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陕西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的可行方案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1,文件大小:58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陕西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地区 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依托,也是全球化条件下决定 区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构建具有自身 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陕西整体的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 陕战略,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促进陕西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 和深远的意义。 建设陕西区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内相互关联的创新行为主体企业、研究 机构、高等学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以及相应体制和 机制构成的开放网络系统。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和进 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具体地讲,区域创新体 系具有创新活动的执行和评估、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财力、信 息资源等)供给和配置、创新制度与创新政策建设、创新基础设 施建设等功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从制度层面上,形成一个 区域中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等创新 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有利于知识等创新 资源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循环流转、应用和创造的制度体系,使科 学技术内化于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之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 成部分的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创新的主体、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 机制等多个方面,体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点,是国家创新 体系在区域层次上的延伸,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建 设陕西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 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

1 陕西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方案 陕西省科学技术厅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地区 经济增长、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根本依托,也是全球化条件下决定 区域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地位的关键性因素。因此,构建具有自身 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陕西整体的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 陕战略,建设西部经济强省,促进陕西经济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 和深远的意义。 一、 建设陕西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意义 区域创新体系是区域内相互关联的创新行为主体企业、研究 机构、高等学校、中介机构、金融机构、政府,以及相应体制和 机制构成的开放网络系统。区域创新体系的主要功能是促进和进 行新知识和新技术的生产、扩散和应用。具体地讲,区域创新体 系具有创新活动的执行和评估、创新资源(包括人力、财力、信 息资源等)供给和配置、创新制度与创新政策建设、创新基础设 施建设等功能。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是指从制度层面上,形成一个 区域中科技知识的生产者、传播者、使用者以及政府机构等创新 主体的良性互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种有利于知识等创新 资源在整个区域范围内循环流转、应用和创造的制度体系,使科 学技术内化于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之中。作为国家创新体系重要组 成部分的区域创新体系,包括创新的主体、创新的环境和创新的 机制等多个方面,体现国家创新体系的层次性特点,是国家创新 体系在区域层次上的延伸,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根本保证。建 设陕西区域创新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 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各种知识和信息

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是大幅 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把国家目标与区 域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 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有利于促进高校知识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融合,有效 发挥陕西高教科技资源优势。知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 单纯的知识创新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知识创新有效性的关键是要 将知识创新的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校是知识创新 的“动力源”,不但能培养大批高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且 能不断地产生知识创新成果。但是高校与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差 异,高校往往以知识创新为重点,以学术性、科学性为衡量标Ⅶ准 其内容多为学科性、专业性成果。企业则主要以技术创新为重点, 科技成果以可行性和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其内容为新产品和新 工艺,这种差异性可能会造成高校的知识创新远离企业发展的现 实需要,阻碍高校知识创新的有效性。建立科技、教育与经济一 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方面能促进高校把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 源泉,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需要进行知识创新,促进高校知识 成果的产业化;另一方面能为高校的知识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实 现产业资本与知识资本的联动,经营优势与科技优势的互补,通 过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结合,使科学家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能量得到释放,加速成果转化,加快技术推广 2、有利于解决陕西科技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促进中央

2 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的供应,是大幅 度提高区域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根本途径,也是把国家目标与区 域发展结合起来,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大力推进国 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 1、有利于促进高校知识创新与企业技术创新的融合,有效 发挥陕西高教科技资源优势。知识创新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但是 单纯的知识创新并不等于经济发展,知识创新有效性的关键是要 将知识创新的成果迅速地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高校是知识创新 的“动力源”,不但能培养大批高素质、有创造力的人才,而且 能不断地产生知识创新成果。但是高校与企业的创新活动具有差 异,高校往往以知识创新为重点,以学术性、科学性为衡量标准, 其内容多为学科性、专业性成果。企业则主要以技术创新为重点, 科技成果以可行性和经济效益为衡量标准,其内容为新产品和新 工艺,这种差异性可能会造成高校的知识创新远离企业发展的现 实需要,阻碍高校知识创新的有效性。建立科技、教育与经济一 体化的区域创新体系,一方面能促进高校把市场需求作为创新的 源泉,依据市场需求和企业的需要进行知识创新,促进高校知识 成果的产业化;另一方面能为高校的知识创新提供资金支持,实 现产业资本与知识资本的联动,经营优势与科技优势的互补,通 过科学家与企业家的结合,使科学家的个人价值得到充分体现, 能量得到释放,加速成果转化,加快技术推广。 2、有利于解决陕西科技资源配置的结构性矛盾,促进中央

