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2009年11月12日 注意:本试卷满分分值16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上,所有答案均需填写在答题纸上。选择 题答案先在答题纸上填好,再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上填涂,其中5、9、10、11题切不可涂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A.正月/正襟危坐不層/酒阑灯烛木迪/按捺不住 B.晕车晕头转向曝背/曝十寒烙印尽职守 C.迫船/罗布迫绿林绿水青山粗犷日持久 D.铁骑/骑虎难下布/驀然回首箕踞/掎角之势 2.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分) A.废寝忘食苍海一粟含辛茹苦休戚相关B.铤而走险回光返照不屈不挠金 碧辉煌 C.峥嵘岁月丰华正茂汗流浃背毛骨悚然D.良晨美景怨天尤人惊世骇俗苟 延残喘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萨科齐为什么老是喜欢拿西藏问题来捣乱?为什么一定要见达赖?可能这与他喜欢做 “出头鸟”的性格有关,但可悲的是,几乎每次他都铩羽而归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09-10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卷 2009 年 11 月 12 日 注意:本试卷满分分值 16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上,所有答案均需填写在答题纸上。选择 题答案先在答题纸上填好,再在答题卡相应的题号上填涂,其中 5、9、10、11 题切不可涂。 一、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 分) A.正月/正襟危坐 不屑/酒阑灯灺 木讷/按捺不住 B.晕车/晕头转向 曝背/一曝十寒 烙印/恪尽职守 C.泊船 / 罗布泊 绿林/绿水青山 粗犷/旷日持久 D.铁骑/骑虎难下 幕布/蓦然回首 箕踞/掎角之势 2. 下列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3 分) A.废寝忘食 苍海一粟 含辛茹苦 休戚相关 B.铤而走险 回光返照 不屈不挠 金 碧辉煌 C.峥嵘岁月 丰华正茂 汗流浃背 毛骨悚然 D.良晨美景 怨天尤人 惊世骇俗 苟 延残喘 3.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萨科齐为什么老是喜欢拿西藏问题来捣乱?为什么一定要见达赖?可能这与他喜欢做 “出头鸟”的性格有关,但可悲的是,几乎每次他都铩羽而归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安 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C.“白色絮状的沉淀,跃然试管底,铜离子遇氢氧根,再也不分离”光折射的条件,斜射入 界面,折射使水变浅,叉鱼叉下面,空气到水里,再到玻璃的往前”,目前各种版本的 《青花瓷》正方兴未艾。 D.中国宗教多元共存、和合共生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得以彰显,形成了 五教同光、共致和谐的良好局面。在宗教纷争与文明冲突不绝如缕的当今世界,中国宗教间 和谐与合作的价值尤为凸显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在第59届柏林电影节的开幕阶段,观众将欣赏到一部名为《食品公司》的影片,它对 食品行业的非正常运作进行了揭露,其程度与金融危机不相上下。 B.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主张分裂中国的“台独”臧独”疆独”势力和支持“三独”的外 部势力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C.我们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环境,提供有利条件,不要动不动就给他们戴紧箍咒 D.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如果得不到你的欣赏,那不是它缺少美,而是你缺少发 现。 5.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故乡的榕树》后摘抄的一段文字,请至少从三个角度加以评点。(6 分)[来源学科网]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 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 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 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文言文阅读(19分)
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安 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C.“白色絮状的沉淀,跃然试管底,铜离子遇氢氧根,再也不分离”“光折射的条件,斜射入 界面,折射使水变浅,叉鱼叉下面,空气到水里,再到玻璃的往前 ”……,目前各种版本的 《青花瓷》正方兴未艾。 D.中国宗教多元共存、和合共生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一步得以彰显,形成了 五教同光、共致和谐的良好局面。在宗教纷争与文明冲突不绝如缕的当今世界,中国宗教间 和谐与合作的价值尤为凸显。 4.下列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在第 59 届柏林电影节的开幕阶段,观众将欣赏到一部名为《食品公司》的影片,它对 食品行业的非正常运作进行了揭露,其程度与金融危机不相上下。 B.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主张分裂中国的“台独”“藏独”“疆独”势力和支持“三独”的外 部势力都是注定要失败的。 C.我们要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宽松环境,提供有利条件,不要动不动就给他们戴紧箍咒。 D. 生活是一幅丰富多彩的画卷,如果得不到你的欣赏,那不是它缺少美,而是你缺少发 现。 5.下面是一位同学读完《故乡的榕树》后摘抄的一段文字,请至少从三个角度加以评点。(6 分)[来源:学科网] 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溪水中彩色的鹅卵石,到溪 畔洗衣和汲水的少女,在水面嘎嘎嘎地追逐欢笑的鸭子;我怀念榕树下洁白的石桥,桥头兀 立的刻字的石碑,桥栏杆上被人抚摸光滑了的小石狮子。那汩汩的溪水流走了我童年的岁月, 那古老的石桥镌刻着我深深的记忆,记忆里的故事有榕树的叶子一样多……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 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 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焚茅筏,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 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壞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丕 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披草而坐披:拨开,分开。 B.始指异之异:以…为异,感到奇异。意动用法 C.外与天际 际:边,名词 D.游于是乎始于是:从此,即从这次西山之游。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3分) A.旦与其徒上高山/簊踞而坐“日”与“箕”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B.穷回溪/窗山之高而止两个“穷”都用作动词,“走遍”走尽”之意 C.自余为堡人/梦亦同趣 “僇”与“趣”都用作通假字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6~9 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 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 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 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 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 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 一。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 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披草而坐 披:拨开,分开。 B.始指异之 异:以……为异,感到奇异。意动用法。 C.外与天际 际:边,名词。 D.游于是乎始 于是:从此,即从这次西山之游。 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用法解说不正确的一组是(3 分) A.日与其徒上高山/箕踞而坐 “日”与“箕”都是名词用作状语 B.穷回溪/穷山之高而止 两个“穷”都用作动词,“走遍”“走尽”之意 C.自余为僇人/梦亦同 趣 “僇”与“趣”都用作通假字
D.漫漫而游/卧而梦 两个“而”都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段的“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三组画面,生动准确的描绘出西山的“怪异 B.文段的“过、缘、斫、焚”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作者老而 不稳的性格 C.在表现手法上,文段采用了映衬、对照的描写手法,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D.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分) (2)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3分) (3)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3分) 古诗词鉴赏(10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高考资源网 满江红段克己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 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 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注】①段克己:金末元初著名诗人,与弟段成己皆以文章擅句,被时人目为“二妙”,金亡 后终不仕元。②律残无射:秋季九月
