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劳动关系理论与政策研究丛书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 冯同庆主编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2年7月 430千字
1 中国劳动关系理论与政策研究丛书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 冯同庆 主编 中国工人出版社 2012 年 7 月 430 千字
目录 第一章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关系理论 、研究劳动关系理论具有直接的实际意义 、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有助于相关学科的建设 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旨在推动相关的基本理论建设 第二节关于劳动关系概念的相关问题 、劳动关系是有着多种表述而又有着共同面向的领域 二、对劳动关系概念的理解在涵义上有差异且在内容上有争论 劳动关系概念的模糊性有助于拓展相应的学术基础 第三节劳动关系理论的特点及其意义 、为什么有人认为劳动关系有独立的理论 、为什么有人认为劳动关系是交叉的理论 三、跨学科交叉研究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意义 四、不同派分的交叉研究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意义 五、理论对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特殊意义 第四节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内容、渊源、流派、方法诸问题 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问题 、劳动关系理论的内容问题 三、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问题 四、劳动关系理论的流派问题 五、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问题 第二章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的研究 第一节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理论流变 、早期工业社会的雇佣关系及其特点 、早期工业社会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工理论 第二节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工理论 、亚当·斯密的劳工思想 、大卫·李嘉图有关劳工问题的论述 、约翰·密尔的劳工思想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劳资对立和阶级斗争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是创造剩余价值 、劳资之间进行经济斗争具有重大意义 工会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节韦伯夫妇的渐进改革和产业民主思想 费边社和韦伯夫妇思想的产生 、渐进改革和产业民主思想 第五节美国例外论 、理查·伊利的美国劳工运动理论 、约翰·康芒斯的劳工制度理论 三、罗伯特·霍克斯对美国工会的分类研究
2 目录 第一章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关系理论 一、研究劳动关系理论具有直接的实际意义 二、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有助于相关学科的建设 三、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旨在推动相关的基本理论建设 第二节 关于劳动关系概念的相关问题 一、劳动关系是有着多种表述而又有着共同面向的领域 二、对劳动关系概念的理解在涵义上有差异且在内容上有争论 三、劳动关系概念的模糊性有助于拓展相应的学术基础 第三节 劳动关系理论的特点及其意义 一、为什么有人认为劳动关系有独立的理论 二、为什么有人认为劳动关系是交叉的理论 三、跨学科交叉研究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意义 四、不同派分的交叉研究对劳动关系理论发展的意义 五、理论对中国劳动关系研究的特殊意义 第四节 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内容、渊源、流派、方法诸问题 一、劳动关系理论的体系问题 二、劳动关系理论的内容问题 三、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问题 四、劳动关系理论的流派问题 五、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问题 第二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渊源的研究 第一节 工业革命背景下的理论流变 一、早期工业社会的雇佣关系及其特点 二、早期工业社会和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劳工理论 第二节 古典经济学派的劳工理论 一、亚当·斯密的劳工思想 二、大卫·李嘉图有关劳工问题的论述 三、约翰·密尔的劳工思想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劳资对立和阶级斗争 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目的是创造剩余价值 二、劳资之间进行经济斗争具有重大意义 三、工会在无产阶级解放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四节 韦伯夫妇的渐进改革和产业民主思想 一、费边社和韦伯夫妇思想的产生 二、渐进改革和产业民主思想 第五节 美国例外论 一、理查·伊利的美国劳工运动理论 二、约翰·康芒斯的劳工制度理论 三、罗伯特·霍克斯对美国工会的分类研究
