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卷第8期 Vol31, No 8 011年8月 ECONOMIC GEOGRAPHY Aug,2011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08-1277-06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战略研究 以克拉玛依为例 王亮12,宋周莺1,余金艳13,黄建毅123 (1.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北京100101:2.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北京100101:3.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中国北京100049) 摘要:从资源型城市的基本属性出发,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架构起一般性的框架分析资源型城市 的产业转型模式,指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应摆脱资源依赖,回归到城市产业发展和功能提升等一般属性 的建设上来。同时,以石油城市克拉玛依为例,分析其产业转型条件和机遇,研究其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研究 指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要做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城市功能的提升,特别要依据新的国际环境和地 域环境做好城市发展战略。而在新形势下,克拉玛依应利用好现有的产业基础、中亚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的机遇」 以及国家政策优势,推进构建产业结构的多元性,确立新的城市功能,借此推进城市产业转型。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结构:功能:克拉玛依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资源型城市是人类文明在以自然资源为物质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城市发展形成诸多复杂问题。 基础的工业化进程中进化形成的,是以资源开发为资源型城市的根本属性是“城市”而不是“资源”,从 主导的区域增长中心和空间集合。对于资源型城市这一角度出发,不能正确处理好“矿”与“城”之间的 来说,该区域资源的丰度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资源开关系是造成资源型城市问题的主要原因門。 发产业的规模和服务年限凹资源型城市发展对资1.1产业结构升级的转型模式 源的依赖性造成了高度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其受到 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决定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城 有效资源递减和市场波动的制约,极易受到冲击,具市性质的内在因素例。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社会资 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P习。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本再生产理论均指出,产业结构提升是产业结构合 对资源、能源需求不断增大,来自本国资源环境基理化和产业高度化协调统一的过程。即实现产 础的挑战日趋增加,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严峻的业间的协调和各产业部门合理比例关系二者的统 可持续发展压力。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矿产 。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决定着资源型城市产业转 资源贸易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一部分,并越来越型的方向。因此,资源城市产业转型一般有三种转 受到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资源型产业面临着环境型模式:一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改善技术和管理 壁垒限制和国际竞争等各方面制约。因此产业转水平,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 型作为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与重塑的原始动延伸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例如我国近年来大力 力”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就是这一模 本文架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一般性框架,式的集中体现。二是延伸产业链凹。在资源采掘和初 并以克拉玛依市为例,探讨其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加工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发展资源型产品深加工来 1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框架分析 改变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引进 新的替代产业叫。即抛弃原有依托资源开发和加工 资源型城市一般从建立开始就被定位为矿产的产业重心,引入新产业。而新产业不仅要规避资 资源的开采和输出基地。其单一的功能决定了城市源枯竭带来的产业衰竭,更要求其能够为城市发展 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单一的产业结构更限制了城市带来新的竞争力。这在实践中比较困难。 稿时间:2011-03-08;修回时间:2011-06-2 基金项目: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编号:2007FY140800-2)和克拉玛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克拉玛依 石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与空间布局研究”课题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王亮(1985),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E- mail: wang. 07s@ aigsnrr ac cn
资源型城市是人类文明在以自然资源为物质 基础的工业化进程中进化形成的,是以资源开发为 主导的区域增长中心和空间集合。对于资源型城市 来说,该区域资源的丰度从一开始就决定了资源开 发产业的规模和服务年限[1]。资源型城市发展对资 源的依赖性造成了高度单一的产业结构,使其受到 有效资源递减和市场波动的制约,极易受到冲击,具 有典型的脆弱性特征[2- 3]。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对资源、能源需求不断增大,来自本国资源环境基 础的挑战日趋增加[4],资源型城市正面临着严峻的 可持续发展压力。另一方面,在全球化背景下,矿产 资源贸易已成为国际政治经济的一部分,并越来越 受到地缘政治格局的影响,资源型产业面临着环境 壁垒限制和国际竞争等各方面制约[5]。因此产业转 型作为资源型城市竞争力“提升与重塑的原始动 力”[6]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在这种背景下, 本文架构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发展的一般性框架, 并以克拉玛依市为例,探讨其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 1 资源型城市转型的框架分析 资源型城市一般从建立开始就被定位为矿产 资源的开采和输出基地。其单一的功能决定了城市 产业结构的单一性;单一的产业结构更限制了城市 功能的有效发挥,使城市发展形成诸多复杂问题[7]。 资源型城市的根本属性是“城市”而不是“资源”,从 这一角度出发,不能正确处理好“矿”与“城”之间的 关系是造成资源型城市问题的主要原因[8]。 