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第三节) 单项选择题 1.荀子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说的是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2.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指: 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B.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 C.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D.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3.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D.彻底克服错误思想 4.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和作用 D.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 5.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这表明人的意识具 有: A.预见性 B.决定性 C.对象性 D.能动性 6.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第二章(第三节) 单项选择题 1. 荀子说:“心不使焉,则黑白在前而不见,雷鼓在侧而不闻。”说的是意识具有: A.客观性 B.能动性 C.对象性 D.任意性 2.人类的意识能动性是指: A.能动地创造客观规律 B.能动地改造自然规律 C.自由地创造宇宙万物 D.能动地反映世界和能动地改造世界 3. 正确地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 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D.彻底克服错误思想 4. 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B.物质决定意识,意识也决定物质 C.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完全受物质制约、影响和作用 D.意识决定物质,物质对意识具有反作用 5.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通过实践)创造客观世界,这表明人的意识具 有: A.预见性 B.决定性 C.对象性 D.能动性 6.相信“意念移物”,甚至相信可以用意念来直接改变物质结构,就是信奉:
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C.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D.认为人的思想是人的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7.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B.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C.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D.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8.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 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物质之物”转化为“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9.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 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B.工具的制造并使用 C.自然界自身的作用 D.人的实践活动 10.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他们: A.正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 B.是否在一定的阶段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C.是否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是否被全体人民所接受 11.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A.主张精神是脱离人脑独立存在的客观唯心论 B.主张精神主宰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唯心论 C.认为人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实践唯物主义 D.认为人的思想是人的物质的机械唯物主义 7.人类创造的自然语言和人工语言: A.是人类意识的物质外壳 B.是人类的主观意识 C.是意识的客观内容 D.既非物质,也非意识 8.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已经制造出诸如醋酸纤维、聚苯乙烯、合成橡胶等自然 界原本不存在的化合物,其数量已经达到数百万种。这说明: A.物质世界是人类创造的 B.人类通过实践将“自在物质之物”转化为 “为我之物” C.物质世界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D.人造物质可以脱离天然物质而存在 9. 在人与世界的相互作用中,人与世界同时得到改变,并获得日益丰富的内容。造成 这一变化的基础是: A.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 B.工具的制造并使用 C.自然界自身的作用 D.人的实践活动 10. 人的思想、动机和目的的实现程度,取决于他们: A.正确地反映事物发展的规律 B.是否在一定的阶段上得到广泛的传播 C.是否形成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D.是否被全体人民所接受 11. 人类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在于: A.人类能征服和改造自然界 B.人类必须依赖自然界,因为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 C.人类是否能正确认识和利用自然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D 6B 7A 8B 9D 10A 11C 多项选择题 1.“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 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说明 A.精神、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 B.精神和理论的作用可以取代物质的力量 C.人的意识不仅反映现实世界,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现实世界 D.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 2.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 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整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 建筑蜂房以前,己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A.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 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 C.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5.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 A.认识规律
D.人类能够保持生态平衡 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B 2D 3C 4A 5D 6B 7A 8B 9D 10A 11C 多项选择题 1.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但 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的力量。”这说明 A.精神、意识对物质具有依赖性 B.精神和理论的作用可以取代物质的力量 C.人的意识不仅反映现实世界,而且可以通过实践改变现实世界 D.理论和精神可以通过群众转化为物质力量 2. 意识的能动性主要表现在: A.意识活动的计划性和目的性 B.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 C.意识活动通过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 D.意识活动对人的生理活动的控制 3.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表现在: A.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 B.客观规律限制了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C.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客观规律 D.尊重客观规律才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4. 马克思说过:“蜘蛛的活动与织工的活动相似,蜜蜂建筑蜂房的本领使人间的许多建 筑师感到惭愧。但是,最蹩脚的建筑师从一开始就比灵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蜡 建筑蜂房以前,已经在自己的头脑中把它建成了”,这段话说明: A. 动物和人一样,也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造世界 B.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 C.人的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D.人的实践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和创造性 5.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性的途径和条件是: A.认识规律
B.尊重规律 C.利用规律 D.改变规律 6.实事求是体现着: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揭示了 A.事物内在的联系 B.事物本质的联系 C.事物稳定的联系 D.事物发展的主动性 8.下列体现事物发展具有规律性的有: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万物皆流,无物常住 9.下列体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辩证关系的有: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B.人可以借助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事物、能量 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 C.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 现的 D.自然规律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CD 2ABCD 3CD 4CD 5ABC 6ABCD 7ABC 8ABCD 9ABCD 辨析题
