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测试 语文试题及答案 (攀枝花“三诊”)
2015 四川省攀枝花市高三第三次统一测试 语文试题及答案 (攀枝花“三诊”)
攀枝花市2015届高三第三次统考 2015 语文试题卷 本试题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Ⅱ卷(多类型题)两部分,共8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 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考试结束后 将答题卡交回。 注意事項 1.签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学校、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并将条形码 贴在“条形码区”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 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第I卷(单项选择题共27分) 、(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迁徙(x)友谊(y)擎天柱(qng)叱咤风云(zha) B.饿殍(pao)咯(ka)血乞骸骨(hai)天梯石栈(zhan) C.窈陷(yo)氛围(fen)白皑皑(ai)载(zhai)歌载舞 D.敕令(ch)联袂(mei)捋虎须(1)推本溯(sn)源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洗濯 深邃 雕粱画栋 出奇制胜 B.凋弊赡养 敛声屏气 扪心自问 C.苍茫提纲 义愤填膺 变本加厉 D.端详泻露 天涯海角 巍然成风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红楼梦》的伏笔俯拾皆是,每每被脂砚斋指出,说它是“草蛇灰线,伏脉千里”。 B.李清照的《一剪梅》一词十分细腻地写出了词人独居生活的寂寞和相思之苦,其结句“此 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尤为余音绕梁。 C.“人有七情六欲”这固然不错,但纵然物欲怎样膨胀,也不应该折损祖国在心目中的光 芒和庄严。 D.“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先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在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本着“依法依规、合情合理、实事求是、一视同仁”的原则,黄浦区政府会同有关社会组织 共同研究制定了外滩拥挤踩踏事件遇难人员家属救助方案。 B.在居民身份证中加入指纹信息,不仅有助于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而且有利于提高 工作效率,有利于金融机构落实存款实名制。 C.全国有90%以上的人观看春晚,可见春晚已成为中国人过年的重要活动,每年春晚的 质量也成了全国人民茶余饭后谈论的话题。 D.欧盟目前仅有MON810转基因玉米这一种转基因作物在种植。根据欧盟委员会公布的 数据显示,目前欧盟转基因玉米种植面积仅占全欧盟玉米种植面积的1.56%,其中西班 牙的种植面积最大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5-7题 诗,中华文化的灵魂 周笃文 ①世界上没有哪种艺术像我国古诗一样如此久远辉煌地影响着国家的政治文化。早在400 年前的《尚书晓典》,就提出了“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的诗乐结合 的理论。虞舜的《南风歌》、《卿云歌》也正是同一时期的产物。“卿云烂兮,纠缓缓兮。日月光华,旦 复旦兮。”只十六字却昭示出一个伟大民族诗意的觉醒,从太古洪荒迎着朝阳高歌猛进。此后的 《诗经》、《乐记》也都被尊为经典。隋唐时期,朝廷以诗赋取士,诗歌对政治文化的影响更大。正如 《毛诗序》所说:“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 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可见诗歌地位之显赫。 ②从艺术上讲,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的古典诗词,它精炼、美听、微妙、易让,具有无 与伦比的芑术魅力。从诗经、楚辞、汉魏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直至近世,真如群星丽天,森罗万 象,美不胜收。在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喜闻乐诵古典诗词,成了他们文化生活的 重要部分。古典诗词流传之广,辐射之大,积淀之深,都是绝无仅有的。古诗所构建的美学理念, 也随之深入人心,渗透到中华文化各个方面,成为其支柱、灵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诗, 成了构建中华民族气派、传统风格的重要“基因”。比如音乐,刘勰就提出了“诗为乐心,声为乐 体”的命题。