1.1 产业结构升级的转型模式 城市的产业结构是决定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城 市性质的内在因素[9]。古典经济学和马克思社会资 本再生产理论均指出,产业结构提升是产业结构合 理化和产业高度化协调统一的过程[10- 11]。即实现产 业间的协调和各产业部门合理比例关系二者的统 一。故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决定着资源型城市产业转 型的方向。因此,资源城市产业转型一般有三种转 型模式:一是改造传统产业。通过改善技术和管理 水平,提高资源开发利用率,增强企业竞争力,从而 延伸资源型产业的生命周期。例如我国近年来大力 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资源的综合利用,就是这一模 式的集中体现。二是延伸产业链[12]。在资源采掘和初 加工基础上延伸产业链,发展资源型产品深加工来 改变过于依赖资源开发为主的产业结构。三是引进 新的替代产业[13]。即抛弃原有依托资源开发和加工 的产业重心,引入新产业。而新产业不仅要规避资 源枯竭带来的产业衰竭,更要求其能够为城市发展 带来新的竞争力。这在实践中比较困难。 收稿时间:2011 - 03 - 08;修回时间:2011 - 06 - 23 基金项目:科技基础性工作专项(编号:2007FY140800- 2)和克拉玛依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克拉玛依 石化产业集聚区发展定位与空间布局研究”课题联合资助。 作者简介:王亮(1985—),男,吉林长春人,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E- mail:wangl.07s@igsnrr.ac.cn。 文章编号:1000 - 8462(2011)08 - 1277 - 06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战略研究 ——以克拉玛依为例 王 亮 1,2,3 ,宋周莺 1,2 ,余金艳 1,2,3 ,黄建毅 1,2,3 (1. 中国科学院 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 北京 100101;2. 中国科学院 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 北京 100101;3.中国科学院 研究生院,中国 北京 100049) 第 31 卷第 8 期 经 济 地 理 Vol.31,No. 8 2011 年 8 月 ECONOMIC GEOGRAPHY Aug.,2011 摘 要:从资源型城市的基本属性出发,在回顾已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架构起一般性的框架分析资源型城市 的产业转型模式,指出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应摆脱资源依赖,回归到城市产业发展和功能提升等一般属性 的建设上来。同时,以石油城市克拉玛依为例,分析其产业转型条件和机遇,研究其产业转型的战略选择。研究 指出,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要做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以及城市功能的提升,特别要依据新的国际环境和地 域环境做好城市发展战略。而在新形势下,克拉玛依应利用好现有的产业基础、中亚油气资源合作开发的机遇 以及国家政策优势,推进构建产业结构的多元性,确立新的城市功能,借此推进城市产业转型。 关键词: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结构;功能;克拉玛依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经济地理 第31卷 第一种模式是依托资源型产业提高生产效率 7001单位:亿元 后两种模式则是促进多元化发展:前两种模式是在6 原有资源型产业基础上的改善,第三种则是产业的500 替代。这三种模式本质上则是使经济结构由以资源 三产增加值 二产增加值 开发和加工为主向三次产业均衡发展演进;由制造 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200 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从而促进经济结10 构多元化。这也被认为是城市产业转型的一大关 键叫 2城市功能提升的转型模式 图12006-2009克拉玛依市GDP及三产增加值情况 在全球化和资源环境压力日趋紧张的背景下, ig. 1 GDP and value added in 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dustries, 2006--2009 优化完善城市功能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核心叫。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7-2010整理。 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视角出发,有以下两种转型模市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其在新疆地区的区位熵高 式:一是以主导产业为主提升城市功能。从新区域达6.5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348,制造业和建筑 主义的视角来看,由于市域经济对原有产业结构的业区位熵略大于1。大部分服务业区位熵均小于1, 路径依赖,注重城市现有“内部力量的动员和竞争说明克拉玛依市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功能 优势的积累”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整体上不强。 要求资源型城市主动应对全球化进程和发挥产业2.1.2经济成分单一,对地方发展带动能力有限。克 优势,拓展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提髙资源型城拉玛依是典型的“政企合”城市,城市经济成分单 市的区域融合程度,摆脱发展“孤岛”的尴尬局面。 。大型国有企业占绝对比重,且多集中在石化产 其二是重新定位发展战略,重塑城市功能。城市得业,中小企业发展滞后,呈现出头大、尾小的畸形企 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主要动力是其为外地业结构,并直接导致产品结构扭曲。一方面,原油开 服务的经济部门,因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转采规模小于炼油能力,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大于二次 变依赖资源开发的发展模式,把握城市比较优势,加工能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产品主要以原油、天然 重新确定城市功能,扩大对外服务功能的提升。使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乙烯等初级材料为 资源型城市发展达到从“差别性策略”向“功能性策主,高级和精深化工发展不足,影响到整个石化产 略”的发展转变。 业链条的延伸和石化产品的精深加工发展。 2克拉玛依产业转型的思路 这种结构对地区居民生活和就业的拉动有限。 从产值上看,2008年,克拉玛依大型国有控股企业 21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16家,工业生产总值占克拉玛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克拉玛依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产业基地产值的9478%而同年,克拉玛依市人均GDP是全 之一和新疆中部的重要核心城市。目前,其石油产疆平均水平的504倍,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 量占新疆自治区的45.03%,占我国石油产量的全疆平均水平的1.23倍。其中,石油石化企业完成 643%。但是,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产的工业总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 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制约问题,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9403%,其吸纳就业人口只占到总就业人口的 21.1产业结构单一。克拉玛依是依油气而兴的资663% 源型城市,最突出的特点是产业结构单一。从三次2.1.3市场有限,区位偏远。首先,新疆当地石化产 产业来看,城市发展过度依赖以石油石化产业为主品市场需求量有限是制约克拉玛依石化产业发展 的第二产业,2008年克拉玛依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的主要因素。克拉玛依石化下游配套产业尚处于起 01.5亿元,占到当年GDP总量的91%,见图1。 步阶段,对石化产品的消费能力有限,见表1。而除 从细分产业来看,克拉玛依消费品工业、第三满足本地需求外,克拉玛依的石化产品及相关配套 产业落后。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采矿业在克拉玛依产业产品主要销往天山北坡周边地区。但由于这些 ①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年克拉玛依市GDP有所下降,产值比重略有偏差,为了显示其一般真实情况,这里用2008年数据,下同
