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文基础知识篇 附1: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100个别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3.自抱(暴) 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 (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 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 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 对联 16天翻地复(覆)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 (概) 19.一股鼓)作气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 (犷) 22食不裹(果)腹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26迫不急(及)待27.既(即) 使 28.一如继(既29草管(菅)命30.娇矫) 揉造作
第 1 页 共 48 页 一、语文基础知识篇 附 1:当代汉语出版物中最常见的 100 个别字 1.按(安)装 2.甘败(拜)下风 3.自抱(暴) 自弃 4.针贬(砭) 5.泊(舶)来品 6.脉博 (搏) 7.松驰(弛) 8.一愁(筹)莫展 9.穿(川) 流不息 10.精萃(粹) 11.重迭(叠) 12.渡(度) 假村 13.防(妨)碍 14.幅(辐)射 15.一幅(副) 对联 16.天翻地复(覆) 17.言简意骇(赅) 18.气慨 (概) 19.一股(鼓)作气 20.悬梁刺骨(股) 21.粗旷 (犷) 22.食不裹(果)腹 23.震憾(撼) 24.凑和(合) 25.侯(候)车室 26.迫不急(及)待 27.既(即) 使 28.一如继(既)往 29.草管(菅)人命 30.娇(矫) 揉造作
31挖墙角(脚)32.一诺干斤(金) 33不径 (胫)而走 34峻(竣)工35不落巢(窠)臼36.烩(脍) 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39兰(蓝) 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 (两)口 43.黄梁(粱)美梦44.了(瞭)望 45水笼 (龙)头 46杀戳(戮)47痉孪(挛) 48美仑(轮) 美奂 49罗(啰)唆 50蛛丝蚓(马)迹51萎糜(靡) 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 守成规 55大姆(拇)指56沤(呕)沥血 57凭(平) 添 58出奇(其)不意59修茸(葺) 60亲(青) 睐 61磬(罄)竹难书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 (鹊)起
第 2 页 共 48 页 31.挖墙角(脚) 32.一诺千斤(金) 33.不径 (胫)而走 34.峻(竣)工 35.不落巢(窠)臼 36.烩(脍) 炙人口 37.打腊(蜡) 38.死皮癞(赖)脸 39.兰(蓝) 天白云 40.鼎立(力)相助 41.再接再励(厉) 42.老俩 (两)口 43.黄梁(粱)美梦 44.了(瞭)望 45.水笼 (龙)头 46.杀戳(戮) 47.痉孪(挛) 48.美仑(轮) 美奂 49.罗(啰)唆 50.蛛丝蚂(马)迹 51.萎糜(靡) 不振 52.沉缅(湎) 53.名(明)信片 54.默(墨) 守成规 55.大姆(拇)指 56.沤(呕)心沥血 57.凭(平) 添 58.出奇(其)不意 59.修茸(葺) 60.亲(青) 睐 61.磬(罄)竹难书 62.入场卷(券) 63.声名雀 (鹊)起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 (赏) 67谈笑风声(生)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 (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71追朔(溯) 72.鬼鬼崇 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74走头(投)无路75趋之若 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 (霄) 79.渲(宣)泄80寒喧(暄 81弦(旋) 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 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86滥芋(竽)充数87.世外桃 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 伏 91装祯帧)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膊引95炙炙可热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 (纂)
第 3 页 共 48 页 64.发韧(轫) 65.搔(瘙)痒病 66.欣尝 (赏) 67.谈笑风声(生) 68.人情事(世)故 69.有持 (恃)无恐 70.额首(手)称庆 71.追朔(溯) 72.鬼鬼崇 崇(祟祟) 73.金榜提(题)名 74.走头(投)无路 75.趋之若 骛(鹜) 76.迁徒(徙) 77.洁白无暇(瑕) 78.九宵 (霄) 79.渲(宣)泄 80.寒喧(暄) 81.弦(旋) 律 82.膺(赝)品 83.不能自己(已) 84.尤(犹) 如猛虎下山 85.竭泽而鱼(渔) 86.滥芋(竽)充数 87.世外桃 园(源) 88.脏(赃)款 89.醮(蘸)水 90.蜇(蛰) 伏 91.装祯(帧) 92.饮鸠(鸩)止渴 93.坐阵(镇) 94.旁证(征)博引 95.灸(炙)手可热 96.九洲(州) 97.床第(笫)之私 98.姿(恣)意妄为 99.编篡 (纂)
100做(坐)月子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 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 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岀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第 4 页 共 48 页 100.做(坐)月子 高中语文答题公式 (一)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1、文首:开篇点题;渲染气氛(散文),埋下伏笔(记叙类文 章),设置悬念(小说,但上海不会考),为下文作辅垫;总领 下文; 2、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 3、文末:点明中心(散文);深化主题(记叙类文章文章); 照应开头(议论文、记叙类文章文、小说) (二)修辞手法的作用: (1)它本身的作用;(2)结合句子语境。 1、比喻、拟人:生动形象; 答题格式: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排比:有气势、加强语气、一气呵成等; 答题格式:强调了+对象+特性 3;设问:引起读者注意和思考; 答题格式: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反问: 强调,加强语气等; 4、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5、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 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 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 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 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 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第 5 页 共 48 页 (三)句子含义的解答: 这样的题目,句子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 代、象征等表现方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的对象揭示出来,再 疏通句子,就可以了。 (四)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 动词:不行。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词(如都,大都,非常只有等):不行。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 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 就变成……,与事实不符。 (五)一句话中某两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不能。 因为: (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 规律不一致。 (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 (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不能互换。 (六)段意的概括归纳 1.记叙类文章:回答清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做什 么事。 格式:(时间+地点)+人+事。 2.说明类文章:回答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 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 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 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 语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 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 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 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 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 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 以下几方面入手:1细读标题和注释;2分析意象;3品味意境; 4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把握形象特点;2辨析表达 技巧;3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內容观点:1概括主旨 2联系背景;3分清主次;4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 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 准确、简明、规范
第 6 页 共 48 页 格式: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3.议论类文章:回答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观点怎样。 格式:用什么论证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表达技巧在古代诗歌鉴赏中占有重要位置,表现手法诸如用 典、烘托、渲染、铺陈、比兴、托物寄情、情景交融、借景抒情、 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委婉含 蓄、对比手法、讽喻手法、象征 法、双关法等等。诗中常用的修辞方法有夸张、排比、对偶、比 喻、借代、比拟、设问、反问、反复等。分析诗歌语言常用的术 语 有:准确、生动、形象、凝练、精辟、简洁、明快、清新、 新奇、优美、绚丽、含蓄、质朴、自然等。复习时要系统归纳各 种表达技巧,储备相关知识。首先要弄清这些表达技巧的特点和 作用,再结合具体诗歌进行仔细体味、辨析。 至于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则包括总结作 品的主旨,分析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指出其积极意义或局限 性等。总之,鉴赏古代诗词,第一 步,把握诗词内容,可以从 以下几方面入手:1 细读标题和注释;2 分析意象;3 品味意境; 4 联系作者。第二步,弄清技巧:1 把握形象特点;2 辨析表达 技 巧;3 说明表达作用。第三步,评价内容观点:1 概括主旨; 2 联系背景;3 分清主次;4 全面评价。 答题时,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一是紧扣要求,不可泛泛而 谈;二是要点要齐全,要多角度思考;三是推敲用语,力求用语 准确、简明、规范
附:易混术语区分 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 照、由实入虛、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 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 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 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 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 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 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 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贔、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冖 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
第 7 页 共 48 页 附:易混术语区分 (一)“方式、手法”的区分 艺术手法,又叫表达技巧,包括: ①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 ②表现手法:起兴、联想、烘托、抑扬、照应、正侧、象征、对 照、由实入虚、虚实结合、运用典故、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 情于景、情景交融、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化动为静、动静结合、 以小见大、开门见山。 ③修辞:比喻、借代、夸张、对偶、对比、比拟、排比、设问、 反问、引用、反语、反复。 (二)“情”、“志”的区别 在诗歌里,“情”就是我们平时说的喜、怒、忧、思、悲、 恐、惊,一般都是通过景物描写表达出来的;“志”就是我们平 时说的理想、抱负、情操、品格等,一般 都是通过对物的描写 表达出来的。例如,宋人杨万里“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 上头”抒发了作者热爱生活及对新事物的喜爱之情,元人王冕《墨 梅》“不要人 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是以冰清玉洁的 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属于言志。 (三)“情”、“景”关系区别 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都是诗人把要表达的感情通 过景物表达出来。“借景抒情”表达感情比较直接,读完诗歌后