再如绘画,董其昌认为“诗以山川为境,山川亦以诗为境。”《诗经》云:“诗者天地之 心…万物之户。”画家为山水写生,本身就是宇宙诗化的再创造。建筑艺术也不例外:东坡《涵 虚亭》诗:“惟有此亭无一物,坐观万景得天全。“真是天人合一的化境。我国的戏剧,本质是诗 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乃至如《本草纲目》这样的医 药典籍,也博引诗文,极富文采,被王世贞称为“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津津然谈议也, 真北斗以南一人”。甚至连诺贝尔物理奖得主李政道也说过杜前的“细推物理须寻乐”之诗句激 励着他钻研物理。这就是中国人的“诗歌情结”,这几乎无处不在了。 ③诗主性灵,重高节,它对于人格的形成、智性的开发影响巨大。岳飞的《满江红)、文天祥 的《正气歌》、谭嗣同的《狱中题壁》都集中体现了先烈们在国厄面前的浩然正气。它将亿万斯年 鼓舞着人们奋发前行。 ④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名片,早已蜚声世界。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在读到康熙皇 高三语文第2页共8页
帝1693年为宣武门教堂作的对联“无始无终,先作形身真主宰;宣仁宣义,聿昭拯济大权衡”时 权为钦佩,认为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上世纪美国大诗人庞德最佩服中国古诗,他认为 中国诗人把诗质呈现便很满足”,他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 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从而开创了“意象诗派”。“斧藻江山,道逐风月”是古诗的一大亮点。 东城的“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之句便使西湖大添娇妩。1920年罗素来到杭州,对 西湖之美赞不绝口。他说:“西湖的古文明,其铯顶之美赛过意大利。”我相信“中国人才是世界 最文明的人。与欧洲相比,我觉得中国充溢着哲理平和的气氛。”(《罗素回忆录》)正是这充满诗 情画意的山水,才使这位容智的老人如此动情。 ⑤“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社甫就是这样在尊重前贤的基础上创造出一方崭 新的诗歌天地。作为身处时代大潮中的我们,应当谦恭地学习古人,接通文脉;并立足当代美学 思潮,勇于探索,继雅开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选自《东坡赤壁诗词》2010年第4期,有改动) 5.下列对中国古诗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古诗对中国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尚书晓典)中的诗乐结合的理论,到后来 的《诗经》、《乐记》,都对中国政治文化有很大影响。 B.中国古典诗词集汉语言文字声情意象之美,精练、美听、微妙,美不胜收,具有无与伦比 的艺术魅力。 C.隋唐时期朝廷以诗赋取士和《毛诗序》的记载说明我国古诗在我国历代都被朝廷高度重视 D.中国古诗构建的美学理念,渗透到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诗成了构建民族气派、传统风 格的重要“基因”。 6.对文章有关内容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在我国古代,上从帝王将相,下到渔父耕夫,喜闻乐诵古典诗词成了他们文化生活的重 要部分,说明我国古人有“诗歌情结”。 B.文章举例翔实,分析深入,巧妙引用,含蓄典雅,说明了中国古诗是中华文化的支柱、灵 魂乃至积淀为潜意识的存在。 C.中国古诗有丰富的营养,可以增长知识,启迪智慧,丰富思想,陶冶情操,鼓舞斗志,培育 浓厚的文化气质,给读者带来良好的审美享受。 D.十八世纪的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认为中国古诗是对上帝与人生最好的觉解。美国诗人庞德非 常欣赏汉诗的“意象叠加”与“错乱语法”,并用来突出意象的视觉性与空间的对位关系。 7.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引用杜甫的诗句,高度赞扬了杜甫在诗歌创作中尊重前贤、勇于创新的可贵做法, 揭示了他取得骄人成绩的重要原因。 B.在我国古代,音乐、绘画、戏剧等其他艺术,甚至连医药典籍等,都深受诗歌影响。如戏剧 本质就是歌剧,唱腔、对白多为韵语,场景布置讲究空灵、象征,处处诗意洋溢。 C.作者充分肯定中国古诗的作用,号召人们既要虚心学习古诗,又要敢于发扬批判精神, 勇于探索,锐意创新,为中华诗词的繁荣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D.从古至今,很多名人高度评价中国古诗,如1920年罗素游杭州西湖时就曾对中国古诗 赞不绝口,并认为西湖的古文明,其绝顶之美赛过意大利。 高三语文第3页共8页