第一种模式是依托资源型产业提高生产效率, 后两种模式则是促进多元化发展;前两种模式是在 原有资源型产业基础上的改善,第三种则是产业的 替代。这三种模式本质上则是使经济结构由以资源 开发和加工为主向三次产业均衡发展演进;由制造 初级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逐级向制造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的产业占优势比重演进,从而促进经济结 构多元化。这也被认为是城市产业转型的一大关 键[14]。 1.2 城市功能提升的转型模式 在全球化和资源环境压力日趋紧张的背景下, 优化完善城市功能是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的核心[15]。 从可持续发展观的视角出发,有以下两种转型模 式:一是以主导产业为主提升城市功能。从新区域 主义的视角来看,由于市域经济对原有产业结构的 路径依赖,注重城市现有“内部力量的动员和竞争 优势的积累[16]”尤为重要。特别是在全球化背景下, 要求资源型城市主动应对全球化进程和发挥产业 优势,拓展资源利用的广度和深度。提高资源型城 市的区域融合程度,摆脱发展“孤岛”的尴尬局面。 其二是重新定位发展战略,重塑城市功能。城市得 以存在和发展的经济基础和主要动力是其为外地 服务的经济部门[17],因此资源型城市的转型需要转 变依赖资源开发的发展模式,把握城市比较优势, 重新确定城市功能,扩大对外服务功能的提升。使 资源型城市发展达到从“差别性策略”向“功能性策 略”的发展转变。 2 克拉玛依产业转型的思路 2.1 产业转型的必要性 克拉玛依市是我国重要的石油石化产业基地 之一和新疆中部的重要核心城市。目前,其石油产 量占新疆自治区的 45.03%,占我国石油产量的 6.43%。但是,作为典型的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产 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制约问题,产业转型势在必行。 2.1.1 产业结构单一。克拉玛依是依油气而兴的资 源型城市,最突出的特点是产业结构单一。从三次 产业来看,城市发展过度依赖以石油石化产业为主 的第二产业,2008 年克拉玛依市第二产业增加值为 601.5 亿元,占到当年 GDP 总量的 91%①,见图 1。 从细分产业来看,克拉玛依消费品工业、第三 产业落后。以石油天然气为主的采矿业在克拉玛依 图 1 2006—2009 克拉玛依市 GDP 及三产增加值情况 Fig.1 GDP and value added in primar y,secondar y and tertiar y industries,2006—2009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 2007—2010 整理。 市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其在新疆地区的区位熵高 达 6.58。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为 3.48,制造业和建筑 业区位熵略大于 1。大部分服务业区位熵均小于 1, 说明克拉玛依市的生产性服务和生活性服务功能 整体上不强。 2.1.2 经济成分单一,对地方发展带动能力有限。克 拉玛依是典型的“政企合一”城市,城市经济成分单 一。大型国有企业占绝对比重,且多集中在石化产 业,中小企业发展滞后,呈现出头大、尾小的畸形企 业结构,并直接导致产品结构扭曲。一方面,原油开 采规模小于炼油能力,原油一次加工能力大于二次 加工能力的问题。另一方面,产品主要以原油、天然 气、汽油、煤油、柴油、润滑油、乙烯等初级材料为 主,高级和精深化工发展不足,影响到整个石化产 业链条的延伸和石化产品的精深加工发展。 这种结构对地区居民生活和就业的拉动有限。 从产值上看,2008 年,克拉玛依大型国有控股企业 16 家,工业生产总值占克拉玛依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产值的 94.78%。而同年,克拉玛依市人均 GDP 是全 疆平均水平的 5.04 倍,但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只有 全疆平均水平的 1.23 倍。其中,石油石化企业完成 的工业总产值占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的 94.03%,其吸纳就业人口只占到总就业人口的 66.3%。 2.1.3 市场有限,区位偏远。首先,新疆当地石化产 品市场需求量有限是制约克拉玛依石化产业发展 的主要因素。克拉玛依石化下游配套产业尚处于起 步阶段,对石化产品的消费能力有限,见表 1。而除 满足本地需求外,克拉玛依的石化产品及相关配套 产业产品主要销往天山北坡周边地区。但由于这些 1278 经 济 地 理 第 31 卷 ①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2009 年克拉玛依市 GDP 有所下降,产值比重略有偏差,为了显示其一般真实情况,这里用 2008 年数据,下同
第8期 王亮,宋周莺,余金艳,等: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战略研究 1279 地区有限的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导致有限的市场工量为1084万t,占到我国西北地区总量的28% 需求。 全疆总量的60%。随着克拉玛依稠油加工和独山子 其次,克拉玛依与我国东部能源消费主体市场石化100万t大乙烯项目的完成,克拉玛依地区的 空间距离较远,制约了其市场范围的扩展。新疆地原油加工能力预计将达到每年20003000万t, 处西部边陲,大宗的石化产品只能依靠铁路运输。届时将占到我国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的35% 而受铁路运能和距离的限制,致使大部分石化产品45%,成为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最大的地区 以初级原料的形式销往东部地区,产品附加值低,2.2.2区域增长极和交通枢纽。克拉玛依是天山北 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坡地区重要的区域增长极。通过分析和筛选,本文 表12007年克拉玛依部分二次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比较选取了市辖区2008年末总人口、市区国内生产总 Tab. I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secondary energy值、第二产业增加值、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总额、年末 in Kelamay, 2007 品种 生产量h 消费量 单位从业人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财政收入、城镇 10253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八项指标,利用熵值法计算出 4298964 新疆主要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如表2。克拉玛依市仅 燃料油 1145 3943 液化石油气 160544 18359 次于乌鲁木齐,位居第二位。 资料来源:根据《克拉玛依统计年鉴》2010整理 表22008年新疆主要城市的中心性评价结果① Tab 2 Urban Centrality of Cities in Xinjiang, 2008 此外,克拉玛依石化产业还面临来自周边地区 城市中心性得分城市中心性得分城市中心性得分 的竞争。“十二五”期间,邻近的甘肃、宁夏、青海都乌鲁木齐0.955伊宁0076吐鲁番0040 已加大发展了石化工业的力度,如兰州石化乙烯工克拉玛依0485阿克苏0074博乐 0.035 0.031 程的扩建,宁夏大型煤制烯烃项目,青海的大型盐石河子0.141阜康0045塔城 化工项目等。同时,新疆将建设成为国家最大的石 哈密 0091奎屯0.044五家渠0025 0085乌苏 阿图什0.021 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和国家能源路上安全大通道,发 展克拉玛依一独山子、乌鲁木齐、南疆、吐哈等四大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整理。 