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语文年级初一班级|003 时间200年月日 课题研究 教学 日标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示例 教材变换角度看问题 分析解构与颠覆 引领学生从“集体共识”中走出来 时序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示例 1、变换角度看问题 假如我是狼 【背景】 位老师在教授《狼》时,在完成了“疏通字词读顺句读”、“变换角度读 评故事”、“读出情境整体欣赏”等环节后,学生悟到了这样一些寓意:狼无论多 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等等,总之 是对狼持批判态度(这也是比较普遍的共识)。老师这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案例】 师: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从狼的角度说一说,它们听完故事后会有 什么想法?它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又能汲取哪些教训呢 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生:不应以身强力壮并手持快刀的屠夫为敌 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在屠夫“弛担持刀”之前下手。 生: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老师请学生看一段片子:狼“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共进午餐的情景。) 师:同学们,请你以狼的身份向人类诉说一下自己的苦衷 生:人是生命,动物也是生命,都有生存的需要,也都有生存的权利。 生:人类不能滥捕滥杀各种动物,恶待动物也就是恶待人类自己。 师:是的,如果人和动物之间能够多增进沟通,所有的动物之间都可以架起一座桥 梁,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而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长沙市中(小)学教师统一备课用纸 科目 语文 年级 初一 班级 C0603 时间 2007 年 月 日 课题研究 教学 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示例 教 材 分析 变换角度看问题 解构与颠覆 引领学生从“集体共识”中走出来 时序 在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示例 1、变换角度看问题 假如我是狼 【背景】 一位老师在教授《狼》时,在完成了“疏通字词 读顺句读”、“变换角度 读 评故事”、“读出情境 整体欣赏”等环节后,学生悟到了这样一些寓意:狼无论多 么狡猾也不是人的对手;像狼一样的恶人,不论怎样狡诈,终归要失败等等,总之 是对狼持批判态度(这也是比较普遍的共识)。老师这时设计了如下教学环节。 【案例】 师:我们能不能改变一下看问题的角度,从狼的角度说一说,它们听完故事后会有 什么想法?它从同类失败的遭遇中,又能汲取哪些教训呢? 生: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生:不应以身强力壮并手持快刀的屠夫为敌。 生: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抓住时机,在屠夫“弛担持刀”之前下手。 生:不要自作聪明,聪明反被聪明误。 (老师请学生看一段片子:狼“一家四口”相亲相爱,共进午餐的情景。) 师:同学们,请你以狼的身份向人类诉说一下自己的苦衷。 生:人是生命,动物也是生命,都有生存的需要,也都有生存的权利。 生:人类不能滥捕滥杀各种动物,恶待动物也就是恶待人类自己。 师:是的,如果人和动物之间能够多增进沟通,所有的动物之间都可以架起一座桥 梁,所有的生命都可以成为人类的朋友,而我们的生活也将变得更加美好
【反思】 对这位老师所得出的结论,我本人持保留意见。然而,为了让学生对文本的解 读走向多元,老师设计的这个“变换角度”看问题的环节,可谓是匠心独运。有道 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应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关照文本, 从而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当然对于《狼》的解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想谈谈我自己的 看法,希望在座诸位批评指正,甚至可以下来再讨论。 从“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等与狼有关的词语中,我们不难看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往往是以“凶狠狡诈”的形象出现在国人的视域中的。