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高等教育资讯网  >  中国高校课件下载中心  >  大学文库  >  浏览文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Thought Morals Tutelage and Legal Foundation》基础课文件: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资源类别:文库,文档格式:DOC,文档页数:13,文件大小:40KB,团购合买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 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 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 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规模,保持 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増量主要用于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硏究生教育以及扩大 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 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 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 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重创新,以体制 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 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按照內涵式发展要求,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 改革和发展规划。 (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 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 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 业设置。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 批世界一流学科,继续实施“985工程”、“211工程”和优势学 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12]4 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教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教育局, 有关部门(单位)教育司(局),部属各高等学校: 为深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 100 周年 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增强科学研究能力、 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文化传承创新,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坚持内涵式发展。牢固确立人才培养的中心地位,树立 科学的高等教育发展观,坚持稳定规模、优化结构、强化特色、注 重创新,走以质量提升为核心的内涵式发展道路。稳定规模,保持 公办普通高校本科招生规模相对稳定,高等教育规模增量主要用于 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继续教育、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以及扩大 民办教育和合作办学。优化结构,调整学科专业、类型、层次和区 域布局结构,适应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满足人民群众接 受高等教育的多样化需求。强化特色,促进高校合理定位、各展所 长,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办出特色、争创一流。注重创新,以体制 机制改革为重点,鼓励地方和高校大胆探索试验,加快重要领域和 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按照内涵式发展要求,完善实施高校“十二五” 改革和发展规划。 (二)促进高校办出特色。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制定分类 管理办法,克服同质化倾向。根据办学历史、区位优势和资源条件 等,确定特色鲜明的办学定位、发展规划、人才培养规格和学科专 业设置。加快建设若干所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批高水平大学,建设一 批世界一流学科,继续实施“985 工程”、“211 工程”和优势学 科创新平台、特色重点学科项目。加强师范、艺术、体育以及农林

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 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 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加强高职学校建设, 重点建设好高水平示范(骨干)高职学校。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 办好批高水平民办高校。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进东 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完善中央部属高校和重点建设髙校 战略布局。 (三)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 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 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 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 订实施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一级学科博 士、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 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高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 方案。 (四)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及设 置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落实和扩大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 制布点专业外,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研究生二级学科自 主设置,在有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试行自行增列博士、硕士一级学 科学位授权点。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优势 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 行业相关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 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连续两年就 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硏

水利、地矿、石油等行业高校建设,突出学科专业特色和行业特色。 加强地方本科高校建设,以扶需、扶特为原则,发挥政策引导和资 源配置作用,支持有特色高水平地方高校发展。加强高职学校建设, 重点建设好高水平示范(骨干)高职学校。加强民办高校内涵建设, 办好一批高水平民办高校。实施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推进东 部高校对口支援西部高校计划。完善中央部属高校和重点建设高校 战略布局。 (三)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把促 进人的全面发展和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 准。建立健全符合国情的人才培养质量标准体系,落实文化知识学 习和思想品德修养、创新思维和社会实践、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紧 密结合的人才培养要求。会同相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制 订实施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制订一级学科博 士、硕士学位和专业学位基本要求。鼓励行业部门依据国家标准制 订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高校根据实际制订科学的人才培养 方案。 (四)优化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结构。修订学科专业目录及设 置管理办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优化学科专业结构。落实和扩大 高校学科专业设置自主权,按照学科专业设置管理规定,除国家控 制布点专业外,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自主设置,研究生二级学科自 主设置,在有条件的学位授予单位试行自行增列博士、硕士一级学 科学位授权点。开展本科和高职高专专业综合改革试点,支持优势 特色专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相关专业和农林、水利、地矿、石油等 行业相关专业以及师范类专业建设。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和重点产 业人才供需年度报告制度,健全专业预警、退出机制。连续两年就 业率较低的专业,除个别特殊专业外,应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停招。 加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发展专业学位研