石化基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将发展石化工业作 同时克拉玛依基础设施对外联通优势显著。克 为壮大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如图2。 拉玛依市域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纵三横”的过境 道路骨架,初步形成了东至乌鲁木齐、南至南疆、西 至塔城、北至阿勒泰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临近的奎 屯市位于312国道、连霍高速、欧亚大陆桥与217 国道的交叉点。此外,克拉玛依一奎屯高速公路正 在建设,经奎屯、克拉玛依的奎北铁路也已投入运 行,甘肃明水一巴里坤一阜康—呼图壁一克拉玛 依—塔城(额敏)一巴克图的高速公路也已列入国 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使克拉玛依地区成为“东联西 出、南北交汇”的区域交通枢纽 22.3能源战略通道节点优势。克拉玛依承担着我 1在户 1号器 国重要能源战略通道作用。我国是典型的石油输入 国,近一半的石油需求依靠进口来支撑。而俄罗斯 和中亚地区将是我国未来原油进口开拓的重点地 区。中亚五国石化能源储量超过300亿t油当量,其 图2新疆石油及石化产业布局示意图 Fig 2 Distribution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 中哈萨克斯坦石化能源储量达269亿t油当量 Industries in Xinjiang 2008年,我国从该地区进口的原油量仅占该地区原 22新机遇与发展条件 油出口量的5%左右。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为保证我 22.1产业基础。克拉玛依的石化产业正处于稳产国石油供给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从陆上加大与中亚 期。2007年,克拉玛依石化和独山子石化的原油加国家的油气资源合作开发能力是我国能源发展的 ①受资料搜集限制,喀什市、阿拉尔市和图木舒克市未计算
地区有限的经济规模和经济结构导致有限的市场 需求。 其次,克拉玛依与我国东部能源消费主体市场 空间距离较远,制约了其市场范围的扩展。新疆地 处西部边陲,大宗的石化产品只能依靠铁路运输。 而受铁路运能和距离的限制,致使大部分石化产品 以初级原料的形式销往东部地区,产品附加值低, 未能充分发挥资源优势。 表 1 2007 年克拉玛依部分二次能源生产量和消费量比较 Tab.1 Pr 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secondar y ener gy in Kelamay, 2007 品种 生产量 /t 消费量 /t 汽油 1 156 069 10 253 柴油 4 298 964 133 166 燃料油 1 145 3 943 液化石油气 160 544 18 359 资料来源:根据《克拉玛依统计年鉴》2010 整理。 此外,克拉玛依石化产业还面临来自周边地区 的竞争。“十二五”期间,邻近的甘肃、宁夏、青海都 已加大发展了石化工业的力度,如兰州石化乙烯工 程的扩建,宁夏大型煤制烯烃项目,青海的大型盐 化工项目等。同时,新疆将建设成为国家最大的石 油天然气生产基地和国家能源路上安全大通道,发 展克拉玛依—独山子、乌鲁木齐、南疆、吐哈等四大 石化基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也将发展石化工业作 为壮大经济实力的重要手段,如图 2。 图 2 新疆石油及石化产业布局示意图 Fig.2 Distribution of Petr oleum and Petr ochemical Industries in Xinjiang 2.2 新机遇与发展条件 2.2.1 产业基础。克拉玛依的石化产业正处于稳产 期。2007 年,克拉玛依石化和独山子石化的原油加 工量为 1 084 万 t,占到我国西北地区总量的 28%, 全疆总量的 60%。随着克拉玛依稠油加工和独山子 石化 100 万 t 大乙烯项目的完成,克拉玛依地区的 原油加工能力预计将达到每年 2 000—3 000 万 t, 届时将占到我国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的 35%— 45%,成为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最大的地区。 2.2.2 区域增长极和交通枢纽。克拉玛依是天山北 坡地区重要的区域增长极。通过分析和筛选,本文 选取了市辖区 2008 年末总人口、市区国内生产总 值、第二产业增加值、限额以上批发零售总额、年末 单位从业人数、第三产业从业人数、财政收入、城镇 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等八项指标,利用熵值法计算出 新疆主要城市的中心性强度,如表 2。克拉玛依市仅 次于乌鲁木齐,位居第二位。 表 2 2008 年新疆主要城市的中心性评价结果① Tab.2 Ur ban Centrality of Cities in Xinjiang, 2008 城市 中心性得分 城市 中心性得分 城市 中心性得分 乌鲁木齐 0.955 伊宁 0.076 吐鲁番 0.040 克拉玛依 0.485 阿克苏 0.074 博乐 0.035 库尔勒 0.282 阿勒泰 0.052 和田 0.031 石河子 0.141 阜康 0.045 塔城 0.026 哈密 0.091 奎屯 0.044 五家渠 0.025 昌吉 0.085 乌苏 0.042 阿图什 0.021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 2009 整理。 同时克拉玛依基础设施对外联通优势显著。克 拉玛依市域范围内已经形成了“一纵三横”的过境 道路骨架,初步形成了东至乌鲁木齐、南至南疆、西 至塔城、北至阿勒泰的四通八达的网络。临近的奎 屯市位于 312 国道、连霍高速、欧亚大陆桥与 217 国道的交叉点。此外,克拉玛依—奎屯高速公路正 在建设,经奎屯、克拉玛依的奎北铁路也已投入运 行,甘肃明水—巴里坤—阜康—呼图壁—克拉玛 依—塔城 (额敏)—巴克图的高速公路也已列入国 家高速公路网规划,使克拉玛依地区成为“东联西 出、南北交汇”的区域交通枢纽。 2.2.3 能源战略通道节点优势。克拉玛依承担着我 国重要能源战略通道作用。我国是典型的石油输入 国,近一半的石油需求依靠进口来支撑。而俄罗斯 和中亚地区将是我国未来原油进口开拓的重点地 区。中亚五国石化能源储量超过 300 亿 t 油当量,其 中哈萨克斯坦石化能源储量达 269 亿 t 油当量。 2008 年,我国从该地区进口的原油量仅占该地区原 油出口量的 5%左右。从地缘政治的角度,为保证我 国石油供给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从陆上加大与中亚 国家的油气资源合作开发能力是我国能源发展的 第 8 期 王 亮,宋周莺,余金艳,等: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战略研究 1279 ① 受资料搜集限制,喀什市、阿拉尔市和图木舒克市未计算
第31卷 重要方向。而中哈原油管道和中亚天然气两条能源064万美元 450000 初级化工原料 大通道都经克拉玛依向全疆和全国辐射,使其成为 400000 目前中亚石油进入我国国门重要的接替节点。目前35000 连接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原油输送管线已建成输 300000 250000 油,初期输送能力为1000万t年,其中相当数量的00 石油作为独山子石化总厂的原料。建设中的中哈天1500 然气国道与中哈原油管道平行,经过独山子、乌鲁 木齐,在吐鲁番与西气东输管道并网,如图3。因此 2008 克拉玛依的发展对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保障起到 关键作用。 图42004-2008年新疆塑料制品、初级化工原料出口额 Fig 4 Export value of plastic product and chemical raw materiaL 2004-2008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2005—2009整理 23克拉玛依的产业转型战略选择 2.3.1产业结构调整。克拉玛依石化产业正处于生 命周期的发展成熟期,继续做大石化产业是城市经 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克拉玛依经济结构中石 化产业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因此应延长产业链并 适当发展替代产业,形成“主副结合”的多元经济结 构,确保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 23.1.1延长产业链,做大石化产业。克拉玛依要加 快延长石化产业链,继续做大主导产业。