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宁中学基本教案 学科:语文备课人:时间:2013年7月18日 教学课题:《民为贵》 、【教学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教学重点: 本文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四、预备知识和工具:复习高考考点的18个文言虚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五、高考考点及试题:1.识记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到10题。(11年四川卷)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安贫乐道,常逃其名,耕渔 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 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阎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遺左右诘之。 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 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 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日:“天上九龙 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 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日:“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 先生岂其人邪。”日:“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日:“我岂取不义之财? 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 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
1 广宁中学基本教案 学科:语文 备课人: 时间:2013 年 7 月 18 日 教学课题:《民为贵》 一、【教学目标】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2、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二、教学重点: 本文常见文言实词、虚词;通过反复诵读来领悟孟子散文气势磅礴、感情激越的特点。 三、教学难点: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现实中的意义。 四、预备知识和工具:复习高考考点的 18 个文言虚词;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五、高考考点及试题:1.识记 A: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2.理解 B(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3)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 和词类活用。(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5)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高考试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 到 10 题。(11 年四川卷) 吾乡吕徽之先生,家仙居万山中,博学能诗文,问无不知者,而安贫乐道,常逃其名,耕渔 以自给。一日,携楮币诣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徐.至庭前,闻东阁中有人分 韵作雪诗,一人得“滕”字,苦吟弗就,先生不觉失笑。阁中诸贵游子弟辈闻得,遣左右诘之。 先生初不言,众愈疑,亲自出见,先生露顶短褐,布袜草屦,辄侮之,询其见笑之由。先生不得 已,乃曰:“我意举滕王蛱蝶事耳。”众始叹伏,邀先生入坐。先生曰:“我如此形状,安可厕. 诸君子间?”请之益坚,遂入阁。众以“藤”“滕”二字请先生足之。即援笔书曰:“天上九龙 施法水,人间一鼠啮枯藤。骛鹅声乱功收蔡,蝴蝶飞来妙过滕。”复请粘“昙”字韵诗,又随笔 写讫,便出门。留之,不可得。问其姓字,亦不答,皆惊讶曰: “尝闻吕处士名,欲一见而.不能, 先生岂其.人邪。”曰:“我农家,安知吕处士为何如人?”惠.之谷。怒曰:“我岂取不义之财? 必易之。”刺.船而去,遣人遥尾其后。路甚僻远,识其所而返。雪晴,往访焉,惟草屋一间,家 徒壁立。忽米桶中有人,乃先生妻也。因天寒,故坐其中。试问徽之先生何.在,答曰:“在溪上
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日:“诸公先到舍下,我 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 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上 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 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日:“得非吕徽之乎?″日:“然。足下非陈刚中乎?”日 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 生日:“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安可厕诸君子间厕:置身 惠之谷 惠:赠送。 D刺船而去 刺:乘坐。 考点: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答案:D 解析:刺船,意为“撑船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微之先生何在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掭以尖草,不出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答案:D 解析:A项前句“而”为连词,表转折,却;后句“而″为连词,表修饰,地。B项前句“其 为代词,那;后句“其”为副词,表祈使,一定。C项“何”为疑问代词,是前置宾语,“何在” 即“在何”,在哪里;“何以”即“以何”,凭什么】。D项均为介词,用
2 捕鱼。”始知真为先生矣。至彼,果见之,告以.特来候谢之意。隔溪谓曰:“诸公先到舍下,我 得鱼,当换酒饮诸公也。”少顷,携鱼与酒至,尽欢而散。回至中途,夜黑,不良于行,暂憩一 露棚下,适主人自外归,乃尝识面者,问所从来,语以故。喜曰:“是固某平日所愿见者。”上 客宿,翼旦,客别。主人蹑其踪,则先生已迁居矣。又一日,先生与陈刚中治中遇于道。治中策 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徽之乎?”曰:“然。足下非陈刚中乎?” 曰: “然。”握手若平生欢,共论驴故事。先生言一事,治中答一事,互至四十余事,治中止矣。先 生曰:“我尚记得有某出某书,某出某传。”又三十余事,治中深敬之。 (节选自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卷八《隐逸》)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至庭前 徐:缓慢。 B 安可厕.诸君子间 厕:置身。 C 惠.之谷 惠:赠送。 D 刺.船而去 刺:乘坐。 考点:理解文言实词的含义 答案:D 解析:刺船,意为“撑船”。 9.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欲一见而.不能 吾尝终日而.思矣 B. 