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40,文件大小:322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中共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庄严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努力 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 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创新体系建设是“科教兴鄂”战略的重要内容, 是政府调控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振兴湖北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1.发展现状 “九五”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中的突出作用,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优先的战略地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 了明显成效。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环境日益优化;科技创新能力 不断增强,科技产出稳步上升;髙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 的作用不断提升。 1.1.1.科学研究体系初具规模 湖北是我国重要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截止2003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等 院校75所,政府和髙校属科硏机构共647家,依托这些髙校和科硏机构建有国 家级重点学科57个,省级重点学科76个,部委重点学科286个,国家级重点 实验室11个,省级重点实验室28个,科学研究中心2个,野外观测台站3个,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各类博士后科 研流动站57个。共有研究人员54500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23人,中国工程 院院士28人。截止2003年,全省招收博士后770名,出站人员385人,位列 全国第四。1989~2001年,全省累计发表国际论文(SCI、EI、ISTP收录)13959 篇,在全国居第5位;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2002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湖北省 国内科技论文数12045篇,居全国第5位。两系杂交水稻、水稻基因图谱、人 体器官移植、Bt生物农药、鱼类转基因育种、光纤通信传输系统、GPS-GIS-RS 体化等研究已成为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优势领域。2002年,全省共登记重大 科技成果775项,其中获国家科技奖19项,居全国各省市第4位

1 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规划纲要 中共湖北省第八次党代会庄严提出,要大力实施“科教兴鄂”战略,努力 把湖北建设成为我国中部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加工区、现代制造业聚集区、高新 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创新体系建设是“科教兴鄂”战略的重要内容, 是政府调控科技资源,推进科技创新,培育区域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有力手段。 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对振兴湖北经济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1.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1.1. 发展现状 “九五”以来,湖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中的突出作用,始终将科技创新置于优先的战略地位,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取得 了明显成效。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不断完善,创新环境日益优化;科技创新能力 不断增强,科技产出稳步上升;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 的作用不断提升。 1.1.1. 科学研究体系初具规模 湖北是我国重要科学研究基地之一。截止 2003 年底,全省共有普通高等 院校 75 所,政府和高校属科研机构共 647 家,依托这些高校和科研机构建有国 家级重点学科 57 个,省级重点学科 76 个,部委重点学科 286 个,国家级重点 实验室 1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28 个,科学研究中心 2 个,野外观测台站 3 个, 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0 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15 个,各类博士后科 研流动站 57 个。共有研究人员 54500 多人,其中中科院院士 23 人,中国工程 院院士 28 人。截止 2003 年,全省招收博士后 770 名,出站人员 385 人,位列 全国第四。1989~2001 年,全省累计发表国际论文(SCI、EI、ISTP 收录)13959 篇,在全国居第 5 位;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2002 年发布的数据显示,湖北省 国内科技论文数 12045 篇,居全国第 5 位。两系杂交水稻、水稻基因图谱、人 体器官移植、Bt 生物农药、鱼类转基因育种、光纤通信传输系统、GPS-GIS-RS 一体化等研究已成为代表我国最高水平的优势领域。2002 年,全省共登记重大 科技成果 775 项,其中获国家科技奖 19 项,居全国各省市第 4 位

1.1.2.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快速成长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2002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 106.31亿元,其中来自企业的资金为60.68亿元,占到61.8%;科技活动人力 投入167732人年,其中企业106344人年,占到63.4%,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 的投入主体。2002年,全省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达16.45亿元, 占到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0.74%,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6.21%。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快速成长。全省有科技活动 企业397家,占企业总数的45.53%;企业办科技机构254家,平均每1.5家有 科技活动的企业就有1家企业办科技机构。2003年,全省已建有国家级企业技 术中心11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52家;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与 髙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机构60家,其中共建技术中心、研究院49家, 共建研发实体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家。 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日趋活跃,成为技术创新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1616个,职工总数130190人, 年销售收入387.86亿元,上缴税金达25.01亿元。 1.1.3.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湖北科技基础条件已具备较强的实力和保障能力。已拥有的科研仪器设 备总价值达51亿元,其中单价在10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2450台。科 技信息服务有了较大发展,全省共有独立的综合型科技情报文献机构14家, 大专院校图书馆54所,拥有文献资源量突破10000件,75个单位的195 个学科文献收藏规模达到研究级,拥有各类数据库300多个,形成了以长江 技术经济信息网、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华中地区中心等为主的科技信息计算机 网络。实验动物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武汉大学建成国内高校唯一的三级生物 安全实验室(P3实验室),依托省预防医学科学院建立了湖北省实验动物研 究中心和湖北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武汉生物制品所、中科院病毒所的 P3实验室已经国家检查批准投入使用。 以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风险投资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势头 迅猛。截至2002年底,全省已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38家,其中7家为国家

