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卷(教师版) 语言文字运用(33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北京时间29日,美国“安塔瑞斯”号火箭发射升空几秒后爆炸。据调査显示, 事故是由不当改装火箭发动机引起的。这 我们:科学工作来不得半点马 ②年轻人讲哥们义气,很容易 ,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来。 ③伴随着新神曲《小苹果》的火爆,以筷子兄弟奋斗经历为故事」 的电影《老 男孩之猛龙过江》也火热上映。虽然不能与疯狂吸金近20亿的《变形金刚4》 相比,但也可以算是国产电影小成本制作成功的典范 A.启事义气用事原形 B.启示意气用事原型 C.启事义气用事原型 D.启示意气用事原形 【答案】B【解析】:“启示”和“启事”的区别是:“启事”是为了公开声 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墙上的文字。这里的“启”是“说明”的意思,“事”就 是指被说明的事情。而“启示”的“启”,则是“开导”的意思,“示”是把事 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启示”是指启发指示,开导思考,使人有所领悟 “义气用事”和“意气用事”的区别是:前者是生造词,有错别字;后者才是正 确的书写形式。“原型”和“原形”的区别是:“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 的面目,有贬义。“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塑造人物 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9月开始,推行4到5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 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 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 损害公序良俗,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5月9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期中考试卷(教师版) 一、语言文字运用(33 分)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 ...的一组是(3 分) ①北京时间 29 日,美国“安塔瑞斯”号火箭发射升空几秒后爆炸。据调查显示, 事故是由不当改装火箭发动机引起的。这 ▲ 我们:科学工作来不得半点马 虎。 ②年轻人讲哥们义气,很容易 ▲ ,做出违纪违法的事情来。 ③伴随着新神曲《小苹果》的火爆,以筷子兄弟奋斗经历为故事 ▲ 的电影《老 男孩之猛龙过江》也火热上映。虽然不能与疯狂吸金近 20 亿的《变形金刚 4》 相比,但也可以算是国产电影小成本制作成功的典范。 A.启事 义气用事 原形 B.启示 意气用事 原型 C.启事 义气用事 原型 D.启示 意气用事 原形 【答案】B 【解析】:“启示”和“启事”的区别是:“启事”是为了公开声 明某事而登在报刊上或墙上的文字。这里的“启”是“说明”的意思,“事”就 是指被说明的事情。而“启示”的“启”,则是“开导”的意思,“示”是把事 物摆出来或指出来让人知道。“启示”是指启发指示,开导思考,使人有所领悟。 “义气用事”和“意气用事”的区别是:前者是生造词,有错别字;后者才是正 确的书写形式。 “原型”和“原形”的区别是:“原形”指原来的形状、本来 的面目,有贬义。“原型”指原来的类型或模型,特指叙事性文学作品塑造人物 形象所依据的现实生活中的人。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 ....的一项是(3 分) A.英国政府计划从今年 9 月开始,推行 4 到 5 岁幼童将接受语文和算术能力的 “基准测验”,此政策遭到了教师工会的强烈反对。 B.一种观念只有被人们普遍接受、理解和掌握并转化为整个社会的群体意识, 才能成为人们自觉遵守和奉行的准则。 C.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偏激,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犯法律法规,没有 损害公序良俗, 我们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 D.今年 5 月 9 日是俄罗斯卫国战争胜利 70 周年,有近 30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
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答案】C【解析】:A.删除“将”;“推行”缺少宾语,可在“‘基准测验’” 后加“的政策”。B.应将“接受、理解和掌握”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D. 应在“70周年”后加“纪念日”;表意不明,“有近30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 人”有歧义 3.下列诗句与“雨昏青草湖边过”对仗工整的一项是(3分) 薄罗轻剪越溪纹 B.山家烟火春日晴 C.花落黄陵庙里啼 D.饮马长城窟更寒 【答案】C【解析】:对仗也叫对偶,对是成对,偶是成双,对仗就是把两个 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句子放在一起,在古代诗歌和对联中运用。 4.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 的一项是(3分)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 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 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答案】D【解析】: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 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 之意却是一样的啊!