B.尊重规律 C.利用规律 D.改变规律 6. 实事求是体现着: A.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认识和实践的统一 B.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C.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D.自由和必然的统一 7.马克思主义认为,规律是客观的,它揭示了 A.事物内在的联系 B.事物本质的联系 C.事物稳定的联系 D.事物发展的主动性 8.下列体现事物发展具有规律性的有: A.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B.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C.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D.万物皆流,无物常住 9.下列体现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辩证关系的有: A.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具有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 B.人可以借助工具作用于客观世界,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事物、能量 和信息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 C.自然规律是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 现的 D.自然规律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国家和民族、 不同的历史阶段都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多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ACD 2ABCD 3CD 4CD 5ABC 6ABCD 7ABC 8ABCD 9ABCD 辨析题
1.“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是对发展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片面认识。 2.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辨析题(参考答案) 1.“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是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片面认识。 主观能动性及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认识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强 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认识世界是 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主 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我 们有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时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都是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 辩证统一为基础,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只有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 动性,为所欲为,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才会产生主观主义,进而导致唯心主义。只要我们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起来,就可以避免和克服主观主义,不会导致 唯心主义。 2.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这一说法不对。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 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是否实现,或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 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 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 简答题 1.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 2.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3.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是什么? 4.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 5.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6.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7.怎样理解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简答题(参考答案) 1.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
1.“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是对发展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片面认识。 2.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辨析题(参考答案) 1.“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会导致唯心主义”是对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一种片面认识。 主观能动性及意识能动性,是指意识能动地认识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活动和能力。强 调发挥主观能动性也包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指导实践、改造世界两个基本方面。认识世界是 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而改造世界又以正确认识世界为前提。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主 张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是辩证统一的,在实际生活中,根据具体情况和需要,我 们有时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时强调尊重客观规律性,都是以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 辩证统一为基础,不是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只有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 动性,为所欲为,否认客观规律的存在,才会产生主观主义,进而导致唯心主义。只要我们 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起来,就可以避免和克服主观主义,不会导致 唯心主义。 2.人们活动的目的能否实现,取决于人的动机是否善良,意志是否坚强。 这一说法不对。 人们的一切活动都是有目的的。人们进行活动的动机和实现动机的意志对于活动的成功 具有重要的意义。 但是,人们进行活动的目的是否实现,或能否取得预期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人们的动机 和意志。只有人们的动机和意志符合客观实际及其发展规律,并具备一定的物质手段和条件, 才能保证人们活动目的得以实现。否则,即使动机善良、意志坚强也会事与愿违。 简答题 1.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 2.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3.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是什么? 4.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 5.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6.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7.怎样理解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简答题(参考答案) 1.怎样理解规律(举例说明)?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例如:万有引力 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 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及其本质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例如:人类社 会必然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暂时的曲折倒退,不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总趋势。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 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某种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 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 方式起作用。 2.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两者都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 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第二,两者都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 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 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两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 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 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第二,两者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 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是什么?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4.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的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的内在根据和本质联系。例如:万有引力 定律揭示了物体之间的本质联系,元素周期律揭示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与原子序数之间的本质 联系,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规律揭示了物质生产方式的内容及其本质联系。 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任何规律都是事物必定如此、确定不移的趋势。例如:人类社 会必然由低级社会形态向高级社会形态发展,暂时的曲折倒退,不能改变历史前进的总趋势。 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任何规律都是同类现象背后的共性,是丰富多彩的现象背后的 稳定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相对重复性。只要条件具备,某种规律就会重复起作用。 规律是客观的。客观性是规律的根本特点,它的存在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相反,人的意 识活动要受规律的支配。不管人们是否认识到、承认不承认,它都客观存在着,并以一定的 方式起作用。 2.