第六节古典管理理论和工业主义理论 、弗雷德里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 三、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四、埃米尔·迪尔凯姆的工业主义理论 第七节理论和方法述评 第三章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一一多元主义研究 第一节多元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多元主义的起源以及在政治理论中的发展 多元主义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应用 牛津学派对多元主义的研究 第二节劳动关系中多元的利益主体和利益追求 、劳动关系领域的利益集团 、劳动关系领域多元化的利益追求 三、多元论强调平衡各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 四、多元主义与其他理论的比较 第三节多元主义的理论应用之劳动关系系统论 、寻找平衡多元利益的规则的系统论 劳动关系系统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章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一一冲突理论研究 第一节冲突理论及其文献 、劳资冲突与劳动过程 冲突理论的研究角度与相关文献 第二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 、马克思的基本观点 、留给后来学者解答的问题 三、后来学者做的引申研究 第三节布雷弗曼:从工匠控制到管理控制的研究 、布雷弗曼的基本观点 、布雷弗曼的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弗来德曼:直接控制与责任自治的研究 、弗来德曼的基本观点 弗来德曼的研究的不足 第五节埃德沃兹:从简单控制到结构控制研究 、埃德沃兹的基本观点 、埃德沃兹的研究的不足 第六节布洛维:从市场专制体制到霸权体制的研究 、布洛维的基本观点 、布洛维的研究的不足 第七节小结与启示 附:华尔德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过程的研究
3 第六节 古典管理理论和工业主义理论 一、弗雷德里克·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 二、马克斯·韦伯的理性官僚制理论 三、亨利·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四、埃米尔·迪尔凯姆的工业主义理论 第七节 理论和方法述评 第三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多元主义研究 第一节 多元主义的起源与发展 一、多元主义的起源以及在政治理论中的发展 二、多元主义在劳动关系领域的应用 三、牛津学派对多元主义的研究 第二节 劳动关系中多元的利益主体和利益追求 一、劳动关系领域的利益集团 二、劳动关系领域多元化的利益追求 三、多元论强调平衡各利益集团间的利益冲突 四、多元主义与其他理论的比较 第三节 多元主义的理论应用之劳动关系系统论 一、寻找平衡多元利益的规则的系统论 二、劳动关系系统论的进一步发展 第四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冲突理论研究 第一节 冲突理论及其文献 一、劳资冲突与劳动过程 二、冲突理论的研究角度与相关文献 第二节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研究 一、马克思的基本观点 二、留给后来学者解答的问题 三、后来学者做的引申研究 第三节 布雷弗曼:从工匠控制到管理控制的研究 一、布雷弗曼的基本观点 二、布雷弗曼的研究的不足 第四节 弗来德曼:直接控制与责任自治的研究 一、弗来德曼的基本观点 二、弗来德曼的研究的不足 第五节 埃德沃兹:从简单控制到结构控制研究 一、埃德沃兹的基本观点 二、埃德沃兹的研究的不足 第六节 布洛维:从市场专制体制到霸权体制的研究 一、布洛维的基本观点 二、布洛维的研究的不足 第七节 小结与启示 附:华尔德对中国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劳动过程的研究
第五章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一一一元主义研究 第一节一元主义学派的相关文献 、一元主义学派起源的相关文献 元主义学派发展的相关文献 元主义学派完善的相关文献 第二节一元主义学派的发展研究 、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麦格雷戈的X理论-Y理论 四、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五、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六、勒温的群体行为的研究 七、坦南鲍姆和施密特等学者的领导行为研究 第三节一元主义学派的完善研究 、孔茨和穆尼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 、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 三、卢桑斯的权变理论学派 第四节一元主义学派的现状研究 、威廉·大内的Z权变理论 、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卡尔·霍曼的经济秩序伦理学 第五节对一元主义学派理论的评述 、对一元主义学派起源理论的评述 、对一元主义学派发展理论的评述 三、对一元主义学派完善理论的评述 四、对一元主义学派现状的评述 第六章20世纪80年代以来劳动关系理论的继承和扩展 第一节理论发展脉络和基本内容 、劳动关系研究处于分水岭上 、理论的继承和理论的扩展 、理论演进的描述和归纳 第二节劳动关系研究的变化与英美模式比较 、美国劳动关系研究模式的扩展 、英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发展和趋势 、美英两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异同 第三节劳动关系理论与相关管理学科的关系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劳动关系概念与雇佣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 现代管理模式对于劳动关系研究的影响 四、关于劳动关系学科 第四节劳动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多个视角 、劳动关系是否出现根本性变化的不同观点 、研究劳动关系的不同角度