2 1.1.2. 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快速成长 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地位逐步确立。2002 年全省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 106.31 亿元,其中来自企业的资金为 60.68 亿元,占到 61.8%;科技活动人力 投入 167732 人年,其中企业 106344 人年,占到 63.4%,企业已成为技术创新 的投入主体。 2002 年,全省大中型企业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达 16.45 亿元, 占到企业产品销售收入的 0.74%,占新产品销售收入的 6.21%。 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快速成长。全省有科技活动 企业 397 家,占企业总数的 45.53%;企业办科技机构 254 家,平均每 1.5 家有 科技活动的企业就有 1 家企业办科技机构。2003 年,全省已建有国家级企业技 术中心 11 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152 家;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与 高校、科研院所共建技术开发机构 60 家,其中共建技术中心、研究院 49 家, 共建研发实体 7 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4 家。 以民营科技企业为代表的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日趋活跃,成为技术创新体系 的重要组成部分。2002 年,全省民营科技企业达 1616 个,职工总数 130190 人, 年销售收入 387.86 亿元,上缴税金达 25.01 亿元。 1.1.3. 创新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湖北科技基础条件已具备较强的实力和保障能力。已拥有的科研仪器设 备总价值达 5.1 亿元,其中单价在 10 万元以上的大型仪器设备 2450 台。科 技信息服务有了较大发展,全省共有独立的综合型科技情报文献机构 14 家, 大专院校图书馆 54 所,拥有文献资源量突破 10000 万件,75 个单位的 195 个学科文献收藏规模达到研究级,拥有各类数据库 300 多个,形成了以长江 技术经济信息网、中国教育与科研网华中地区中心等为主的科技信息计算机 网络。实验动物保障能力明显提高,武汉大学建成国内高校唯一的三级生物 安全实验室(P3 实验室),依托省预防医学科学院建立了湖北省实验动物研 究中心和湖北省实验动物质量检测中心。武汉生物制品所、中科院病毒所的 P3 实验室已经国家检查批准投入使用。 以服务高新技术产业化为目标的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风险投资机构等中介服务机构发展势头 迅猛。截至 2002 年底,全省已建有科技企业孵化器 38 家,其中 7 家为国家

级创业中心,武汉市成为全国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试点城市,初步形成了以 武汉为龙头的湖北沿江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全省共注册各类风险投资公司 和投资管理公司31家,注册资本近24亿元,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 导、社会参与的风险投资体系;建有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8家,其中省级专 业生产力促进中心4家,2002年开展咨询服务数千次。 1.1.4.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日趋明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汽车、化工、轻纺、建材为支 柱,以武汉为中心,黄石、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鄂州等城市为骨 干的沿江经济开发带。统计资料显示,2002年五大支柱占工业利润的比重仍在 80%以上。2002年,全省各类汽车整车年产36.4万辆,居全国第二位,汽车行 业占湖北省机械汽车工业的比重已高达82.4%。治金工业中,年钢产量已过千 万吨,成为全国冶金大省;化工、轻纺、建材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地位。 在高新技术领域,全省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 料与精细化工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为核心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四大产业规 模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份额已超过70%,围绕特色和品牌产品的聚集效应初 步显现。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批准在湖北建设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 国家火炬计划葛店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武汉新材料产业 基地、国家863计划武汉·黄石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 技产业基地、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南湖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国 家火炬计划谷城节能与环保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十堰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 基地等,湖北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初步形成。 1.2主要问题 面对科技快速发展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湖北科技人才多、科研开 发水平高而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低的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严重制约了湖北区 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 1.2.1.区域创新供给与区域创新需求对接不畅 高等院校、科硏院所是湖北创新资源的重要聚集地,也是湖北技术创新的 主要依托力量。但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活动多以出成果为导向,以争 取政府奖励、发表论文、著作为目标,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距离,而企业需求

