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建设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报告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28,文件大小:77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建设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报告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 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 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 质量和效益。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新型工 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国家 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地区经 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区域经济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技术支 撑。因此,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四川整体 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川战略,促进四川经济追赶型、跨越 式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四川省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四川地外内陆,面积485万平方公里。2003年,四川省 按照“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促进了全省国民经

— 1 — 建设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报告 四川省科学技术厅 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 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重 要作用,注重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改善经济增长 质量和效益。面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面对新型工 业化道路的客观要求,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加快国家 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提高国家整体创新能力。 区域创新体系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地区经 济竞争力的关键,也是区域经济内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技术支 撑。因此,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提高四川整体 创新能力,对实施科教兴川战略,促进四川经济追赶型、跨越 式发展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一、四川省的经济及社会发展概况 (一)经济发展总体情况 1、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经济实力明显增强 四川地外内陆,面积 48.5 万平方公里。2003 年,四川省 按照“追赶型、跨越式”发展战略的要求,促进了全省国民经

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3 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4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18%, 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1.2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个 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128.6亿元,增长5.5%;第 二产业增加值2266.1亿元增长16.4第三产业增加值2061.7 亿元,增长101%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显著改善。 一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三次产业结构变 化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21.1%、40.6%38.3%,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上升 0.9和0.2个百分点。但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从业 人员所占比例仍然较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58%,第二、三产 业从业人员仍较少,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0%左右。二是以公 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 壮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经济比重逐年下降,非公有制 经济比重不断上升。三是工业结构明显改善。四川轻工、重工 基本同步发展,所占比例大致相同 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情况 2003年四川省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科技产业 化,3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 业(四川)基地、绵阳科技城发展迅速。全省已有138个县(市

— 2 — 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实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2003 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5456.3 亿元,比上年增长 11.8%, 增长速度比上年加快 1.2 个百分点,高出全国平均水平 2.7 个 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 1128.6 亿元,增长 5.5%;第 二产业增加值 2266.1 亿元,增长 16.4;第三产业增加值 2061.7 亿元,增长 10.1%。 2、产业结构逐步优化,国民经济重大比例关系显著改善。 一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从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三次产业结构变 化看,第一、二、三产业的比重分别为 21.1%、40.6%、38.3%, 第一产业比重下降 1.1 个百分点,第二、三产业比例分别上升 0.9 和 0.2 个百分点。但从三次产业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从业 人员所占比例仍然较高,占从业人员总数的 58%,第二、三产 业从业人员仍较少,仅占全部从业人员的 40%左右。二是以公 有制为主体的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不断发展 壮大。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公有经济比重逐年下降,非公有制 经济比重不断上升。三是工业结构明显改善。四川轻工、重工 基本同步发展,所占比例大致相同。 (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情况 2003 年四川省加强了产学研结合,大力推进高科技产业 化,3 个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及国家中药现代化科技产 业(四川)基地、绵阳科技城发展迅速。全省已有 138 个县(市

区)通过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验收,累计人口覆盖率达 945%。深化髙校体制改革,调整了高校布局结构,有5所大 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全省城乡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体 育事业方兴未艾。基本解决了乡村人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的困难。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4.1%和 95.1%。 (三)四川省跨世纪发展战略 1、战略目标 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和四川省情,从目前到2010年四川 国民经济跨世纪的发展战略是:推进转变,优化结构,发挥优 势,高效持续,加快发展。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 式的根本性转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靠科教,调整优化 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 地区布局结构,充分发挥我省市场广阔、资源丰富、科技力量 雄厚、劳动力众多且成本较低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 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建设经济强省。 2、战略重点 (1)夯实四大基础 第一,夯实农业基础。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实施ˆ小康规划、“丰收计划ˆ、“扶贫工程ˆ。要确保粮食稳定增 长,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