究生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土研究生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学位 和学术学位协调发展。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 划,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 合培养人才模式。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 计划,探索适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 师培养模式。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 才系统培养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 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 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 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 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 早进团队。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六)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 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 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高校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 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高校制订具体办 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 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鼓励 高校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试点。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硏 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 名师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岀贡献的优秀教 师。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査。完善国家、地方

究生教育,逐步扩大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促进专业学位 和学术学位协调发展。 (五)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试验计 划,建设一批国家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农林人才、卓越法律人才等教育培养计划, 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 合培养人才模式。推进医学教育综合改革,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 计划,探索适应国家医疗体制改革需要的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实施卓越教师教育培养计划,探索中小学特别是农村中小学骨干教 师培养模式。提升高职学校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探索高端技能型人 才系统培养模式。鼓励因校制宜,探索科学基础、实践能力和人文 素养融合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学管理,探索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自主选择课程等自主学习模式。创新教育教学 方法,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促进科研与教 学互动,及时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 等向学生开放。支持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 早进团队。改革考试方法,注重学习过程考查和学生能力评价。 (六)巩固本科教学基础地位。把本科教学作为高校最基础、 最根本的工作,领导精力、师资力量、资源配置、经费安排和工作 评价都要体现以教学为中心。高校每年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着 力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点难点问题。高校制订具体办 法,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 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鼓励 高校开展专业核心课程教授负责制试点。倡导知名教授开设新生研 讨课,激发学生专业兴趣和学习动力。完善国家、地方和高校教学 名师评选表彰制度,重点表彰在教学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教 师。定期开展教授为本科生授课情况的专项检查。完善国家、地方

高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发挥建设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七)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 导的导师负责制。综合考虑导师的师德、学术和实践创新水平,健 全导师遴选、考核等制度,给予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在录取、资 助等方面更多自主权。专业学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紧 密衔接,建立健全培养、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学术学位硏究生 导师应通过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髙 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鼓励跨学科合作指导。专业学位硏究生实 行双导师制,支持在行业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开展专业学位硕 土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健全硏究生考核、申诉、转学等机制, 完善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学位评定等各环 节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 (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 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 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配齐配强 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加 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跋教育基地、高职实 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 计(论文)质量。支持高职学校茡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活 动。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广泛 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 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新増玍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育人 工作,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推动建立党政机关、城市 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高校学生实践 制度

高校三级“本科教学工程”体系,发挥建设项目在推进教学改革、 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教学质量上的引领、示范、辐射作用。 (七)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完善以科学研究和实践创新为主 导的导师负责制。综合考虑导师的师德、学术和实践创新水平,健 全导师遴选、考核等制度,给予导师特别是博士生导师在录取、资 助等方面更多自主权。专业学位突出职业能力培养,与职业资格紧 密衔接,建立健全培养、考核、评价和管理体系。学术学位研究生 导师应通过科研任务,提高研究生的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推动高 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鼓励跨学科合作指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实 行双导师制,支持在行业企业建立研究生工作站。开展专业学位硕 士研究生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健全研究生考核、申诉、转学等机制, 完善在课程教学、中期考核、开题报告、预答辩、学位评定等各环 节的研究生分流、淘汰制度。 (八)强化实践育人环节。制定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办法。 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增加实践 教学比重,确保各类专业实践教学必要的学分(学时)。配齐配强 实验室人员,提升实验教学水平。组织编写一批优秀实验教材。加 强实验室、实习实训基地、实践教学共享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一批 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职实 训基地。加强实践教学管理,提高实验、实习实训、实践和毕业设 计(论文)质量。支持高职学校学生参加企业技改、工艺创新等活 动。把军事训练作为必修课,列入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实施。广泛 开展社会调查、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科技发明、勤工 助学和挂职锻炼等社会实践活动。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育人 工作,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推动建立党政机关、城市 社区、农村乡镇、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接收高校学生实践 制度