从产业结 构角度,大力发展与石油石化配套的机械设备,油 田开发规划、技术和管理等服务输出的上游产业 图32008年新疆石油管道现状图 并在周边的奎屯、石河子、昌吉等地促进高附加值 Fg3 Distribution of petroleum pipeline in Xinjiang200的石化及下游产品深加工的下游产业发展。从企业 224扩大向西开放的新市场空间。全球化背景下,结构角度,在美克、广汇、天利高新、蓝山屯河等大 国家向西开放的发展趋势逐步扩大。在能源合作领型石化企业基础上,鼓励下游从事精细化工、塑料、 域,与中亚国家相比,我国石化产业在技术、管理、橡胶、纤维等制品制造的中小企业发展。因此,伴随 产品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新疆到中亚国家着克拉玛依作为国家油气输送战略通道节点作用 运距短、石化产品“过境出口替代”的区位优势明的显著、新疆本地石化产品需求的增长和临近中亚 显。近年来,新疆塑料制品、聚氯乙烯等化工原料等市场的逐步拓展,克拉玛依及周边地区应逐步建立 化工品出口额稳居商品出口总额的前列且逐年增起一个以石油开采为基础、以石油机械、石油技术 长(图4)。这为克拉玛依拓展临近的广大中亚石化管理服务、石油炼制、下游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大型 产品市场提供了机遇。 石油石化产业集聚区,促进石化产业的多元性和结 22.5国家政策支撑。克拉玛依石化产业发展政策构的稳定性。 优势明显。2007年10月,国务院专门下发《国务院2.3.12做强潜在替代产业。城市产业调整肩负着 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发展主导产业和选择替代产业的双重任务吗。从人 针对石化领域,提出“要加大地质勘查工作力度,扩口分布上来看,克拉玛依地区已成为全疆仅次于大 大开采规模,到2020年建成全国大型油气生产和乌鲁木齐都市经济区的第二大人口集聚区,城市发 加工基地”:“要加快建设石化产业集群”。2010年展需要大规模的农牧业、建筑、房地产、商务服务业 5月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则确定了一批援疆支撑。因此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做强这些“副业”, 措施,推进新疆新一轮经济增长,对能源、石化产品不仅有助于摆脱对石油产业的过分依赖,更能够为 的需求将继续扩大,为克拉玛依石化产业发展提供专业性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过渡创造条件。 新的机遇。 2.3,2提升城市功能。克拉玛依需要转变依赖资源
重要方向。而中哈原油管道和中亚天然气两条能源 大通道都经克拉玛依向全疆和全国辐射,使其成为 目前中亚石油进入我国国门重要的接替节点。目前 连接新疆和哈萨克斯坦的原油输送管线已建成输 油,初期输送能力为 1 000 万 t/ 年,其中相当数量的 石油作为独山子石化总厂的原料。建设中的中哈天 然气国道与中哈原油管道平行,经过独山子、乌鲁 木齐,在吐鲁番与西气东输管道并网,如图 3。因此 克拉玛依的发展对国家能源战略安全的保障起到 关键作用。 图 3 2008 年新疆石油管道现状图 Fig.3 Distribution of petr oleum pipeline in Xinjiang, 2008 2.2.4 扩大向西开放的新市场空间。全球化背景下, 国家向西开放的发展趋势逐步扩大。在能源合作领 域,与中亚国家相比,我国石化产业在技术、管理、 产品成本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而新疆到中亚国家 运距短、石化产品“过境出口替代”的区位优势明 显。近年来,新疆塑料制品、聚氯乙烯等化工原料等 化工品出口额稳居商品出口总额的前列且逐年增 长(图 4)。这为克拉玛依拓展临近的广大中亚石化 产品市场提供了机遇。 2.2.5 国家政策支撑。克拉玛依石化产业发展政策 优势明显。2007 年 10 月,国务院专门下发《国务院 关于进一步促进新疆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 针对石化领域,提出“要加大地质勘查工作力度,扩 大开采规模,到 2020 年建成全国大型油气生产和 加工基地”;“要加快建设石化产业集群”。 2010 年 5 月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则确定了一批援疆 措施,推进新疆新一轮经济增长,对能源、石化产品 的需求将继续扩大,为克拉玛依石化产业发展提供 新的机遇。 图 4 2004—2008 年新疆塑料制品、初级化工原料出口额 Fig.4 Export value of plastic pr oduct and chemical raw material, 2004—2008 资料来源:根据新疆统计年鉴 2005—2009 整理。 2.3 克拉玛依的产业转型战略选择 2.3.1 产业结构调整。克拉玛依石化产业正处于生 命周期的发展成熟期,继续做大石化产业是城市经 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但是,克拉玛依经济结构中石 化产业的主导地位过于突出,因此应延长产业链并 适当发展替代产业,形成“主副结合”的多元经济结 构,确保城市经济的可持续性。 2.3.1.1 延长产业链,做大石化产业。克拉玛依要加 快延长石化产业链,继续做大主导产业。从产业结 构角度,大力发展与石油石化配套的机械设备,油 田开发规划、技术和管理等服务输出的上游产业; 并在周边的奎屯、石河子、昌吉等地促进高附加值 的石化及下游产品深加工的下游产业发展。从企业 结构角度,在美克、广汇、天利高新、蓝山屯河等大 型石化企业基础上,鼓励下游从事精细化工、塑料、 橡胶、纤维等制品制造的中小企业发展。因此,伴随 着克拉玛依作为国家油气输送战略通道节点作用 的显著、新疆本地石化产品需求的增长和临近中亚 市场的逐步拓展,克拉玛依及周边地区应逐步建立 起一个以石油开采为基础、以石油机械、石油技术 管理服务、石油炼制、下游产品加工为一体的大型 石油石化产业集聚区,促进石化产业的多元性和结 构的稳定性。 2.3.1.2 做强潜在替代产业。城市产业调整肩负着 发展主导产业和选择替代产业的双重任务[18]。从人 口分布上来看,克拉玛依地区已成为全疆仅次于大 乌鲁木齐都市经济区的第二大人口集聚区,城市发 展需要大规模的农牧业、建筑、房地产、商务服务业 支撑。因此要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做强这些“副业”, 不仅有助于摆脱对石油产业的过分依赖,更能够为 专业性城市向综合性城市过渡创造条件。 2.3.2 提升城市功能。克拉玛依需要转变依赖资源 1280 经 济 地 理 第 31 卷
第8期 王亮,宋周莺,余金艳,等: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战略研究 发展的思想,把握制度和技术创新的发展动力,在城市的产业转型的关键。通过结合克拉玛依的发展 全球环境和区域经济体系中培育特色的城市增长实践和面临的现实条件,也可以从产业结构和城市 点,完善和丰富城市功能。 功能两个方面推进克拉玛依城市转型:一方面要做 23.21构筑“世界石油城市”。要依托克拉玛依自大石油石化这一“主业”,延长石化产业链,同时做 身的产业基础与技术装备优势,结合中亚地区石油强具有潜力的“副业”,发展多元的城市经济:另 开发的需求,将克拉玛依建设成为面向中亚地区方面,依托城市产业基础、开放合作优势及城市中 的,集油气生产、油气技术服务、炼油化工、国家石心性,将克拉玛依构建成“世界石油城市”和辐射南 油储备、技术培训为一体的“世界石油城”。可以分北疆的区域中心城市,创建丰富的城市职能,达到 为以下三个层次。 城市综合发展的目的。 第一,构筑支撑“世界石油城”的现代产业体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 系。产业体系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建立克拉玛依世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发展、人口就业和科技、制度创 界石油城需要大力发展石油石工相关的二产和三新等问题。本文仅从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两个视角 产。第二,科技是支撑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大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如何构建起可持续的资源型 力提升克拉玛依信息化水平。依托现有的克拉玛依城市产业转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数字城市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通过参考文献: 构建信息网络,加强克拉玛依和世界其他石油城市 []丁湘堿,张颖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的联系,形成技术和服务的纽带。第三,打造世界石 门世界地理研究,2008,17G):70-76 油城市品牌战略。通过召开世界石油城市研讨会启凹]李鹤,张平宇.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分析煤炭 动世界石油城市的建设工作,定期召开世界石油城 学报,2008,30(1):116-120 市联席会,确立克拉玛依世界石油城市形象。