D.漫漫而游/卧而梦 两个“而”都是表示修饰的连词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文段的“高下之势”、“尺寸千里”、“外与天际”三组画面,生动准确的描绘出西山的“怪异” 之景。 B.文段的“过、缘、斫、焚”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作者老而 不稳的性格。 C.在表现手法上,文段采用了映衬、对照的描写手法,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 D.主题上,情景交融,将山水人格化,达到了描摹山水与言志抒情完美结合的境界。 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4 分) (2) 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3 分) (3) 故为之文以志。是岁,元和四年也。(3 分) 三、古诗词鉴赏(10 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高考资源网 满 江 红 段克己① 雨后荒园,群卉尽,律残无射②。疏篱下,此花能保,英英鲜质。盈把足娱陶令意,夕餐谁 似三闾洁?到而今,狼藉委苍苔,无人惜。 堂上客,须空白。都无语,怀畴昔。恨因循过了,重阳佳节。飒飒凉风吹汝急,汝身孤特应 难立。谩临风,三嗅绕芳丛,歌还泣。 【注】①段克己:金末元初著名诗人,与弟段成己皆以文章擅句,被时人目为“二妙”,金亡 后终不仕元。②律残无射:秋季九月
(1)词中的“此花”是什么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5分) (2)这首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3)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己。(韩愈《师说》) (4),,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5)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6)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7)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8)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五、名著《红楼梦》阅读题(10分) 12关于《红楼梦》前二十回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熙风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 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B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 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C.《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 宝玉,“美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1)词中的“此花”是什么花?在上阕中作者主要用了什么手法来表现它的形象?(5 分) (2)这首词以花写人,借物言情。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5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10 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鹰击长空,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顺风而呼, ,而闻者彰。(《荀子·劝学》 (3)闻道有先后, ,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4) ,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苏轼《赤壁赋》) (5)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6) ,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7)露从今夜白, 。(杜甫《月夜忆舍弟》) (8)人生自古谁无死, 。(文天祥《过零丁洋》) 五、名著《红楼梦》阅读题(10 分) 12.关于《红楼梦》前二十回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王熙风是《红楼梦》中塑造得非常成功的人物形象,她贪婪、凶狠、狡诈,“毒设相思局” 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 B.贾元春是贾政的长女,生于正月初一,故名为元春。因“贤孝才德”选入宫中,起初掌管王 后的礼职,充任女史。不久封为凤藻宫尚书,加封贤德妃。 C.《红楼梦》里有句话说:“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其中“阆苑仙葩”指的是贾 宝玉,“美 玉无瑕”指的是林黛玉
D宝黛第一次争吵出现在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乍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小性儿”, 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 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 13.关于《红楼梦》前二十回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探黛玉宝钗半含酸王熙风协理宁国府风藻宫试才题对额[来源学科网ZXXK] B.贾雨村夤缘复旧职甄士隐梦幻识通灵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C.贾夫人仙逝金陵城冷子兴演说荣国府王凤姐弄权闹学堂 D.林黛玉正言弹妒意贾迎春归省庆元宵秦鲸卿得趣馒头庵[来源:学科网ZXXK] 14.“木石前盟”如何理解?用这个神话故事开篇有什么作用?(4分) 六、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分) 前方 曹文轩 ①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②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③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 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 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 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 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 子漫长的光阴 ④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D.宝黛第一次争吵出现在第十八回“林黛玉误剪香囊袋”,乍一看,林黛玉似乎真是“小性儿”, 但只要细加分析,就可以看出她的这种“小性儿”后面,遮住的正是她的美好品德,正是她那 要求爱情专一、要求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的强烈的自尊心。 13.关于《红楼梦》前二十回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探黛玉宝钗半含酸 王熙风协理宁国府 凤藻宫试才题对额[来源:学科网 ZXXK] B.贾雨村夤缘复旧职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刘姥姥一进荣国府 C.贾夫人仙逝金陵城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王凤姐弄权闹学堂 D.林黛玉正言弹妒意 贾迎春归省庆元宵 秦鲸卿得趣馒头庵[来源:学_科_网 Z_X_X_K] 14. “木石前盟”如何理解?用这个神话故事开篇有什么作用?(4 分) 六、现代文阅读必考题:文学类文本(23 分) 前 方 曹文轩 ①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 归家,说明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②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③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是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 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 跑着,翻过一道道山,穿过一片片戈壁滩,游过一条条河流,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 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险,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 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着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 子漫长的光阴。 ④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⑤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 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 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⑥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 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 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僬悴的故事。 ⑦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 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 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 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⑧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 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⑨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 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一形而上 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 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 条通往前方的路 ⑩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 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 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 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 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 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 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 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 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 彼此,都是苦旅者
⑤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 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 荡世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⑥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家了。他的心或身抑或是心和身一起 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 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劳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⑦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 屑。这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 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的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 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⑧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马 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⑨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 人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形而上一 点说。因为,即便是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心深处,他们仍然有 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四野茫茫,八面空空,眼前与心中,只剩下一 条通往前方的路。 ⑩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辆拥挤不堪的 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像: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 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 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过这种拥挤 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 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 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 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 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我们不分 彼此,都是苦旅者
11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 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 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 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 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 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 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 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 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5.分条陈述人类有了家之后“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的原因。(6分) 16.“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前面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 的欲望”说的是离家,后来又说到归家,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6分) 17.为什么说人生的实质是一场“悲剧性”的“苦旅”?试从第11自然段中找出原因,分条陈述。 (6分) 18.第7自然段开头说,“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这里的前方指什么?结尾段“这 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有什么作用?(6分) 七、写作(70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分) 台湾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搭错车》主题曲《酒干倘卖无》里面有一句歌词:“从来不需要 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宋代苏轼《江城子》里,有一句词:“不思量,自难忘!”古今诗 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情感:刻骨铭心!
11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的地,而在于走向前方、 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 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 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之问)“还顾望旧乡, 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 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 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 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 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 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12 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15. 分条陈述人类有了家之后 “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的原因。(6 分) 16.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文章前面强调“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 的欲望”,说的是离家,后来又说到归家,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6 分) 17.为什么说人生的实质是一场“悲剧性”的“苦旅”?试从第 11 自然段中找出原因,分条陈述。 (6 分) 18. 第 7 自然段开头说,“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这里的前方指什么?结尾段“这 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有什么作用?(6 分) 七、写作(70 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70 分) 台湾电影史上的扛鼎之作《搭错车》主题曲《酒干倘卖无》里面有一句歌词:“从来不需要 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宋代苏轼《江城子》里,有一句词:“不思量,自难忘!”古今诗 人的心灵都是相通的,表达的都是同一种情感:刻骨铭心!