(九)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 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 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 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支持学生 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项目资助体系。依 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批 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普遍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 导中心和孵化基地。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加快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 设,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 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与帮扶。 (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 程方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改进教学方法,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增强教学实效。制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全员培训、骨干硏修、攻 读博士学位、国内外考察等工作力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 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实施髙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 设标准,制定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规范化、 制度化建设。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 学化水平。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批主题教育网站、网络 社区。推动高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开好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制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启动专项计划,建设一支高水 平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创新学 生党支部设置方式,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加强在学 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加强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推进全员育

(九)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和就业指导服务。把创新创业教育贯 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制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基本要求,开发创 新创业类课程,纳入学分管理。大力开展创新创业师资培养培训, 聘请企业家、专业技术人才和能工巧匠等担任兼职教师。支持学生 开展创新创业训练,完善国家、地方、高校三级项目资助体系。依 托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和大学科技园等,重点建设一批 高校学生科技创业实习基地。普遍建立地方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指 导中心和孵化基地。加强就业指导服务,加快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 设,完善职业发展和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立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 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困难群体毕业生就业援助与帮扶。 (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全面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课 程方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 及时修订教材和教学大纲,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改进教学方法,把教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增强教学实效。制定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划,加大全员培训、骨干研修、攻 读博士学位、国内外考察等工作力度。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 设,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学科支撑。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 设标准,制定教学质量测评体系。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教学规范化、 制度化建设。实施立德树人工程,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 学化水平。创新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一批主题教育网站、网络 社区。推动高校普遍设立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机构,开好心理健康 教育课程。增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意识,关心学生心理健康。制定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测评体系。启动专项计划,建设一支高水 平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队伍,推进辅导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创新学 生党支部设置方式,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管理和服务,加强在学 生中发展党员工作,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加强爱国、敬业、诚信、 友善等道德规范教育,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推进全员育

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 我服务。 (十—)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出台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 案,加强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坚持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建立以高 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 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 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加强高校自我评估,健全校内 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 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实行分类评估,对2000年以来未参加过评估 的新建本科高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 科高校实行审核评估。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在工程、医学等领域 积极探索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学科 专业的国际评估。对具有三届毕业生的高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评估。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和硏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坚持自我评估 和随机抽查相结合,每5年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评估一次。加 大博土学位论文抽检范围和力度,每年抽查比例不低于5%。建立 健全教学合格评估与认证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硏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制度。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 (十二)推进协同创新。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 融合、创新引领”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 发展重大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 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 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 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人事聘用管理制 度、寓教于硏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质量与贡献为依据的考评机制、 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等协同创新机制,产出一批

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引导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自 我服务。 (十一)健全教育质量评估制度。出台高校本科教学评估新方 案,加强分类评估、分类指导,坚持管办评分离的原则,建立以高 校自我评估为基础,以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院校评估、专 业认证及评估、国际评估为主要内容,政府、学校、专门机构和社 会多元评价相结合的教学评估制度。加强高校自我评估,健全校内 质量保障体系,完善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建立本科教学质量 年度报告发布制度。实行分类评估,对 2000 年以来未参加过评估 的新建本科高校实行合格评估,对参加过评估并获得通过的普通本 科高校实行审核评估。开展专业认证及评估,在工程、医学等领域 积极探索与国际实质等效的专业认证,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开展学科 专业的国际评估。对具有三届毕业生的高职学校开展人才培养工作 评估。加强学位授权点建设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坚持自我评估 和随机抽查相结合,每 5 年对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评估一次。加 大博士学位论文抽检范围和力度,每年抽查比例不低于 5%。建立 健全教学合格评估与认证相结合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 制度。建设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监控信息化平台。 (十二)推进协同创新。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 按照国家急需、世界一流要求,坚持“需求导向、全面开放、深度 融合、创新引领”原则,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战略和区域 发展重大需求,以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以创新能力提升为突破口, 通过政策和项目引导,大力推进协同创新。探索建立校校协同、校 所协同、校企(行业)协同、校地(区域)协同、国际合作协同等 开放、集成、高效的新模式,形成以任务为牵引的人事聘用管理制 度、寓教于研的人才培养模式、以质量与贡献为依据的考评机制、 以学科交叉融合为导向的资源配置方式等协同创新机制,产出一批

