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理解法律体系维护法律权威 、教学目的:通过对法律的概念和历史、社会主义法 律精神和法律体系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2.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Ⅲl教学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养成遵纪守法 的良好行为习惯。 Ⅳ、关键词:法律法律精神法律体系 V、教学时间:4学时
1 第五章 理解法律体系 维护法律权威 Ⅰ、教学目的:通过对法律的概念和历史、社会主义法 律精神和法律体系的讲解和分析,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 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行为习惯。 Ⅱ、主要内容: 1.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2.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3.我国宪法确立的基本原则和制度 Ⅲ、教学重点: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养成遵纪守法 的良好行为习惯。 Ⅳ、关 键 词:法律 法律精神 法律体系 Ⅴ、教学时间:4 学时
第一节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制定和实施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贯穿于我国法律体系的 始终。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就是要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了解我国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机制,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尊严。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与人类进入阶 级社会之后的社会形态相一致,法律有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 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当代中国的法律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1)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一是制定;二是认可。 (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个别统治 者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而仅仅是上升为国家 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 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 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 现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2
2 第一节 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一、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制定和实施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社会主义法律精神贯穿于我国法律体系的 始终。领会社会主义法律精神,就是要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了解我国 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机制,自觉维护社会主义法律尊严。 (一)法律的一般含义 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而逐步产生的。与人类进入阶 级社会之后的社会形态相一致,法律有四种历史类型,即奴隶制法律、封建制法律、资本主 义法律和社会主义法律。当代中国的法律属于社会主义类型的法律。 1.法律是由国家创制并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 (1)国家创制法律规范的方式:一是制定;二是认可。 (2)法律不但由国家制定或认可,而且由国家保证实施。 2.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1)法律所体现的是统治阶级的阶级意志,即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而不是个别统治 者的意志,也不是统治者个人意志的简单相加。 (2)法律所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并不是统治阶级意志的全部,而仅仅是上升为国家 意志的那部分意志。 3.法律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与人类生存相关的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地理环境和人口等。其 中,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既是决定社会面貌、性质和发展的根本因素,也是决定法律本质、 内容和发展方向的根本因素。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可以将法律定义为: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 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 (二)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 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从法律所体现的意志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工人阶级领导下的广大人民意志的体 现。 2.从法律的实质内容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法律是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自然规律的反映, 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社会发生的影响,与法的本质、目的和特征密切联系。按照法作用于 人们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区别,可以将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一)从法的规范作用来看,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 作用和教育作用。 1.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 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 2.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 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 为的趋向与后果。 3.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的评 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这里所说的人们,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法律 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4.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 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 5.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 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二)从法的社会作用来看,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1.在经济建设方面,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在政治建设方面,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顺 利推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3.在文化建设方面,维护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准则,促进和保障教育科学文化事 业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在社会建设方面,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构建 5在对外方面,促进和保障对外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发展,营造和平发展的外部环 境
3 二、社会主义法律的作用 法的作用是指法对社会发生的影响,与法的本质、目的和特征密切联系。按照法作用于 人们行为和社会关系的形式与内容之间的区别,可以将法的作用分为规范作用和社会作用。 (一)从法的规范作用来看,社会主义法律具有指引作用、预测作用、评价作用、强制 作用和教育作用。 1.法律的指引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为人们提供一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从而引导 人们在法律范围内活动的作用。指引作用是法律最首要的作用。 2.法律的预测作用是指法律通过其规定,告知人们某种行为所具有的、为法律所肯定或 否定的性质以及它所导致的法律后果,使人们可以预先估计到自己行为的后果,以及他人行 为的趋向与后果。 3.法律的评价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能够评价人们行为的法律意义的作用。法律的评 价客体是人们的行为。这里所说的人们,既包括自然人,也包括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法律 评价的标准是合法与不合法。 4.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指法律能运用国家强制力制裁违法和犯罪,保障自己得以实施的作 用。法律的强制作用是法的其他作用的保障。 5.法律的教育作用是指法律所具有的、通过其规定和实施而影响人们思想,培养和提高 人们法律意识,引导人们依法行为的作用。 (二)从法的社会作用来看,社会主义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顺利发展,社会主 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法律保障。 1.在经济建设方面,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顺利推进,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2.在政治建设方面,维护和巩固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保障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顺 利推进,保证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和自由,镇压敌对势力和敌对分子的反抗和破坏活动, 保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3.在文化建设方面,维护社会主义价值观和思想道德准则,促进和保障教育科学文化事 业的发展,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4.在社会建设方面,维护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推动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构建。 5.在对外方面,促进和保障对外经济、政治、文化关系的发展,营造和平发展的外部环 境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 (一)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 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二)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 责和义务的活动。 (三)法律执行 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 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 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 (四)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 门活动。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第二节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历史进程而逐步形成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初步形成到基本形成再到形成、然后经过 不断完善趋于更加成熟的过程。 1982年通过了现行宪法,2010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236件、行政法规690 多件、地方性法规8600多件。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 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4 三、社会主义法律的运行 法律的运行是一个从创制、实施到实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法律制定(立法)、 法律遵守(守法)、法律执行(执法)、法律适用(司法)等环节。 (一)法律制定 法律制定就是有立法权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活动,是 法律运行的起始性和关键性环节。 (二)法律遵守 法律遵守是指国家机关、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依照法律规定行使权力和权利以及履行职 责和义务的活动。 (三)法律执行 在广义上,法律执行是指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在国家和公共事务管理中依照法定职 权和程序,贯彻和实施法律的活动。在狭义上,法律执行则是指国家行政机关执行法律的活 动,也被称为行政执法。行政执法是法律实施和实现的重要环节。 (四)法律适用 法律适用是指国家司法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依照法定职权和程序适用法律处理案件的专 门活动。在我国,司法机关是指国家检察机关和审判机关。 第二节 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保证国家和社会生活各方面有法可依,是全面落实依 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发展进步的制度保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标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 历史进程而逐步形成的。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初步形成到基本形成再到形成、然后经过 不断完善趋于更加成熟的过程。 1982 年通过了现行宪法,2010 年底,我国已制定现行有效法律 236 件、行政法规 690 多件、地方性法规 8600 多件。以宪法为统帅,以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的 法律为主干,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的法律规范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形成的重大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 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 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 1.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 2.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 3.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 1.宪法相关法 2.民法商法 3.行政法 4.经济法 5.社会法 6.刑法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社会发 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 分鲜明的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 义。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永葆本色的法制根基。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实践的法制体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兴旺发达的法制保障。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以宪法为统帅,以法律为主干,以行政法规、地方性 法规为重要组成部分,由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讼与 非诉讼程序法等多个法律部门组成的有机统一整体。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层次 1.宪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统帅。 2.法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主干。 3.行政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地方性法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部门 1.宪法相关法 2.民法商法 3.行政法 4.经济法 5.社会法 6.刑法 7.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经济社会发 展实践经验制度化、法律化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 分鲜明的特征。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结构内在统一而又多层次的国情要求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 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第三节认识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 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 现 一、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宪法的特征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三个方面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二)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人权保障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等 (-)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 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6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继承中国法制文化优秀传统和借鉴人类法制文 明成果的文化要求 (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体现了动态、开放、与时俱进的发展要求 第三节 认识我国宪法规定的基本制度 我国宪法以国家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成果,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成 为历史新时期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基本原则、重大方针、重要政策在国家法制上的最高体 现。 一、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一)宪法的特征 在我国现行法律体系中,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自己鲜明的特征。具体表现在 三个方面: 1.在内容上,宪法规定国家生活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方面。 2.在效力上,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3.在制定和修改程序上,宪法比其他法律更为严格。 (二)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1.党的领导原则 2.人民主权原则 3.人权保障原则 4.法治原则 5.民主集中制原则 二、我国的国家制度 我国的国家制度主要包括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 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等。 (一)人民民主专政制度 人民民主专政是我国的国体。国体即国家性质,是国家的阶级本质,是指社会各阶级在 国家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 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和最高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 国家权力的政权体制,是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式,或者说是表现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 多党派参政。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 展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采取的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宪 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目前,依据宪法和法律,中国共建立了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5个自治区、30个自 治州、120个自治县(旗)。此外,还建立了1100多个民族乡。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 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广泛的自治权。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城乡基层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 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是基层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其目的 就是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已经建 立了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六)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