— 3 — 区)通过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验收,累计人口覆盖率达 94.5%。深化高校体制改革,调整了高校布局结构,有 5 所大 学进入国家“211”工程。全省城乡医疗卫生体系进一步健全,体 育事业方兴未艾。基本解决了乡村人民收听收看广播电视节目 的困难。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 94.1%和 95.1%。 (三)四川省跨世纪发展战略 1、战略目标 根据国家的总体部署和四川省情,从目前到 2010 年四川 国民经济跨世纪的发展战略是:推进转变,优化结构,发挥优 势,高效持续,加快发展。要大力推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 式的根本性转变,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依靠科教,调整优化 所有制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技术结构、企业组织结构、 地区布局结构,充分发挥我省市场广阔、资源丰富、科技力量 雄厚、劳动力众多且成本较低的优势,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提 高经济效益,提高经济的整体素质,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 展,建设经济强省。 2、战略重点 (1)夯实四大基础 第一,夯实农业基础。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 实施“小康规划”、“丰收计划”、“扶贫工程”。要确保粮食稳定增 长,大力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快农

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在农民收入中 的比重。坚持科教兴农”,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 贡献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和城 市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夯实交通基础。以建设方便、快捷、高效的现代化 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 输协调配合、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夯实能源基础。大力加强电力建设,实行流域梯级 滚动开发,重点搞好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和一批中小河流 的水电开发。同时,积极加快火电、核电、天然气、煤炭和其 他能源的开发。大力抓好节能工作。力争到2010年,使电力 不但能满足本省需求,而且成为全国电力供应的一个重要基地, 使以水电为主体的电力工业成为我省的重要产业。 第四,夯实科教基础。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川ˆ战略, 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建设的紧密 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形成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2)壮大六个支柱 第一,电子信息产业。继续壮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优势, 加速发展投资类电子产品,重点发展现代化通信设备、工业微 机监控系统、机床数控数显系统和交通、汽车、医疗等专用电 4

— 4 — 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提高多种经营和二、三产业在农民收入中 的比重。坚持“科教兴农”,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 贡献率。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全面发展,为加快工业化和城 市化进程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夯实交通基础。以建设方便、快捷、高效的现代化 交通运输体系为目标,形成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和管道运 输协调配合、布局合理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第三,夯实能源基础。大力加强电力建设,实行流域梯级 滚动开发,重点搞好雅砻江、大渡河、金沙江和一批中小河流 的水电开发。同时,积极加快火电、核电、天然气、煤炭和其 他能源的开发。大力抓好节能工作。力争到 2010 年,使电力 不但能满足本省需求,而且成为全国电力供应的一个重要基地, 使以水电为主体的电力工业成为我省的重要产业。 第四,夯实科教基础。坚持不懈地实施“科教兴川”战略, 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促进科技、教育同经济建设的紧密 结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努力形成尊重知识、 尊重人才的社会环境。 (2)壮大六个支柱 第一,电子信息产业。继续壮大消费类电子产品的优势, 加速发展投资类电子产品,重点发展现代化通信设备、工业微 机监控系统、机床数控数显系统和交通、汽车、医疗等专用电

子产品。按照元器件规模化、片式化、微型化和原材料基地化 的方向,大力发展基础类电子产品。 第二,机械冶金工业。继续壮大发电设备制造的优势,进 步提高工程机械、重型机械的制造水平。有重点地发展运输 设备和农用机械。积极开发交流数字驱动系统、数控机床等机 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积极开发日用电器产品。 第三,建筑建材业。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建筑业发展路子。 积极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经营水 平和队伍素质,依靠高质量和高信誉,获取高效益和高速度。 扩大拳头建材产品优势。发展新型建材产品。 第四,饮料食品业。巩固壮大白酒的传统优势。大力开发 各种软饮料。发展食品精加工和深加工。积极发展卷烟生产。 第五,化学医药工业。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磷、硫、钾 化工。调整改造盐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巩固 和提高化学原料药工业,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积极开发新产品; 大力发展中药工业和医药保健品;积极开发先进适用的医疗器 械;组建一批医药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六,旅游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积极发展 旅游商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旅游业的管理,规范旅 游市场,抓好人员培训,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加服务内容。 在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努力改造和提高轻纺工业