可改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谈笑有鸿儒,往 来无白丁”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不 能表现出读书乐趣。可改为“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C、“忽如 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 雪花飞舞,“忽如”二字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雪压冬林的
领导人参加了在莫斯科红场举行的阅兵式。 【答案】C 【解析】:A.删除“将”;“推行”缺少宾语,可在“‘基准测验’” 后加“的政策”。 B.应将“接受、理解和掌握”改为“理解、接受和掌握”; D. 应在“70 周年”后加“纪念日”;表意不明,“有近 30 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领导 人”有歧义。 3.下列诗句与“雨昏青草湖边过”对仗工整 ....的一项是(3 分) A.薄罗轻剪越溪纹 B.山家烟火春日晴 C.花落黄陵庙里啼 D.饮马长城窟更寒 【答案】C 【解析】:对仗也叫对偶,对是成对,偶是成双,对仗就是把两个 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的句子放在一起,在古代诗歌和对联中运用。 4.李明同学说话喜欢引经据典,在下面几种情境讲话时,他引用古诗文恰当得体 .... 的一项是(3 分) A、同学张华要到外地上中专,李明给他送行时说:“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张华,你一人远走他乡要多珍重啊!” B、同学刘欣写作文时想找一句表现读书乐趣名句,李明不假思索地说道:“这还 不容易,‘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嘛!” C、李明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满园盛开的梨花,他情不自禁地说道:“真可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太美了!” D、李明的同学张强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明意味深长地对他说:“‘学 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答案】D 【解析】:A、“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 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刻的惜别 之意却是一样的啊!可改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B、“谈笑有鸿儒,往 来无白丁”意为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不 能表现出读书乐趣。可改为“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C、“忽如 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 雪花飞舞,“忽如”二字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雪压冬林的
景象。可改为“一树梨花百里春,冰霜无力减缤纷”。D、“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罔,作蒙蔽,欺骗解;殆,指危险。”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 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 招致疲乏及危险。故该句运用恰当。 5.选出下列句子语言得体的一项(3分) A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这种陈词滥调的报告恐怕是没有人愿意恭听的 【答案】D【解析】:A“笑纳”是敬称:B“绵薄之力”是谦称:C“光临”是 敬称。 6.下面各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分) A.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 B.她眼眉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 C.天幕上,群星闪闪烁烁,静静地俯瞰着黑魃魃的地面 D.即使有生花妙笔也难述说极光的神采、气势、秉性脾气于万 答案】B【解析】:A.将“夜”比拟成“鸟”B.只是将“眼睛”比喻成“一 湾秋水”,并没有使用比拟手法。C.将“群星”比拟成“人”。D.将“极光”比 拟成“人”。 7.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用心一也 用:使用 B.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先前 D.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答案】A【解析】:A.用:因为