先生岂其.人邪 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C.试问微之先生何.在 君何.以知燕王 D.告以.特来候谢之意 掭以.尖草,不出 考点:理解文言虚词的用法 答案:D 解析:A 项前句“而”为连词,表转折,却;后句“而”为连词,表修饰,地。B 项前句“其” 为代词,那;后句“其”为副词,表祈使,一定。C 项“何”为疑问代词,是前置宾语,“何在” 即“在何”,在哪里;“何以”即“以何”,凭什么】。D 项均为介词,用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渔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微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考点:理解句子,归纳要点,鉴赏形象 答案:B 解析:“侮″字含义理解错误,不是“嘲笑侮辱”,是“轻慢,看不起"。 四、(23分)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一日,携禇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分) 考点:翻译文言句子 答案:有一天,吕徽之带着纸币去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到下大雪,他站在大门口,没有人理 睬他。 解析:“楮币″“诣"“易”‘值”各1分,“弗之顾”宾语前置句式1分。 (2)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微之乎?” 考点:翻译文言句子 答案:陈治中骑着-头跛脚毛驴,当时他还是平民,见吕徽之先生风采神态高洁简约,就问 到:“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 解析:“策”“蹇驴”“风神”“高简”“得非”各1分。 六、教学内容的取舍:【课时安排】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讲读第1则 1、“读”与“释 2、译文
3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徽之是一位博学多才、安贫乐道、恬淡自守、特立独行又不乏随和的隐士。 B.吕徽之听人作雪诗苦吟不出时笑出声来,众人见他衣着寒酸就嘲笑侮辱他。 C.吕徽之以耕种打渔为生,茅屋草舍,怡然自处.虽然清贫其妻却有御寒办法。 D.吕微之虽然隐居山野,但因其品质高洁,待人接物不卑不亢,受到大家敬重。 考点:理解句子,归纳要点,鉴赏形象。 答案:B 解析:“侮”字含义理解错误,不是“嘲笑侮辱”,是“轻慢,看不起”。 四、(23 分) 11.把第一部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 分) (1) 一日,携褚币谐富家易谷种,值大雪,立门下,人弗之顾。(5 分) 考点:翻译文言句子 答案:有一天,吕徽之带着纸币去富人家买谷种,正遇到下大雪,他站在大门口,没有人理 睬他。 解析:“楮币”“诣”“易”“值”各 1 分,“弗之顾”宾语前置句式 1 分。 (2)治中策蹇驴,时犹布衣,见先生风神高简,问曰:“得非吕微之乎?” 考点:翻译文言句子 答案:陈治中骑着一头跛脚毛驴,当时他还是平民,见吕徽之先生风采神态高洁简约,就问 到:“莫非是吕徽之先生吧?” 解析:“策”“蹇驴”“风神”“高简”“得非”各 1 分。 六、教学内容的取舍:【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讲读第 1 则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 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 盛,祭品洁浄,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3、讨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 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 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 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 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 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 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 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 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二)、作业 1.阅读、思考第2、3则,初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 孟子“民本思想”是什么? (二)、朗读第2、3则 (三)、讲读第2则 1、“读”与”释” 2、译文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 的事。”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 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杀君主 类的事情。” 3、解读 这一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段千古名章 它是什么意思呢? 齐宣王可能动了很久的脑筋想着怎么为难他的老师孟子,终于给他发现了一个反击老师的漏洞 他兴冲冲的找着老师孟子,马上就请教道:“老师,商汤把夏桀干掉了,周武王把商纣王干掉 了,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啊?”孟子是谁?不愧是千古名师,虽然不知道齐宣王想做什么,但发现这
4 孟子说:“百姓最为重要,代表国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国君为轻。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 得到天子欢心的做国君,得到国君欢心的做大夫。国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国家就改立国君。祭品丰 盛,祭品洁净,祭扫按时举行,但仍然遭受旱灾水灾,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3、讨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王道思想还是民本思想? —— 《孟子》的基调是理想主义和乐观主义,它反映了孟子的关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坚定信念。 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与孔子非常相似,特别是孟子坚决主张君主应主要靠道德规范而不是武 力来统治。但是比起孔子来说,孟子则更加堪称为是一位“贵民之人。”天是通过人民的眼睛来看, 天是通过人民的耳朵来听”,这是他的最著名的论断之一。 孟子强调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是统治者。为民造福是一个统治者的职责,特别 是他应该为他们提供道德指南和适宜的生活条件。 他所倡导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贸易;轻税赋和保护自然资源;共享财富而不是弱肉强食;政 府要为老弱病残者提供福利。 孟子认为君主的权力是上天给的,一个君主如果不顾人民的幸福,就会失去上天赐给的统治 权,而且理应被赶下台。 但是一般说来,孟子倡导的那些观点更加受到被统治者而不是统治者的欢迎。