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 发挥重要作用。 (十三)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实施教育部、科技部联合行 动计划。制定高校科技发展规划。依托重点学科,加快高校国家(重 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与发展。积极推进高校基础 研究特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前沿技术联合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 究院、都市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硏究院等多种形式的改革试点, 探索高校科学硏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促进 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 (十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 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硏究和建设工程,推进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做好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 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 系和教材体系。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新建一 批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和新兴交叉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构建创 新平台体系。加强基础硏究,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促进交叉研究 构建服务国家需要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的项目体系。瞄准国家发 展战略和重大国际问题,推进高校智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社会科 学专题数据库和优秀学术网站。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 计划,推进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和 影响力。 (十五)改革高校科硏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质 量,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合作、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机制。推 进高校科硏组织形式改革,提升髙校科硏管理水平,加强科硏管理 队伍建设,增强高校组织、参与重大项目的能力。创新高校科研人 员聘用制度,建立稳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科硏团队。加大基本科研业

重大标志性成果,培养一批拔尖创新人才,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 发挥重要作用。 (十三)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实施教育部、科技部联合行 动计划。制定高校科技发展规划。依托重点学科,加快高校国家(重 点)实验室、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与发展。积极推进高校基础 研究特区、国际联合研究中心、前沿技术联合实验室和产业技术研 究院、都市发展研究院、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等多种形式的改革试点, 探索高校科学研究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与人才培养紧密结合、促进 学科交叉融合的新模式。 (十四)繁荣发展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实施新一轮高校哲学社 会科学繁荣计划。积极参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推进 哲学社会科学教学科研骨干研修,做好重点教材编写和使用工作, 形成全面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 系和教材体系。推进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新建一 批以国家重大需求为导向和新兴交叉领域的重点研究基地,构建创 新平台体系。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应用对策研究,促进交叉研究, 构建服务国家需要与鼓励自由探索相结合的项目体系。瞄准国家发 展战略和重大国际问题,推进高校智库建设。重点建设一批社会科 学专题数据库和优秀学术网站。实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走出去” 计划,推进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学术话语权和 影响力。 (十五)改革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质 量,建立科学规范、开放合作、运行高效的现代科研管理机制。推 进高校科研组织形式改革,提升高校科研管理水平,加强科研管理 队伍建设,增强高校组织、参与重大项目的能力。创新高校科研人 员聘用制度,建立稳定与流动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加大基本科研业

务费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形成有重点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项目相结 合的资源配置方式。改进高校科学硏究评价办法,形成重在质量、 崇尚创新、社会参与的评价方式,建立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 以及科硏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 (十六)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高校技术 转移中心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支持高校参与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参与组建产学硏战略联盟。开展产学硏合作基地建 设改革试点,引导高校和企业共建合作创新平台。瞄准经济社会发 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 批高水平咨询研究机构。支持高校与行业部门(协会)、龙头企业 共建一批发展战略硏究院,开展产业发展研究和咨询。组建一批国 际问题硏究中心,深入研究全球问题、热点区域问题、国别问题。 (十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推动建立继续教育国家制度,搭 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健全宽进严出的继续教育学习制度,改革 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引导 高校面向行业和区域举办高质量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实施本专 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开放计划。开展高校 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试点工作,鼓励社会成员通过 多样化、个性化方式参与学习。深入开展和规范以同等学力申请学 位工作。 (十八)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 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加强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研究,加大 对文史哲等学科支持力度,实施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和学术文 化工程,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 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 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秉承办学