发起 [3]苏飞,张平宇石油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一以大庆市为 例自然资源学报,2009,247:1267-1274. 成立世界石油城市发展论坛,深化建立其在经济、闯张雷.资源环境基础论: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出发点自然资 贸易、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平台,特别是中 源学报,2008,2302):177-184 国与中亚、俄罗斯在油气资源开发领域的平台 [S]张耀军,成升魁,闵庆文.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型堿市可持续发展 探讨四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49-258 2322形成辐射南北疆的区域中心城市。新疆自吴奇修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求索,20560453 治区内部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显著,特别是北疆高寒]孙淼,丁四保我国资源型城市衰退的体制原因分析经济地 地区以及南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亟待通 005,2502273-276 过区域增长极带动南北疆的互通发展。克拉玛依的樊杰,孙威,付小峰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间题、成因与 城市中心性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使具备成为辐射 9]王磊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武汉市为 南北疆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 例城市规划汇刊,2001(3):55 方面,要利用克拉玛依石化产业的发展和油0陈秀山,张可云区域经济理论北京:商务印书馆, 气资源输送节点的区位优势,加快带动南疆塔里木李平星,孙威经济地理学角度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生态环境学报,2010,19(6):1507-1521 盆地石油石化开发。另一方面,随着大克拉玛依都12]陈忠样资源衰退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及空间结构优化研 市经济区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在南北疆地区建 究——以宁夏石嘴山市为例经济地理,2006,26(1):46-49 立支撑城市居民生活的农牧业生产基地、支撑城市13]栾华贺,王六芳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技术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6:96-97 经济发展的矿产品开发基地等,形成对南北疆的辐 [14阜新市产业结构调整剂发展战略规划课题组.阜新市产业结 射带动作用。因此,要将克拉玛依都市经济的发展 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 重新定位,使其融入区域经济体系中,成为带动区 3):71-75 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城市。 [5金凤君陆大道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资源型城市发展四 科技导报,2004(10)4-6 3结论 [16]苗长虹,樊杰,张文忠,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 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经济地理,2002,2(6 资源型城市的根本属性是“城市”而不是“资 源"。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需要摆脱过分依赖资许学强,周一星,等城市地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9899 源开发的传统发展路径,回归到城市产业发展和功81高志刚关于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经济转型的思考干早区 能提升等一般属性的建设上来,这也是探索资源型 资源与环境,2005,196:13-16
发展的思想,把握制度和技术创新的发展动力,在 全球环境和区域经济体系中培育特色的城市增长 点,完善和丰富城市功能。 2.3.2.1 构筑“世界石油城市”。要依托克拉玛依自 身的产业基础与技术装备优势,结合中亚地区石油 开发的需求,将克拉玛依建设成为面向中亚地区 的,集油气生产、油气技术服务、炼油化工、国家石 油储备、技术培训为一体的“世界石油城”。可以分 为以下三个层次。 第一,构筑支撑“世界石油城”的现代产业体 系。产业体系决定了城市的功能,建立克拉玛依世 界石油城需要大力发展石油石工相关的二产和三 产。第二,科技是支撑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基础,大 力提升克拉玛依信息化水平。依托现有的克拉玛依 数字城市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信息化水平。通过 构建信息网络,加强克拉玛依和世界其他石油城市 的联系,形成技术和服务的纽带。第三,打造世界石 油城市品牌战略。通过召开世界石油城市研讨会启 动世界石油城市的建设工作,定期召开世界石油城 市联席会,确立克拉玛依世界石油城市形象。发起 成立世界石油城市发展论坛,深化建立其在经济、 贸易、技术、文化等方面的合作交流平台,特别是中 国与中亚、俄罗斯在油气资源开发领域的平台。 2.3.2.2 形成辐射南北疆的区域中心城市。新疆自 治区内部社会经济发展差异显著,特别是北疆高寒 地区以及南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相对滞后,亟待通 过区域增长极带动南北疆的互通发展。克拉玛依的 城市中心性和交通基础设施条件使具备成为辐射 南北疆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 一方面,要利用克拉玛依石化产业的发展和油 气资源输送节点的区位优势,加快带动南疆塔里木 盆地石油石化开发。另一方面,随着大克拉玛依都 市经济区城镇化水平的日益提高,在南北疆地区建 立支撑城市居民生活的农牧业生产基地、支撑城市 经济发展的矿产品开发基地等,形成对南北疆的辐 射带动作用。因此,要将克拉玛依都市经济的发展 重新定位,使其融入区域经济体系中,成为带动区 域经济增长的核心城市。 3 结论 资源型城市的根本属性是“城市”而不是“资 源”。因此,资源型城市的发展需要摆脱过分依赖资 源开发的传统发展路径,回归到城市产业发展和功 能提升等一般属性的建设上来,这也是探索资源型 城市的产业转型的关键。通过结合克拉玛依的发展 实践和面临的现实条件,也可以从产业结构和城市 功能两个方面推进克拉玛依城市转型:一方面要做 大石油石化这一“主业”,延长石化产业链,同时做 强具有潜力的“副业”,发展多元的城市经济;另一 方面,依托城市产业基础、开放合作优势及城市中 心性,将克拉玛依构建成“世界石油城市”和辐射南 北疆的区域中心城市,创建丰富的城市职能,达到 城市综合发展的目的。 资源型城市的产业转型不仅涉及到经济发展 问题,还涉及到社会发展、人口就业和科技、制度创 新等问题。本文仅从产业结构和城市功能两个视角 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如何构建起可持续的资源型 城市产业转型还需要进一步探讨。 参考文献: [1] 丁湘城,张颖. 基于生命周期理论的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研究 [J]. 世界地理研究,2008,17(3):70 - 76. [2] 李鹤,张平宇. 东北地区矿业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分析[J]. 煤炭 学报,2008,33(1):116 - 120. [3] 苏飞,张平宇. 石油城市经济系统脆弱性评价——以大庆市为 例[J]. 自然资源学报,2009,24(7):1 267 - 1 274. [4] 张雷. 资源环境基础论:中国人地关系研究的出发点[J]. 自然资 源学报,2008,23(2):177 - 184. [5] 张耀军,成升魁,闵庆文. 全球化背景下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 探讨[J]. 地理科学进展,2002,21(3):249 - 258. [6] 吴奇修. 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研究[J]. 求索,2005(6):49 - 53. [7] 孙淼,丁四保. 