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物候》中考试题荟萃 “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揭示了水循环规律。这就比李白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进了一步。另外,还有描 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风俗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其实,古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只是从 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古诗宝库中的苍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答: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 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 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 分地区属于荒漠。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 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髙度的増加而降低,每上升100米气温就下降0.65摄氏度,海拔1500米的山顶 气温比山蕙要低近10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4、“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因为这一带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江清水碧,漓江两岸风景如画,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美誉。 5、“清明时节雨纷纷”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适于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 基地。 7、下面是盐城5月6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 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5月6日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温度:20-28°风力:<3级 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温度20—28℃,风力小于3级,出门的朋友,请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请注意安全 8、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经人性化的提醒。 西双版纳晴25°C—32C昆明多云转小雨7C--12 二)探究练习一—请用平时积累的知识来解说下列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1)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 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2)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趣风》诗说: ‘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趣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 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3)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 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
《气象物候》中考试题荟萃 “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揭示了水循环规律。这就比李白的黄河之水“奔流到海不复回”进了一步。另外,还有描 写植被、物产、田园风光、风俗的等等,这里就不再一一列出。其实,古诗中的知识包罗万象、丰富多彩。我只是从 地理角度去阅读和理解,这只不过是古诗宝库中的苍海一粟,更多深藏未露的知识需要我们去发掘。 (一) 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清龚自珍《己亥杂诗》)说明其中的物候的规律是什么? 答:揭示了土壤中营养物质的积累过程,蕴涵生物循环规律。 2、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是一首描写 我国季风气候的诗篇。诗中的“春风”当指夏季风。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春风不度玉门关”。 答:甘肃玉门关一带,深居大陆内部,四周又有高山阻挡,来自海洋的温润气流,很少能到达这里,因此,境内大部 分地区属于荒漠。 3、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全诗短 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 答:在大气的对流层内,气温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每上升 100 米气温就下降 0.65 摄氏度,海拔 1500 米的山顶, 气温比山藨要低近 10 摄氏度,因此,山上的花要比山下的迟开。 4、“江作清罗带,山如碧玉簪”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因为这一带广泛分布着石灰岩溶地貌即喀斯特地貌,江清水碧,漓江两岸风景如画,自古就有“桂林山水甲天下” 的美誉。 5、“清明时节雨纷纷” 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清明时节,南方来的暖空气增强,在北上的过程中与北方的冷空气相遇形成降水,因而江南一带阴雨连绵的天气。 6、“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请你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谈谈为什么? 答:我国内蒙古草原地势平坦,一望无际,是我国四大牧区之一,适于发展畜牧业,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 基地。 7、下面是盐城 5 月 6 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 一段这样的话,50 字左右。 5 月 6 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温度:20—28 0 C 风力: <3 级 [ 今天多云转阴有阵雨,温度 20—28 0 C,风力小于 3 级,出门的朋友,请带上雨具,雨天路滑,请请注意安全。] 8、根据下面天气预报材料,请你以导游的身份,给从西双版纳到昆明的游客经人性化的提醒。 西双版纳晴 250 C——320 C 昆明 多云转小雨 7 0 C——120 C (二)探究练习 ——请用平时积累的知识来解说下列诗词中的物候现象 (1)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现象。 答:时逢盛夏,可是“天山”之上却依然白雪皑皑,只有寒冷,没有烂漫的鲜花,这是由于高下的差异。“天山”海拔 甚高,气温自然偏低。 (2)古代诗词中常常写到梅雨。柳宗元写在广西柳州的《梅雨》诗说:“梅熟迎时雨,苍茫值小春(农历三月)。” 杜甫写在四川成都的《梅雨》诗说:“南京(指成都)犀浦道,四月熟黄梅。”苏轼写在浙江湖州的《舶趠风》诗说: “三时(农历五月)已断黄梅雨,万里初来舶趠风。”请你用物候知识解释这种现象。 答:梅雨多发生在春夏之交,但各地“入梅”的时间不一样。柳州、成都、湖州地点不同,入梅时间自然不同,梅雨 期的长短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梅雨“入梅期”是由南向而北逐步推进的。 (3)有人说“天有不测风云”,有人说“天有可测风云”你同意哪种说法?为什么? 答:A:我认为“天有不测风云”。科学虽然发展了,人类对气象的观测能力提高了,但大自然是变幻莫测的,人类到 目前为止上不能完全解读出“大自然的语言”,印度洋地震海啸给东南亚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便是明证。可见天有“不
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 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 (4)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为什么 答: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 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5)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 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 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6)《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答: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 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7)《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 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 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1.《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 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 进,对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气象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也很高,同 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 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 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2、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 然现象? 