在陕科技力量进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经过十几年的科技体制 改革陕西科研机构面向市场的活力大为增强科技成果商品化 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科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 改变。中央在陕科研院所集中了全省科研院所87.7%的从业人 员,87.58%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2 万多人,列全国第二位,而地方属科研院所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则 位居全国24位,在西北列甘肃、新疆之后。中央驻陕单位和军 工科技力量均占到全省总量的70%以上,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 比较密切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基本上是“国家 队”,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少。建设陕西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 进科技体制创新,有利于系统整合中央在陕科技力量面向地方经 济建设主战场,确定研究开发的方向,加强与地方科技力量的协 作与融合,提高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 为陕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有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形成具有生 机活力的陕西区域创新主体。区域创新是通过企业主体而展开 的,坚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内 容。陕西高等院校、科硏机构实力较强,研究开发了一大批重大 关键技术,但是由于陕西企业开发、吸纳能力相对较弱,难以转 化为地方经济优势:省属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少,技术装备水平 低,高层次科研人才缺乏,新产品研制与开发人员不足10%。 2003年工矿企业申请专利775件,仅占全省的227%低于全

3 在陕科技力量进入地方经济建设主战场。经过十几年的科技体制 改革,陕西科研机构面向市场的活力大为增强,科技成果商品化、 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但是科技结构不合理的状况并未得到根本 改变。中央在陕科研院所集中了全省科研院所 87.7%的从业人 员,87.58%的科学家和工程师。从业人员中科学家和工程师 2 万多人,列全国第二位,而地方属科研院所科学家和工程师数则 位居全国 24 位,在西北列甘肃、新疆之后。中央驻陕单位和军 工科技力量均占到全省总量的 70%以上,与地方经济发展关系 比较密切的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基本上是“国家 队”,与地方经济发展联系少。建设陕西区域创新体系,大力推 进科技体制创新,有利于系统整合中央在陕科技力量面向地方经 济建设主战场,确定研究开发的方向,加强与地方科技力量的协 作与融合,提高地方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 为陕西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3、有利于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形成具有生 机活力的陕西区域创新主体。区域创新是通过企业主体而展开 的,坚持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建立区域创新体系的中心内 容。陕西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实力较强,研究开发了一大批重大 关键技术,但是由于陕西企业开发、吸纳能力相对较弱,难以转 化为地方经济优势:省属资金技术密集型企业少,技术装备水平 低,高层次科研人才缺乏,新产品研制与开发人员不足 10%。 2003 年工矿企业申请专利 775 件,仅占全省的 22.7%,低于全

国335%的平均水平江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重 仅为1.03%,低于全国149%的平均水平。一方面,陕西企业 普遍缺乏创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面对大量来自 本地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成果,无力转化。在陕西区域创新体系 的建设过程中,推动陕西地方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联合 协作,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增强企业的 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技术储备和技术开发, 使企业既能保持发展后劲,又能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4、有利于实现开发区的“二次创业”,推动“一线两带”建 设取得新突破。近年来,陕西一直把关中作为发展本省高新技术 产业的基地,推动建成了4个国家级开发区、3个省级开发区 20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委 省政府作出了沿宝潼高速公路一线加快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 星火产业带建设的重大决策,旨在通过科技教育资源的聚集效 应,大幅提高关中地区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 发展。当前,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大多数开发区完成了要素聚 集的过程,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建设陕西区域创新体 系,使开发区在继续抓好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同时, 依托高校和科研单位,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一批 知识技术密集的创新基地造就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 业,健全和完善促使人才、资本和技术有机融合的市场机制,进 步提高创新层次,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无疑对推动开发区在 新的起点上实现“二次创业”,加快“-线两带”建设具有重要