3 级创业中心,武汉市成为全国首家科技企业孵化器试点城市,初步形成了以 武汉为龙头的湖北沿江科技企业孵化器集群;全省共注册各类风险投资公司 和投资管理公司 31 家,注册资本近 24 亿元,初步形成了政府引导、企业主 导、社会参与的风险投资体系;建有各类生产力促进中心 8 家,其中省级专 业生产力促进中心 4 家,2002 年开展咨询服务数千次。 1.1.4. 特色产业集群优势日趋明显 经过多年的发展,全省初步形成了以冶金、汽车、化工、轻纺、建材为支 柱,以武汉为中心,黄石、襄樊、荆州、宜昌、十堰、荆门、鄂州等城市为骨 干的沿江经济开发带。统计资料显示,2002 年五大支柱占工业利润的比重仍在 80%以上。2002 年,全省各类汽车整车年产 36.4 万辆,居全国第二位,汽车行 业占湖北省机械汽车工业的比重已高达 82.4%。冶金工业中,年钢产量已过千 万吨,成为全国冶金大省;化工、轻纺、建材在全国也有一定的地位。 在高新技术领域,全省已初步形成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新医药、新材 料与精细化工和光机电一体化产业为核心的特色高新技术产业群,四大产业规 模占全省高新技术产业的份额已超过 70%,围绕特色和品牌产品的聚集效应初 步显现。近年来,国家有关部门先后批准在湖北建设武汉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 国家火炬计划葛店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武汉新材料产业 基地、国家 863 计划武汉·黄石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 技产业基地、武汉青山国家环保产业基地、南湖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园、国 家火炬计划谷城节能与环保产业基地、国家火炬计划十堰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 基地等,湖北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初步形成。 1.2 主要问题 面对科技快速发展和区域竞争日趋激烈的挑战,湖北科技人才多、科研开 发水平高而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低的结构性矛盾日显突出,严重制约了湖北区 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 1.2.1. 区域创新供给与区域创新需求对接不畅 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是湖北创新资源的重要聚集地,也是湖北技术创新的 主要依托力量。但是,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科技活动多以出成果为导向,以争 取政府奖励、发表论文、著作为目标,离商业化应用有较大距离,而企业需求

的创新成果则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创新活动常常与地方 经济发展的要求错位 1.2.2.创新组织机制不健全,区域集成创新能力弱 科技资源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分布在不同单位、部门的优势科技 资源难以有效集成。科技活动创新以课题组为单元,规模小,以导师为核心的 小作坊式的师生研究团队普遍,跨学科跨机构的协作交流合作少,创新效率低 下,难以培育出重大创新成果。同时,创新活动通常以专业为主线,以学科建 设为目标,科技资源分散在基础研究、高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各个环节,难以 按统一的目标凝聚和集成相关创新活动,区域集成创新能力弱。 1.2.3科技资源布局不均衡,闲置与短缺并存 武汉地区集中了全省科技人员的近90%,科技经费的75%,科技信息资源 的60%,是全省科技资源聚集中心;而其它区域的科技资源非常贫乏,尤其是 占全省国土面积80%、人口总数70%的县区,科技资源堪称匮乏,加上科技人 才外流和人才老化现象突出,县域创新发展问题十分紧迫。科技基础条件的建 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突出,科技资源总量不足 与大量闲置并存。 1.2.4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力 金融支持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决定性因素。湖北位于中部腹地,在改革开 放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原始资本积累少,加上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外资进入不多,区域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力度 很弱。大量科技成果因为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不能在湖北得到转化,纷纷 落户外地开花 2.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和目标 2.1.主要功能 2.1.1.双向服务功能 是湖北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大系统的重要支撑。在创新能力有优势 和国家战略必争的领域,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立足高起点,形成区域国 家科技创新高地;二是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从服务于湖北

4 的创新成果则是工程化的成熟技术,以经济效益为目标。创新活动常常与地方 经济发展的要求错位。 1.2.2. 创新组织机制不健全,区域集成创新能力弱 科技资源单位、部门所有,条块分割,分布在不同单位、部门的优势科技 资源难以有效集成。科技活动创新以课题组为单元,规模小,以导师为核心的 小作坊式的师生研究团队普遍,跨学科跨机构的协作交流合作少,创新效率低 下,难以培育出重大创新成果。同时,创新活动通常以专业为主线,以学科建 设为目标,科技资源分散在基础研究、高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各个环节,难以 按统一的目标凝聚和集成相关创新活动,区域集成创新能力弱。 1.2.3 科技资源布局不均衡,闲置与短缺并存 武汉地区集中了全省科技人员的近 90%,科技经费的 75%,科技信息资源 的 60%,是全省科技资源聚集中心;而其它区域的科技资源非常贫乏,尤其是 占全省国土面积 80%、人口总数 70%的县区,科技资源堪称匮乏,加上科技人 才外流和人才老化现象突出,县域创新发展问题十分紧迫。科技基础条件的建 设缺乏统一规划和统一布局,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突出,科技资源总量不足 与大量闲置并存。 1.2.4 金融对科技创新的支持不力 金融支持是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决定性因素。湖北位于中部腹地,在改革开 放的进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企业原始资本积累少,加上对外开放程度不高, 外资进入不多,区域科技创新投入严重不足,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金融支持力度 很弱。大量科技成果因为得不到有效的资金支持,不能在湖北得到转化,纷纷 落户外地开花 2. 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的功能和目标 2.1. 主要功能 2.1.1. 双向服务功能 一是湖北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大系统的重要支撑。在创新能力有优势 和国家战略必争的领域,要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立足高起点,形成区域国 家科技创新高地;二是面向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服从服务于湖北