务费专项资金投入力度,形成有重点的稳定支持和竞争性项目相结 合的资源配置方式。改进高校科学研究评价办法,形成重在质量、 崇尚创新、社会参与的评价方式,建立以科研成果创造性、实用性 以及科研对人才培养贡献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 (十六)增强高校社会服务能力。主动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和产业转型升级,加快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强高校技术 转移中心建设,形成比较完善的技术转移体系。支持高校参与技术 创新体系建设,参与组建产学研战略联盟。开展产学研合作基地建 设改革试点,引导高校和企业共建合作创新平台。瞄准经济社会发 展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加强与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一 批高水平咨询研究机构。支持高校与行业部门(协会)、龙头企业 共建一批发展战略研究院,开展产业发展研究和咨询。组建一批国 际问题研究中心,深入研究全球问题、热点区域问题、国别问题。 (十七)加快发展继续教育。推动建立继续教育国家制度,搭 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健全宽进严出的继续教育学习制度,改革 和完善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推进高校继续教育综合改革,引导 高校面向行业和区域举办高质量学历和非学历继续教育。实施本专 科继续教育质量提升计划、高校继续教育资源开放计划。开展高校 继续教育学习成果认证、积累和转换试点工作,鼓励社会成员通过 多样化、个性化方式参与学习。深入开展和规范以同等学力申请学 位工作。 (十八)推进文化传承创新。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吸 收借鉴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加强对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研究,加大 对文史哲等学科支持力度,实施基础研究中长期重大专项和学术文 化工程,推出一批标志性成果,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发挥 文化育人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建 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大学文化。秉承办学

传统,凝练办学理念,确定校训、校歌,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 风,培育大学精神。组织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加强图书馆、 校史馆、博物馆等场馆建设。面向社会开设高校名师大讲堂,开展 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稳步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促进国际汉 语教育科学发展。推进海外中国学研究,鼓励高校合作建立海外中 国学术研究中心。实施当代中国学术精品译丛、中华文化经典外文 汇释汇校项目,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外文学术期刊、国际性硏究数据 库和外文学术网站。 (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深入推进高考改革,成立国家教 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逐步形成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 推进分类考试,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和高等职业教 育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推进综合评价,探索形成高 考与高校考核、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 评价体系。改革招生录取模式,推进多元录取,逐步扩大自主选拔 录取改革试点范围,在坚持统一高考基础上,探索完善自主录取、 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方式,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知识 技能”录取模式。改革高考管理制度,推进“阳光工程”,加快 标准化考点建设,规范高校招生秩序、高考加分项目和艺术体育等 特殊类型招生。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东部高校 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推进硕土生招生制度改革,突岀对考生创 新能力、专业潜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査。推进博土生招生选拔评价方 式、评价标准和内容体系等改革,把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博士生选拔 的首要因素,完善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等长学制选拔培养制度。建立 健全博士生分流淘汰与名额补偿机制。 (二十)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加大硏究生教育财政投入,对 纳入招生计划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综合定额标准给予

传统,凝练办学理念,确定校训、校歌,形成优良校风、教风和学 风,培育大学精神。组织实施高校校园文化创新项目。加强图书馆、 校史馆、博物馆等场馆建设。面向社会开设高校名师大讲堂,开展 高校理论名家社会行等活动。稳步推进孔子学院建设,促进国际汉 语教育科学发展。推进海外中国学研究,鼓励高校合作建立海外中 国学术研究中心。实施当代中国学术精品译丛、中华文化经典外文 汇释汇校项目,建设一批国际知名的外文学术期刊、国际性研究数据 库和外文学术网站。 (十九)改革考试招生制度。深入推进高考改革,成立国家教 育考试指导委员会,研究制定考试改革方案,逐步形成分类考试、 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高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考试内容和形式, 推进分类考试,扩大高等职业教育分类入学考试试点和高等职业教 育单独招生考试。改革考试评价方式,推进综合评价,探索形成高 考与高校考核、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多样化 评价体系。改革招生录取模式,推进多元录取,逐步扩大自主选拔 录取改革试点范围,在坚持统一高考基础上,探索完善自主录取、 推荐录取、定向录取、破格录取的方式,探索高等职业教育“知识 +技能”录取模式。改革高考管理制度,推进“阳光工程”,加快 标准化考点建设,规范高校招生秩序、高考加分项目和艺术体育等 特殊类型招生。实施支援中西部地区招生协作计划,扩大东部高校 在中西部地区招生规模。推进硕士生招生制度改革,突出对考生创 新能力、专业潜能和综合素质的考查。推进博士生招生选拔评价方 式、评价标准和内容体系等改革,把科研创新能力作为博士生选拔 的首要因素,完善直博生和硕博连读等长学制选拔培养制度。建立 健全博士生分流淘汰与名额补偿机制。 (二十)完善研究生资助体系。加大研究生教育财政投入,对 纳入招生计划的学术学位和专业学位研究生,按综合定额标准给予