4 国 33.5%的平均水平;工业企业提取技术开发费占销售收入比重 仅为 1.03%,低于全国 1.49%的平均水平。一方面,陕西企业 普遍缺乏创新产品,市场竞争力不足;另一方面,面对大量来自 本地科研机构的高新技术成果,无力转化。在陕西区域创新体系 的建设过程中,推动陕西地方企业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的联合 协作,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广泛利用企业内外部资源,增强企业的 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技术储备和技术开发, 使企业既能保持发展后劲,又能形成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 4、有利于实现开发区的“二次创业”,推动“一线两带”建 设取得新突破。近年来,陕西一直把关中作为发展本省高新技术 产业的基地,推动建成了 4 个国家级开发区、3 个省级开发区、 20 多个各具特色的产业园。在科技部的大力支持下,陕西省委、 省政府作出了沿宝潼高速公路一线加快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带和 星火产业带建设的重大决策,旨在通过科技教育资源的聚集效 应,大幅提高关中地区在全国的竞争优势,带动全省经济的快速 发展。当前,经过多年的艰苦创业,大多数开发区完成了要素聚 集的过程,进入了“二次创业”的新阶段。建设陕西区域创新体 系,使开发区在继续抓好改善投资环境、扩大招商引资的同时, 依托高校和科研单位,进一步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形成一批 知识技术密集的创新基地,造就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企 业,健全和完善促使人才、资本和技术有机融合的市场机制,进 一步提高创新层次,增强发展潜力和后劲,无疑对推动开发区在 新的起点上实现“二次创业”,加快“一线两带”建设具有重要

意义。 二、陕西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情况 建国以来,陕西在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几 次大规模的重点投资和多年支持下形成了较强的布局性科技创 新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这种优势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是科技人才密度较大。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才拥有量居全 国第7位;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拥有量居全国第2位。 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079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 员627万多人,占5816%;我省地方属专业技术人员69万人, 占64%;中央部属驻陕单位专业技术人员38万多人,占36%。 西安地区是全国少有的科技人员密集区之一。二是人员素质较 高。9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其 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占43%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43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356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 家193人,省享受政府津贴人员117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 务的人员53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66% 2、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已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陕西科技实力雄厚,是我国航空、航天、兵器、机械、 电子、仪器仪表、农业领域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在空间技术、 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高效节能等高新技 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有些居全国前列,有些处于国际先进水 平。全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11个,工程中心12个,部门专业 专项和国防重点实验室72个,科研机构1061个,国家和行业质

5 意义。 二、陕西区域创新体系的基本情况 建国以来,陕西在国家“一五”、“二五”和“三线”建设几 次大规模的重点投资和多年支持下,形成了较强的布局性科技创 新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具有较强的人才优势。这种优势主要反映在两个方面: 一是科技人才密度较大。每万人口中,专业技术人才拥有量居全 国第 7 位;每万名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拥有量居全国第 2 位。 全省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 107.9 万人。其中,自然科学技术人 员 62.7 万多人,占 58.16%;我省地方属专业技术人员 69 万人, 占 64%;中央部属驻陕单位专业技术人员 38 万多人,占 36%。 西安地区是全国少有的科技人员密集区之一。二是人员素质较 高。90%以上的专业技术人员受过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其 中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占 43%。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 43 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 356 人,省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 家 193 人,省享受政府津贴人员 1177 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 务的人员 5.3 万人,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 6.6%。 2、众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已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 成部分。陕西科技实力雄厚,是我国航空、航天、兵器、机械、 电子、仪器仪表、农业领域重要的科研和生产基地。在空间技术、 生物技术、电子信息、机电一体化、新材料和高效节能等高新技 术领域具有较强的实力,有些居全国前列,有些处于国际先进水 平。全省现有国家重点实验室 11 个,工程中心 12 个,部门专业 专项和国防重点实验室 72 个,科研机构 1061 个,国家和行业质