4 第五章 劳动关系理论的主要流派——一元主义研究 第一节 一元主义学派的相关文献 一、一元主义学派起源的相关文献 二、一元主义学派发展的相关文献 三、一元主义学派完善的相关文献 第二节 一元主义学派的发展研究 一、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三、麦格雷戈的 X 理论-Y 理论 四、弗鲁姆的期望理论 五、赫兹伯格的双因素激励理论 六、勒温的群体行为的研究 七、坦南鲍姆和施密特等学者的领导行为研究 第三节 一元主义学派的完善研究 一、孔茨和穆尼为代表的管理过程学派 二、巴纳德为代表的社会系统学派 三、卢桑斯的权变理论学派 第四节 一元主义学派的现状研究 一、威廉·大内的 Z 权变理论 二、彼德•圣吉的学习型组织理论 三、卡尔·霍曼的经济秩序伦理学 第五节 对一元主义学派理论的评述 一、对一元主义学派起源理论的评述 二、对一元主义学派发展理论的评述 三、对一元主义学派完善理论的评述 四、对一元主义学派现状的评述 第六章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劳动关系理论的继承和扩展 第一节 理论发展脉络和基本内容 一、劳动关系研究处于分水岭上 二、理论的继承和理论的扩展 三、理论演进的描述和归纳 第二节 劳动关系研究的变化与英美模式比较 一、美国劳动关系研究模式的扩展 二、英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发展和趋势 三、美英两国劳动关系研究的异同 第三节 劳动关系理论与相关管理学科的关系 一、 劳动关系与人力资源管理理论 二、劳动关系概念与雇佣关系概念之间的关系 三、现代管理模式对于劳动关系研究的影响 四、关于劳动关系学科 第四节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中的多个视角 一、劳动关系是否出现根本性变化的不同观点 二、研究劳动关系的不同角度
三、简要的评述 第五节传统理论的发展和新理论的提出 、凯利对动员理论的发展 二、新多元主义论 、对工作场所控制制度的研究 四、简要的评述 第六节寻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会振兴理论 、工会振兴理论的出现和发展 、对工会组织率变化的解释和分析 、对工会应对用工灵活化的研究 四、工会组织的未来的思考 五、简要的评述 第七节对社区工会出现和发展的研究 、互惠社区工会的出现 、英美国家的社区工会 三、简要的评述 第八节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关系研究 、重新定义工人和工会团结的概念 、全球化对劳动关系研究的影响 三、跨国劳动关系制度及其研究 四、一个国际政治经济的研究方式 五、正在创新的过程 第七章中国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 第一节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 、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的形成和演变 、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研究评述 第二节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 、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研究评述 第三节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 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三、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研究评述 第四节中国劳动关系理论历史的简要归纳 第八章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关于相关文献 、初始的理论研究和尔后相关国外文献的介绍 、注重劳权-劳动者的理论演绎说的文献 注重产权-公民劳动者的实证归纳说的文献
5 三、简要的评述 第五节 传统理论的发展和新理论的提出 一、凯利对动员理论的发展 二、新多元主义论 三、对工作场所控制制度的研究 四、简要的评述 第六节 寻求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工会振兴理论 一、工会振兴理论的出现和发展 二、对工会组织率变化的解释和分析 三、对工会应对用工灵活化的研究 四、工会组织的未来的思考 五、简要的评述 第七节 对社区工会出现和发展的研究 一、互惠社区工会的出现 二、英美国家的社区工会 三、简要的评述 第八节 全球化背景下的劳动关系研究 一、重新定义工人和工会团结的概念 二、全球化对劳动关系研究的影响 三、跨国劳动关系制度及其研究 四、一个国际政治经济的研究方式 五、正在创新的过程 第七章 中国劳动关系理论的历史 第一节 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 一、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的形成和演变 二、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三、三民主义劳资协调理论研究评述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 一、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三、新民主主义劳资两利理论研究评述 第三节 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 一、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二、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的主要思想内容 三、社会主义公私兼顾理论研究评述 第四节 中国劳动关系理论历史的简要归纳 第八章 对中国改革开放后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关于相关文献 一、初始的理论研究和尔后相关国外文献的介绍 二、注重劳权-劳动者的理论演绎说的文献 三、注重产权-公民劳动者的实证归纳说的文献