景象。可改为“一树梨花百里春,冰霜无力减缤纷”。D、“学而不思则罔,思 而不学则殆”,罔,作蒙蔽,欺骗解;殆,指危险。”只重学习而不注重思考, 就有可能遭到蒙蔽而陷于迷惑;只重思考而不注重学习,就有可能因误入歧途而 招致疲乏及危险。故该句运用恰当。 5.选出下列句子语言得体 ....的一项(3 分) A 多年不见的老乡捎来了家乡的土产,我推辞不了,最后只好笑纳了。 B 尽管只是绵薄之力,但他费了很大的劲,我们应该感谢。 C 我因临时有急事要办,不能光临贵校座谈会,深表歉意。 D 这种陈词滥调的报告恐怕是没有人愿意恭听的 【答案】D 【解析】:A“笑纳”是敬称;B“绵薄之力”是谦称;C“光临”是 敬称。 6.下面各句中没有使用比拟..手法的一项是(3 分) A.夜已将它黑色的翅膀张开在神州大地上。 B.她眼眉下的一湾秋水闪耀着火一般的激情。 C.天幕上,群星闪闪烁烁,静静地俯瞰着黑魆魆的地面。 D.即使有生花妙笔也难述说极光的神采、气势、秉性脾气于万一。 【答案】B 【解析】:A.将“夜”比拟成“鸟”。 B.只是将“眼睛”比喻成“一 湾秋水”,并没有使用比拟手法。C.将“群星”比拟成“人”。 D.将“极光”比 拟成“人”。 7.下列各项中对加点实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用.心一也 用:使用 B.其出人..也远矣 出人:超出一般人 C.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向:先前 D.击空明兮溯.流光 溯:逆流而上 【答案】A 【解析】:A.用:因为
8.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连词,表递进关系 B.其皆出于此乎? 其:代词,他/它 C.不知日之入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 【答案】B【解析】:其:表推测,以为“大概”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分) A.蚓无爪牙之利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D.哀吾生之须臾 【答案】D【解析】:略 10.下列文言句式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客有吹洞箫者 【答案】B【解析】:B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定语后置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其他三项词类活用方式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积善成德 B.小学而大遗 C.而不知其所穷 D.正襟危坐 【答案】D【解析】:D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他三项是形容词活用为名
8.下列各项中对加点虚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 分) 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而:连词,表递进关系 B.其.皆出于此乎? 其:代词,他/它 C.不知日之.入 之: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 D.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表被动 【答案】B 【解析】:其:表推测,以为“大概” 9.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不属于 ...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3 分) A.蚓无爪牙..之利 B.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C.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D.哀吾生之须臾.. 【答案】D 【解析】:略 10.下列文言句式中与其他三项句式不相同 ...的一项是(3 分)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D.客有吹洞箫者 【答案】B 【解析】:B 是宾语前置句,其他三项是定语后置句。 1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其他三项词类活用方式不相同 ...的一项是(3 分) A.积善.成德 B.小.学而大遗 C.而不知其所穷. D.正.襟危坐 【答案】D 【解析】:D 项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其他三项是形容词活用为名 词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16小题。(共22分) 游千山记 程启充①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 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 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 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 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 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 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 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 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 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 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 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 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 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 【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土,曾仼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 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浮白:满饮。