量监督检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计量中心43个,省级重点实 验室42个,省级工程中心30个。陕西还是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 基地,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52所,军事院校9个,西安交大、 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6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众 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构成了陕西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3、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全省县以上城市共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1764家,其 中,政府创办的349家,民间创办的1415家;启动资金来源于 政府的335家,自筹启动资金的1429家。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 提供服务的94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和技术平台服务的 458家,利用科技知识、科技文献资料、科技管理经验提供服务 的94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和技术平台服务的458家, 利用科技知识、科技文献资料、科技管理经验提供咨询服务的 923家,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79家,农业科技中 介服务机构115家,其他95家。全省已经成立了49家省、地 县和行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面向中小企 业的生产力促进服务网。另外,西安、杨凌、宝鸡、咸阳、渭南 等五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创业服务中心现有孵化面积 178万平方米,在建面积65万平方米,累计孵化的高新技术项 目和企业6500个。 4、科技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起到了科技创新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陕西省实施了20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2002年重大 产业化项目实现收入120亿元。高分辨率显示管、清晰度彩色显

6 量监督检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计量中心 43 个,省级重点实 验室 42 个,省级工程中心 30 个。陕西还是全国高等教育的重要 基地,全省共有普通高等院校 52 所,军事院校 9 个,西安交大、 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等 6 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众 多的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构成了陕西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 部分。 3、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快速发展,在科技创新中发挥着重要 作用。全省县以上城市共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 1764 家,其 中,政府创办的 349 家,民间创办的 1415 家;启动资金来源于 政府的 335 家,自筹启动资金的 1429 家。为科技资源有效流动 提供服务的 94 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和技术平台服务的 458 家,利用科技知识、科技文献资料、科技管理经验提供服务 的 94 家,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信息和技术平台服务的 458 家, 利用科技知识、科技文献资料、科技管理经验提供咨询服务的 923 家,直接参与服务对象技术创新过程的 79 家,农业科技中 介服务机构 115 家,其他 95 家。全省已经成立了 49 家省、地、 县和行业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初步形成了纵横交错的面向中小企 业的生产力促进服务网。另外,西安、杨凌、宝鸡、咸阳、渭南 等五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立了创业服务中心,现有孵化面积 17.8 万平方米,在建面积 6.5 万平方米,累计孵化的高新技术项 目和企业 6500 个。 4、科技产业化发展势头良好,起到了科技创新的示范作用。 近年来,陕西省实施了 20 项重大科技产业化项目,2002 年重大 产业化项目实现收入 120 亿元。高分辨率显示管、清晰度彩色显

象管已大批量投入生产。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技术、激光快速成型 设备、优化示范工程、高效示范农业、开米绿色日化、数控机床、 超细研磨设备以及新型医药等项目产业化步伐加快。以西安、宝 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安国家级经济技术 开发区以及咸阳、渭南两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的关 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集中了40多个高等院校、340所科研 院所、近400个大中型企业,聚集了陕西80%的科技和工业力 量。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于1988年,规划总面积29.15 平方公里在全国高新区中名列前茅也是中国首批亚太经济合作 组织成员特别开放的园区之一。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集 中农、林、水等70多个学科的4100多名科研人员,重点发展基 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生物环境、 生物资源加工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项目,在人才、技术、信息 产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 发展做出了示范。 5、科技风险投资初见成效,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日益突显。 风险投资是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发展风险投资有 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 系。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批国内外具有战略眼光 的风险投资家纷纷来到陕西,投资我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到目前 为止,全省已注册各类投资公司近300多家;省外来陕的风险投 资机构有40多家;投资管理公司、评估事务所等机构40多家。 三、陕西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陕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