四、注重国别特色的境外理论-实证说的文献 五、多学科视角的国内劳动关系论说的文献 第二节关于理论研究的内 注重劳权-劳动者的理论演绎说的主要内容 注重产权一公民劳动者的实证归纳说的主要内容 、注重国别特色的境外理论-实证说的主要内容 四、多学科视角的国内劳动关系论说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对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论的评述 已有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评述 改善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 三、社会转型中中国劳动关系特征的概括 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的展望 后记 6
6 四、注重国别特色的境外理论-实证说的文献 五、多学科视角的国内劳动关系论说的文献 第二节 关于理论研究的内容 一、注重劳权-劳动者的理论演绎说的主要内容 二、注重产权-公民劳动者的实证归纳说的主要内容 三、注重国别特色的境外理论-实证说的主要内容 四、多学科视角的国内劳动关系论说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对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论的评述 一、已有劳动关系理论的方法评述 二、改善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方法 三、社会转型中中国劳动关系特征的概括 四、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劳动关系的理论研究的展望 后记
第一章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关系理论 研究劳动关系理论具有直接的实际意义 目前,国内编写和翻译国外的劳动关系的著作,大多内容十分庞杂。这有好 处,就是对劳动关系的理论、制度、政策、实际状况等,进行综合的阐述或介绍 同时,也应看到,这是利弊互见的。其欠缺是,对相关的某一方面的内容的阐述 或介绍又显得不足。特别是,对于劳动关系理论的阐述或介绍就比较简单,以至 于不够深入、不够系统。而劳动关系理论相对于理解相关的制度、政策、实际状 况等,具有引领和深化的作用。我们想在中国劳动关系的研究中,区分理论与制 度、政策、操作等的相互关系,相对集中地介绍和阐述理论。应该说,这是十分 必要的 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有助于相关学科的建设 多年来,我国对劳动关系的理论、制度、政策、实际状况等的研究已经越来 越多了。作为教材或专著,类似《劳动关系概论》《劳动关系学》的版本已经不 少。可是,其中对理论的研究并不深入,自然也难言成为能够公认的体系。相关 的教材或专著,对不同理论和流派是分别介绍的。专门的比较全面地、集成地介 绍理论的著述,就没有。既没有编写,也没有译介。随着劳动关系学科的建立, 学科建设的细化,组织编写《劳动关系理论研究》便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为了 在将来的什么时候,形成能够得到共识的相关系统理论做基础性的工作。而且, 理论研究的系统和深化,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制度、政策、实际状况等的硏究。 三、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旨在推动相关的基本理论建设 国外有比较全面地介绍劳动关系理论的著述,但是都是结合那些国家或地区 需要的。我国对劳动关系理论的需要,既与其有共通之处,又有自己的特点,是 难以“照搬”和“移植”的。而且,我国的劳动关系理论还需要与西方的相关理 论对话。不能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理论研究和相关的著述。 因此,我们希望,编写一部能够关照国际经验的、又适合我国需要的、而目 前我国还没有的劳动关系学科方面的基本的理论研究专著。劳动关系学科是新兴 学科和交叉学科,我们从把握这个学科的基本理论入手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劳 动关系基本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进而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积极推动协调中国劳动关 系的实践。 第二节关于劳动关系概念的相关问题 劳动关系是有着多种表述而又有着共同面向的领域 20世纪20年代,“工业关系”或“产业关系”( Industrial relations,简 称IR)一词在欧美开始得到普遍使用。后来,由于30年代大萧条和40年代第 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工业关系”或“产业关系”研究得 到迅速发展,成为专门研究领域,并对公共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工人利用工会进 行组织,以及通过工会对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组织产生影响是工业关系的研究重 点。在随后的年代里,又产生了“人事管理”( Personnel Management,简称
7 第一章 劳动关系理论研究的若干基本问题 第一节 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关系理论 一、研究劳动关系理论具有直接的实际意义 目前,国内编写和翻译国外的劳动关系的著作,大多内容十分庞杂。这有好 处,就是对劳动关系的理论、制度、政策、实际状况等,进行综合的阐述或介绍。 同时,也应看到,这是利弊互见的。其欠缺是,对相关的某一方面的内容的阐述 或介绍又显得不足。特别是,对于劳动关系理论的阐述或介绍就比较简单,以至 于不够深入、不够系统。而劳动关系理论相对于理解相关的制度、政策、实际状 况等,具有引领和深化的作用。我们想在中国劳动关系的研究中,区分理论与制 度、政策、操作等的相互关系,相对集中地介绍和阐述理论。应该说,这是十分 必要的。 二、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有助于相关学科的建设 多年来,我国对劳动关系的理论、制度、政策、实际状况等的研究已经越来 越多了。作为教材或专著,类似《劳动关系概论》《劳动关系学》的版本已经不 少。可是,其中对理论的研究并不深入,自然也难言成为能够公认的体系。相关 的教材或专著,对不同理论和流派是分别介绍的。专门的比较全面地、集成地介 绍理论的著述,就没有。既没有编写,也没有译介。随着劳动关系学科的建立, 学科建设的细化,组织编写《劳动关系理论研究》便是十分必要的。这也是为了 在将来的什么时候,形成能够得到共识的相关系统理论做基础性的工作。