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 (一)犯罪概念 1犯罪,是指危害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 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具有刑事违法性; (3)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北師托大学 网络教育
第二节 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与犯罪构成 (一)犯罪概念 1.犯罪,是指危害统治阶级利益和统治秩序, 依法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2.犯罪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 (2)具有刑事违法性; (3)具有应受刑罚惩罚性
(二)犯罪构成 1.概念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范畴。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 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犯罪构成,是指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 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的总和。犯罪构成要件: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 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北師托大学 网络教育
(二)犯罪构成 1.概念 犯罪构成与犯罪概念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 别的范畴。犯罪概念是犯罪构成的基础,犯罪构成 是犯罪概念的具体化。 犯罪构成,是指按照我国刑法规定,决定某 种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要件和主观要件 的总和。犯罪构成要件:犯罪主体,犯罪客体,犯 罪主观方面,犯罪客观方面
2.犯罪主体 (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依法 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犯罪主体是自然人的,要求实施了犯罪 行为的自然人应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 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刑事责任年龄,指对违法行为负刑事责任的 年龄范围。 @北渐花大率 网络教育
2. 犯罪主体 (1)犯罪主体,是指实施了犯罪行为,依法 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自然人和单位。 (2)犯罪主体是自然人的,要求实施了犯罪 行为的自然人应达到法定的刑事责任年龄,并具有 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刑事责任年龄,指对违法行为负刑事责任的 年龄范围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以14周 岁和16周岁两个界点分为三个部分: 完全无责任年龄,即不满14周岁的自然人, 对其行为不负任何刑事责任; 相对责任年龄,指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 自然人,仅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 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 负刑事责任; 完全责任年龄,即16周岁以上者,包括已满 16周岁,对其触犯刑法的行为都要负刑事责任。 ®北師托大学 网络教育
根据我国刑法的规定,刑事责任年龄以14周 岁和16周岁两个界点分为三个部分: 完全无责任年龄,即不满14周岁的自然人, 对其行为不负任何刑事责任; 相对责任年龄,指14周岁以上不满16周岁的 自然人,仅对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 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 负刑事责任; 完全责任年龄,即16周岁以上者,包括已满 16周岁,对其触犯刑法的行为都要负刑事责任
刑事责任能力,指对违法行为负刑事责任的 认识能力。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实施了刑 法规定的犯罪行为,造成危害结果的,应当负刑事 责任; 对于完全的精神病人,即不能辨认或者不能 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危害 行为,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醉酒的人 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北京師彩大¥ 网络教育
刑事责任能力,指对违法行为负刑事责任的 认识能力。 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实施了刑 法规定的犯罪行为,造成危害结果的,应当负刑事 责任; 对于完全的精神病人,即不能辨认或者不能 控制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实施了刑法规定的危害 行为,造成危害结果的,不负刑事责任;醉酒的人 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3)单位犯罪主体,根据刑法第30条规定: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 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 责任。”犯罪主体是单位的,对单位的处罚一般采 取双罚制,既对单位判处罚金,又对单位中直接负 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北師彩大学 网络教育
(3)单位犯罪主体,根据刑法第30条规定: “公司、企业、事业单位、机关、团体实施的危害 社会的行为,法律规定为单位犯罪的,应当负刑事 责任。”犯罪主体是单位的,对单位的处罚一般采 取双罚制,既对单位判处罚金,又对单位中直接负 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进行处罚
3.犯罪客体 犯罪的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 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两者既有联系,同时 又有区别。 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 直接指向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而犯罪客体则指犯 罪行为所侵害的刑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 《@北師托大率 网络教育
3.犯罪客体 犯罪的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的而为犯 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 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两者既有联系,同时 又有区别。 犯罪对象是指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犯罪行为 直接指向的具体人或者具体物,而犯罪客体则指犯 罪行为所侵害的刑法所保护的某种社会关系
4.犯罪主观方面 (1)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 施的危害性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 状态。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已的行为可能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 状态。 ®北師托大学 网络教育
4.犯罪主观方面 (1)犯罪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实 施的危害性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 (2)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 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 状态。 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 状态
(3)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 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 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状 态。 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北新彩大学 网络教育
(3)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 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为疏忽大意而没 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的一种心理状 态。 过失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 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 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 已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 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 ®北渐花大学 网络教育
疏忽大意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 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因疏忽大意而没 有预见,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心理态度; 过于自信的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到自 已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但是轻信能够 避免,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