因此孟子的建 议也未被当时的统治者采纳,看来这并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但是这时期内他的观点越来越 为儒家学者和中国大众所欢迎。 综上所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体现的是民本思想。从“民为贵”这句话就可以看出 是提倡“以民为本”,从“君为轻”可以看出是与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观点。 (二)、作业: 1.阅读、思考第 2、3 则,初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础是什么? 第二课时 (一)、提问导入 孟子“民本思想”是什么? (二)、朗读第 2、3 则 (三)、讲读第 2 则 1、“读”与”释” 2、译文: 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讨伐君主纣,有这样的事吗?”孟子回答说:“传言中有这样 的事。”齐宣王问:“难道臣子可以妄杀君主吗?”孟子说:“杀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称作贼子,杀害 义士的人被称作残,残贼一类的人,被称之为匹夫。只听过诛杀匹夫纣,没听说过这是弑杀君主 一类的事情。” 3、解读: 这一则是儒家经典《孟子》中的一段千古名章。 它是什么意思呢? 齐宣王可能动了很久的脑筋想着怎么为难他的老师孟子,终于给他发现了一个反击老师的漏洞。 他兴冲冲的找着老师孟子,马上就请教道:“老师,商汤把夏桀干掉了,周武王把商纣王干掉 了,是不是有这样的事啊?”孟子是谁?不愧是千古名师,虽然不知道齐宣王想做什么,但发现这
小子来者不善,马上“狡猾”的回答道:“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 好一个“于传有之啊!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回旋空间!笨宣王却没有发现这点,马上按照预定计划 发起总攻:“臣子杀死君王,下级杀死上级,这也可以?”(因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的学说) 齐宣王以为自己这招是拿儒家的矛戳儒家的盾,自以为很高明啊!不过怎么高也没有孟子老师 高,因为孟子老师是守正不阿的!老师耐心的对齐宣王说:“侵犯仁爱的人是贼,侵犯道义的人是 残,拥有残和贼这两种品质的人叫一夫’(独夫民贼),我只听说把独夫民贼纣杀掉了,没有听 说杀的是君王! 4、中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权合法有限性理论和革命性思想 (四)、讲读第3则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 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 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附于 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林赶来鸟雀的, 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纣。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都会为他赶来 百姓。即使他不想称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要用放置了三年 的陈艾来灸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一辈子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会终身忧愁受 辱,直至死亡。《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一块儿淹死罢了。'说的就是这种情 况啊 3、讨论:(畅所欲言) 怎样看待“天下—民—民心一一仁政”的关系? 例 (1)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仅仅是要吃要穿吗?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 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违背了社会公理,人民就 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而人民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去。 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遵守社会行 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不搞特权,即使在 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2)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 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 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3)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 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 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的,这等于是 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 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 把顾客驱赶到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道理是非常简单的。只不过 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 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 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
5 小子来者不善,马上“狡猾”的回答道:“历史书上是这么说的!” 好一个“于传有之”啊!给自己留下无限的回旋空间!笨宣王却没有发现这点,马上按照预定计划 发起总攻:“臣子杀死君王,下级杀死上级,这也可以?”(因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的学说) 齐宣王以为自己这招是拿儒家的矛戳儒家的盾,自以为很高明啊!不过怎么高也没有孟子老师 高,因为孟子老师是守正不阿的!老师耐心的对齐宣王说:“侵犯仁爱的人是贼,侵犯道义的人是 残,拥有‘残’和‘贼’这两种品质的人叫‘一夫’(独夫民贼),我只听说把独夫民贼纣杀掉了,没有听 说杀的是君王!” 4、中心: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权合法有限性理论和革命性思想。 (四)、讲读第 3 则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桀和纣失去天天下,是因为他们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 下是有办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办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 到民心是有办法的:人民想要的就为他们聚集,人民讨厌的不要给他们,如此而已。人民归附于 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动,野兽奔向旷野一样。所以为深水赶来鱼的,是水獭;为树林赶来鸟雀的, 是鹞鹰,为汤武赶来百姓的,是桀和纣。