而且, 理论研究的系统和深化,也有助于更好地推动制度、政策、实际状况等的研究。 三、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旨在推动相关的基本理论建设 国外有比较全面地介绍劳动关系理论的著述,但是都是结合那些国家或地区 需要的。我国对劳动关系理论的需要,既与其有共通之处,又有自己的特点,是 难以“照搬”和“移植”的。而且,我国的劳动关系理论还需要与西方的相关理 论对话。不能没有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关系理论研究和相关的著述。 因此,我们希望,编写一部能够关照国际经验的、又适合我国需要的、而目 前我国还没有的劳动关系学科方面的基本的理论研究专著。劳动关系学科是新兴 学科和交叉学科,我们从把握这个学科的基本理论入手进行研究,有利于促进劳 动关系基本理论的建立和发展,进而有利于正确认识和积极推动协调中国劳动关 系的实践。 第二节 关于劳动关系概念的相关问题 一、劳动关系是有着多种表述而又有着共同面向的领域 20 世纪 20 年代,“工业关系”或“产业关系”(Industrial Relations,简 称 IR)一词在欧美开始得到普遍使用。后来,由于 30 年代大萧条和 40 年代第 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巨大的经济社会问题,“工业关系” 或“产业关系”研究得 到迅速发展,成为专门研究领域,并对公共政策产生重要影响。工人利用工会进 行组织,以及通过工会对经济结构乃至社会组织产生影响是工业关系的研究重 点。在随后的年代里,又产生了“人事管理”(Personnel Management, 简称
PM)这一概念和实践。自80年代起,“人力资源管理”(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简称HRM)出现。这三种不同的词汇和概念,同时表明的是一个共同的实践活动 (对人的管理)和学术领域。 对劳动关系概念的理解在涵义上有差异且在内容上有争论 在西方,无论是从事实践活动还是进行学术研究,“工业关系”或“产业 关系”和“雇佣关系”( Employment Relations,简称ER),是最常用的两种术 语。尽管,人们时常将二者混用。其实,这两个术语的内涵不同。“工业关系” 或“产业关系”一般被认为与男性全职工人有关,这些工人通常是体力劳动者, 在大型制造业工作,参加工会,热衷于罢工、集体谈判等活动。而“雇佣关系 所涵盖的职业类型,则被认为更加宽泛:在个人层面上,非体力工人、女工、半 职工作人员等,都被包括其中;在组织层面上,新生的高科技工业、服务业、商 业等皆被纳入其中;而工会的低入会率和企业管理方所采取的试图将工作关系个 体化的战略,则为其明显标志 产业关系究竟应包含哪些内容,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一些学者将产业关系界 定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仅指工会与管理方之间的关系。另一些学者则采用更宽 泛的定义,认为产业关系覆盖了雇佣关系的各个方面。尽管不同学者界定的研究 范围相差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关系硏究范围在不断趋于扩大。一种 有权威的解释认为,劳动关系一词在学术界和工商业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在 学术界和工商业活动中劳动关系的焦点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劳动关系学者特别 关注引起雇佣( employment)问题和失调的各种原因并试图发现和实施新的思想、 制度、政策。通过新思想、制度和政策,去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因此,劳动关 系既包括研究也包含实践,包含雇佣( employment)的经济、政治、立法、社会 和心理的诸方面。而在历史上,劳动关系学者只强调问题解决一一解决涉及雇员 权利和利益的问题。③有学者认为,从性质上说,雇佣关系是劳资之间利益相互 矛盾且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劳资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关系,只有认识到双方之间存 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够在双方的利益矛盾中找到解决冲突的途径,建立调 节矛盾的制度,而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正是一个雇佣关系从冲突型到 合作型转变的过程。有论者考察了劳资关系理论的历史演进,认为其具有从阶 级之间对立到管理之中协调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在理论概念上,其基本含义 并不限于阶级对立而更多是关系协调:在理论渊源上,其多数流派主张促进劳资 双赢而不是诉诸阶级暴力;在经典理论中,其主要内容除劳资冲突论外更多属于 劳资合作论;劳资之间的协调,由理论设想到理论原则再到管理制度是可以逐步 实现的;劳资关系中的协调,是要通过持续的实践才能实现的。⑤ 特别应该说明,产业关系概念,或称雇佣关系概念,在当代劳动力市场上已 经不能完全概括单个劳动合同关系的实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将这些因素综合 ①本节涉及劳动关系概念的前2段内容,参考了英国格林威治大学 Minghua zhao(赵明华)博士提供的资 料 美]乔治·施特劳斯,[英]基思·怀特菲尔德基本问题:产业关系研究方法见:[英]基思·怀特菲尔德,[美] 乔治·施特劳斯,[澳]罗纳·凯勒斯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程延园等译易定红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 出版社,20053-4 ③维基百科: Industrial relations (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10119-industrialrelations.html) ④李琪产业关系概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 5冯同庆劳资关系理论考察—一从对立到协调江苏社会科学2010,3