郭沫 若先生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蒲松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为什么说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呢?其“高”在何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 里,“鬼”和“妖”大都被塑造成狰狞可怖的形象,然而蒲松龄一反传统笔法,将 其笔下的“鬼”和“妖”大都塑造成有情有义善良可爱的形象,我想,这或许就是 他的高明之一吧。 受此启发,于是我有了两点疑问:第一,蒲松龄笔下的这只狼也是没有脱离“传 统形象”吗?第二,如果蒲松龄有批判的矛头指向的话,那么他把批判的矛头究竟 指向的是“屠户”还是“狼”? 我们来读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止增笑耳。”(狼也狡猾,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屠户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 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我们再来品评“亦、而、止”这三个词和这个 反问句。我觉得,这句话是意味深长的。我甚至认为,蒲松龄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 了屠户。作者是不是暗含有这样一个隐喻:狼的凶狠狡诈与人相比,简直就是小巫 见大巫。甚至我们可以这样去分析,狼为什么要去追屠户而不是去追从事别的职业 的人,比如手无缚肌之力的书生?要知道屠户是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啊!或者这 样去分析,作者之所以在文中安排狼去追的是屠户而不是从事别的职业的人,是不 是已经有了自己的考虑: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凶狠狡诈的动物。 《聊斋志异》中的《狼》共有三则,我们教材上所选的是第二则。我们看看第 则的最后两句话,或许能证明我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
【反思】 对这位老师所得出的结论,我本人持保留意见。然而,为了让学生对文本的解 读走向多元,老师设计的这个“变换角度”看问题的环节,可谓是匠心独运。有道 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我们应引领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去关照文本, 从而读出自己独特的体验。 当然对于《狼》的解读,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我想谈谈我自己的 看法,希望在座诸位批评指正,甚至可以下来再讨论。 从“狼子野心、狼心狗肺、狼狈为奸”等与狼有关的词语中,我们不难看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狼往往是以“凶狠狡诈”的形象出现在国人的视域中的。郭沫 若先生为蒲松龄故居题联,赞蒲松龄著作“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为什么说他“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呢?其“高”在何处?在中国的传统文化和文学 里,“鬼”和“妖”大都被塑造成狰狞可怖的形象,然而蒲松龄一反传统笔法,将 其笔下的“鬼”和“妖”大都塑造成有情有义善良可爱的形象,我想,这或许就是 他的高明之一吧。 受此启发,于是我有了两点疑问:第一,蒲松龄笔下的这只狼也是没有脱离“传 统形象”吗?第二,如果蒲松龄有批判的矛头指向的话,那么他把批判的矛头究竟 指向的是“屠户”还是“狼”? 我们来读读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 哉?止增笑耳。”(狼也狡猾,但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屠户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 能有多少啊,只是增加笑料罢了。)我们再来品评“亦、而、止”这三个词和这个 反问句。我觉得,这句话是意味深长的。我甚至认为,蒲松龄是把批判的矛头指向 了屠户。作者是不是暗含有这样一个隐喻:狼的凶狠狡诈与人相比,简直就是小巫 见大巫。甚至我们可以这样去分析,狼为什么要去追屠户而不是去追从事别的职业 的人,比如手无缚肌之力的书生?要知道屠户是以宰杀牲畜为职业的人啊!或者这 样去分析,作者之所以在文中安排狼去追的是屠户而不是从事别的职业的人,是不 是已经有了自己的考虑:人,才是这个世界上最凶狠狡诈的动物。 《聊斋志异》中的《狼》共有三则,我们教材上所选的是第二则。我们看看第 三则的最后两句话,或许能证明我的分析是有一定道理的。 有屠人货肉归,日已暮,欻一狼来,瞰担上肉,似甚垂涎,随屠尾行数里。屠