— 5 — 子产品。按照元器件规模化、片式化、微型化和原材料基地化 的方向,大力发展基础类电子产品。 第二,机械冶金工业。继续壮大发电设备制造的优势,进 一步提高工程机械、重型机械的制造水平。有重点地发展运输 设备和农用机械。积极开发交流数字驱动系统、数控机床等机 电一体化高新技术产品。积极开发日用电器产品。 第三,建筑建材业。坚持走质量效益型的建筑业发展路子。 积极推广先进的科技成果,大力提高机械化施工水平、经营水 平和队伍素质,依靠高质量和高信誉,获取高效益和高速度。 扩大拳头建材产品优势。发展新型建材产品。 第四,饮料食品业。巩固壮大白酒的传统优势。大力开发 各种软饮料。发展食品精加工和深加工。积极发展卷烟生产。 第五,化学医药工业。重点发展天然气化工和磷、硫、钾 化工。调整改造盐化工。大力发展精细化工和石油化工。巩固 和提高化学原料药工业,充分利用生物技术,积极开发新产品; 大力发展中药工业和医药保健品;积极开发先进适用的医疗器 械;组建一批医药企业集团,增强市场竞争能力。 第六,旅游业。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和景点建设。积极发展 旅游商品,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加强旅游业的管理,规范旅 游市场,抓好人员培训,提高素质和服务水平,增加服务内容。 在大力发展支柱产业的同时,努力改造和提高轻纺工业

发展优势拳头产品,组建企业集团,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 益。为抢占下世纪经济发展制高点,要积极培育以高新技术和 高加工度为特征的先导产业,重点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民用 核技术、航空航天、高效节能和环保产业上下功夫。 (3)培育经济中心 全省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是:依托一点(成都)构建一圈(成 都平原经济围),开发两片(攀西、川南),扶持三区(丘陵地区、 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 第一,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圈建设。依托成都。充分利用现 有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名牌优势产品,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发挥“三中心、两枢纽的作用,高水平 地发展金融、商贸、科技、教育、信息等产业,全面增强其集 聚、辐射、扩散等功能,成为全省的经济增长中心。以成都为 中心,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圈,在扩大对外开放、强化企业技术 改造、壮大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 程、发展县域经济等方面,继续保持和加强快速发展势头,带 动全省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第二,加快攀西、川南资源开发。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改 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加快攀西资源开发,把攀西建设成为 全省乃至全国的水电基地、钒钛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和高效农业基地,把西昌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城,把 6

— 6 — 发展优势拳头产品,组建企业集团,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效 益。为抢占下世纪经济发展制高点,要积极培育以高新技术和 高加工度为特征的先导产业,重点在生物工程、新材料、民用 核技术、航空航天、高效节能和环保产业上下功夫。 (3)培育经济中心 全省区域发展的总体部署是:依托一点(成都),构建一圈(成 都平原经济围),开发两片(攀西、川南),扶持三区(丘陵地区、 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推动全省经济发展。 第一,加快成都平原经济圈建设。依托成都。充分利用现 有经济技术基础,大力发展名牌优势产品,培育壮大支柱产业, 增强经济实力。进一步发挥“三中心、两枢纽”的作用,高水平 地发展金融、商贸、科技、教育、信息等产业,全面增强其集 聚、辐射、扩散等功能,成为全省的经济增长中心。以成都为 中心,构建成都平原经济圈,在扩大对外开放、强化企业技术 改造、壮大支柱产业、培育高新技术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进 程、发展县域经济等方面,继续保持和加强快速发展势头,带 动全省经济发展上新台阶。 第二,加快攀西、川南资源开发。采取切实措施,大力改 善基础设施和投资环境,加快攀西资源开发,把攀西建设成为 全省乃至全国的水电基地、钒钛钢铁基地、有色金属工业基地 和高效农业基地,把西昌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航天城,把