怎样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与联系?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主要表现在: 第一,两者都是客观的,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都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人 不能任意改变、创造或消灭自然规律。 第二,两者都是可以被认识和利用的。人可以使用自己的躯体和物质工具作用于客观世 界,引起自然界的某些变化,并能有目的地引发、调节和控制自然界中的实物、能量和信息 过程,使各种客观规律共同作用的结果发生有利于人的变化或保持有利于人的稳定性。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区别主要表现在: 第一,两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自然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 规律则是通过抱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 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关系。 第二,两者表现形式不同。自然规律只要具备了同样的客观物质条件就可以以完全相同 的形式反复出现。社会规律则是历史的,在不同的社会、国家、民族以及不同的历史阶段都 有不同的表现形式。 3.意识的能动作用的含义是什么?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映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和活动。 4.意识的能动作用有哪些表现? 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
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 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为此,在意识中, 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 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 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 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 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 定时空的限制。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 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 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 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 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 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认 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列宁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 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目的;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 造历史。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才能有效 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 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 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自觉能动性 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 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 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
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人的 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为此,在意识中, 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这就是 同一定的目的性相联系的活动的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不仅采取感觉、知觉、表象等形式,反映事物的 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选择建构,从 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映对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 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来的预测,可以超越特 定时空的限制。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 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 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正如列宁所说:“世 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改变世界或创造世界不仅意味着强化 客观世界的变化过程,而且意味着创造出世界上所没有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 不可能出现的东西。 第四,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怎样理解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的关系? 首先,必须尊重客观规律。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的客观性为前提 。认 识和改造自然界,要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列宁曾经指出,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乃是人的 有目的的活动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目的;认识和改造社会,要尊重社会规律。人们能够创造历史,但不是随心所欲地创 造历史。正如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能自由选择这一种或那一种社会形态。 只有遵循历史的规律和进程,把握时代的脉搏和契机,才能真正成为历史的主人。才能有效 地发挥主观能动作用。 其次,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 说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通过自觉活动能够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的生存和发 展离不开对自然和社会的改造,人的需要、利益是历史发展的重要动力。因此,自觉能动性 是人与动物的重要区别,人们正是在其对象性活动中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各种联系和 关系,而人们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所以,尊重事物发展的 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实践是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统一的基础。否
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唯心主义 历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做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不承认人的有 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重 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6.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 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 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 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 活动一一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 程。所谓意识的“物化”,就是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 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 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 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 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 是不言而喻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 何物质的东西来。 7.怎样理解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 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 的选择。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 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应当作出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 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 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 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08页