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 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 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 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屠晩归,担中肉尽,止剩骨。途遇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 骨止,一狼又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以薪积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待 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 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 其后也。身已半入,露其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方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 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 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 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并不提倡每个老师都这样去解读文本。但我觉 得,对每一篇文章,我们自己是可以这样去玩味的,只有这样,我们可能才会觉得 语文教学是一份十分幸福的工作。其实,就我自己的教学体验来看,如果我们在课 堂上对文本进行了类似这样的一些教学玩味,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如果学生也用这 样的“玩味”方法去阅读课外作品,不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吗? 2、解构与颠覆 个体生命的尊严 【背景】
惧,示之以刃,少却;及走,又从之。屠思狼所欲者肉,不如悬诸树而早取之。遂 钩肉,翘足挂树间,示以空担。狼乃止。屠归。昧爽往取肉,遥望树上悬巨物,似 人缢死状,大骇。逡巡近视,则死狼也。仰首细审,见狼口中含肉,钩刺狼腭,如 鱼吞饵。时狼皮价昂,直十余金,屠小裕焉。缘木求鱼,狼则罹之,是可笑也!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剩骨。途遇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 骨止,一狼又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而两狼并驱如故。屠大窘, 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以薪积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待 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 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 其后也。身已半入,露其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方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一屠暮行,为狼所逼。 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 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狼爪下皮,以吹豕之法吹之。极力吹移时, 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 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三事皆出于屠;则屠人之残,杀狼亦可用也。 当然,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并不提倡每个老师都这样去解读文本。但我觉 得,对每一篇文章,我们自己是可以这样去玩味的,只有这样,我们可能才会觉得 语文教学是一份十分幸福的工作。其实,就我自己的教学体验来看,如果我们在课 堂上对文本进行了类似这样的一些教学玩味,学生是很感兴趣的。如果学生也用这 样的“玩味”方法去阅读课外作品,不是我们最大的欣慰吗? 2、 解构与颠覆 个体生命的尊严 【背景】