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培育并强化战略重点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为实现全省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2.22.集成创新功能 区域创新体系重要功能在于促进创新主体互动和科技资源集成共享,构建 区域创新网络。促进区域创新各类创新资源的集成,打破不同所有制、机构、 区域限制的围墙,建立新型创新组织机制,以重大产品创新为载体,加速培育 产业集成创新优势,不断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 2.2.3.资源聚集功能 形成洼地效应,促进科技资源聚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功能。要树立开 放观,不断提升创新体系对科技和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培育完善的环境支持 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变成果输出为产业化基地;加快政策和科技计划的开放 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向湖北汇集 2.2.4.知识扩散功能 促进创新供需对接和创新成果应用,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转移 扩散的新机制和新体制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科技中介和科技服务是加 快知识扩散的重要环节。突出解决制约知识扩散的瓶颈,搭建成果转移平台。 2.2.5.产业培育功能 以产业化为导向,引导湖北创新活动;围绕特色产业的培育,突出机构、 项目、管理,建设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基地,在重点特色产业构建若干硏发、成 果转移扩散、产业化等环节有效集成促进的创新链。 2.2.主要目标 到2010年,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一体两翼”(一体指以区域技术创新系 统为核心,两翼指区域知识创新系统和科技服务系统)区域创新组织体系和以 区域环境支持系统、科技创新投融资系统为重点的区域创新政策环境体系;以 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创新应用系统不断扩展,特色产业创新链不断完善,以 髙新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的特色产业群落优势日益明显。重点领域、行业基础 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高新技术转移与产业化扩散能力不 断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较大提升;湖北沿江创新走廊成为我国继 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之后重要的区域创新基地

5 经济发展总体战略,培育并强化战略重点领域的持续创新能力,为实现全省经 济和社会发展的宏伟目标提供强劲的科技支撑。 2.2.2. 集成创新功能 区域创新体系重要功能在于促进创新主体互动和科技资源集成共享,构建 区域创新网络。促进区域创新各类创新资源的集成,打破不同所有制、机构、 区域限制的围墙,建立新型创新组织机制,以重大产品创新为载体,加速培育 产业集成创新优势,不断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效率。 2.2.3. 资源聚集功能 形成洼地效应,促进科技资源聚集是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功能。要树立开 放观,不断提升创新体系对科技和科技成果的吸纳能力。培育完善的环境支持 体系和金融支持体系,变成果输出为产业化基地;加快政策和科技计划的开放, 吸引国内外创新资源向湖北汇集。 2.2.4. 知识扩散功能 促进创新供需对接和创新成果应用,建立有利于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转移 扩散的新机制和新体制是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科技中介和科技服务是加 快知识扩散的重要环节。突出解决制约知识扩散的瓶颈,搭建成果转移平台。 2.2.5. 产业培育功能 以产业化为导向,引导湖北创新活动;围绕特色产业的培育,突出机构、 项目、管理,建设科技创新的产业化基地,在重点特色产业构建若干研发、成 果转移扩散、产业化等环节有效集成促进的创新链。 2.2.主要目标 到 2010 年,初步形成比较完备的“一体两翼”(一体指以区域技术创新系 统为核心,两翼指区域知识创新系统和科技服务系统)区域创新组织体系和以 区域环境支持系统、科技创新投融资系统为重点的区域创新政策环境体系;以 优势特色产业为重点的创新应用系统不断扩展,特色产业创新链不断完善,以 高新区和产业基地为载体的特色产业群落优势日益明显。重点领域、行业基础 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继续保持全国领先地位,高新技术转移与产业化扩散能力不 断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企业竞争力较大提升;湖北沿江创新走廊成为我国继 环渤海湾、长三角、珠三角之后重要的区域创新基地