8 PM)这一概念和实践。自 80 年代起,“人力资源管理”(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简称 HRM)出现。这三种不同的词汇和概念,同时表明的是一个共同的实践活动 (对人的管理)和学术领域。 二、对劳动关系概念的理解在涵义上有差异且在内容上有争论 在西方,无论是从事实践活动还是进行学术研究, “工业关系”或“产业 关系”和“雇佣关系”(Employment Relations,简称 ER),是最常用的两种术 语。尽管,人们时常将二者混用。其实,这两个术语的内涵不同。“工业关系” 或“产业关系”一般被认为与男性全职工人有关,这些工人通常是体力劳动者, 在大型制造业工作,参加工会,热衷于罢工、集体谈判等活动。而“雇佣关系” 所涵盖的职业类型,则被认为更加宽泛;在个人层面上,非体力工人、女工、半 职工作人员等,都被包括其中;在组织层面上,新生的高科技工业、服务业、商 业等皆被纳入其中;而工会的低入会率和企业管理方所采取的试图将工作关系个 体化的战略,则为其明显标志。① 产业关系究竟应包含哪些内容,一直存在很大争议。一些学者将产业关系界 定在一个较窄的范围内,仅指工会与管理方之间的关系。另一些学者则采用更宽 泛的定义,认为产业关系覆盖了雇佣关系的各个方面。尽管不同学者界定的研究 范围相差很大,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产业关系研究范围在不断趋于扩大。②一种 有权威的解释认为,劳动关系一词在学术界和工商业实践中都具有重要意义。在 学术界和工商业活动中劳动关系的焦点是雇主和雇员的关系。劳动关系学者特别 关注引起雇佣(employment)问题和失调的各种原因并试图发现和实施新的思想、 制度、政策。通过新思想、制度和政策,去解决和改善这些问题。因此,劳动关 系既包括研究也包含实践,包含雇佣(employment)的经济、政治、立法、社会 和心理的诸方面。而在历史上,劳动关系学者只强调问题解决——解决涉及雇员 权利和利益的问题。③有学者认为,从性质上说,雇佣关系是劳资之间利益相互 矛盾且相互依存的关系,即劳资之间的冲突与合作关系,只有认识到双方之间存 在着相互依存的关系,才能够在双方的利益矛盾中找到解决冲突的途径,建立调 节矛盾的制度,而当代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也正是一个雇佣关系从冲突型到 合作型转变的过程。④有论者考察了劳资关系理论的历史演进,认为其具有从阶 级之间对立到管理之中协调的基本趋势和基本特征。在理论概念上,其基本含义 并不限于阶级对立而更多是关系协调;在理论渊源上,其多数流派主张促进劳资 双赢而不是诉诸阶级暴力;在经典理论中,其主要内容除劳资冲突论外更多属于 劳资合作论;劳资之间的协调,由理论设想到理论原则再到管理制度是可以逐步 实现的;劳资关系中的协调,是要通过持续的实践才能实现的。⑤ 特别应该说明,产业关系概念,或称雇佣关系概念,在当代劳动力市场上已 经不能完全概括单个劳动合同关系的实质。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将这些因素综合 ① 本节涉及劳动关系概念的前 2 段内容,参考了英国格林威治大学 Minghua Zhao(赵明华)博士提供的资 料。 ②[美]乔治·施特劳斯,[英]基思·怀特菲尔德.基本问题:产业关系研究方法.见:[英]基思·怀特菲尔德,[美] 乔治·施特劳斯,[澳]罗纳·凯勒斯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程延园等译.易定红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 出版社,2005.3~4 ③维基百科:Industrial Relations ( http://www.encyclopedia.com/doc/1O119-IndustrialRelations.html) ④ 李琪.产业关系概论.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8.2 ⑤ 冯同庆.劳资关系理论考察——从对立到协调.江苏社会科学.2010,3
起来,会使雇佣关系领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在新工业化国家、新民主化 国家,过去用于提升产业关系价值的传统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我们 的产业关系或雇佣关系研究领域,正处在一个充满了现代化挑战的时代,在某些 情况下,需要建立新的制度性结构和程序。① 本研究沿用约定俗成的中文习惯,使用“劳动关系”一词进行表达。在涵盖 范围上,我们同意有关学者的观点,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围绕劳动者和用人单 位之间由于“工作”或“雇佣”所产生的所有方面的关系 三、劳动关系概念的模糊性有助于拓展相应的学术基础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运用上述这样一个理解上、表述上有着很大不同甚至 歧义的概念,在学术上是慎重的吗?回答是,是慎重的,甚至可以说是经过精深 思考的 有论者认为,学术上讨论某些问题的模糊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拓展学术 的基础。他们以“封建主义”概念为例,进行分析。他们说,对“封建主义”的 概念,人们在理解上存在着非常多的歧义。但是,围绕“封建主义”建立的概念 框架在被人们接受的过程中,也已经成为一种异同共在的统一体,这是可公度性 可比较性与可交流性的基础。对研究者来说,“封建主义”这一概念不仅可以用 来概括所研究的对象,它同时也是相应的硏究成果得以被人理解、获得学术交流 可能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不应该拒斥含义模糊的术语的表达。如果科学每前 进一步都得造些新名词的话,那么待命名的东西真要成千上万了。学术界得为此 虚耗多少光阴啊!大胆地运用歧义迭出的“封建主义”一词,这并非一种懒惰的 表现,而是一种对词源、语义及其情境有着精深思考的结果,因为只有直面不同 “封建主义”概念使用中的异与同,才可能在比较之中产生一种创造性的冲动, 追求尚未确定而有发展前途的知识,而沉迷于谨小慎微的定义将扼杀智慧的火 花 有运用颇具争议的“劳动”概念拓展相关研究的实例。一位理论评论者介绍 说,有一项联系劳动的硏究,实现了当代理论和学术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其论 述到,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是“劳动”这一概念最为深刻的思想者,而一般学者 都更关注马克思通过对“劳动”或“生产过程”的深刻分析所揭示出的“剩余价 值”的秘密。而有中国学者从“劳动”概念推论出中国革命和现代中国的合法性, 体现出一种推进性的“大”研究。