOD IN LAND” ZHOU Xiao - ping1 ,CHEN Bai - ming2 ,ZHANG Tian - ding1 (1. School of Management ,BNUΠReal Estate Research Center ,BNU ,Beijing 100875 ,China ;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AS ,Beijing 100101 ,China) Abstract:From the point of stratagem of storing food in land , and combined with the Chinese actual situation , this paper designed the evalu2 ation frame of grain practical productive capacity. The unused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is considered as constitution of storing food capacity currently. Using this evaluation frame , this paper calculated the grain practical productive capacity on stratagem of storing food in land. Result show : Practical productive capacity is 51 127. 23×107 kg , and increment of grain productive capacity in future is 4 180. 33×107 kg. The grain productivity capacity of“storing food in land”is 8 % of practical grain yield. The grain growth potential is large in our country , and increment by increasing cropping index is 70 % ,which is the main part of the grain productivity capacity of“storing food in land”. Taking 400kg grain possessing for per capita , China’s grain self - sufficient ratio can increase 8 percentages ,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food security is realizable in China under the current condition of economic technology and stratagem of storing food in land is especially important for the food security in our country. As a conclusion , this paper brings forward the guarantee mechanism and measure to realize stratagem of storing food in land. Namely , constructing economic conversation mechanism of grain comprehensive productivity , increasing cropping index and strengthening agri2 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otion. Key words“: storing food in land”; grain comprehensive productive capacity ; food security 作者简介 :周小萍(1976 —) ,女 ,湖南沅江人 ,博士 ,讲师。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E - mail :xiaopingzhou @126. com。 874 经 济 地 理 28 卷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PDF)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已到末页,全文结束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