2.2.1.创新能力目标 在光电子、生物技术等优势领域,建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开发基地, 成为国家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中心、国家重要的创新与产业化高地。 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八位 2.2.2.创新效益目标 优势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光电子信息 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产 业集群。2010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 到10%;武汉中国光谷、襄樊高新区等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髙新区技工贸 总额达到3000亿元 2.2.3.创新投入目标 全省研究开发投入占GDP的比重力争达到1.5%,财政科技投入力争达到财 政支出的5%,企业科技投入占全省科技投入的比重超过70%,高新技术企业科技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5%以上。风险投资机制逐步确立,社会化科技投融 资体系初步形成。 3.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部署 3.1.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坚持“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方针,以重点区域、特色产 业科技资源需求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以提髙科技资源配置力 推进创新主体互动和知识技术扩散为核心目标,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公 共科技创新平台和培育特色产业的创新聚集为重要举措和切入点,加快形成开 放集成的运行机制,汇集国内外优质技术、人才、资本,全面提升区域科技持 续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区”战略目标提供强 力支撑。 重点布局:分三个层面布局(附图1)。 是跨行政区划的重点经济区创新体系。即:以“环武汉城市圈、襄 十经济带、荆—一宜经济带”为战略支点,以武汉为创新经济增长极,以襄樊、 十堰、荆州、宜昌以及环武汉或武汉周边地区为创新技术产品生产制造带,构

6 2.2.1. 创新能力目标 在光电子、生物技术等优势领域,建成一批代表国家水平的研究开发基地, 成为国家基础研究与高新技术研究的重要中心、国家重要的创新与产业化高地。 全省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水平位居全国前八位 2.2.2. 创新效益目标 优势产业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形成有较强竞争优势的光电子信息、 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新材料、生物技术与新医药、现代农业与农产品加工产 业集群。2010 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达到 1000 亿元,占 GDP 的比重达 到 10%;武汉中国光谷、襄樊高新区等特色产业基地初步形成,高新区技工贸 总额达到 3000 亿元。 2.2.3. 创新投入目标 全省研究开发投入占 GDP 的比重力争达到 1.5%,财政科技投入力争达到财 政支出的 5%,企业科技投入占全省科技投入的比重超过 70%,高新技术企业科技 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 5%以上。风险投资机制逐步确立,社会化科技投融 资体系初步形成。 3. 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基本思路和总体部署 3.1. 基本思路 指导思想:坚持“创新、产业化”的科技工作方针,以重点区域、特色产 业科技资源需求为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根本出发点,以提高科技资源配置力、 推进创新主体互动和知识技术扩散为核心目标,以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建设公 共科技创新平台和培育特色产业的创新聚集为重要举措和切入点,加快形成开 放集成的运行机制,汇集国内外优质技术、人才、资本,全面提升区域科技持 续创新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为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四区”战略目标提供强 力支撑。 重点布局:分三个层面布局(附图 1)。 一是跨行政区划的重点经济区创新体系。即:以“环武汉城市圈、襄—— 十经济带、荆——宜经济带”为战略支点,以武汉为创新经济增长极,以襄樊、 十堰、荆州、宜昌以及环武汉或武汉周边地区为创新技术产品生产制造带,构

建全省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链条,形成向全省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强力辐射和扩 散的格局 二是重点产业聚集区创新体系。即:以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 为重要载体,营造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拉动持续增长的氛围,以提升特色产业竞 争力为目标,切实增强对省内外、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的凝聚力和吸纳力,着 力构建比较完善的高新区创新体系,加快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完善和 发展壮大,力争成为国家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布局先进生产力的重点 三是以光电子产业,即以武汉·中国光谷建设为突破口,以生物技术与新 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技术及机械汽车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和现 代物流业为重要增长点,倾力建设特色产业创新体系。要以武汉国家光电子产 业基地、国家电动汽车产业化基地、国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生物技术 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湖北)基地、亚太传统医药网、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农村信息化科技 示范体系等国家战略性项目的实施为契机,依托龙头企业,构架完善的配套企 业群,培育区域内、产业内高效的物流系统和网络化创新产业化链条,促进形 成具有交易成本优势、国内外知名度日益扩大的特色产业品牌,着力培育中部 最强、国内外知名的特色产业群。 3.2.基本原则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分类指导,“抓小促大”。对大企业以通过行 政策引导为主,依靠市场机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政府 要重点针对广大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创新难的突出问题,突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的社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创新活力 坚持产业化导向,正确处理创新供给与创新需求的矛盾。面向企业创新、 产业创新规划科技投入;加强技术转移、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基础研究和高 新技术研究领域,主动争取纳入国家总体部署,有选择支持重点领域应用基础 研究。 坚持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通过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改变以学 科为主线、以出成果为目标的传统科技组织模式,坚持以产品创新为单元实现 组合创新:构建开放合作的公用创新平台,实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 3.3.总体部署 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是:“一个核心,四大系统,五大平