7 象管已大批量投入生产。计算机多媒体软件技术、激光快速成型 设备、优化示范工程、高效示范农业、开米绿色日化、数控机床、 超细研磨设备以及新型医药等项目产业化步伐加快。以西安、宝 鸡、杨凌三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安国家级经济技术 开发区以及咸阳、渭南两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的关 中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带,集中了 40 多个高等院校、340 所科研 院所、近 400 个大中型企业,聚集了陕西 80%的科技和工业力 量。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创办于 1988 年,规划总面积 29.15 平方公里,在全国高新区中名列前茅,也是中国首批亚太经济合作 组织成员特别开放的园区之一。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集 中农、林、水等 70 多个学科的 4100 多名科研人员,重点发展基 因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发酵工程、生化工程、生物环境、 生物资源加工和农业高新技术开发项目,在人才、技术、信息、 产业化和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为我国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可持续 发展做出了示范。 5、科技风险投资初见成效,在科技创新中的地位日益突显。 风险投资是推动高科技产业发展的“催化剂”。发展风险投资有 利于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建立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型产业体 系。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一批国内外具有战略眼光 的风险投资家纷纷来到陕西,投资我省的高新技术产业。到目前 为止,全省已注册各类投资公司近 300 多家;省外来陕的风险投 资机构有 40 多家;投资管理公司、评估事务所等机构 40 多家。 三、陕西创新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多年的努力,陕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巨大的进

展,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但是与国外和 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区域创新体系相对封闭,整体效应不明显。 陕西创新体系内各子体系之间和每个子体系内部联系较弱, 没有发挥协同效应。表现在:一是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部门分 割,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责、任务界定不清、交叉重叠,封闭运 行,自成体系,科技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少,科技资源形成严重的 分离,得不到合理的充分利用。二是政府在政策设计上还有待于 突破传统思维。政策设计反映了价值取向,是侧重于营造市场环 境,还是偏重于政府直接推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将产生 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而目前政府在某些方面直接干预过多,往 往造成企业过多地依赖于政府。一说科技创新,企业首先想到政 府投资,税收优惠,风险由政府承担,结果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 动力。三是军民研发及产业体系尚处于分离状态,陕西的军工资 源优势相当突出,但与地方相对独立,自成体系,造成某些研发 活动重复进行,与当地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建设严重脱节。 2、创新体系网络尚未形成。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在各创新主体间形成联系紧密的网络关系。网络化程度越 高、网络连接越紧密,创新的能力就越强。从陕西区域创新体系 的建设来看,创新体系网络远未形成。表现在:一是企业尚未真 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科研机构尤其是地方所属科硏机构 研发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有效地开展各类创新活动。三是中介服 务机构发展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政策指导。目前我省科技 中介服务机构总体发育不全,信息不灵,手段落后,与此相关的

8 展,人才优势、技术优势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挥,但是与国外和 经济发达地区相比,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1、区域创新体系相对封闭,整体效应不明显。 陕西创新体系内各子体系之间和每个子体系内部联系较弱, 没有发挥协同效应。表现在:一是存在严重的条块分割、部门分 割,各单位、各部门的职责、任务界定不清、交叉重叠,封闭运 行,自成体系,科技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少,科技资源形成严重的 分离,得不到合理的充分利用。二是政府在政策设计上还有待于 突破传统思维。政策设计反映了价值取向,是侧重于营造市场环 境,还是偏重于政府直接推动,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模式,将产生 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而目前政府在某些方面直接干预过多,往 往造成企业过多地依赖于政府。一说科技创新,企业首先想到政 府投资,税收优惠,风险由政府承担,结果是企业缺乏自主创新 动力。三是军民研发及产业体系尚处于分离状态,陕西的军工资 源优势相当突出,但与地方相对独立,自成体系,造成某些研发 活动重复进行,与当地经济发展与创新体系建设严重脱节。 2、创新体系网络尚未形成。创新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任务 就是在各创新主体间形成联系紧密的网络关系。网络化程度越 高、网络连接越紧密,创新的能力就越强。从陕西区域创新体系 的建设来看,创新体系网络远未形成。表现在:一是企业尚未真 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二是科研机构尤其是地方所属科研机构 研发能力相对较弱,难以有效地开展各类创新活动。三是中介服 务机构发展不健全,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政策指导。目前我省科技 中介服务机构总体发育不全,信息不灵,手段落后,与此相关的