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阁在山半,缘崖旋转 缘:边缘 B.值饥,食之厌 厌:满足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2-16 小题。(共 22 分) 游千山记 程启充① 千山在辽阳城南六十里,秀峰叠嶂,绵亘数百里。东引瓯脱②,南抱辽阳, 蓊郁而时有佳气。予丙申迁盖州,道出辽阳,乃与同志徐、刘二子游焉。 南折入山,数里,抵祖越寺。路颇峻,稍憩于寺之禅堂,乃.登万佛阁。阁在 山半,缘.崖旋转,越飞梁而入。凭栏四望,天风泠然,因宿于寺。时戊子日也, 循东山,望螺峰,附太极石,入岩涧。俯看万佛阁,已在下方矣。自一览亭迤西 而北,入龙泉寺。晡时,往香岩寺,乱溪而东,岩壑窈窕。 明晨,寺僧设斋,乃行,憩大树下。人境空寂翛然,有遗世之.想。东峰危险, 徐、刘二子浮白③引满,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自龙泉至此, 二十余里,陡绝洿陷,悬崖怪石,后先相倚,抚孤山,瞰深壑,奇花异卉,杂然 如绣。 翼日,晴霁,登中峰,顾瞻京国,远眺荒徼,山海混茫无际。数息,抵仙人 台,峭壁断崖,北隅以.木梯登望之,股栗。健者匍匐而.上,有石枰,九仙环弈焉。 自仙人台寻中会寺,入溪,穿石,荆棘塞路,不可杖,径仅容双趾。以匹布缚胸, 使人从后挽之,扶滕侧足,盘跚而步,危甚,刘子先之,徐子与余相去数步,摘 山花以诗赠余,余亦倚声和之。坐石上,一老进麦饼。值饥,食之厌.,问其姓氏, 笑而不答,乃至寺。行几二十里,因惫,坐僧房。久之,乃自中会反祖越。 回望诸峰,如在天上矣。兹山之胜,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使在 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物理之幸不幸,何如也?昔 柳州山水以子厚显,予之劣陋,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选自《古今图书集成·山川典》,有删改) 【注】①程启充,明代正德进士,曾任御史、江西按察使,后被人诬告,贬戍抚 顺、盖州等处十六年。②瓯脱:泛指边界。③浮白:满饮。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 (3 分) A.阁在山半,缘.崖旋转 缘:边缘 B.值饥,食之厌. 厌:满足
C.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殚:尽 D.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克:能够 【答案】A【解析】:A缘:沿着。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乃登万佛阁/乃不知有汉 B.健者匍匐而上/则施施而行 C.有遗世之想/倚歌而和之 D.北隅以木梯登望之/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B【解析】:A副词,“然后”“才”/竟然。B.连词,均表示表 修饰关系。C.助词,“的”/代词,代“他”。D.介词,“用”/连词,“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中草木繁盛,作者携下属徐、刘二人取道辽 阳上山。 B.位于龙泉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 四起。 C.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 特点 D.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 壮志。 【答案】C【解析】:A.徐、刘二人非作者“下属”。B.万佛阁在“祖越寺” 而不是“龙泉寺”。D.本文抒发的并非豪情壮志。 1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分) ①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3分) 【答案解析】:①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 感到忧愁。[3分。“适”“愀然”各1分,大意1分。] ②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4分) 【答案解析】:②(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
C.弘润秀丽,磅礴盘结,不可殚.述 殚:尽 D.弗克.传其胜,姑撮其大概如此 克:能够 【答案】A 【解析】:A 缘:沿着。 1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 ...的一组是 (3 分) A.乃.登万佛阁/乃.不知有汉 B.健者匍匐而.上/则施施而.行 mC.有遗世之.想/倚歌而和之. D.北隅以.木梯登望之/作《师说》以.贻之 【答案】B 【解析】:A 副词, “然后”“才”/竟然。 B.连词,均表示表 修饰关系。 C.助词,“的”/代词,代“他”。 D.介词,“用”/连词,“来”。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资*源%库A.千山毗邻辽阳城,地处边界,山中草木繁盛,作者携下属徐、刘二人取道辽 阳上山。 B.位于龙泉寺的万佛阁,从半山腾空而出,气势磅礴,游人凭栏远望,顿觉寒风 四起。 C.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手法,描述游览千山的全过程,突出了千山“险峻秀丽”的 特点。 D.作者运用平实质朴的笔法,细致地描绘了千山的自然之美,抒发了个人的豪情 壮志。 【答案】C 【解析】:A.徐、刘二人非作者“下属”。 B.万佛阁在“祖越寺” 而不是“龙泉寺”。 D.本文抒发的并非豪情壮志。 15.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10 分) ①其间适有吹笳者,声振林樾,闻之愀然。(3 分) 【答案解析】:①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 感到忧愁。 [3 分。“适”“愀然”各 1 分,大意 1 分。] ②使在中州,当与五岳等;僻在东隅,高人、游士罕至焉。(4 分) 【答案解析】:②(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