7 建全省技术创新与产业化链条,形成向全省乃至我国中西部地区强力辐射和扩 散的格局。 二是重点产业聚集区创新体系。即:以国家级、省级高新区和经济开发区 为重要载体,营造主要依靠科技创新拉动持续增长的氛围,以提升特色产业竞 争力为目标,切实增强对省内外、国内外科技创新资源的凝聚力和吸纳力,着 力构建比较完善的高新区创新体系,加快沿江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建设、完善和 发展壮大,力争成为国家在长江中上游地区布局先进生产力的重点。 三是以光电子产业,即以武汉·中国光谷建设为突破口,以生物技术与新 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先进制造技术及机械汽车产业、农产品深加工业和现 代物流业为重要增长点,倾力建设特色产业创新体系。要以武汉国家光电子产 业基地、国家电动汽车产业化基地、国家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国家生物技术 与新医药产业基地、国家信息安全成果产业化基地、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 (湖北)基地、亚太传统医药网、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示范省、农村信息化科技 示范体系等国家战略性项目的实施为契机,依托龙头企业,构架完善的配套企 业群,培育区域内、产业内高效的物流系统和网络化创新产业化链条,促进形 成具有交易成本优势、国内外知名度日益扩大的特色产业品牌,着力培育中部 最强、国内外知名的特色产业群。 3.2. 基本原则 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坚持分类指导,“抓小促大”。对大企业以通过行 政策引导为主,依靠市场机制,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提升创新能力。政府 要重点针对广大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创新难的突出问题,突出面向广大中小企业 技术创新的社会公共创新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企业创新活力。 坚持产业化导向,正确处理创新供给与创新需求的矛盾。面向企业创新、 产业创新规划科技投入;加强技术转移、资源共享平台建设;在基础研究和高 新技术研究领域,主动争取纳入国家总体部署,有选择支持重点领域应用基础 研究。 坚持机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结合,通过机制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改变以学 科为主线、以出成果为目标的传统科技组织模式,坚持以产品创新为单元实现 组合创新;构建开放合作的公用创新平台,实现开放创新、集成创新。 3.3. 总体部署 湖北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总体部署是:“一个核心,四大系统,五大平

台,六个产业创新链,一条创新走廊”。 一个核心: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技术 创新系统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线。(附图2)。 四个系统:区域知识创新系统。主要功能是提供面向区域技术创新系统需 要的知识储备,以研究性大学和部分科研机构、企业为主体,主要从事基础研 究和应用研究。围绕我省战略重点科技产业,培育持续知识创新能力,提高重 点科技产业领域技术持续创新的能力。 区域技术转移的科技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是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应 用,包括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技术转移和扩散等,其主体主要有高校、市县级 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科技信息网络、技术市场、科技中介机构以及由政府举 办的、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农业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如:工程技术中心、中 试基地、检测中心、公共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 站等)。 区域环境支持系统。主要功能是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髙效运转提供适宜的软 环境,主要包括政策与法规保障、计划调控等促进知识、技术无障碍流动与扩 散的运行机制。 科技投融资系统。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主体包括金融、 证券、风险投资、技术产权市场、社会民间资本等 五个平台:重点建设区域知识创新平台、社会创业平台、成果转移平台、 科技条件共享平台、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 六大产业创新链:突出新兴产业培育和支柱产业竞争力提升,构建现代农 业与农产品加工创新链、汽车与现代制造技术创新链、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创 新链、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创新链、材料技术与产业创新链、水利水电与能 源技术产业创新链。 一条创新走廊:以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区等为依托,构建沿江创新产业带。 4.主要任务 4.1.实施科技能力建设计划,建设五大创新平台