如果天下的君主有爱好仁德的,那么诸侯都会为他赶来 百姓。即使他不想称王,也不可能了。现在想要称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要用放置了三年 的陈艾来灸治一样,如果平时不积蓄,那就一辈子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会终身忧愁受 辱,直至死亡。《诗经》上说‘那如何能办得好,不过相与落水一块儿淹死罢了。’说的就是这种情 况啊。” 3、讨论:(畅所欲言) 怎样看待“天下——民——民心――仁政”的关系? 例: (1) 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仅仅是要吃要穿吗?民心就是人民大众公认 的、约定俗成的社会行为规范,以及社会公理!违背了社会行为规范,违背了社会公理,人民就 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而人民不承认你这个统治者,就会跑到他们认为好的地方、好的国家去。 因此,统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而遵守社会行 为规范,遵守社会公理,就是施行爱民政策,仁爱对待人民,平等对待人民,不搞特权,即使在 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节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拥护。 (2) 一个是民心问题,一个是仁政问题。二者密切相关,相辅相成。 民心问题反映的是民本主义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当然,还没有上升到“人 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 界历史的动力”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则失民心。为渊驱鱼,为丛驱雀。坏人在无意中帮助了好人,恶成了促进历 史前进的动力。这里面所蕴含的,正是善与恶的历史辩证法。 (3)小而言之,就是地区与地区之间,单位与单位之间,商家与 商家之间,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为 渊驱鱼,为丛驱雀”的现象。 比如说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单位的领导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赖之心而发生的,这等于是 这个单位的领导人主动把自己的人才驱赶到另外的单位去。 又比如说商家竞争,如果哪一个商家销售假冒伪劣品,抬高物价,服务态度又恶劣的话,等于是 把顾客驱赶到 别的商家去,无意之中帮了自己竞争对手的忙。这里的道理是非 常简单的。只不过 在实际生活与工作中,我们往往不知不觉地做了这种“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蠢事还没有意识到 罢了。如此说来,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们自己是否做了那“为渊驱鱼”的水獭或是“为丛驱 雀”的鹞鹰。当然是但愿没有的好了
4、小结 孟子这段言论,总结了殷、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掉了民心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得天下之道是 得人民、得人民之道,而得民心、得民心之道是与民所欲、弃民所恶的观点:指出喜好推行仁德、 仁政的君王自然会称王天下,否则会终身不得天下,乃至忧愁受辱陷于死亡 总之,孟子这段话,论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千古不变的道理,充分 表明了孟子主张仁政的思想。其中“得天下之道、得人民之道、得民心之道”对于今人来说有着重 大的现实意义 此文在论说方法上,层层推进,环环紧扣,间用比喻、对比,从而使论证无懈可击。 (五)、作业: 阅读、思考第4、5则,理解“君权谁授”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简述“天下—民—民心一一仁政”的关系 (二)、朗读第4、5则 (三)、讲读第4则 卖”与”释 2、讨论 君权谁授? 【提示】 (1)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这 也就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的看法。 可孟子却作出了与传统看法不一样的回答,认为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而只有 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这个权力 很明显,孟子是脚跨上下两个方面,一只脚跨在上天,有“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脚却跨 在民间,有“民约论”的味道。而他的论述,则正好是在这两方面寻求沟通的桥粱,寻找“天意” 与“民意”的结合点。 (2)所谓“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核心问题, 而孟子在这里的探讨,是从政治、君权的角度来进行的,也算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事实上,孟子在这里的分析论述,与其说强调“天”的一方面,不如说强调“民”的一方面更为 贴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况来看,舜之所以最终“之中国,践天子位”,完全是因为“天下诸 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诓歌者,不诓歌尧之子而怄歌舜”。 所以,与其说是“天授”,不如说是“民授”。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 听自我民听。不也一方面说明了“天人之际”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 来自“民意”吗? 可见,孟子的政治学说里的确怎么也抹不掉“以民为本”的思想 3、小结:君权谁授? 从根本上来回答,是民授而不是神授、天授,当然更不是哪个个人所授,即便你是伟大如尧, 也没有那样大的权力。 (四)、讲读第5则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 好的政令,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令只能聚敛到百姓的
6 4、小结 孟子这段言论,总结了殷、纣失去天下是因为失掉了民心的历史教训;提出了得天下之道是 得人民、得人民之道,而得民心、得民心之道是与民所欲、弃民所恶的观点;指出喜好推行仁德、 仁政的君王自然会称王天下,否则会终身不得天下,乃至忧愁受辱陷于死亡。 总之,孟子这段话,论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这一千古不变的道理,充分 表明了孟子主张仁政的思想。其中“得天下之道、得人民之道、得民心之道”对于今人来说有着重 大的现实意义。 此文在论说方法上,层层推进,环环紧扣,间用比喻、对比,从而使论证无懈可击。 (五)、作业: 阅读、思考第 4、5 则,理解“君权谁授”的问题。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简述“天下——民——民心――仁政”的关系 (二)、朗读第 4、5 则 (三)、讲读第 4 则 1、“读”与”释” 2、讨论 君权谁授? ……… 【提示】 (1) 按照一般传统的理解,在禅让制的时代,这一代的君权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与的。这 也就是孟子的学生万章的看法。 可孟子却作出了与传统看法不一样的回答,认为天子个人并没有权力把天下拿来授与谁,而只有 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 这个权力。 