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4分。“使”“等 隅”各1分,大意1分。] ③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3分) 【答案解析】:③李蟠对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受时代风气影响,向 我学习 [3分。“通”1分,被动句式和状语后置句各1分。 16.文中的“千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叹,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用 自己的话概括其中两点。(3分) 【答案解析】 ①千山风景险峻秀丽,却地处偏远:作者富有才华,却被贬远地,境遇悲凉。② 千山缺少名士的举荐,寂寂无闻:作者缺少赏识之人,仕途失意。[3分。一点 2分,两点3分,必须用自己的话概括,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延绵数百里。东边与边界接壤,南 边环绕辽阳城,草木茂盛并且常常有好景致。我在丙申年间被贬盖州,取道辽阳,于是和志 趣相投的徐、刘二人游览千山。 从南边迂回上山,走了数里,抵达祖越寺。路途颇为险峻,在寺庙的禅堂稍作休息,然 后登上万佛阁。该阁处于半山,沿着悬崖顺势而建,穿过悬空的横梁而入。靠着栏杆放眼四 周,寒风阵阵,于是在祖越寺过夜。当天是戊子日,我们顺着东山远望螺峰,沿着太极石攀 登,走进岩石中的山涧。(从山涧)俯看万佛阁,已经在下方。从一览亭走弯弯曲曲的路由 西向北而行,到达龙泉寺。晡时,前往香岩寺,一路上溪水曲折向东流,岩穴沟壑幽美深邃。 第二天早上,寺庙的僧人设斋宴,(我们用过斋宴)然后起行,(路上)在一棵大树 下面休息。此处空旷寂静自由自在,(不禁)产生远离尘世的想法。东峰山势高险,徐、刘 二人满饮后再斟满,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 从龙泉到这,一共二十多里,山崖、深池到处都有,悬崖、怪石接连出现,靠着突出的山石, 俯瞰幽深的沟壑,奇花异草,如绣锦一般到处都是。 第二天淸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山海浩瀚 无边。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到处是陡峭险峻的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
在僻远的东部角落,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4 分。“使”“等” “隅”各 1 分,大意 1 分。] ③李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3 分) 【答案解析】:③李蟠对六艺的经文和传记都普遍学习,不受时代风气影响,向 我学习。 [3 分。“通” 1 分,被动句式和状语后置句各 1 分。] 16.文中的“千山”触发了作者对自己境遇的感叹,两者有哪些相似之处?请用 自己的话概括其中两点。(3 分) 【答案解析】: ①千山风景险峻秀丽,却地处偏远;作者富有才华,却被贬远地,境遇悲凉。② 千山缺少名士的举荐,寂寂无闻;作者缺少赏识之人,仕途失意。 [3 分。一点 2 分,两点 3 分,必须用自己的话概括,意思对即可。] 【参考译文】 千山位于辽阳城南面六十里,秀丽的山峰重重叠叠,延绵数百里。东边与边界接壤,南 边环绕辽阳城,草木茂盛并且常常有好景致。我在丙申年间被贬盖州,取道辽阳,于是和志 趣相投的徐、刘二人游览千山。 从南边迂回上山,走了数里,抵达祖越寺。路途颇为险峻,在寺庙的禅堂稍作休息,然 后登上万佛阁。该阁处于半山,沿着悬崖顺势而建,穿过悬空的横梁而入。靠着栏杆放眼四 周,寒风阵阵,于是在祖越寺过夜。当天是戊子日,我们顺着东山远望螺峰,沿着太极石攀 登,走进岩石中的山涧。(从山涧)俯看万佛阁,已经在下方。从一览亭走弯弯曲曲的路由 西向北而行,到达龙泉寺。晡时,前往香岩寺,一路上溪水曲折向东流,岩穴沟壑幽美深邃。 第二天早上,寺庙的僧人设斋宴,(我们用过斋宴)然后起行,(路上)在一棵大树 下面休息。此处空旷寂静自由自在,(不禁)产生远离尘世的想法。东峰山势高险,徐、刘 二人满饮后再斟满,这时候正好有吹胡笳的人,胡笳的声音震动林木,听起来让人感到忧愁。 从龙泉到这,一共二十多里,山崖、深池到处都有,悬崖、怪石接连出现,靠着突出的山石, 俯瞰幽深的沟壑,奇花异草,如绣锦一般到处都是。 第二天清晨,天刚放晴,(我们)登上中峰,回头看京城,远望荒凉的边界,山海浩瀚 无边。多次休息后,到达仙人台,到处是陡峭险峻的石壁山崖,(在山崖)北边的角落用木