7 (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鲜明的特点,是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途径 和最高实现形式,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 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政权组织形式,又称政体,是指掌握国家权力的阶级实现 国家权力的政权体制,是形成和表现国家意志的方式,或者说是表现国家权力的政治体制。 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 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障了人民当家作主。 2.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调动人民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3.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保证了国家机关协调高效运转。 4.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政党制度。中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是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 多党派参政。我国宪法规定:“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 展。”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为解决民族问题,处理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 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而建立的基本政治制度。我国采取的是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我国宪 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目前,依据宪法和法律,中国共建立了 155 个民族自治地方,包括 5 个自治区、30 个自 治州、120 个自治县(旗)。此外,还建立了 1100 多个民族乡。根据宪法和民族区域自治法 的规定,民族自治地方拥有广泛的自治权。 (五)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城乡基层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 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 基层群众自治是基层民主的主要实现形式,是人民当家作主最有效、最广泛的途径,其目的 就是要把城乡社区建设成为管理有序、服务完善、文明祥和的社会生活共同体。我国已经建 立了农村村民委员会、城市居民委员会等基层群众自治组织。 (六)基本经济制度 基本经济制度是指一国通过宪法和法律调整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核心的各种基本经济
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还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 然人。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权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 7.文化教育权 8.特定主体权利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根 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义务
8 关系的规则、原则和政策的总和。我国宪法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 基础是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即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 消灭人剥削人的制度,实行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同时还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 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劳分配为主 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公民是指具有一个国家的国籍,并根据该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自 然人。我国宪法规定:“凡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人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 (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权利。 根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平等权 2.政治权利和自由 3.宗教信仰自由 4.人身自由权 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和取得国家赔偿权 6.社会经济权 7.文化教育权 8.特定主体权利 (二)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 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根 据我国宪法的规定,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 2.遵守宪法和法律 3.维护祖国的安全、荣誉和利益 4.保卫祖国、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 5.依法纳税 6.其他义务
第四节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我国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强调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为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整体利益,我国实行统一而又分层次 的立法体制,赋予国家权力机关、行政和司法机关等保障法律实施的职责。 、保障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1.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 法权。 2.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不同层级法律规范的效力,下 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 3.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 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合宪性和合法性审查的程序。 4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我国的立法工作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遵循法定程序制定 法律法规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对现行法律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保障宪法和法律的至上地位 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 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 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意味着宪法法律是社会治 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一)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的必然性 1.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2.协调国家权力运行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4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二)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的基本途径
9 第四节 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我国宪法确立了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原则,强调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为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体现全体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整体利益,我国实行统一而又分层次 的立法体制,赋予国家权力机关、行政和司法机关等保障法律实施的职责。 一、保障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和尊严 (一)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 1.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专属立 法权。 2.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不同层级法律规范的效力,下 位法不得与上位法相抵触。 3.为了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我国宪法和法律规定了对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 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合宪性和合法性审查的程序。 4.为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我国的立法工作在严格依照法定权限、遵循法定程序制定 法律法规的同时,还积极开展对现行法律法规的集中清理工作。 (二)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 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尊严,要以宪法为最高法律规范,继续完善以宪法为统帅的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把国家各项事业和各项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实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生活制度化、法制化。 二、保障宪法和法律的至上地位 我国宪法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 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 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宪法法律至上是法治的首要内容,意味着宪法法律是社会治 理的最高准则,任何个人和组织都不享有法律之外的特权。 (一)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的必然性 1.保障人民当家作主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2.协调国家权力运行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3.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4.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必须坚持宪法法律至上。 (二)坚持宪法法律至上的基本途径
1.中国共产党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2.权力机关要加强立法和法律监督。 3.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 4.司法机关要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 5.全体公民要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学习思考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2.如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3.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4.如何坚持宪法法律之上的原则?
10 1.中国共产党要带头维护宪法和法律的权威。 2.权力机关要加强立法和法律监督。 3.行政机关要带头严格执法。 4.司法机关要不断提高司法公信力。 5.全体公民要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 学习思考 1.如何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法律的本质和作用? 2.如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特征? 3.如何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 4.如何坚持宪法法律之上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