很明显,孟子是脚跨上下两个方面,一只脚跨在上天,有 “君权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脚却跨 在民间,有“民约论”的 味道。而他的论述,则正好是在这两方面寻求沟通的桥粱,寻找 “天意” 与“民意”的结合点。 (2) 所谓“究天人之际”,研究天与人的关系,这是中国古代哲学家、思想家探讨的核心问题, 而孟子在这里的探讨,是从政治、君权的角度来进行的,也算是一个重 要的课题。 事实上,孟子在这里的分析论述,与其说强调“天”的一方面,不如说强调“民”的一方面更为 贴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况来看,舜之所以最终 “之中国,践天子位”,完全是因为“天下诸 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讼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诓歌者,不诓歌尧之子而怄歌舜”。 所以,与其说是“天授”,不如说是“民授”。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两句话:“天视自我民视,天 听自我民听。”不也一方面说明了“天人之际”的密切联系,另一方面说明了“天意”从根本上说还是 来自“民意”吗? 可见,孟子的政治学说里的确怎么也抹不掉“以民为本”的思想。 3、小结: 君权谁授? 从根本上来回答,是民授而不是神授、天授,当然更不是哪个个人所授,即便你是伟大如尧, 也没有那样大的权力。 (四)、讲读第 5 则 1、“读”与”释” 2、译文: 孟子说:“仁德的言语不如仁德的声望那样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样赢得民众。 好的政令,百姓害怕(违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乐于接受它。良好的政令只能聚敛到百姓的
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3、解读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治人人畏,治心心服 以儒者的眼光来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为之,德治才是根本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德治。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这是法 德治法治双管齐下,天下才能大治。 这是我们今天的看法。是不是有点亦儒亦法的味道了呢 4、探究创新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 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 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 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 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 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 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七、要注意的问题:注意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 八、配套例题和练习: 1、课后练习第二题:解释加点的词 2、基础知识检测(每题4分,共计32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社稷j粢盛 zi cheng汤放桀jue伐纣zhou B、弑君shⅰ走圹 kuang獭ta驱爵que鹯zhan C、溺ni谆谆chun践jian暴之于民bao D、朝觐 zhao jin讼狱song讴歌ou篡zua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C、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指帝王死。) D、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好听的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4分) A、①于传有之。②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①得天下有道②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C、①以行与事示之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7 财富,良好的教育能赢得民心的拥护。” 3、解读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 治人人畏,治心心服。 以儒者的眼光来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为之,德治才是根本所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这是德治。 “严厉打击刑事犯罪活动。” 这是法治。 德治法治双管齐下,天下才能大治。 这是我们今天的看法。 是不是有点亦儒亦法的味道了呢? 4、探究创新 孟子的“民本思想”与现在“以德治国”的方略是一致的吗?二者有什么区别吗?请结合历史原 因与现实条件谈谈你的理解。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会政治依据,性善论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论基础,仁政 论是其德治思想的归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与当代的以德治国又有根本区别,民本思想进步性表 现在“民贵君轻”和对“天、神、鬼”观念的突破,因此它在历史上对统治阶级治国安邦起到极大的作 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对今天贯彻以德治国的方略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 国”的方略可以说是对古人进步思想的延伸与发展。无论是什么时代,每一个当权者都应该善待百 姓,因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兴。 七、要注意的问题:注意本文的词类活用现象;引导学生把握孟子的民本思想。 八、配套例题和练习: 1、课后练习第二题:解释加点的词 2、基础知识检测(每题 4 分,共计 32 分)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 (4 分) A、社稷 jì粢盛 zì chéng 汤放桀 jué伐纣 zhòu B、弑君 shì 走圹 kuàng 獭 tă驱爵 què 鹯 zhān C、溺 nì 谆谆 chún 践 jiàn 暴之于民 bào D、朝觐 zhāo jìn 讼狱 sòng 讴歌ōu 篡 zuàn 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4 分) A、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盛在祭器内用来祭祀的谷物。) B、残贼之人谓之一夫。(即独夫,指残暴无道、众叛亲离的统治者。) C、尧崩,三年之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指帝王死。) D、仁言不如仁声之人人深也(好听的话。)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4 分) A、①于传有之。 ②传以示美人及左右 B、①得天下有道 ②此其为餍足之道也 C、①以行与事示之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D、①使之主事,而事治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4分)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C、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5、比较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4分)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③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4分) A、为丛驱爵者,鹯也 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C、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4分)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到国家,那么就改立国君。 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 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如果没有仁的志向,必将终身忧愁,以致于死亡。 D、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更能够赢得民心) 8、对下列句子的句间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4分)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③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④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二、课内阅读训练(共计40分) ()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8 D、①使之主事,而事治 ②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4、下列加点的词语中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4 分)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然而早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C、牺牲既成,粢盛既洁 D、夫然后之中国,践天子位焉 5、比较下列句中“为”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是( )(4 分) ①故为渊驱鱼者,獭也 ②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③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④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6、下列句子中不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4 分) A、为丛驱爵者,鹯也 B、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C、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 D、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 7、对下列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4 分) A、诸侯危社稷,则变置。(诸侯国的国君如果危害到国家,那么就改立国君。) B、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败坏仁的人叫贼,败坏义的人叫残) C、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如果没有仁的志向,必将终身忧愁,以致于死亡。) D、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化更能够赢得民心) 8、对下列句子的句间关系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②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③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④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篡也,非天与也。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C、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二、课内阅读训练(共计 40 分) ㈠孟子说:“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 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 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 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 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9、与“得天下有道”一句中“得”字意思相同的是()(4分) 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10、与“今之欲王者”中“者”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4分)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言之,貌若甚戚者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1、对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4分)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②所欲与之聚之③民之归仁也④天下之君⑤诸侯皆为之驱矣⑥今之欲王 者⑦三年之艾⑧此之谓也 A、①③④⑦⑤⑥②⑧B、①③\④⑦\⑤\⑥\②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⑥\⑧D、①③④⑦⑤⑧\②⑥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2)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13、本段采用、论证方法,论证了 观点。 在句式上采用了句式,用这种句式的好处是 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 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 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忪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 舜;沤歌者,不沤歌尧之子而沤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饯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 逼尧之子,是纂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9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故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 民者,桀与纣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今之欲王者, 犹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苟不志于仁,终身忧辱,以陷于死亡。