梯登顶眺望,两腿战栗。强壮的人都要匍匐地爬上去,看到石头做的棋盘,(相传)九仙在 这里围观、下棋。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过乱石,荆棘塞满去路,不能 容下拐杖,路仅容双脚。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让人从后面拉着,攀附着藤枝,侧 着身子,在路上缓慢前行,非常危险。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花赠诗给我, 我也按照音律应和他。(我们)坐在石头上,一位老人请我们吃麦饼。刚好肚子饿了,我们 吃得心满意足,问老人的姓名,他笑而不答,然后我们就到达中会寺。(到这)走了大约二 十里路,因为疲惫,坐在僧人房间休息。过了很久,才从中会寺返回祖越寺。 回望各座山峰,(它们)都像在天上一样。这座千山的美景,温润秀丽,磅礴曲折,不 可说尽。(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 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世间万物的规律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又是怎样的呢? 以前柳州的山水因为柳宗元而显扬,而我地位低下、学识浅陋,不能使千山的胜景留传,姑 且像这样粗略叙述它的概貌 三、诗歌鉴赏(8分) [中吕]喜春来·金华客舍 张可久 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可怜客里过清明。不待听,昨夜杜鹃声。 17.前两句在小令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前两句描写春天的景象:落红轻飘,细雨蒙蒙,苔径苍苍;(1分) 飞絮袅袅,柳丝摇曳,东风阵阵送暖,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画面。(1分) 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1分),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1分) 18.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意象进行分析。(4分) 参考答案:“清明”时分,本来就在家乡与亲朋好友共度,但诗人却成了他乡异 客,不免增添了悲愁。(2分)杜鹃声声,有“催归”之意,思归之情与伤春之 情交织,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2分)
梯登顶眺望,两腿战栗。强壮的人都要匍匐地爬上去,看到石头做的棋盘,(相传)九仙在 这里围观、下棋。从仙人台往中会寺方向出发,绕过溪涧,穿过乱石,荆棘塞满去路,不能 容下拐杖,路仅容双脚。一人(在前面)用布绑住前胸,让人从后面拉着,攀附着藤枝,侧 着身子,在路上缓慢前行,非常危险。刘子先走,徐子和我相距几步,摘下山花赠诗给我, 我也按照音律应和他。(我们)坐在石头上,一位老人请我们吃麦饼。刚好肚子饿了,我们 吃得心满意足,问老人的姓名,他笑而不答,然后我们就到达中会寺。(到这)走了大约二 十里路,因为疲惫,坐在僧人房间休息。过了很久,才从中会寺返回祖越寺。 回望各座山峰,(它们)都像在天上一样。这座千山的美景,温润秀丽,磅礴曲折,不 可说尽。(千山)假使在中原地区,应该与五岳齐名;(现在)(它)处在僻远的东部角落, 志趣高雅、游历四方的人极少来到这里。世间万物的规律是幸运还是不幸运,又是怎样的呢? 以前柳州的山水因为柳宗元而显扬,而我地位低下、学识浅陋,不能使千山的胜景留传,姑 且像这样粗略叙述它的概貌。 三、诗歌鉴赏(8 分) [中吕]喜春来·金华客舍 张可久 落红小雨苍苔径,飞絮东风细柳营。可怜客里过清明。不待听,昨夜杜鹃声。 17.前两句在小令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起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4 分) 参考答案:前两句描写春天的景象:落红轻飘,细雨蒙蒙,苔径苍苍;(1 分) 飞絮袅袅,柳丝摇曳,东风阵阵送暖,这是一幅充满生机的春天画面。(1 分) 用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1 分),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1 分) 18.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意象进行分析。(4 分) 参考答案:“清明”时分,本来就在家乡与亲朋好友共度,但诗人却成了他乡异 客,不免增添了悲愁。(2 分)杜鹃声声,有“催归”之意,思归之情与伤春之 情交织,抒发了作者深切的思乡之情。(2 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韩愈《师 说》)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 愈《师说》) (5)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6)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8)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答案】略 五、现代文阅读(19分)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 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 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 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 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 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 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 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 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