我国资源型城市衰退的体制原因分析[J]. 经济地 理,2005,25(2):273 - 276. [8] 樊杰,孙威,付小峰. 我国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成因与 策略[J]. 自然资源学报,2005,20(1):68 - 77. [9] 王磊. 城市产业结构调整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以武汉市为 例[J]. 城市规划汇刊,2001(3):55 - 58. [10] 陈秀山,张可云. 区域经济理论[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11] 李平星,孙威. 经济地理学角度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J]. 生态环境学报,2010,19(6):1 507 - 1 521. [12] 陈忠祥. 资源衰退型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及空间结构优化研 究——以宁夏石嘴山市为例[J]. 经济地理,2006,26(1):46 - 49. [13] 栾华贺,王六芳. 我国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问题初探[J]. 技术 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6):96 - 97. [14] 阜新市产业结构调整剂发展战略规划课题组. 阜新市产业结 构调整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0,10 (3):71 - 75. [15] 金凤君,陆大道.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资源型城市发展[J]. 科技导报,2004(10):4 - 6. [16] 苗长虹,樊杰,张文忠. 西方经济地理学区域研究的新视角 ——论“新区域主义”的兴起[J]. 经济地理,2002,22(6):644 - 650. [17] 许学强,周一星,等. 城市地理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7:98 - 99. [18] 高志刚. 关于资源型城市克拉玛依经济转型的思考[J]. 干旱区 资源与环境,2005,19(6):13 - 16. 第 8 期 王 亮,宋周莺,余金艳,等: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战略研究 1281
经济地理 第31卷 STRATEG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CITIES: A CASE STUDY ON KELAMAY WANG Liang2,3, SONG Zhou- ying, YU Jin-yan.2.3, HUANG Jian-yil23 (1.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101 3.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 Abstract: Resources-based cities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But with the resources exhaustion, these cities will generally face several issues such as dustrial transi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ifficulties in employment. As there al vulnerability, this paper tied to construct general framework to analysis pattern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within resource-based cit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industries should return to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nd promotion of urban functions, which is a good way to break away from resource dependency Finally, it constructs a strategic development pattern to solv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Kelamay City Key words: resource-based cities;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structure; function; Kelamay 上接1257页) SPATIAL ANALYSIS ON FUJIAN S REGIONAL INEQUAILITIES AND MECHANISMS CHEN Pei-yang, ZHU XI-gang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 Nanjing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3, Jiangsu,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emporal trends of different level inequalities, spatial dependence and mechanis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Fujian by using traditional statistic indices and spatial statistical techniques. First, we employ Theil-index and its decomposing method to detect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Fujian and find that it experienced a decreasing regional inequality, an increasing interregional inequality and a decreasing urban-rural inequality since 1990. Second, with the ESDa statistic techniques we discover the intensify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Fujian. The results of local pattern analysis reveal that not only the former rich cluster in inland region has collapsed but also some new rich clusters emerged in the coastal region. There have long been significant poor areas in the mountainous periphery of Fujian and failed to get developed due to their poor locations. Third, three regression models are used to fit the mechanism regiona quality in Fujian. The LM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two spatial regression models are fitter to the data than the classic linear regression, and furthermore, the spatial lag autoregressive model is more appropriate because of its more significant statistics. The differences underlying the magnitude and significance of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suggest that location, urban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re significant factor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Fujian,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 impact of FDI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tends to be more concentrated on the coastal core regions, while the roles of decentr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location tend to project more uniform influence on the region Key words: regional inequality;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spatial regression; Fujian