③从事这项研究的学者认为,较早的李大钊、 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将“劳动”以体力劳动归结、并且将“劳动”道德化和美学 化:而将体力劳动神圣化最力的自然是毛泽东。然而,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仍然有 些悖论性的理论或者实际问题需要回答,其核心是劳动的道德地位与劳动者与 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对后者的理解决定了对前者的定位。马克思之前 的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断言,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与此相应的假定是通过将其劳 动注入对象而创造价值的人有权成为其产品的所有者。这种古典经济学的论断, 在中国底层人民的思想中其实是普遍存在的,譬如存在着的“民间伦理秩序”。 事实上,只有在民间伦理秩序中被否定的对象,才可能成为革命的对象。以此为 美]托马斯·考肯.基本问题:产业关系研究的独特性.见:[英]基思·怀特菲尔德,[美]乔治·施特劳斯, [澳]罗纳·凯勒斯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程延园等译.易定红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28-29 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 ③姚丹重构“革命中国”的政治正当性:劳动、主人及文学叙述左岸文化网(htp/www.eduww.com)
9 起来,会使雇佣关系领域发生根本性的转变。特别是在新工业化国家、新民主化 国家,过去用于提升产业关系价值的传统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发挥作用。我们 的产业关系或雇佣关系研究领域,正处在一个充满了现代化挑战的时代,在某些 情况下,需要建立新的制度性结构和程序。① 本研究沿用约定俗成的中文习惯,使用“劳动关系”一词进行表达。在涵盖 范围上,我们同意有关学者的观点,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应该围绕劳动者和用人单 位之间由于“工作”或“雇佣”所产生的所有方面的关系。 三、劳动关系概念的模糊性有助于拓展相应的学术基础 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运用上述这样一个理解上、表述上有着很大不同甚至 歧义的概念,在学术上是慎重的吗?回答是,是慎重的,甚至可以说是经过精深 思考的。 有论者认为,学术上讨论某些问题的模糊的概念,在一定意义上是拓展学术 的基础。他们以“封建主义”概念为例,进行分析。他们说,对“封建主义”的 概念,人们在理解上存在着非常多的歧义。但是,围绕“封建主义”建立的概念 框架在被人们接受的过程中,也已经成为一种异同共在的统一体,这是可公度性、 可比较性与可交流性的基础。对研究者来说,“封建主义”这一概念不仅可以用 来概括所研究的对象,它同时也是相应的研究成果得以被人理解、获得学术交流 可能的基础。在这个意义上,不应该拒斥含义模糊的术语的表达。如果科学每前 进一步都得造些新名词的话,那么待命名的东西真要成千上万了。学术界得为此 虚耗多少光阴啊!大胆地运用歧义迭出的“封建主义”一词,这并非一种懒惰的 表现,而是一种对词源、语义及其情境有着精深思考的结果,因为只有直面不同 “封建主义”概念使用中的异与同,才可能在比较之中产生一种创造性的冲动, 追求尚未确定而有发展前途的知识,而沉迷于谨小慎微的定义将扼杀智慧的火 花。② 有运用颇具争议的“劳动”概念拓展相关研究的实例。一位理论评论者介绍 说,有一项联系劳动的研究,实现了当代理论和学术领域的一次重要突破。其论 述到,人们普遍认为马克思是“劳动”这一概念最为深刻的思想者,而一般学者 都更关注马克思通过对“劳动”或“生产过程”的深刻分析所揭示出的“剩余价 值”的秘密。而有中国学者从“劳动”概念推论出中国革命和现代中国的合法性, 体现出一种推进性的“大”研究。③从事这项研究的学者认为,较早的李大钊、 陈独秀、蔡元培等人将“劳动”以体力劳动归结、并且将“劳动”道德化和美学 化;而将体力劳动神圣化最力的自然是毛泽东。然而,在中国革命过程中仍然有 一些悖论性的理论或者实际问题需要回答,其核心是劳动的道德地位与劳动者与 其劳动产品之间的关系问题。而对后者的理解决定了对前者的定位。马克思之前 的西方古典政治经济学断言,劳动是价值的源泉,与此相应的假定是通过将其劳 动注入对象而创造价值的人有权成为其产品的所有者。这种古典经济学的论断, 在中国底层人民的思想中其实是普遍存在的,譬如存在着的 “民间伦理秩序”。 事实上,只有在民间伦理秩序中被否定的对象,才可能成为革命的对象。以此为 ① [美]托马斯•考肯.基本问题:产业关系研究的独特性.见:[英]基思·怀特菲尔德,[美]乔治·施特劳斯, [澳]罗纳·凯勒斯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程延园等译.易定红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005.28~29 ②刘家和,陈新.历史比较研究的一般逻辑.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5,5 ③姚丹.重构“革命中国”的政治正当性:劳动、主人及文学叙述.左岸文化网(http://www.eduww.com)
基础和前提,新的“爱劳动”的道德观才能建立起来。劳动使工农获得道德身份, 而这种道德身份借助相应的政治身份,共同完成了工农在新中国的主体建构。“劳 动或者劳动中心主义”不仅在制度上,也在思想或意识形态上,真正颠覆传统的 贵贱等级秩序,并进而为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提供一种合法性的观念支持。当然, 这个建构过程也充满矛盾和冲突,包括“现代中国”的科层制与“革命中国”的 “平等”承诺间的矛盾等。① 第三节劳动关系理论的特点及其意义 劳动关系理论是有特点的,提起劳动关系理论,人们对其是独立的理论还是 交叉的理论,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劳动关系有理论,是没有争议的。对于当 下的中国人来说,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把握其特点而顺势推动劳动关系理论的发 展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为什么有人认为劳动关系有独立的理论 美国著名劳动关系学者托马斯·考肯(又有译寇肯)认为,劳动关系或他称 之为的产业关系,是有自己独立的理论的。