老师引导学生对《斑羚飞渡》深入解读之后,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材料一: 《斑羚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 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 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 材料二 《“诺曼底”遇难记》:“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 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 师:请问:这两个材料中对作为个体的“人”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一个是毫不犹豫的,后面一个中的人们本来是想逃命的一一因为他们要用 枪威胁才能安静下来。(观众掌声) 师:这难道是说,人性本来是卑鄙的吗?我们再来看一段电影,大家一定会说,这 不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片段吗?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泰坦尼克号渐渐下沉,船员 们忙着组织妇孺登上小艇逃命,甲板上上演着一出出丈夫与妻子,儿女与父亲永别 的惨剧。恋爱中的杰克和露丝也在甲板上,露丝不愿抛下杰克一个人逃命,她的未 婚夫卡尔找到他们,劝说露丝逃命,他撒谎说已经定好了逃命的小船,杰克也可以 上船。露丝信以为真,登上小艇徐徐下降。 而在小艇下降前的片刻,泰坦尼克号的主人艾斯梅偷偷地溜上了船逃命。组 织逃命的船员迈达特看到了这一幕,十分震惊,但仍然不动声色地指挥小艇下
老师引导学生对《斑羚飞渡》深入解读之后,设置了如下教学环节。 【案例】 材料一: 《斑羚飞渡》:我十分注意盯着那群注定要送死的老斑羚,心想,或许有个别 滑头的老斑羚会从注定死亡的那拨偷偷溜到新生的那拨去,但让我震惊的是,从头 至尾没有一只老斑羚调换位置。它们心甘情愿用生命为下一代开辟一条生存的道 路。 材料二: 《“诺曼底”遇难记》: “够了,”船长说,“让每个人都下到小艇上去。 奥克勒福大副,你的手枪在吗?” “在,船长。” “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大家立时不出声了。 师:请问:这两个材料中对作为个体的“人”的描写有什么不同? 生:前面一个是毫不犹豫的,后面一个中的人们本来是想逃命的――因为他们要用 枪威胁才能安静下来。(观众掌声) 师:这难道是说,人性本来是卑鄙的吗?我们再来看一段电影,大家一定会说,这 不就是《诺曼底号遇难记》的片段吗?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 播放《泰坦尼克号》电影片段,描述场景如下:泰坦尼克号渐渐下沉,船员 们忙着组织妇孺登上小艇逃命,甲板上上演着一出出丈夫与妻子,儿女与父亲永别 的惨剧。恋爱中的杰克和露丝也在甲板上,露丝不愿抛下杰克一个人逃命,她的未 婚夫卡尔找到他们,劝说露丝逃命,他撒谎说已经定好了逃命的小船,杰克也可以 上船。露丝信以为真,登上小艇徐徐下降。 而在小艇下降前的片刻,泰坦尼克号的主人艾斯梅偷偷地溜上了船逃命。组 织逃命的船员迈达特看到了这一幕,十分震惊,但仍然不动声色地指挥小艇下
悲怆的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响起,人声消失,徐徐下降的露丝和其他获得 生命的人们望着镇静地指挥着这一切的迈达特和混乱的人群… (全场肃然,为电影中的镜头深深感动。) 师:为什么指挥登船的迈达特没有揪出那个下船逃命的男人? 生:我想是因为当时很乱,如果揪出他只会增添混乱。 生:因为他也是一个生命嘛,多救出一个生命不是更好的事吗? 师:为什么杰克要向他的情敌卡尔说“没有说好吧”? 略沉默,一个学生:他也想逃命,他不想死 师:同样身为健壮男人的贵族青年卡尔为什么能够逃命? (全场沉默,肃静。) 师:我知道,现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真实的选择:我会顾自逃命吗? 我这样做是不是卑鄙?我个人认为,面临灾难时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应该被理解,至 少应该被谅解。如果说自我牺牲是“伟大”,不负“责任”的逃避是“无耻”的话 那么出乎个体生命的恐惧而犹豫、而躲藏、而逃亡应该被人类理解。因为每一个个 体都有保全他自身生命的权利。 (点击幻灯片,生读):面对死亡时任何犹豫、慈悲、怜悯、胆怯都是生命无比珍 贵的体现,也是舍己救人者之所以伟大的体现。你可以迫于情势和规则反对一个人 顾自抢先逃命,但是你不可以认为他的死是应该的,而且没有犹豫的权利。 师:只有万分珍惜、不舍的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珍贵的:轻易可以抛弃的东西, 怎么可以说是珍贵的呢?而生命,恰恰就是我们最珍贵的、最不想抛弃的东西。也 唯有这样,那些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才显得如此高尚、高贵,而值得我们敬仰 【反思】《斑羚飞渡》是一篇颇多争议的文章。很多的解读多为斑羚精神的高贵和 人类的残忍。这位老师却独辟蹊径,大胆地解构了以前的自我牺牲的“崇高”“伟 大”的宏大叙事,还原了个体生命的本质。他引领学生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赞 美,而是从珍借“个体生命”的角度引出了对“牺牲精神”的感激,可谓深刻独特