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必然导致对人的价值性的否定,导致对历史发展动力的否定。唯心主义 历史观把人们的思想动机看做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显然是错误的。但是,不承认人的有 目的的活动在认识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不承认思想、理论的巨大力量,也是不科学的。重 要的问题在于如何使思想、理论同实际相一致。 6.发挥主观能动性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首先,从实际出发,努力认识和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只有从客观实际出发,充分反映 客观规律(以及思维所固有的规律)的认识,才是正确的认识;只有在正确的认识指导下, 符合客观规律的行动,才是正确的行动,才能实现人们预想的目的。 其次,实践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基本途径。人的意识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要使它 得到实现,变为现实的物质力量,就不能只在意识本身的范围内兜圈子,而必须通过物质的 活动——实践才能达到。意识通过实践反作用于物质的过程,也就是意识自身的“物化”过 程。所谓意识的“物化”,就是把观念的东西化为物质的感性活动,即化为实践;通过实践 使主观的东西见之于客观,使客观世界发生合乎目的的改变。人的意识正是通过实践而能动 地认识世界,又通过实践而能动地改造世界。 最后,主观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人们对客观世界的 认识程度,同物质技术条件的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着。一般说来,作为认识器官之延长的科学 观测设备越是先进,人们的认识水平也就越高。至于改造世界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手段,更 是不言而喻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现实的原材料,人的意识再“巧”也创造不出任 何物质的东西来。 7.怎样理解历史趋向与主体选择的关系? 所谓社会历史趋向属于历史决定论的内容,讲的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决定作用。主体选择 讲的是历史主体在社会发展中的能动性和选择性。 历史发展的必然性,规定了人们的活动要受规律性的制约,但不否定人在可能性空间内 的选择。马克思指出,在社会发展的每一个具体阶段上,都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客观趋势和可 能性,而人则需要确定自己对待它们的态度,应当作出选择。 主体选择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对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的方向、目标、方式的 选择。社会生活未来发展的多种可能性是主体选择的客观前提,主体的利益和需要是选择的 内在根据。主体的能动性就体现在选择什么和怎样选择之中。选择的方向、目标和方式是否 正确只能由实践来检验。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第 208 页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页。 分析题 1.材料1: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己经在 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4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 第208页。 列宁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人的意识不仅反 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83 页 《列宁全集》第55卷,人们出版社1990年版,第182 页 材料2:西方专家曾经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我国地质学家总 结了世界找油经验,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揭示了我国地质条件下成油的规律,断定中国 有丰富的油藏。他们踏遍了祖国的平原和荒漠,航行了渤、黄、东、南海,在海陆新生代上 下第三系地层中找到了石油和天然气,此后,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勘探,相继开发出 大庆油田等高产油田,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材料3:1875年的一天,亚历山大·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分别在两个房间配合做一项试 验,由于机件发生故障,沃森看管的发报机上的一块铁片在电磁铁前不停地振动。这一振动 产生了波动的电流沿着导线传播,使邻室的一块铁片产生了同样的振动,振动发出的微弱声 音被亚历山大·贝尔听到了,1875年6月贝尔和沃森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试制出世界上第 一部传递声音的机器一磁电电话机,1876年在美国投入使用,早在1876年以前,己有 不少科学家从理论上对这种通信方式作了说明。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系统表述上述材料揭示的哲学理论。 2.材料1:“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 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思维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 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 表面的偶然性中实现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
《列宁全集》第 55 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83 页。 分析题 1.材料 1:马克思说: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 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4 卷,人民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 208 页。 列宁指出:“世界不会满足人,人决心以自己的行动来改变世界。” “人的意识不仅反 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列宁全集》第 55 卷,人民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83 页 《列宁全集》第 55 卷,人们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182 页 材料 2:西方专家曾经断言中国是一个“贫油国”,以李四光为代表的我国地质学家总 结了世界找油经验,分析了我国的地质条件,揭示了我国地质条件下成油的规律,断定中国 有丰富的油藏。他们踏遍了祖国的平原和荒漠,航行了渤、黄、东、南海,在海陆新生代上 下第三系地层中找到了石油和天然气,此后,我们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勘探,相继开发出 大庆油田等高产油田,甩掉了“贫油国”的帽子。 材料 3:1875 年的一天,亚历山大•贝尔和他的助手沃森分别在两个房间配合做一项试 验,由于机件发生故障,沃森看管的发报机上的一块铁片在电磁铁前不停地振动。这一振动 产生了波动的电流沿着导线传播,使邻室的一块铁片产生了同样的振动,振动发出的微弱声 音被亚历山大•贝尔听到了, 1875 年 6 月贝尔和沃森利用电磁感应原理,试制出世界上第 一部传递声音的机器──磁电电话机, 1876 年在美国投入使用,早在 1876 年以前,已有 不少科学家从理论上对这种通信方式作了说明。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问题? (2)系统表述上述材料揭示的哲学理论。 2.材料 1:“这样,辩证法就归结为关于外部世界和人类运动的一般规律的科学。这两 个系列的规律在本质上是同一的,但是在表现上是不同思维的,这是因为人的头脑可以自觉 地应用这些规律,而在自然界中这些规律是不自觉地、以外部必然性的形式、在无穷无尽的 表面的偶然性中实现的,而且到现在为止在人类历史上多半也是如此
一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终结》,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3页。 材料2:“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一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终结》, 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材料3:“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楚这种臆 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 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 一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终结》,人民出 版社,1995年版,第247页。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什么区别?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什么联系? 分析题参考答案 1.(1)上述材料揭示了意识的作用,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 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为此,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 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即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对感性材料进行加 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映对 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 来的预测。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 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 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2.(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自然 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 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 关系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终结》, 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43 页。 材料 2:“历史过程是受内在的一般规律支配的。”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终结》, 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 247 页。 材料 3:“在这里也完全像在自然领域里一样,应该通过发现现实的联系来清楚这种臆 造的人为的联系;这一任务,归根到底,就是要发现那些作为支配规律在人类社会的历史上 起作用的一般运动规律。”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四卷《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主义哲学的终结》,人民出 版社,1995 年版,第 247 页。 请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什么区别? (2)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有什么联系? 分析题参考答案 1.(1)上述材料揭示了意识的作用,可以超越特定时空的限制。 (2)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第一,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的整个过程,就是围绕着“观念 地存在着”的目标和蓝图而进行的。为此,在意识中,不仅预先规定了活动的目标,而且为 实现这一目标又预先规定了活动的方式和步骤,即计划性。 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对感性材料进行加 工制作,选择建构,从而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意识反映对 象不只是一般地模仿,而是能动地创造。意识既有对当前的反映,又有对过去的追溯和对未 来的预测。 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能动性不限于从实践中形成一定的 思想,形成活动的目的、计划、方法等观念的东西,更重要的在于以这些观念的东西为指导, 通过实践把“观念地存在着”的模型、蓝图实现出来,变为客观现实。 2.(1)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的联系主要表现在:第一,两者起作用的方式不同。自然 规律是作为一种盲目的无意识的力量起作用,社会规律则是通过有一定目的和意图的人的有 意识的活动实现的。在社会规律中既存在着客观制约主观的关系,又存在着主观制约客观的 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