四、名句名篇默写( 8 分) 19.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2)蟹六跪而二螯, ,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 。(韩愈《师 说》) (4)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韩 愈《师说》) (5)纵一苇之所如, 。(苏轼《赤壁赋》) (6)驾一叶之扁舟, 。(苏轼《赤壁赋》) (7)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8)子在川上曰: ,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答案】略 五、现代文阅读(19 分) 今生今世的证据 刘亮程 ①我走的时候,我还不懂得怜惜曾经拥有的事物,我们随便把一堵院墙推倒, 砍掉那些树,拆毁圈棚和炉灶,我们想它没用处了。我们搬去的地方会有许多新 东西。一切都会再有的,随着日子一天天好转。 ②我走的时候还不知道向那些熟悉的东西去告别,不知道回过头说一句:草, 你要一年年地长下去啊;土墙,你站稳了,千万不能倒啊;房子,你能撑到哪年 就强撑到哪一年,万一你塌了,可千万把破墙圈留下,把朝南的门洞和窗口留下, 把墙角的烟道和锅头留下,把破瓦片留下,最好留下一小块泥皮,即使墙皮全脱 落光,也在不经意的、风雨冲刷不到的那个墙角上,留下巴掌大的一小块吧,留 下泥皮上的烟垢和灰,留下划痕、朽在墙中的木头和铁钉,这些都是我今生今世 的证据啊。 ③我走的时候,我还不知道曾经的生活,有一天会需要证明。 ④有一天会再没有人能够相信过去。我也会对以往的一切产生怀疑。那是我
曾经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 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 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 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 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 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 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 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 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 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 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 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 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 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一-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 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 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 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 坑,墙打得越髙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 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 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 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 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 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
曾经有过的生活吗?我真看见过大地深处的大风?更黑,更猛,朝着相反的方向, 刮动万物的骨骸和根须。我真听见过一只大鸟在夜晚的叫声?整个村子静静的, 只有那只鸟在叫。我真的沿那条黑寂的村巷仓皇奔逃?背后是紧追不舍的瘸腿男 人,他的那条好腿一下一下地捣着地。我真的有过一棵自己的大榆树?真的有一 根拴牛的榆木桩?它的横杈直端端指着我们家院门,找到它我便找到了回家的 路。还有,我真沐浴过那样恒久明亮的月光?它一夜一夜地已经照透墙、树木和 道路,把银白的月辉渗浸到事物的背面。在那时候,那些东西不转身便正面背面 都领受到月光,我不回头就看见了以往。 ⑤现在,谁还能说出一棵草、一根木头的全部真实?谁会看见一场一场的风 吹旧墙、刮破院门,穿过一个人慢慢松开的骨缝,把所有所有的风声留在他的一 生中? ⑥这一切,难道不是一场一场的梦?如果没有那些旧房子和路,没有扬起又 落下的尘土,没有与我一同长大仍旧活在村里的人、牲畜,没有还在吹刮着的那 一场一场的风,谁会证实以往的生活——即使有它们,一个人内心的生存谁又能 见证? ⑦我回到曾经是我的现在已成别人的村庄。只几十年功夫,它变成另一个样 子。尽管我早知道它会变成这样--许多年前他们往这些墙上抹泥巴、刷白灰时, 我便知道这些白灰和泥皮迟早会脱落得一干二净。他们打那些土墙时我便清楚这 些墙最终会回到土里--他们挖墙边的土,一截一截往上打墙,还喊着打夯的号子, 让远远近近的人都知道这个地方在打墙盖房子了。墙打好后每堵墙边都留下一个 坑,墙打得越高坑便越大越深。他们也不填它,顶多在坑里栽几棵树,那些坑便 一直在墙边等着,一年又一年,那时我就知道一个土坑漫长等待的是什么。 ⑧但我却不知道这一切面目全非、行将消失时,一只早年间日日以清脆嘹亮 的鸣叫唤醒人们的大红公鸡、一条老死窝中的黑狗、每个午后都照在(已经消失 的)门框上的那一缕夕阳……是否也与一粒土一样归于沉寂。还有,在它们中间 悄无声息度过童年、少年、青年时光的我,他的快乐、孤独、无人感知的惊恐与 激动……对于今天的生活,它们是否变得毫无意义? ⑨当家园废失,我知道所有回家的脚步都已踏踏实实地迈上了虚无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