降…… 悲怆的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响起,人声消失,徐徐下降的露丝和其他获得 生命的人们望着镇静地指挥着这一切的迈达特和混乱的人群…… (全场肃然,为电影中的镜头深深感动。) 师:为什么指挥登船的迈达特没有揪出那个下船逃命的男人? 生:我想是因为当时很乱,如果揪出他只会增添混乱。 生:因为他也是一个生命嘛,多救出一个生命不是更好的事吗? 师:为什么杰克要向他的情敌卡尔说“没有说好吧”? 略沉默,一个学生:他也想逃命,他不想死。 师:同样身为健壮男人的贵族青年卡尔为什么能够逃命? (全场沉默,肃静。) 师:我知道,现在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着一个真实的选择:我会顾自逃命吗? 我这样做是不是卑鄙?我个人认为,面临灾难时的任何一种选择都应该被理解,至 少应该被谅解。如果说自我牺牲是“伟大”,不负“责任”的逃避是“无耻”的话, 那么出乎个体生命的恐惧而犹豫、而躲藏、而逃亡应该被人类理解。因为每一个个 体都有保全他自身生命的权利。 (点击幻灯片,生读):面对死亡时任何犹豫、慈悲、怜悯、胆怯都是生命无比珍 贵的体现,也是舍己救人者之所以伟大的体现。你可以迫于情势和规则反对一个人 顾自抢先逃命,但是你不可以认为他的死是应该的,而且没有犹豫的权利。 师:只有万分珍惜、不舍的东西,我们才能说它是珍贵的;轻易可以抛弃的东西, 怎么可以说是珍贵的呢?而生命,恰恰就是我们最珍贵的、最不想抛弃的东西。也 唯有这样,那些献出自己生命的人,才显得如此高尚、高贵,而值得我们敬仰。 【反思】《斑羚飞渡》是一篇颇多争议的文章。很多的解读多为斑羚精神的高贵和 人类的残忍。这位老师却独辟蹊径,大胆地解构了以前的自我牺牲的“崇高”“伟 大”的宏大叙事,还原了个体生命的本质。他引领学生远离了传统意义上的简单赞 美,而是从珍惜“个体生命”的角度引出了对“牺牲精神”的感激,可谓深刻独特
发人深思。 读《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我的内心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我对文章唯美的语言 由衷地喜欢,被斑羚群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我热切期待着 人们从斑羚悲壮的飞渡中真正感悟到应该平等对待每一种生命:另一方面,作者用 如此冷静的笔触描摹斑羚悲壮的飞渡过程,既有一种“伪圣化”的倾向,又给人有 欣赏屠杀”之嫌,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一篇很不好的文章 杭州外国语学校郭初阳老师在教《珍珠鸟》一文时,就进行了大胆的颠覆。他 认为《珍珠鸟》有“欣赏囚禁”之嫌疑,禁不住现代“敬畏生命”伦理眼光的审视 其实是一个双重悲剧一一小鸟被囚而不自知,反以为安全;人作恶而不自知,反而 欣赏把玩。从文字到内容,都发散出文革后的禁锢气息,根本不足以作经典,纳入 中学教材。 当然,对文本进行大肆的全方位的解构和颠覆,我本人是持保留意见的。但是 对一些有明显问题的作品进行解构和颠覆和对某些作品的局部适当地解构和颠覆, 我是完全赞同的。我觉得,这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成长 3、引领学生从“集体共识”中走出来 我个人认为,要想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一方面要在“文本可能的 范围”内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一主面要大胆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我 觉得,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多元,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 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然而,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对文本的解 读有时会惊人地相似(其实从学生的作文中就可以明显地感觉思维趋同性),这或 许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妨引领学生从“集体共识”中走出来 指导他们仔细研读文本,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下面我用自 己的一个的教学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聪明也有错吗 温州实验中学杨聪(发表于《教育信息报》2005年1月1日) 【案例】 学习《杨修之死》,很多学生都认为杨修太聪明了,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他 们觉得做人还是傻一点糊涂一点的好,不能锋芒太露,郑板桥不是说“难得糊涂