攀枝花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川滇交界处的工业和商贸中心,增 强全省经济发展的后劲。充分发挥自贡、宜宾、泸州、内江等 城市群体的作用,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把川南建设成为我省最 大的煤炭工业基地、全国有特色的化学工业基地和食品工业基 地、以工程机械为主体的机械工业基地。 第三,加大对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丘陵地区要重点抓好粮食、棉花、生猪、蚕茧等农副产品基地 建设,改造提高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扶持农用车及 汽车零配件的发展,放手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盆周山区要加强山区农业资 源的综合开发,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水能 和矿产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努力改 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民族地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 族政策和“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方 针,切实加强农牧业、林果业、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开发优势 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继续搞好对口支援,加大对民族地区的 投入力度,有重点地抓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 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建设的关系,正确处 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始终把严格控制人口、节约资

— 7 — 攀枝花建设成为长江上游、川滇交界处的工业和商贸中心,增 强全省经济发展的后劲。充分发挥自贡、宜宾、泸州、内江等 城市群体的作用,加快优势资源开发,把川南建设成为我省最 大的煤炭工业基地、全国有特色的化学工业基地和食品工业基 地、以工程机械为主体的机械工业基地。 第三,加大对丘陵地区、盆周山区和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 丘陵地区要重点抓好粮食、棉花、生猪、蚕茧等农副产品基地 建设,改造提高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轻纺工业,扶持农用车及 汽车零配件的发展,放手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 转移,促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盆周山区要加强山区农业资 源的综合开发,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充分发挥水能 和矿产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发展能源和原材料工业;努力改 善投资环境,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民族地区要全面贯彻党的民 族政策和“以开明促开放,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促发展”的方 针,切实加强农牧业、林果业、旅游业的发展,积极开发优势 矿产资源和水能资源。继续搞好对口支援,加大对民族地区的 投入力度,有重点地抓好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民 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 (4)坚持可持续发展 要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同经济建设的关系,正确处 理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关系,始终把严格控制人口、节约资

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 代价谋求经济的一时增长,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来 获取当代人的利益。要在加快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要着力改 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护环境和资源。要干方百计地满足人民 对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需要,努力 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充分认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是促进四川经济跨越发展 的必然选择 21世纪,知识与技术创新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动力源泉。四川是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已成为实现发展目标的 战略选择。 是实现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目前我省 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生产的基本条 件、生产方式、管理水平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与农业产 业化、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一些传统产业的优势衰减,支 柱产业不突出,高新技术产业远未形成气候,竞争力强、市场 占有率高、带动作用大的拳头产品不多;在工业结构中,存在 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国有经济比重过低的问题,既增加了 改革的难度,又影响着资金积累和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在 8

— 8 — 源、保护环境放在重要位置。决不能以浪费资源和破坏环境为 代价谋求经济的一时增长,决不能以牺牲后代人利益为代价来 获取当代人的利益。要在加快发展中解决贫困问题。要着力改 善经济增长的质量,保护环境和资源。要千方百计地满足人民 对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和社会保障等多方面的需要,努力 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 二、充分认识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构建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是促进四川经济跨越发展 的必然选择。 21 世纪,知识与技术创新成为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重 要动力源泉。四川是我国内陆欠发达地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要实现跨越式发展,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已成为实现发展目标的 战略选择。 一是实现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加强科技创新。目前我省 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农业基础脆弱,农业生产的基本条 件、生产方式、管理水平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与农业产 业化、现代化的要求相差甚远;一些传统产业的优势衰减,支 柱产业不突出,高新技术产业远未形成气候,竞争力强、市场 占有率高、带动作用大的拳头产品不多;在工业结构中,存在 着国有经济比重过高,非国有经济比重过低的问题,既增加了 改革的难度,又影响着资金积累和经济的协调、快速发展。在