市场体系发育不充分,有关创新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资金市 场还不健全。 3、刨新的环境和条件尚待改善。环境和条件建设既是区域 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从陕西区 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来看,环境条件尚待改善。表现在:一是 政府对全社会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导向能力较弱。二是科技基础条 件薄弱,科技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难以得到必要的公共科技 基础支持。三是有关创新的制度、政策不能适应创新体系建设和 发展的要求,如科技评估机制不够健全等。 4、区城创新体系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科技实力与经济水 平反差大。陕西强大的科技能力和巨大科技存量是历史形成的, 但这些科技存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 种科技优势和经济落后之间的反差在全国少有,也就是所谓的 陕西现象"。 四、陕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 力为核心,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突出抓好以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带和关中星火产业带为主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推动风险投资 机制形成,构建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力求在若干优势领域取 得突破,真正成为我"—线两带”建设的创新源和支撑服务体 系,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不 竭动力。 1、从体制上促进科技与陕西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从战略

9 市场体系发育不充分,有关创新的技术市场、人才市场、资金市 场还不健全。 3、创新的环境和条件尚待改善。环境和条件建设既是区域 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也是区域创新能力提高的前提。从陕西区 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实来看,环境条件尚待改善。表现在:一是 政府对全社会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导向能力较弱。二是科技基础条 件薄弱,科技基础设施普遍比较落后,难以得到必要的公共科技 基础支持。三是有关创新的制度、政策不能适应创新体系建设和 发展的要求,如科技评估机制不够健全等。 4、区域创新体系存在明显的非均衡性,科技实力与经济水 平反差大。陕西强大的科技能力和巨大科技存量是历史形成的, 但这些科技存量对经济发展的贡献潜力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这 种科技优势和经济落后之间的反差在全国少有,也就是所谓的 “陕西现象”。 四、陕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 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以提高科技持续创新能 力为核心,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突出抓好以关中高新技术产业开 发带和关中星火产业带为主的科技创新基地建设,推动风险投资 机制形成,构建我省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力求在若干优势领域取 得突破,真正成为我省“一线两带”建设的创新源和支撑服务体 系,为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技术支撑和不 竭动力。 1、从体制上促进科技与陕西经济发展的紧密结合。从战略

目标、政策、规划、计划等方面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提 高科技工作面向陕西经济建设的动力与活力,增强经济建设依靠 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实力和自觉性,促使陕西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与 科技体制改革同步展开、配套进行。要增强科技成果的供给和需 求以及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衔接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和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进而在陕西形成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突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特色。着眼于突出陕西区域特色 和优势,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幅度提高创新效率、降 低创新成本,促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 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 的供应。 3、加强科技兴陕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在 坚持党管人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 置的基础性作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培养、吸引、使用 和留住人才等环节,创新工作机制,改善人才环境,提高陕西人 才队伍素质,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4、增加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 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健全包括财 政拔款、企事业单位自筹、银行贷款、民间集资、国际资助以及 风险投资、税收减免等在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并将科技投入纳入法制化轨道,在陕西区域创新体系中形成科技 进步与创新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和有效投入机制。 5、从陕西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创

10 目标、政策、规划、计划等方面加强科技与经济的有机结合,提 高科技工作面向陕西经济建设的动力与活力,增强经济建设依靠 科技进步与创新的实力和自觉性,促使陕西省的经济体制改革与 科技体制改革同步展开、配套进行。要增强科技成果的供给和需 求以及科技成果供给与需求之间的衔接,加快科技经济一体化和 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进程,进而在陕西形成科技与经济相互促进、 共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2、突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特色。着眼于突出陕西区域特色 和优势,以提升区域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幅度提高创新效率、降 低创新成本,促使创新所需的各种资源得到有效的整合和利用, 各种知识和信息得到合理的配置和使用,各种服务得到及时全面 的供应。 3、加强科技兴陕人才队伍建设。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在 坚持党管人才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市场机制对人才资源配 置的基础性作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培养、吸引、使用 和留住人才等环节,创新工作机制,改善人才环境,提高陕西人 才队伍素质,努力创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4、增加对科技进步与创新的资金投入。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和 政府宏观调控的作用,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建立健全包括财 政拨款、企事业单位自筹、银行贷款、民间集资、国际资助以及 风险投资、税收减免等在内的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并将科技投入纳入法制化轨道,在陕西区域创新体系中形成科技 进步与创新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和有效投入机制。 5、从陕西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建立区域创新体系。实现创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1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