三,文言文阅读(6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8-9题 蚕说 宋)宋岸 里有织妇,葛做,色悴,喟然而让于蚕曰;“余工女 也,惟化治丝泉①是司,惟服勤 “是力,世受蚕事,以蕃天财。尔之未生,余则溶而种以俟;尔之既育,余则饬其器以祗事;尔 有节,余则采柔桑以荐焉;尔处不恩③,余则弭温室以养焉;尔惟有神,余则蠲其祀而未尝黩也 尔惟欲茧,余则趣其时而不敢慢也;尔欲显素丝之洁,余则具缲盆泽器以奉之;尔欲利布幅 德,余则操鸣机密杼以成之。春夏之勤,发蓬不及膏;秋冬之织,手胝无所代。余之于子可谓殚 力矣 “今天下文绣被墙屋,余卒岁无褐;缇帛婴犬马,余终身恤纬。宁我未究其术,将尔忘力于 蚕应之曰:“嘻!余虽微生,亦禀元气;上符龙精,下同马类。尝在上世,寝皮食肉;未知为 冕衣术之等也,未知御雪霜风雨之具也。当斯之时,余得与蠕动之侮,相忘于生生之城;蠢然 见秦之乐,熙然无就烹之苦。自大道既隐,圣人成能,先蚕氏利我之生,菩我以术,因丝以代毳 因帛以易韦;幼者不寒,老者不病:自是民患弭而余生残矣!” “秦汉以下,本摇木荡;树奢靡以广君欲,开利涂以穷民力;云锦雾之巧岁变,霜纨冰绡 名日出;亲桑之礼颓于上,灾身之服流于下。倡人孽妾被后饰而内闲中者以千计,桀民大贾借君 服以游天下者非百数;一室御绩而千屋垂缯,十人漂絮而万夫挟纩:虽使蚕被于野,茧盈于车 朝收暮成,犹不能给;况役少以奉众,破实而为华哉!方且规规然重商人衣丝之条,罢齐官贡 之织;衣弋绨以示俭,袭大练而去华:是犹捧由堙尾间之深,覆杯救昆冈之烈,波惊风动,谁 御之?由斯而谈,则余之功非欲厚啬声以侈物化,势使然也。二者交坠于道,奚独怒我哉?且 姜螈、太姒皆执子之勤,今欲以一己之劳而让我,过矣。” 于是织妇不能诘,而终身寒云。 (节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节 注解:①集(x1):麻。②组刻(xan):丝带。③恩(hin):忧患,抚乱。④弋绨(tf):黑色 粗绸。弋,通“默”,黑色。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里有织妇,蓍簪葛帔,颜色憔悴 颜色:脸色 B.余则趣其时而不敢慢也 趣:趋 C.缇帛婴犬马,余终身恤纬 婴:缠绕 D.自是民患弭而余生残矣 弭:增加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尔之未生 ②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B.①余之于子可谓殚其力矣 ②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①余则溶而种以俟 ②作《师说》以贻之
第Ⅱ卷(非单项选择题,共123分) 注意事项: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迹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目所指示的答题区域内作答 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四、(31分 10.把第1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8分) (1)本摇末荡;树奢靡以广君欲,开利涂以穷民力。(4分) (2)虽使蚕被于野,茧盈于车,朝收暮成,犹不能给。(4分) 11.阅读下面这则材料,然后回答问题。(5分) 材料: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论语》) 材料中,孔子不得“中行之人”就结交“狂狷”之人,你赞成孔子的选择吗?请表明你的立 并简述理由。 12.用斜线(/)给下面的文段断句。(限8处)(4分) 孔子谓南宫敬叔曰吾闻老聃博学知古通礼乐之原明道德之归则吾 也今将往矣敬叔与俱至周问礼于老聃访乐于苌弘。(节选自《孔子家语观周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早发竹下①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但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作者绍兴二十四年(一一五四)中进士,次年被派到徽州(在今安徽省境内),当了 七年州府下属的小官吏。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这首诗是这年或之后二三 内,离开竹下时写的。②吹:通“炊”。 (1)分析第二联中叠词使用的妙处。(4分) (2)最后两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全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14.按要求写出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八句任选六句)(6分) (1)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靡有朝矣。(《诗经氓》) (2) ,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3) ,食野之苹。(曹操《短歌行》) (4)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 。(郦道元(《三峡》) (5)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 。(贾谊《过秦论》) (6 ,血色罗裙翻酒污。(白居易《琵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