财政拔款。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与奖学助学制度。依托导师科 学研究或技术创新经费,增加硏究生的硏究资助额度。改革奖学金 评定、发放和管理办法,实行重在激励的奖学金制度。设立国家奖 学金,奖励学业成绩优秀、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 的硏究生。设立研究生助学金,将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二十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 自主权,明确高校办学责任,完善治理结构。发布高校章程制定办 法,加强章程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并落实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 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坚持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高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把工作重点集中到 提高教育质量上。加强学术组织建设,优化校院两级学术组织构架, 制定学术委员会规则,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 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教授治学,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 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校领导联系学术骨干和教授制度。加强 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总结 推广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组建模式和经验,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 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十二)推进试点学院改革。建立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在 部分高校设立试点学院,探索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 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实行自 主招生、多元录取,选拔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和学业优秀 的学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 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革教师遴选. 考核与评价制度,实行聘用制,探索年薪制,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 用于教书育人。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实行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扩大学院教学、科研、管理自主权

财政拨款。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收费与奖学助学制度。依托导师科 学研究或技术创新经费,增加研究生的研究资助额度。改革奖学金 评定、发放和管理办法,实行重在激励的奖学金制度。设立国家奖 学金,奖励学业成绩优秀、科研成果显著、社会公益活动表现突出 的研究生。设立研究生助学金,将研究生纳入国家助学体系。 (二十一)完善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落实和扩大高校办学 自主权,明确高校办学责任,完善治理结构。发布高校章程制定办 法,加强章程建设。配合有关部门制定并落实坚持和完善普通高校 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实施办法,健全党政议事规则和决策程 序,依法落实党委职责和校长职权。坚持院系党政联席会议制度。 高校领导要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学校管理工作中,把工作重点集中到 提高教育质量上。加强学术组织建设,优化校院两级学术组织构架, 制定学术委员会规则,发挥学术委员会在学科建设、学术评价、学 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推进教授治学,发挥教授在教学、学术研究 和学校管理中的作用。建立校领导联系学术骨干和教授制度。加强 教职工代表大会、学生代表大会建设,发挥群众团体的作用。总结 推广高校理事会或董事会组建模式和经验,建立健全社会支持和监 督学校发展的长效机制。 (二十二)推进试点学院改革。建立教育教学改革试验区,在 部分高校设立试点学院,探索以创新人才培养体制为核心、以学院 为基本实施单位的综合性改革。改革人才招录与选拔方式,实行自 主招生、多元录取,选拔培养具有创新潜质、学科特长和学业优秀 的学生。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实行导师制、小班教学,激发学生学 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改革教师遴选、 考核与评价制度,实行聘用制,探索年薪制,激励教师把主要精力 用于教书育人。完善学院内部治理结构,实行教授治学、民主管理, 扩大学院教学、科研、管理自主权

点击下载完整版文档(DOC)VIP每日下载上限内不扣除下载券和下载次数;
按次数下载不扣除下载券;
24小时内重复下载只扣除一次;
顺序:VIP每日次数-->可用次数-->下载券;
共13页,试读已结束,阅读完整版请下载
相关文档

关于我们|帮助中心|下载说明|相关软件|意见反馈|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08-现在 cucdc.com 高等教育资讯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