8 台,六个产业创新链,一条创新走廊”。 一个核心:突出技术创新体系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中的核心地位,将技术 创新系统作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主线。(附图 2)。 四个系统:区域知识创新系统。主要功能是提供面向区域技术创新系统需 要的知识储备,以研究性大学和部分科研机构、企业为主体,主要从事基础研 究和应用研究。围绕我省战略重点科技产业,培育持续知识创新能力,提高重 点科技产业领域技术持续创新的能力。 区域技术转移的科技服务系统。主要功能是推进科技创新成果在企业的应 用,包括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技术转移和扩散等,其主体主要有高校、市县级 科研机构、行业协会、科技信息网络、技术市场、科技中介机构以及由政府举 办的、主要面向中小企业和农业的公共创新服务平台(如:工程技术中心、中 试基地、检测中心、公共实验室、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服务中心、农技推广 站等)。 区域环境支持系统。主要功能是为区域创新体系的高效运转提供适宜的软 环境,主要包括政策与法规保障、计划调控等促进知识、技术无障碍流动与扩 散的运行机制。 科技投融资系统。主要功能是为社会创新创业提供资金,主体包括金融、 证券、风险投资、技术产权市场、社会民间资本等。 五个平台:重点建设区域知识创新平台、社会创业平台、成果转移平台、 科技条件共享平台、创新创业投融资平台。 六大产业创新链:突出新兴产业培育和支柱产业竞争力提升,构建现代农 业与农产品加工创新链、汽车与现代制造技术创新链、电子信息技术与产业创 新链、生物技术与新医药产业创新链、材料技术与产业创新链、水利水电与能 源技术产业创新链。 一条创新走廊:以特色产业基地、高新区等为依托,构建沿江创新产业带。 4.主要任务 4.1. 实施科技能力建设计划,建设五大创新平台

4.1.1.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知识创新平台 支持髙等院校、科研机构进入国家基础硏究体系。支持3~5个硏究所跻 身于中科院50强的行列;巩固现有1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地位:在此基 础上再提升5~10个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拟抢占国家 创新制高点的知识创新平台包括: 光电国家实验室。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武汉物 理与数学研究所与中船重工集团717研究所等单位为依托,设置光电材料与微 系统、物理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激光技术、光通信技术、光存储技术与 军用光电技术等六个研究平台,围绕光电学科领域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 全面提高基础研究的持续创新能力,形成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攀登世界科学髙 峰,成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技术创新的源头。 病毒与发育国家实验室。以武汉大学病毒生物防治国家专业实验室和武汉 大学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中科院病毒研究所为依托,瞄准影响我国社会发展 和人民健康的重大病毒学问题,突出人类重大和突发病毒疾病病原体的分离、 鉴定与保藏,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硏究,病毒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 信息学,病毒的感染、免疫与致病机制硏究,病毒性疾病的疫苗和治疗性药物 的硏制,病毒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六大硏究方向,使我国病毒学基础硏究 和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和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以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生物所为依托,突出植 物基因组研究、植物转基因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动物转基因研究三个重点方 向,使湖北走在我国动植物基因研究的前列 国家水资源与水电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 与水资源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农田水利与水环境、工程泥沙、水电站过渡过程 与控制三个部级开放实验室,以及长江科学院等,重点突出水资源时空变化规 律、水资源髙效利用与优化配置,洪涝灾害形成机理与减灾办法、水电工程结 构与施工过程仿真、水电站过渡过程与控制等五大领域,建设我国水资源与水 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地理信息研究中心。湖北是我国乃至世界“数字地球”的发祥地。湖 北空间地理信息及3S软件位于我国发展前列。依托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9 4.1.1. 以重点实验室建设为突破口,构建知识创新平台 支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进入国家基础研究体系。支持 3~5 个研究所跻 身于中科院 50 强的行列;巩固现有 11 个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研究地位;在此基 础上再提升 5~10 个为国家重点实验室。湖北省重点支持建设的、拟抢占国家 创新制高点的知识创新平台包括: 光电国家实验室。以华中科技大学、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中科院武汉物 理与数学研究所与中船重工集团 717 研究所等单位为依托, 设置光电材料与微 系统、物理光子学、生物医学光子学、激光技术、光通信技术、光存储技术与 军用光电技术等六个研究平台,围绕光电学科领域战略需求和国际科技前沿, 全面提高基础研究的持续创新能力,形成高水平的人才队伍,攀登世界科学高 峰,成为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技术创新的源头。 病毒与发育国家实验室。以武汉大学病毒生物防治国家专业实验室和武汉 大学现代病毒学研究中心、中科院病毒研究所为依托,瞄准影响我国社会发展 和人民健康的重大病毒学问题,突出人类重大和突发病毒疾病病原体的分离、 鉴定与保藏,病毒性疾病的流行病学研究,病毒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和生物 信息学,病毒的感染、免疫与致病机制研究,病毒性疾病的疫苗和治疗性药物 的研制,病毒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六大研究方向,使我国病毒学基础研究 和病毒性疾病的防治和控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以华中农业大学、中科院水生生物所为依托,突出植 物基因组研究、植物转基因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动物转基因研究三个重点方 向,使湖北走在我国动植物基因研究的前列。 国家水资源与水电工程重点实验室。依托武汉大学水利水电工程、水文学 与水资源两个国家重点学科和农田水利与水环境、工程泥沙、水电站过渡过程 与控制三个部级开放实验室,以及长江科学院等,重点突出水资源时空变化规 律、水资源高效利用与优化配置,洪涝灾害形成机理与减灾办法、水电工程结 构与施工过程仿真、水电站过渡过程与控制等五大领域,建设我国水资源与水 电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地理信息研究中心。湖北是我国乃至世界“数字地球”的发祥地。湖 北空间地理信息及 3S 软件位于我国发展前列。依托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