发人深思。 读《斑羚飞渡》这篇文章,我的内心是很矛盾的,一方面我对文章唯美的语言 由衷地喜欢,被斑羚群所表现出来的那种自觉牺牲的精神深深感动,我热切期待着 人们从斑羚悲壮的飞渡中真正感悟到应该平等对待每一种生命;另一方面,作者用 如此冷静的笔触描摹斑羚悲壮的飞渡过程,既有一种“伪圣化”的倾向,又给人有 “欣赏屠杀”之嫌,从这个意义上讲,它又是一篇很不好的文章。 杭州外国语学校郭初阳老师在教《珍珠鸟》一文时,就进行了大胆的颠覆。他 认为《珍珠鸟》有“欣赏囚禁”之嫌疑,禁不住现代“敬畏生命”伦理眼光的审视。 其实是一个双重悲剧——小鸟被囚而不自知,反以为安全;人作恶而不自知,反而 欣赏把玩。从文字到内容,都发散出文革后的禁锢气息,根本不足以作经典,纳入 中学教材。 当然,对文本进行大肆的全方位的解构和颠覆,我本人是持保留意见的。但是, 对一些有明显问题的作品进行解构和颠覆和对某些作品的局部适当地解构和颠覆, 我是完全赞同的。我觉得,这有助于学生思维的健康成长。 3、引领学生从“集体共识”中走出来 我个人认为,要想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一方面要在“文本可能的 范围”内尽可能地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一主面要大胆引导学生进行多元解读。我 觉得,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多元,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 获得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然而,在教学中,我常常发现,学生对文本的解 读有时会惊人地相似(其实从学生的作文中就可以明显地感觉思维趋同性),这或 许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在这种时候,我们不妨引领学生从“集体共识”中走出来, 指导他们仔细研读文本,真正走进文本的深处,读出自己的独特体验。下面我用自 己的一个的教学案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聪明也有错吗 温州实验中学 杨聪(发表于《教育信息报》2005 年 1 月 1 日) 【案例】 学习《杨修之死》,很多学生都认为杨修太聪明了,结果聪明反被聪明误。他 们觉得做人还是傻一点糊涂一点的好,不能锋芒太露,郑板桥不是说“难得糊涂
吗? 我不太喜欢众口一辞的现象,也不想对杨修的解读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多 么想听到不同的声音。于是我问:“同意‘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请举手。”全班齐 刷刷举起手来,只有两个同学没举手。我赶紧叫他们来回答。一个同学站起来说: 杨修有什么错?难道聪明也有错吗?”只见他满脸通红,义正辞严。我想,他是 对刚才大家的看法很有意见,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把批判的矛头对准那个聪明 灵秀的文弱书生。“是啊,聪明也有错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赶紧推波助澜 大造声势,“同学们,请大家仔细研读课文,看看对杨修这个形象能否有新的认识?” (5分钟后,有学生开始举手。) 生1:杨修是个直肠子,有话就说,直来直去,不喜欢弯弯曲曲,不计后果, 我觉得这样的人蛮好 师:嗯,有见地!看得出你也是个很直爽的人。 生1:杨修还是个治国之才。 师:是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2:杨修教曹植斩门吏 师:这不是很血腥吗? 生2:血腥是血腥,但在当时的社会,还是须要一些铁血手腕的。 师:你能联系到当时军阀混战、群雄纷争的东汉末年来看问题,真是太好了 (掌声) 生3:我现在觉得杨修是个很聪明的人,我很佩服他。 师:现在才觉得,那你刚开始为什么不觉得呢? 生3: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这个故事,他告诉我不要像杨修那样耍小聪明。所 师:哦,直接继承。(生笑) 师:看来,我们对杨修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我现在在想,我们刚开始为什么 有那么多的同学对杨修的行为持批判态度呢?都是听别人说的吗? 生4: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上,像杨修这样的人没办法混下去。(生笑) 师:真是一针见血呀! 生5:因为我们中国人都喜欢谦虚,不喜欢张扬
吗? 我不太喜欢众口一辞的现象,也不想对杨修的解读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我多 么想听到不同的声音。于是我问:“同意‘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人请举手。”全班齐 刷刷举起手来,只有两个同学没举手。我赶紧叫他们来回答。一个同学站起来说: “杨修有什么错?难道聪明也有错吗?”只见他满脸通红,义正辞严。我想,他是 对刚才大家的看法很有意见,不明白为什么那么多人都把批判的矛头对准那个聪明 灵秀的文弱书生。“是啊,聪明也有错吗?”一石激起千层浪,我赶紧推波助澜, 大造声势,“同学们,请大家仔细研读课文,看看对杨修这个形象能否有新的认识?” (5 分钟后,有学生开始举手。) 生 1:杨修是个直肠子,有话就说,直来直去,不喜欢弯弯曲曲,不计后果, 我觉得这样的人蛮好。 