他论述说,依据库恩(Kuhn)的独立 学科的标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社会科学领域,必须能够比其他方法更好地界定 概念、解释或解决某一类问题。总体而言,产业关系硏究的特征能够符合库恩的 检验标准。其一,以问题为中心的定位。“劳工问题”作为学术研究和教学的 个领域,有着专门的学术研究者、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研究者,并且一直关注与 公共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其二,多学科的整体化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在整体 性研究中将劳工问题概念化,将过去和现在的问题进行整合,使之获得广泛的认 同。其三,对历史的尊重和重视。将当代研究问题或理论观点置于适当的历史背 景之下加以考察,对问题的研究是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其四,研究方法的多样 性。在认识数量化分析价值的同时,从来不忽视制度的、历史的和案例的研究方 法,反映劳动经济和雇佣关系的特点。其五,形成雇佣关系概念基础的制度性假 设。假设的核心是如何有效协调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和扩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范 围,确立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方法和手段。这引起了难以解决的争论,不同范 例之间没有共同的基础可以通过经验性研究或理论来加以解决。因此,最紧迫的 任务是创造新的思想理论,突破、超越、扩大视野、开发、设计而使产业关系的 持久性特征延续和推广。产业关系研究这个独特的领域,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并且有独特的建树 为什么有人认为劳动关系是交叉的理论 有学者认为,劳动关系理论是交叉理论,因为运用多学科进行研究具有明显 的优势。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单个的研究者进行多学科研究,二是多个研究者 从不同学科研究同一领域。比如,“工会承诺(又有译忠诚)”,它源于“组织承 诺”这一概念,而“组织承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被普遍认可的概念。这种概念 的引入,对劳动关系研究及其理论十分有益。但总体而言,交叉研究成效还不明 ①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一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气[美]托马斯·考肯基本问题:产业关系研究的独特性见:[英]基思·怀特菲尔德,[美]乔治·施特劳斯,[澳] 罗纳·凯勒斯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程延园等译易定红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2~32
10 基础和前提,新的“爱劳动”的道德观才能建立起来。劳动使工农获得道德身份, 而这种道德身份借助相应的政治身份,共同完成了工农在新中国的主体建构。“劳 动或者劳动中心主义”不仅在制度上,也在思想或意识形态上,真正颠覆传统的 贵贱等级秩序,并进而为一个真正平等的社会提供一种合法性的观念支持。当然, 这个建构过程也充满矛盾和冲突,包括“现代中国”的科层制与“革命中国”的 “平等”承诺间的矛盾等。① 第三节 劳动关系理论的特点及其意义 劳动关系理论是有特点的,提起劳动关系理论,人们对其是独立的理论还是 交叉的理论,存在很大的争议。但是,劳动关系有理论,是没有争议的。对于当 下的中国人来说,研究劳动关系理论,把握其特点而顺势推动劳动关系理论的发 展是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一、为什么有人认为劳动关系有独立的理论 美国著名劳动关系学者托马斯•考肯(又有译寇肯)认为,劳动关系或他称 之为的产业关系,是有自己独立的理论的。他论述说,依据库恩(Kuhn)的独立 学科的标准,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社会科学领域,必须能够比其他方法更好地界定 概念、解释或解决某一类问题。总体而言,产业关系研究的特征能够符合库恩的 检验标准。其一,以问题为中心的定位。“劳工问题”作为学术研究和教学的一 个领域,有着专门的学术研究者、具有实践意义的理论研究者,并且一直关注与 公共政策相关问题的研究。其二,多学科的整体化方法。运用多学科知识在整体 性研究中将劳工问题概念化,将过去和现在的问题进行整合,使之获得广泛的认 同。其三,对历史的尊重和重视。将当代研究问题或理论观点置于适当的历史背 景之下加以考察,对问题的研究是持久的而不是短暂的。其四,研究方法的多样 性。在认识数量化分析价值的同时,从来不忽视制度的、历史的和案例的研究方 法,反映劳动经济和雇佣关系的特点。其五,形成雇佣关系概念基础的制度性假 设。假设的核心是如何有效协调相互冲突的利益关系和扩展共同解决问题的范 围,确立能够兼顾公平与效率的方法和手段。这引起了难以解决的争论,不同范 例之间没有共同的基础可以通过经验性研究或理论来加以解决。因此,最紧迫的 任务是创造新的思想理论,突破、超越、扩大视野、开发、设计而使产业关系的 持久性特征延续和推广。产业关系研究这个独特的领域,可以更好地发展下去, 并且有独特的建树。② 二、为什么有人认为劳动关系是交叉的理论 有学者认为,劳动关系理论是交叉理论,因为运用多学科进行研究具有明显 的优势。一般有两种类型,一是单个的研究者进行多学科研究,二是多个研究者 从不同学科研究同一领域。比如,“工会承诺(又有译忠诚)”,它源于“组织承 诺”这一概念,而“组织承诺”是组织行为学中的被普遍认可的概念。这种概念 的引入,对劳动关系研究及其理论十分有益。但总体而言,交叉研究成效还不明 ①蔡翔.革命/叙述:中国社会主义文学—文化想象(1949-1966).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② [美]托马斯•考肯.基本问题:产业关系研究的独特性.见:[英]基思·怀特菲尔德,[美]乔治·施特劳斯,[澳] 罗纳·凯勒斯编.产业关系研究方法.程延园等译.易定红校.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5.22~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