建立我国空间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国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园。 同时,知识创新平台还应以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重点,突出湖北 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 重点应打破以专业为主线组织研究开发的传统模式,以产品、产业为中心,实 现各类技术集成;突出与产业链联系紧密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 现有优势科技产业化领域的创新知识储备,为这些产业的持续创新提供新的知 识源;动员高校科研机构以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更好地为地 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任务是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依托髙等院校和髙科技企业,重点建设 50个左右省级重点实验室。力争通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培育1-2个具有国际 先进水平、10个左右具国内领先水平的知识创新团体、基地和一批有份量的科 技成果 突出资源整合,动员多方力量推进知识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省级重点实验 室专项计划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的衔接,力争3-5家优秀重点实验 室进入国家基地建设行列;科技厅、教育厅等相关主管部门联动,对依托高校 建设的重点实验室,采取合作共建的形式实现资源的整合 推进重点实验室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开放、流动、联合、 竞争”的运作机制 4.1.2.以培育创业中心为重点,构建社会创业平台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转化科技孕育科技企业,培育科技企业家的重要基地和 载体,是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湖北社会创业平台建设的主 要内容有: 加快和完善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构建全省孵化器网络。省科技厅继续支 持各地,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髙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各自的科技优势、地域 特点和产业布局,加快创业中心的建设。创业中心建设,坚持综合型与专业型 特定对象型相结合,坚持数量扩张与基础条件设施建设相结合。力争到2010年, 全省创业中心数量达到70家以上,孵化场地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以上,在孵 企业达到3000家。 推进创业中心服务质量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推行创业中心低成本进

10 建立我国空间地理信息研究中心和中国空间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园。 同时,知识创新平台还应以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为重点,突出湖北 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建设省级重点实验室, 重点应打破以专业为主线组织研究开发的传统模式,以产品、产业为中心,实 现各类技术集成;突出与产业链联系紧密的应用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加强 现有优势科技产业化领域的创新知识储备,为这些产业的持续创新提供新的知 识源;动员高校科研机构以获取关键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更好地为地 方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全省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的任务是: 坚持“高起点、高标准”的原则,依托高等院校和高科技企业,重点建设 50 个左右省级重点实验室。力争通过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培育 1-2 个具有国际 先进水平、10 个左右具国内领先水平的知识创新团体、基地和一批有份量的科 技成果; 突出资源整合,动员多方力量推进知识创新平台建设。加大省级重点实验 室专项计划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建设的衔接,力争 3-5 家优秀重点实验 室进入国家基地建设行列;科技厅、教育厅等相关主管部门联动,对依托高校 建设的重点实验室,采取合作共建的形式实现资源的整合; 推进重点实验室的体制创新和机制创新,建立健全“开放、流动、联合、 竞争”的运作机制。 4.1.2. 以培育创业中心为重点,构建社会创业平台 科技企业孵化器是转化科技孕育科技企业,培育科技企业家的重要基地和 载体,是成为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湖北社会创业平台建设的主 要内容有: 加快和完善创业服务中心的建设,构建全省孵化器网络。省科技厅继续支 持各地,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根据各自的科技优势、地域 特点和产业布局,加快创业中心的建设。创业中心建设,坚持综合型与专业型、 特定对象型相结合,坚持数量扩张与基础条件设施建设相结合。力争到 2010 年, 全省创业中心数量达到 70 家以上,孵化场地面积达到 100 万平方米以上,在孵 企业达到 3000 家。 推进创业中心服务质量建设,不断完善服务功能。推行创业中心低成本进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40页,可试读14页,点击继续阅读 ↓↓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