师:嗯,有见地!看得出你也是个很直爽的人。 生 1:杨修还是个治国之才。 师:是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 2:杨修教曹植斩门吏。 师:这不是很血腥吗? 生 2:血腥是血腥,但在当时的社会,还是须要一些铁血手腕的。 师:你能联系到当时军阀混战、群雄纷争的东汉末年来看问题,真是太好了。 (掌声) 生 3:我现在觉得杨修是个很聪明的人,我很佩服他。 师:现在才觉得,那你刚开始为什么不觉得呢? 生 3:小时候爷爷给我讲过这个故事,他告诉我不要像杨修那样耍小聪明。所 以…… 师:哦,直接继承。(生笑) 师:看来,我们对杨修又有了许多新的认识。我现在在想,我们刚开始为什么 有那么多的同学对杨修的行为持批判态度呢?都是听别人说的吗? 生 4:因为在现在的社会上,像杨修这样的人没办法混下去。(生笑) 师: 真是一针见血呀! 生 5:因为我们中国人都喜欢谦虚,不喜欢张扬
师:她已经进入到了中国文化的层面,很深刻啊!同学们,我国一直崇尚隐 忍自敛的人生哲学。“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等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 反映。在座诸位,当然也包括我,或多或少地就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这种隐忍自敛的人生哲学已经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所以我们一面对爱 出风头炫耀才华的杨修就会本能地加以排斥。我个人认为,一个人总是 将自己的才华掩盖起来,唯唯诺诺,低三下四,虽然在生活中会左右逢 源如鱼得水,但是不是也太没有自我太压抑了呢?如今的社会逐步走向 开放和多元,我们既须要言行谨慎而稳重的人,也须要像杨修那样大胆 表达观点敢于展示才华的人。对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说法,我个人 不太赞成,因为它容易把人带入一个世故圆滑的为人处世之途,让人际 交往变得虚假。我们本可以昂首挺胸,为什么一定要低头做人?!(掌声) 【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总是在学生已经弄懂的范围 内兜團子,对文本的解读浮掠影浅尝辄止,只停留在言语操练 的层面上,缺乏对文本的深度挖掘,没有达到文化的层面,学 生处于一种“饥饿”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会误认为这坐选 入课本的文章就那个样,没什么好读的,慢慢地,他们当然就 会不喜欢语课了。我个人认为,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多元, 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获得属于自 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语文课只上到这个层面是远远不 諺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从“紧贴文本的地面”进入到“文本 的底层”,去触摩文本的灵魂和文化,从而激活学生的“智慧潜 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
师: 她已经进入到了中国文化的层面,很深刻啊!同学们,我国一直崇尚隐 忍自敛的人生哲学。“枪打出头鸟”、“树大招风”等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 反映。在座诸位,当然也包括我,或多或少地就受到了这种思想的影响。 这种隐忍自敛的人生哲学已经流淌在国人的血液里,所以我们一面对爱 出风头炫耀才华的杨修就会本能地加以排斥。我个人认为,一个人总是 将自己的才华掩盖起来,唯唯诺诺,低三下四,虽然在生活中会左右逢 源如鱼得水,但是不是也太没有自我太压抑了呢?如今的社会逐步走向 开放和多元,我们既须要言行谨慎而稳重的人,也须要像杨修那样大胆 表达观点敢于展示才华的人。对于“聪明反被聪明误”的说法,我个人 不太赞成,因为它容易把人带入一个世故圆滑的为人处世之途,让人际 交往变得虚假。我们本可以昂首挺胸,为什么一定要低头做人?!(掌声) 【反思】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我们总是在学生已经弄懂的范围 内兜圈子,对文本的解读浮掠影浅尝辄止,只停留在言语操练 的层面上,缺乏对文本的深度挖掘,没有达到文化的层面,学 生处于一种“饥饿”的状态,长此以往,学生会误认为这些选 入课本的文章就那个样,没什么好读的,慢慢地,他们当然就 会不喜欢语文课了。我个人认为,对文本的解读一定要多元, 我们要想方设法帮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和思考,获得属于自 己的独特的阅读体验。但是,语文课只上到这个层面是远远不 够的,我们必须引导学生从“紧贴文本的地面”进入到“文本 的底层”,去触摩文本的灵魂和文化,从而激活学生的“智慧潜 能”,让他们得到精神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