《诗》 云:‘其何能淑,载胥及溺。’此之谓也。” 9、与“得天下有道”一句中“得”字意思相同的是( )(4 分) A、虽欲无王,不可得已。 B、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C、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D、苟为不畜,终身不得。 10、与“今之欲王者”中“者”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4 分) A、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B、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C、言之,貌若甚戚者 D、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11、对下列“之”的意义和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4 分) ①桀、纣之失天下也②所欲与之聚之③民之归仁也④天下之君⑤诸侯皆为之驱矣⑥今之欲王 者⑦三年之艾⑧此之谓也 A、①③\④⑦\⑤⑥\②⑧ B、①③\④⑦\⑤\⑥\②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⑥\⑧ D、①③\④⑦\⑤⑧\②⑥ 1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⑴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 ⑵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 13、本段采用 、 论证方法,论证了 观点。 在句式上采用了 句式,用这种句式的好处是 。 ㈡使之主祭而百神享之,是天受之;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天与之,人 与之,故曰,天子不能以天下与人。舜相尧二十有八载,非人之所能为也,天也。尧崩,三年之 丧毕,舜避尧之子于南河之南,天下诸侯朝觐者,不之尧之子而之舜;忪狱者,不之尧之子而之 舜;沤歌者,不沤歌尧之子而沤歌舜。故曰,天也。夫然后之中国,饯天子位焉。而居尧之宫, 逼尧之子,是纂也,非天与也。《太誓》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此之谓也
14、文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4分) 15、与“舜相尧二十有八载”中“相”意思相同的一项是()(4分) 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6、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4分)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③信也,吾兄之盛德 而夭其嗣乎④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⑥不之尧之子而之舜⑦而翁归,自 与汝复算耳⑧使之主事而事治 ①⑤B、③⑥C、②⑧D、④⑦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2)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纂也,非天与也。 8、本段文字阐述的观点是(用原文回答),在孟子看来决定着君权的授予,这反映了孟 子的思想。(3分) 、课外阅读训练(每题4分,共计28分) 郭子仪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 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 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 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 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 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 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 19、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 谓。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官名官名B、官名一般尊称C、别号官名D、爵名官名 20、文中的“南阳夫人”是主要人物的什么人?()(4分)
10 14、文中有四个错别字,请指出并改正。(4 分) 15、与“舜相尧二十有八载”中“相”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4 分) A、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B、茕茕孑立,形影相吊。 C、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D、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 16、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4 分) 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②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③信也,吾兄之盛德 而夭其嗣乎④表恶其能而不用也⑤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⑥不之尧之子而之舜⑦而翁归,自 与汝复算耳⑧使之主事而事治 A、①⑤ B、③⑥ C、②⑧ D、④⑦ 17、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⑴使之主事而事治,百姓安之,是民受之也。 ⑵而居尧之宫,逼尧之子,是纂也,非天与也。 18、本段文字阐述的观点是 (用原文回答),在孟子看来 决定着君权的授予,这反映了孟 子的 思想。(3 分) 三、课外阅读训练(每题 4 分,共计 28 分) 郭子仪 郭汾阳在汾州,尝奏一州县官,而敕不下。判官张昙言于同列,以令公勋德,而请一吏致阻, 是宰相之不知体甚也。汾阳王闻之,谓僚属曰:“自艰难以来,朝廷姑息方镇武臣,求无不得。 以是方镇跋扈,使朝廷疑之,以致如此。今子仪奏一属官不下,不过是所请不当圣意。上恩亲厚, 不以武臣待子仪,诸公可以见贺矣!”闻者服其忠公焉。王在河中,禁无故走马,犯者死。南阳夫 人乳母之子抵禁,都虞候杖杀。诸子泣告于王,言虞候纵横之状,王叱而遣之。明日,对宾僚吁 叹者数四。众皆不晓,徐问之,王曰:“某之诸子,皆奴材也。”遂告以故曰:“伊不赏父之都 虞候,而惜母之阿奶儿,非奴材而何?” 19、文中“郭汾阳在汾州”和“以令公勋德”两句中的“汾阳”“令公”都是对郭子仪的称 谓。下列对称谓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官名 官名 B、官名 一般尊称 C、别号 官名 D、爵名 官名 20、文中的“南阳夫人”是主要人物的什么人?( ) (4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