柯灵说:“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 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是烙在骨子里,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请以“永远也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写自己亲身经历,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断;不得改编历史人物 名人明星故事。 ②说真话,写喜事,抒真情; ③要有细节描写。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09-1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请将选择题答案先填入下列答题框,然后再填涂到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上。(27分) 3[来 科网] C C C 语言文字运用(18分) 答案:CA.地xie4曝背/喔十寒pu4铁骑骑虎难下qi2来源学科网 ZXXKI
柯灵说:“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 上。” 有些事有些人,有些东西有些地方,是烙在骨子里,永远也不会忘记的。 请以“永远也不会忘记”为题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记叙文。 要求:①写自己亲身经历,可以是一件完整的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断;不得改编历史人物、 名人明星故事。 ②说真话,写真事,抒真情; ③要有细节描写。 江苏省丹阳高级中学 09-10 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请将选择题答案先填入下列答题框,然后再填涂到答题卡对应的题号上。(27 分) 1 2 3[来 源:学 科网]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C B A D / C D B / / / C B 一、语言文字运用(18 分) 1.答案:C A.屑/灺 xie4 曝背/一曝十寒 pu4 铁骑/骑虎难下 qi2[来源:学科网 ZXXK]
2.答案:B 苍(沧)海一粟丰(风)华正茂良晨(辰)美景 3.答案:A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B.安土重迁: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不合句中语境 C.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方”与前面的“正”重复。[来源学科网] D.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 表示“连续不断接二连三”反复出现”等意。 4.答案:D A.“其程度”的“其”指代不明:B注定,意为(某种客观规律或所谓命运)预先决定,不 可用于“过去”,不合逻辑。C.“戴紧箍咒”搭配不当。 5参考答案:作者选取了与故乡榕树时空相关的一系列典型景物,如小溪、石桥等,笔触细腻, 语言纯朴自然,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情趣与乡土气息,真实亲切:句子对称,句式整齐,运 用了顶针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比喻、比拟手法的使用,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 形象,历历在目:流水汩汩,鸭声嘎嘎,小溪清澈,石桥洁白,小桥流水,动静相生,有声 有色:怀念这些景物、场景,是因为作者对它们充满喜爱之情,作者用这种真情打动读者, 引起共鸣,抒写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技艺、表达情感、阅读效果等方面加以评点,每个角度2分) 文言文阅读(19分) 6.C外与天际,际,交会,接,动词 7.D漫漫而游/而梦 修饰连词/承接连词 8.B文段的“过、缘、斫、焚”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作者急 于登攀观赏的心态,侧面表现西山奇异怪特美景的强烈的吸引力
2.答案:B A.苍(沧)海一粟 丰(风)华正茂 良晨(辰)美景 3.答案:A 铩羽而归:指失败或不得意,灰溜溜地回来。 B.安土重迁: 在一个地方住惯了,不肯轻易迁移。不合句中语境。 C.方兴未艾:事物正在发展,一时不会终止。“方”与前面的“正”重复。[来源:学.科.网] D.不绝如缕:像细线一样连着,差点儿断了,多用来形容局势危急或声音细微悠长。不能 表示“连续不断”“接二连三”“反复出现”等意。 4.答案:D A.“其程度”的“其”指代不明;B.注定,意为(某种客观规律或所谓命运)预先决定,不 可用于“过去”,不合逻辑。C.“戴紧箍咒”搭配不当。 5.参考答案:作者选取了与故乡榕树时空相关的一系列典型景物,如小溪、石桥等,笔触细腻, 语言纯朴自然,字里行间充满了生活情趣与乡土气息,真实亲切;句子对称,句式整齐,运 用了顶针手法,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比喻、比拟手法的使用,使所描绘的事物生动 形象,历历在目;流水汩汩,鸭声嘎嘎,小溪清澈,石桥洁白,小桥流水,动静相生,有声 有色;怀念这些景物、场景,是因为作者对它们充满喜爱之情,作者用这种真情打动读者, 引起共鸣,抒写了自己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之情。 (可从思想内容、艺术技艺、表达情感、阅读效果等方面加以评点,每个角度 2 分) 二、文言文阅读(19 分) 6.C 外与天际 ,际,交会,接,动词。 7.D 漫漫而游/卧而梦 修饰连词/承接连词 8.B 文段的“过、缘、斫、焚”四个动词,领起四个短语,构成一种急促之势,说明作者急 于登攀观赏的心态,侧面表现西山奇异怪特美景的强烈的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