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二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 新。目前我省经济的增长尚未摆脱粗放型的传统方式。四川的 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均居全国前列,而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则 处于落后位置,资本收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建设、生产、流通等领域,经济效益都比 较低,还处于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支持经济增长的粗放经营 阶段。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是应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 要。四川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我省对外开放相对滞后, 对外开放的领域、引进外资的规模、进出口贸易都大大低于沿 海发达省市,使我省原有的优势产业得不到必要的技术和资金 支持。四川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外贸依存度偏低。随着我 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四川商品不仅面临着沿海发达省市 商品的激烈竞争,还将面对国际大财团、大公司等更为强劲的 竞争对手。如果我们没有新的举措和大的作为,就会在市场竞 争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在这种宏观经济格局下,我省资源 丰富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也难以发挥,只有通过加强创新, 开发高新产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才能实现经

— 9 — 这种情况下,必须加强科技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培育和发展高新技术新兴产业,带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二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必须依靠科技进步与创 新。目前我省经济的增长尚未摆脱粗放型的传统方式。四川的 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均居全国前列,而主要经济效益指标则 处于落后位置,资本收益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资产负债率高 于全国平均水平。在建设、生产、流通等领域,经济效益都比 较低,还处于主要依靠增加资本投入支持经济增长的粗放经营 阶段。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必须加强科技创新, 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三是加强科技创新是应对激烈的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的需 要。四川由于地处内陆,交通不便,我省对外开放相对滞后, 对外开放的领域、引进外资的规模、进出口贸易都大大低于沿 海发达省市,使我省原有的优势产业得不到必要的技术和资金 支持。四川商品的市场占有率不高,外贸依存度偏低。随着我 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四川商品不仅面临着沿海发达省市 商品的激烈竞争,还将面对国际大财团、大公司等更为强劲的 竞争对手。如果我们没有新的举措和大的作为,就会在市场竞 争中处于劣势和被动地位。在这种宏观经济格局下,我省资源 丰富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优势也难以发挥,只有通过加强创新, 开发高新产品、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竞争力,才能实现经

济的快速发展。 四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 前我省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表现在人 均资源占有量相当少;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投入——产出效率很 低,资源消耗量相当大,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的压力也很大。 我省的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显 而易见,如果不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更替陈旧落后的设备,不断 地实施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在内的技术创新工程,提高企 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二)创新能力不足使我省跨越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技术瓶颈”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我省产业竞争力主要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的 比较优势上。当前,经济发展已进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 阶段,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产业发展对技术 需求的迫切性也日益增加,技术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增大,深 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这种局 面正抑制着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使我省在对内对外开放,参与国际 国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加入WTO后,为抢占未来科技与经 济发展制高点,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制定和实

— 10 — 济的快速发展。 四是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目 前我省可持续发展还面临着极为严峻的挑战。一方面表现在人 均资源占有量相当少;另一方面则表现为投入——产出效率很 低,资源消耗量相当大,资源短缺、环境破坏的压力也很大。 我省的大多数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设备陈旧,技术落后。显 而易见,如果不用先进的技术设备更替陈旧落后的设备,不断 地实施包括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在内的技术创新工程,提高企 业的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 展的战略目标将难以实现。 (二)创新能力不足使我省跨越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一是“技术瓶颈”成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长期以来,我省产业竞争力主要建立在自然资源和简单劳动的 比较优势上。当前,经济发展已进入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的发展 阶段,市场竞争加剧,资源、环境压力增大,产业发展对技术 需求的迫切性也日益增加,技术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增大,深 加工产品和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主要依赖进口。这种局 面正抑制着经济快速增长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二是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使我省在对内对外开放,参与国际 国内竞争中处于被动地位。加入 WTO 后,为抢占未来科技与经 济发展制高点,主要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在制定和实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28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