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 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 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 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3、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 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下降1℃。能否再举一例句反映这一物候现象 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 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一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一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一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一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一一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测”风云。 B:我认为“天有可测风云”。大自然虽然变幻莫测,但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对天气的认知能力和手段都有了很 大的提高,人类在自然面前不再是束手无策,人类可以凭借高科技来预测天气。 (4)宋代诗人欧阳修《鸟啼》:穷山候到阳气生,百物如与时节争。花深叶暗耀明日,日暖众鸟皆嘤鸣。为什么? 答:候到日暖,万类生物与时争开,众鸟皆鸣。花鸟草木是有生命的东西,它们对季节变化非常敏感,它们的生长发育, 直接反映自然季节的变化。 (5)唐代诗人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 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答:这首诗开头两句揭示了物候学上两个重要规律:第一,植物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变化;第二,这种循环变 化是随气候为转移的,春天一到,万物就要复苏了。 (6)《游庐山大林寺》: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山中。 答:古代诗人对自然界观察之细致,使后代人佩服不已,这首诗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山下芳华菲尽,而此处桃李始 华?北宋科学家沈括经过反复思索,得出这是由于山地气候对植物的影响。 (7)《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有人认为“黄河”应为黄沙) 答:两种说法的角度不同。从物候学的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是事实,从地理学角度分析,“黄河远上白云间” 则不可能,凉州城与黄河相去甚远。有可能是“河”与“沙”传写错误。但是从文学角度看,“黄沙直上白云间”没 有“黄河远上白云间”那样显得有美感,文学是可以发挥想像的。 (三) 1.《看云识天气》一文中说“云能够帮助我们识别阴晴风雨,预知天气变化”,如通过观察晕、华、虹、霞的位置, 色彩,形状,预测天气情况。你认为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有没有价值?为什么? 这种凭经验测天气的方法是有价值的。虽然随着时代的进步,测天气的科学技术手段越来越发达,设备越来越先 进,对诸如航空航天等人类活动而言,需要这种尽可能精确的气象预测。但是运用高新技术测天气,成本也很高,同 时需要相应的专业知识和先进的设备。“看云识天气”依据的是相对可靠的经验,这种方法简明易学,对诸如农事或 出行等对天气的要求,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手段。卫星测天气体现的是高科技的进步,而看云识天气是一种生活的基本 常识,两种方法的服务作用不同,所以并不矛盾。 2、 学了《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后,想一想,了解气象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有什么关系?如何运用科学的眼光观察自 然现象? 由于农业生产主要是农作物种植,农作物的生长需要一定的气候条件,如温度、水分、湿度、阳光等等,它的种植、 收获等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而不同的农作物的生长特性又需要不同的外部条件,所以可以根据气象物候情况作出 判断,安排农业生产。物候现象体现着气候变化的规律,物候的来临受一定的客观因素影响,有它的基本表现,只要 掌握了这些规律和变化,就能作出正确判断,合理地安排农业生产。 3、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 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 200 米,温度要下降 1℃。能否再举一例句反映这一物候现象。 如白居易《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四)在学习“气象物候”专题的小组活动过程中,小明发现,在古诗文中有许多关于“雁”和“燕”的诗句,并且 摘录了下来。请你帮小明解读出“雁”和“燕”在古诗文中各自的文化内涵。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了雁去无留意。——范仲淹《渔家傲》 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韦应物《闻雁》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一一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一晏殊《浣溪沙》 [答:“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 节是春天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 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五)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A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B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 (六)天气预报 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 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 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 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天)、中期天气预报 (4~9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 天气。 形势预报: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 要素预报: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 如盐城:今天白天,晴,最高气温29℃,东北风4-5级:今天夜间,晴,最低气温21℃,东北风4-5级 如全国:18日08时至19日08时,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大部、河北东北部、黄淮东部、江淮东部、江南东部以 及西藏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其中,江浙东部沿海及上海等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有4~6级偏北或偏南风。黄海中南部、东海海区有6-8级、阵风9-11级大风
为迎新燕入,不下旧帘遮。——葛天民《迎燕》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 [ 答: “雁”,秋天来临,北雁南飞,寄托诗人对故乡的思念;表明季节是秋天。 “燕”是春的使者,表明季 节是春天 或:“莺歌燕舞”一贯认为是春的景象,因为莺是春天的歌手,燕是春天的信使,黄莺用它婉转流利的歌喉 向人间传播春回大地的喜讯;燕子穿花贴水,衔泥筑巢,又启迪人们开始春日的劳作。] (五)阅读下列诗句,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探究诗中所蕴含的物候现象。 A、“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B、“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A 句反映了物候与纬度有关系;B 句反映了物候与地势高下有关系。 (六)天气预报 那么,什么叫天气预报呢?天气预报就是应用大气变化的规律,根据当前及近期的天气形势,对未来一定时期内 的天气状况进行预测。它是根据对卫星云图和天气图的分析,结合有关气象资料、地形和季节特点、群众经验等综合 研究后作出的。如我国中央气象台的卫星云图,就是我国制造的“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摄取的。利用卫星云图照片进 行分析,能提高天气预报的准确率。天气预报就时效的长短通常分为三种:短期天气预报(2~3 天)、中期天气预报 (4~9 天),长期天气预报(10~15 天以上)。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主要是短期天气预报。 天气预报的主要内容是一个地区或城市未来一段时期内的阴晴雨雪、最高最低气温、风向和风力及特殊的灾害性 天气。 形势预报:即预报未来某时段内各种天气系统的生消、移动和强度的变化。 要素预报:即预报气温、风、云、降水和天气现象等在未来某时段的变化。 如盐城:今天白天,晴,最高气温 29℃,东北风 4-5 级;今天夜间,晴,最低气温 21℃,东北风 4-5 级 如全国: 18 日 08 时至 19 日 08 时,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大部、河北东北部、黄淮东部、江淮东部、江南东部以 及西藏南部、四川西南部、云南西部等地有小到中雨或阵雨,其中,江浙东部沿海及上海等地大到暴雨,局部大暴雨。 内蒙古中东部、华北北部、东北地区有 4~6 级偏北或偏南风。黄海中南部、东海海区有 6-8 级、阵风 9-11 级大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