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 中,一切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 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 是触觉角度 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穿针引线法
第 8 页 共 48 页 的感受是见“情”不见“景”;“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 表达感情时正面不着一字,读完诗歌后的感受是见“景”不见“情”, 但是仔细分析后却发现诗人的感情全部寓于眼前的自然景色之 中,一切 景语皆情语。 (四)描写的角度 常见的角度有:形、声、色、态、味。“形”、“色”是 视觉角度;“声”是听觉角度;“态”分为动态和静态;“味” 是触觉角度。 识记文学常识有妙招 一、穿针引线法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 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 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 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 下图。 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一 元曲 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 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 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 鼐、方苞、刘大櫆) 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根 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 细细地查究竟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这样既 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的记忆情况 二、联想法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 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 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
第 9 页 共 48 页 零散的文学常识就像是没有穿好的一大把针,只要有一根线 将它们贯串起来,这些文学常识就显得非常系统了,这根线可以 是时间、空间、风格、内容等等。例如记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 以以内容为线索,用这条线串起各个朝代文学现象这些针,请看 下图。 韵文类:诗经——楚辞——乐府民歌——唐诗——宋词— —元曲 散文类:尚书——先秦散文——六朝陶渊明散文——唐宋 八大家——明初诗文三大家(宋濂、刘基、高启)——明中叶 唐宋派(归有光)——明末公安派(三袁)——清代桐城派(姚 鼐、方苞、刘大櫆) 什么时候想记忆文学常识了,就先拉一条长线,一根针-根 针地穿过去,哪根针(朝代作家作品)穿不过去了,就停下来, 细细地查究竟什么原因,该补的补上了,就可以继续穿,这样既 快又能随时检查自己的记忆情况。 二、联想法 联想,就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比如记忆屈 原时,由屈原想到他的作品《离骚》,又因《离骚》是中国浪漫 主义文学的源头想到西方浪漫主义三大家:雪莱、雨果、拜伦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经常这 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 积少成多法 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 来的。心理学认为,记忆由四个环节组成:识记、保持、回忆 和再认。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记忆的质量,我们记不 住是因为保持不够如何才能很好地保持呢?心理学上有一条著 名的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识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 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所以要保持识记的内容 就应该在识记后及时复习。积少成多法实际上是一种小循环复习 法。因为要不断地复习,所以记忆新的内容的量不会多,我们 可以将所有的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 里,比如用一两个月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按朝代顺序每天记一 两个作家或几部作品),用一个月记忆外国文学史,再用一个月 进行第二轮的复习,而在每一天的复习之中,先回忆前一天的内 容,再记忆新的内容,这样大循环套小循环,一直到高考前, 不怕记不住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 四、口诀法 我们平时背诵诗文时有这样的体会:文章背起来较慢,诗词 因其节奏分明、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容易背诵得多
第 10 页 共 48 页 这样举一而反三触一而发十,能较系统地记住许多知识。经常这 样记忆,也有利于联想能力的提高。 三、积少成多法 文学常识内容多,涉及面广,短时间内是没有办法全部记下 来的。心理学认为,记忆由四个环节组成:识记、保持、 回忆 和再认。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会影响到记忆的质量,我们记不 住是因为保持不够,如何才能很好地保持呢?心理学上有一条著 名的遗忘曲线,它告诉我们,识 记后最初一段时间遗忘较快, 以后遗忘逐渐减慢,稳定在一个水平上,所以要保持识记的内容 就应该在识记后及时复习。积少成多法实际上是一种小循环复习 法。因为要不断地复习, 所以记忆新的内容的量不会多,我们 可以将所有的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化整为零,分配在各个时间段 里,比如用一两个月记忆中国文学史(可以按朝代顺序每天记一 两个作家或几部作品),用一个月记忆外国文学史,再用一个月 进行第二轮的复习,而在每一天的复习之中,先回忆前一天的内 容,再记忆新的内容,这样大循环套 小循环,一直到高考前, 不怕记不住需要记忆的文学常识。 四、口诀法 我们平时背诵诗文时有这样的体会:文章背起来较慢,诗词 因其节奏分明、音律和谐,读起来琅琅上口,就容易背诵 得多