SPATIAL ANALYSIS ON FUJ IAN’S REGIONAL INEQUAILITIES AND MECHANISMS CHEN Pei - yang,ZHU Xi - gang (Department of Urban and Regional Planning,Nanjing University,Nanjing 210093,Jiangsu,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temporal trends of different level inequalities, spatial dependence and mechanisms of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Fujian by using traditional statistic indices and spatial statistical techniques. First, we employ Theil-index and its decomposing method to detect the changing pattern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Fujian and find that it experienced a decreasing regional inequality, an increasing interregional inequality and a decreasing urban-rural inequality since 1990. Second, with the ESDA statistic techniques we discover the intensifying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in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Fujian. The results of local pattern analysis reveal that not only the former rich cluster in inland region has collapsed but also some new rich clusters emerged in the coastal region. There have long been significant poor areas in the mountainous periphery of Fujian and failed to get developed due to their poor locations. Third, three regression models are used to fit the mechanisms of regional inequality in Fujian. The LM tests indicate that the two spatial regression models are fitter to the data than the classic linear regression, and furthermore, the spatial lag autoregressive model is more appropriate because of its more significant statistics. The differences underlying the magnitude and significance of regression coefficients suggest that location, urbanization, decentral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are significant factors in regional inequality in Fujian, and more specifically, the impact of FDI on regional development tends to be more concentrated on the coastal core regions, while the roles of decentralization, urbanization and location tend to project more uniform influence on the region. Key wor ds: regional inequality;spatial auto-correlation;spatial regression;Fujian STRATEGIC RESEARCH ON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 BASED CITIES: A CASE STUDY ON KELAMAY WANG Liang1,2,3 ,SONG Zhou - ying1,2 ,YU Jin-yan1,2,3 ,HUANG Jian - yi1,2,3 (1. Key Laboratory of Region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Modeling,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2. Institute of Geographic Sciences and Natural Resources Research,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101,China; 3. Graduate S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Beijing 100049,China) Abstract: Resources-based cities have made a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 to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urbanization process. But with the resources exhaustion, these cities will generally face several issues such as industrial transition,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and difficulties in employment. As there is typical vulnerability, this paper tied to construct general framework to analysis patterns of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within resource-based cities. 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transformation of resource-based industries should return to development of industries and promotion of urban functions, which is a good way to break away from resource dependency. Finally, it constructs a strategic development pattern to solve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of Kelamay City. Key wor ds:resource-based cities;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structure;function;Kelamay (上接 1257 页) 1282 经 济 地 理 第 31 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